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恒河猴肠道菌群特征揭示 被引量:3
1
作者 赵娜 刘社兰 +2 位作者 路纪琪 何宏轩 赵宝华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153-160,共8页
运用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和实时荧光定量(q-PCR)技术分析6个年龄组恒河猴粪便样品中主要细菌情况,揭示肠道微生态特点。16S rRNA基因V3可变区PCR-DGGE指纹图谱显示条带丰富,割胶62条,克隆测序后与GenBank序列进行比对后构建进化树显... 运用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和实时荧光定量(q-PCR)技术分析6个年龄组恒河猴粪便样品中主要细菌情况,揭示肠道微生态特点。16S rRNA基因V3可变区PCR-DGGE指纹图谱显示条带丰富,割胶62条,克隆测序后与GenBank序列进行比对后构建进化树显示所有62个条带、43个OTUs属于4个门:厚壁菌门,放线菌门,拟杆菌门以及螺旋体门。PCR-DGGE图谱泳道相似性分析及主成分分析(PCoA)显示婴幼龄组和孕期组聚类明显。Q-PCR结果显示梭菌属细菌和双歧杆菌最为丰富,肠球菌属最少。梭菌属clustersⅪⅤ,肠球菌属和拟杆菌-普氏菌属组间差异明显(P<0.01)。作为显示肠道健康水平标准的双歧杆菌和肠杆菌比值(B/E值)与同龄恒河猴相比,在孕期恒河猴组有明显的降低(P<0.01)。婴幼龄组和孕期组特点相似属首次发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恒河猴肠道菌群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 实时荧光定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鼠脾内免疫法制备重组弓形虫SAG1抗原单克隆抗体 被引量:1
2
作者 武楠 周丹秋 +2 位作者 阮卫 吴丽桂 张慧涨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84-188,共5页
目的制备小鼠抗重组弓形虫SAG1抗原单克隆抗体,用于早期弓形虫感染的抗原检测。方法用弓形虫RH株重组抗原SAG1进行常规免疫结合小鼠脾内免疫,杂交瘤技术制备单克隆抗体。ELISA法筛选阳性克隆,经亚克隆建株。诱生腹水法制备抗体,protein-... 目的制备小鼠抗重组弓形虫SAG1抗原单克隆抗体,用于早期弓形虫感染的抗原检测。方法用弓形虫RH株重组抗原SAG1进行常规免疫结合小鼠脾内免疫,杂交瘤技术制备单克隆抗体。ELISA法筛选阳性克隆,经亚克隆建株。诱生腹水法制备抗体,protein-G亲合层析法进行纯化,测定其亚类、效价;Westernblot法分析其特异性;夹心-ELISA法检测抗体的敏感性及特异性;检测弓形虫感染小鼠血液循环抗原,同时用PCR法检测弓形虫B1基因并比较结果。结果获得2株抗重组弓形虫SAG1抗原单克隆抗体3B6、10C4,抗体均为IgG1,轻链均为κ链,Western blot显示2株单抗均能识别弓形虫天然的和重组的SAG1抗原。3B6、10C4敏感度分别为31.3ng和62.5ng,与血吸虫病、钩虫病及疟疾患者血清均无交叉反应。弓形虫早期感染检测PCR及ELISA法阳性检出率分别为63.2%、47.4%。结论成功制备小鼠抗重组弓形虫SAG1抗原单克隆抗体,初步用于早期弓形虫感染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组SAG1抗原 脾内免疫 单克隆抗体 夹心-ELISA 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酶联免疫斑点法研究小鼠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模型中产生干扰素γ细胞的水平 被引量:1
3
作者 孟筱坚 林茂芳 +2 位作者 牟海波 傅剑云 章荣华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2006年第4期397-402,共6页
目的:探讨异基因小鼠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 LR)和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模型中,供者针对受者细胞反应后产生干扰素-γ细胞(IFN-γPC)的水平。方法:在近交系MHC不合的异基因小鼠脾细胞M LR和aGVHD模型中,用酶联免疫斑点法(EL ISPOT)对... 目的:探讨异基因小鼠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 LR)和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模型中,供者针对受者细胞反应后产生干扰素-γ细胞(IFN-γPC)的水平。方法:在近交系MHC不合的异基因小鼠脾细胞M LR和aGVHD模型中,用酶联免疫斑点法(EL ISPOT)对供者针对受者细胞反应后IFN-γPC的水平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在异基因小鼠脾细胞M LR后,用EL ISPOT检测到IFN-γPC显著升高,具有针对受者细胞的特异性。在异基因小鼠aGVHD模型中,重度aGVHD小鼠脾细胞与未移植的异基因受鼠脾细胞在M LR后,IFN-γPC较中度aGVHD明显升高,无aGVHD药物预防组较预防组IFN-γPC明显升高,并具有针对受者细胞的特异性,与aGVHD的临床评分相一致。结论:用EL ISPOT可以快速而敏感地检测异基因小鼠脾细胞M LR中的同种异体反应,并和aGVHD的程度以及病程具有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基因 同种异体反应 混合淋巴细胞反应 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 干扰素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同位素稀释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水果及其制品中的展青霉素 被引量:8
4
作者 项瑜芝 许娇娇 +2 位作者 蔡增轩 莫卫民 任一平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54-60,共7页
建立了同位素稀释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对水果及其制品中的展青霉素进行测定。澄清果汁(浊汁、固液体及固体样品需用果胶酶酶解处理,乙酸乙酯提取浓缩后复溶)经混合型阴离子交换柱净化、富集后,采用Waters HSS T3柱(2.1 mm×100 ... 建立了同位素稀释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对水果及其制品中的展青霉素进行测定。澄清果汁(浊汁、固液体及固体样品需用果胶酶酶解处理,乙酸乙酯提取浓缩后复溶)经混合型阴离子交换柱净化、富集后,采用Waters HSS T3柱(2.1 mm×100 mm,1.8μm)以乙腈-水为流动相梯度洗脱,电喷雾离子源离子化,负离子多反应离子监测(MRM)模式检测,同位素稀释内标法定量。展青霉素在5~250 ng/m L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2)大于0.999,该方法在不同基质不同加标浓度下,回收率为90.6%~110.1%,相对标准偏差(RSD)为1.4%~3.9%,定量下限为5.0μg/kg(苹果汁中定量下限为2.0μg/kg)。该方法准确可靠、灵敏度高,适合于水果及其制品中展青霉素的测定,可满足我国GB 2761-2011对于水果制品、果蔬汁和酒类(仅限苹果和山楂)中展青霉素残留的检测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展青霉素 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同位素稀释法 水果及其制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源性致泻大肠杆菌血清型及毒力基因的研究 被引量:9
5
作者 余晓丰 杨勇 +2 位作者 占利 梅玲玲 陈国刚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24-127,共4页
了解浙江地区食源性致泻大肠杆菌的血清型分布特点及毒力基因携带状况。收集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点的致泻大肠杆菌分离株,采用玻片凝集法对受试菌株进行血清分型,运用多重PCR检测其携带的毒力基因。在69株受试菌株中,优势血清型包括O148(16... 了解浙江地区食源性致泻大肠杆菌的血清型分布特点及毒力基因携带状况。收集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点的致泻大肠杆菌分离株,采用玻片凝集法对受试菌株进行血清分型,运用多重PCR检测其携带的毒力基因。在69株受试菌株中,优势血清型包括O148(16株)、O159(11株)、O6(4株)、O15(4株)、O63(4株)和O78(3株),这六种血清型菌株共计42株,占菌株总数的60.9%。菌株主要携带的毒力基因为ast A(42株)、est Ib(25株)、pic(15株)、esc V(14株)、aggR(14株);最常见的毒力基因组合为ast A+est Ib(25株)。进一步分析发现,携带ast A、est Ib基因的O148和O159的菌株对食品安全存在较大威胁。浙江地区食源性致泻大肠菌的类型以EAEC和ETEC为主,携带的主要毒力基因为ast A和est Ib,优势血清型为O148和O15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源性致泻大肠杆菌 多重PCR 血清型 毒力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同位素稀释内标-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植物性食品中的杂色曲霉素含量 被引量:2
6
作者 项瑜芝 许娇娇 +2 位作者 蔡增轩 莫卫民 任一平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1112-1116,共5页
提出了同位素稀释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植物性食品中的杂色曲霉素。植物性食品样品经乙腈-水混合液提取,提取液通过HLB SPE小柱净化并浓缩后,样品溶液在反相液相色谱柱上分离。MS/MS分析中采用电喷雾离子源离子化和多反应离子监... 提出了同位素稀释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植物性食品中的杂色曲霉素。植物性食品样品经乙腈-水混合液提取,提取液通过HLB SPE小柱净化并浓缩后,样品溶液在反相液相色谱柱上分离。MS/MS分析中采用电喷雾离子源离子化和多反应离子监测(MRM)检测,并用同位素稀释内标法定量。杂色曲霉素的线性范围在0.5~100μg·L^(-1)之间,其线性相关系数大于0.999。小麦和玉米样品的测定下限(10S/N)为0.5μg·kg^(-1),花生和黄豆样品的测定下限(10S/N)为0.8μg·kg^(-1)。以不同的植物性食品作为基体,分别加入不同浓度水平的杂色曲霉素标准液,按方法进行回收试验,测得回收率在88.2%~105%之间;测定值的日内相对标准偏差(n=6)小于7.5%,日间相对标准偏差(n=3)小于9.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同位素稀释内标 杂色曲霉素 植物性食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蜱传莱姆螺旋体跨物种传播的信号调控 被引量:1
7
作者 杨章女 朱函坪 +2 位作者 蒋宝贵 徐海君 曹务春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98-301,共4页
莱姆病(LD)是由硬蜱属(Ixodes)传播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其病原体是呈革兰氏阴性的伯氏疏螺旋体(Borrelia burgdorferi sensu lato)。莱姆病可引起皮肤、关节、心血管和中枢神经系统组织等多系统感染,从而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应重点... 莱姆病(LD)是由硬蜱属(Ixodes)传播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其病原体是呈革兰氏阴性的伯氏疏螺旋体(Borrelia burgdorferi sensu lato)。莱姆病可引起皮肤、关节、心血管和中枢神经系统组织等多系统感染,从而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应重点防治研究的新发现传染病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莱姆螺旋体 信号调控 BURGDORFERI 传播 自然疫源性疾病 物种 蜱传 伯氏疏螺旋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提取-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煎烤鱿鱼中16种多环芳烃 被引量:4
8
作者 朱严华 杨波 +4 位作者 黄菊 张帅 余新威 祝世超 唐云平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6期263-270,共8页
本实验建立了超声提取-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法(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PAHs)测定煎烤鱿鱼中16种多环芳烃的分析方法。考察了提取试剂配比、提取试剂用量、提取温度等对回收率的影响,确定了最佳的提取和检测方法:5.00 g样品冷... 本实验建立了超声提取-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法(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PAHs)测定煎烤鱿鱼中16种多环芳烃的分析方法。考察了提取试剂配比、提取试剂用量、提取温度等对回收率的影响,确定了最佳的提取和检测方法:5.00 g样品冷冻干燥后经25 mL正己烷30℃超声提取20 min,复提一次,经碱性氧化铝-中性硅胶复合固相萃取柱净化后,采用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多环芳烃氘代内标法定量。在此实验条件下,16种目标物在1~100 ng/mL范围内呈良好线性关系,线性相关系数(r)不低于0.9994,检出限为0.09~0.52μg/kg,定量限为0.21~1.21μg/kg。在1、2、20μg/kg 3个加标水平下回收率分别为73.98%~128.17%、73.21%~133.24%、76.35%~133.68%,相对标准偏差(RSD,n=6)分别为1.32%~2.98%、0.93%~2.47%、1.08%~2.87%。在实际样品检测应用中,6个样品均有不同程度的多环芳烃检出,单一组分检出范围从0~48.65μg/kg不等。结果表明,该方法选择性好,可用于煎烤鱿鱼中多环芳烃的检测,也可应用于其他类似的加工水产品中多环芳烃的提取与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煎烤鱿鱼 多环芳烃 超声提取 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工工艺及壳聚糖对鱿鱼中多环芳烃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2
9
作者 杨波 朱严华 +2 位作者 黄菊 祝世超 余新威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2年第7期157-164,共8页
[目的]以秘鲁鱿鱼为研究对象,探究加工工艺及壳聚糖处理对鱿鱼加工过程中多环芳烃生成的影响。[方法]探究了不同时间(2、3、4、5 min)、温度(120、140、160、180℃)、食用油种类(棕榈油、花生油、菜籽油、大豆油)、烹饪方式(煎、烤、炸... [目的]以秘鲁鱿鱼为研究对象,探究加工工艺及壳聚糖处理对鱿鱼加工过程中多环芳烃生成的影响。[方法]探究了不同时间(2、3、4、5 min)、温度(120、140、160、180℃)、食用油种类(棕榈油、花生油、菜籽油、大豆油)、烹饪方式(煎、烤、炸)、鱿鱼皮去除与否以及2 g/L壳聚糖和羧甲基壳聚糖溶液浸泡处理对鱿鱼中多环芳烃生成的影响。[结果]随着加工时间的延长和温度的升高,鱿鱼中多环芳烃总量及苯并[a]萞含量也逐渐增加;经不同的食用油加工鱿鱼后,多环芳烃的生成量从低到高依次为棕榈油、大豆油、菜籽油、花生油(P<0.05)。采取烤的方式所生成的多环芳烃总量最低,苯并[a]芘含量在煎的方式下最低;去除鱿鱼皮能够有效降低加工过程中多环芳烃的生成量(P<0.05);壳聚糖处理组的鱿鱼经2、3、4、5 min加工处理后,多环芳烃总量较CK显著降低(P<0.05),下降率分别为30.28%、28.17%、19.37%、5.77%;苯并[a]芘含量也显著下降(P<0.05),下降率分别为32.35%、41.03%、45.45%、69.52%;羧甲基壳聚糖处理组鱿鱼经2、3、4、5 min加工处理后,多环芳烃总量较CK有显著下降(P<0.05),下降率分别为20.68%、18.36%、20.86%、12.63%,苯并[a]芘含量也显著低于CK(P<0.05),下降率分别为2.94%、10.26%、15.91%、59.05%。[结论]加工时间、加工温度、食用油种类、烹饪方式以及鱿鱼皮对鱿鱼中多环芳烃的生成均有显著影响。加工前利用壳聚糖与羧甲基壳聚糖进行浸泡处理,可显著降低多环芳烃及苯并[a]芘的生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秘鲁鱿鱼 壳聚糖 羧甲基壳聚糖 多环芳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