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生物炭对土壤磷素转化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进展 被引量:67
1
作者 刘玉学 唐旭 +2 位作者 杨生茂 吕豪豪 汪玉瑛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690-1695,共6页
【目的】土壤中磷素总量及形态变化是其发挥营养元素作用和造成环境潜在威胁的重要因素。作为一种外源输入的新型功能材料,生物炭对调节土壤磷素转化及其功能发挥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重点针对农业生态系统中生物炭影响土壤磷素转化的研... 【目的】土壤中磷素总量及形态变化是其发挥营养元素作用和造成环境潜在威胁的重要因素。作为一种外源输入的新型功能材料,生物炭对调节土壤磷素转化及其功能发挥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重点针对农业生态系统中生物炭影响土壤磷素转化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对相应的影响机制进行探讨,旨在为生物炭在农田土壤磷素迁移转化方面的应用及调控提供理论依据。【主要进展】生物炭可有效增加土壤中有效磷的供给,不仅由于生物炭本身含有较高的磷,其施入土壤后,还可以调节土壤p H,吸附土壤磷素与金属的络合物,直接作为土壤微生物的碳素营养,提高土壤磷素的生物转化率等途径。【展望】生物炭研究应针对低肥力土壤进行生物炭适宜类型和添加量的研究,防止由于可能的磷素过多导致养分供应的不平衡。由于生物炭本身的含磷量较高,还应进行增施生物炭适当减少磷肥用量的试验,以提高生产效益。生物炭对根际土壤磷活性影响与实际生产相关更加密切,也应投入更多的注意力。此外,作为较为新兴的改土材料,生物炭施入土壤后的长期效应还有待观察和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土壤 有效磷 磷素转化 养分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质炭化技术及其在农林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中的应用 被引量:18
2
作者 吕豪豪 刘玉学 杨生茂 《浙江农业科学》 2015年第1期19-22,共4页
随着科学技术不断进步和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包括农作物秸秆在内的各种农林废弃物总量和种类显著增加,农林废弃物的高效处理及资源化利用已成为制约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难题。生物质炭化技术是近年来新兴的农林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新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不断进步和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包括农作物秸秆在内的各种农林废弃物总量和种类显著增加,农林废弃物的高效处理及资源化利用已成为制约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难题。生物质炭化技术是近年来新兴的农林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新技术。该技术主要通过将农林废弃物生物质炭化并以稳定的碳形式固定形成新型的生物炭产品。生物炭不仅在固碳减排、改良土壤与肥料增效方面具有良好作用,而且在土壤修复与水污染处理等一系列环境资源领域中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阐述了我国农林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现状以及生物质炭化及生物炭物理化学性质特征,重点探讨生物炭产品在农业及环境资源领域的应用现状与发展前景,并对生物炭技术领域及其在未来农业及环境中的应用进行展望,旨在为农林固体废弃物高效资源化提供新的思路,为农林废弃物的高效循环处理利用提供新的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林废弃物 生物质炭化 固碳减排 生物炭 多孔性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来源生物炭与化肥减量配施对土壤养分、花生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4
3
作者 胡宇迪 汪玉瑛 +6 位作者 刘玉学 吕豪豪 何莉莉 秦晶晶 陈军豪 甘毅 杨生茂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5-111,共7页
为探究生物炭在花生种植中对产量、品质及土壤环境的影响,分析生物炭作为肥料缓释载体实现花生减肥增效的栽培潜力,选用常见生物质花生壳、稻壳、山核桃壳和竹粉为原料制备生物炭,并与化肥进行总养分一致配比组合,施入山花15花生栽培土... 为探究生物炭在花生种植中对产量、品质及土壤环境的影响,分析生物炭作为肥料缓释载体实现花生减肥增效的栽培潜力,选用常见生物质花生壳、稻壳、山核桃壳和竹粉为原料制备生物炭,并与化肥进行总养分一致配比组合,施入山花15花生栽培土壤中,通过凯氏定氮法、钒钼黄比色法、火焰光度计法分别测定花生各器官氮、磷、钾养分积累量和气相色谱法测定花生脂肪酸成分确定不同来源生物炭对花生产量、农艺性状及花生籽粒品质的影响;通过碱解扩散法、碳酸氢铵比色法、乙酸铵-火焰光度计法测定土壤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和16S高通量测序定量土壤细菌相对丰度,确定不同来源生物炭对花生土壤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相比常规施肥对照,施用4种生物炭减肥组合均可以显著提高花生的养分吸收能力和产量。其中花生壳生物炭组合效果最佳,其荚果产量与地上部生物量较对照分别提高33.8%、46.9%。施用山核桃壳生物炭可以明显提升花生籽粒中油酸的相对含量(相比对照提升29.9%)。此外,山核桃壳生物炭、稻壳生物炭和花生壳生物炭组合可以明显提升土壤碱解氮含量、有效磷含量和速效钾含量,具备一定的土壤改良潜力。综上,添加生物炭作为减肥增效栽培的重要手段,尤其是花生壳生物炭,在花生生产实践中具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花生 土壤养分 油脂 生物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盐胁迫下生物炭添加对紫苏生长及根际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被引量:4
4
作者 陈军豪 杨生茂 +4 位作者 汪玉瑛 何莉莉 刘玉学 甘毅 吕豪豪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947-2958,共12页
为揭示生物炭对盐土理化性质和紫苏(Perilla frutescens L.)生长的影响规律,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生物炭添加量(生物炭质量分数为0、1%、3%)处理下不同浓度(盐土质量分数为0、2‰、4‰、6‰)盐分胁迫对土壤养分、结构、微生物群落结... 为揭示生物炭对盐土理化性质和紫苏(Perilla frutescens L.)生长的影响规律,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生物炭添加量(生物炭质量分数为0、1%、3%)处理下不同浓度(盐土质量分数为0、2‰、4‰、6‰)盐分胁迫对土壤养分、结构、微生物群落结构以及紫苏产量、品质等的影响。结果表明:生物炭施加能够提高盐胁迫下紫苏株高、整株干鲜比、叶片光合色素含量、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和可溶性总糖含量。相同浓度盐分胁迫条件下,3%生物炭处理相较于不添加生物炭处理,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钾、有效磷含量以及土壤pH、最大持水率显著提高(P<0.05),另外土壤电导率、容重显著降低(P<0.05)。在2‰的盐浓度胁迫下,生物炭施加对土壤酶活性有显著的提高作用(P<0.05)。在2‰的盐浓度胁迫下,3%生物炭施加量处理相较于不添加生物炭处理能够显著提高(P<0.05)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ota)为土壤中的优势群落,盐胁迫下土壤微生物的丰富度与多样性随着生物炭的施加显著提高(P<0.05)。绿弯菌门(Chloroflexi)相对丰度随生物炭施加量的增大而增加,放线菌门与土壤电导率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有效磷、全氮、速效钾、有机质、pH呈显著负相关(P<0.05)。研究认为,生物炭能够改善土壤电导率和土壤容重等理化性质,缓解根系盐胁迫,提高紫苏株高、整株干鲜比,生物炭施入可提高土壤酶活性、增加土壤微生物群落丰度与多样性,进一步改善紫苏根系微环境,提升紫苏的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紫苏 盐土 理化性质 微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炭及改性生物炭的制备与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66
5
作者 计海洋 汪玉瑛 +3 位作者 刘玉学 吕豪豪 何莉莉 杨生茂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2281-2287,共7页
生物炭因具有制备原料来源广泛、比表面积大、孔隙发达、富含碳素、表面官能团丰富等特点而被广泛用于土壤改良、污染物去除、固碳减排等方面。近年来,研究发现将生物炭进行物理、化学或生物改性,会强化生物炭功能,有利于生物炭的高效... 生物炭因具有制备原料来源广泛、比表面积大、孔隙发达、富含碳素、表面官能团丰富等特点而被广泛用于土壤改良、污染物去除、固碳减排等方面。近年来,研究发现将生物炭进行物理、化学或生物改性,会强化生物炭功能,有利于生物炭的高效利用。本文综述了生物炭及改性生物炭的制备,理化性质分析及其在土壤、水体、大气中的应用,并将改性前后生物炭进行比较,客观分析了目前生物炭应用所存在的实际问题,为生物炭及改性生物炭的制备、功能强化及拓展应用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改性生物炭 制备 表征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铁改性稻壳生物炭对铵态氮的吸附效果研究 被引量:23
6
作者 魏存 吕豪豪 +4 位作者 汪玉瑛 刘玉学 何莉莉 杨学云 杨生茂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595-609,共15页
【目的】研究稻壳生物炭和3种铁改性稻壳生物炭对铵态氮的吸附特性,为其作为添加剂进行炭基肥料的开发提供参考。【方法】以稻壳为原料,在500℃无氧条件下热解制备稻壳生物炭(RBC),并采用3种工艺制备铁改性稻壳生物炭(FDRBC、FWRBC和FW... 【目的】研究稻壳生物炭和3种铁改性稻壳生物炭对铵态氮的吸附特性,为其作为添加剂进行炭基肥料的开发提供参考。【方法】以稻壳为原料,在500℃无氧条件下热解制备稻壳生物炭(RBC),并采用3种工艺制备铁改性稻壳生物炭(FDRBC、FWRBC和FWBC)。利用比表面积测定仪(BET)和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射(XRD)、傅立叶红外光谱(FT-IR)等技术对稻壳炭和3种铁改性稻壳炭进行物理性质表征。以稻壳生物炭和3种铁改性稻壳生物炭为材料进行铵态氮吸附试验,采用Langmuir和Freundlich方程对稻壳炭和3种铁改性稻壳炭的等温吸附数据进行拟合;并分别用准一级动力学模型和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对吸附数据进行拟合。【结果】1)经过铁改性,稻壳炭比表面积降低了2.4%~63.7%,孔径平均提高了2.8%~319.2%,p H均降低到5左右;2)FWBC和FWRBC在pH为6时,对NH_(4)^(+)-N的吸附量最大,FDRBC和RBC在pH为7时,对NH_(4)^(+)-N的吸附量最大;3)Langmuir吸附等温方程能够很好地拟合稻壳炭和3种铁改性稻壳炭对铵态氮的吸附数据,RBC、FDRBC、FWRBC和FWBC对铵态氮的最大吸附量分别为2.22、8.82、4.67和3.67 mg/g;4)稻壳炭和3种铁改性稻壳炭对铵态氮的吸附行为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结论】供试稻壳炭和3种铁改性稻壳炭对铵态氮的吸附主要为单分子层吸附,以化学吸附方式为主。铁改性处理提高了稻壳炭的孔径,降低了pH。对铵态氮的吸附能力以FDRBC最优,用其制备新型肥料可提高肥料的保肥供肥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壳炭 铁改性 铵态氮 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炭-凹凸棒土复合材料对水稻土锌镉的钝化及土壤养分和酶活性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8
7
作者 尤凌聪 汪玉瑛 +3 位作者 刘玉学 吕豪豪 陈金媛 杨生茂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1717-1723,共7页
为了比较生物炭、凹凸棒土以及生物炭-凹凸棒土复合材料3种钝化剂对锌镉复合污染水稻土的钝化修复效果,本研究利用傅立叶红外光谱(FT-IR)、X射线衍射(XRD)、比表面积表征(BET)和扫描电镜(SEM)等技术手段对稻壳生物炭和凹凸棒土样品进行... 为了比较生物炭、凹凸棒土以及生物炭-凹凸棒土复合材料3种钝化剂对锌镉复合污染水稻土的钝化修复效果,本研究利用傅立叶红外光谱(FT-IR)、X射线衍射(XRD)、比表面积表征(BET)和扫描电镜(SEM)等技术手段对稻壳生物炭和凹凸棒土样品进行表征,并采用土培试验研究稻壳生物炭、凹凸棒土及生物炭-凹凸棒土复合材料对实际重金属锌(Zn)、镉(Cd)污染水稻土钝化效果及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凹凸棒土比稻壳生物炭具有更大的比表面积,且表面更不规则、更粗糙。土培试验表明,3种钝化剂均降低了水稻土中Cd和Zn的生物有效性,并在不同程度上改善了土壤理化性质。单独添加2.0%凹凸棒土和2.0%稻壳生物炭处理,分别使土壤Zn有效态含量降低了86%和51%,Cd有效态含量降低了25%和8%。2.0%生物炭-凹凸棒土复合材料施加后,土壤中Zn和Cd有效态含量分别降低了83%和23%,且土壤pH值提高至5.8,有机碳含量提高了39%。说明稻壳生物炭-凹凸棒土复合材料比单独使用凹凸棒土和生物炭更能有效地固定Cd和Zn,同时能改善复合污染水稻土的理化特性。因此,生物炭-凹凸棒土复合材料具有作为一种新型钝化材料用于土壤修复的潜力,为土壤重金属原位钝化修复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壳生物炭 凹凸棒土 土壤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用生物炭后土壤有机碳的近红外光谱模型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12
8
作者 朱建伟 刘玉学 +3 位作者 吴超凡 靳佳 吕豪豪 杨生茂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0期7430-7440,共11页
土壤有机碳是影响土壤肥力的最重要因素之一。生物炭由于具有高度芳香化碳结构和发达孔隙结构等特性,可以作为一种土壤改良剂,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改善土壤物理结构,近些年成为农业环境领域研究的热点。分别采用传统方法和可见光近红外... 土壤有机碳是影响土壤肥力的最重要因素之一。生物炭由于具有高度芳香化碳结构和发达孔隙结构等特性,可以作为一种土壤改良剂,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改善土壤物理结构,近些年成为农业环境领域研究的热点。分别采用传统方法和可见光近红外光谱(VIS-NIRS,400-2500 nm)技术对施加不同用量生物炭的土壤有机碳含量进行检测和对比分析,以期为含生物炭土壤的有机碳分析建立有效预测模型。通过比较不同样本选择方法(Kennard-Stone(KS),Random selection(RS)和Sample set partitioning based on joint x-y distances(SPXY))和光谱预处理方法(Savitzky-Golay平滑(SG)、倒数的对数log(1/R)、标准正态变量变换(SNV)、一阶导数(Der1)、二阶导数(Der2)和多元散射校正(MSC)),以3种模型(组合间隔偏最小二乘模型(Synergy Interval Partial Least Squares,siP LS),遗传算法-支持向量机模型(Genetic Algorithm-Support vector machine,GA-SVM)和随机森林模型(Random Forest,RF))来建立生物炭土壤有机碳预测模型。结果表明:(1)施加生物炭增加了土壤有机碳含量,增加幅度随生物炭添加量的提高呈增加趋势;(2)土壤反射率随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增加而降低,在1410、1920和2200 nm光谱附近存在明显的吸收谷;(3)对比3种样本选择方法,KS方法所划分的样本集相对于RS方法和SPXY方法更适用于生物炭土壤有机碳模型的建立;(4)以SG+MSC预处理结合GA-SVM方法建立的模型精度最高,校正集的Rcal2和RMSECV值分别为0.9526和0.4839,验证集的Rval2和RMSEP值分别为0.8598和0.9987,RPD值为2.6017。该模型因具有精度高且模拟效果较好等优点,可用于含生物炭土壤的有机碳含量的科学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土壤有机碳 近红外光谱 预测模型 样本选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炭对农田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影响的PCR-DGGE分析 被引量:34
9
作者 何莉莉 杨慧敏 +4 位作者 钟哲科 公丕涛 刘玉学 吕豪豪 杨生茂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5期4288-4294,共7页
为评价生物炭对农田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的影响,对不同施肥方式农田土壤细菌总DNA进行提取和16S rDNA特异性扩增,运用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对施肥土壤细菌群落的多样性进行表征。DGGE电泳结果表明,不同处理均可得到20... 为评价生物炭对农田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的影响,对不同施肥方式农田土壤细菌总DNA进行提取和16S rDNA特异性扩增,运用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对施肥土壤细菌群落的多样性进行表征。DGGE电泳结果表明,不同处理均可得到20条以上的电泳条带,说明水稻土土壤细菌群落较丰富。从泳道条带数量及光密度值方面对细菌群落多样性指标比较发现,施加生物炭的土壤(T2、T3、T4)细菌丰富度最高,细菌种群较多,其次为秸秆还田处理土壤(T1),而空白对照处理土壤(CK1)细菌群落丰富度最低,各处理之间的细菌种群均匀度指数差异不显著;对细菌群落的条带信息与土壤理化性质进行相关性分析得到,细菌群落的结构变化与各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性大小依次为速效钾>总有机碳>有效磷>全氮>p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菌菌落 多样性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PCR-DGGE) 生物炭 秸秆还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洗生物炭配施化肥对水稻产量及养分吸收的影响 被引量:52
10
作者 王耀锋 刘玉学 +1 位作者 吕豪豪 杨生茂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049-1055,共7页
【目的】生物炭对水稻产量和养分吸收有良好的作用,本文研究生物炭水洗与否对其效果的影响,为生物炭的高效利用提供支持。【方法】采用盆栽试验,以竹炭和经去离子水冲洗后的竹炭为材料,在不施化肥和配施化肥两种条件下,研究了竹炭和水... 【目的】生物炭对水稻产量和养分吸收有良好的作用,本文研究生物炭水洗与否对其效果的影响,为生物炭的高效利用提供支持。【方法】采用盆栽试验,以竹炭和经去离子水冲洗后的竹炭为材料,在不施化肥和配施化肥两种条件下,研究了竹炭和水洗竹炭对水稻土壤理化性质、水稻秸秆和籽粒产量及N、P、K养分吸收的影响。【结果】竹炭经水洗后p H和K含量显著降低,C、N、P、S、Ca、Na和Mg含量,比表面积(BET),总孔容以及平均颗粒大小均没有显著变化。与不施肥对照相比,竹炭和水洗竹炭单施处理均显著提高土壤p H、有机碳、速效钾,且两种处理之间土壤速效钾差异显著;单施竹炭和水洗竹炭分别显著提高水稻秸秆产量12.7%和15.6%,水洗竹炭处理还显著提高水稻籽粒产量15.7%,水洗与不水洗之间没有显著差异;与化肥对照相比,竹炭和水洗竹炭配施化肥均显著提高土壤全氮,水洗竹炭配施化肥还显著提高土壤速效磷;竹炭和水洗竹炭处理分别显著提高水稻秸秆产量18.7%和33.1%,提高水稻籽粒产量16.7%和18.4%。在水稻养分吸收方面,竹炭和水洗竹炭单施显著提高秸秆氮素和钾素的吸收,水洗竹炭单施还显著提高籽粒氮素的吸收,但二者之间差异不显著;与化肥配合施用,竹炭和水洗竹炭均显著提高水稻秸秆和籽粒氮素和钾素的吸收,水洗竹炭显著提高籽粒磷素吸收,且水洗竹炭促进水稻秸秆和籽粒中氮素吸收的效果优于竹炭,但竹炭促进秸秆钾素吸收效果显著优于水洗竹炭,这可能与经水洗后竹炭钾素含量显著降低有关。【结论】竹炭和水洗竹炭单独施用和与肥料配施均可显著提高水稻的产量和对养分的吸收。二者相比,水洗提高了竹炭增加水稻氮素利用率和产量的效果,但降低了其补钾能力。从环保、减氮增效以及节约水资源角度考虑,实际生产中应慎重考虑是否对生物炭进行水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竹炭 水洗竹炭 秸秆产量 籽粒产量 养分吸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羊栖菜生物炭对镉污染土壤性质及镉形态的影响 被引量:26
11
作者 汪玉瑛 计海洋 +3 位作者 吕豪豪 刘玉学 杨瑞芹 杨生茂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132-1140,共9页
为了研究生物炭对实际镉(Cd)污染土壤理化性质和Cd化学形态的影响,首先以海洋生物质(羊栖菜)、农林废弃物(水稻秸秆、山核桃壳)为原料制备了三种生物炭,并比较了三种生物炭对水溶液中Cd的吸附效果,从而优选出对Cd吸附最佳的生物炭。通过... 为了研究生物炭对实际镉(Cd)污染土壤理化性质和Cd化学形态的影响,首先以海洋生物质(羊栖菜)、农林废弃物(水稻秸秆、山核桃壳)为原料制备了三种生物炭,并比较了三种生物炭对水溶液中Cd的吸附效果,从而优选出对Cd吸附最佳的生物炭。通过在Cd污染的土壤中施用不同用量的优选生物炭,测定污染土壤基本理化性质和Cd化学形态的变化,初步探讨了生物炭对实际Cd污染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Cd污染的钝化效果。结果表明,三种生物炭中羊栖菜炭对重金属Cd的吸附效果最佳。污染土壤添加羊栖菜炭后可以明显提高污染土壤p H、有效磷、速效钾、全氮和有机质,且随添加量增加而幅度增大。不同量的羊栖菜炭的施入均有效降低了污染土壤有效态Cd含量,使得土壤重金属Cd由交换态向碳酸盐结合态、铁锰氧化物结合态、有机结合态和残渣态转化。综上所述,羊栖菜炭显著降低了土壤重金属Cd的生物有效性和生态毒性,从而显著降低重金属Cd的危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羊栖菜 土壤镉污染 生物炭 赋存形态 钝化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猪粪水热炭化的生物炭性能及残液成分分析 被引量:6
12
作者 刘玉学 何莉莉 +5 位作者 陈立天 吕豪豪 汪玉瑛 杨列 钟哲科 杨生茂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2064-2072,共9页
为系统研究不同炭化温度条件下猪粪水热炭化规律,本研究以猪粪和发酵猪粪为供试材料,采用水热炭化工艺在系列温度条件下(180、240℃和300℃)制备生物炭,对其元素含量、热稳定性、孔隙结构、表面官能团等理化性质进行表征,并对水热炭化... 为系统研究不同炭化温度条件下猪粪水热炭化规律,本研究以猪粪和发酵猪粪为供试材料,采用水热炭化工艺在系列温度条件下(180、240℃和300℃)制备生物炭,对其元素含量、热稳定性、孔隙结构、表面官能团等理化性质进行表征,并对水热炭化残液进行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猪粪生物炭和发酵猪粪生物炭均具有发达的孔隙结构、丰富的表面官能团等优良特性,其H/C原子比和热失重率均随炭化温度升高而减小,表明热化学稳定性随炭化温度升高而增强。水热炭化残液的成分主要包括有机酸、醇、酯、醛、吡嗪、苯酚等物质,较高炭化温度条件下残液中化合物种类更丰富。与猪粪相比,发酵猪粪水热炭化残液的成分仍然以酚、烯、酮类物质为主,但呋喃、吡啶、吡嗪类毒性化合物消失。研究表明,发酵猪粪在300℃条件下水热炭化的残液用作液态肥料的安全性更高,在资源化利用方面更具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热炭化 生物炭 猪粪 发酵 炭化温度 残液 成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蛭石改性水稻秸秆生物炭在土壤中的短期降解 被引量:5
13
作者 王瑞 刘玉学 +5 位作者 高诚祥 何莉莉 汪玉瑛 吕豪豪 杨生茂 梁宗锁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954-1962,共9页
稳定性是生物炭发挥固碳功能的基础,探究生物炭在土壤中的降解特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以水稻秸秆为生物质原料,在不同炭化温度和蛭石改性条件下制得一系列生物炭,探索其稳定性变化规律,并通过实验室恒温培养试验,研究了蛭石改性和未... 稳定性是生物炭发挥固碳功能的基础,探究生物炭在土壤中的降解特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以水稻秸秆为生物质原料,在不同炭化温度和蛭石改性条件下制得一系列生物炭,探索其稳定性变化规律,并通过实验室恒温培养试验,研究了蛭石改性和未改性水稻秸秆生物炭在红壤、水稻土中的短期降解行为及其影响因素。水稻秸秆生物炭的碳含量随炭化温度的升高而增加,经蛭石改性后降低了20.3%~32.6%。当炭化温度从300℃升高至700℃时,生物炭的可溶性有机碳(DOC)含量表现为先增后减的变化趋势,在400℃时为最大值,700℃时为最小值。蛭石改性降低了所有生物炭的DOC含量。生物炭的H/C随炭化温度升高而降低,且经蛭石改性后有所降低。与300℃生物炭相比,700℃未改性和蛭石改性生物炭的热损失量分别降低了56.1%和56.8%。蛭石改性使生物炭的热损失量降低14.8%~45.6%。水稻秸秆生物炭的含碳官能团主要由芳香碳、烷氧碳与非取代脂肪烃组成,其中芳香碳含量最高;随着炭化温度的升高,生物炭中的芳香碳含量增加,烷氧碳与非取代脂肪烃含量下降;蛭石改性增加了生物炭中的芳香碳含量。与红壤相比,水稻土中生物炭的碳含量更低;与淹水条件相比,干旱条件下土壤中生物炭的碳含量更低。结果表明,蛭石改性在降低生物炭中碳含量的同时增加了生物炭的稳定性。相比于红壤,生物炭在水稻土中的碳降解速度更快;相比于淹水条件,干旱条件下生物炭的碳降解速度更快。综合来看,蛭石改性为显著影响生物炭在土壤中发生碳素降解的最主要因素,其次为土壤类型,水分状况的影响相对较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改性 稳定性 土壤 固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竹炭基生物质肥对酒竹伤流液采集量和营养成分的影响 被引量:3
14
作者 李伟成 盛海燕 +3 位作者 潘雁红 周妍 罗庆华 杨慧敏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895-901,共7页
为探索西南半干旱地区酒竹栽培的施肥方法,分析了竹炭基生物质肥和有机肥栽培条件下酒竹伤流液采集量年变化和营养成分的差异,为其功能型饮料的制备和竹炭基生物质肥的应用提供基础数据。结果表明:全年竹炭肥(ZT)条件下,从5月雨季开始... 为探索西南半干旱地区酒竹栽培的施肥方法,分析了竹炭基生物质肥和有机肥栽培条件下酒竹伤流液采集量年变化和营养成分的差异,为其功能型饮料的制备和竹炭基生物质肥的应用提供基础数据。结果表明:全年竹炭肥(ZT)条件下,从5月雨季开始到11月干季初期可采集伤流液,7—10月为丰期,伤流液采集量(CSap)的最高纪录是9月(2.66 L),1月仍有微量伤流液,说明ZT效果明显;进入干季,>1015 cm处土壤含水量(WS15)及土壤温度(TS15)数据表明竹炭肥具有保温保湿的作用。ZT和有机肥(CK)2种处理CSap与环境参数间相关性显著。全年度的环境解释因子可采用空气温度(TA)、空气湿度(MA)、风速(Sw)、05cm处土壤含水量(WS5)和WS15进行解释。ZT提高了钾、钙、铁、锰、铜5种元素的含量,也提高了伤流液的采集量、蛋白质含量、还原糖含量和p H值。酒竹伤流液具有18种氨基酸,其中谷氨酸(GLU)、丙氨酸(ALA)和脯氨酸(PRO)的含量较高。ZT较CK处理各种氨基酸含量都有所提高。因此,ZT处理能延长伤流液采集时间,提高采集量,增加多种矿质元素、常规营养成分和氨基酸含量,施肥效果明显,具有较广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丛生竹 竹炭基生物质肥 矿质元素 氨基酸 环境因子解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炭概念的内涵及语词辨析 被引量:10
15
作者 盛奎川 杨生茂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481-487,共7页
多年来国内学术界对英文词汇biochar的中文应表述为"生物炭"还是"生物质炭"存在争议。本文根据逻辑学关于概念及语词、定义及划分的基本方法,试图剖析生物炭(生物质炭)概念的内涵与语词的混乱现象,澄清当前生物炭... 多年来国内学术界对英文词汇biochar的中文应表述为"生物炭"还是"生物质炭"存在争议。本文根据逻辑学关于概念及语词、定义及划分的基本方法,试图剖析生物炭(生物质炭)概念的内涵与语词的混乱现象,澄清当前生物炭定义及划分等方面存在的逻辑问题,旨在深入理解生物炭的专业术语、促进科学知识的传播和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生物质炭化 生物炭概念 生物炭定义 生物炭划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省梨主产区梨园土壤理化性质及重金属状况调查分析 被引量:3
16
作者 刘玉学 陈立天 +5 位作者 戴美松 施泽彬 汪玉瑛 吕豪豪 何莉莉 杨生茂 《浙江农业科学》 2022年第11期2587-2591,2594,共6页
为摸清浙江省梨生产状况,本研究选择省内梨优势主产区具有代表性的12个梨园开展土壤质量采样调查,对土壤样品的理化性质和重金属含量进行检测分析,旨在为该地区实现梨产业提质增效和绿色发展提供依据。结果表明,调查梨园土壤表层0~<2... 为摸清浙江省梨生产状况,本研究选择省内梨优势主产区具有代表性的12个梨园开展土壤质量采样调查,对土壤样品的理化性质和重金属含量进行检测分析,旨在为该地区实现梨产业提质增效和绿色发展提供依据。结果表明,调查梨园土壤表层0~<20 cm pH平均值为5.24,20~40 cm土壤pH平均值为5.31,土壤总体呈酸性。有机质、总氮、有效磷、速效钾的含量总体适宜,但不同地区采样点之间的差异较大,其中有机质、总氮、有效磷的含量均呈现武义采样点较高,慈溪采样点较低的结果;速效钾的含量呈现嘉兴采样点较高,上虞采样点较低的结果。此外,所有调查的梨园土壤重金属Cu、Zn、Pb、Cr含量总体上均符合土壤环境质量二级标准,而东阳采样点存在重金属Cd含量超标的问题,需要采取一定措施进行土壤重金属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梨园 土壤 养分管理 重金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炭对重污染土壤镉形态及油菜吸收镉的影响 被引量:37
17
作者 毛懿德 铁柏清 +2 位作者 叶长城 周焱 杨生茂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579-582,共4页
为了解不同种类和用量的生物炭对土壤镉形态及油菜吸收镉的影响,通过室外盆栽试验,以湖南某冶炼区周边重镉污染土壤为供试土壤,湘油27号为供试作物,于油菜移栽前7 d分别添加w为0.1%和1%的竹炭和柠条炭,分析土壤镉形态和成熟期油菜各器... 为了解不同种类和用量的生物炭对土壤镉形态及油菜吸收镉的影响,通过室外盆栽试验,以湖南某冶炼区周边重镉污染土壤为供试土壤,湘油27号为供试作物,于油菜移栽前7 d分别添加w为0.1%和1%的竹炭和柠条炭,分析土壤镉形态和成熟期油菜各器官镉含量。结果表明,添加生物炭能降低土壤镉的有效性和油菜各器官中镉含量。柠条炭降低油菜吸收累积镉的效果比竹炭更明显,且随着生物炭量的增加阻控效果更明显。相比于对照组,施用生物炭后土壤中w(可交换态镉)最大可降低16.64%;油菜根部、茎秆、油荚和籽粒w(镉)最大可分别降低34.06%、39.74%、33.15%和49.81%。综合结果表明,添加w=1%柠条炭处理组处理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竹炭 柠条炭 油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生物炭对氮的吸附性能 被引量:39
18
作者 索桂芳 吕豪豪 +3 位作者 汪玉瑛 刘玉学 何莉莉 杨生茂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193-1202,共10页
为探究不同类型生物炭对氮的吸附性能,寻求最佳的氮素吸附材料,本文选择稻壳炭、山核桃壳炭和竹炭作为吸附剂,开展不同pH环境、反应时间、初始浓度及生物炭添加量条件下的吸附实验,研究生物炭对硝酸铵溶液中氮的最佳吸附条件,并对结果... 为探究不同类型生物炭对氮的吸附性能,寻求最佳的氮素吸附材料,本文选择稻壳炭、山核桃壳炭和竹炭作为吸附剂,开展不同pH环境、反应时间、初始浓度及生物炭添加量条件下的吸附实验,研究生物炭对硝酸铵溶液中氮的最佳吸附条件,并对结果进行等温吸附拟合与吸附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3种生物炭对硝酸铵溶液中的氮均有一定的吸附效果,且pH环境、反应时间、初始浓度及生物炭添加量均影响生物炭对氮的吸附量。生物炭添加量为0.05 g时,在pH环境为9、吸附时间为3 h、初始浓度为100 mg·L-1的条件下,平衡吸附量达到最大,稻壳炭、山核桃壳炭和竹炭在此条件下的最大吸附量分别为23.79、13.00 mg·g^(-1)和17.60 mg·g^(-1),表明稻壳炭对氮的吸附效果最佳;Langmuir方程能更好地拟合3种生物炭对氮的等温吸附过程,表明生物炭对氮的吸附主要是单分子层吸附;准二级动力学模型能更好地描述3种生物炭吸附氮的动力学过程,表明生物炭对氮的吸附为化学吸附。综上说明,稻壳炭在最佳吸附条件下可吸附较多氮素,有望作为一种良好的吸附剂应用于土壤和水体氮素污染治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氮素吸附 等温吸附模型 氮污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质原料及炭化温度对生物炭产率与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30
19
作者 林肖庆 吕豪豪 +2 位作者 刘玉学 汪玉瑛 杨生茂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1216-1223,共8页
本研究以竹片、山核桃壳、水稻及油菜秸秆等4种生物质为原料,通过热重分析研究各生物质材料性质与热解特性及生物炭产率之间的关系;并在300-700℃下热解6 h制备生物炭,分析生物炭的元素组成及官能团结构。结果表明,在低温段(300-400℃... 本研究以竹片、山核桃壳、水稻及油菜秸秆等4种生物质为原料,通过热重分析研究各生物质材料性质与热解特性及生物炭产率之间的关系;并在300-700℃下热解6 h制备生物炭,分析生物炭的元素组成及官能团结构。结果表明,在低温段(300-400℃),生物质材料中的纤维素、木质素等组分对生物炭产率影响较明显,木质素含量高的材料产率较高;而400℃以上则是灰分含量对生物炭产率影响较大,水稻及油菜秸秆由于灰分含量高,其400℃以上的生物炭产率高于竹片及山核桃壳。随着炭化温度的升高,生物炭灰分含量增加,无灰基的碳含量增大,稳定性增强;仅水稻秸秆炭由于灰分含量较高,在高温(500-700℃)条件下仍有部分含氧官能团存在。综上,生物炭在一定温度下的产率取决于生物质材料来源,而生物炭的稳定性则主要由炭化温度决定,且温度越高,性质越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生物质 炭化温度 产率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炭配施硝化抑制剂降低稻田土壤NH_(3)和N_(2)O排放的微生物机制 被引量:8
20
作者 何莉莉 黄佳佳 +4 位作者 王梦洁 刘玉学 吕豪豪 汪玉瑛 杨生茂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2030-2041,共12页
【目的】研究生物炭和硝化抑制剂对稻田土壤主要活性氮气体(NH_(3)和N_(2)O)排放的影响及机制,以提升施用生物炭与硝化抑制剂的减排效果。【方法】采集浙江典型水稻土进行盆栽试验。试验设置5个处理:不施氮肥(N0)、仅施尿素(Urea)、尿... 【目的】研究生物炭和硝化抑制剂对稻田土壤主要活性氮气体(NH_(3)和N_(2)O)排放的影响及机制,以提升施用生物炭与硝化抑制剂的减排效果。【方法】采集浙江典型水稻土进行盆栽试验。试验设置5个处理:不施氮肥(N0)、仅施尿素(Urea)、尿素配施硝化抑制剂(DMPP)、尿素配施生物炭(BC)、尿素配施硝化抑制剂和生物炭(BCDM)。从水稻插秧后开始,利用密闭箱−气相色谱法和Drage-Tube法分别监测土壤N_(2)O及NH_(3)排放,在基肥、分蘖肥和穗肥后,取田面水和渗漏水样,测定无机氮浓度。在水稻收获后,采集鲜土提取土壤微生物DNA,利用qPCR技术分析测定氨氧化细菌(AOB)、氨氧化古菌(AOA)的amoA以及氧化亚氮还原酶nosZ的基因拷贝数。【结果】施基肥后,各处理没有显著提升田面水中的NH_(4)^(+)-N浓度;追施分蘖肥和穗肥后,BC和DMPP处理显著提升田面水NH_(4)^(+)-N浓度,最高达35.4 mg/L;BCDM及DMPP处理分别降低田面水NO_(3)^(−)-N浓度达80.0%及56.9%。与Urea处理相比,BC和DMPP单施或配施均显著降低田面水累计氮损失量,降幅最大为95.6%(BCDM)。Urea处理20和40 cm深度土层的累积渗漏氮损失量为N 3.67 kg/hm^(2),BC、BCDM及DMPP处理分别降低了累积渗漏氮损失量16.5%、27.9%及37.4%。与Urea处理相比,BC、DMPP和BCDM处理分别显著降低N_(2)O累积排放量约31.5%、64.0%和57.6%;施加DMPP使氨累积排放量显著增加了10.5%,而BC与DMPP配施或BC单独施用降低了氨累积排放,降幅分别为25.2%和21.6%。水稻生育期内,BC、BCDM、DMPP、N0和Urea处理由氨排放带来的N_(2)O间接排放对N_(2)O总排放的贡献率分别为83.9%、90.2%、90.5%、52.9%和82.0%。qPCR结果显示,与Urea处理相比,BC、DMPP和BCDM处理土壤AOA的amoA基因拷贝数较Urea处理增加48.0%~73.4%,AOB的基因拷贝数降低了62.7%~195.6%(P<0.05)。DMPP和BCDM处理nosZ基因拷贝数较Urea处理分别增加了3.7%和14.8%。【结论】生物炭和DMPP与尿素同时基施可显著降低土壤amoA-AOB基因拷贝数,减缓土壤铵离子的硝化过程,从而降低NO_(3)^(−)-N浓度,减少稻田田面水、渗漏水中的无机氮浓度;增加N_(2)O还原酶nosZ基因拷贝数,促进N_(2)O还原能力,降低N_(2)O(N_(2)O直接排放和NH_(3)带来的间接排放)总排放量32.2%,是同时有效减少N_(2)O排放和氨挥发的有效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田 生物炭 硝化抑制剂 NH_(3)排放 N_(2)O排放 amoA基因拷贝数 nosZ基因拷贝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