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气候变化对农业经济韧性的影响效应研究——财政支农的调节作用 被引量:1
1
作者 马永喜 刘洋 俞书傲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6-177,共12页
在气候变化加剧的现实背景下,有效发挥财政支农政策效能,提升农业经济韧性水平对我国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2004—2020年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包括香港地区、澳门地区、台湾地区和西藏)共1326个县级行政区... 在气候变化加剧的现实背景下,有效发挥财政支农政策效能,提升农业经济韧性水平对我国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2004—2020年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包括香港地区、澳门地区、台湾地区和西藏)共1326个县级行政区的面板数据,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和调节效应模型实证分析气候变化对农业经济韧性的影响,并检验财政支农在其中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以升温为主要特征的气候变化不利于提升农业经济韧性,而财政支农可以有效缓解气候变化对农业经济韧性的负面影响。异质性分析进一步表明,粮食主销区和低收入地区农业经济韧性受气候变化的影响更为明显。财政支农的调节作用也具有明显异质性,财政支农在粮食主产区和低收入地区发挥了更显著的调节作用。据此,建议积极落实农业经济韧性提升措施,强化财政政策在农业气候适应与减缓措施上的支持力度,实施区域差异化的农业经济韧性提升方案,从而缓解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提升我国农业经济韧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经济韧性 气候变化 财政支农 调节效应 异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技术进步视角下中国农业化肥减量施用路径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马永喜 武继强 俞书傲 《农业经济》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22-24,共3页
以农业技术进步推动化肥减量施用是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和环境威胁的重要路径。本文构建一个农业部门化肥施用系统模拟分析模型,并基于农业技术进步不同类型设置情景方案矩阵,模拟中国主要农作物2020—2035年化肥施用量的变化,分析不同技... 以农业技术进步推动化肥减量施用是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和环境威胁的重要路径。本文构建一个农业部门化肥施用系统模拟分析模型,并基于农业技术进步不同类型设置情景方案矩阵,模拟中国主要农作物2020—2035年化肥施用量的变化,分析不同技术进步路径下的农业化肥减量效应,探索中国农业化肥减量施用路径。研究结果表明:(1)如果缺乏有效的技术进步,中国农业化肥施用总量将会在较长一段时期内维持在较高水平;(2)肥效增进型技术进步的化肥减量效果明显大于产出增进型技术进步,协同推动两种类型技术进步其化肥施用减量效果最为显著。为此,要科学评估不同技术进步方式的化肥减量效果,选择和实施有针对性的农业技术进步路径,协同利用多种技术进步类型全面推动化肥施用减量增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技术进步 化肥施用 动态局部均衡模型 模拟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文献计量分析的中国乡村生态学研究综述 被引量:8
3
作者 郭青海 仇铂添 +1 位作者 王鹏飞 Soebekti Chatarina Regina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7期6922-6936,共15页
我国已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新发展阶段对乡村生态环境保护治理提出更高要求,乡村生态振兴既要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又要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实现。在时代发展需求中,乡村生态学的研究成果不断丰富,概念内涵不断扩展,有必要对过去20年中... 我国已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新发展阶段对乡村生态环境保护治理提出更高要求,乡村生态振兴既要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又要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实现。在时代发展需求中,乡村生态学的研究成果不断丰富,概念内涵不断扩展,有必要对过去20年中国乡村生态学研究进行梳理和总结,为美丽乡村建设、自然资源保护、乡村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对中国乡村生态学研究进行文献计量和可视化分析,通过绘制可视化知识图谱,梳理了20年以来中国乡村生态学研究的发展脉络,提出人类感知与社会需求的层级递进是推动乡村生态学研究发展的一个主要驱动力;针对乡村生态热点,提出4个方面的研究趋势,即乡村生态环境精细化治理与预警、乡村建设中的生态环境政策和制度、乡村景观规划与乡村生态文化建设和农村生产生活消费绿色化发展与可持续性;最后,围绕需求层级理论和乡村生态系统服务,构建了乡村生态学学科边界框架,强调在多学科交叉的基础上,针对乡村生态研究的多层次多尺度的特征,重点开展乡村生态系统中社会、经济、生态多要素对乡村生态系统的综合作用及其之间相互影响关系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生态学 需求层级理论 生态系统服务 乡村可持续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公园生态系统文化服务的空间格局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4
4
作者 陈乾明 郭青海 毛齐正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1期9567-9581,共15页
城市公园作为城市生态空间的主要类型之一,在维持、增加和提升城市生态系统服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人们对高质量生活的追求驱动着生态系统服务需求的演进,生态系统文化服务也日益受到关注。然而,对城市公园生态系统文化服务的空间格局... 城市公园作为城市生态空间的主要类型之一,在维持、增加和提升城市生态系统服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人们对高质量生活的追求驱动着生态系统服务需求的演进,生态系统文化服务也日益受到关注。然而,对城市公园生态系统文化服务的空间格局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还显薄弱。以杭州市主城区239个城市公园作为研究对象,以微博数据测算生态系统文化服务,利用逐步多元线性回归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分析公园生态系统文化服务空间格局特征和影响因素的空间异质性。结果表明:(1)杭州主城区城市公园的生态系统文化服务空间分布差异性明显,生态系统文化服务小于0.44的公园,集中在拱墅区、西湖区和上城区,成条带状聚集;生态系统文化服务在0.45—0.54的公园,其空间分布呈现双核心聚集;生态系统文化服务大于0.55的公园,呈现多核心聚集分布特征,并且分布最广,涉及的公园最多。(2)逐步多元回归分析表明城市公园面积、NDVI(归一化植被指数)、公园水景观、路网密度、丰富度指数和聚集度指数是公园生态系统文化服务的主要影响因素,其中NDVI、城市公园面积、公园水景观、斑块丰富度指数和聚集度指数对生态系统文化服务有显著正影响,路网密度对生态系统文化服务有显著负影响。(3)地理加权回归分析表明不同影响因素对公园生态系统文化服务呈现出不同的正负影响效应,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城市公园面积、NDVI、公园水景观和斑块丰富度指数对公园生态系统文化服务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公园水面积占比、路网密度和公园PM2.5浓度对公园生态系统文化服务具有显著负向影响,人口密度、不透水面积占比、斑块数量和蔓延度指数对公园生态系统文化服务具有正负两种影响。对公园生态系统文化服务影响强度从高到低依次是公园路网密度、人口密度、NDVI、不透水面积占比、公园水景观、斑块丰富度指数、城市公园面积、斑块数量、公园PM2.5浓度、蔓延度指数和公园水面积占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交媒体 生态系统文化服务 空间格局 景观格局指数 杭州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文献计量的国际纺织行业科技创新知识图谱研究 被引量:13
5
作者 王鹏飞 程华 《现代纺织技术》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259-272,共14页
科技创新是助力纺织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纺织技术发展和产业升级的重要措施。本文基于Web of Science数据库核心合集,利用CiteSpace和HistCite图谱分析软件,全面剖析纺织行业科技创新领域的基础现状、关注热点和研究趋势... 科技创新是助力纺织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纺织技术发展和产业升级的重要措施。本文基于Web of Science数据库核心合集,利用CiteSpace和HistCite图谱分析软件,全面剖析纺织行业科技创新领域的基础现状、关注热点和研究趋势等。结果表明:中国学者在国际纺织行业科技创新领域的发文量优势比较明显,但在文献质量上与欧美等发达国家还存在一定差距;纺织成型制造、纺织纤维新材料、先进纺织制品、绿色染整技术和智能纺织装备与系统等是当前的研究热点;电子智能纺织品、生态纺织品和智能制造技术等主题词近两年迅速发展,成为该领域的研究前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纺织行业 科技创新 知识图谱 文献计量 科学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闽南丘陵山区土地利用冲突严重区域的景观格局变化特征——以长泰区为例
6
作者 涂旖瑶 郭青海 《生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00-211,共12页
准确识别重点修复区域是推进生态保护和生态修复工作的前提,对维护区域生态安全和提升区域生态系统服务质量具有重要意义。识别和量化土地利用冲突严重区域有助于国土空间生态环境问题的调查、识别、诊断和修复单元的划分。以长泰区为... 准确识别重点修复区域是推进生态保护和生态修复工作的前提,对维护区域生态安全和提升区域生态系统服务质量具有重要意义。识别和量化土地利用冲突严重区域有助于国土空间生态环境问题的调查、识别、诊断和修复单元的划分。以长泰区为研究区域,利用2010、2015和2020年3期土地利用数据,采用ArcGIS软件和MCR模型构建土地利用冲突评价方法,从县域尺度上量化土地利用冲突程度,提取土地利用冲突程度严重的类型,探讨其时空变化格局特征。结果表明:(1)2010—2020年,土地利用冲突空间格局整体分布不均匀,较严重冲突处于首位,土地利用冲突严重区域的主导土地利用类型主要是耕地和林地,极严重冲突主要分布在坂里乡和岩溪镇南部、枋洋镇和武安镇西部、陈巷镇西部和北部以及古农农场。(2)土地利用冲突时空变化显著,极严重冲突面积先增加后减少,呈面状和组团式分布,整体减少10.75 km^(2);严重冲突和较严重冲突面积先减少后增加,呈条带式和环状分布,分别增加5.06 km^(2)和2.3 km^(2)。(3)长泰区土地利用冲突斑块的空间异质性程度和破碎度降低,受人类活动干扰的影响程度增强,不同等级土地利用冲突斑块之间的连通性增强。土地利用冲突的空间聚集性和高发地区比例呈现降低态势。该研究结果为地方开展生态修复识别关键治理区提供参考,对区域生态安全格局产生积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冲突 MCR模型 生态安全 生态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居住区多功能绿地景观的景感生态学效应 被引量:23
7
作者 毛齐正 王鲁豫 +3 位作者 柳敏 郭青海 胡婵娟 李元征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9期7509-7520,共12页
作为居住区绿地景观重要的组成要素,公共活动空间是居民最为频繁使用的空间,对提高绿地生态系统文化服务,改善人居环境与提高居民健康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居民休闲娱乐文化感知,探讨居住区绿地公共活动空间的景感生态学效应,揭示多功能... 作为居住区绿地景观重要的组成要素,公共活动空间是居民最为频繁使用的空间,对提高绿地生态系统文化服务,改善人居环境与提高居民健康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居民休闲娱乐文化感知,探讨居住区绿地公共活动空间的景感生态学效应,揭示多功能绿地景观对生态系统文化服务和景感营造的影响,可为居住区绿地的景观规划与设计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以郑州市26个居住小区80个公共活动空间为研究对象,结合景感生态学理念,基于小区绿地公共活动空间的景感特征(植被覆盖、基础设施、遮荫率、管理水平、公共活动空间面积与类型)以及内部居民休闲娱乐文化活动特征的调查分析,探讨了城市居住区绿地公共活动空间的景感效应对绿地生态系统文化服务的影响。结果表明:(1)小区绿地不同类型公共活动空间提供的景感效应存在显著差异,水体的自然属性使其景感效应更丰富,文化服务价值最高。(2)小区绿地公共活动空间面积越大,居民的心理感知越强,景感体验越丰富,文化服务价值越高,增加公共活动空间面积是构建多功能绿地景观的直接通道。(3)公共活动空间的植被覆盖营造的视感与遮荫率营造的风感生态学效应较为显著,而基础设施的触感与清洁度的视感并未存在显著影响。(4)结合小区社会经济数据的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由公共活动空间面积营造的多样化景感对居民活动量的贡献最大,其次为公共活动空间的类型与小区户数。运用景感生态学理论和景感营造原则,在有限的空间内通过景观设计实现了景感载体化,改善和增加了绿地生态系统服务,能够缓解城市绿地的不公平性。未来城市居住区特别是高密度居住区应尽可能设置大面积的具有多功能特征的公共活动空间,而低密度居住区在绿地面积充足的前提下,可设置大面积自然水体和增设多类型的公共活动空间,以提高景感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居住区 公共活动空间 生态系统文化服务 景观 景感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税措施对农业能源使用和碳排放的影响——以中美贸易摩擦为例 被引量:2
8
作者 王娟丽 马永喜 +1 位作者 辛雅儒 Levan Elbakidze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24-132,共9页
关税措施会对农业能源使用及其碳排放带来怎样的影响,有待科学而系统的评估。构建农产品贸易、能源使用及其碳排放系统模型,并以2018年中美贸易摩擦事件为例,设置不同关税情景,模拟分析关税措施对我国农作物生产、能源使用及其碳排放多... 关税措施会对农业能源使用及其碳排放带来怎样的影响,有待科学而系统的评估。构建农产品贸易、能源使用及其碳排放系统模型,并以2018年中美贸易摩擦事件为例,设置不同关税情景,模拟分析关税措施对我国农作物生产、能源使用及其碳排放多方面的影响。结果显示,加征美国大豆进口关税将会减少我国大豆进口总量,促使国内大豆种植面积和产量增加,小麦种植面积将被挤占,玉米种植面积略微增加。关税措施对国内农产品种植能源使用和碳排放总量没有显著影响,但是对不同农产品的影响具有异质性。加征关税使得大豆种植能源使用及碳排放明显增加,小麦种植能源使用及碳排放相应增加,而玉米种植能源使用及碳排放轻微下降。因而,要关注关税变化对农业生产、能源使用及其碳排放带来的系统性影响,协调农产品贸易与碳排放管理政策,基于作物用能特征和贸易条件分类制定适应性节能减排策略,缓解关税措施带来的系统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能源使用 碳排放 关税 系统模拟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景观指数分析的福建漳州珪后村文化景观可持续设计研究
9
作者 朱志琴 郭青海 李达维 《园林》 2023年第8期108-116,共9页
乡村文化空间作为传统人居智慧与场所精神的体现,是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着力点之一。加强乡村文化空间建设,提升乡村文化服务功能,与自然生态相结合开展文化景观可持续设计,以进一步满足乡村居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以福建省漳州市... 乡村文化空间作为传统人居智慧与场所精神的体现,是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着力点之一。加强乡村文化空间建设,提升乡村文化服务功能,与自然生态相结合开展文化景观可持续设计,以进一步满足乡村居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以福建省漳州市长泰区珪后村文化空间景观为研究对象,运用GIS和Fragstats等空间分析软件,选取体现乡村文化景观发展特征的景观指数,对乡村物质文化景观空间的形态和结构进行量化分析。结合景观生态学的“斑块—廊道—基质”理论,探讨乡村振兴中生态振兴对文化振兴的触发作用,提出景观可持续设计策略,以期为乡村生态振兴促进文化振兴寻找实现路径,为乡村文化景观可持续发展提供方法和案例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景观 文化景观 景观格局 可持续设计 景观生态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知识图谱的国内智能纺织品技术融合动态演化及创新前沿 被引量:7
10
作者 王鹏飞 程华 《现代纺织技术》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6-27,共12页
科技创新是助力纺织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纺织技术发展和产业升级的重要措施。基于incoPat专利数据库平台,利用Gephi图谱分析软件剖析国内智能纺织品技术融合及创新研究的发展趋势、动态演化、关注热点和前沿等。结果表明... 科技创新是助力纺织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纺织技术发展和产业升级的重要措施。基于incoPat专利数据库平台,利用Gephi图谱分析软件剖析国内智能纺织品技术融合及创新研究的发展趋势、动态演化、关注热点和前沿等。结果表明:21世纪以来,国内智能纺织品技术领域专利技术融合发展大致分为萌芽期、快速增长期和稳定发展期3个阶段,总体呈逐年上升趋势。2012年以后,具有智能化、安全性和效率等维度特征的专利技术融合趋势比较明显,在提高产品便利性、降低复杂度和提高效率上,技术融合动态效果更显著;通过对技术融合动态演化数据可视化分析,发现智能纺织品技术在不同阶段的融合专利数量存在明显差异。在新冠疫情影响下,该领域技术对医用防护服和相关可穿戴设备的安全性和性能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最后通过聚类分析和文本挖掘,得到智能制造新模式、智能纺织装备及共性技术和新型纺织材料等是该领域当前的研究热点,纺织成型制造、纺织纤维新材料、先进纺织制品与可穿戴系统等技术近两年迅速发展,成为该领域的研究前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纺织 技术融合 知识图谱 专利计量 动态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经营规模化发展对环境效率的影响——基于地块层面的实证分析 被引量:15
11
作者 马永喜 马钰婷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4631-4640,共10页
为探析农业规模化经营与农业环境可持续性之间的关系,对农业经营规模对农业环境效率的影响进行理论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物料平衡原则下农业环境效率测算模型和农业环境效率影响模型.基于2004~2016年浙江省农户水稻种植地块层面的面... 为探析农业规模化经营与农业环境可持续性之间的关系,对农业经营规模对农业环境效率的影响进行理论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物料平衡原则下农业环境效率测算模型和农业环境效率影响模型.基于2004~2016年浙江省农户水稻种植地块层面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土地面积、劳动投入、资本投入和农业产出等农业经营规模指标对农业环境效率的影响.结果显示,农业规模化发展将因投入和产出的扩张以多种方式影响其环境效率,其中土地面积规模与农业环境效率之间呈倒U型关系,劳动投入和资本投入对农业生产环境效率均有负向的影响,而农业产出规模的增加将促进农业环境效率的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经营规模 环境效率 物料平衡 MBP-SBM-EE模型 TOBIT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分类水质与分级补偿的双向动态补偿机制设计
12
作者 覃琼霞 江涛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53-159,共7页
创新生态补偿机制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在现行双向静态补偿机制基础上构建了基于分类水质与分级补偿的双向动态补偿机制并提出了相应的命题。接着,分别采用理论证明和数值模拟方法对双向动态补偿机制与双向静态补偿机制在流域水... 创新生态补偿机制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在现行双向静态补偿机制基础上构建了基于分类水质与分级补偿的双向动态补偿机制并提出了相应的命题。接着,分别采用理论证明和数值模拟方法对双向动态补偿机制与双向静态补偿机制在流域水质和上下游间的福利差异性进行验证。研究表明,双向动态补偿机制与双向静态补偿机制相比,不仅可以实现上游福利增进,还具有水质提升效应。最后,采用新安江流域跨界生态补偿实践的算例对相关命题进行分析,再次验证了双向动态补偿机制的有效性。研究结论为生态补偿制度改革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类水质 分级补偿 双向补偿 动态补偿 福利增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CASBEE“未来价值”辨析疫情后社区环境应对策略 被引量:6
13
作者 蔡钢伟 洪艳 +1 位作者 徐雷 高伟俊 《南方建筑》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20-23,共4页
疫情之后,日本长久以来在城市建设和社区管理层面积累的丰富治理和应急经验值得我们重新思考。以韧性城市的理论作为支撑,辩证借鉴日本的CASBEE“未来价值”及其“时间”和“空间”上的“强韧性”概念。并从定量和定性两个层面实证了基... 疫情之后,日本长久以来在城市建设和社区管理层面积累的丰富治理和应急经验值得我们重新思考。以韧性城市的理论作为支撑,辩证借鉴日本的CASBEE“未来价值”及其“时间”和“空间”上的“强韧性”概念。并从定量和定性两个层面实证了基于CASBEE的环境未来都市与疫情防控成果存在正相关的关系。探讨疫情后的社区问题,辨证借鉴和思考新的应对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突发公共事件 疫情 韧性 CASBEE 未来价值 未来社区 健康城市/社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资源跨区转移用水效益增值评估模型的构建与应用 被引量:3
14
作者 王娟丽 马永喜 《水利经济》 2020年第5期24-29,76,共7页
对跨区转移的水资源用水效益及其增值进行测算,可以为区域之间水资源利用利益协调提供基础的参考和决策依据,保障不同用水主体之间用水利益的公平共享和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在对各用水部门水资源用水效益评估的基础上,结合水资源跨区... 对跨区转移的水资源用水效益及其增值进行测算,可以为区域之间水资源利用利益协调提供基础的参考和决策依据,保障不同用水主体之间用水利益的公平共享和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在对各用水部门水资源用水效益评估的基础上,结合水资源跨区转移规模和各地区用水结构等因素,构建水资源跨区转移的用水效益增值评估模型。以浙江长潭水库为例,库区水利工程建成后每年向下游地区转移用水0.29亿t,利用用水效益增值评估模型测算上下游地区工业用水、农业居民用水、城镇公共用水、生态环境用水增值,最终得出水资源跨区转移总的用水效益增值为0.49亿元,验证了该评估模型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资源转移利用 用水效益 水资源价值 利益协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生驱动因素对景感意愿度差异的影响——从城市公园斑块-廊道-基质景观角度 被引量:2
15
作者 单宇璠 郭青海 +2 位作者 龚高锋 陈乾明 周聪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2期9402-9415,共14页
城市绿色空间与人的健康息息相关,新发展阶段人们对城市绿色空间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来满足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优化城市绿色空间,维持、提升和增加城市生态系统服务,是景感生态学研究的使命之一,然而以往研究鲜有从人自身的人格... 城市绿色空间与人的健康息息相关,新发展阶段人们对城市绿色空间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来满足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优化城市绿色空间,维持、提升和增加城市生态系统服务,是景感生态学研究的使命之一,然而以往研究鲜有从人自身的人格属性角度探讨内生驱动因素在景观感知和景观评价中的影响。以景感意愿度作为衡量景观感知和需求的指标,探究内生驱动因素对人的景观感知和行为偏好选择的影响,提出内生驱动因素对人在不同景观类型中的感受存在差异,而且这种差异影响到个体的行为偏好这一假设。以杭州市主城区5座城市公园的“斑块-廊道-基质”景观作为研究对象,以MBTI量表所得的人格类型作为内生驱动因素,将内生驱动因素与景观和行为偏好选择进行有序回归分析,探讨其对景感意愿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基质景观中受访者景感意愿度最强烈,其次为斑块景观,廊道景观中景感意愿度最低;在斑块景观中,ESFP(外向-感官-感性-自然)型、ENFP(外向-畅想-感性-自然)型、ESFJ(外向-感官-感性-控制)型和INFP(内向-畅想-感性-自然)型的人格类型对景感意愿度具有显著相关关系;在廊道景观中,有14种人格类型对景感意愿度具有显著相关关系;在基质景观中,有9种人格类型对景感意愿度具有显著相关关系。研究结果证实了内生驱动因素影响着人们的景感意愿度。在城市景观生态评价、规划和景感营造,以及生态系统服务研究中,不仅需要考虑生态环境因素和人的社会属性,还应考虑到人的内在属性特征,将景感意愿度和内生驱动因素纳入生态规划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类型 景感意愿度 景感生态学 城市公园 绿色空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