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7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纺织品用自着色氟硅改性聚丙烯酸酯杂化乳胶的合成与性能
1
作者 郭丁滔 李家炜 +3 位作者 何贵平 吴亮 郭杰 戚栋明 《现代纺织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51-61,共11页
为探讨纺织品用自着色氟硅改性水性高分子乳胶的性能,以C.I.分散红60为原料合成可聚合染料R60,再将染料R60与丙烯酸酯、氟硅单体一起,通过一锅细乳液聚合法合成自着色氟硅改性聚丙烯酸酯杂化乳胶,并将其应用于棉织物泡沫染色和涤纶织物... 为探讨纺织品用自着色氟硅改性水性高分子乳胶的性能,以C.I.分散红60为原料合成可聚合染料R60,再将染料R60与丙烯酸酯、氟硅单体一起,通过一锅细乳液聚合法合成自着色氟硅改性聚丙烯酸酯杂化乳胶,并将其应用于棉织物泡沫染色和涤纶织物丝网印花。考察不同氟硅单体比、R60添加量对着色织物的颜色特征值和耐干/湿摩擦、水洗牢度的影响,分析自着色氟硅改性聚丙烯酸酯杂化乳胶的成膜固色机理。结果表明:自着色氟硅改性聚丙烯酸酯杂化乳胶呈椭球形结构,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当R60质量分数为3%且D_(4)/D_(3)F质量比为4/1时,杂化胶膜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值为2.7℃,水接触角达93.9°;与纯丙烯酸酯自着色乳胶织物相比,引入氟硅链段的自着色乳胶着色织物的色牢度、手感及透气性均得到提高。氟硅链段在成膜过程的表面迁移特性,有利于胶粒在织物空隙更好的扩散,抑制胶粒在织物表面连续成膜,并赋予着色织物良好的着色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着色乳胶 氟硅改性聚丙烯酸酯 涂料印花 泡沫染色 摩擦牢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K_(2)CO_(3)/KOH协同醇解废弃涤纶纺织品及其制备再生DMT的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陈斌杰 朱子旭 +3 位作者 官军 吕维扬 王秀华 姚玉元 《丝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8-57,共10页
废弃涤纶纺织品囤积量逐年上升,而对废弃涤纶纺织品的综合利用回收率却较低。化学法回收中乙二醇醇解-甲醇酯交换法是一种回收废弃涤纶纺织品的方法,然而乙二醇醇解-甲醇酯交换工艺过程中存在对苯二甲酸双羟基乙酯(BHET)单体产率低、低... 废弃涤纶纺织品囤积量逐年上升,而对废弃涤纶纺织品的综合利用回收率却较低。化学法回收中乙二醇醇解-甲醇酯交换法是一种回收废弃涤纶纺织品的方法,然而乙二醇醇解-甲醇酯交换工艺过程中存在对苯二甲酸双羟基乙酯(BHET)单体产率低、低聚物含量高的问题。文章采用K_(2)CO_(3)/KOH协同醇解废弃涤纶纺织品,并结合响应面法优化了醇解工艺参数,通过甲醇酯交换法制得再生对苯二甲酸二甲酯(DMT),研究了K_(2)CO_(3)/KOH协同醇解对乙二醇醇解-甲醇酯交换产物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KOH添加量的增加,醇解产物中BHET含量呈现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当KOH的添加量达到2%时,BHET含量达到最高70.2%。同时,优化后的醇解工艺参数为:反应温度210℃、反应时间120 min、K_(2)CO_(3)质量分数2.0%、KOH质量分数2.4%。此时BHET的收率为73.1%;醇解产物与甲醇酯交换得到再生DMT产率为80.1%,通过减压升华纯化后得到再生DMT含量高于99%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弃涤纶纺织品 K_(2)CO_(3)/KOH协同醇解 酯交换 减压升华 再生DM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均相类芬顿技术在分离膜中的应用进展
3
作者 焦卓 李成才 +2 位作者 刘国金 朱海霖 郭玉海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82-190,共9页
非均相类芬顿技术很好地解决了均相芬顿受困于低pH和含铁污垢累积的问题,且易与膜分离技术相结合,制备出高效、应用环境广泛的自清洁膜。文中将国内外类芬顿膜的制备方法进行总结,并将其概括为“催化剂-铸膜液共混”成膜和“后负载催化... 非均相类芬顿技术很好地解决了均相芬顿受困于低pH和含铁污垢累积的问题,且易与膜分离技术相结合,制备出高效、应用环境广泛的自清洁膜。文中将国内外类芬顿膜的制备方法进行总结,并将其概括为“催化剂-铸膜液共混”成膜和“后负载催化剂”成膜两大类方法,介绍了各自优缺点,并详细概括了类芬顿膜在各类废水的应用现状和发展前景。最后对类芬顿膜的现状进行了总结,针对其不足之处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均相类芬顿 分离膜 类芬顿膜 自清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酯降膜增黏反应过程模拟
4
作者 陈世昌 曹峻华 陈文兴 《纺织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24,共9页
为促进对降膜熔融缩聚制备高分子量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增黏反应过程的理论认识,指导降膜反应器的设计与缩聚工艺优化,建立了降膜反应器串联五釜的连续聚合过程数学模型,以与工业生产数据匹配的五釜流程模拟结果为降膜反应釜入口... 为促进对降膜熔融缩聚制备高分子量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增黏反应过程的理论认识,指导降膜反应器的设计与缩聚工艺优化,建立了降膜反应器串联五釜的连续聚合过程数学模型,以与工业生产数据匹配的五釜流程模拟结果为降膜反应釜入口物料参数,考察了PET分子量与端基量等品质指标随降膜增黏反应进程的变化,讨论了降膜反应器内温度和压力对聚合产物分子量与端基量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随着增黏反应的进行,可顺利得到特性黏度为1.0 dL/g以上、端羧基量为16 mmol/kg的产品;所建立的降膜反应器模型能够对增黏效果进行灵敏分析,高温低压有利于提升增黏反应效率,但过低的压力导致高黏熔体变得难处理和转移,且会增加设备成本和提高工艺精确控制的难度,温度过高则会显著增加副产物的生成;对降膜反应器选择压力为0.1 kPa左右、温度区间为285~290℃进行工艺参数调优,采用优化后的连续生产工艺流程最终反应器出口PET的分子量在39000 g/mol左右;模拟结果与工业生产值吻合,可运用于分析降膜增黏反应技术应用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酯 液相增黏 反应器 缩聚 过程模拟 缩聚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单张量辐射场的数字服装重照明方法
5
作者 陈鑫磊 郑军红 +1 位作者 金耀 何利力 《丝绸》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5-93,共9页
针对现有基于三维表面重建的图像重照明方法存在纹理噪点、重照明质量不足及特征空间利用率低等问题,文章提出一种基于单张量辐射场的数字服装重照明方法。该方法首先利用球面高斯函数和多层感知机,分别模拟环境直射光和服装表面间的间... 针对现有基于三维表面重建的图像重照明方法存在纹理噪点、重照明质量不足及特征空间利用率低等问题,文章提出一种基于单张量辐射场的数字服装重照明方法。该方法首先利用球面高斯函数和多层感知机,分别模拟环境直射光和服装表面间的间接反射光,以构建一个精准的入射光场;接着通过引入梯度引导平滑策略,优化从特征空间中提取双向反射分布函数模型参数的过程。最后,利用简化的反射率方程,结合入射光场、双向反射分布模型及特征空间,成功地渲染出高质量的服装重照明图像。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有效地减少了服装纹理噪点,显著降低了服装重照明的失真现象。相较于先进方法,该方法在生成服装新视角图像方面,各项评估指标的平均提升约9.922%;在服装重照明结果方面,各项评估指标的平均提升约4.54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张量辐射场 特征空间 服装重照明 3D维重建 图像生成 双向反射分布函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性环氧树脂涂覆聚酰亚胺纤维的表面性能
6
作者 刘旭东 宋政吉 +1 位作者 陈世昌 陈文兴 《纺织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8-27,共10页
为提高聚酰亚胺(PI)纤维材料表面耐磨性能,提升PI纤维在特殊环境下的服役寿命,采用接枝有硅烷偶联剂的环氧树脂对PI纤维表面进行改性。探讨了碱处理和改性剂含量对PI纤维性能的影响,借助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扫描电子显微镜和X射线光... 为提高聚酰亚胺(PI)纤维材料表面耐磨性能,提升PI纤维在特殊环境下的服役寿命,采用接枝有硅烷偶联剂的环氧树脂对PI纤维表面进行改性。探讨了碱处理和改性剂含量对PI纤维性能的影响,借助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扫描电子显微镜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等对PI纤维改性前后的化学结构、表观形貌、表面粗糙度、力学性能、热稳定性和耐磨性能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采用浓度为4 mol/L碱处理5 min时纤维表面活性明显增强,3-异氰丙基三甲氧基硅烷(IPTMS)的浓度升高,改性PI纤维的粗糙程度明显增加;制备的新型超支化改性环氧树脂PI纤维力学性能和热稳定性等性能几乎无损,表面粗糙度增加了104%,同时耐磨性能也提高了19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酰亚胺纤维 环氧树脂 硅烷偶联剂 表面改性 耐磨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元色素光敏变色微胶囊的制备及其在织物中的变色性能
7
作者 鲁辉 蔡钦泽 +3 位作者 张国庆 周岚 刘国金 邵敏 《纺织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1-118,共8页
为解决光敏变色染料颜色变化单一且局限于无色与有色可逆变化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拓宽光敏变色染料显色范围的方法。以光敏变色染料螺噁嗪和相变溶剂硬脂酸丁酯复配物作为初始芯材,以酸性染料作为扩展染料,以密胺树脂作为壁材,采用原位聚... 为解决光敏变色染料颜色变化单一且局限于无色与有色可逆变化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拓宽光敏变色染料显色范围的方法。以光敏变色染料螺噁嗪和相变溶剂硬脂酸丁酯复配物作为初始芯材,以酸性染料作为扩展染料,以密胺树脂作为壁材,采用原位聚合法制备多元色素光敏变色微胶囊,并采用丝网印花工艺将其应用在棉织物上。借助台式扫描电子显微镜、傅里叶红外光谱仪、差示扫描量热仪、热重分析仪等表征微胶囊的表面形貌、特征官能团和热性能,研究了印花织物的光敏变色性和稳定性。结果表明:优选螺噁嗪、硬脂酸丁酯与酸性染料的质量比为0.05∶50∶0.1,控制芯壁比为1∶1,制得的微胶囊具有圆球形外观,平均粒径约为3μm,包覆率可达73.4%;该变色微胶囊具有出色的热稳定性,可在不同环境温度的紫外和可见光辐照下实现粉红色与蓝色的可逆颜色变化,可赋予织物良好的光敏变色性和变色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敏染料 扩展染料 变色微胶囊 丝网印花 光敏变色织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交互式多头注意力机制的虚拟试穿网络
8
作者 黄丽丽 郑军红 +1 位作者 金耀 何利力 《现代纺织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96-105,共10页
为解决现有虚拟试穿模型的服装特征与细节容易丢失(如无法准确识别服装的长短袖、颜色及袖、领口细节)等问题,提出基于交互式多头注意力机制的虚拟试穿网络。在StableVITON模型的服装编码块中引入交互式多头注意力机制,促进不同头之间... 为解决现有虚拟试穿模型的服装特征与细节容易丢失(如无法准确识别服装的长短袖、颜色及袖、领口细节)等问题,提出基于交互式多头注意力机制的虚拟试穿网络。在StableVITON模型的服装编码块中引入交互式多头注意力机制,促进不同头之间的交互,学习丰富的特征相关性,从而增强网络注意力性能,保留更多的服装特征和细节。在VITON-HD数据集上进行定性和定量实验,结果表明:与其他主流模型相比,该虚拟试穿网络的服装整体特征、局部细节更加真实;与StableVITON模型相比,该网络在平均结构相似性(SSIM)上提高了1.53%,平均感知图像相似度(LPIPS)降低了0.71%,平均弗雷歇距离(FID)降低了0.15%,平均核Inception距离(KID)降低了1.14%。该虚拟试穿网络有效保留了服装特征细节,显著增强了图像的保真度,其合成的试穿图像能为消费者带来更好的购物体验,可广泛应用于虚拟试穿等数字时尚应用场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互式 多头注意力 StableVITON 虚拟试穿 稳定扩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机洗真丝绸的制备及性能分析
9
作者 孙楠 刘国金 +3 位作者 蔡仪新 魏庆刚 周岚 柴丽琴 《蚕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72-177,共6页
真丝绸在多次机洗后极易产生灰伤现象,导致光泽度下降。基于不同的防灰伤机制,选取3种整理剂对已染色的真丝素绉缎进行可机洗后整理,对比分析不同整理剂整理前后真丝绸颜色指标、光泽度、色牢度、微观形貌以及抗皱性能的变化,从不同角... 真丝绸在多次机洗后极易产生灰伤现象,导致光泽度下降。基于不同的防灰伤机制,选取3种整理剂对已染色的真丝素绉缎进行可机洗后整理,对比分析不同整理剂整理前后真丝绸颜色指标、光泽度、色牢度、微观形貌以及抗皱性能的变化,从不同角度确定适宜的防灰伤整理剂。结果表明,使用交联剂K整理后,真丝绸色泽变化较小,防灰伤性能最好,色牢度及抗皱性能有所提升;使用摩擦牢度增进剂M整理后,真丝绸色牢度及抗皱性能最好,防灰伤性能有所提升;使用柔软剂R整理后,真丝绸表面色泽最好且手感柔软,抗皱性能及防灰伤性能有所提升。交联剂K可用于对外形要求较高的真丝绸的整理;摩擦牢度增进剂M可用于洗涤次数较少且对抗皱性能要求较高的真丝绸的整理;柔软剂R可用于洗涤次数相对较少、对舒适性要求较高的真丝绸的整理。研究结果可为可机洗真丝绸的制备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丝绸 防灰伤 后整理 交联 摩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u_(2)FeSnS_(4)/PES复合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10
作者 朱俊杰 刘高峰 +3 位作者 洪馨怡 李成才 朱海霖 刘国金 《水处理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7-43,共7页
相转化多孔膜材料具有孔洞多、比表面积大等特性,除了被用作分离膜外,还可充当含油废水处理的载体材料,表现出多用途性。本研究提出将金属硫化物Cu_(2)FeSnS_(4)纳米粒子共混于聚醚砜(PES)树脂组成铸膜液,经相转化法制备亲水性良好的PE... 相转化多孔膜材料具有孔洞多、比表面积大等特性,除了被用作分离膜外,还可充当含油废水处理的载体材料,表现出多用途性。本研究提出将金属硫化物Cu_(2)FeSnS_(4)纳米粒子共混于聚醚砜(PES)树脂组成铸膜液,经相转化法制备亲水性良好的PES多孔膜。分析Cu_(2)FeSnS_(4)纳米粒子的基本性能,研究Cu_(2)FeSnS_(4)纳米粒子共混对Cu_(2)FeSnS_(4)/PES膜孔结构和油水分离效能的影响,并基于Cu_(2)FeSnS_(4)纳米粒子的光芬顿特性探究了Cu_(2)FeSnS_(4)/PES膜的通量恢复性能及Cu_(2)FeSnS_(4)/PES膜对亚甲基蓝染料(MB)染料的降解性能。结果表明:Cu_(2)FeSnS_(4)/PES膜相比于纯PES膜水接触角由80.31°降低到56.52°;渗透通量提高48.2%,达到321.63 L/(m2·h);油水分离率高达97%。经光芬顿处理的Cu_(2)FeSnS_(4)/PES膜通量恢复率高达93%。此外,Cu_(2)FeSnS_(4)/PES膜对MB的降解效率可在9 min内达到99%。该研究为多功能PES膜的制备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转化 多孔膜 PES Cu_(2)FeSnS_(4) 分离 染料降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价有机框架材料/粘胶水刺非织造布的制备及其染料吸附性能
11
作者 李逢春 孙辉 +2 位作者 于斌 谢有秀 张德伟 《纺织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70-179,共10页
为制备用于有机染料废水处理的粘胶水刺非织造布(VSN),用稀盐酸对VSN进行预处理后,以1,3,5-三(4-氨基苯基)苯(TAP)和2,6-吡啶二甲醛(DFP)为原料、以乙腈为溶剂、以乙酸为催化剂的条件下进行溶剂热反应,在VSN表面原位合成共价有机框架材... 为制备用于有机染料废水处理的粘胶水刺非织造布(VSN),用稀盐酸对VSN进行预处理后,以1,3,5-三(4-氨基苯基)苯(TAP)和2,6-吡啶二甲醛(DFP)为原料、以乙腈为溶剂、以乙酸为催化剂的条件下进行溶剂热反应,在VSN表面原位合成共价有机框架材料(Pyridine-COF),得到共价有机框架材料/粘胶水刺非织造布(Pyridine-COF/VSN)。借助扫描电子显微镜、红外光谱仪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分别表征了Pyridine-COF/VSN的外观形貌、化学结构和元素组成,并测试了其吸附性能、循环使用性能和力学性能。结果表明:Pyridine-COF在VSN纤维表面呈球形结构,粒径为400 nm左右;且制得的Pyridine-COF/VSN对水中阳离子染料亚甲基蓝和罗丹明B(MB和RhB)以及阴离子染料刚果红和甲基橙(CR和MO)均有一定的吸附能力,其中对RhB吸附效率最高,在染液初始质量浓度为20 mg/L、吸附温度为25℃、吸附溶液pH值为7的条件下,Pyridine-COF/VSN对RhB的吸附效率可达98.06%,吸附平衡时间为120 min;Pyridine-COF/VSN具有重复吸附使用性能,经6次循环使用后对RhB的吸附效率可保持在64.60%左右;相比于VSN,Pyridine-COF/VSN的拉伸强度有所下降,而断裂伸长率有所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价有机框架材料 粘胶水刺非织造布 吸附性能 吸附机制 染料废水 废水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液体分散染料染色废水的循环染色
12
作者 殷连博 李家炜 +4 位作者 段慧敏 宋理想 陈玉霜 厉巽巽 戚栋明 《纺织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31-140,共10页
针对传统粉体分散染料染涤纶织物染色水耗高、染色废水化学需氧量(COD)高等问题,通过液体分散染料染色废水循环染色,降低水耗,实现染色废水减排。以商用粉体和液体C.I.分散红60为研究对象,探究了对涤纶织物的染色动力学及其循环染色性能... 针对传统粉体分散染料染涤纶织物染色水耗高、染色废水化学需氧量(COD)高等问题,通过液体分散染料染色废水循环染色,降低水耗,实现染色废水减排。以商用粉体和液体C.I.分散红60为研究对象,探究了对涤纶织物的染色动力学及其循环染色性能;通过测试上染率,染色织物的颜色参数和色牢度,证实了液体分散染料的染色废水循环染色的可行性。结果表明:与粉体C.I.分散红60相比,液体C.I.分散红60在涤纶织物上的染色速率常数、扩散系数更大、半染时间更短,其染色废水上染率、色不匀度和色牢度与常规鲜水染色相当,更适合循环染色;在10次循环染色后废水中加入COD降解剂,COD去除率达98%,可再次循环染色;利用液体C.I.分散红60循环染色废水进行液体C.I.分散蓝291涤纶染色,染色后织物色光牢度等与鲜水效果一致。使用液体分散染料染色废水循环染色,染色效果稳定,可实现节水、减排目标,符合低碳环保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体分散染料 循环染色 化学需氧量 减排 涤纶织物 染色动力学 残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零价铁对典型染料的降解特性及其机制
13
作者 王龙健 曹先仲 +4 位作者 殷英 沈一峰 周青 曾翼 余鹏浩 《印染》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6,共6页
探讨了纳米零价铁(nZVI)对典型活性偶氮染料(活性红84)和蒽醌染料(活性蓝19)的降解性能及机理;通过降解动力学分析、UV-vis光谱和FT-IR光谱等,考察nZVI投加量、初始染料质量浓度、染液pH和反应温度等因素对降解率的影响,探讨了nZVI对染... 探讨了纳米零价铁(nZVI)对典型活性偶氮染料(活性红84)和蒽醌染料(活性蓝19)的降解性能及机理;通过降解动力学分析、UV-vis光谱和FT-IR光谱等,考察nZVI投加量、初始染料质量浓度、染液pH和反应温度等因素对降解率的影响,探讨了nZVI对染料的降解机制。研究结果表明:nZVI对活性红84和活性蓝19的降解主要是通过破坏染料分子结构中的偶氮和蒽醌基团,两种染料的降解率最高可达97%以上,并且较高的温度与较低的pH条件有利于降解反应的进行;动力学分析表明两种染料的降解过程均符合伪一级和伪二级动力学模型,其降解过程是氧化还原与吸附共存且以化学降解为主导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零价铁 偶氮染料 蒽醌染料 降解 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基聚酰胺11切片的可纺性分析
14
作者 张义 张须臻 +1 位作者 李君军 王秀华 《现代纺织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31-38,共8页
为探究生物基聚酰胺11(PA11)的可纺性,选取两种不同熔融指数的PA11切片,通过自动黏度检测仪、傅里叶红外变换光谱仪、核磁共振氢谱仪、差示扫描量热仪、热重分析仪、熔体流动速率仪及旋转流变仪等表征手段分析其相对黏度、化学结构、热... 为探究生物基聚酰胺11(PA11)的可纺性,选取两种不同熔融指数的PA11切片,通过自动黏度检测仪、傅里叶红外变换光谱仪、核磁共振氢谱仪、差示扫描量热仪、热重分析仪、熔体流动速率仪及旋转流变仪等表征手段分析其相对黏度、化学结构、热性能和熔体流变等性能。使用卧式微量单孔挤出机制备初生丝,通过调节牵伸倍数(2~5倍)和牵伸温度(60~100℃)制备牵伸丝,使用电子单纱强力机进行拉伸断裂实验。结果表明:低熔指PA11-A和高熔指PA11-B的相对黏度分别为2.85和2.68,二者的化学结构相似;PA11-A的熔点和热结晶温度分别为181.3℃和123.6℃;PA11-B的熔点和热结晶温度分别为185.1℃和113.1℃,与PA11-A相比,PA11-B热稳定性更好。随着温度升高,两种切片的熔融指数均增加,PA11-B增幅更大,二者的最佳纺丝温度分别为250℃和230℃,PA11-B牵伸丝的拉伸力学性能优于PA11-A。研究结果可为PA11纺丝工艺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基 PA11 可纺性 流变性能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芬顿氧化技术在膜上的应用现状 被引量:2
15
作者 许丹 李成才 +3 位作者 刘国金 朱海霖 郭玉海 高达利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75-181,共7页
将芬顿氧化技术应用在膜上,不仅可以解决膜分离过程中产生的膜污染问题,而且克服了芬顿试剂不易回收、难以重复利用等缺点,引起了研究学者们的广泛关注。文中综合国内外芬顿催化膜的研究现状,介绍了芬顿催化膜的制备方法及优缺点,并将... 将芬顿氧化技术应用在膜上,不仅可以解决膜分离过程中产生的膜污染问题,而且克服了芬顿试剂不易回收、难以重复利用等缺点,引起了研究学者们的广泛关注。文中综合国内外芬顿催化膜的研究现状,介绍了芬顿催化膜的制备方法及优缺点,并将其概括为“一步法”和“两步法”;详细概述了芬顿膜在含油废水、印染废水、医疗废水、焦化废水和农药废水等方面的应用现状和发展前景,最后对芬顿膜的进一步应用作出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芬顿氧化技术 膜分离 废水处理 制备方法 应用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纳米管纤维的连续制备及其高性能化工艺
16
作者 黄文彬 闫永杰 倪庆清 《现代纺织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98-107,共10页
为了实现碳纳米管纤维(CNTF)的高性能连续化制备,通过浮动催化化学气相沉积法(FCCVD)双参数调控策略,对CNTF进行连续化制备,优化成纤稳定性;并在此基础上对CNTF进行高性能强化工艺处理,逐级提高其力/电性能。结果表明:在500℃出液口温度... 为了实现碳纳米管纤维(CNTF)的高性能连续化制备,通过浮动催化化学气相沉积法(FCCVD)双参数调控策略,对CNTF进行连续化制备,优化成纤稳定性;并在此基础上对CNTF进行高性能强化工艺处理,逐级提高其力/电性能。结果表明:在500℃出液口温度与15 m/min牵伸速率的条件下,CNTF可以实现200 min以上连续出丝,长度超过3000 m。在氯磺酸中浸渍60 s后,通过2.5 cN张力静置6 h及20次以上逐级递增压力辊压,CNTF的力学性能与导电性能得到显著提升,断裂强度达2.6 GPa,模量达41.8 GPa,电导率达3.83×10^(6)S/m。研究结果可为高性能CNTF的稳定制备与工程化应用提供理论与工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NTF 化学气相沉积 氯磺酸 辊压压缩 力学性能 导电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尼龙6工业丝在不同负荷下的蠕变响应机制
17
作者 何灏 张迎亮 +3 位作者 刘宸君 殷亚然 陈康 张先明 《现代纺织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9,共9页
为探究不同负荷条件下尼龙6工业丝的蠕变性能差异及其形变机理,采用广角X射线衍射、小角X射线散射、红外、双折射等测试方法,研究了尼龙6工业丝在不同负荷条件下的蠕变性能差异和蠕变前后的多层次结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尼龙6工业丝的... 为探究不同负荷条件下尼龙6工业丝的蠕变性能差异及其形变机理,采用广角X射线衍射、小角X射线散射、红外、双折射等测试方法,研究了尼龙6工业丝在不同负荷条件下的蠕变性能差异和蠕变前后的多层次结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尼龙6工业丝的蠕变形变率随着负荷的增大而增大;当蠕变负荷不超过40%平均断裂负荷(ABL)时,样品的弹性回复率和蠕变速率参数基本保持不变,当蠕变负荷大于40%ABL时,样品的弹性回复率明显降低,蠕变速率参数提高。蠕变回复后样品的结晶度、晶区取向和晶粒尺寸等晶区结构参数均未发生明显变化,结构变化主要发生在非晶区结构。样品非晶区取向、片晶厚度和玻璃化转变温度随着蠕变负荷的增大而增大,尤其当蠕变负荷大于40%ABL时,蠕变后样品非晶区结构参数变化程度更为明显。取向程度较低的部分无定形分子链在蠕变负荷的作用下沿纤维轴有序排列生成取向非晶区结构,取向非晶区结构在蠕变负荷撤去后无法完全回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尼龙6工业丝 蠕变机理 微观结构 WAXD SAX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预加张力热处理下尼龙66工业丝的结构性能演变
18
作者 黄鑫鑫 陈康 +1 位作者 殷亚然 张先明 《现代纺织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20,共11页
为了解在热处理条件下尼龙66工业丝结构与性能的变化机理,使用广角X射线衍射、小角X射线散射和动态热机械分析仪等多尺度微观结构表征方法,对不同预加张力热处理下尼龙66工业丝微观结构及力学性能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尼龙66工业丝在... 为了解在热处理条件下尼龙66工业丝结构与性能的变化机理,使用广角X射线衍射、小角X射线散射和动态热机械分析仪等多尺度微观结构表征方法,对不同预加张力热处理下尼龙66工业丝微观结构及力学性能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尼龙66工业丝在短时间热处理中,适当施加一定预加张力可降低非晶区解取向程度,减小在热处理条件下的力学性能损失。当预加张力在0.001~0.200 cN/dtex范围内,较小的预加张力不足以对尼龙66工业丝的分子链段运动进行限制,随着预加张力的减少,非晶区分子链段解取向占主导,取向程度较低的非晶区分子链段自由收缩,相比于原样,反式构象含量和片晶厚度均显著减少;尼龙66工业丝α主转变峰温度显著下降,断裂伸长率和Easl-4明显增加,断裂强度与Lase-5显著下降。预加张力在0.200 cN/dtex及以上时,随着预加张力的增加,尼龙66工业丝非晶区链段重排比例大于解取向比例,非晶区链段重排成有序结构,导致反式构象含量增加,进而部分补偿了尼龙66工业丝短时间热处理过程中的性能损失;相比于PA-0.001,片晶厚度和非晶区厚度均有所增加。其中预加张力在0.300 cN/dtex及以上时,随着预加张力的增加,相比于原样,片晶直径呈现减小的趋势,尼龙66工业丝热收缩率为负值,反式构象含量显著增加,断裂强度略有增加,Easl-4略有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尼龙66工业丝 热处理张力 微观结构 力学性能 热收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温度下锦纶6工业丝的蠕变机制
19
作者 何灏 张迎亮 +3 位作者 刘宸君 殷亚然 陈康 张先明 《纺织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3-70,共8页
为探究锦纶6工业丝在不同温度区间的蠕变行为及形变机制,借助广角X射线衍射(WAXD)、小角X射线散射、双折射等测试研究了样品在0~150℃温度条件下蠕变前后的微观结构变化。结果表明:样品蠕变形变率均随着蠕变温度升高呈增大的趋势,卸去... 为探究锦纶6工业丝在不同温度区间的蠕变行为及形变机制,借助广角X射线衍射(WAXD)、小角X射线散射、双折射等测试研究了样品在0~150℃温度条件下蠕变前后的微观结构变化。结果表明:样品蠕变形变率均随着蠕变温度升高呈增大的趋势,卸去蠕变负荷后的弹性回复率与蠕变速率在温度低于玻璃化转变温度时基本保持不变,当蠕变温度处于玻璃化转变温度以上时弹性回复率降低,蠕变速率增加。卸去负荷后结晶度与晶区取向度均未发生明显变化,说明稳定的晶区结构在撤去蠕变负荷后均可完全回复;蠕变过程后锦纶6工业丝样品非晶区取向、片晶厚度和玻璃化转变温度均略有增加,部分取向程度较低的非晶区分子链在蠕变负荷下进一步发生形变而形成了取向的非晶区;在蠕变温度高于玻璃化转变温度的条件下,非晶区分子链的运动能力增强,导致变化程度更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锦纶6工业丝 结晶结构 片晶结构 蠕变性能 蠕变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呋喃二甲酸二甲酯改性PET共聚酯的合成及性能
20
作者 廉学威 陈康 +1 位作者 张先明 张涛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19,共10页
文中以生物基单体2,5-呋喃二甲酸二甲酯(DMFD)为原料,采用酯交换熔融缩聚法将DMFD与对苯二甲酸二甲酯(DMT)和乙二醇(EG)进行共聚,制备了一系列不同DMFD单体含量的聚对苯二甲酸-2,5-呋喃二甲酸乙二醇(PEFT)共聚酯。采用超高效聚合物色谱... 文中以生物基单体2,5-呋喃二甲酸二甲酯(DMFD)为原料,采用酯交换熔融缩聚法将DMFD与对苯二甲酸二甲酯(DMT)和乙二醇(EG)进行共聚,制备了一系列不同DMFD单体含量的聚对苯二甲酸-2,5-呋喃二甲酸乙二醇(PEFT)共聚酯。采用超高效聚合物色谱-多角度激光光散射仪-示差检测器(APC-MALLS-RID)联用分析了共聚酯的绝对分子量及分子量分布。利用核磁共振、红外光谱、差示扫描量热分析、热重分析、X射线衍射等方法,研究了DMFD单体含量对PEFT共聚酯的聚合反应动力学、化学结构、相对分子质量及分子量分布、热性能、结晶性能及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成功制备了符合纤维级分子量要求的PEFT共聚酯;反应动力学研究显示,酯交换反应主要集中在反应前期(0~35 min),符合聚酯缩聚反应中逐步聚合的机理特点;随着DMFD单体含量的增加,PEFT共聚酯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g)呈线性增加,热分解温度有所降低,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先增加后降低,结晶性能有所下降。当DMFD单体含量超过20%,共聚酯由于规整性遭到破坏无法结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基单体 2 5-呋喃二甲酸二甲酯 共聚酯 绝对分子量 结晶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