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漩门湾国家湿地公园和围垦三期区越冬水鸟的周年动态变化分析
1
作者 汪锦辉 朱振贤 +4 位作者 陈严雪 周晓 何珂 高洪娣 刘宝权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217-1226,I0001,共11页
漩门湾是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路线(East Asian-Australasian Flyway,EAAF)上越冬水鸟的重要中途停歇点和越冬繁殖点,包含的漩门湾国家湿地公园和围垦三期区域都是水鸟栖息地。本研究利用2019—2024年漩门湾越冬水鸟的定期长期监测数据,... 漩门湾是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路线(East Asian-Australasian Flyway,EAAF)上越冬水鸟的重要中途停歇点和越冬繁殖点,包含的漩门湾国家湿地公园和围垦三期区域都是水鸟栖息地。本研究利用2019—2024年漩门湾越冬水鸟的定期长期监测数据,分析物种丰富度、受胁物种类群和数量,评估该区域的保护价值;同时比较国家湿地公园和围垦三期区域水鸟丰富度和群落结构,探讨保护地中的保护措施对于越冬水鸟的意义。结果表明:(1)漩门湾湿地越冬水鸟数量在近年来持续增长,以浮水鸟类(以雁鸭类为主)为优势类群,在越冬期间支持5个受胁物种和5种种群数量达到全球种群1%标准的鸟类;(2)国家湿地公园浮水鸟类数量显著高于围垦三期区(P<0.01),潜水鸟类物种数量和个体数量显著高于围垦三期区(P<0.05),大型涉禽类多样性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Simpson多样性指数)显著高于围垦三期区(P<0.05);(3)两个区域浮水鸟类在群落结构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功能标准化效应值均小于0,说明浮水鸟类群落在功能上呈聚集状态,环境过滤主导浮水鸟类群落的构建。上述结果表明,国家湿地公园的水鸟保护政策取得了明显成效,需要重视构建异质性栖息地来提高水鸟功能多样性,建议未来将水鸟保护措施从湿地公园拓展至围垦三期区同时进行,将有助于整个漩门湾湿地(湿地公园和围垦三期区)鸟类多样性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漩门湾湿地 长期监测 越冬水鸟 水鸟多样性 围垦三期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