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D64在新生儿感染诊断中的价值 被引量:7
1
作者 徐茜茜 陈灵芝 +2 位作者 徐海滨 张宇 包曼华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85-187,共3页
目的 探讨中性粒细胞表面标志物CD64在新生儿感染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将2004年10月~2005年7月新生儿科(包括NICU住院)患儿96例,分重症感染组39例、一般感染组30例和非感染组27例3组进行CD64水平测定,并与C反应蛋白(CRP)及白介素-... 目的 探讨中性粒细胞表面标志物CD64在新生儿感染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将2004年10月~2005年7月新生儿科(包括NICU住院)患儿96例,分重症感染组39例、一般感染组30例和非感染组27例3组进行CD64水平测定,并与C反应蛋白(CRP)及白介素-6(IL-6)进行比较。结果 重症感染组CD64为(6156.21±3643.32)分子数/细胞,一般感染组为(3618.24±1397.14)分子数/细胞,非感染组为(2176.19±946.32)分子数/细胞,重症感染组CD64水平明显高于其他两组,3组间CD64值差异有极显著意义(P〈0.001)。CD64诊断感染的最佳临界值为2587分子数/细胞,其敏感度为87.19%,特异度为71.55%;对所有感染的诊断敏感度为68.84%,特异度为88.48%。结论 细菌感染时CD64水平明显升岛,全身性细菌感染时升高尤为明显,与CRP、IL-6相比诊断优越性更明显,特别对新生儿重症感染如败血症等诊断更有价值,可以作为早期诊断新生儿感染的实验室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D64 新生儿感染 C反应蛋白 白介素-6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年间鲍曼不动杆菌院内下呼吸道感染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5
2
作者 池琼 郑纪阳 +2 位作者 戴新建 陈身贤 徐克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1822-1824,共3页
目的:了解鲍曼不动杆菌院内下呼吸道感染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性变迁情况,为临床治疗及预防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08年12月鲍曼不动杆菌院内下呼吸道感染的临床感染特点及其药敏结果。结果:4年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大部分来... 目的:了解鲍曼不动杆菌院内下呼吸道感染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性变迁情况,为临床治疗及预防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08年12月鲍曼不动杆菌院内下呼吸道感染的临床感染特点及其药敏结果。结果:4年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大部分来自于下呼吸道标本,占80.1%。院内下呼吸道感染鲍曼不动杆菌临床分布以重症监护病房居多,占64.5%。体外药敏试验结果显示:鲍曼不动杆菌对其中9种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到2008年,哌拉西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他啶、氨苄西林/舒巴坦、亚胺培南、复方新诺明、环丙沙星、头孢吡肟、美洛培南等耐药率均超过65%;介于40%~45%的有阿米卡星、妥布霉素;多粘菌素E的耐药率最低,为5.7%。结论:鲍曼不动杆菌以下呼吸道感染为主,对抗菌药物存在多药耐药性,该菌耐药率高,临床上应根据其临床分布特点和药敏试验结果选用合理抗菌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吸道感染 鲍氏不动杆菌 医院感染 耐药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贫血患者校正抗凝剂用量对凝血四项结果的影响 被引量:6
3
作者 林晓 金正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6年第11期1342-1342,共1页
关键词 口服抗凝剂 凝血四项 贫血患者 遗传性纤维蛋白原缺乏症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凝血因子缺乏症 出血性疾病 用量 校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依达拉奉联合川芎嗪对脓毒血症大鼠肝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2
4
作者 陈玉熹 缪心军 +2 位作者 徐克 尤荣开 蔡平平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7年第5期632-633,共2页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联合川芎嗪对脓毒血症大鼠肝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SD大鼠30只分假手术组、手术对照组(以下称对照组)、依达拉奉联合川芎嗪治疗组(以下称治疗组),假手术组开腹后不行盲肠结扎穿孔,对照组和治疗组予盲肠结扎穿孔制作大...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联合川芎嗪对脓毒血症大鼠肝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SD大鼠30只分假手术组、手术对照组(以下称对照组)、依达拉奉联合川芎嗪治疗组(以下称治疗组),假手术组开腹后不行盲肠结扎穿孔,对照组和治疗组予盲肠结扎穿孔制作大鼠脓毒血症模型后,治疗组于术前15min及术后3h各联合腹腔注射依达拉奉5mg/kg和川芎嗪15mg/kg,术后18h采血,血标本做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检测。结果:对照组ALT、TNFα较假手术组升高,治疗组ALT、TNFα较对照组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依达拉奉和川芎嗪联合应用能改善脓毒血症大鼠的肝功能,这种保护作用可能与血TNFα下降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败血病 川芎嗪 丙氨酸转氨酶 肿瘤坏死因子α 依达拉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芎嗪联合依达拉奉对脓毒血症大鼠自由基及细胞因子的影响 被引量:2
5
作者 缪心军 袁国栋 +5 位作者 陈玉熹 黄节 徐克 蒋贤高 尤荣开 蔡平平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3期2038-2040,共3页
目的:观察川芎嗪联合依达拉奉(ED)对脓毒血症大鼠自由基及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手术对照组、川芎嗪治疗组、川芎嗪联合ED治疗组(联合治疗组),手术对照组和两治疗组均予盲肠结扎穿刺法制作大鼠脓毒血症模型... 目的:观察川芎嗪联合依达拉奉(ED)对脓毒血症大鼠自由基及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手术对照组、川芎嗪治疗组、川芎嗪联合ED治疗组(联合治疗组),手术对照组和两治疗组均予盲肠结扎穿刺法制作大鼠脓毒血症模型,术前15min及术后3h各皮下注射乳酸左氧氟沙星20mg/kg,川芎嗪治疗组于术前15min及术后3h各皮下注射川芎嗪15mg/kg,联合治疗组于术前15min及术后3h各联合皮下注射ED5mg/kg和川芎嗪15mg/kg。各组均于术后18h采血测羟自由基(·OH)、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2(IL-2)、白介素-6(IL-6),取肝组织进行光镜、电镜检查及·OH检测。结果:手术对照组大鼠肝组织显微镜下可见肝细胞浊肿、水样变,电镜下可见肝细胞核轻度固缩,内质网扩张,两治疗组大鼠肝组织病变明显改善。手术对照组血和肝组织·OH活力及血TNF-α、IL-6浓度与假手术组比较明显升高(P<0.01)。川芎嗪治疗组血·OH活力、TNF-α、IL-6浓度及联合治疗组血·OH活力与手术对照组比较明显降低(P<0.05)。川芎嗪治疗组肝组织·OH活力及联合治疗组血TNF-α、IL-6浓度和肝组织·OH活力与手术对照组比较明显降低(P<0.05或P<0.01)。联合治疗组与川芎嗪治疗组间血·OH活力及TNF-α、IL-6浓度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联合治疗组肝组织·OH活力与川芎嗪治疗组比较明显降低(P<0.01)。4组间IL-2浓度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川芎嗪联合ED能降低脓毒血症大鼠血和肝组织·OH活力及血TNF-α、IL-6浓度,有抑制炎症反应和保护肝功能的作用,值得临床推荐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脓毒症 川芎嗪 依达拉奉 自由基 细胞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种分析试剂对生化分析仪测定血清镁结果的影响 被引量:6
6
作者 邹晓静 王时南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8年第5期838-839,共2页
目的:探讨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甘油三酯(TG)四种分析试剂对奥林帕斯AU2700全自动分析仪测定血清镁结果的影响。方法:单测血清镁分别与四个项目检测后再测镁结果做比较。混合血清分别加入... 目的:探讨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甘油三酯(TG)四种分析试剂对奥林帕斯AU2700全自动分析仪测定血清镁结果的影响。方法:单测血清镁分别与四个项目检测后再测镁结果做比较。混合血清分别加入生理盐水或四个项目的分析试剂1,制成5份标本,每份均重复测定10次;单测混合血清镁10次作为对照;分别测定四个项目3次后,各重复测定混合血清镁10次。结果:凡CK、CK-MB、HDL-C、TG测定后再测镁与单测镁结果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四种分析试剂1对血清镁测定结果均有明显的正干扰;四种试剂对镁测定结果影响为CK、CK-MB、TG持续到第3管,HDL-C持续到第4管。结论: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CK或CK-MB、TG后再测定血清镁,中间间隔至少要有3个对镁离子测定无影响的分析项目,测定HDL-C后再测定血清镁,中间间隔至少要有4个对镁离子测定无影响的分析项目或启用试剂针特殊的清洗程序,如为高级生化分析仪应将相互有影响的项目置于不同的分析模块,以避免试剂携带污染对测定结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指示剂和试剂 生化分析仪 交叉污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小板微颗粒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7
7
作者 童巧文 童郁 +3 位作者 张荷慧 郑丽芬 杨晓凯 王耀光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1期3822-3825,共4页
目的探讨血小板微颗粒(PMP)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评价PMP在颈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14年9月—2016年2月在温州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门诊和住院患者187例,根据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分为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 目的探讨血小板微颗粒(PMP)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评价PMP在颈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14年9月—2016年2月在温州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门诊和住院患者187例,根据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分为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正常组(n=52)、IMT增厚组(n=70)和颈动脉硬化斑块组(n=65)。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血清PMP水平,同时测定空腹血糖(FPG)、血清总胆固醇(TC)、血浆纤维蛋白原(FG)、血小板计数(PLT)等指标;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因素分析采用多元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 3组性别、吸烟比例、PLT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年龄、收缩压(SBP)、FPG、TC、FG、PMP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1.387,95%CI(1.195,1.610)〕、FPG〔OR=5.597,95%CI(1.695,18.469)〕、TC〔OR=10.241,95%CI(2.727,38.455)〕、PMP〔OR=14.918,95%CI(3.145,70.765)〕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PMP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在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 动脉粥样硬化 血小板微颗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