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过敏性紫癜患儿血清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一氧化氮水平变化及意义 被引量:12
1
作者 滕海麟 吴福根 +3 位作者 杨晓卫 林峰 李桦 周仁芳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50-152,共3页
目的探讨过敏性紫癜(HSP)患儿血清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一氧化氮(NO)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硝酸酶还原法检测38例HSP患儿急性期、恢复期及24例正常健康儿(对照组)血清中VEGF及NO活性水平。结果对... 目的探讨过敏性紫癜(HSP)患儿血清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一氧化氮(NO)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硝酸酶还原法检测38例HSP患儿急性期、恢复期及24例正常健康儿(对照组)血清中VEGF及NO活性水平。结果对照组、HSP急性期组、恢复期组儿童血清VEGF与NO水平分别为(129.4±39.1)ng/L与(80.5±15.7)μmol/L、(429.0±109.2)ng/L与(124.9±22.8)μmol/L、(252.3±63.8)ng/L与(78.0±12.4)μmol/L,3组VEGF、NO水平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伴或不伴早期肾损害的HSP患儿血清VEGF与NO水平分别为(497.5±112.5)ng/L与(160.4±27.7)μmol/L、(393.4±95.6)ng/L与(106.5±21.1)μmol/L,2组VEGF、NO水平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SP急性期血清VEGF与NO水平间呈直线正相关(r=0.653,P<0.01)。结论VEGF与NO在过敏性紫癜、紫癜性肾炎(HSPN)的发生、发展中发挥一定作用。监测HSP患儿血清VEGF及NO水平对判定其病情、病程、预后和指导治疗均有一定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癜 过敏性 一氧化氮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生儿机会菌败血症135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15
2
作者 滕海麟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191-193,共3页
近年来,随着广谱抗菌素的广泛应用、细菌病原学的变迁及低出生体重儿存活率的提高,新生儿机会菌败血症日趋增多。为了进一步探索其临床特征及转归的有关因素。
关键词 新生儿败血症 机会菌 临床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沙丁胺醇与异丙托溴胺联合雾化对于小鼠哮喘炎症的影响及其网络药理学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滕承志 罗玲玲 张春丽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16年第8期899-903,共5页
目的:评价沙丁胺醇与异丙托溴铵联合雾化对于小鼠哮喘的治疗作用,并对其治疗作用的网络药理学进行研究。方法:采用80只昆明小鼠,随机分成8组,沙丁胺醇治疗组(SA组)、异丙托溴铵治疗组(IB组)、不同比例的沙丁胺醇与异丙托溴铵联用治疗组(... 目的:评价沙丁胺醇与异丙托溴铵联合雾化对于小鼠哮喘的治疗作用,并对其治疗作用的网络药理学进行研究。方法:采用80只昆明小鼠,随机分成8组,沙丁胺醇治疗组(SA组)、异丙托溴铵治疗组(IB组)、不同比例的沙丁胺醇与异丙托溴铵联用治疗组(SA-IB组)、模型组(Model组)和阴性对照组(Control组)。用卵清蛋白诱导小鼠产生哮喘模型,随后分别用沙丁胺醇、异丙托溴铵以及不同比例的沙丁胺醇与异丙托溴铵联用对小鼠灌胃给药,利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炎症因子(TNF-α、IL-6和IL-8)的方法对小鼠血清和肺组织中的炎症因子进行测定。用生物信息学的方法对靶点和通路进行预测。结果:沙丁胺醇与异丙托溴铵联用对于哮喘模型小鼠血清和肺中的3种炎症因子都有着显著的抑制作用,二者的比例为1∶1。然后通过反向对接得到了沙丁胺醇和异丙托溴铵的靶点和信号通路,并对其进行了分析。结论:沙丁胺醇与异丙托溴铵等量联用可以增强对于哮喘的治疗作用,它们都是通过作用于靶点蛋白BACE1,随后灭活PKA来起到抗炎的作用,异丙托溴铵的联用显著地增强了沙丁胺醇的抗炎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丁胺醇 异丙托溴铵 雾化治疗 小儿哮喘 网络药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危重新生儿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和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4
4
作者 陈弘 吴福根 +1 位作者 吴旭丽 林彩华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2001年第2期110-111,共2页
目的 探讨危重新生儿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SIRS)及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 (MODS)的预后及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地总结分析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 (NICU) ,于 1997年 1月~ 1999年 12月收治的危重新生儿 ,根据Hayden修订的SIRS诊断标... 目的 探讨危重新生儿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SIRS)及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 (MODS)的预后及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地总结分析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 (NICU) ,于 1997年 1月~ 1999年 12月收治的危重新生儿 ,根据Hayden修订的SIRS诊断标准和全国小儿急诊学组拟定的MOF诊断标准进行临床分析。 结果2 5 2例危重儿 ,符合SIRS诊断标准的 16 1例 ,占 6 3 9%。最终发展为MODS的 84例 ,占 5 2 2 % ,死亡 32例 ,病死率为 38 1%。产伤、窒息、患儿成熟度及胎粪羊水污染易发展为MODS ,死亡率明显高于非MODS组。结论SIRS和MODS在NICU中发生率和病死率均高 ,而围产因素严重影响其预后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 新生儿 SIRS MOD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