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7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浙江省南美白对虾(海水)集约化养殖尾水处理现状”调研报告 被引量:7
1
作者 张涛 史会来 +2 位作者 平洪领 卢斌 余方平 《水产养殖》 CAS 2020年第3期71-73,共3页
凡纳滨对虾(Penaeus vannamei),又名南美白对虾,自20世纪90年代末引入浙江省开始养殖,由于其具有生长速度快、抗病力强、适合高密度养殖等优势,现已成为浙江省水产四大主导品种之一。当前,池塘高密度养殖是浙江省最主要的养殖方式,特别... 凡纳滨对虾(Penaeus vannamei),又名南美白对虾,自20世纪90年代末引入浙江省开始养殖,由于其具有生长速度快、抗病力强、适合高密度养殖等优势,现已成为浙江省水产四大主导品种之一。当前,池塘高密度养殖是浙江省最主要的养殖方式,特别是南美白对虾(海水)高密度温室大棚养殖最为普遍,就单个海水养殖品种而言,2016年南美白对虾(海水)养殖产量达34139 t,产量稳居全省之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密度养殖 南美白对虾 海水养殖 集约化养殖 温室大棚 养殖方式 凡纳滨对虾 调研报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沿海水产品无机砷和汞含量调查及膳食风险评估 被引量:10
2
作者 孟春英 张小军 +2 位作者 黄丽英 顾捷 梅光明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247-253,共7页
根据2016年对浙江省沿海城市及部分海域的4类生鲜水产品(贝类、甲壳类、头足类和鱼类)中无机砷和汞的含量与分布监测数据,对其含量水平、分布与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讨论。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评价水产品中无机砷和汞的污染程度,通过计... 根据2016年对浙江省沿海城市及部分海域的4类生鲜水产品(贝类、甲壳类、头足类和鱼类)中无机砷和汞的含量与分布监测数据,对其含量水平、分布与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讨论。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评价水产品中无机砷和汞的污染程度,通过计算膳食暴露量风险商(hazard quotient,HQ),进行食用安全性风险评估。结果表明,无机砷的检出率为25. 1%,有检出的样品中贝类占88. 7%,海捕虾、鱿鱼、甲鱼及鱼类(包括黄姑鱼、黑鲷、大黄鱼、石斑鱼、鲈鱼)无机砷均未检出。青蛤的检出率最高,为65. 6%,但无超标样品。缢蛏体内的无机砷含量均值最高,超标率为3. 7%。汞的检出率为100%,鱼类(包括黄姑鱼、黑鲷、大黄鱼、石斑鱼)中汞含量高于其他3类;贝类中泥蚶的汞含量最高,均值为0. 03 mg/kg;甲壳类青蟹的汞含量最高,均值为0. 04 mg/kg;头足类中乌贼的汞含量最高,均值为0. 03 mg/kg。4类生鲜水产品中汞含量远远低于限定值。比较贝类中无机砷和汞含量发现,无机砷含量要远远高于汞。汞含量在种间差异不显著(p> 0. 05),无机砷含量在种间差异显著(p <0. 05),缢蛏中无机砷含量最高。污染程度评价和膳食暴露量风险评估结果为:缢蛏和泥蚶体内的无机砷处于轻污染水平,其他均为未污染水平; 4类生鲜水产品中无机砷和汞的HQ远远小于1,不会危害人体健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产品 无机砷 含量分析 膳食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省乐清湾北部贝类产品质量安全监测 被引量:2
3
作者 陈雪昌 金雷 +5 位作者 何依娜 顾捷 孙秀梅 陈瑜 金衍健 许丹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6年第35期127-128,142,共3页
[目的]监测乐清湾北部贝类产品微生物、贝类毒素、多氯联苯和重金属含量。[方法]对浙江省乐清湾北部189个贝类样品中大肠杆菌、菌落总数、多氯联苯、铅、镉、腹泻性贝类毒素和麻痹性贝类毒素进行监测和分析。[结果]乐清湾北部贝类的大... [目的]监测乐清湾北部贝类产品微生物、贝类毒素、多氯联苯和重金属含量。[方法]对浙江省乐清湾北部189个贝类样品中大肠杆菌、菌落总数、多氯联苯、铅、镉、腹泻性贝类毒素和麻痹性贝类毒素进行监测和分析。[结果]乐清湾北部贝类的大肠杆菌、菌落总数、麻痹性贝类毒素、腹泻性贝类毒素符合农业部Ⅱ类以上贝类生产养殖区规定,可直接上市销售。铅、镉和多氯联苯符合《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 2762—2012)相关要求。[结论]该研究可为掌握浙江省乐清湾北部贝类产品质量安全状况提供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乐清湾北部 贝类 质量安全 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自然海域养殖贝类3种重金属含量分析与评价 被引量:13
4
作者 陈雪昌 尤炬炬 +4 位作者 顾捷 张小军 梅光明 刘琴 何依娜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1年第6期520-524,共5页
运用原子吸收法对2009年6-10月所采集的浙江自然海域68个样品中重金属Pb、Cu、Cd含量进行了分析,研究了贝类体内重金属的含量和累积,对不同海区的贝类生物体中重金属含量进行了比较,对贝类的质量安全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泥蚶、缢蛏、... 运用原子吸收法对2009年6-10月所采集的浙江自然海域68个样品中重金属Pb、Cu、Cd含量进行了分析,研究了贝类体内重金属的含量和累积,对不同海区的贝类生物体中重金属含量进行了比较,对贝类的质量安全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泥蚶、缢蛏、紫贻贝和牡蛎体内重金属含量大小顺序均为Cu>Cd>Pb,而青蛤的含量大小顺序为Cu>Pb>Cd。5种贝类体内重金属含量Cu最高。不同贝类品种间重金属累积存在明显差异,泥蚶含Cd量最高,牡蛎含铜量最高。缢蛏、紫贻贝和青蛤体内重金属含量处于正常范围和轻污染水平,但部分泥蚶体内Cd为重污染水平,部分牡蛎体内Cu为严重污染水平,其食用安全性存在一定风险,应该引起政府部门高度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 贝类 浙江自然海域 累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地区凡纳滨对虾苗3种对虾病毒携带情况研究 被引量:10
5
作者 施慧 谢建军 +2 位作者 许文军 余方平 郭闯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3年第1期25-30,共6页
对虾养殖过程中病毒病的频发是导致对虾养殖失败的最重要原因之一,其中对虾的白斑综合症病毒病(Whitespot syndrome virus,WSSV)、对虾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病毒(Infectious hypodermal&haematopoietic necrosis virus,IHHNV... 对虾养殖过程中病毒病的频发是导致对虾养殖失败的最重要原因之一,其中对虾的白斑综合症病毒病(Whitespot syndrome virus,WSSV)、对虾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病毒(Infectious hypodermal&haematopoietic necrosis virus,IHHNV)和对虾桃拉病毒(Taura syndrome virus,TSV)每年给海水养殖造成的经济损失巨大。对2009-2010年间浙江地区近22家对虾苗种生产场的对虾苗种携带WSSV、IHHNV和TSV病毒情况进行调查,并对采用携带病毒的苗种进行养殖的3个对虾养殖场进行后期跟踪调查。调查共采集凡纳滨对虾苗种样品118份,其中80%样本来自福建,10%来自海南,10%来自广东。检测方法采用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推荐的PCR方法,检测结果显示:被检样品中32份呈现WSSV阳性结果,占27.1%;46份呈现IHHNV阳性,占38.98%;WSSV和IHHNV同时呈现阳性的有20份,占16.95%,而TSV均未分离到。后续跟踪调查发现采用携带WSSV病毒苗种进行养殖的对虾养殖塘均在8月上中旬陆续爆发对虾白斑病,造成极大经济损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虾苗 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 对虾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病毒 对虾桃拉病毒 聚合酶链式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沿海三疣梭子蟹的养殖模式 被引量:14
6
作者 胡则辉 徐君卓 石建高 《现代渔业信息》 2011年第3期3-5,共3页
作为一种重要的大型经济蟹类,三疣梭子蟹已成为浙江省主导产业品种,并在浙江沿海得到广泛的养殖。本文介绍了近年来浙江沿海所推行的三疣梭子蟹健康养殖模式,以期为浙江省海水养殖健康发展提供基础资料。
关键词 三疣梭子蟹 单养模式 混养模式 浙江沿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近海三疣梭子蟹养殖与野生群体的基因组微卫星分析 被引量:2
7
作者 李鹏飞 徐开达 周宏霞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5年第6期537-542,共6页
选择了6个微卫星标记对三疣梭子蟹的4个群体进行了微卫星检测。结果显示:6个微卫星标记均为多态位点,6个位点在4个三疣梭子蟹群体中96个个体中共扩增得到227个等位基因,每个位点含有26~48个等位基因不等,PRT6b的等位基因数最多。4个群... 选择了6个微卫星标记对三疣梭子蟹的4个群体进行了微卫星检测。结果显示:6个微卫星标记均为多态位点,6个位点在4个三疣梭子蟹群体中96个个体中共扩增得到227个等位基因,每个位点含有26~48个等位基因不等,PRT6b的等位基因数最多。4个群体的平均观测杂合度在0.478 7和0.915 8之间,平均期望杂合度在0.924 5和0.966 0之间,表明4个群体的三疣梭子蟹都处于较高的遗传多样性水平。通过对4个群体6个位点的卡方检验,除了PTR33a表现为极度显著偏离Hardy-Weinberg平衡外,其余位点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经群体间的遗传分化检测,6个位点的Fst值在0.014 2-0.049 8之间,均小于0.05,说明4个群体间未产生遗传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浙江近海 三疣梭子蟹 微卫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枸杞岛海域铜藻的再生能力 被引量:1
8
作者 杨起帆 王惠杰 +4 位作者 朱伟栋 苗航 刘峰宇 毕远新 贺舟挺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0期9274-9284,共11页
铜藻(Sargassum horneri)对当地海洋生态系统形成和多样性维持具有重要作用,是重建海藻场和实施海洋生态修复的重要物种之一。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以及人类活动加剧的双重影响,铜藻场退化严重。然而大型海藻的再生是抵御多种干扰影响... 铜藻(Sargassum horneri)对当地海洋生态系统形成和多样性维持具有重要作用,是重建海藻场和实施海洋生态修复的重要物种之一。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以及人类活动加剧的双重影响,铜藻场退化严重。然而大型海藻的再生是抵御多种干扰影响,并保持种群延续的固有特性,影响着海藻种群的分布与扩散。为查清铜藻固着器和残余基部主枝能否度夏后营养繁殖出新的植株,即铜藻是否为多年生;以及探明铜藻主枝断裂和断枝漂浮后是否可以继续营养生长的问题。研究以浙江枸杞岛贻贝养殖区固着铜藻为研究对象,根据定点观察铜藻形态特征变化,结合全年水温数据,研究其营养繁殖的再生能力和营养生长的再生能力。结果显示:(1)铜藻的株高和主干粗度、固着器附着面积呈明显的季节变动(P<0.01)。海水温度影响铜藻固着器的留存,水温25℃左右是铜藻固着器破损腐烂的节点温度,当水温高于25℃并持续一段时间后,铜藻固着器会脱落流失,无法度夏进行营养繁殖,因此浙江枸杞岛贻贝养殖区铜藻为一年生。(2)铜藻具有“顶端优势”现象,遭到破坏的铜藻,其侧枝会迅速生长,距离切割或破坏的地方越近,侧枝再生潜力越大,“顶端优势”现象越明显。(3)断枝在自由漂浮状态下具有营养生长的再生能力,三个月内平均株高最大可从23.08 cm增长至180.07 cm,平均湿重从12.11 g增长至644.59 g。以上研究结果为解析铜藻种群的繁衍、扩散和竞争策略提供科学依据,并为舟山海域“金潮”来源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藻 再生能力 固着器 多年生 营养繁殖 营养生长 顶端优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漂白粉消毒后对虾养殖源水细菌群落的响应特征研究
9
作者 王庚申 颜懿 +5 位作者 李彤 董鹏生 谢建军 许文军 张德民 张化俊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02-212,共11页
漂白粉消毒是凡纳滨对虾养殖源水常见的管控措施,可有效控制病原菌传播;然而,消毒会强烈扰动水体微生物群落,但源水细菌群落对漂白粉消毒的响应特征尚未阐明。在室内条件下,设置高浓度(60 mg/L)和低浓度(20 mg/L)漂白粉消毒源水,通过高... 漂白粉消毒是凡纳滨对虾养殖源水常见的管控措施,可有效控制病原菌传播;然而,消毒会强烈扰动水体微生物群落,但源水细菌群落对漂白粉消毒的响应特征尚未阐明。在室内条件下,设置高浓度(60 mg/L)和低浓度(20 mg/L)漂白粉消毒源水,通过高通量测序及荧光定量PCR技术探究消毒后源水细菌群落、病原菌及抗生素抗性基因(ARGs)的动态响应规律。结果显示,消毒后,拟杆菌门(Bacteroidota)丰度上升,高浓度组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的丰度显著降低;至第3天,两组源水的细菌群落组成趋于一致。此外,漂白粉消毒显著改变了源水的细菌群落结构及共现网络的复杂性。在控制水体病原菌方面,消毒后病原菌的总丰度降低,但种类增加,高浓度漂白粉消毒对病原菌的抑制作用更加显著。漂白粉消毒对ARGs的去除具有选择性,仅对sul1、floR、cfr、tetQ有一定的去除作用,且高、低浓度对ARGs的去除无差异。综上,60 mg/L可以作为漂白粉消毒养殖源水的更好浓度选择。研究结果从微生物生态视角评价了不同浓度漂白粉的消毒作用,可为对虾养殖生产中的源水管控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漂白粉 养殖源水 细菌群落 病原菌 抗性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苯乙烯微塑料对褐菖鲉(Sebastiscus marmoratus)肠道的毒性研究
10
作者 罗统钦 阮泽超 +3 位作者 张燕 王跃斌 汪倩凤 柴学军 《海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15-128,共14页
为研究聚苯乙烯微塑料对褐菖鲉(Sebastiscus marmoratus)肠道的毒性效应,将褐菖鲉分别暴露于0、1和10 mg/L的聚苯乙烯微塑料溶液中21 d,通过富集试验、组织学切片、转录组学及16S rRNA测序等技术检测褐菖鲉肠道形态结构、差异表达基因... 为研究聚苯乙烯微塑料对褐菖鲉(Sebastiscus marmoratus)肠道的毒性效应,将褐菖鲉分别暴露于0、1和10 mg/L的聚苯乙烯微塑料溶液中21 d,通过富集试验、组织学切片、转录组学及16S rRNA测序等技术检测褐菖鲉肠道形态结构、差异表达基因以及微生物菌群的变化。结果表明,褐菖鲉肠道中聚苯乙烯微塑料积累量随着暴露时间的增加呈现显著性上升趋势,7 d时质量分数达到16.20×10^(−6)(μg/g)。聚苯乙烯微塑料暴露会对肠道造成病理学损伤,1 mg/L质量浓度组表现为肠黏膜细胞出现坏死和脱落并伴有空泡结构形成,10 mg/L质量浓度组肠绒毛出现更为明显萎缩和坏死,空泡化结构增多,肠壁厚度、肌层厚度、肠绒毛长度和宽度均出现显著性降低。转录组测序显示聚苯乙烯微塑料暴露后7 d和21 d各有313和169个基因的表达量出现显著性变化,经KEGG富集分析发现7 d时主要富集在p53信号通路(p53 signaling pathway)、淀粉和蔗糖代谢途径(starch and sucrose metabolism)、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Toll-like receptor signaling pathway)等;21 d时主要富集在类固醇生物合成途径(Steroid biosynthesis)、花生四烯酸代谢途径(arachidonic acid metabolism)、NOD样受体信号通路(NOD-like receptor signaling pathway)等。肠道微生物菌群结构在门分类水平上不会随着聚苯乙烯微塑料暴露发生明显变化,但是梭杆菌科(Fusobacteriaceae)、鲸杆菌属(Cetobacterium)、弧菌科(Vibrionaceae)和普雷沃氏菌属(Prevotella)等相对丰度增加也暗示着肠道屏障修复和抗炎症功能升高。综上所述,聚苯乙烯微塑料暴露可损伤褐菖鲉肠道组织,破坏肠道屏障并诱发炎症,进而影响其健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菖鲉(Sebastiscus marmoratus) 聚苯乙烯微塑料 富集 组织学切片 转录组分析 肠道微生物菌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培育条件下褐菖鲉(Sebastiscus marmoratus)早期性腺分化特征研究
11
作者 王彦茹 张燕 +4 位作者 阮泽超 王跃斌 汪倩凤 姚赛男 柴学军 《海洋与湖沼》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70-780,共11页
为进一步掌握人工培育条件下褐菖鲉(Sebastiscus marmoratus)早期性腺分化特征,以0~65 dpd(day post deliver,分娩后日龄)的仔稚鱼为研究对象,从组织学、性激素及性腺分化相关基因3个层面对早期性腺分化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褐菖鲉5 ... 为进一步掌握人工培育条件下褐菖鲉(Sebastiscus marmoratus)早期性腺分化特征,以0~65 dpd(day post deliver,分娩后日龄)的仔稚鱼为研究对象,从组织学、性激素及性腺分化相关基因3个层面对早期性腺分化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褐菖鲉5 dpd开始出现原始生殖细胞,15 dpd开始迁移到生殖嵴并进一步发育为原始性腺;40 dpd卵巢腔出现,标志着卵巢分化开始;55 dpd输精管出现,标志着精巢分化开始。结合各时期性腺分化比例统计发现,在人工培育条件下褐菖鲉卵巢先于精巢分化,且分化为卵巢的比例高于精巢。此外,性激素含量测定结果显示,雌二醇(E2)和睾酮(T)含量在各时期均有分布且在20 dpd含量最高,可能参与原始性腺生长发育的调控。在性腺分化相关基因表达量方面,ERα、ERβ2(雌激素核受体基因α、β2)和Foxl2(叉头框Fox转录因子基因2)在30~35 dpd表达量出现显著性上调,可能与卵巢分化存在密切联系;Amh(抗米勒管激素基因)和Dmrt1(双性及mab-3相关转录因子基因)在60 dpd时表达量出现显著性上调,可能与精巢分化存在密切联系。首次对人工培育条件下褐菖鲉早期性腺分化过程进行连续追踪和系统研究,掌握性腺分化的时间节点和生物学特征,结果将有助于丰富卵胎生鱼类生殖生物学理论,为后续深入开展性别决定机制研究和性控育种提供前期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菖鲉 早期性腺分化 组织学观察 性激素变化 基因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沿海海产品甲基汞污染调查及膳食风险评估 被引量:10
12
作者 梅光明 张小军 +3 位作者 钟志 宋凯 李子孟 郭远明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7期207-212,共6页
运用高效液相色谱-原子荧光联用法研究海产品肌肉中汞形态分布特征,调查了浙江沿海50个品种共计891个样本中甲基汞含量,并结合浙江省居民水产品消费量,对海产品甲基汞污染食用风险进行了评估。结果显示:94.2%的海产品均有甲基汞检出,... 运用高效液相色谱-原子荧光联用法研究海产品肌肉中汞形态分布特征,调查了浙江沿海50个品种共计891个样本中甲基汞含量,并结合浙江省居民水产品消费量,对海产品甲基汞污染食用风险进行了评估。结果显示:94.2%的海产品均有甲基汞检出,甲基汞是海产品肌肉中汞元素的主要存在形态,其含量占总汞质量分数65.0%-95.2%,所有样品甲基汞含量范围为0-0.95 mg/kg,均低于国家标准限量值;不同鱼类甲基汞含量存在差异,营养级别高的鱼类对甲基汞的生物富集能力较强,鲨鱼、金枪鱼等大型肉食性鱼类甲基汞含量明显高于一般鱼类,存在超标可能性;风险评估表明,浙江沿海一般海产品甲基汞污染食用风险较低,但长期或大量食用金枪鱼和鲨鱼等甲基汞污染较高的海产品,存在健康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浙江沿海 海产品 甲基汞 污染调查 风险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网箱养殖黄姑鱼生长特性初步研究 被引量:13
13
作者 徐冬冬 詹炜 +4 位作者 楼宝 毛国民 史会来 辛俭 程国宝 《渔业现代化》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34-36,37,共4页
为了深入了解黄姑鱼Nibea albiflora(Richardson)的养殖生态学特征,自2009年6月至2010年6月定期测定网箱养殖环境因子,每月测量网箱养殖黄姑鱼的全长、体长和体重,并自黄姑鱼7月龄开始统计其雌雄个体差异。结果表明,黄姑鱼夏季生长较快... 为了深入了解黄姑鱼Nibea albiflora(Richardson)的养殖生态学特征,自2009年6月至2010年6月定期测定网箱养殖环境因子,每月测量网箱养殖黄姑鱼的全长、体长和体重,并自黄姑鱼7月龄开始统计其雌雄个体差异。结果表明,黄姑鱼夏季生长较快,冬季生长相对较慢,养殖期间体重的平均生长速度为0.72 g/d,全长的平均增长速度为0.048 cm/d,至15月龄时体重达到(288.32±38.56)g;雌雄个体7月龄时存在显著差别(P<0.05),随着黄姑鱼的生长,这种差别逐渐增大,15月龄时,雌性体重是雄性的1.31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姑鱼 网箱养殖 生长特性 雌雄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沿海海产品无机砷污染调查及食用风险分析 被引量:18
14
作者 梅光明 严国 +2 位作者 常家琪 孟春英 顾捷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218-223,229,共7页
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技术对浙江沿海地区采集的38个品种共679个海产品样本中的总砷及砷形态污染情况进行了检测。在掌握浙江省主要海产品砷污染状况的基础上,结合居民水产品消费数据对因海产品或总膳食消费带来的无机砷摄入风险进... 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技术对浙江沿海地区采集的38个品种共679个海产品样本中的总砷及砷形态污染情况进行了检测。在掌握浙江省主要海产品砷污染状况的基础上,结合居民水产品消费数据对因海产品或总膳食消费带来的无机砷摄入风险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各类海产品中总砷平均含量为0.36~35.91 mg/kg,但主要以低毒或无毒的砷甜菜碱或砷糖等有机砷形态存在,有机砷占总砷含量的90%以上;66.4%的样品有无机砷检出,检出值范围为0.012~0.380 mg/kg,中位值为0.024 mg/kg,第95百分位数值为0.14 mg/kg,均低于GB 2762-2017中对水产品的无机砷限量值要求;风险分析结果显示浙江沿海居民食用一般海产品引起的无机砷安全风险较低,每周因水产品或总膳食消费引起的无机砷摄入值均低于JECFA推荐的人体无机砷每周可摄入值,但长期过多食用无机砷相对含量较高的海产品(如海藻、贝类)时,存在一定的健康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浙江沿海 海产品 无机砷 污染调查 风险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东极岛海域叶绿素a含量及与环境影响因子的相关分析 被引量:5
15
作者 朱敬萍 胡红美 +4 位作者 顾蓓乔 虞宝存 李铁军 张玉荣 尤炬炬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4年第3期257-261,271,共5页
分别于2010年春季、夏季、秋季和2011年冬季对舟山东极岛海域进行4个航次的叶绿素a含量的初步调查,并对该海区叶绿素a含量的变化进行分析,还探讨了叶绿素a含量的分布,以及与环境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调查结果表明,东极岛海域春季、夏季... 分别于2010年春季、夏季、秋季和2011年冬季对舟山东极岛海域进行4个航次的叶绿素a含量的初步调查,并对该海区叶绿素a含量的变化进行分析,还探讨了叶绿素a含量的分布,以及与环境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调查结果表明,东极岛海域春季、夏季、秋季、冬季的叶绿素a含量平均值分别为5.450、3.697、2.699、2.143μg/L。Pearson相关性分析表明,整个调查海区,叶绿素a的含量与海区水温、盐度、透明度、悬浮物、高锰酸钾指数、溶解无机氮、硅酸盐等因素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体 叶绿素A含量 东极岛海域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海域海捕虾中重金属含量监测和分析 被引量:3
16
作者 陈雪昌 何依娜 +2 位作者 祝银 梅光明 刘琴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5年第32期99-100,共2页
[目的]监测浙江海域海捕虾中的重金属含量。[方法]对浙江海域40个海捕虾中甲基汞、无机砷、铅、镉4种重金属的含量进行监测和分析。[结果]这4种重金属在虾肉中均有一定的残留量。甲基汞含量大小为:日本对虾>鹰爪虾和假长缝拟对虾>... [目的]监测浙江海域海捕虾中的重金属含量。[方法]对浙江海域40个海捕虾中甲基汞、无机砷、铅、镉4种重金属的含量进行监测和分析。[结果]这4种重金属在虾肉中均有一定的残留量。甲基汞含量大小为:日本对虾>鹰爪虾和假长缝拟对虾>哈氏仿对虾;无机砷含量大小为:假长缝拟对虾>鹰爪虾和日本对虾>哈氏仿对虾;铅含量大小为:日本对虾>鹰爪虾>哈氏仿对虾>假长缝拟对虾;镉含量大小为:哈氏仿对虾>日本对虾和假长缝拟对虾>鹰爪虾。海捕虾中甲基汞、无机砷、铅和镉含量都符合国家标准规定。经评估,甲基汞风险较低,但沿海城市居民高摄入量水平有一定风险,镉风险均较低。[结论]该研究可为掌握浙江海域海捕水产品中的重金属污染情况和开展健康风险评估提供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浙江海域 海捕虾 重金属 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姑鱼的生物学特征和养殖生态学的研究现状及养殖前景 被引量:11
17
作者 徐冬冬 李三磊 +2 位作者 楼宝 程丽娜 辛俭 《现代渔业信息》 2010年第10期23-26,共4页
黄姑鱼是一种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海水鱼类,在我国浙江、福建地区展现了良好的养殖前景。本文从生物学特性、繁育生物学和养殖生态学等方面论述了黄姑鱼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及亲鱼的性腺发育规律和人工调控、胚胎发育、早期形态和发育... 黄姑鱼是一种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海水鱼类,在我国浙江、福建地区展现了良好的养殖前景。本文从生物学特性、繁育生物学和养殖生态学等方面论述了黄姑鱼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及亲鱼的性腺发育规律和人工调控、胚胎发育、早期形态和发育特征、人工孵化、育苗、养殖等基础理论和实践成果,并对存在问题以及其养殖和产业化前景进行了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姑鱼 生物学性状 养殖生态学 养殖前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波消解—原子荧光法测定浙江近岸海域沉积物中的砷 被引量:2
18
作者 朱敬萍 顾蓓乔 +3 位作者 胡红美 郭远明 周文宾 陈瑜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3年第6期517-520,531,共5页
采用微波消解-原子荧光法对浙江近岸海域沉积物中砷含量进行了测定,避免了传统湿法消解海洋沉积物耗时久、劳动强度大及产生有害气体和干法消解易造成回收率偏低等问题。在选定的实验条件下,进行了微波消解、干法消解、湿法消解三种... 采用微波消解-原子荧光法对浙江近岸海域沉积物中砷含量进行了测定,避免了传统湿法消解海洋沉积物耗时久、劳动强度大及产生有害气体和干法消解易造成回收率偏低等问题。在选定的实验条件下,进行了微波消解、干法消解、湿法消解三种前处理方法的比较。在最佳条件下,方法的线性范围为0.0~20.0μg/L,相关系数为0.9998,检出限为0.02 mg/kg,实际海洋沉积物样品加标回收率为77.96%~105.4%,相对标准偏差(n=6)为0.48%~5.84%。本方法简单快速,基体干扰小,重现性好,回收率令人满意,能满足海洋沉积物中砷的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 原子荧光法 微波消解 浙江近岸海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南主要养殖海域环境和贝类两种重金属含量调查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宋凯 郭远明 +2 位作者 梅光明 金雷 陈雪昌 《水产科技情报》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20-123,共4页
为研究浙南地区(台州、温州)主要养殖海域的海水、表层沉积物及缢蛏、泥蚶、青蛤等主要养殖贝类产品中重金属Hg、As的污染状况,利用原子荧光光谱法对样品中的重金属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浙南海域的海水、沉积物中,汞、砷含量符合... 为研究浙南地区(台州、温州)主要养殖海域的海水、表层沉积物及缢蛏、泥蚶、青蛤等主要养殖贝类产品中重金属Hg、As的污染状况,利用原子荧光光谱法对样品中的重金属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浙南海域的海水、沉积物中,汞、砷含量符合无公害产地环境质量标准,贝类中汞、无机砷含量符合无公害贝类质量标准,但缢蛏、青蛤中的无机砷含量仍然较高,应进一步加强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浙南地区 养殖海域 沉积物 贝类 重金属 污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同一养殖环境下不同规格三疣梭子蟹竞食能力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何杰 史会来 +4 位作者 许文军 王庚申 汪玮 施慧 谢建军 《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741-746,共6页
将3种不同规格的三疣梭子蟹[平均体质量分别为(101.26±5.36)g、(62.37±4.10)g和(24.37±2.10)g]各10只饲养于2.6m×1.8m×1m的室内水泥池单元格内,水深40cm,重复3组。每日17:00投喂鲜活的带鱼块,通过摄像机观察... 将3种不同规格的三疣梭子蟹[平均体质量分别为(101.26±5.36)g、(62.37±4.10)g和(24.37±2.10)g]各10只饲养于2.6m×1.8m×1m的室内水泥池单元格内,水深40cm,重复3组。每日17:00投喂鲜活的带鱼块,通过摄像机观察不同规格三疣梭子蟹的竞食行为,每组重复3次。结果表明:(1)不同规格三疣梭子蟹发现、抱持食物所需的时间相近,无显著差异(P>0.05);(2)个体间竞食激烈,(101.26±5.36)g组蟹抢食的比率最高,抢夺(62.37±4.10)g组或(24.37±2.10)g组蟹所持有的食物;(101.26±5.36)g组蟹抢食的次数显著多于(62.37±4.10)g组或(24.37±2.10)g组蟹的抢食次数(P<0.05),(24.37±2.10)g组蟹抢食的次数最少;(24.37±2.10)g组蟹被(101.26±5.36)g、(62.37±4.10)g、(24.37±2.10)g组蟹抢食的次数及总次数最高,显著多于(101.26±5.36)g组蟹(P<0.05),(62.37±4.10)g组蟹次之,(101.26±5.36)g组蟹最少,后两组蟹无显著差异(P>0.05),表现出明显的"大欺小"现象;(3)(101.26±5.36)g组蟹的食物占有率(45%)显著高于(24.37±2.10)g组蟹(近20%)(P<0.05),而(62.37±4.10)g组蟹占有的食物数量介于(101.26±5.36)g组和(24.37±2.10)g组之间,(101.26±5.36)g组蟹啃食完食物所用的时间仅约为(24.37±2.10)g组蟹的1/5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疣梭子蟹 规格 竞争 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