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3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浙江省南美白对虾(海水)集约化养殖尾水处理现状”调研报告 被引量:7
1
作者 张涛 史会来 +2 位作者 平洪领 卢斌 余方平 《水产养殖》 CAS 2020年第3期71-73,共3页
凡纳滨对虾(Penaeus vannamei),又名南美白对虾,自20世纪90年代末引入浙江省开始养殖,由于其具有生长速度快、抗病力强、适合高密度养殖等优势,现已成为浙江省水产四大主导品种之一。当前,池塘高密度养殖是浙江省最主要的养殖方式,特别... 凡纳滨对虾(Penaeus vannamei),又名南美白对虾,自20世纪90年代末引入浙江省开始养殖,由于其具有生长速度快、抗病力强、适合高密度养殖等优势,现已成为浙江省水产四大主导品种之一。当前,池塘高密度养殖是浙江省最主要的养殖方式,特别是南美白对虾(海水)高密度温室大棚养殖最为普遍,就单个海水养殖品种而言,2016年南美白对虾(海水)养殖产量达34139 t,产量稳居全省之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密度养殖 南美白对虾 海水养殖 集约化养殖 温室大棚 养殖方式 凡纳滨对虾 调研报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沿海水产品无机砷和汞含量调查及膳食风险评估 被引量:10
2
作者 孟春英 张小军 +2 位作者 黄丽英 顾捷 梅光明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247-253,共7页
根据2016年对浙江省沿海城市及部分海域的4类生鲜水产品(贝类、甲壳类、头足类和鱼类)中无机砷和汞的含量与分布监测数据,对其含量水平、分布与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讨论。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评价水产品中无机砷和汞的污染程度,通过计... 根据2016年对浙江省沿海城市及部分海域的4类生鲜水产品(贝类、甲壳类、头足类和鱼类)中无机砷和汞的含量与分布监测数据,对其含量水平、分布与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讨论。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评价水产品中无机砷和汞的污染程度,通过计算膳食暴露量风险商(hazard quotient,HQ),进行食用安全性风险评估。结果表明,无机砷的检出率为25. 1%,有检出的样品中贝类占88. 7%,海捕虾、鱿鱼、甲鱼及鱼类(包括黄姑鱼、黑鲷、大黄鱼、石斑鱼、鲈鱼)无机砷均未检出。青蛤的检出率最高,为65. 6%,但无超标样品。缢蛏体内的无机砷含量均值最高,超标率为3. 7%。汞的检出率为100%,鱼类(包括黄姑鱼、黑鲷、大黄鱼、石斑鱼)中汞含量高于其他3类;贝类中泥蚶的汞含量最高,均值为0. 03 mg/kg;甲壳类青蟹的汞含量最高,均值为0. 04 mg/kg;头足类中乌贼的汞含量最高,均值为0. 03 mg/kg。4类生鲜水产品中汞含量远远低于限定值。比较贝类中无机砷和汞含量发现,无机砷含量要远远高于汞。汞含量在种间差异不显著(p> 0. 05),无机砷含量在种间差异显著(p <0. 05),缢蛏中无机砷含量最高。污染程度评价和膳食暴露量风险评估结果为:缢蛏和泥蚶体内的无机砷处于轻污染水平,其他均为未污染水平; 4类生鲜水产品中无机砷和汞的HQ远远小于1,不会危害人体健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产品 无机砷 含量分析 膳食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自然海域养殖贝类3种重金属含量分析与评价 被引量:13
3
作者 陈雪昌 尤炬炬 +4 位作者 顾捷 张小军 梅光明 刘琴 何依娜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1年第6期520-524,共5页
运用原子吸收法对2009年6-10月所采集的浙江自然海域68个样品中重金属Pb、Cu、Cd含量进行了分析,研究了贝类体内重金属的含量和累积,对不同海区的贝类生物体中重金属含量进行了比较,对贝类的质量安全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泥蚶、缢蛏、... 运用原子吸收法对2009年6-10月所采集的浙江自然海域68个样品中重金属Pb、Cu、Cd含量进行了分析,研究了贝类体内重金属的含量和累积,对不同海区的贝类生物体中重金属含量进行了比较,对贝类的质量安全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泥蚶、缢蛏、紫贻贝和牡蛎体内重金属含量大小顺序均为Cu>Cd>Pb,而青蛤的含量大小顺序为Cu>Pb>Cd。5种贝类体内重金属含量Cu最高。不同贝类品种间重金属累积存在明显差异,泥蚶含Cd量最高,牡蛎含铜量最高。缢蛏、紫贻贝和青蛤体内重金属含量处于正常范围和轻污染水平,但部分泥蚶体内Cd为重污染水平,部分牡蛎体内Cu为严重污染水平,其食用安全性存在一定风险,应该引起政府部门高度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 贝类 浙江自然海域 累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省乐清湾北部贝类产品质量安全监测 被引量:2
4
作者 陈雪昌 金雷 +5 位作者 何依娜 顾捷 孙秀梅 陈瑜 金衍健 许丹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6年第35期127-128,142,共3页
[目的]监测乐清湾北部贝类产品微生物、贝类毒素、多氯联苯和重金属含量。[方法]对浙江省乐清湾北部189个贝类样品中大肠杆菌、菌落总数、多氯联苯、铅、镉、腹泻性贝类毒素和麻痹性贝类毒素进行监测和分析。[结果]乐清湾北部贝类的大... [目的]监测乐清湾北部贝类产品微生物、贝类毒素、多氯联苯和重金属含量。[方法]对浙江省乐清湾北部189个贝类样品中大肠杆菌、菌落总数、多氯联苯、铅、镉、腹泻性贝类毒素和麻痹性贝类毒素进行监测和分析。[结果]乐清湾北部贝类的大肠杆菌、菌落总数、麻痹性贝类毒素、腹泻性贝类毒素符合农业部Ⅱ类以上贝类生产养殖区规定,可直接上市销售。铅、镉和多氯联苯符合《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 2762—2012)相关要求。[结论]该研究可为掌握浙江省乐清湾北部贝类产品质量安全状况提供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乐清湾北部 贝类 质量安全 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沿海三疣梭子蟹的养殖模式 被引量:14
5
作者 胡则辉 徐君卓 石建高 《现代渔业信息》 2011年第3期3-5,共3页
作为一种重要的大型经济蟹类,三疣梭子蟹已成为浙江省主导产业品种,并在浙江沿海得到广泛的养殖。本文介绍了近年来浙江沿海所推行的三疣梭子蟹健康养殖模式,以期为浙江省海水养殖健康发展提供基础资料。
关键词 三疣梭子蟹 单养模式 混养模式 浙江沿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近海三疣梭子蟹养殖与野生群体的基因组微卫星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李鹏飞 徐开达 周宏霞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5年第6期537-542,共6页
选择了6个微卫星标记对三疣梭子蟹的4个群体进行了微卫星检测。结果显示:6个微卫星标记均为多态位点,6个位点在4个三疣梭子蟹群体中96个个体中共扩增得到227个等位基因,每个位点含有26~48个等位基因不等,PRT6b的等位基因数最多。4个群... 选择了6个微卫星标记对三疣梭子蟹的4个群体进行了微卫星检测。结果显示:6个微卫星标记均为多态位点,6个位点在4个三疣梭子蟹群体中96个个体中共扩增得到227个等位基因,每个位点含有26~48个等位基因不等,PRT6b的等位基因数最多。4个群体的平均观测杂合度在0.478 7和0.915 8之间,平均期望杂合度在0.924 5和0.966 0之间,表明4个群体的三疣梭子蟹都处于较高的遗传多样性水平。通过对4个群体6个位点的卡方检验,除了PTR33a表现为极度显著偏离Hardy-Weinberg平衡外,其余位点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经群体间的遗传分化检测,6个位点的Fst值在0.014 2-0.049 8之间,均小于0.05,说明4个群体间未产生遗传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浙江近海 三疣梭子蟹 微卫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水养殖渔用抗生素有效含量及其抑菌效果比较研究
7
作者 赵莉 施慧 +3 位作者 李佩佩 王庚申 谢建军 许文军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5年第2期167-173,共7页
为了对浙江常见海水养殖渔用抗生素的杀菌效果进行比较分析,本研究首先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和超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串联质谱法(MPLC-ESI-MS/MS)对8种常见的渔用喹诺酮类抗生素及5种氟苯尼考药物的有效成分含量进行了测定。结... 为了对浙江常见海水养殖渔用抗生素的杀菌效果进行比较分析,本研究首先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和超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串联质谱法(MPLC-ESI-MS/MS)对8种常见的渔用喹诺酮类抗生素及5种氟苯尼考药物的有效成分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13种渔药的实际有效成分含量与标示含量不符的现象较为突出:8种喹诺酮类药物中只有4种药物的有效成分含量与标示含量基本一致,其它均低于标示含量,其中含量最低的只有标示值的59.2%;5种氟苯尼考类药物中3种药物的有效成分含量与标示含量基本一致,其余2种有效含量仅为标示值的25%。同时,本研究运用液体培养基连续稀释法对上述抗菌药物开展了针对常见海水致病菌——溶藻弧菌MIC和MBC的测定,结果:喹诺酮类药物的MIC和M:BC值介于2.28~18.94 mg/L之间;氟苯尼考渔药的MIC和MBC值介于0.022~4.48 mg/L之间,其中溶液型氟苯尼考的MIC和MBC值较低,均为0.022 mg/L,表明所测的几种喹诺酮类和氟苯尼考药物均对受试菌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喹诺酮 氟苯尼考 高效液相色谱法 超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串联质谱法 最小抑菌浓度 最小杀菌浓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枸杞岛海域铜藻的再生能力 被引量:1
8
作者 杨起帆 王惠杰 +4 位作者 朱伟栋 苗航 刘峰宇 毕远新 贺舟挺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0期9274-9284,共11页
铜藻(Sargassum horneri)对当地海洋生态系统形成和多样性维持具有重要作用,是重建海藻场和实施海洋生态修复的重要物种之一。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以及人类活动加剧的双重影响,铜藻场退化严重。然而大型海藻的再生是抵御多种干扰影响... 铜藻(Sargassum horneri)对当地海洋生态系统形成和多样性维持具有重要作用,是重建海藻场和实施海洋生态修复的重要物种之一。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以及人类活动加剧的双重影响,铜藻场退化严重。然而大型海藻的再生是抵御多种干扰影响,并保持种群延续的固有特性,影响着海藻种群的分布与扩散。为查清铜藻固着器和残余基部主枝能否度夏后营养繁殖出新的植株,即铜藻是否为多年生;以及探明铜藻主枝断裂和断枝漂浮后是否可以继续营养生长的问题。研究以浙江枸杞岛贻贝养殖区固着铜藻为研究对象,根据定点观察铜藻形态特征变化,结合全年水温数据,研究其营养繁殖的再生能力和营养生长的再生能力。结果显示:(1)铜藻的株高和主干粗度、固着器附着面积呈明显的季节变动(P<0.01)。海水温度影响铜藻固着器的留存,水温25℃左右是铜藻固着器破损腐烂的节点温度,当水温高于25℃并持续一段时间后,铜藻固着器会脱落流失,无法度夏进行营养繁殖,因此浙江枸杞岛贻贝养殖区铜藻为一年生。(2)铜藻具有“顶端优势”现象,遭到破坏的铜藻,其侧枝会迅速生长,距离切割或破坏的地方越近,侧枝再生潜力越大,“顶端优势”现象越明显。(3)断枝在自由漂浮状态下具有营养生长的再生能力,三个月内平均株高最大可从23.08 cm增长至180.07 cm,平均湿重从12.11 g增长至644.59 g。以上研究结果为解析铜藻种群的繁衍、扩散和竞争策略提供科学依据,并为舟山海域“金潮”来源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藻 再生能力 固着器 多年生 营养繁殖 营养生长 顶端优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漂白粉消毒后对虾养殖源水细菌群落的响应特征研究
9
作者 王庚申 颜懿 +5 位作者 李彤 董鹏生 谢建军 许文军 张德民 张化俊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02-212,共11页
漂白粉消毒是凡纳滨对虾养殖源水常见的管控措施,可有效控制病原菌传播;然而,消毒会强烈扰动水体微生物群落,但源水细菌群落对漂白粉消毒的响应特征尚未阐明。在室内条件下,设置高浓度(60 mg/L)和低浓度(20 mg/L)漂白粉消毒源水,通过高... 漂白粉消毒是凡纳滨对虾养殖源水常见的管控措施,可有效控制病原菌传播;然而,消毒会强烈扰动水体微生物群落,但源水细菌群落对漂白粉消毒的响应特征尚未阐明。在室内条件下,设置高浓度(60 mg/L)和低浓度(20 mg/L)漂白粉消毒源水,通过高通量测序及荧光定量PCR技术探究消毒后源水细菌群落、病原菌及抗生素抗性基因(ARGs)的动态响应规律。结果显示,消毒后,拟杆菌门(Bacteroidota)丰度上升,高浓度组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的丰度显著降低;至第3天,两组源水的细菌群落组成趋于一致。此外,漂白粉消毒显著改变了源水的细菌群落结构及共现网络的复杂性。在控制水体病原菌方面,消毒后病原菌的总丰度降低,但种类增加,高浓度漂白粉消毒对病原菌的抑制作用更加显著。漂白粉消毒对ARGs的去除具有选择性,仅对sul1、floR、cfr、tetQ有一定的去除作用,且高、低浓度对ARGs的去除无差异。综上,60 mg/L可以作为漂白粉消毒养殖源水的更好浓度选择。研究结果从微生物生态视角评价了不同浓度漂白粉的消毒作用,可为对虾养殖生产中的源水管控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漂白粉 养殖源水 细菌群落 病原菌 抗性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养殖环境和降雨对海水贝类富集微生物能力的影响
10
作者 陈瑜 金雷 +1 位作者 朱敬萍 陈页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9年第19期115-117,共3页
对同一贝类养殖生产区域内,生长环境中影响贝类微生物富集的主要因素及持续降雨对贝类中微生物含量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养殖水质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贝类富集大肠杆菌,而底泥中微生物的变化对贝类富集大肠杆菌的影响并不直接... 对同一贝类养殖生产区域内,生长环境中影响贝类微生物富集的主要因素及持续降雨对贝类中微生物含量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养殖水质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贝类富集大肠杆菌,而底泥中微生物的变化对贝类富集大肠杆菌的影响并不直接;持续降雨后遇到晴天,泥蚶富集微生物的能力加强,贝肉内大肠杆菌群和菌落总数偏高;在持续降雨期间,缢蛏体内大肠杆菌群和菌落总数明显偏高,特别是在持续降雨后遇到晴天时菌落总数显著增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类 微生物 富集能力 持续降雨 养殖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沿海海产品甲基汞污染调查及膳食风险评估 被引量:10
11
作者 梅光明 张小军 +3 位作者 钟志 宋凯 李子孟 郭远明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7期207-212,共6页
运用高效液相色谱-原子荧光联用法研究海产品肌肉中汞形态分布特征,调查了浙江沿海50个品种共计891个样本中甲基汞含量,并结合浙江省居民水产品消费量,对海产品甲基汞污染食用风险进行了评估。结果显示:94.2%的海产品均有甲基汞检出,... 运用高效液相色谱-原子荧光联用法研究海产品肌肉中汞形态分布特征,调查了浙江沿海50个品种共计891个样本中甲基汞含量,并结合浙江省居民水产品消费量,对海产品甲基汞污染食用风险进行了评估。结果显示:94.2%的海产品均有甲基汞检出,甲基汞是海产品肌肉中汞元素的主要存在形态,其含量占总汞质量分数65.0%-95.2%,所有样品甲基汞含量范围为0-0.95 mg/kg,均低于国家标准限量值;不同鱼类甲基汞含量存在差异,营养级别高的鱼类对甲基汞的生物富集能力较强,鲨鱼、金枪鱼等大型肉食性鱼类甲基汞含量明显高于一般鱼类,存在超标可能性;风险评估表明,浙江沿海一般海产品甲基汞污染食用风险较低,但长期或大量食用金枪鱼和鲨鱼等甲基汞污染较高的海产品,存在健康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浙江沿海 海产品 甲基汞 污染调查 风险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循环水系统中光照周期对日本对虾(Penaeus japonicus)生长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12
作者 李彬 俞学军 +5 位作者 平洪领 万利涛 张东旭 张涛 史会来 何杰 《海洋与湖沼》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02-412,共11页
循环水养殖是水产养殖的重要发展方向,研究光照对循环水养殖系统中水产动物生长发育的影响对促进健康高效养殖具有重要意义。以日本对虾(Penaeus japonicus)为对象,设置0L:24D、6L:18D、12L:12D、18L:6D和24L:0D五个光照周期组(L:光照,D... 循环水养殖是水产养殖的重要发展方向,研究光照对循环水养殖系统中水产动物生长发育的影响对促进健康高效养殖具有重要意义。以日本对虾(Penaeus japonicus)为对象,设置0L:24D、6L:18D、12L:12D、18L:6D和24L:0D五个光照周期组(L:光照,D:黑暗),探究其对生长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显示,存活率(SR)以24L:0D组最高,终重、增重率(WGR)和特定生长率(SGR)均以24L:0D组最优(P<0.05),12L:12D组次之。血清生化指标中,6L:18D组谷草转氨酶(AST)活性最高,与12L:12D组无显著差异(P>0.05),18L:6D组谷丙转氨酶(ALT)活性显著升高(P<0.05);0L:24D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24L:0D组过氧化氢酶(CAT)及18L:6D组丙二醛(MDA)含量均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激素分析显示,雌二醇(E2)、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和褪黑素(MT)含量在0L:24D组最高,而皮质醇(COR)和葡萄糖(GLU)含量在12L:12D组最低。此外,12L:12D组血清肌酐(SCR)显著升高,尿素氮(BUN)含量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而总蛋白(TP)和球蛋白(GLB)含量以24L:0D组最高,12L:12D组次之。脂质水平组间差异显著(P<0.05),6L:18D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18L:6D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含量最高,其次为12L:12D组。6L:18D组甘油三酯(TG)含量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综合分析表明,不同光照周期对循环水养殖系统中日本对虾的生长指标及血清生化指标均有显著影响,其中12L:12D光照周期在促进健康高效养殖方面表现最佳,是较为理想的光照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水养殖系统 光照周期 日本对虾(Penaeus japonicus) 生长指标 血清生化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莨菪碱在杀香鱼假单胞菌灭活疫苗浸泡免疫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中的应用
13
作者 李姣姣 汪玮 +4 位作者 杨致旭 许文军 谢建军 施慧 何杰 《海洋与湖沼》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33-441,共9页
为探究山莨菪碱在浸泡免疫大黄鱼中的应用效果,以添加山莨菪碱佐剂的杀香鱼假单胞菌灭活疫苗浸泡免疫大黄鱼,结果显示,免疫后1~4周,无佐剂疫苗组(FKC组)和山莨菪碱疫苗组(FKCA组)血清抗体水平均显著升高,第2~3周FKCA组血清抗体显著高于... 为探究山莨菪碱在浸泡免疫大黄鱼中的应用效果,以添加山莨菪碱佐剂的杀香鱼假单胞菌灭活疫苗浸泡免疫大黄鱼,结果显示,免疫后1~4周,无佐剂疫苗组(FKC组)和山莨菪碱疫苗组(FKCA组)血清抗体水平均显著升高,第2~3周FKCA组血清抗体显著高于FKC组。rt-PCR结果显示,从免疫后第4天开始,头肾、脾脏中免疫因子IgM、IL-1β、MHC-Iα、MHC-IIβ、CD4、CD8的表达量均出现升高,FKCA组头肾中IgM、IL-1β、MHC-Iα、CD8的表达峰值显著高于FKC组。酶活结果显示,体表黏液中AKP和ACP活力在免疫后第7天达到峰值,血清中AKP和ACP活力分别在第4天和第14天达到峰值,FKCA组AKP活力显著高于FKC组。组织切片观察发现,免疫后第4天,两个免疫组的皮肤均出现表皮层增厚、黏液细胞增多,同时FKCA组初级鳃丝增宽,生理变化趋势更显著。免疫28 d后攻毒,FKCA组相对保护率为61%,显著高于FKC组(14%)。生长指标对比显示,免疫组和对照组的平均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在免疫期内无显著差异。研究表明,山莨菪碱作为浸泡疫苗佐剂可显著提高杀香鱼假单胞菌灭活疫苗对大黄鱼的相对保护率,提升血清抗体水平、头肾免疫因子表达水平,提高AKP和ACP活力,增强皮肤和鳃丝对浸泡免疫的生理扩张,同时,山莨菪碱对大黄鱼的生长性能无副作用,是一种具有应用潜力的大黄鱼浸泡疫苗佐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莨菪碱 灭活疫苗 浸泡免疫 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网箱养殖黄姑鱼生长特性初步研究 被引量:13
14
作者 徐冬冬 詹炜 +4 位作者 楼宝 毛国民 史会来 辛俭 程国宝 《渔业现代化》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34-36,37,共4页
为了深入了解黄姑鱼Nibea albiflora(Richardson)的养殖生态学特征,自2009年6月至2010年6月定期测定网箱养殖环境因子,每月测量网箱养殖黄姑鱼的全长、体长和体重,并自黄姑鱼7月龄开始统计其雌雄个体差异。结果表明,黄姑鱼夏季生长较快... 为了深入了解黄姑鱼Nibea albiflora(Richardson)的养殖生态学特征,自2009年6月至2010年6月定期测定网箱养殖环境因子,每月测量网箱养殖黄姑鱼的全长、体长和体重,并自黄姑鱼7月龄开始统计其雌雄个体差异。结果表明,黄姑鱼夏季生长较快,冬季生长相对较慢,养殖期间体重的平均生长速度为0.72 g/d,全长的平均增长速度为0.048 cm/d,至15月龄时体重达到(288.32±38.56)g;雌雄个体7月龄时存在显著差别(P<0.05),随着黄姑鱼的生长,这种差别逐渐增大,15月龄时,雌性体重是雄性的1.31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姑鱼 网箱养殖 生长特性 雌雄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养殖密度对日本黄姑鱼幼鱼生长及非特异性免疫的影响 被引量:11
15
作者 王跃斌 胡成硕 +2 位作者 胡则辉 朱云海 柴学军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51-57,共7页
以初始体质量(7.67±0.85)g的日本黄姑鱼(Nibea japonica)为实验对象,研究了不同养殖密度对日本黄姑鱼幼鱼生长和非特异性免疫的影响:将其随机分为5组,每缸(200 L)分别放养50、100、150、200、250ind幼鱼,密度分别相当于1.9、3.8、... 以初始体质量(7.67±0.85)g的日本黄姑鱼(Nibea japonica)为实验对象,研究了不同养殖密度对日本黄姑鱼幼鱼生长和非特异性免疫的影响:将其随机分为5组,每缸(200 L)分别放养50、100、150、200、250ind幼鱼,密度分别相当于1.9、3.8、5.7、7.6、9.0 kg·m-3,依次记为G1、G2、G3、G4、G5,养殖时间为30 d。结果显示,G5组幼鱼增重率显著低于其它各组(P<0.05),其成活率也较低。血清溶菌酶活性、皮质醇含量随着养殖密度的增加分别表现出降低、增加的趋势,但各组间差异不显著。不同养殖密度下日本黄姑鱼幼鱼的肾脏、肝脏、肌肉及鳃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碱性磷酸酶(AKP)和酸性磷酸酶(ACP)活力有所不同,但总体上没有明显差异。结果表明,本实验条件下,不同实验密度组间日本黄姑鱼幼鱼生长及存活出现了差异,但其非特异性免疫性能并未受到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黄姑鱼 养殖密度 生长 非特异性免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养殖曼氏无针乌贼(Sepiella japonica)的两性异形及判别模式的建立 被引量:9
16
作者 史会来 平洪领 +3 位作者 张涛 吕振明 孟浩 余方平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838-846,共9页
两性个体的有效鉴别是曼氏无针乌贼高效繁育及养殖模式(如单性养殖)建立的基础。为研究曼氏无针乌贼主要形态指标及雌雄形态差异,测量了160只F1代曼氏无针乌贼的19项可测量性状及13项标准化性状。采用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和判别分析方... 两性个体的有效鉴别是曼氏无针乌贼高效繁育及养殖模式(如单性养殖)建立的基础。为研究曼氏无针乌贼主要形态指标及雌雄形态差异,测量了160只F1代曼氏无针乌贼的19项可测量性状及13项标准化性状。采用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和判别分析方法研究了曼氏无针乌贼同生群两性间的形态差异。结果表明:两性间可测量性状和标准化性状各有10项有显著性差异(P<0.05);对标准化性状经过主成分分析和R-聚类分析均显示曼氏无针乌贼的两性的差异主要集中在辅助交配器官特征,头部特征,捕食器官和肥瘦特征以及体型特征等4个方面。在此基础上,通过逐步判别法从标准化性状中筛选出3项,即左3腕长/胴长、左4腕长/胴长及左触腕长/胴长,建立了雌雄的判别方程:雄性:F1=223.42X3+165.85X4+7.951X5–108.06;雌性:F2=151.48X3+92.71X4+19.19X5–60.38。所建立的判别方程,对样本群体的综合判别率达到95.00%。利用F2代亲体测量数据对判别函数进行识别验证,综合判别率达到85.34%。在判别方程中的3个标准化性状中,左3腕长/胴长和左4腕长/胴长在两性亲体间均存在显著的差异(P<0.05),表明曼氏无针乌贼的雄性在性选择的作用下,交配器官存在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曼氏无针乌贼 两性异形 选择策略 判别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沿海海产品无机砷污染调查及食用风险分析 被引量:18
17
作者 梅光明 严国 +2 位作者 常家琪 孟春英 顾捷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218-223,229,共7页
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技术对浙江沿海地区采集的38个品种共679个海产品样本中的总砷及砷形态污染情况进行了检测。在掌握浙江省主要海产品砷污染状况的基础上,结合居民水产品消费数据对因海产品或总膳食消费带来的无机砷摄入风险进... 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技术对浙江沿海地区采集的38个品种共679个海产品样本中的总砷及砷形态污染情况进行了检测。在掌握浙江省主要海产品砷污染状况的基础上,结合居民水产品消费数据对因海产品或总膳食消费带来的无机砷摄入风险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各类海产品中总砷平均含量为0.36~35.91 mg/kg,但主要以低毒或无毒的砷甜菜碱或砷糖等有机砷形态存在,有机砷占总砷含量的90%以上;66.4%的样品有无机砷检出,检出值范围为0.012~0.380 mg/kg,中位值为0.024 mg/kg,第95百分位数值为0.14 mg/kg,均低于GB 2762-2017中对水产品的无机砷限量值要求;风险分析结果显示浙江沿海居民食用一般海产品引起的无机砷安全风险较低,每周因水产品或总膳食消费引起的无机砷摄入值均低于JECFA推荐的人体无机砷每周可摄入值,但长期过多食用无机砷相对含量较高的海产品(如海藻、贝类)时,存在一定的健康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浙江沿海 海产品 无机砷 污染调查 风险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法测定养殖水体孔雀石绿 被引量:4
18
作者 梅光明 张小军 +4 位作者 严忠雍 李铁军 李佩佩 何依娜 郭远明 《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 CAS CSCD 2014年第4期446-452,共7页
为快速、准确监测水产养殖环境水体中孔雀石绿含量,建立了一种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UPLCMS/MS)测定水产养殖水体中孔雀石绿及隐色孔雀石绿的方法.水样经甲酸酸化预处理后,采用多壁碳纳米管固相萃取柱富集和净化目标物,超高效液... 为快速、准确监测水产养殖环境水体中孔雀石绿含量,建立了一种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UPLCMS/MS)测定水产养殖水体中孔雀石绿及隐色孔雀石绿的方法.水样经甲酸酸化预处理后,采用多壁碳纳米管固相萃取柱富集和净化目标物,超高效液相色谱分离,三重四级杆质谱检测,氘代同位素内标定量.在优化条件下,孔雀石绿和隐色孔雀石绿在0.02~10.0μg·L-1浓度范围内均满足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2〉0.998,方法检出限、定量限分别为0.000 3和0.001μg·L-1.在0.005~0.100μg·L-1添加水平下,淡水中孔雀石绿加标回收率为98.7%~107.8%,隐色孔雀石绿加标回收率为95.3%~112.6%,海水中孔雀石绿加标回收率为89.5%~92.7%,隐色孔雀石绿加标回收率为94.2%~101.4%,测定相对标准偏差均在7.4%以内.结果表明,所建立的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法简单快速、前处理成本低、灵敏度高、重现性好、回收率高,适合于养殖水体中孔雀石绿的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多壁碳纳米管固相萃取 孔雀石绿 隐色孔雀石绿 养殖水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地区凡纳滨对虾苗3种对虾病毒携带情况研究 被引量:10
19
作者 施慧 谢建军 +2 位作者 许文军 余方平 郭闯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3年第1期25-30,共6页
对虾养殖过程中病毒病的频发是导致对虾养殖失败的最重要原因之一,其中对虾的白斑综合症病毒病(Whitespot syndrome virus,WSSV)、对虾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病毒(Infectious hypodermal&haematopoietic necrosis virus,IHHNV... 对虾养殖过程中病毒病的频发是导致对虾养殖失败的最重要原因之一,其中对虾的白斑综合症病毒病(Whitespot syndrome virus,WSSV)、对虾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病毒(Infectious hypodermal&haematopoietic necrosis virus,IHHNV)和对虾桃拉病毒(Taura syndrome virus,TSV)每年给海水养殖造成的经济损失巨大。对2009-2010年间浙江地区近22家对虾苗种生产场的对虾苗种携带WSSV、IHHNV和TSV病毒情况进行调查,并对采用携带病毒的苗种进行养殖的3个对虾养殖场进行后期跟踪调查。调查共采集凡纳滨对虾苗种样品118份,其中80%样本来自福建,10%来自海南,10%来自广东。检测方法采用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推荐的PCR方法,检测结果显示:被检样品中32份呈现WSSV阳性结果,占27.1%;46份呈现IHHNV阳性,占38.98%;WSSV和IHHNV同时呈现阳性的有20份,占16.95%,而TSV均未分离到。后续跟踪调查发现采用携带WSSV病毒苗种进行养殖的对虾养殖塘均在8月上中旬陆续爆发对虾白斑病,造成极大经济损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虾苗 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 对虾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病毒 对虾桃拉病毒 聚合酶链式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群体与单体养殖条件下三疣梭子蟹生长、消化酶与免疫酶活性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何杰 许文军 +4 位作者 郑宽宽 谢建军 施慧 王庚申 汪玮 《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585-590,共6页
水温(27±3)℃下,将体质量为(2.18±0.14)g的三疣梭子蟹幼蟹以多只(10只)或单只的方式饲养在半径为50cm的圆形养殖桶中,比较群养与单养条件下三疣梭子蟹的生长特性、消化酶与免疫酶活性。结果显示:(1)群养组幼蟹在蜕壳后的软壳... 水温(27±3)℃下,将体质量为(2.18±0.14)g的三疣梭子蟹幼蟹以多只(10只)或单只的方式饲养在半径为50cm的圆形养殖桶中,比较群养与单养条件下三疣梭子蟹的生长特性、消化酶与免疫酶活性。结果显示:(1)群养组幼蟹在蜕壳后的软壳期间被同类捕食和残杀现象严重,死亡率和残疾率显著高于单养组幼蟹(P<0.05);(2)两种养殖条件下幼蟹在夜间完成蜕壳的比例显著高于白天;群养组幼蟹在白天蜕壳的比例显著高于单养组(P<0.05);(3)群养组幼蟹的蜕壳周期显著小于单养组(P<0.05),但蜕壳同步率低于单养组,群养组幼蟹的体质量、甲宽增长率和特定生长率均略高于单养组,差异不显著;(4)群养组幼蟹肝胰腺和胃中的胰蛋白酶、脂肪酶、淀粉酶活性均高于单养组,肝胰腺中最为明显;(5)群养组幼蟹肝胰腺和血淋巴中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显著高于单养组(P<0.05),而两种养殖条件下幼蟹组织中的酸性磷酸酶、碱性磷酸酶活性差异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疣梭子蟹 养殖条件 生长 消化酶 免疫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