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绿色发展指数研究 被引量:23
1
作者 田金平 臧娜 +1 位作者 许杨 陈吕军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9期7082-7092,共11页
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的缩影,已成为中国推动开放型经济发展,促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实现区域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处理好经济发展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关系,实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 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的缩影,已成为中国推动开放型经济发展,促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实现区域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处理好经济发展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关系,实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是国家级经开区在新形势下面临的新挑战。为推进国家级经开区的创新驱动和绿色发展,加强对国家级经开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引导,通过建立绿色发展指数方法,对国家级经开区的绿色发展水平进行评价,以期为管理决策提供参考。绿色发展水平定量评价研究运用多准则排序方法构建了绿色发展指数。首先从经济发展、资源能源消耗、生态环境和基础设施4个方面构建了国家级经开区绿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其次对各项指标进行归一化处理,加权后得到绿色发展指数。以2007年52家国家级经开区各项指标(基于不变价格的平均值)为参照,分析了2007—2012年52家国家级经开区绿色发展指数的动态变化,采用动态气泡图直观地表征年际间经开区绩效的横向和纵向变化。比较了东中西部国家级经开区绿色发展水平的差异,及建设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对其绿色发展指数的影响,进而对国家级经开区的绿色发展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绿色发展指数 指标体系 生态工业园区 可持续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绩效及时空演变分析 被引量:6
2
作者 高洋 桑晶 +4 位作者 臧娜 钱依森 万梅 田金平 陈吕军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245-1254,共10页
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简称“经开区”)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历经近40年发展,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和落实区域高质量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本文构建了涵盖经开区整体和个体的绩效评价体系,以资源产出率、污染物排放强度和生态效率指标表... 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简称“经开区”)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历经近40年发展,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和落实区域高质量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本文构建了涵盖经开区整体和个体的绩效评价体系,以资源产出率、污染物排放强度和生态效率指标表征发展绩效,定量分析了经开区发展绩效时序变化和生态效率的空间分异.结果表明:①2007—2017年,经开区新鲜水耗、4种常规污染物(COD、NH_(3)-N、SO_(2)、NOx)排放均与经济发展呈相对脱钩.2017年经开区能源和水资源产出率分别是全国工业能源和水资源产出率的1.2和3.5倍,COD、SO_(2)、NOx排放强度是全国工业排放强度的72%、53%、52%.②经开区绝对经济规模两极分化程度不断缓解,对地区经济影响力整体上升.空间分布上,经开区绝对经济规模大的城市从东部沿海进一步拓展到长江流域的中西部地区.③运用数据包络法分析190家经开区的生态效率并识别出典型的投入冗余和产出不足,为经开区精准施策奠定基础.全国仅10%的经开区生态效率为1,污染物排放、温室气体排放、工业能耗冗余是影响生态效率的主要原因.东部地区经开区生态效率平均值为0.35,大于中部地区(0.28)和西部地区(0.26).研究显示,不同地区经开区GDP差异较大,未来要加强不同地区经开区协作提高内生动力;为进一步提高经开区生态效率,需结合研究识别出影响生态效率的关键因素,开展针对性提质增效工作.在经开区实施能耗、水耗以及碳排放总量和强度的“双控”行动;同时,在稳定末端治理成效基础上着力强化全过程和系统优化,深化源头降碳减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发展绩效 时空演变 数据包络分析 生态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标准体系现状及发展建议 被引量:9
3
作者 贺雷蕾 叶红玉 刘锐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261-1265,1270,共6页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标准体系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中起着指引和规范的作用,构建科学合理的标准体系对于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保障处理设施长效稳定运行至关重要。浙江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先试先行,历经了18年的实践探索,在推进大规模的...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标准体系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中起着指引和规范的作用,构建科学合理的标准体系对于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保障处理设施长效稳定运行至关重要。浙江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先试先行,历经了18年的实践探索,在推进大规模的设施建设、运维监管和提升改造中不断反思和完善,逐渐形成一套以地方标准为主、指导性技术文件为辅,覆盖专项规划、设计建设、运行维护、监督管理和水质要求5块内容的标准体系。针对浙江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标准体系的现状及问题,提出3项建议:完善标准体系,加强运行维护和户用处理设备相关标准;规范运维监管信息化建设,提升处理设施运维监管效率;规范水质现场速测技术和运维废弃物处理处置,加强资源化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生活污水 标准体系 规划 设计建设 运行维护 监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3DEMMs-PARAFAC技术的运河桐乡水源地夏季低溶解氧成因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丁淼 金梦 +3 位作者 兰亚琼 金晓燕 赵远 刘锐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933-1944,共12页
运河桐乡水源地处长江流域太湖水系,是桐乡市70多万人的集中饮用水水源,近年来连续数年夏季溶解氧(DO)偏低,影响水源地水质稳定达标.基于三维荧光光谱(3DEEMs)结合平行因子分析(PARAFAC)技术,以及常规水质分析和氮形态解析,研究了上游... 运河桐乡水源地处长江流域太湖水系,是桐乡市70多万人的集中饮用水水源,近年来连续数年夏季溶解氧(DO)偏低,影响水源地水质稳定达标.基于三维荧光光谱(3DEEMs)结合平行因子分析(PARAFAC)技术,以及常规水质分析和氮形态解析,研究了上游来水、桐乡自身污染以及运河底泥释放对水源地DO的影响,解析了夏季低DO成因.结果表明,桐乡入境水具有生活污水荧光特征峰,夏季DO浓度低、氨氮浓度高,是造成运河桐乡水源地DO不能稳定达标的首要原因,桐乡入境水和桐乡水源地取水口DO显著正相关(R^(2)=0.76,P<0.01).其次,运河桐乡段水体中DOM主要由3个荧光组分组成,其中C1(230/275,307)和C2(235/295,338)为类蛋白质荧光组分,C3(255/330,297/422)为类腐殖质荧光组分;水源地保护区内类蛋白质物质荧光强度大幅增强,在总荧光强度中占比67.6%—95.9%,显示村镇生活污水排放对水源地水质有所影响.此外,运河干流通航引起底泥悬浮、水体浊度上升从而影响光合作用,以及支流底泥在缺氧条件下的氮磷释放进一步加剧了水源地DO消耗.在此基础上针对性提出对策建议,为运河桐乡水源地水质提升和平原河网地区低氧水体治理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源地 溶解氧 三维荧光光谱 平行因子分析 成因分析 控制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京杭运河上游河段磷污染时空分布特征及污染源解析 被引量:3
5
作者 金梦 兰亚琼 +2 位作者 丁淼 嵇春红 刘锐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3-51,共9页
为揭示京杭运河上游桐乡段总磷浓度不能稳定达到GB 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Ⅲ类标准的原因,在桐乡段干流布设24个采样点,入河支流布设18个采样点,开展水质加密监测,研究磷污染发生的时空变化规律;基于水质常规指标的主成分分... 为揭示京杭运河上游桐乡段总磷浓度不能稳定达到GB 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Ⅲ类标准的原因,在桐乡段干流布设24个采样点,入河支流布设18个采样点,开展水质加密监测,研究磷污染发生的时空变化规律;基于水质常规指标的主成分分析,以及各主成分因子中强载荷指标与三维荧光组分的相关性分析,对重点河段磷的主要污染源进行解析;并基于绝对主成分—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定量评价主要磷污染源的贡献率。结果表明:1)京杭运河上游桐乡段干流入境水总磷浓度为0.14~0.20 mg/L,沿程监测点5~7、9和21~24有明显变差趋势,最高浓度达0.40 mg/L;部分入河支流水质较差,总磷浓度达到0.44 mg/L。2)主成分分析得到3个主因子,因子1以氨氮、溶解态磷为主要载荷,与类蛋白质组分显著相关,代表生产生活污染;因子2以高锰酸盐指数、溶解态磷、颗粒态氮为主要载荷,与类腐殖质组分显著相关,代表农业源;因子3以颗粒态磷、颗粒态氮为主要载荷,与浊度显著相关,代表码头污染与底泥源。3)运河上游河段的磷污染主要发生在干流监测点5~7和9,主要为码头污染与底泥源,其在丰水期和平水期的贡献率分别为65.9%和31.8%;监测点21~24主要为农业源,其在丰水期和平水期的贡献率分别为34.0%和32.1%;此外,生产生活污染在丰水期也有较大影响,其对监测点5~7和9、21~24的贡献率分别为42.6%、31.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污染 主成分分析(PCA) 绝对主成分—多元线性回归(APCS-MLR) 污染源解析 平原河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生态工业园区发展模式研究 被引量:49
6
作者 田金平 刘巍 +2 位作者 李星 赖玢洁 陈吕军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60-66,共7页
中国生态工业园区发展已逾10年。本文综述了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的发展概况,总结了其发展特点和实践启示,构建了中国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发展模式图,以期对1 500余家国家级和省级开发区的生态化发展提供借鉴。中国生态工业园区在发展过程... 中国生态工业园区发展已逾10年。本文综述了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的发展概况,总结了其发展特点和实践启示,构建了中国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发展模式图,以期对1 500余家国家级和省级开发区的生态化发展提供借鉴。中国生态工业园区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有标准可依,依标准建设,据标准考核,示范试点带动,建立长效机制"的发展路线图,由政府、市场和企业三个方面共同推进,从微观、产业集群、园区和社会四个层面建设实践。微观层面,以企业为主体,通过理念革新和技术进步,提高资源生产力和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减少废弃物产生量。产业集群层面,引入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集群,构建"园中园"的发展模式,提升竞争力和环境管理。园区层面,完善基础设施,积极发展热电冷多联供,实施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替代,及再生水回用。宏观层面,实现基础设施和服务在更大区域内的延伸共享,加强社会分工,鼓励公众参与,提高公众的生态环保意识,实现经济、环境和社会和谐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工业园区 发展模式 生态工业 可持续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DEA的中国综合类生态工业园生态效率评价方法研究 被引量:35
7
作者 刘巍 田金平 +2 位作者 李星 赖玢洁 陈吕军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S1期93-97,共5页
工业园区生态效率评价是指导我国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和管理的基础,然而有效的生态工业园区的生态效率评价方法尚未建立。基于生态效率理论和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应用非期望产出作投入法、非期望产出取倒数法、方向距离函数法和基于松弛测度... 工业园区生态效率评价是指导我国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和管理的基础,然而有效的生态工业园区的生态效率评价方法尚未建立。基于生态效率理论和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应用非期望产出作投入法、非期望产出取倒数法、方向距离函数法和基于松弛测度的SBM四种不同的模型,研究了24家综合类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2010年的生态效率,比较了四种模型对非期望产出处理的特点和缺陷,分析了四种模型对综合类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生态效率评价结果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四种模型中非径向和非角度的SBM模型对生态工业园区生态效率的差异识别相对较强,可以作为生态工业园生态效率评价的一种较好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类生态工业园 生态效率 数据包络分析 非期望产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生态工业园区发展的环境绩效指数构建方法 被引量:25
8
作者 赖玢洁 田金平 +2 位作者 刘巍 刘婷 陈吕军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2期6745-6755,共11页
运用多目标排序方法构建了中国生态工业园区发展环境绩效指数,以量化比较生态工业园区间的环境绩效。首先基于《综合类生态工业园区标准》筛选构建环境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包括经济发展、资源能源消耗、污染排放3个准则层;其次应用标准化... 运用多目标排序方法构建了中国生态工业园区发展环境绩效指数,以量化比较生态工业园区间的环境绩效。首先基于《综合类生态工业园区标准》筛选构建环境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包括经济发展、资源能源消耗、污染排放3个准则层;其次应用标准化方法和正态分布的累积分布函数NORMDIST依次对各项指标原始数据进行2次数据处理;最后准则层、指标层均等权重进行归一化得到环境绩效指数。应用所构建的环境绩效指数方法以2010年为基准年,分析了24家综合类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的绩效,并将《综合类生态工业园区标准》作为虚拟的"标准园区"进行比较。分析了环境绩效指数的影响因素,并基于环境绩效指数方法对中国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发展的管理决策提出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工业园区 环境绩效 环境绩效指数 多目标排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数据包络分析的综合类生态工业园区环境绩效研究 被引量:21
9
作者 刘巍 田金平 +2 位作者 李星 刘婷 陈吕军 《生态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125-128,148,共5页
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法对中国24家综合类生态工业园环境绩效进行实证研究,研究表明:整体而言,园区环境效率非有效性主要来自纯技术非有效性,次要来自规模非有效性。各园区在环境绩效上存在较大差异,通过验收的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在环境... 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法对中国24家综合类生态工业园环境绩效进行实证研究,研究表明:整体而言,园区环境效率非有效性主要来自纯技术非有效性,次要来自规模非有效性。各园区在环境绩效上存在较大差异,通过验收的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在环境绩效上并无明显优势。大部分经济体量大的园区需要适当控制规模提升效率。研究还为园区未来环境调控提出定量化的调整建议,为未来我国深入推进生态工业园建设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据包络分析 综合类生态工业园区 环境绩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生态工业园区发展的经济和环境绩效研究 被引量:19
10
作者 田金平 刘巍 +3 位作者 赖玢洁 李星 刘婷 陈吕军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S2期119-122,共4页
本文研究了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的经济和环境绩效。研究表明,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其土地面积、从业人数、工业增加值、COD和SO2排放量分别占所在地区的1.0%、2.1%、16.8%、1.4%和1.0%。比较验收基准年与规划基准年,14家国家生态工业... 本文研究了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的经济和环境绩效。研究表明,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其土地面积、从业人数、工业增加值、COD和SO2排放量分别占所在地区的1.0%、2.1%、16.8%、1.4%和1.0%。比较验收基准年与规划基准年,14家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COD和SO2排放总量分别下降19%和49%,排放强度下降45%和65%;能耗、新鲜水耗、废水排放量、固废产生量增加了7%、15%、18%和24%,但其强度下降25%、18%、14%和15%。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以较小的资源环境代价对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产生了较大的贡献,取得了良好的环境绩效,对中国1500余家国家级和省级开发区的生态化发展和建设生态文明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工业园区 环境绩效 生态文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臭氧-曝气生物滤池深度处理垃圾焚烧渗滤液可行性研究 被引量:23
11
作者 邱松凯 范举红 +6 位作者 黄开坚 陈新芳 陈泽枝 文晓刚 刘锐 陈建孟 陈吕军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2513-2521,共9页
研究了臭氧-曝气生物滤池(BAF)代替纳滤和反渗透深度处理垃圾焚烧渗滤液达标排放的技术可行性.半间歇臭氧氧化试验表明,实验用水的可生化性随着氧化时间的增加而增加,色度及UV254,15min内去除率分别达91%和64%;氧化时间为45min时COD去除... 研究了臭氧-曝气生物滤池(BAF)代替纳滤和反渗透深度处理垃圾焚烧渗滤液达标排放的技术可行性.半间歇臭氧氧化试验表明,实验用水的可生化性随着氧化时间的增加而增加,色度及UV254,15min内去除率分别达91%和64%;氧化时间为45min时COD去除率59%,45min后COD去除较慢,120min时去除率77%.确定臭氧氧化时间为1h,在同样臭氧浓度与流量下进行了臭氧-BAF处理垃圾焚烧渗滤液的连续实验.结果发现,此工艺对COD、色度和UV254的去除率分别可达75%,95%和90%,其中2/3运行时间里COD低于排放标准100 mg/L.其中出水色度可稳定保持在40度以下达标排放.经过进一步优化,臭氧-BAF有望用于垃圾焚烧渗滤液的达标处理.GC-MS检测表明烷烃,芳香族化合物及含氮杂环化合物是试验用水的主要污染物,臭氧-BAF能够有效去除后两类化合物,但难以去除烷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垃圾焚烧渗滤液 深度处理 臭氧氧化 曝气生物滤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焦化废水A^2/O处理过程中的组成和毒性变化规律 被引量:10
12
作者 刘聪 陈吕军 +1 位作者 朱小彪 马德华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91-298,共8页
焦化废水中含有大量毒性物质,具有较强的生物毒性。本文以实验室构建的A2/O焦化废水处理系统为研究对象,考察废水处理过程化学成分和急性毒性的变化。采用紫外扫描和三维荧光光谱分析考察了处理系统各阶段出水的物质组分,并采用固相萃... 焦化废水中含有大量毒性物质,具有较强的生物毒性。本文以实验室构建的A2/O焦化废水处理系统为研究对象,考察废水处理过程化学成分和急性毒性的变化。采用紫外扫描和三维荧光光谱分析考察了处理系统各阶段出水的物质组分,并采用固相萃取和超滤膜分离等手段对水样各组分的发光细菌急性毒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伴随着芳香族物质等毒物的去除,焦化废水的急性生物毒性在该处理系统中被逐步削减,最终出水的毒性当量仅为原水的28%;不同组分的生物毒性测试结果显示,废水水样的强极性和中等极性有机组分贡献了绝大部分的毒性当量,而这些物质主要在缺氧段及好氧段被削减;结合三维荧光光谱的分析结果,可推断焦化废水中一类很难在A2/O处理系统中被完全去除的芳香族蛋白质类似物(Ⅱ区)很可能具有较强的生物毒性,是构成出水毒性的主要物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焦化废水 A2 O工艺 急性毒性 组成变化 因果关系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厌氧缺氧沸石-膜生物反应器处理焦化废水的运行特性研究 被引量:9
13
作者 朱小彪 刘聪 +2 位作者 王东滨 田金平 陈吕军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2013年第4期279-285,共7页
采用厌氧缺氧生物沸石-膜生物反应器(A1A2ZB-MBR)处理实际焦化废水,通过优化运行参数,考察反应器长期运行的处理效果。结果表明,生物沸石可有效调节系统的NH3-N浓度,系统最佳运行工况总HRT为73h,回流比为2∶1,ZB-MBR内溶解氧(DO)浓度为4... 采用厌氧缺氧生物沸石-膜生物反应器(A1A2ZB-MBR)处理实际焦化废水,通过优化运行参数,考察反应器长期运行的处理效果。结果表明,生物沸石可有效调节系统的NH3-N浓度,系统最佳运行工况总HRT为73h,回流比为2∶1,ZB-MBR内溶解氧(DO)浓度为4~6mg/L。当系统在进水NH3-N浓度为(125.0±27.4)mg/L,CODCr为(1673±227)mg/L,TN浓度为(280.5±57.6)mg/L的最优运行条件下,出水NH3-N浓度、CODCr和TN浓度分别为(5.6±4.1)、(145±27)和(91.4±33.8)mg/L。系统连续运行280d以上,污染物去除效果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焦化废水 MBR 沸石 NH3-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流-潜流人工湿地处理北方城市景观水体研究 被引量:9
14
作者 王文东 王小刚 +3 位作者 高榕 丁真真 徐福军 翟萌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76-79,84,共5页
根据北方地区城市景观水体的特点以西安某景观湖为例,进行了表流-潜流组合的人工湿地水处理试验。结果表明,表流区对COD、藻类和SS有很好的去除效果,减少了潜流区基质堵塞的几率,再经过潜流区COD、藻类、SS去除率分别达到80%以上;TN、TP... 根据北方地区城市景观水体的特点以西安某景观湖为例,进行了表流-潜流组合的人工湿地水处理试验。结果表明,表流区对COD、藻类和SS有很好的去除效果,减少了潜流区基质堵塞的几率,再经过潜流区COD、藻类、SS去除率分别达到80%以上;TN、TP、NH3-N主要在潜流区去除,平均去除率分别为63.7%、65.8%、79.7%。表流-潜流组合的人工湿地适合于北方地区城市景观水体的处理,为该地区构建人工湿地提供了理论依据和设计参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水体 富营养化 人工湿地 脱氮除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经济带中游典型工业园区污碳协同脱钩发展路径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刘洋 赵佳玲 +4 位作者 钱依森 张永明 万梅 田金平 陈吕军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676-1681,共6页
长江经济带作为中国经济实力最强、发展潜力最大的区域之一,是引领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荆州作为长江经济带中游重要节点城市,其制造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在有力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成为当地环境污染和能源消耗的主要来源之一... 长江经济带作为中国经济实力最强、发展潜力最大的区域之一,是引领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荆州作为长江经济带中游重要节点城市,其制造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在有力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成为当地环境污染和能源消耗的主要来源之一。以荆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为对象,首先基于CO_(2)和4种主要污染物(COD、氨氮、SO_(2)、氮氧化物)排放量,定量分析工业园区(简称园区)近年来经济发展绩效及相应的资源环境压力,筛选出园区内基于2位数字代码分类的10类重点排放行业;其次以2019年为基准年,2025年为目标年,建立资源能源环境要素约束下园区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模型,揭示基准情景、工业结构调整情景、清洁生产情景和可持续发展情景下,园区重点排放行业的发展绩效、主要污染物和CO_(2)排放量,探索开发区经济发展与CO_(2)、主要污染物协同脱钩的绿色发展路径;最后,提出园区重点排放行业综合运用清洁生产技术升级、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等策略推动绿色发展转型的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园区 绿色发展 产业结构优化 长江经济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环境中腐殖酸的荧光参数及其与重金属络合常数特征 被引量:1
16
作者 杨毅 兰亚琼 +1 位作者 金鹏康 徐会宁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432-436,462,共6页
采用三维激发-发射矩阵荧光光谱法(3DEEM),研究pH值和离子强度对腐殖酸荧光峰荧光强度比值和荧光指数的影响,并确定腐殖酸荧光峰所代表物质与重金属络合能力.结果表明:在某一pH值范围内,腐殖酸荧光峰荧光强度比值与pH值存在着一定的线... 采用三维激发-发射矩阵荧光光谱法(3DEEM),研究pH值和离子强度对腐殖酸荧光峰荧光强度比值和荧光指数的影响,并确定腐殖酸荧光峰所代表物质与重金属络合能力.结果表明:在某一pH值范围内,腐殖酸荧光峰荧光强度比值与pH值存在着一定的线性关系.腐殖酸荧光峰荧光强度比值较显著地依赖于溶液离子强度.pH值为10.0时荧光指数最小.商品腐殖酸和天然腐殖酸的荧光指数分别在1.14~1.30和1.55~1.87.商品腐殖酸位于(270~280)nm/(420~448)nm荧光峰代表的有机物与Cu^(2+)或Cd^(2+)络合产物的稳定程度比其位于(335~405)nm/(380-472)nm荧光峰所代表的类腐殖酸与Cu^(2+)或Cd^(2+)络合产物的较强.腐殖酸荧光峰所代表的有机物与Cu^(2+)结合能力比其与Cd^(2+)的强.不同腐殖酸荧光峰所代表有机物与不同重金属络合能力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腐殖酸 荧光参数 重金属 络合常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BR-超滤-反渗透工艺深度处理化学合成橡胶废水的生产性试验 被引量:1
17
作者 张衍 郑炜 +4 位作者 刘锐 李伟 马敏杰 李荧 陈吕军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2012年第1期7-12,共6页
采用MBR-超滤-反渗透(MBR-UF-RO)组合工艺深度处理化学合成橡胶生产废水。MBR单元水力停留时间(HRT)为5h,处理生产废水水量1181m3/d,进水CODCr为158~451mg/L(平均258mg/L),出水CODCr为5~101mg/L(平均31mg/L),出水浊度小于0.2NTU,出水... 采用MBR-超滤-反渗透(MBR-UF-RO)组合工艺深度处理化学合成橡胶生产废水。MBR单元水力停留时间(HRT)为5h,处理生产废水水量1181m3/d,进水CODCr为158~451mg/L(平均258mg/L),出水CODCr为5~101mg/L(平均31mg/L),出水浊度小于0.2NTU,出水水质满足超滤进水水质要求。每15天交替进行高、低浓度在线化学清洗可有效控制MBR膜污染。MBR出水与430m3/d的循环冷却排污水混合后进行超滤和反渗透处理,反渗透出水电导率稳定在30~45μS/cm,满足企业回用冷却水水质要求。整套废水处理系统废污水回用率为62.8%,回用水的制水成本为4.34元/m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成橡胶 深度处理 废水回用 MBR 超滤(UF) 反渗透(RO)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田中的(微)塑料污染:来源、迁移、环境生态效应及防治措施 被引量:55
18
作者 李鹏飞 侯德义 +2 位作者 王刘炜 吴唯民 潘仕镇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14-330,共17页
近年来,继海洋中的微塑料污染受到广泛关注后,土壤微塑料的环境风险逐渐受到重视,有关微塑料对土壤生态环境影响的研究取得了积极进展。本文总结了迄今为止的有关农田土壤中(微)塑料的研究成果和进展,阐明了当前国内外农田微塑料污染现... 近年来,继海洋中的微塑料污染受到广泛关注后,土壤微塑料的环境风险逐渐受到重视,有关微塑料对土壤生态环境影响的研究取得了积极进展。本文总结了迄今为止的有关农田土壤中(微)塑料的研究成果和进展,阐明了当前国内外农田微塑料污染现状;详细论述了农田土壤中(微)塑料的来源以及不同源对农田微塑料污染的潜在贡献;对农田微塑料污染现有的研究方法尤其是采样方案和微塑料的提取技术做了较为详尽的分析和论证;探讨了微塑料在土壤中的迁移、老化、与其他污染物的相互作用等环境行为和归趋,以及由此带来的环境效应和生态风险,并重点关注了微塑料污染对于农田土壤质量和食品安全带来的挑战;最后列举了部分现有的微塑料污染防治策略及其对农田中微塑料污染防治的意义,并对未来土壤中微塑料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文章认为,农田土壤的塑料与微塑料来自多种源头,其中塑料固体废物尤其是农业地膜是农田中微塑料的主要来源之一。微塑料进入土壤后,在外界物理、化学与生物等因素扰动或作用下,会发生不同尺度的迁移转化甚至生物反应,造成广泛的环境生态影响,主要有对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群落、土壤动物、植物生长等的不利影响,从而损害土壤健康,影响农业生产和农产品质量;此外,细小的微塑料颗粒尤其是纳米塑料存在经由食物链向人体富集的潜在风险。塑料在土壤环境中可能被生物碎化与缓慢生物降解。考虑到微塑料在环境中的广泛分布,持久性和生态风险,结合各国现有的防治策略,提出了相关的防治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田土壤 微塑料 地膜 生态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湖周边典型区域水体污染的遗传毒性研究 被引量:5
19
作者 邵鹏 刘锐 +4 位作者 袁星 蔡强 陈吕军 范筱京 张经华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S1期19-23,共5页
应用SOS/umu法对太湖周边12个典型区域水体的遗传毒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各采样点水样的遗传毒性诱导率IR与提取物的水样体积呈较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其中,T1、T2、T3、T7、T8、T9、T10水样提取物有遗传毒性效应;各区域水体遗传毒性随... 应用SOS/umu法对太湖周边12个典型区域水体的遗传毒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各采样点水样的遗传毒性诱导率IR与提取物的水样体积呈较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其中,T1、T2、T3、T7、T8、T9、T10水样提取物有遗传毒性效应;各区域水体遗传毒性随水情期大小排序为:汛前期>汛期,对于污染源较稳定的区域,水体遗传毒性在各水期变化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湖 遗传毒性 SOS/UMU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挥发性氯代烃在土壤中的吸附行为研究进展 被引量:13
20
作者 刘锐 孟凡勇 +2 位作者 文晓刚 陈吕军 张永明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65-172,共8页
挥发性氯代烃(Volatile chlorinated hydrocarbons,VCHs)是工业污染场地的常见污染物,在非饱和带存在于土壤气相、水相、固相或以高密度非水相液体(Dense non-aqueous phase liquids,DNAPL)的形式存在,形成一个动态平衡系统。土壤对VCH... 挥发性氯代烃(Volatile chlorinated hydrocarbons,VCHs)是工业污染场地的常见污染物,在非饱和带存在于土壤气相、水相、固相或以高密度非水相液体(Dense non-aqueous phase liquids,DNAPL)的形式存在,形成一个动态平衡系统。土壤对VCHs的吸附不仅影响土壤中的污染物浓度,而且极大地影响VCHs的迁移转化行为。根据VCHs在土壤中的吸附机制,可以对土壤中的VCHs浓度进行预测,优化各种模型参数,指导污染修复及管理工作。本文总结了VCHs在非饱和带土壤中的相间分配特征,吸附机制及其影响因素,特别探讨了土壤有机碳、矿物及水分对吸附的影响,提出了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将来研究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挥发性氯代烃 非饱和带 土壤污染 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