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瓯江口核心港区海域地质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
1
作者 董超 王建强 +2 位作者 陈选博 周宇渤 张朋 《海洋地质前沿》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1-81,共11页
瓯江口大、小门岛港区和状元岙港区是温州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温州市海洋经济重点建设区块。基于对港区海岛岸线资源开发强度、水深地形条件、波浪动力环境、海床冲淤风险及海水富营养化的分类分级评价,从港区岸线资源供给能力、地质... 瓯江口大、小门岛港区和状元岙港区是温州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温州市海洋经济重点建设区块。基于对港区海岛岸线资源开发强度、水深地形条件、波浪动力环境、海床冲淤风险及海水富营养化的分类分级评价,从港区岸线资源供给能力、地质条件支撑能力及海洋环境纳污能力3个方面对大、小门岛港区和状元岙港区开发利用现状和地质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估,结果表明:核心港区地质资源环境承载力介于1.6~2.4,属于承载力临界区间中的较高范围;小门岛港区资源承载力最低,制约因素主要为自然岸线资源供给能力及海水纳污能力较低;大门岛港区承载力最高,水深地形条件为最大限制条件;状元岙港区承载力居中,限制因素为自然岸线供给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瓯江口 核心港区 地质资源环境 岸线开发强度 冲淤 承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天台银坑铅锌银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
2
作者 杜理科 黄诚 +2 位作者 欧阳荷根 陆静远 吴鹏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S1期19-20,共2页
1区域及矿区地质特征江绍断裂以东的浙江东部地区位于中国大陆板块的东南缘,属于东南沿海成矿带。区内发育有一系列与中生代火山岩有关的铜、铅、锌、银等有色金属矿床(点),如黄岩五部、天台大岭口等大型矿床,宁海储家、象山钱仓、永嘉... 1区域及矿区地质特征江绍断裂以东的浙江东部地区位于中国大陆板块的东南缘,属于东南沿海成矿带。区内发育有一系列与中生代火山岩有关的铜、铅、锌、银等有色金属矿床(点),如黄岩五部、天台大岭口等大型矿床,宁海储家、象山钱仓、永嘉大寺基等小型矿床。银坑银铅锌矿床位于浙江省天台县,构造位置位于温州—镇海北北东向深断裂以西,丽水—余姚北北东向深断裂以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坑 地质特征 银多金属矿床 深断裂 大陆板块 中生代火山岩 有色金属矿床 铅锌矿床 岭口 小型矿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东沿海典型沉积盆地CO_(2)地质封存潜力与试点意义分析——以长河盆地为例
3
作者 陈越 杨娇娇 +6 位作者 李雪 王建强 曹珂 李昂 吕清 陈俊兵 韩国志 《海洋地质前沿》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11,共11页
碳捕集利用和封存(CCUS)技术是实现全球碳中和不可或缺的技术,开展CO_(2)地质封存(CCS)工作有助于实现碳中和的目标。中国东部沿海发达城市分布众多发电厂、炼化厂等CO_(2)大排放源,对CO_(2)封存需求较高。为缓解地区CO_(2)排放压力,挖... 碳捕集利用和封存(CCUS)技术是实现全球碳中和不可或缺的技术,开展CO_(2)地质封存(CCS)工作有助于实现碳中和的目标。中国东部沿海发达城市分布众多发电厂、炼化厂等CO_(2)大排放源,对CO_(2)封存需求较高。为缓解地区CO_(2)排放压力,挖掘东部沿海地区周围具有封存潜力的中小型沉积盆地,在搜集区域地质资料的基础上,选取浙江省杭州湾南岸的长河盆地作为研究对象,计算盆地封存潜力,并分析中小盆地封存试点意义。根据沉积盆地CO_(2)地质储存潜力评价方法,计算盆地咸水层CO_(2)地质封存潜力,评价结果表明,长河盆地具有较好的咸水层CO_(2)地质封存潜力。盆地最具封存潜力的是古近系长河组二段(Ech^(2))中的第一砂岩层和长河组一段(Ech^(1))中的砂砾岩层,预期理论封存量为4.84亿t,有效封存量可以达到1 162.61万t。研究结果表明,开展中小沉积盆地CO_(2)地质封存工程试点,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沿海地区和企业碳排放压力,为海域碳封存积累技术和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部沿海 沉积盆地 CO_(2)地质封存 咸水层 碳中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朱家尖岛东南沙滩群地形年际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
4
作者 汪拾金 张一鸣 +3 位作者 王致辉 胡鹏 董超 李薇 《海洋地质前沿》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12,共12页
为探究浙江朱家尖东南沙滩群的地形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2012年11月至2015年11月开展了6次沙滩剖面地形观测。结果显示,在人为补沙前,各沙滩地形呈现明显的季节性变化特征:夏秋台风季后至冬季结束,沙滩中上部显著淤积,最大淤积高度达0.97... 为探究浙江朱家尖东南沙滩群的地形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2012年11月至2015年11月开展了6次沙滩剖面地形观测。结果显示,在人为补沙前,各沙滩地形呈现明显的季节性变化特征:夏秋台风季后至冬季结束,沙滩中上部显著淤积,最大淤积高度达0.97 m,沙滩顶部及底部轻微侵蚀,侵蚀深度基本<0.3 m,东沙北部及南沙南部剖面形成明显滩肩;春季始至夏秋台风季前,沙滩中部侵蚀,最大侵蚀深度约0.8 m,上部和下部淤积,淤积高度<0.5 m;夏秋台风季内,各沙滩中上部剧烈侵蚀,最大侵蚀深度超过1.0 m,下部淤积,最大淤积高度约为0.45 m,剖面坡度减小,形成典型的风暴型剖面。2012年11月至2015年11月,东沙南部和南沙北部年际地形变化较强,存在侵蚀风险,局部侵蚀深度超过1.0 m;千沙、里沙和青沙地形变化介于−0.6~0.4 m,整体处于动态平衡。此外,沙滩的冲淤过程受波浪和潮流共同控制,地貌条件和人类活动进一步影响各个沙滩的地形演变。其中,东沙受到两侧岬角的遮蔽作用更弱,水动力作用更强,地形冲淤变化相对更剧烈。人类活动可能是引起东沙和南沙侵蚀风险的重要原因,科学规划人工护岸修建对于维持沙滩自然动态平衡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家尖岛 沙滩 地形变化 水动力 人类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比例尺地质灾害易发区图编制的方法与实践 被引量:10
5
作者 唐小明 孙乐玲 +2 位作者 游省易 周富良 王成农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17-120,125,共5页
本文编制地质灾害易发区图是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在完成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的基础上,浙江省全面推广大比例尺地质灾害易发区图件编制工作,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重要工程以及集镇和村庄选址提供了... 本文编制地质灾害易发区图是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在完成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的基础上,浙江省全面推广大比例尺地质灾害易发区图件编制工作,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重要工程以及集镇和村庄选址提供了更为翔实、可靠的依据。本文介绍了地质灾害易发区图编制的方法,总结了浙江省开展此项工作实践中形成的技术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灾害 易发区 编图 大比例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地质调查局舟山海洋地质灾害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进展与成果 被引量:2
6
作者 段晓勇 印萍 +1 位作者 曹珂 谢永清 《海洋地质前沿》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88-92,共5页
舟山群岛地处长江口以南、杭州湾东部,为中国第一大群岛。该区域海洋地质环境条件复杂,海底地形复杂多变,海岛间最大水深达120 m。水动力环境复杂多变,最大潮差约8 m,特别是受多岛环境影响,潮流场复杂多变,最大瞬时潮流流速近5 m/s,受... 舟山群岛地处长江口以南、杭州湾东部,为中国第一大群岛。该区域海洋地质环境条件复杂,海底地形复杂多变,海岛间最大水深达120 m。水动力环境复杂多变,最大潮差约8 m,特别是受多岛环境影响,潮流场复杂多变,最大瞬时潮流流速近5 m/s,受台风和风暴潮影响显著。同时,该区域也是巨量长江入海物质运移的必经之路,陆海相互作用强烈。研究区海底滑坡、海底侵蚀、海底浅层气等相关的海洋地质灾害问题多发、频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地质灾害 海洋地质环境 中国地质调查局 海底地形 最大潮差 进展与成果 海底滑坡 最大水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湾地质碳汇网格化计算——以三门湾为例 被引量:1
7
作者 张旭 田元 +5 位作者 王建强 张鹏辉 陈彬 田雨晴 董超 印萍 《海洋地质前沿》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46-54,共9页
河口海湾地区因沉积物富含有机质和高沉积速率成为地球上重要的碳汇区,在专题性碳汇调查不足情况下,如何更好地发掘前人地质调查数据资源,科学计算河口海湾地质碳埋藏能力,是科学评价海洋碳汇能力支撑双碳目标的重要挑战。以浙江省三门... 河口海湾地区因沉积物富含有机质和高沉积速率成为地球上重要的碳汇区,在专题性碳汇调查不足情况下,如何更好地发掘前人地质调查数据资源,科学计算河口海湾地质碳埋藏能力,是科学评价海洋碳汇能力支撑双碳目标的重要挑战。以浙江省三门湾海域表层沉积物和沉积柱状样品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粒度分析、有机地球化学分析、210Pb和137Cs测年等测试手段,充分考虑海湾地区海底地形复杂、海陆交互强烈、人类活动活跃等典型特征,探索海湾碳汇网格化计算方法,建立了海湾地质碳汇评估模型。计算表明:三门湾有机碳年埋藏速率为64.04 gC·m^(−2)·a^(−1),有机碳年埋藏量达89.71 GgC,河口和潮滩区有机碳埋藏速率高,为74.02 gC·m^(−2)·a^(−1),海湾中部和深水区为52.93 gC·m^(−2)·a^(−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门湾 地质碳汇 网格化 有机碳埋藏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宁波平原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及其生态环境效应 被引量:12
8
作者 金阳 姜月华 +9 位作者 董贤哲 杨国强 刘红樱 雷长征 周权平 张鸿 梅世嘉 杨辉 吕劲松 李云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527-1542,共16页
【研究目的】为查明浙江宁波平原地下水特征及成因演化,促进宁波地区地下水环境优化。【研究方法】在野外调查和取样分析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前人资料,综合运用数理统计、相关性分析、Piper三线图、离子比例系数及环境同位素等方法手段,... 【研究目的】为查明浙江宁波平原地下水特征及成因演化,促进宁波地区地下水环境优化。【研究方法】在野外调查和取样分析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前人资料,综合运用数理统计、相关性分析、Piper三线图、离子比例系数及环境同位素等方法手段,全面系统地分析了宁波平原地下水状况。【研究结果】宁波平原地表水和潜水以淡水为主,Ⅰ承压水和Ⅱ承压水以微咸水、咸水为主,潜水中HCO_(3)^(-)占绝对优势,Cl^(-)、Ca^(2+)、Na^(+)次之,地表水和承压水中Cl^(-)、Na^(+)占主导地位,HCO_(3)^(-)次之。4种水共划分23种水化学类型,地表水和潜水受大气降水影响明显,深层承压水以封存型为主,与浅表水体天然联系不密切,受地质历史时期海侵影响较大。【结论】与20世纪70年代相比,宁波城区Ⅰ承压淡水体分布范围无明显变化,Ⅱ承压水在人类生产生活和水体自然循环双重影响下,原淡水区演化出孤岛状咸水体,但淡水体整体分布范围外扩,面积增加了约12 km^(2),其生态环境效应趋于正向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化学特征 成因演化 同位素 生态环境效应 地下水地质调查工程 宁波 浙江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新世以来浙江余姚河姆渡—田螺山遗址的古环境演变及人类活动 被引量:12
9
作者 郑丽波 郝秀东 +5 位作者 禚彬 柳云龙 王小龙 朱立新 余新波 张甬江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879-894,共16页
通过对浙江余姚河姆渡—田螺山遗址附近的HMD1501和HMD1502两个钻孔的微体古生物学研究,揭示了该地区全新世以来的植被演变、气候变化、海平面变迁及人类活动。孢粉、海相沟鞭藻、淡水藻类及有孔虫内衬的记录表明:(1)在早全新世(对... 通过对浙江余姚河姆渡—田螺山遗址附近的HMD1501和HMD1502两个钻孔的微体古生物学研究,揭示了该地区全新世以来的植被演变、气候变化、海平面变迁及人类活动。孢粉、海相沟鞭藻、淡水藻类及有孔虫内衬的记录表明:(1)在早全新世(对应于镇海组下部),植被群落属于常绿阔叶和针叶混交林,气候温暖潮湿,研究区属于海侵阶段。(2)在中全新世(对应于镇海组中部),植被群落虽仍为针阔叶混交林,但气候转为温和湿润,研究区仍属于海侵阶段。(3)由于人类活动的进一步加剧,在晚全新世(对应于镇海组上部)的植被群落中草地的面积也随之扩大,并在滨海地区开始有一些以莎草科为主的沼泽地形成,植被群落属于针阔叶混交林—草地,气候更加凉爽干燥,研究区转为海退阶段。(4)在~7235—3327 cal.yr B.P.期间,草本花粉的含量激增,特别是一些粒径不小于35μm的禾本科栽培作物花粉的含量增加,说明此时人类活动开始增强,河姆渡—田螺山遗址附近出现较多的水稻种植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孢粉组合 全新世 田螺山遗址 古环境演变 人类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瓯江口动力地貌演化的水沙环境研究
10
作者 吴承强 董超 +4 位作者 王建强 陈选博 周宇渤 张朋 仇建东 《海洋地质前沿》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0-70,共11页
瓯江口地处东海与瓯江交汇处,是浙江省温州市沿海产业带核心区,也是温州重要产业聚集区。本文在对瓯江口水文泥沙、地形地貌、沉积环境进行调查与分析的基础上,对河口动力地貌演化及水沙输运特征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滩槽动力地貌体... 瓯江口地处东海与瓯江交汇处,是浙江省温州市沿海产业带核心区,也是温州重要产业聚集区。本文在对瓯江口水文泥沙、地形地貌、沉积环境进行调查与分析的基础上,对河口动力地貌演化及水沙输运特征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滩槽动力地貌体系是瓯江口地貌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动力地貌格局是瓯江径流以及河口浪、潮、流等多种动力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海床地形表现为北支“槽冲”、南支“滩淤”为主的分布格局特征。河口输水表现为南支落潮下泄流占优,北支大潮潮流上溯、小潮潮流下泄特征明显,同时径流、潮流共同作用下的潮流不对称现象明显。优势输水输沙作用下的瓯江南口泥沙净输运量为224~8876 kg,瓯江北口泥沙净输运量为20~15506 kg,底沙运动较为活跃。河口动力地貌与水沙环境是径流、潮流的相对作用、河口人类建设工程及近海环流系统共同塑造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瓯江口 沉积动力 地貌 水文泥沙 输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慈溪粮食主产区富硒土壤评价方法对比研究 被引量:5
11
作者 王保欣 韦继康 +1 位作者 余晓霞 胡荣荣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672-679,共8页
以浙江省慈溪市粮食生产功能区为研究区,采集了94件稻谷和根系土壤样,土壤样测试了硒总量和硒形态、pH值及有机质含量,稻谷样测试了硒总量,研究了土壤和稻谷硒含量特征。依据富硒土壤界定标准及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开展了基于土壤硒总量... 以浙江省慈溪市粮食生产功能区为研究区,采集了94件稻谷和根系土壤样,土壤样测试了硒总量和硒形态、pH值及有机质含量,稻谷样测试了硒总量,研究了土壤和稻谷硒含量特征。依据富硒土壤界定标准及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开展了基于土壤硒总量和基于土壤硒总量与土壤理化指标的2种富硒土壤评价,并从作物实际富集效果出发,对2种评价方法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和稻谷中硒含量属中等变异,受外界因素影响或地质背景差异小,22.3%的土壤样品和53.2%的稻谷样品达到富硒标准。2种评价方法效果差异明显,基于土壤硒总量进行富硒土壤评价,往往会遗漏大部分富硒稻谷区域,且圈定的富硒范围稻谷富硒率较低;基于土壤硒总量、土壤理化指标的富硒土壤评价,不管从包含的富硒稻谷样点数还是区内稻谷富硒率两方面,效果均显著优于基于土壤硒总量进行的富硒土壤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硒 土壤理化指标 稻谷硒 富硒土壤评价 对比研究 慈溪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东部沿海典型地区土壤重金属赋存形态、生物有效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9
12
作者 韦继康 余晓霞 +1 位作者 王保欣 王刚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231-1237,共7页
以浙江东部沿海典型地区慈溪市土壤重金属为研究对象,全面分析了土壤中Cd、Pb、Zn和Cu的含量及赋存形态,通过各指标间相关分析、重金属生物活性系数和迁移系数等的研究考察土壤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及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土壤中重金... 以浙江东部沿海典型地区慈溪市土壤重金属为研究对象,全面分析了土壤中Cd、Pb、Zn和Cu的含量及赋存形态,通过各指标间相关分析、重金属生物活性系数和迁移系数等的研究考察土壤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及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土壤中重金属的各种形态含量占比、变异程度、生物有效性差异均较明显,其中Cd的不稳定性和潜在生态危害性最大。研究区土壤理化性状对重金属生物有效性影响明显,其中土壤重金属总量、有机质含量升高均会增加4种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Cd、Pb和Zn的生物有效性均随着pH降低而升高,而Cu、Pb和Zn的生物有效性随着土壤黏粒含量升高而降低。在开展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时,应在土壤重金属总量评价的基础上,综合考虑与各重金属生物有效性有显著相关关系的土壤理化性质指标,有针对性地选择土壤污染治理修复措施,以达到应有的土壤污染治理修复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浙江东部沿海典型地区 土壤重金属 赋存形态 生物有效性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嵊州西白山表土花粉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7
13
作者 郝秀东 欧阳绪红 +2 位作者 郑丽波 钟华 汪美芳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010-1018,共9页
通过对浙江嵊州西白山香榧林、针阔混交林、茶园及竹园16份苔藓的花粉分析,研究其表土花粉与现代植被的关系。结果表明:①研究区植物孢粉共由50科属组成,以乔木花粉(主要为香榧和马尾松)为优势,含量为71.5%~92.9%,草本花粉次之,含量为5.... 通过对浙江嵊州西白山香榧林、针阔混交林、茶园及竹园16份苔藓的花粉分析,研究其表土花粉与现代植被的关系。结果表明:①研究区植物孢粉共由50科属组成,以乔木花粉(主要为香榧和马尾松)为优势,含量为71.5%~92.9%,草本花粉次之,含量为5.3%~24.7%,蕨类孢子含量最低,含量为1.5%~7.2%,表土花粉组合基本上反映了该区植被的总体特征;②PCA结果显示,香榧和香榧林均能很好的区分出来,说明其具有很好的分异性;③香榧花粉在香榧林的含量较高,平均高达41.1%,但在林外,其含量则迅速降低,为5.2%~9.8%,可见香榧花粉的传播距离非常有限。该结果建议当地层中香榧花粉化石的含量达到10%,就可以初步断定在研究区附近有古香榧林的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土花粉 香榧林 西白山 嵊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全新世海滩岩及其古地理意义 被引量:28
14
作者 赵建康 陈介胜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1期35-42,共8页
浙江全新世海滩岩,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我国全新世海滩岩的分布北界。本文介绍了浙江全新世海滩岩的基本特征,并利用海滩岩形成的特殊气候及地理环境条件,结合 ̄(14)C测年数据,对浙江海滩岩形成时期的气候及浙江全新世海面变化进... 浙江全新世海滩岩,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我国全新世海滩岩的分布北界。本文介绍了浙江全新世海滩岩的基本特征,并利用海滩岩形成的特殊气候及地理环境条件,结合 ̄(14)C测年数据,对浙江海滩岩形成时期的气候及浙江全新世海面变化进行了初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新世 海滩岩 古地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20年来长江三角洲海岸带典型区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环境效应研究 被引量:13
15
作者 李梅娜 印萍 +4 位作者 段晓勇 董超 曹珂 杨磊 陈选博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114-1126,共13页
【研究目的】近20年来,长江三角洲海岸带地区土地类型结构发生显著转化,海岸带开发与保护的矛盾凸显。本文旨在开展长江三角洲海岸带典型区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环境效应研究,为海岸带地区的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海岸带环境保护提供科学... 【研究目的】近20年来,长江三角洲海岸带地区土地类型结构发生显著转化,海岸带开发与保护的矛盾凸显。本文旨在开展长江三角洲海岸带典型区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环境效应研究,为海岸带地区的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海岸带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利用美国Landsat卫星系列遥感影像和中国资源卫星系列遥感影像,采用自动监督分类并结合目视解译,获取了研究区1995—2015年共5期土地利用分类数据,分析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和趋势,探讨长江三角洲海岸带典型区城镇发展、围填海时空变化及生态环境效应。【研究结果】长江三角洲海岸带典型区(南通、上海、嘉兴、宁波和舟山)1995年至2015年,土地利用变化明显,耕地大幅度减少,比例从1995年的68.8%降为2015年的55.7%;城镇建设用地迅速扩张,年平均增加192.8 km^(2)。【结论】在快速城市化过程中,人口、单位面积能源消耗等快速增加,环境问题凸显,大量的耕地转为建设用地,围填海使滨海湿地面积快速减小和消失,导致CO_(2)和污染物释放与吸收严重失衡,海洋环境受流域和沿海城镇化建设的影响明显,长江口及邻近海域近20年来赤潮频发,研究区陆域和海洋环境压力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岸带 土地利用变化 遥感技术 建设用地 围填海 生态环境效应 地质调查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营凹陷砂岩储层自生高岭石发育特征与成因机制 被引量:23
16
作者 张永旺 曾溅辉 +1 位作者 曲正阳 陈俊兵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73-79,共7页
通过大量薄片鉴定、岩心观察以及扫描电镜、粘土矿物粉晶衍射等分析测试手段,对东营凹陷砂岩储层中发育的高岭石的分布、产状以及镜下特征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砂岩储层中高岭石有自生和陆源两种成因。自生高岭石在储层中较为... 通过大量薄片鉴定、岩心观察以及扫描电镜、粘土矿物粉晶衍射等分析测试手段,对东营凹陷砂岩储层中发育的高岭石的分布、产状以及镜下特征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砂岩储层中高岭石有自生和陆源两种成因。自生高岭石在储层中较为常见,其微观特征表现为结晶形态完整,呈典型的书页或蠕虫状充填于粒间孔和长石颗粒溶孔内,在铸体薄片中可见自生高岭石集合体呈"斑状"的聚集充填特征。陆源高岭石在研究区较为少见,一般在浅层出现,是在沉积过程中与碎屑颗粒等非粘土矿物同时形成。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对自生高岭石成因机制进行了讨论,认为东营凹陷砂岩储层中长石类矿物的溶蚀作用是自生高岭石形成的主要物质来源。研究区粒度大、分选好的砂岩储层中高岭石含量较高,说明除酸性的流体环境和一定的物质供应外,流体动力条件也是自生高岭石形成的重要控制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生高岭石 高岭石成因 砂岩储层 东营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区域滨海湿地固碳能力研究现状与提升 被引量:16
17
作者 唐博 龙江平 +3 位作者 章伟艳 谢永清 乔吉果 翟万林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481-490,共10页
对我国滨海湿地的固碳能力进行了评估,同时,对其固碳能力的遥感监测和评估方法进行了总结和分析,最后提出了滨海湿地固碳能力的提升技术。全球看来,我国滨海湿地的固碳能力总体上不高。国内看来,在北方泥炭地和植被覆盖率高,生长茂盛的... 对我国滨海湿地的固碳能力进行了评估,同时,对其固碳能力的遥感监测和评估方法进行了总结和分析,最后提出了滨海湿地固碳能力的提升技术。全球看来,我国滨海湿地的固碳能力总体上不高。国内看来,在北方泥炭地和植被覆盖率高,生长茂盛的区域,尤其是有红树林生长的区域固碳能力相对较高。滨海湿地主要分布在潮间带,人为监测困难,卫星遥感的出现为滨海湿地的监测带来很大方便,遥感监测已成为评估湿地固碳能力的一种高时效方法。滨海湿地固碳蕴藏着巨大潜力,提升滨海湿地的固碳能力可以大大降低全球CO2含量,对于改善全球温室效应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滨海湿地 固碳能力 遥感监测 提升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波市蛇蟠岛应急水源地建设与环境效应 被引量:6
18
作者 吴炳华 周庆胜 +1 位作者 潘小青 林德怀 《水资源保护》 CAS CSCD 2017年第3期38-41,51,共5页
在评价宁波市蛇蟠岛淡水资源量的基础上,估算其应急供水规模。通过构建地下水数值模型,预测在应急开采条件下地下水位恢复能力,并对应急开采产生的地下水降落漏斗、地面沉降和咸水入侵等环境效应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蛇蟠岛地下淡水具... 在评价宁波市蛇蟠岛淡水资源量的基础上,估算其应急供水规模。通过构建地下水数值模型,预测在应急开采条件下地下水位恢复能力,并对应急开采产生的地下水降落漏斗、地面沉降和咸水入侵等环境效应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蛇蟠岛地下淡水具有应急水源地建设可行性,为该地区进一步勘查应急水源地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急水源地 地下水 开采潜力 环境效应 数值模型 宁波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杭州湾沉积物中硫酸盐-甲烷转换带内的碳循环 被引量:4
19
作者 贺行良 谭丽菊 +5 位作者 段晓勇 印萍 谢永清 杨磊 董超 王江涛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51-60,共10页
杭州湾海底沉积物中蕴藏着大量的浅层生物气,作为温室气体CH4的重要载体,研究其甲烷厌氧氧化(AOM)及相关碳循环过程,对正确评估浅层生物气的生态环境效应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通过对YS6孔柱状沉积物孔隙水、顶空气等地球化学参数的测试... 杭州湾海底沉积物中蕴藏着大量的浅层生物气,作为温室气体CH4的重要载体,研究其甲烷厌氧氧化(AOM)及相关碳循环过程,对正确评估浅层生物气的生态环境效应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通过对YS6孔柱状沉积物孔隙水、顶空气等地球化学参数的测试分析,基于质量平衡和碳同位素质量平衡原理,利用"箱式模型"定量研究了硫酸盐-甲烷转换带(SMTZ)内的碳循环过程。结果表明:SMTZ位于海底约6~8 mbsf沉积层,其内部碳循环过程除了包含有机质的硫酸盐还原(OSR)、AOM和碳酸盐沉淀(CP)反应外,还隐藏存在"AOM生成的溶解无机碳(DIC)"产甲烷反应(CR),反应速率分别为9.14、7.42、4.36、2.72 mmol·m^-2·a^-1,而有机质降解产甲烷反应(ME)未发生。各反应对SMTZ内孔隙水DIC的补充贡献率为OSR>AOM>ME,而对DIC的消耗贡献率CP>CR。深部含甲烷沉积层向上扩散而来的CH4并不是驱动SMTZ内部SO42-还原的唯一电子供体,CR和OSR反应亦是导致进入SMTZ内硫酸盐扩散通量大于甲烷的重要因素,且SMTZ下边缘沉积层出现明显的13CH4亏损亦与CR反应有关。本研究认为,定量评估海底沉积物中AOM作用的相对强弱时,SMTZ内可能存在的"隐藏的"产甲烷作用(如CR、ME等)不能忽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烷厌氧氧化 硫酸盐-甲烷转换带内碳循环 “隐藏的”产甲烷作用 箱式模型 杭州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岛近海表层沉积物分散元素的富集特征与污染评价 被引量:3
20
作者 唐博 许冬 +5 位作者 金路 李团结 乔吉果 谢永清 翟万林 龙江平 《海洋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89-96,共8页
对海南岛周边海域表层沉积物中7种分散元素镓(Ga)、锗(Ge)、铷(Rb)、铊(Tl)、镉(Cd)、碲(Te)和硒(Se)的分布与富集特征,及其与沉积物粒度、总有机碳和有机氮的相关性进行了较系统的分析,并分别利用内梅罗综合指数法和污染负荷指数法对... 对海南岛周边海域表层沉积物中7种分散元素镓(Ga)、锗(Ge)、铷(Rb)、铊(Tl)、镉(Cd)、碲(Te)和硒(Se)的分布与富集特征,及其与沉积物粒度、总有机碳和有机氮的相关性进行了较系统的分析,并分别利用内梅罗综合指数法和污染负荷指数法对这些元素的污染情况进行了初步评价。结果表明,分散元素的富集与沉积物粒度、有机碳和有机氮的含量有密切关系,除Te外,其它6种分散元素均表现出在粉砂或黏土质,以及有机碳和有机氮含量高的沉积物中趋于富集;沉积物的分散元素污染总体上呈轻微程度,但在局部海域(如海南岛西北部、西部、东南部近海海域以及陵水和三亚段海域)接近中等污染程度,说明这些区域受人类活动的影响较大,应引起海洋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的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岛 近海沉积物 分散元素 污染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