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4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集合预报的浙江省积层混合云人工增雨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付远 杨洁帆 +6 位作者 刘汉华 程莹 潘琳琳 宋喆 徐铖 雷恒池 魏蕾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405-1419,共15页
目前人工增雨催化数值模拟研究较少考虑环境场误差对模拟效果的影响,结论往往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有鉴于此,本文将初始场扰动集合预报技术与包含催化模块的柱状云模式进行单向耦合(One Way Coupling),利用中尺度模式所提供包含环境场... 目前人工增雨催化数值模拟研究较少考虑环境场误差对模拟效果的影响,结论往往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有鉴于此,本文将初始场扰动集合预报技术与包含催化模块的柱状云模式进行单向耦合(One Way Coupling),利用中尺度模式所提供包含环境场扰动误差的多组热力、微物理量廓线实时驱动柱状云模式,对2022年1月23日浙江省积层混合云降水过程进行多成员、单/多格点AgI催化数值试验,尝试从概率的角度探讨最佳播撒方案以及对应的增雨潜力。从单站(杭州站)的模拟效果来看,23日15:00(协调世界时)在3.6 km高度(−5.2℃)处使用AgI(碘化银催化剂量为1.2×10^(−7)~1.2×10^(−4)g kg^(−1))播撒时所有集合成员均能够取得正增雨效果,其中采用1.2×10^(−5)g kg^(−1)剂量时增雨率最大,所有成员的均值为4.67%,99%分位数为7.77%。在单点模拟中,初始场扰动对于过量播撒是否导致减雨的判断有很大影响,例如,播撒剂量增加至1.2×10^(−2)g kg^(−1)后,超过50%的集合成员表现为减雨效果,但仍然有部分成员表现为增雨。针对这次过程,多格点催化试验表明增雨效果发生概率最优的区域位于浙西北和浙北北部区域,尤其在嘉兴东北部和临安附近,从概率预报的角度来说也往往对应着相对较高的平均过冷水含量和较低的冰晶数浓度均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合预报 云模式 催化效果 增雨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省滑波、泥石流多发区气象预警研究 被引量:25
2
作者 杜惠良 钮学新 +2 位作者 殷坤龙 谢剑明 刘礼领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51-158,共8页
在对浙江最主要的突发性地质滑坡、泥石流子体与降雨量的统计分析后,提出了有效降雨量概念,通过统计分析,获得了计算有效降雨量关系式和四个多发区的临界有效降雨量。针对滑坡、泥石流,应用MM5中尺度预报模式进行本地化,并结合卫星和雷... 在对浙江最主要的突发性地质滑坡、泥石流子体与降雨量的统计分析后,提出了有效降雨量概念,通过统计分析,获得了计算有效降雨量关系式和四个多发区的临界有效降雨量。针对滑坡、泥石流,应用MM5中尺度预报模式进行本地化,并结合卫星和雷达的客观雨量预报方法。三种客观预报雨量的方法互相补充。经2003年和2004年试报,对雨量预报和滑坡、泥石流预测有较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坡 泥石流 有效降雨量 雨量定量预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省滑波、泥石流气象条件分析及其预报研究 被引量:17
3
作者 杜惠良 钮学新 +2 位作者 殷坤龙 谢剑明 刘礼领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642-650,共9页
根据1949~2001年浙江省淳安、磐安、庆元和永嘉县滑坡、泥石流与降雨量的统计分析,将滑坡泥石流发生区划分成台风影响区和非台风影响区,提出了累计有效降雨量的概念及其计算式,确定了台风影响区和非台风影响区的临界累计有效降雨量。... 根据1949~2001年浙江省淳安、磐安、庆元和永嘉县滑坡、泥石流与降雨量的统计分析,将滑坡泥石流发生区划分成台风影响区和非台风影响区,提出了累计有效降雨量的概念及其计算式,确定了台风影响区和非台风影响区的临界累计有效降雨量。针对滑坡、泥石流应用MM5中尺度预报模式进行本地化研究,研究48小时的雨量预报。经2003年和2004年试报,雨量预报和滑坡、泥石流预测有较好的预报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坡 泥石流 气象条件 分析预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省地质灾害气象预报模型研究 被引量:7
4
作者 陈列 王东法 +2 位作者 潘劲松 张子涵 韦方强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764-770,共7页
运用浙江省1950年以来的地质灾害个例,分类统计滑体性质、微地貌、原始坡高、原始坡度和滑体结构,计算灾害数量和灾害规模,并结合2008年实地考察获得的不稳定斜坡资料,通过归一化来划定浙江省地质灾害易发区,又将灾害发生时间划分成梅... 运用浙江省1950年以来的地质灾害个例,分类统计滑体性质、微地貌、原始坡高、原始坡度和滑体结构,计算灾害数量和灾害规模,并结合2008年实地考察获得的不稳定斜坡资料,通过归一化来划定浙江省地质灾害易发区,又将灾害发生时间划分成梅汛期和台汛期两大类型。对每一个类型,结合浙江省常规气象站点和中尺度雨量站资料,分别计算与地质灾害最近的气象观测点的当日雨量、前一日雨量以及连续雨日,利用拟合方法计算每日降水对灾害的贡献程度从而获得有效降雨量,根据地域气候特征计算每个气象站的各级预警临界值,从而划分地质灾害的预警级别,建立预报模型。最后对2010年梅汛期和台汛期的地质灾害进行预报检验,TS评分分别达到89.5%和75.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归一化 拟合 有效降雨量 临界雨量 梅汛期 台汛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省大雾的气候特征及其与气象要素的关系 被引量:15
5
作者 滕卫平 杜惠良 +2 位作者 项云法 胡波 钮学新 《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594-602,共9页
利用1971年以来浙江省68个测站的气候资料,统计分析了大雾日数的空间、时间分布特征及其与气象要素的关系.结果表明:浙江省大雾主要出现在东部沿海、浙北的中部和西部、浙中的西部和浙南的西南地区.浙中的南部和浙南的北部是相对少雾区... 利用1971年以来浙江省68个测站的气候资料,统计分析了大雾日数的空间、时间分布特征及其与气象要素的关系.结果表明:浙江省大雾主要出现在东部沿海、浙北的中部和西部、浙中的西部和浙南的西南地区.浙中的南部和浙南的北部是相对少雾区;全省大部分地区年雾日呈下降趋势,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之后下降趋势明显;各地大雾有明显的季节和地区差异.大雾以冬季最多,春、秋季次之,夏季最少.浙北多大雾日主要出现在春季、深秋至冬季两个阶段,浙中南多大雾日主要出现在深秋到冬季,东部沿海多大雾日主要出现在春季到初夏.月最多雾日东部沿海出现在春季,以平流雾为主,其他地区出现在冬季,以辐射雾为主;大雾主要发生在清晨,持续时间大多数在3 h以内.统计表明:相对湿度、风速、气温和地面气压场与大雾形成关系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雾 气候特征 气象要素 浙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一次梅雨期飑线演变和极端大风影响因子分析
6
作者 钱卓蕾 严佩文 +2 位作者 沈晓玲 沈哲文 罗玲 《热带气象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10-321,共12页
利用ERA5再分析资料、多波段雷达、闪电定位以及风廓线雷达等多源资料,分析了2022年6月24日浙江梅雨期飑线的演变特征和极端大风影响因子,结果表明:飑线初始对流移入浙江形成线状对流,线状对流合并成飑线,后向传播、出流边界与环境辐合... 利用ERA5再分析资料、多波段雷达、闪电定位以及风廓线雷达等多源资料,分析了2022年6月24日浙江梅雨期飑线的演变特征和极端大风影响因子,结果表明:飑线初始对流移入浙江形成线状对流,线状对流合并成飑线,后向传播、出流边界与环境辐合中心叠加等因素导致飑线迅速发展进入成熟阶段。飑线内云闪占比最高,大风主要出现在云闪高频区,飑线成熟阶段云闪分布在1.5~8.0 km之间。大风发生前,水平极化反射率因子(Horizontal Polarization Radar Reflectivity,Z_(H))核心、差分反射率(Differential Reflectivity,Z_(DR))和差分相移率(Specific Propagation Phase Shift,K_(DP))柱向上发展,当Z_(H)、Z_(DR)质心迅速下降,极端大风发生。飑线大风发生在梅雨期东北冷涡维持的形势下,中层干冷空气侵入和低层高能高湿是有利的环境场。动量下传、冷池密度流和地形“狭管效应”也有利于近地面风力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飑线 双偏振参量 相控阵雷达 云闪 冷池密度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春季浙江两次强飑线特征和极端大风机理对比
7
作者 钱卓蕾 章超钦 +3 位作者 周弘媛 章唯薇 陆俊 罗玲 《应用气象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02-217,共16页
利用ERA5再分析数据、自动气象站、S波段雷达和X波段相控阵雷达数据分析2024年3月25日和4月2日浙江两次春季强飑线特征和极端大风(简称0325飑线过程和0402飑线过程)机理,结果表明:0325飑线过程发生在高空槽前和近地面冷锋附近,锋面抬升... 利用ERA5再分析数据、自动气象站、S波段雷达和X波段相控阵雷达数据分析2024年3月25日和4月2日浙江两次春季强飑线特征和极端大风(简称0325飑线过程和0402飑线过程)机理,结果表明:0325飑线过程发生在高空槽前和近地面冷锋附近,锋面抬升导致对流触发;0402飑线过程发生在南支槽前和近地面气旋前侧暖区内,中低层强暖平流造成的层结不稳定有利于对流发展。0325飑线过程由地面冷锋附近不断触发单体并入北侧风暴而形成,成熟期有明显弓形结构;0402飑线过程为两条线状对流合并而成,在地形辐合线作用下发展成熟,弓形特征不明显。两次飑线过程极端大风均与下击暴流有关,0325飑线过程的下击暴流由超级单体引发,单体发展高度高,存在强斜升气流、后侧入流急流和中气旋,大风发生前,中气旋水平收缩、垂直伸展以及转速加快,风暴质心骤降,同时冷池与冷锋叠加增大气压梯度,导致极端大风。0402飑线过程强单体质心较低,但前侧斜升气流和后侧入流急流仍形成辐合速度对,速度对拉伸和质心接地表明局地下击暴流的发生,降水粒子拖曳以及地形狭管效应进一步加速地面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飑线 冷锋 暖平流 下击暴流 相控阵雷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一次冬季高架雷暴的环境场和结构分析
8
作者 钱卓蕾 周弘媛 +1 位作者 李美琳 罗玲 《气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700-710,共11页
利用ERA5再分析资料、地面自动气象观测站、闪电定位仪以及S波段双偏振雷达和X波段相控阵雷达资料,对2024年2月21日浙江引发局地冰雹的高架雷暴的环境条件和强风暴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雷暴在高空南支槽前和地面冷锋后部发展起来,层... 利用ERA5再分析资料、地面自动气象观测站、闪电定位仪以及S波段双偏振雷达和X波段相控阵雷达资料,对2024年2月21日浙江引发局地冰雹的高架雷暴的环境条件和强风暴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雷暴在高空南支槽前和地面冷锋后部发展起来,层结的配置从下到上为“冷湿—暖湿—冷干”,低层为中性-稳定层结,属于典型的高架雷暴。雷暴发生期间,中层存在对流不稳定和对称不稳定,暖湿气流沿着冷空气垫爬升,在逆温层顶之上迅速发展出深厚强烈的垂直对流,上升气流中心位于锋后对流层中层。风暴在冷空气一侧移动,移动方向前侧为不稳定区域,导致其持续发展,质心高度升高,上升气流加强,0℃层之上云闪频次显著增多,对应固态水凝物粒子增多,有利于冰雹形成,云闪密集区与冰雹落区表现为较好的一致性。X波段相控阵雷达显示降雹单体水平反射率因子核心最初位于0℃层之上,核心附近的固态水凝物粒子下落时先经过暖湿层部分融化,后经过冷垫迅速降温而部分凝固,降至地面表现为雨夹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架雷暴 对流不稳定 对称不稳定 云闪 相控阵雷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省滑坡灾害预警预报的降雨阀值研究 被引量:115
9
作者 谢剑明 刘礼领 +2 位作者 殷坤龙 杜惠良 钮学新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101-105,共5页
根据浙江省降雨的特点,将降雨分为台风降雨和非台风降雨,采用统计方法研究了区域性滑坡灾害与台风区和非台风区降雨量及降雨强度的相关性,通过相关性分析确定了有效降雨量模型;得到了浙江省区域性滑坡发生的临界降雨量和降雨强度阀值,... 根据浙江省降雨的特点,将降雨分为台风降雨和非台风降雨,采用统计方法研究了区域性滑坡灾害与台风区和非台风区降雨量及降雨强度的相关性,通过相关性分析确定了有效降雨量模型;得到了浙江省区域性滑坡发生的临界降雨量和降雨强度阀值,为实时时间预警提供了定量依据;将滑坡灾害的空间易发性与降雨量和降雨强度相结合确定了滑坡灾害的空间预警区划指标和等级;最后初步研究了滑坡发生的滞后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坡 灾害预警预报 有效降雨量 临界降雨量 降雨阀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TSAT卫星遥感监测的浙江省及周边海区大雾分布特征 被引量:14
10
作者 何月 张小伟 +3 位作者 蔡菊珍 杜惠良 胡波 高大伟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200-210,共11页
利用日本静止气象卫星MTSAT逐时资料,综合地面气象观测数据,对浙江省及其周边海区陆地和海上2008—2012年的大雾进行了专题信息提取,并给出了浙江省陆域、周边海域0.05°×0.05°网格点的小时尺度的遥感大雾产品,结果表明:... 利用日本静止气象卫星MTSAT逐时资料,综合地面气象观测数据,对浙江省及其周边海区陆地和海上2008—2012年的大雾进行了专题信息提取,并给出了浙江省陆域、周边海域0.05°×0.05°网格点的小时尺度的遥感大雾产品,结果表明:(1)基于MTSAT卫星观测数据,采用分级判识太阳高度角阈值和归一化大雾指数的方法,构建的浙江及其周边地区陆地和海上遥感大雾监测模型,大雾判识精度总体超过75%,基本满足使用需求。(2)浙江省陆域近5年大雾年平均累计为411.7 h,约占全年的4.7%,基本呈南多北少,山区多平原少的格局,其中浙江南部高山区、舟山和温州部分海岛及西部山区为大雾多发区,且大雾季节分布为冬秋季较多,春夏季较少,22时至09时是浙江省陆域大雾的高发时段,10时以后大雾逐渐消散,至后半夜、凌晨前后,大雾频次逐渐增多。(3)研究区海雾主要发生在大陆近海,呈现由近海向外海减少的空间格局,东海海域年大雾累计为311.7 h,以东海西南部地区大雾出现最多,浙江省沿海大雾的高发区位于温州海域及钱塘江口。研究区海域大雾具有明显的季节特征,主要表现为春季较多,夏季次之,秋冬季较少的分布格局,且海上主要受平流雾影响,大雾不易消散,持续时间较长。从各海区大雾发生频次从高到低依次为:东海东南部、台湾以东洋面、东海中东部、黄海西南部、东海中西部、台湾海峡、东海西北部、黄海东南部、东海西南部和东海东北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卫星遥感 大雾 MTSAT 气候分布 季节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地区2015年冬季首场降雪的气象特征及双偏振雷达回波特征分析 被引量:11
11
作者 吴杨 赵放 +3 位作者 孔照林 彭霞云 王语汇 马昊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8年第4期493-499,共7页
基于3 h间隔的浙江快速更新同化模式资料、常规探空资料和临安双偏振雷达资料反演产品对浙江地区2015年12月5日的首场降雪过程的特征进行了分析,得到了较高的云顶高度、较低的云顶温度、较低的零度层高度、较低的低层平均温度、稳定的... 基于3 h间隔的浙江快速更新同化模式资料、常规探空资料和临安双偏振雷达资料反演产品对浙江地区2015年12月5日的首场降雪过程的特征进行了分析,得到了较高的云顶高度、较低的云顶温度、较低的零度层高度、较低的低层平均温度、稳定的底层冷平流以及特殊的地形是浙西北地区在较高的地表温度情况下易形成降雪的原因;同时对临安双偏振雷达产品资料进行了分析,首次提出浙江地区此类降雪的双偏振雷达产品特征,并得到了判别阈值.希望借助两方面的研究来减少此类降雪天气的漏报率和可预报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雪 双偏振雷达 差分反射率 相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省北部一次灾害性大风多普勒雷达和边界层特征分析 被引量:23
12
作者 涂小萍 姚日升 +3 位作者 漆梁波 沈翊 孙长 杨豪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687-1696,共10页
基于浙江省自动气象站、杭州和宁波2部多普勒雷达、湖州风廓线雷达及宁波凉帽山370 m高塔等资料,对2012年4月2日夜间浙江省北部一次灾害性大风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强冷空气快速下沉触发形成有组织的多单体风暴族导致了湖州地区灾... 基于浙江省自动气象站、杭州和宁波2部多普勒雷达、湖州风廓线雷达及宁波凉帽山370 m高塔等资料,对2012年4月2日夜间浙江省北部一次灾害性大风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强冷空气快速下沉触发形成有组织的多单体风暴族导致了湖州地区灾害性大风。多普勒雷达上风暴族表现为弓形回波,伴有后侧入流缺口,其中有3个强烈发展的对流单体。导致湖州灾害性大风的下沉运动开始于1 km以下的边界层,大风从300 m高度及地仅需要2 min。弓形回波尾部发展的强对流单体出流边界与江苏南部东移南下的阵风锋合并导致了嘉兴地区的灾害性大风,而宁波和舟山地区的灾害性大风是由另一新生成的阵风锋导致。宁波凉帽山高塔资料表明,当阵风锋靠近时,塔层318 m上升速度增大,最大可达1.7 m·s-1;中低层上升速度变化不大,阵风锋影响时首先在塔层中上部转为下沉气流,318 m最大垂直下沉速度可达1.81 m·s-1,下沉气流造成的水平风速变化率主要出现在232 m以下,最大1 min超过10 m·s-1,塔层最强降温比最大全风速变化率滞后1 min左右,最大降温幅度达1.6℃·min-1,风温剧变持续了4 min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灾害性大风 多普勒雷达 边界层 风廓线 高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分辨率再分析资料对浙江省气温刻画能力的对比评估 被引量:3
13
作者 殷悦 马浩 +4 位作者 葛敬文 严睿恺 高大伟 孟仲 金希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77-388,共12页
利用浙江省66个基本气象站1979—2010年的日平均气温数据,系统评估了三套再分析资料R1、R2和CFSR对浙江省气温的刻画能力。结果表明:三套再分析资料的气候平均态与观测均存在一定差异,其中R1、R2的空间分布型与观测较为接近,CFSR与观测... 利用浙江省66个基本气象站1979—2010年的日平均气温数据,系统评估了三套再分析资料R1、R2和CFSR对浙江省气温的刻画能力。结果表明:三套再分析资料的气候平均态与观测均存在一定差异,其中R1、R2的空间分布型与观测较为接近,CFSR与观测差异较大;三套再分析资料均存在系统性冷偏差且这一偏差在32年中稳定存在,其中CFSR的冷偏差更显著,浙南地区是其冷偏差的重要来源。三套资料的均方根误差均存在季节变化:冬季(特别是1月)误差较小而夏季(特别是7-8月)误差较大,R1和R2的季节差异强于CFSR。CFSR对浙江省气温变率的把握能力优于R1和R2,其距平场EOF分解前三模态的空间型态和时间系数与观测更为接近。系统误差订正后,三套再分析资料的可信度得到显著改善,CFSR的改善效果最明显,说明系统性误差是三套再分析资料偏差的重要来源。改善后三套再分析资料的均方根误差和空间相关系数大体相当。CFSR网格点气温插值到观测站点时因海拔差异导致的误差以及CFSR在浙江省的模式地形偏高可能是其有较大冷偏差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料偏差 平均气温 CFSR R1 R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泥石流气象特征分析 被引量:6
14
作者 陈海燕 潘小凡 +1 位作者 吴利红 俞燎霓 《灾害学》 CSCD 2005年第1期61-64,共4页
利用浙江泥石流的个例资料及气象资料,分析了浙江泥石流发生的气象特征。重点分析了触发泥石流的降水及天气形势特征,包括灾害发生前10天及当天的降水特征,强降水与泥石流发生时间、发生规模的关系,泥石流发生的不同环流背景和影响系统等。
关键词 泥石流 降水 环流背景 影响系统 浙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杂地形下浙江省夏季午后降水的空间估算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2
15
作者 曾秀娟 李亚东 +2 位作者 舒守娟 杜震洪 滕代高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574-587,共14页
基于浙江省74个气象站点逐小时观测资料,利用普通线性回归模型和考虑空间异质性的模型,对浙江省夏季午后降水的空间估算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研究发现:浙江省夏季午后降水整体呈现自西南向东北递减的变化趋势,南、北两个主要降水中心... 基于浙江省74个气象站点逐小时观测资料,利用普通线性回归模型和考虑空间异质性的模型,对浙江省夏季午后降水的空间估算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研究发现:浙江省夏季午后降水整体呈现自西南向东北递减的变化趋势,南、北两个主要降水中心形成了西南—东北走向的主雨带;地理、地形和气象要素共同对浙江省夏季午后降水的空间分布产生影响;基于神经网络考虑空间异质性的地理神经网络加权回归(geographically neural network weighted regression,GNNWR)模型,在模型性能和降水的空间估算方面都明显优于普通线性回归模型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显示GNNWR模型在气象领域有进一步应用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 空间估算 地形 神经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省近534年旱涝发生规律及突变分析 被引量:23
16
作者 沈锦花 胡波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76-79,共4页
采用1470~1979年五百年旱涝史资料,选取杭州、宁波、金华和温州旱涝等级资料,并把旱涝等级资料延伸到2003年。用小波分析、t检验、低通滤波等方法,对浙江近534年旱涝灾害发生的规律、周期性、阶段性和突变特点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浙... 采用1470~1979年五百年旱涝史资料,选取杭州、宁波、金华和温州旱涝等级资料,并把旱涝等级资料延伸到2003年。用小波分析、t检验、低通滤波等方法,对浙江近534年旱涝灾害发生的规律、周期性、阶段性和突变特点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浙江中等强度的洪涝或干旱平均每3~4年发生一次,大涝或大旱平均每10年一遇;浙江旱涝在不同的时间尺度和层次上30年、50年、70~80年周期振荡最显著,其次为10~20年左右周期振荡;旱涝呈现出3个上升阶段以旱为主和3个下降阶段以涝为主的阶段性气候变化特征;突变分析发现浙江旱涝交替出现3处显著的突变,主要出现在1636、1708、1963年附近,呈现出少雨期—多雨期—少雨期的气候演变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涝 规律 突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省短时强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 被引量:14
17
作者 俞佩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97-407,共11页
利用2010~2019年浙江省基准气象站和自动气象站逐小时降水的观测资料,对浙江省短时强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2010~2019年浙江短时强降水累计发生频次为72601站次,随雨强增大呈指数式衰减。2)短时强降水空间分布... 利用2010~2019年浙江省基准气象站和自动气象站逐小时降水的观测资料,对浙江省短时强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2010~2019年浙江短时强降水累计发生频次为72601站次,随雨强增大呈指数式衰减。2)短时强降水空间分布不均匀,沿海向内陆发生频次减少,出现频次最高的地区位于温州西南部。夏半年随时间推进和影响系统演变,短时强降水的空间分布亦存在差异:5~6月浙西地区短时强降水多发,7月短时强降水全省分散分布无明显的区域集中特征,8~10月则主要在沿海地区多发。3)总体而言短时强降水的日变化峰值出现在17:00(北京时间,下同),且高强度短时强降水更倾向发生在午后到傍晚时段。夏秋季节短时强降水在午后到傍晚最为多发,峰值出现在17:00至18:00,这与副热带高压强盛,午后到傍晚热力和不稳定条件好,易触发强对流天气有关;春季除午后到傍晚外夜间和凌晨亦为短时强降水多发时段,可能与低空急流多在夜间和早晨发展加强有关。短时强降水的月变化特征呈现类双峰型分布,8月最为多发(26.0%)(主要由台风降水造成),其次为6月和7月。不同强度的短时强降水月变化特征存在较明显差异。而短时强降水的年际分布不均,2015年之后年际变化幅度增大,其中2016年短时强降水发生频次最高达8728站次,2017年为发生频次最低仅5581站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时强降水 空间分布 日变化 月变化 年际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省近百年气温变化研究 被引量:8
18
作者 雷媛 孙彭龄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0期17-19,共3页
利用浙江省近百年气温等级资料 ,分析全省冬季、夏季和全年气温变化 ,发现浙江省年气温变化总趋势与北半球、全国比较一致 ,但年气温上升、下降的时间比北半球、全国年气温变化有滞后现象。冬季最低气温升高 ,是暖冬的主要特征 ,夏季极... 利用浙江省近百年气温等级资料 ,分析全省冬季、夏季和全年气温变化 ,发现浙江省年气温变化总趋势与北半球、全国比较一致 ,但年气温上升、下降的时间比北半球、全国年气温变化有滞后现象。冬季最低气温升高 ,是暖冬的主要特征 ,夏季极端最高气温天数明显减少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温变化 暖冬 凉夏 浙江 冬季 夏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省春季至夏初飑线分型及对比分析 被引量:8
19
作者 李文娟 郦敏杰 +2 位作者 李嘉鹏 彭霞云 赵放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480-490,共11页
根据大尺度背景场的差异,将影响浙江省的七次飑线过程分为两种类型:冷涡类西北气流型和槽前西南急流型。通过环境场和雷达结构特征提炼异同点,结果表明:飑线系统发生在高空槽配合地面低压发展的有利环境场,对流层中高层相对干冷的平流... 根据大尺度背景场的差异,将影响浙江省的七次飑线过程分为两种类型:冷涡类西北气流型和槽前西南急流型。通过环境场和雷达结构特征提炼异同点,结果表明:飑线系统发生在高空槽配合地面低压发展的有利环境场,对流层中高层相对干冷的平流叠加在低层暖湿气流之上,在对流发展区建立显著的条件不稳定层结。西北气流型由东亚大槽后干冷平流的强迫作用及925hPa至地面辐合线触发产生,生命史长、强度强是主要特点;西南急流型飑线多发生在江淮低压冷锋南下型的地面形势场,西北东南移向的飑线主要由锋前低压系统内的冷暖交汇加上锋面抬升触发,而西南东北移向的飑线由西南急流强迫产生,低层西南急流脉动或风速辐合、地面辐合线等为触发抬升条件。T850-500大于27℃,可以较好表征雷暴大风天气的环境场,Bli、BCAPE等指示意义显著,而K指数和Si指数对西北气流型飑线无指示意义。强的环境风垂直切变有利于飑线回波的组织化及回波垂直结构的倾斜;径向速度场的大风速区和MARC特征是飑线的共同特征,大风速区能直观地判断大风的位置和强度;阵风锋易出现在自北向南的强对流系统中,和阵风锋相交的回波强度强,持续久,易产生冰雹;冰雹回波在径向速度图上通常存在强的切变辐合或中气旋等共同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飑线分型 触发机制 雷达特征 对流指数 风垂直切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省沿海海面日极大风预报 被引量:6
20
作者 胡波 杜惠良 《海洋预报》 2006年第B09期64-67,共4页
利用浙江海岛站1天4次的平均风速作为人工神经网络的输入层,相对应的日极大风为输出层,建立日极大风速人工神经网络预报模型,试报表明夏季大风天气系统和秋冬季大风天气系统的预报拟合率为89%~90%,春季大风天气系统的预报拟合率... 利用浙江海岛站1天4次的平均风速作为人工神经网络的输入层,相对应的日极大风为输出层,建立日极大风速人工神经网络预报模型,试报表明夏季大风天气系统和秋冬季大风天气系统的预报拟合率为89%~90%,春季大风天气系统的预报拟合率为87%~88%,夏季大风天气系统和秋冬季系统6~9级极大风预报准确率较高,基本在70%左右,对预报员有较好的参考价值。与以前大风预报方法相比,它具有简单、有效的优点,可以不受地域限制在各地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神经网络 极大风预报 准确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