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颈髓损伤患者发生医院获得性肺炎的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顾春江 陶初华 +2 位作者 丁伟国 俞钰贤 王崇佳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3期2776-2779,共4页
目的分析颈髓损伤患者医院获得性肺炎(HAP)的发病情况,探讨其影响因素,为预防HAP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选择2010年3月—-2014年3月在桐乡市第一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358例颈髓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是否发生HA... 目的分析颈髓损伤患者医院获得性肺炎(HAP)的发病情况,探讨其影响因素,为预防HAP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选择2010年3月—-2014年3月在桐乡市第一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358例颈髓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是否发生HAP分为HAP组和非HAP组,采用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颈髓损伤患者发生HAP的影响因素。结果HAP多发生在颈髓损伤后72.0~96.0h,平均(86.5±11.9)h;颈髓损伤患者HAP的发生率为30.2%(108例)。HAP组(n=108)和非HAP组(n=250)的年龄、损伤节段、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低蛋白血症、低氧血症、伤后8.0h内行甲泼尼龙治疗、机械通气、气管切开率和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气管切开(OR=4.345,P〈0.001)、JOA评分(OR=3.213,P=0.004)、机械通气(OR=2.375,P=0.012)、损伤节段(OR=1.847,P=0.023)和住院时间(OR=1.235,P=0.031)均为颈髓损伤患者HAP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颈髓损伤患者HAP发生率较高,气管切开、JOA评分、机械通气、损伤节段和住院时间为其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交叉感染 肺炎 影响因素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县级公立医院改革背景下提高县域内群众就诊率的思考 被引量:2
2
作者 俞强 《中国医院》 2013年第12期41-42,共2页
桐乡作为浙江省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先行试点县市,于2011年12月启动了以"药品零差率"为核心的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一年来,取得了"服务人次上升、患者负担减轻、医院收入结构优化"的良好态势。但县域内群众就诊率整... 桐乡作为浙江省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先行试点县市,于2011年12月启动了以"药品零差率"为核心的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一年来,取得了"服务人次上升、患者负担减轻、医院收入结构优化"的良好态势。但县域内群众就诊率整体偏低,这与大病基本不出县的医改目标还有一定的差距。在对该县域内群众就诊率现状与患者流失原因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提高医疗核心能力、实施开放合作战略、提升医疗服务品质、提高医疗服务效率、统筹推进各项配套保障措施等提高县域内群众就诊率的对策,以期为推进县级公立医院改革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县级公立医院改革 就诊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氨曲南治疗医院获得性肺炎的评价
3
作者 杨凯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6年第19期2330-,共1页
关键词 医院获得性肺炎 AP 氨曲南 细菌学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引导下半月节射频热凝治疗顽固性三叉神经痛 被引量:13
4
作者 周煦燕 黄冰 +6 位作者 姚明 侯健 祝则峰 包梅芳 杜建龙 陆雅萍 孙建良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11年第10期953-955,共3页
目的探讨CT引导下半月节射频热凝治疗顽固性三叉神经痛的疗效。方法 2007年3月~2010年12月,在CT引导下对68例常规口服药物治疗无效的三叉神经痛进行经皮穿刺半月节射频热凝治疗,三叉神经第Ⅰ支9例,第Ⅱ支12例,第Ⅲ支17例,第Ⅰ+Ⅱ支3例... 目的探讨CT引导下半月节射频热凝治疗顽固性三叉神经痛的疗效。方法 2007年3月~2010年12月,在CT引导下对68例常规口服药物治疗无效的三叉神经痛进行经皮穿刺半月节射频热凝治疗,三叉神经第Ⅰ支9例,第Ⅱ支12例,第Ⅲ支17例,第Ⅰ+Ⅱ支3例,第Ⅱ+Ⅲ支24例,第Ⅰ+Ⅱ+Ⅲ支3例。结果 68例均于CT引导下穿刺进入相应卵圆孔。66例治疗后疼痛消失,1例减轻,1例无效。68例随访3~48个月,平均31个月,5例复发,复发率7.4%。1例三叉神经第Ⅰ支射频术后同侧眼球结膜充血,2周后角膜溃疡,8周后溃疡穿孔,10周后穿孔自行愈合,但该眼视力丧失。结论 CT引导下半月节射频热凝能有效治疗顽固性三叉神经痛。对于三叉神经第Ⅰ支的射频治疗,一定要控制热凝温度于70℃以下,严密监测射频过程中患者的角膜反射,做到角膜反射迟钝即结束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叉神经痛 射频热凝 CT引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丹皮酚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中HMGB1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1
5
作者 翟昌林 黎莉 张运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2012年第10期2284-2286,I0006,共4页
目的:探讨丹皮酚(paeonol,Pae)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中HMGB1表达的影响。方法:清洁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4组(n=10):假手术组(Sham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丹皮酚低剂量组(PaeLD组)及丹皮酚高剂量组(PaeHD组)。建立大鼠心肌缺... 目的:探讨丹皮酚(paeonol,Pae)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中HMGB1表达的影响。方法:清洁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4组(n=10):假手术组(Sham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丹皮酚低剂量组(PaeLD组)及丹皮酚高剂量组(PaeHD组)。建立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TTC染色法检测大鼠梗死心肌体积,Tunnel法检测心肌缺血坏死区细胞凋亡;免疫印迹检测缺血坏死组织HMGB1的表达。结果:PaeLD及PaeHD组与I/R组相比,心肌梗死体积减小,凋亡细胞减少;心肌组织HMGB1水平明显减少。其中PaeHD组更明显。结论:丹皮酚能够减轻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其机制可能与减轻大鼠HMGB1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皮酚 高迁移率族蛋白1 缺血再灌注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导引臭氧腰椎间盘靶向注射的影像学特征 被引量:4
6
作者 陆丽娟 周哲峰 +2 位作者 林泓怡 韩影 郭圆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12期1040-1042,共3页
目的探讨经皮穿刺臭氧腰椎间盘靶向注射治疗腰椎间盘各型突出的穿刺路径,观察臭氧在椎间盘和突出物的分布。方法123例经皮穿刺腰椎间盘臭氧消融术患者,根据突出节段分别在CT下进行薄层扫描,根据突出类型选择合适穿刺路径,注射臭氧后CT... 目的探讨经皮穿刺臭氧腰椎间盘靶向注射治疗腰椎间盘各型突出的穿刺路径,观察臭氧在椎间盘和突出物的分布。方法123例经皮穿刺腰椎间盘臭氧消融术患者,根据突出节段分别在CT下进行薄层扫描,根据突出类型选择合适穿刺路径,注射臭氧后CT扫描观察气体分布状况。结果75例L4~5椎间盘穿刺全部成功采用后外侧路径。85例L5~S1椎间盘穿刺全部采用小关节内缘侧隐窝路径。臭氧在椎间盘髓核腔内积聚状分布43例,裂隙状分布64例,弥漫分布状62例。46例L4~5和L5~S1椎间盘突出物大于1/3矢状径的突出,29例在突出物内和突出物表面分布,17例在突出物表面分布。结论CT导引臭氧腰椎间盘消融术穿刺定位精确,可以进行椎间盘和突出物靶向注射,同时可观察注射后气体在目标部位的分布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移位 臭氧 靶注射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主观性头晕患者主观严重程度、刺激因素、行为学特征及睡眠质量调查 被引量:10
7
作者 曹效平 袁天懿 +3 位作者 查曹兵 秦玲 唐旭霞 顾东胜 《中华耳科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648-652,共5页
目的探讨慢性主观性头晕(CSD)的主观严重程度、刺激因素、行为学特征、睡眠质量。方法收集120例慢性主观性头晕患者的基本信息及临床资料,并采用眩晕残障程度评定量表(DHI)、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和匹茨堡... 目的探讨慢性主观性头晕(CSD)的主观严重程度、刺激因素、行为学特征、睡眠质量。方法收集120例慢性主观性头晕患者的基本信息及临床资料,并采用眩晕残障程度评定量表(DHI)、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和匹茨堡睡眠质量指数问卷(PSQI)评定患者的主观症状严重程度、行为学特征、睡眠及刺激因素等情况。结果 120例CSD患者中,DHI均分为54.08,头晕严重程度以中等障碍为主;CSD刺激因素中视觉刺激占65.8%,运动刺激占55.0%。65.8%的患者存在肯定的焦虑(HAMA≥14分),40.8%存在肯定的抑郁(HAMD≥17分),76.7%存在睡眠障碍(PSQI>7分)。结论 CSD的头晕程度以中等障碍为主,视觉刺激及运动刺激是CSD主要刺激因素,CSD与焦虑抑郁密切相关,CSD患者常伴发睡眠障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主观性头晕 焦虑 抑郁 睡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臭氧水灌洗术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42
8
作者 周哲峰 杜建龙 +2 位作者 吴纯西 包梅芳 陆丽娟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2011年第6期378-379,共2页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是一种常见的老年性退行性疾病,病变特点为软骨面的变性破坏、软骨下骨硬化或囊性变、关节边缘骨质增生、关节腔内充满炎症介质,造成患者膝关节疼痛为主的一系列临床症状。
关键词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临床症状 疗效观察 灌洗术 臭氧水 治疗 退行性疾病 膝关节疼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院前通知对急性颅内大动脉闭塞患者取栓流程及疗效的影响 被引量:4
9
作者 张圣 史宗杰 +5 位作者 王振 刘芳 陈波 张凝远 徐天波 耿昱 《中国卒中杂志》 2018年第2期106-113,共8页
目的探讨院前通知对取栓患者入院-再灌注时间(door-to-reperfusion time,DRT)和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6年12月在浙江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接受取栓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将院前通知定义为当地医院在患者转运之... 目的探讨院前通知对取栓患者入院-再灌注时间(door-to-reperfusion time,DRT)和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6年12月在浙江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接受取栓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将院前通知定义为当地医院在患者转运之前向本中心卒中小组进行短信告知。对院前通知和非院前通知组的基线特点,以及两组DRT和预后进行比较。预后良好定义为3个月改良Rankin量表评分≤3分。结果共纳入123例接受取栓治疗的缺血性卒中患者,57例(46.3%)患者在转运到达前进行了院前通知。在术后达到再灌注的人群中(100例),与非院前通知组患者相比,院前通知组患者的DRT明显较短(P<0.001)。术前静脉溶栓[优势比(odds ratio,OR)=2.774,P=0.023]是预后良好的独立影响因素,院前通知不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OR=2.586,P=0.058)。但院前通知联合术前静脉溶栓是预后良好的独立影响因素(OR=7.662,P=0.006)。结论院前通知可以缩短DRT。在取栓后达到再灌注的人群中,术前进行静脉溶栓能够使患者获益,而术前静脉溶栓联合院前通知将使获益概率增加2.7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治疗 院前通知 急救网络 时间管理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验性脑缺血模型脑组织微血管P-选择素表达的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董伟 周怀琪 +1 位作者 郭顺林 王文辉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67-70,共4页
目的:研究不同缺血时间兔脑组织微血管P-选择素表达的变化,探讨其临床价值。方法:新西兰白兔34只随机分实验组、对照组。实验组股动脉穿刺插管至颈内动脉后造影,经导管注入自体血栓选择性栓塞大脑中动脉建立急性脑梗死模型。按缺血时间... 目的:研究不同缺血时间兔脑组织微血管P-选择素表达的变化,探讨其临床价值。方法:新西兰白兔34只随机分实验组、对照组。实验组股动脉穿刺插管至颈内动脉后造影,经导管注入自体血栓选择性栓塞大脑中动脉建立急性脑梗死模型。按缺血时间不同分为1小时、3小时、6小时、12小时、24小时5个亚组,确认兔急性脑梗死模型建立成功后对缺血脑组织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观察P-选择素表达的动态变化。对照组手术步骤同上,仅予以造影观察血管是否通畅。结果:对照组兔脑组织微血管未见P-选择素的表达。缺血1小时组缺血侧脑组织微血管P-选择素开始表达犤阳性血管数(55±18)条犦,1小时、3小时及6小时组缺血侧脑组织微血管P-选择素逐渐升高,各组间阳性血管数有显著性差异(P<0.01),6小时组缺血侧脑组织微血管P-选择素表达到高峰犤阳性血管数(417±28)条犦并持续到24小时犤阳性血管数(428±62)条犦,6小时、12小时及24小时组微血管P-选择素表达无显著性差异(P>0.05)。缺血1小时、3小时及6小时组各组间缺血侧皮质P-选择素表达明显高于髓质(P<0.05),而12小时、24小时组皮质与髓质P-选择素表达无显著性差异(P>0.05)。对侧大脑半球(非缺血侧)缺血1小时、3小时均未见P-选择素表达,而6小时、12小时、24小时可见有少量P-选择素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 P选择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列地尔治疗糖尿病肾病的时相性观察 被引量:12
11
作者 任传永 徐亮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11年第7期812-814,共3页
目的:探讨前列地尔对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蛋白尿及血黏度的影响及其随时间的变化情况。方法:选择48例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随机分成两组,给予糖尿病饮食、控制血压、血糖及慢性肾功能不全一体化治疗。治疗组每日给予前列地尔10μg,生理盐水1... 目的:探讨前列地尔对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蛋白尿及血黏度的影响及其随时间的变化情况。方法:选择48例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随机分成两组,给予糖尿病饮食、控制血压、血糖及慢性肾功能不全一体化治疗。治疗组每日给予前列地尔10μg,生理盐水100 mL静滴,连续3周。对照组给予黄芪30 mL/d静滴。观察治疗前、后,第1、3、6、9、12月后,尿白蛋白、血黏度等指标的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前后相比尿蛋白、血黏度均有显著下降(P<0.05);前列地尔组治疗后尿蛋白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随着时间的进展,这种差距逐渐减小,至第12个月末两组之间上述指标无统计学差异;治疗后血黏度明显低于治疗前及对照组,至9个月时,与对照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前列地尔短程治疗糖尿病肾病,控制蛋白尿、降低血黏度、保护肾功能的作用,但对糖尿病肾病远期的肾保护有一定的局限性,在1年内这种保护作用逐渐消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列地尔 糖尿病肾病 尿蛋白 肾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血小板减少患者GATA-1基因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1
12
作者 任传永 徐亮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944-1946,共3页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合并血小板减少患者骨髓有核细胞GATA-1基因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SLE合并血小板减少患者48例,ELISA法检测抗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Ⅲ抗体及血小板生生成素受体抗体等血小板相关抗体。实时荧光定量PC...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合并血小板减少患者骨髓有核细胞GATA-1基因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SLE合并血小板减少患者48例,ELISA法检测抗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Ⅲ抗体及血小板生生成素受体抗体等血小板相关抗体。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上述抗体阴性SLE合并血小板减少患者8例(血小板减少组)、SLE血小板正常患者10例(病例对照组)及健康志愿者10例(健康对照组)骨髓有核细胞GATA-1 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血小板减少组患者骨髓有核细胞GATA-1 mRNA的表达明显低于病例对照组及健康对照组,3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GATA-1基因转录因子在SLE合并血小板减少患者骨髓有核细胞中表达降低。GATA-1低表达引起造血干细胞成熟分化障碍可能是SLE患者血小板减少的发病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斑狼疮 系统性 血小板减少 GATA-1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膜外腹腔镜疝气修补术治疗老年腹股沟疝的临床有效性探究 被引量:29
13
作者 姚敏泉 姜宇朋 +3 位作者 易兵鸿 张伟波 杨勇 翁晓奇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S01期130-132,共3页
目的探讨老年腹股沟疝采用腹膜外腹腔镜疝气修补术治疗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于2017年1月—2019年1月期间在浙江省桐乡市第一人民医院治疗的老年腹股沟疝患者中选取8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研究组应用腹膜外腹腔镜疝气修补术治疗... 目的探讨老年腹股沟疝采用腹膜外腹腔镜疝气修补术治疗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于2017年1月—2019年1月期间在浙江省桐乡市第一人民医院治疗的老年腹股沟疝患者中选取8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研究组应用腹膜外腹腔镜疝气修补术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疝修补术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术中出血量显著少于对照组,研究组手术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分别为(58.7±4.9)min、(27.3±3.6)h和(4.9±1.2)d,与对照组各指标比较均显著较短(P<0.05)。研究组术后第3天的VAS评分为(2.5±0.7)分,低于对照组的(3.9±1.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有效率为95.0%,对照组有效率为72.5%,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5%和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膜外腹腔镜疝气修补术应用于老年腹股沟疝患者,可有效缩短患者手术时间和下床活动时间,减轻患者术后疼痛,临床治疗效果显著,且并发症少,安全性高,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疝修补术 腹腔镜 腹股沟疝 疝气修补术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丝裂霉素水凝胶剂膀胱灌注预防膀胱癌电切术后复发 被引量:9
14
作者 朱爱武 王诗建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9-19,共1页
为了降低膀胱癌电切术后复发,笔者对我院2001年1月至2006年4月问经尿道膀胱癌电切术(TURBt)118例患者术后随即分成两组膀胱灌注化疗,一组为丝裂霉素(MMC)水凝胶组,66例,一组为单纯丝裂霉素组52例,并进行比较.结果水凝胶剂复... 为了降低膀胱癌电切术后复发,笔者对我院2001年1月至2006年4月问经尿道膀胱癌电切术(TURBt)118例患者术后随即分成两组膀胱灌注化疗,一组为丝裂霉素(MMC)水凝胶组,66例,一组为单纯丝裂霉素组52例,并进行比较.结果水凝胶剂复发率大大低于单纯组.现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尿道膀胱癌电切术 膀胱灌注化疗 水凝胶剂 丝裂霉素 术后复发 预防 复发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综合干预模式对慢性主观性头晕患者情绪、睡眠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10
15
作者 秦玲 袁天懿 +2 位作者 唐建良 吴小炼 费长顺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16年第12期1413-1418,共6页
目的:探讨前庭康复训练联合药物及心理治疗的综合干预模式对慢性主观性头晕患者情绪、睡眠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120例慢性主观性头晕的患者,随机分为前庭康复组、前庭康复+心理治疗组、前庭康复+药物组、综合治疗组,每组各30... 目的:探讨前庭康复训练联合药物及心理治疗的综合干预模式对慢性主观性头晕患者情绪、睡眠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120例慢性主观性头晕的患者,随机分为前庭康复组、前庭康复+心理治疗组、前庭康复+药物组、综合治疗组,每组各30例。干预方式包括前庭康复训练,每天两次,每次20 min;心理治疗主要以认知行为治疗为主,每周一次,每次60~90 min;药物治疗给予艾司西酞普兰10~20 mg/d口服。疗程均为8周。于基线和治疗第8周末,采用临床疗效总评量(CGI)、头晕残障程度评定量表(DHI)、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匹茨堡睡眠质量指数问卷(PSQI)及健康调查简表(SF-36)评定患者的临床疗效、情绪、睡眠及生活质量。结果:治疗8周后,综合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前庭康复组和前庭康复+心理治疗组,显效率明显高于前庭康复+药物组(P〈0.05);综合治疗组DHI各项评分、HAD各项评分及情绪异常(HAD≥12分)者较前庭康复组和前庭康复+心理治疗组明显下降(P〈0.05),而DHI总分、躯体及功能因子分、HAD-A评分及情绪异常(HAD≥12分)者较前庭康复+药物组明显下降(P〈0.05);综合治疗组PSQI评分及睡眠障碍(PSQI〉7分)者明显低于前庭康复组(P〈0.05),但与其他两组变化相近(P〉0.05);4组SF-36各维度评分较治疗前均有不同程度改善,但综合治疗组改善幅度较其他三组更明显(P〈0.05)。结论:前庭康复训练联合艾司西酞普兰、认知行为疗法的综合治疗模式对慢性主观性头晕临床疗效显著,且对患者伴发的情绪症状及睡眠障碍疗效显著,生活质量大幅度提升,其中在情绪和生活质量方面产生的积极作用,较其他治疗方案更具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主观性头晕 情绪 睡眠 生活质量 综合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头孢哌酮治疗小儿急性细菌性痢疾100例报告 被引量:14
16
作者 袁树人 韩建秋 +1 位作者 高鹤 施晓晴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43-44,共2页
急性细菌性痢疾(简称急性菌痢)的常用药物耐药性逐年提高,90年代后氟哌酸的耐药率也有增高趋势[1]。为探讨头孢哌酮治疗急性菌痢的临床效果,我们于1994年6月~1999年10月采用头孢哌酮与氟哌酸作前瞻性临床对比疗效观察,现报告如下... 急性细菌性痢疾(简称急性菌痢)的常用药物耐药性逐年提高,90年代后氟哌酸的耐药率也有增高趋势[1]。为探讨头孢哌酮治疗急性菌痢的临床效果,我们于1994年6月~1999年10月采用头孢哌酮与氟哌酸作前瞻性临床对比疗效观察,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 临床资料 以临床诊断和大便细菌培养明确诊断为急性菌痢的住院患儿为治疗对象,随机分为头孢哌酮组和氟哌酸组。头孢哌酮组50例(男30例,女20例),年龄:~1岁18例,~3岁16例,~7岁14例,>7岁2例。均有不同程度发热,体温38.5℃以上者46例,肉眼有脓血便33例,病初伴抽搐6例,休克1例。氟哌酸组50例(男28例,女22例),年龄:~1岁17例,~3岁14例,~7岁18例,>7岁1例;体温38.5℃以上者43例,肉眼有脓血便34例,病初伴抽搐5例。两组性别、年龄、临床表现,经统计学处理均无差异,具有可比性。   二、 实验室检查 粪常规检查所有病例均白细胞>10个/Hp或有脓球+~+++,并伴有不同程度的红细胞。两组100例粪培养显示,头孢哌酮组福氏菌34例,宋内氏菌11例,志贺氏菌4例,鲍氏菌1例。氟哌酸组福氏菌31例,宋内氏菌14例,志贺氏菌4例,鲍氏菌1例,两组菌株分布无差异,具有可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急性细菌性痢疾 药物治疗 头孢哌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测定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15
17
作者 妥建军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650-652,共3页
目的:探讨社区获得性肺炎(CAP)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测定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桐乡市第一人民医院呼吸科病房自2007年3月至2009年6月入院的160例CAP患者,其中男89例,女71例;平均年龄(56.4±26.3)岁。另选20名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 目的:探讨社区获得性肺炎(CAP)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测定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桐乡市第一人民医院呼吸科病房自2007年3月至2009年6月入院的160例CAP患者,其中男89例,女71例;平均年龄(56.4±26.3)岁。另选20名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其中男12例,女8例;平均年龄(51.9±21.3)岁。160例CAP患者根据肺炎严重指数(PSI)分为Ⅰ~Ⅴ级,其中Ⅰ~Ⅲ级肺炎患者58例,Ⅳ级肺炎患者67例,Ⅴ级肺炎患者35例。测定3组肺炎患者治疗前后及对照组的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血常规、PaO2及氧合指数(PaO2/FiO2),并比较差异。结果:治疗前Ⅴ级肺炎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浓度为(98.3±25.3)mg/L,明显高于Ⅳ级肺炎患者(62.2±15.4)mg/L、Ⅰ~Ⅲ级肺炎患者(37.8±11.3)mg/L及对照组(2.5±0.6)mg/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Ⅴ级、Ⅳ级、Ⅰ~Ⅲ级肺炎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浓度分别为(31.3±12.4)、(23.2±6.7)mg/L和(12.3±4.2)mg/L,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前3组肺炎患者外周血白细胞总数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3组肺炎患者外周血白细胞总数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前Ⅴ级、Ⅳ级肺炎患者PaO2及PaO2/FiO2均明显低于Ⅰ~Ⅲ级肺炎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PaO2及PaO2/FiO2较治疗前明显升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可作为判断CAP患者治疗疗效的一种炎症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区获得性肺炎 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 动脉血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引导下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的临床体会 被引量:10
18
作者 吴纯西 刘俊 +5 位作者 王琦 张寒冰 包梅芳 陆月华 何海波 杜建龙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92-193,共2页
目的:评估超声引导下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的临床价值。方法:通过二维超声显像,明确颈内静脉的解剖位置,取颈内静脉横截面积图像,在超声引导下对60例患者颈内静脉穿刺置管。结果:53例1次穿刺成功,5例2次,2例3次,无一例出现误穿颈动脉或气... 目的:评估超声引导下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的临床价值。方法:通过二维超声显像,明确颈内静脉的解剖位置,取颈内静脉横截面积图像,在超声引导下对60例患者颈内静脉穿刺置管。结果:53例1次穿刺成功,5例2次,2例3次,无一例出现误穿颈动脉或气胸等并发症。结论:在超声下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是一种快速简便,显像实时直观、安全有效的方法,必将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 穿刺术 超声检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疼痛教育对改善初产妇认知与围产期结局的效果评价 被引量:10
19
作者 陈娟英 徐小红 吴桔 《中国健康教育》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16-317,325,共3页
目的了解初产妇对分娩疼痛知识的认知情况,为开展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随机抽取2013年1—6月入院,且符合纳入标准的初产妇作为对照组,7—12月入院60例作为干预组。干预组进行疼痛相关知识教育,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对2组初产妇... 目的了解初产妇对分娩疼痛知识的认知情况,为开展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随机抽取2013年1—6月入院,且符合纳入标准的初产妇作为对照组,7—12月入院60例作为干预组。干预组进行疼痛相关知识教育,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对2组初产妇进行调查,评价教育效果。结果对照组产时配合率为61.7%;自然分娩率为50.0%,干预组产时配合率达83.3%;自然分娩率达68.3%,2组产时配合率及自然分娩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疼痛相关知识平均知晓率由干预前的33.6%上升至8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疼痛教育能提高初产妇分娩疼痛相关知识水平,提高自然分娩率和护理工作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产妇 疼痛教育 效果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霍奇金淋巴瘤分子遗传学特征及预后研究进展 被引量:5
20
作者 王振华 许鸣 +2 位作者 顾晓琳 徐志 虞飞燕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301-305,共5页
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s lymphoma,NHL)是常见的淋巴造血系统恶性肿瘤,其病变范围较广,侵袭度在各个分型中差异较大,临床诊断和预后判断较为困难,通常需要结合相关分子靶标的检测。近年来对于NHL分子遗传学的认识已提升到了... 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s lymphoma,NHL)是常见的淋巴造血系统恶性肿瘤,其病变范围较广,侵袭度在各个分型中差异较大,临床诊断和预后判断较为困难,通常需要结合相关分子靶标的检测。近年来对于NHL分子遗传学的认识已提升到了新的水平,各表型特征性的染色体易位导致原癌基因表达上调,而诸多抑癌基因的缺失使肿瘤细胞过度增殖,基因多态性决定了NHL的易感性、耐药性和预后差异。另外,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非编码RNA等表观遗传学现象在NHL诊断中的作用日益增大,并且在临床上对于用药选择和在预后的判断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本文就NHL各表型的染色体易位、抑癌基因缺失、基因多态性和表观遗传学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霍奇金淋巴瘤 分子遗传学 淋巴瘤发病机制 临床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