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罗沙司他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肾性贫血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被引量:39
1
作者 孔祥栋 许金华 +1 位作者 余杨洁 陈林燕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0年第33期126-128,共3页
目的观察罗沙司他治疗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肾性贫血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19年8—10月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第一人民医院血液净化中心治疗的15例合并肾性贫血的MHD患者为研究对象,均接受外源性促红细胞生成素(EPO)治疗。患者停... 目的观察罗沙司他治疗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肾性贫血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19年8—10月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第一人民医院血液净化中心治疗的15例合并肾性贫血的MHD患者为研究对象,均接受外源性促红细胞生成素(EPO)治疗。患者停用EPO,应用铁剂者同时停用铁剂,1周后开始口服罗沙司他治疗,剂量为100~120 mg/次,3次/周,疗程12周。治疗前后检测血红蛋白以及血脂[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铁蛋白的变化。记录治疗过程中的药物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血红蛋白水平较治疗前明显升高,铁蛋白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患者的TC、LDL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患者的TG、HDL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过程中患者无明显药物相关的不良反应发生。结论罗沙司他可以有效治疗MHD患者的肾性贫血,可为临床提供一种全新的治疗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持性血液透析 肾性贫血 低氧诱导因子 低氧诱导因子脯氨酰羟化酶抑制剂 促红细胞生成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罗沙司他治疗维持性血液透析肾性贫血8例短期疗效观察 被引量:31
2
作者 孔祥栋 许金华 +1 位作者 余杨洁 吴思军 《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 2020年第9期824-825,共2页
肾性贫血是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的常见慢性并发症之一,也是导致患者心血管并发症发病率和死亡率增加的重要危险因素[1],纠正贫血对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生存率具有重要意义。长期以来,临床上针对肾性贫血主要采用补充外源性促... 肾性贫血是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的常见慢性并发症之一,也是导致患者心血管并发症发病率和死亡率增加的重要危险因素[1],纠正贫血对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生存率具有重要意义。长期以来,临床上针对肾性贫血主要采用补充外源性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及补充铁剂治疗,部分患者可能需要输血治疗[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性贫血 心血管并发症 输血治疗 慢性并发症 危险因素 补充铁剂 发病率和死亡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药湿热敷对自体动静脉内瘘成熟的促进作用研究 被引量:32
3
作者 孔祥栋 齐玲 《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 2019年第5期441-442,共2页
血液透析是终末期肾脏病患者维持生命的肾脏替代疗法之一,自体动静脉内瘘(arteriovenous fistula,AVF)可通过使用内瘘针穿刺以建立体外循环,为血液透析的顺利进行提供一个良好的血管通路[1]。AVF与带Cuff导管比较,具有使用方便、并发症... 血液透析是终末期肾脏病患者维持生命的肾脏替代疗法之一,自体动静脉内瘘(arteriovenous fistula,AVF)可通过使用内瘘针穿刺以建立体外循环,为血液透析的顺利进行提供一个良好的血管通路[1]。AVF与带Cuff导管比较,具有使用方便、并发症少、维护费用低等优点[2],被K/DOQI指南建议作为血液透析的首选血管通路。内瘘的通畅和使用情况直接决定着血液透析质量的好坏,但是AVF建立后需要一定的成熟时间,且有28%~53%的内瘘无法充分成熟以满足血液透析的需要[3,4]。为进一步促使内瘘早期成熟、提高内瘘成熟质量,本研究根据中药所具有软坚散结、活血通络、消炎止痛等作用,在内瘘术后应用中药湿热敷治疗,探讨其临床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体动静脉内瘘 中药湿热敷 成熟 血液透析 肾脏替代疗法 终末期肾脏病 K/DOQI 临床应用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沙库巴曲缬沙坦钠治疗维持性血液透析合并慢性心力衰竭的疗效及对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28
4
作者 孔祥栋 许金华 +1 位作者 齐玲 邵国民 《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 2022年第3期252-254,共3页
目的:探讨沙库巴曲缬沙坦钠治疗维持性血液透析(MHD)合并慢性心力衰竭的疗效及对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血液净化中心于2019年01月—2019年06月间收治的32例MHD合并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n=17)与... 目的:探讨沙库巴曲缬沙坦钠治疗维持性血液透析(MHD)合并慢性心力衰竭的疗效及对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血液净化中心于2019年01月—2019年06月间收治的32例MHD合并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n=17)与对照组(n=15),均接受血液透析治疗及常规对症处理。对照组患者应用缬沙坦治疗,观察组则应用沙库巴曲缬沙坦钠治疗,疗程均为2个月。比较治疗前后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水平,以及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LVEDd明显降低,LVEF明显升高,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hs-CRP、TNF-α及IL-6水平在两组患者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沙库巴曲缬沙坦钠治疗维持性血液透析合并慢性心力衰竭,可以有效抑制炎症因子的表达,改善心室重塑及提高心功能,从而为临床提供一种新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持性血液透析 心力衰竭 沙库巴曲缬沙坦钠 心功能 炎症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液透析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与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血管性血友病因子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孔祥栋 齐玲 《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 2018年第8期693-694,共2页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与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 WF)的关系。方法:选择68例MHD患者为研究对象,将颈动脉IMT≥1. 2 mm者纳入增厚组(n=48),颈动脉IMT <1. 2 mm者纳入正常组...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与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 WF)的关系。方法:选择68例MHD患者为研究对象,将颈动脉IMT≥1. 2 mm者纳入增厚组(n=48),颈动脉IMT <1. 2 mm者纳入正常组(n=20),测定并比较两组患者血清hs-CRP、v WF水平。结果:IMT增厚组患者血清hsCRP、v WF水平均显著高于IMT正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 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MHD患者血清hs-CRP、v WF水平与颈动脉IMT水平均呈正相关性(P <0. 05)。结论:炎症反应及血管内皮功能损伤与MHD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血清hs-CRP、v WF的升高可作为MHD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预测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透析 动脉粥样硬化 超敏C反应蛋白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