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2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面向机器人磨抛的力控装置及自抗扰阻抗控制
1
作者 李俊杰 熊次远 +2 位作者 方灶军 廉宏远 张启平 《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5-39,45,共6页
随着机器人技术的发展,机器人应用场景逐渐从搬运、焊接、喷涂等非接触式作业,向去毛刺、打磨、抛光等接触式作业延伸,针对轮毂、模具等工件磨抛需求,以及气动驱动存在迟滞、力控精度较低问题,提出一种基于音圈电机的力控装置及自抗扰... 随着机器人技术的发展,机器人应用场景逐渐从搬运、焊接、喷涂等非接触式作业,向去毛刺、打磨、抛光等接触式作业延伸,针对轮毂、模具等工件磨抛需求,以及气动驱动存在迟滞、力控精度较低问题,提出一种基于音圈电机的力控装置及自抗扰阻抗控制方法。首先,对力控装置进行理论分析与建模,得出磨抛作业过程中的动力学模型,设计阻抗控制器,并证明了其全局渐进稳定性,为消除作业过程中力控装置导轨摩擦力、音圈电机力常数拟合误差以及环境变化等干扰,提出了一种基于线性扩张状态观测器的自抗扰阻抗控制器。最后,搭建了基于Labview的实验平台,分别采用阻抗控制器和自抗扰阻抗控制器对力控装置进行阶跃响应、曲面恒力跟踪和不同材料打磨对比实验,实验结果表明自抗扰阻抗控制器相比阻抗控制器阶跃响应时间减小0.2 s,曲面恒力跟踪接触力最大误差减少73%,在动态响应能力和跟随控制性能上都得到了提高,且可适用于多种不同材料打磨,验证了算法的有效性和鲁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力控装置 阻抗控制 自抗扰控制 音圈电机 工业机器人 打磨 抛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柔性关节协作机器人自适应跃度的鲁棒跟踪控制
2
作者 舒鑫东 孔祥杰 +3 位作者 陈思鲁 李荣 张驰 杨桂林 《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4-118,123,共6页
介绍了由柔性关节构成的协作机器人平台,并基于降阶刚体动力学模型分析其系统误差动力学模型。针对协作机器人在运动控制过程中容易受到其关节柔性模态的干扰问题,开展基于组合误差和径向基神经网络模型的自适应前馈控制器设计,并利用... 介绍了由柔性关节构成的协作机器人平台,并基于降阶刚体动力学模型分析其系统误差动力学模型。针对协作机器人在运动控制过程中容易受到其关节柔性模态的干扰问题,开展基于组合误差和径向基神经网络模型的自适应前馈控制器设计,并利用自适应跃度设计了鲁棒积分控制,形成了“自适应前馈+反馈”的二元控制算法,进而基于李雅普诺夫稳定性理论证明了闭环系统的跟踪误差能够渐近收敛。通过实际的机器人跟踪轨迹实验验证了该控制器的跟踪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柔性关节 协作机器人 轨迹跟踪 自适应鲁棒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柔性传感器的绳驱动连续体机器人反馈控制 被引量:1
3
作者 钱书文 郑天江 +1 位作者 沈雯钧 杨桂林 《传感器与微系统》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87-90,共4页
鉴于绳驱动连续体机器人独特的柔顺性使得其骨架变形难以通过传统的刚性传感器测量,另一方面,基于分段常曲率假设建立的运动学模型开环控制存在位置精度低的问题。本文以模块化设计的绳驱动连续体机器人为研究对象,利用了一种弹性磁电... 鉴于绳驱动连续体机器人独特的柔顺性使得其骨架变形难以通过传统的刚性传感器测量,另一方面,基于分段常曲率假设建立的运动学模型开环控制存在位置精度低的问题。本文以模块化设计的绳驱动连续体机器人为研究对象,利用了一种弹性磁电应变传感器并建立了多元回归模型实现机器人形状感知。通过一种运动空间映射方法实现了机器人柔性臂在三维空间内的闭环反馈控制。最终搭建了机器人样机平台并进行实验验证。结果有力地证明了基于柔性传感器的反馈控制方法的可行性和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绳驱动连续体机器人 柔性传感器 运动空间映射 反馈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室内移动机器人路径规划研究 被引量:17
4
作者 杨兴 张亚 +2 位作者 杨巍 张慧娟 常皓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5期234-238,244,共6页
路径规划是自主移动机器人的研究重点。针对传统的A*算法搜索出的路径存在途径危险区域,未考虑机器人外形尺寸、路径不平滑等问题,提出了一种改进A*算法的路径规划方法。在新的栅格化环境地图中,通过改进的搜索策略进行路径搜索;并对路... 路径规划是自主移动机器人的研究重点。针对传统的A*算法搜索出的路径存在途径危险区域,未考虑机器人外形尺寸、路径不平滑等问题,提出了一种改进A*算法的路径规划方法。在新的栅格化环境地图中,通过改进的搜索策略进行路径搜索;并对路径点删减和优化,通过分段多项式曲线平滑路径。实验仿真结果表明,新方法生成的路径满足移动机器人的动力学和运动学特性,且更符合室内移动机器人的轨迹跟踪和运动控制,该方法简单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路径规划 栅格地图 A*算法 路径平滑 分段多项式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器人打磨碳纤维复合材料工艺研究 被引量:14
5
作者 曾国强 陈庆盈 +2 位作者 黄迪山 陈明达 李俊杰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5期228-233,共6页
碳纤维复合材料由于其优越的性能正被广泛应用于工业领域,为提高打磨该材料的表面质量及改善打磨环境,在工业机器人基础上开发一自动打磨系统并对打磨工艺进行研究。基于被动柔顺装置(Pushcorp AFD71)设计机器人打磨末端执行器,相较于... 碳纤维复合材料由于其优越的性能正被广泛应用于工业领域,为提高打磨该材料的表面质量及改善打磨环境,在工业机器人基础上开发一自动打磨系统并对打磨工艺进行研究。基于被动柔顺装置(Pushcorp AFD71)设计机器人打磨末端执行器,相较于传统打磨工具,它具有恒力输出、力控制稳定简单、响应快等优点。重点研究了机器人自动打磨系统的集成以及利用该系统对碳纤维复合材料进行打磨实验,研究各参数(主轴转速、机器人移动速度、打磨正压力、倾角和砂纸粒度)对表面粗糙度的影响。最后通过碳纤维复合材料顶盖横梁的打磨应用验证了该机器人自动打磨系统的实用性和优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机器人 柔顺装置 打磨系统 碳纤维复合材料 打磨工艺 表面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电混合式机器人力控末端执行器研究 被引量:12
6
作者 赵亚平 杨桂林 +2 位作者 杨巍 陈庆盈 张杰 《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03-106,共4页
针对现有机器人末端力控装置存在的力控制精度低、响应速度慢的缺点,设计了一种气电混合式的机器人力控末端执行器。气电混合式机器人力控末端执行器主要由气囊式气缸和音圈电机组成,并按照并联方式连接。气囊式气缸两端分别与音圈电机... 针对现有机器人末端力控装置存在的力控制精度低、响应速度慢的缺点,设计了一种气电混合式的机器人力控末端执行器。气电混合式机器人力控末端执行器主要由气囊式气缸和音圈电机组成,并按照并联方式连接。气囊式气缸两端分别与音圈电机的定子和动子连接,并置于音圈电机内部。该结构不仅利用了气囊式气缸承载能力大、缓和冲击能力强的特点,同时也利用了音圈电机的快速响应特性进行快速力补偿。为了进一步提高系统的响应速度和力控精度,提出了用PI控制器调节音圈电机的电流。最后,采用了Matlab/Simulink对提出的控制方案进行仿真实验,结果表明,所设计的气电混合式机器人力控末端执行器力控制精度高、力控稳定性好、响应速度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电混合 力控制 末端执行器 仿真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喷涂机器人轨迹规划研究进展 被引量:4
7
作者 李高朋 张洪生 +4 位作者 陈明达 李桂琴 涂丽艳 刘东 徐海兵 《机床与液压》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3期10-14,共5页
喷涂轨迹规划对喷涂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总结了喷涂轨迹优化方法及其研究发展现状,重点介绍了3种应用较广泛的工件表面涂料沉积模型,归纳了两种喷涂机器人编程方式,其中离线编程优点显著;在此基础上对喷涂机器人研究进行了总结与展望。
关键词 喷涂机器人 轨迹优化 涂料沉积 离线编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绳驱动连续体机器人标定方法 被引量:6
8
作者 李法民 郑天江 +3 位作者 沈雯钧 王会肖 方灶军 梁冬泰 《中国机械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02-208,共7页
为提高绳驱动连续体机器人的定位精度,提出了一种针对此类机器人的误差标定与补偿方法。该方法利用指数积(POE)公式建立连续体机器人关节模块的运动学模型,并利用运动学模型推导出误差传递模型。针对误差模型采用最小二乘方法进行误差... 为提高绳驱动连续体机器人的定位精度,提出了一种针对此类机器人的误差标定与补偿方法。该方法利用指数积(POE)公式建立连续体机器人关节模块的运动学模型,并利用运动学模型推导出误差传递模型。针对误差模型采用最小二乘方法进行误差的辨识,将辨识后的误差补偿至机器人的运动学模型,从而提高机器人关节模块的模型精度。制作了基于柔性支撑的绳驱动连续体机器人样机,并对标定算法进行了仿真和实验验证,实验结果显示机器人末端位置精度提高了32.23%,姿态精度提高了81.64%,证明了标定算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绳驱动 连续体机器人 运动学标定 误差模型 运动学建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柔顺并联机构运动静力学建模与实验研究
9
作者 李荣 余宏涛 +1 位作者 张驰 舒鑫东 《机械设计与制造》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56-159,165,共5页
柔顺并联机构具有无摩擦、无磨损、无间隙、整体加工和较少装配等优点,广泛应用于微/纳米定位领域。针对大行程平面柔顺并联机构,提出了基于柔度矩阵法的运动静力学建模方法。应用该方法,建立了3-PPR平面柔顺并联机构的运动静力学模型... 柔顺并联机构具有无摩擦、无磨损、无间隙、整体加工和较少装配等优点,广泛应用于微/纳米定位领域。针对大行程平面柔顺并联机构,提出了基于柔度矩阵法的运动静力学建模方法。应用该方法,建立了3-PPR平面柔顺并联机构的运动静力学模型。为进一步验证模型的正确性,设计了基于三轴激光干涉仪和NI数据采集模块的多传感信号同步数据采集系统,并搭建了实验装置,实现了对机构驱动力、关节位移和末端位移的数据采集与分析。实验结果验证了实验方法的可行性和模型的正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行程 柔顺并联机构 运动静力学 LABVIEW 激光干涉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器人力控末端执行器综述 被引量:23
10
作者 张国龙 张杰 +2 位作者 蒋亚南 杨桂林 张驰 《工程设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617-629,共13页
随着制造业的智能化发展,机器人抛光、打磨、去毛刺和装配等连续接触式作业的需求日益增加。力控末端执行器作为机器人力-位混合控制与连续接触式作业的关键部件,其性能对于提升机器人作业质量和拓展应用范围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对现有... 随着制造业的智能化发展,机器人抛光、打磨、去毛刺和装配等连续接触式作业的需求日益增加。力控末端执行器作为机器人力-位混合控制与连续接触式作业的关键部件,其性能对于提升机器人作业质量和拓展应用范围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对现有机器人力控末端执行器进行研究,分析其性能特点与关键技术,指明其发展方向,对于高性能力控末端执行器的研制具有重要意义。首先,介绍了力控末端执行器的发展背景,阐述了其组成与分类、工作模式和工作原理;其次,简述了力控末端执行器研发中涉及并联机构构型综合理论与优化技术、恒力补偿作动部件设计技术、质量力补偿技术、柔性碰撞技术、解耦控制技术和力波动抑制技术等;然后,分别对机械式、气动式和电驱式等单自由度与多自由度力控末端执行器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概述,并分析了各自的优缺点;最后,指出力控末端执行器将向高精度、高频响、电驱化、多自由度柔顺、重载化、高集成化和智能化等方向发展。分析表明,当前普遍应用的力控末端执行器多为机械式或气动式,但存在迟滞大、响应速度较慢和力控制精度不高等缺点,且仅能实现单自由度恒力控制,因此,开展高精度高频响的智能电驱式多自由度力控末端执行器的研制,对于提高机器人连续接触式作业系统的力控制精度、曲面适应性、加工装配质量和效率具有重要意义,可有效提升工厂机器人智能化作业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力控末端执行器 力位混合控制 质量力补偿 电驱化 多自由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抛磨机器人的高精度力控装置设计与分析 被引量:3
11
作者 熊次远 杨桂林 +3 位作者 刘立涛 冯凯 陈庆盈 张国龙 《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57-161,共5页
针对目前抛磨机器人气动式末端力控装置普遍存在响应速度慢、力控精度低的共性问题,设计了一种基于音圈电机直驱的高精度末端力控装置。通过将氮气弹簧和音圈电机并联的方式,使之在具备高力控精度和高响应速度的同时还具备良好的缓冲性... 针对目前抛磨机器人气动式末端力控装置普遍存在响应速度慢、力控精度低的共性问题,设计了一种基于音圈电机直驱的高精度末端力控装置。通过将氮气弹簧和音圈电机并联的方式,使之在具备高力控精度和高响应速度的同时还具备良好的缓冲性能;通过引入拉伸弹簧,进一步提高了系统的响应速度和力控带宽;通过将氮气弹簧安装在中空音圈电机内部,保证了其结构紧凑。建立了氮气弹簧弹力和位移的关系模型和系统的动力学模型,并对弹簧刚度进行了优化。最后,研制出系统样机并开展了实验验证,结果显示该力控装置响应时间小于0.1 s,力控制精度为±0.1 N,其力控性能明显优于传统的力控装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抛磨机器人 力控装置 氮气弹簧 音圈电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向移动机器人驱动万向轮的设计与实现 被引量:8
12
作者 王慰军 杨桂林 +1 位作者 张驰 陈庆盈 《工程设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633-638,共6页
全向移动机器人使用无解耦机构的驱动万向轮在转向时会派生出额外的滚轮滚动输出,这会导致运动的不稳定以及增加控制算法复杂性.为了解决驱动万向轮转向运动与驱动运动之间的耦合问题,通过在驱动万向轮内加入差速行星齿轮机构,合理地设... 全向移动机器人使用无解耦机构的驱动万向轮在转向时会派生出额外的滚轮滚动输出,这会导致运动的不稳定以及增加控制算法复杂性.为了解决驱动万向轮转向运动与驱动运动之间的耦合问题,通过在驱动万向轮内加入差速行星齿轮机构,合理地设置该行星齿轮组的输出传动比,可以将转向时的派生滚动输出从转向运动中解耦,实现了对机器人运动的精确控制,提高了机器人运动平稳性.最后通过对机器人进行运动学分析,得到了输入转速与机器人运动速度之间的关系,验证了机器人的全向移动功能,并为机器人运动控制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向移动机器人 差速行星齿轮 运动学分析 解耦 驱动万向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打滑干扰的解耦式主动脚轮全向移动机器人跟踪控制 被引量:6
13
作者 李阳 刘子明 陈庆盈 《中国机械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8期2247-2253,共7页
基于解耦式主动脚轮的全向移动机器人系统,提出了一种考虑未知脚轮打滑的轨迹跟踪控制方法。建立了包含脚轮打滑情况的全向移动机器人运动学模型,利用附加传感器获得的冗余信息对滑动参数进行估计;根据反步法设计轨迹跟踪控制器,利用Lya... 基于解耦式主动脚轮的全向移动机器人系统,提出了一种考虑未知脚轮打滑的轨迹跟踪控制方法。建立了包含脚轮打滑情况的全向移动机器人运动学模型,利用附加传感器获得的冗余信息对滑动参数进行估计;根据反步法设计轨迹跟踪控制器,利用Lyapunov定理证明闭环系统的稳定性,并依据极点配置的方法实现控制参数的整定。仿真与实验结果表明:该控制方法能够使全向移动机器人在复杂室内地面稳定地跟踪设定轨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耦式主动脚轮 全向移动机器人 打滑干扰 卡尔曼滤波 轨迹跟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粒子群优化算法的绳驱动连续体机器人轨迹规划 被引量:2
14
作者 王会肖 郑天江 +3 位作者 沈雯钧 甄存合 方灶军 张苏英 《河北科技大学学报》 CAS 2020年第5期408-415,共8页
为提高绳驱动连续体机器人运动的平滑性和稳定性,在关节空间和笛卡尔空间研究了基于样条函数和粒子群算法的轨迹规划问题。首先,采用双参数局部指数积公式建立连续体机器人的运动学模型;其次,根据牛顿-拉夫森迭代方法进行逆运动学求解;... 为提高绳驱动连续体机器人运动的平滑性和稳定性,在关节空间和笛卡尔空间研究了基于样条函数和粒子群算法的轨迹规划问题。首先,采用双参数局部指数积公式建立连续体机器人的运动学模型;其次,根据牛顿-拉夫森迭代方法进行逆运动学求解;最后,基于自适应惯性权重的粒子群时间最优化算法结合五次B样条函数,分别实现了连续体机器人在关节空间和笛卡尔空间的轨迹规划。仿真结果表明:在相同的条件下,两种方法均可得到连续体机器人末端的连续轨迹,速度均小于10 mm/s,加速度均小于20 mm/s^2;基于关节空间规划出的关节位移、速度、加速度曲线更为平滑,关节空间规划用时9.2193 s,笛卡尔空间规划用时10.6046 s。基于粒子群优化算法的绳驱动连续体机器人轨迹规划研究,提高了连续体机器人的运动性能,可为绳驱动连续体机器人的位姿规划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器人控制 连续体机器人 轨迹规划 笛卡尔空间 关节空间 粒子群优化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定子轴向偏移的YASA轴向磁通电机解析方法
15
作者 舒鑫东 易锋 +3 位作者 张辉 张驰 陈思鲁 陈进华 《电机与控制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5-72,共8页
无轭分段电枢(YASA)轴向磁通电机受制造装配的影响,定子容易发生轴向偏移,导致电机产生振动噪声。基于此,本文提出一种考虑定子轴向偏移的YASA电机空载气隙磁场解析方法。首先采用伪三维法将YASA电机从三维转换成一系列半径不同的二维... 无轭分段电枢(YASA)轴向磁通电机受制造装配的影响,定子容易发生轴向偏移,导致电机产生振动噪声。基于此,本文提出一种考虑定子轴向偏移的YASA电机空载气隙磁场解析方法。首先采用伪三维法将YASA电机从三维转换成一系列半径不同的二维模型。接着采用精确子域法在直角坐标系下将YASA电机划分为5个子域,可有效地考虑定子轴向偏移和定子槽深对气隙磁场分布的影响。根据各子域交界处的边界条件对其谐波系数进行求解,并得到空载气隙磁密分布、反电动势和齿槽转矩等电磁性能。将计算结果与有限元仿真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所提解析方法具有较高的精确度。另外,分析了不同的轴向偏移量对YASA电机电磁性能的影响,发现在偏移量小于25%时,YASA电机的反电动势和齿槽转矩变化可以忽略。最后研制了YASA电机并对其进行实验,结果进一步证明了所提解析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轴向磁通电机 解析方法 偏移 无轭分段电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材料在地面机动武器装备上的应用 被引量:5
16
作者 齐文 赵俊利 +3 位作者 刘国志 颜春 王贵民 祝颖丹 《工程塑料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26-129,共4页
介绍了先进树脂基复合材料的基本特性,讨论了其在不同地面武器机动装备上的应用情况与发展现状,剖析了其在低成本制造技术、结构一体化集成技术等方面亟待解决的问题。同时,提出了树脂基复合材料在地面武器机动装备上研究应用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 树脂基复合材料 地面机动武器 轻量化 结构设计-体化 低成本制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纤维增强热塑性复合材料激光原位成型工艺调控研究进展
17
作者 任毅 虞筱琛 +1 位作者 祝颖丹 陈刚 《塑料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12,51,共8页
碳纤维增强热塑性复合材料凭借其优异的力学性能在航空航天、轨道交通及国防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激光原位成型技术是热塑性复合材料主要的先进成型工艺,针对其工艺参数的调控和成型机理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工程应用意义。本文在总结国内... 碳纤维增强热塑性复合材料凭借其优异的力学性能在航空航天、轨道交通及国防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激光原位成型技术是热塑性复合材料主要的先进成型工艺,针对其工艺参数的调控和成型机理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工程应用意义。本文在总结国内外激光原位成型技术研究的基础上,讨论了激光加热温度、压辊压力、成型速度等工艺对热塑性复合材料成型性能和缺陷的影响规律,最后对其发展趋势进行了总结和展望。总体而言,目前国内外针对热塑性复合材料激光原位成型工艺多为试验研究,有待开展多工艺参数耦合协同仿真分析及复杂曲面成型工艺研究,为激光原位成型工程应用发展提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纤维增强热塑性复合材料 激光原位成型 工艺参数 调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界面力学性能表征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8
作者 王涛 高聪 +4 位作者 徐海兵 陈明达 祝颖丹 郭启涛 缪馥星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5-19,共5页
界面是复合材料极为重要的微结构,复合材料的综合力学性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纤维与基体之间的界面黏结性能。准确地评价纤维与基体间界面结合情况,进而对界面进行优化设计与调控,是制备高性能复合材料的关键之一,复合材料界面力学性能表... 界面是复合材料极为重要的微结构,复合材料的综合力学性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纤维与基体之间的界面黏结性能。准确地评价纤维与基体间界面结合情况,进而对界面进行优化设计与调控,是制备高性能复合材料的关键之一,复合材料界面力学性能表征技术也因此备受关注。从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详细阐述了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界面力学性能的表征方法,并分析对比了两类表征方法的优缺点,对开发新型复合材料界面力学性能表征方法及实验仪器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征方法 界面力学性能 复合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材料结构超级电容器专用固态聚合物电解质的制备研究进展
19
作者 薛成贵 徐海兵 +1 位作者 祝颖丹 颜春 《化工新型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11,17,共6页
复合材料结构超级电容器(SSC)是一种新型的结构/储能一体化多功能复合材料,有望同时满足新能源汽车等交通工具对高效储能与结构承载的双重需求,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作为SSC的重要组成部分,固态聚合物电解质(SPE)肩负着载荷传递与离子... 复合材料结构超级电容器(SSC)是一种新型的结构/储能一体化多功能复合材料,有望同时满足新能源汽车等交通工具对高效储能与结构承载的双重需求,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作为SSC的重要组成部分,固态聚合物电解质(SPE)肩负着载荷传递与离子传导的双重功能,很大程度上决定了SSC的储能与力学性能。高性能SSC要求SPE兼具优良的离子电导率及力学性能。然而,SPE的离子电导性能与力学性能往往相互制约。制备兼具优良离子电导性能与力学性能的SPE是当前开发高性能SSC存在的主要挑战。主要对SPE制备的研究现状进行较为系统的评述,重点介绍了锂盐/有机溶剂电解液型SPE、离子液体电解液型SPE、纳米增强改性型SPE的制备方法,分析了不同制备方法对SPE及SSC性能的影响,并进一步对SPE研制面临的挑战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材料结构超级电容器 固态树脂基电解质 锂盐 离子液体 纳米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代理模型预测注塑件成形缺陷及工艺参数优化的研究进展
20
作者 康嘉起 史鹏程 +3 位作者 颜春 祝颖丹 陈明达 吴锡良 《塑料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30-37,56,共9页
注塑成型生产效率高,同时可满足塑料复杂型面制件成型需求,其缺陷预测和控制是高尺寸精度注塑成型的重要环节之一。通过建立代理模型对注塑成型质量进行预测,并结合优化算法对注塑工艺参数进行优化,可以减少优化时间并提升优化效果,推... 注塑成型生产效率高,同时可满足塑料复杂型面制件成型需求,其缺陷预测和控制是高尺寸精度注塑成型的重要环节之一。通过建立代理模型对注塑成型质量进行预测,并结合优化算法对注塑工艺参数进行优化,可以减少优化时间并提升优化效果,推动注塑工艺的数字化赋能。本文综述了预测注塑成型缺陷的代理模型及工艺参数优化算法的研究进展,主要包括反向传播神经网络(BP神经网络)、响应面和Kriging三种代理模型,以及遗传算法和粒子群算法两种智能优化算法;讨论了各种代理模型结合优化算法对产品缺陷的预测和工艺参数优化,分析了各种模型结合优化算法的优缺点。研究表明,代理模型的选取依赖于样本空间维数特征、样本非线性程度及其耦合关系,优化算法方案的选取则需兼顾全局优化能力、多目标优化能力及优化效率。进一步展望了代理模型和优化算法在注塑成型工艺参数优化应用的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注塑成型 缺陷预测 代理模型 优化算法 工艺参数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