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浙江省建德市中低产田的成因及其改造技术探讨 被引量:1
1
作者 邢曼平 鲍琴书 +1 位作者 何建红 郑铭洁 《农业开发与装备》 2013年第6期9-10,共2页
阐述了浙江省建德市中低产田的成因,探讨中低产田改造实践和成功的技术措施,为今后进一步抓好该项工作打下基础。
关键词 中低产田 改造 技术 建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建德新发现柚类种质资源“脆甜柚”的初步评价
2
作者 华永刚 洪文英 +4 位作者 吴燕君 金水丰 蒋宁飞 廖益民 叶青 《中国南方果树》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4-28,共5页
“脆甜柚”是在浙江省建德市新发现的一个柚类种质资源。为了解“脆甜柚”的特征特性和生产应用价值,按照柑桔种质资源描述规范的要求,在田间观察其植物学特征、生物学特性和抗逆性,采样测定果实可溶性固形物等品质指标,成熟采收期评估... “脆甜柚”是在浙江省建德市新发现的一个柚类种质资源。为了解“脆甜柚”的特征特性和生产应用价值,按照柑桔种质资源描述规范的要求,在田间观察其植物学特征、生物学特性和抗逆性,采样测定果实可溶性固形物等品质指标,成熟采收期评估其丰产性。结果表明,“脆甜柚”能耐-5℃低温。叶片全缘,无波状锯齿,自交亲和,不需要授粉树和人工授粉,结实能力强,果顶有印圈,成熟果实饱满种子达116粒。盛花期5月初,成熟采收期11月中旬。果肉质地细嫩,酸甜适中,无苦味,无异味,可食率44.7%,出汁率35.6%,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4.1%,可滴定酸含量0.6 g/100 g,维生素C含量78.8 mg/100 mL。采前落果率中等,裂果率15%~20%。平均单果质量1620 g。4年生枸头橙嫁接树,单株产量44.1 kg,每667 m^(2)产量2646 kg。脆甜柚是一份优质的柚类种质资源,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推广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脆甜柚 生物学特性 种质资源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德市不同农作系统肥料结构的调查与分析 被引量:4
3
作者 孔樟良 《农学学报》 2015年第7期81-86,共6页
调查农田施肥现状可为深入了解施肥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完善测土配方施肥工作提供科学依据。通过对建德市31块定位农田连续5年的肥料结构跟踪监测,比较分析了8类农作系统农田的氮、磷、钾施用情况。结果表明,该市农田肥料的投入量因... 调查农田施肥现状可为深入了解施肥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完善测土配方施肥工作提供科学依据。通过对建德市31块定位农田连续5年的肥料结构跟踪监测,比较分析了8类农作系统农田的氮、磷、钾施用情况。结果表明,该市农田肥料的投入量因种植方式、农户等的不同有较大的差异,氮、磷、钾纯量的年总投入量在219.45~1526.55kg/hm2之间变化,平均为734.70kg/hm2;部分农田存在超量施用肥料的现象。有机肥的施用量呈现增加趋势,其对农田氮、磷、钾养分投入总量的贡献平均约为10.89%;投入肥料中氮:磷:钾平均比例大致为1:0.6:0.6。经济作物的肥料施用量明显高于粮食作物,且有机肥及磷、钾肥被优先施于经济作物中。目前建德市在有机肥与化肥配合施用及氮磷钾施用比例方面还不尽合理,建议继续加大力度推广施用有机肥,增加粮食作物农田中磷、钾肥及有机肥的施用,以全面提升耕地地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料结构 农作系统 有机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德市异地种植草莓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童英富 廖益民 +2 位作者 邵忠 高连英 周自新 《中国果业信息》 2009年第11期10-12,共3页
建德市是浙江省主要草莓生产优势区域,同时也是我国大棚草莓主产区之一,大棚草莓生产面积占浙江省大棚草莓生产面积的65%。受土地资源限制,建德莓农创新发展机制,纷纷走出家门,依靠技术优势和勤劳.到全国大城市郊区异地种植草莓... 建德市是浙江省主要草莓生产优势区域,同时也是我国大棚草莓主产区之一,大棚草莓生产面积占浙江省大棚草莓生产面积的65%。受土地资源限制,建德莓农创新发展机制,纷纷走出家门,依靠技术优势和勤劳.到全国大城市郊区异地种植草莓,借地生财。近年来,建德市外出异地种植草莓队伍不断壮大,种植地域不断扩大,发展模式不断创新.种植效益不断提高,社会效益显著。与此同时,异地发展的农户经营规模普遍小,组织化程度低.无公害精品意识、品牌意识不强.科技种果水平不高,中央和地方政府惠农政策无法落实,人身和财产安全得不到有效保障,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建德市异地种植草莓业的持续发展。为此,应科学选址、合理布局,树立品牌意识,应用先进技术生产绿色食品,组建合作组织,构建友好合作关系,以共同发展、共同富裕促进异地种植草莓业的健康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德市 异地 草莓 现状 趋势 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德市大同蚕桑专业合作社的运作经验及成效 被引量:2
5
作者 潘美良 朱丽君 《中国蚕业》 2010年第1期79-82,共4页
介绍了浙江省建德市大同蚕桑专业合作社的运作经验和主要成效,合作社通过加强制度建设、开展合作服务、扩展基地规模、开拓蚕茧市场和推行订单蚕业,增强了产业的竞争能力;使合作社的民主管理逐步健全,蚕农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蚕茧产销... 介绍了浙江省建德市大同蚕桑专业合作社的运作经验和主要成效,合作社通过加强制度建设、开展合作服务、扩展基地规模、开拓蚕茧市场和推行订单蚕业,增强了产业的竞争能力;使合作社的民主管理逐步健全,蚕农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蚕茧产销规模迅速发展,市场风险有效降低,蚕农收入持续稳定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蚕桑 合作社 产业化 增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德市草莓业发展现状与对策探究 被引量:6
6
作者 童英富 周自新 《中国果业信息》 2009年第7期9-12,共4页
建德市是浙江省重要的设施草莓产地。近30年的发展,建德草莓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效益不断提高,多种新技术、轮(套)作模式大量应用,草莓市场不断扩大,异地种植、草莓休闲观光业生机勃勃,品牌经营初见成效。优化布局,规模化经... 建德市是浙江省重要的设施草莓产地。近30年的发展,建德草莓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效益不断提高,多种新技术、轮(套)作模式大量应用,草莓市场不断扩大,异地种植、草莓休闲观光业生机勃勃,品牌经营初见成效。优化布局,规模化经营,改善基础设施,完善无病毒苗繁育体系,规范草莓专业合作社,强化政府的服务功能,继续实施“草莓过江”战略和草莓产业提升工程,是确保建德草莓业持续发展的根本之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莓 设施栽培 异地发展 布局 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德市茶园作业机械化现状与推进设想
7
作者 张友炯 《中国茶叶》 2015年第11期6-8,共3页
浙江省建德市地处浙西山区,依当地生产状况计,茶园管理劳动力成本约占总成本的60%之多,这些年茶园生产培育管理用工工资年年上涨,茶园生产作业用工量大、劳动强度高,茶叶采摘工缺乏,迫使人们思考茶叶生产中引入机械作业,期盼适合山地茶... 浙江省建德市地处浙西山区,依当地生产状况计,茶园管理劳动力成本约占总成本的60%之多,这些年茶园生产培育管理用工工资年年上涨,茶园生产作业用工量大、劳动强度高,茶叶采摘工缺乏,迫使人们思考茶叶生产中引入机械作业,期盼适合山地茶园生产的机械问世,以降低生产成本。为此,针对建德市茶叶生产现状,提出初浅的设想,供相关茶叶生产管理部门与生产者参考。一、建德市茶园生产机械推广应用现状茶树种植到茶叶采收的茶园生产过程中培育管理工作包含了垦植、耕作、施肥、修剪、采摘、植保等多个环节。传统的生产模式下,各环节均需投入大量的劳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园管理 作业机械化 机械作业 茶叶采摘 培育管理 生产管理部门 茶树种植 劳动力成本 用工量 生产状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优18在建德市的表现及其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被引量:2
8
作者 邢曼平 王宝强 +1 位作者 陈烈光 傅跃进 《农业科技通讯》 2013年第7期180-182,共3页
阐述了浙优18在浙江省建德市作单季稻种植的生育期、产量表现、特征特性和高产栽培技术,为今后大面积示范推广浙优18提供参考。
关键词 浙优18 表现 高产高效 栽培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德市柑桔产业发展对策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廖益民 《中国果业信息》 2008年第4期19-20,共2页
建德市属浙西丘陵山区,自然环境十分优越。全市行政区域面积中,耕地总面积1.7万hm^2,占建德市国土总面积的7.42%;山地20.5万hm^2,占建德市国土总面积的88.3%;水面0.9万hm^2,占建德市国土总面积的3.8%。建德市属亚热带... 建德市属浙西丘陵山区,自然环境十分优越。全市行政区域面积中,耕地总面积1.7万hm^2,占建德市国土总面积的7.42%;山地20.5万hm^2,占建德市国土总面积的88.3%;水面0.9万hm^2,占建德市国土总面积的3.8%。建德市属亚热带北缘季风气候区,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四季分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德市 发展对策 柑桔产业 区域面积 季风气候区 丘陵山区 自然环境 国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证”培训是农技推广的一种好形式
10
作者 黄东红 《农村实用工程技术(温室园艺)》 2000年第4期4-4,共1页
关键词 建德市 绿色证书工程 培训 农技推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生草栽培抑制桃园杂草改善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果实品质的效果
11
作者 朱乐乐 郑铭洁 +2 位作者 林松 范梦婷 傅伟军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17-329,共13页
【目的】比较不同生草种植对桃园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为我国南方桃园土壤的培肥和可持续经营提供绿色高效技术支撑。【方法】于2019年10月,在浙江省建德市园旺桃园试验基地进行生草种植田间试验。设置行间播种紫云英(As... 【目的】比较不同生草种植对桃园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为我国南方桃园土壤的培肥和可持续经营提供绿色高效技术支撑。【方法】于2019年10月,在浙江省建德市园旺桃园试验基地进行生草种植田间试验。设置行间播种紫云英(Astragalus sinicus)、白三叶(Trifolium repens)、鼠茅草(Vulpia myuros)、自然生草大巢菜(Vicia sativa)和清耕对照(CK)5个处理,测定了2022年桃树盛花期和果实成熟期土壤pH、有机质以及有效氮磷钾含量,调查各个处理小区的杂草种类、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了果实产量和外观品质。【结果】生草覆盖区杂草种类显著低于清耕处理区,紫云英、白三叶、鼠茅草和自然生草大巢菜处理区的杂草种类分别为9、10、11和6种,而CK处理区的杂草种类达到18种。与CK处理相比,4个生草处理土壤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均有所增加,以鼠茅草处理的增幅最大,春季土壤pH以紫云英处理最高。紫云英处理的土壤细菌的alpha多样性各指数值均大于CK处理,且土壤细菌独有的OTU数目较高,白三叶、鼠茅草、大巢菜处理的土壤细菌的alpha多样性指数多低于CK处理;4个生草处理土壤的真菌OUT数多低于CK。相比于CK,白三叶处理显著提高了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百分比,紫云英、鼠茅草处理显著增加子囊菌门(Ascomycota)百分比。4个生草处理相比,鼠茅草处理提升果实横径、糖度和单株产量的效果最好,其次是紫云英。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细菌多样性与土壤理化性质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其中迷踪菌门(Elusimicrobia)、硝化螺旋菌门(Nitrospirae)、Dependentiae、Latescibacteria、纤维杆菌门(Fibrobacteres)与土壤理化性质存在正相关关系。PCA主成分分析结果进一步表明,鼠茅草、白三叶处理对果实品质、单株产量以及土壤理化性质影响较大。【结论】连续种植生草可增加桃园土壤的速效养分和有机质含量,抑制杂草生长。自然生草抑制杂草的效果最好,但降低了土壤细菌多样性,且微生物结构与清耕处理无显著差异,而种植鼠茅草和紫云英能提升土壤细菌的丰富度,且鼠茅草在提升土壤养分方面的效果更佳,因而改善果实品质的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草栽培 土壤养分 杂草群落 微生物群落 果实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草栽培与生物质炭添加对梨园土壤肥力的影响
12
作者 朱乐乐 武博 +3 位作者 王朝贤 郑铭洁 张勇 傅伟军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54-764,共11页
【目的】基于土壤肥力质量综合指数,开展生草栽培与生物质炭添加对梨园土壤肥力的影响评价,揭示生物质炭施用以及生草栽培的土壤培肥效应。【方法】2023年在浙江省衢州市龙游县一处梨园进行田间试验,共设置4个处理:行间播种白三叶Trifol... 【目的】基于土壤肥力质量综合指数,开展生草栽培与生物质炭添加对梨园土壤肥力的影响评价,揭示生物质炭施用以及生草栽培的土壤培肥效应。【方法】2023年在浙江省衢州市龙游县一处梨园进行田间试验,共设置4个处理:行间播种白三叶Trifolium repens、行间播种紫云英Astragalus sinicus、施用生物质炭和常规耕作(对照),每个处理3次重复。于梨树Pyrus spp.成熟期,采集不同处理表层土壤(0~20 cm)及果实样品,并进行分析。利用雷达图分析梨园土壤肥力水平的制约因素,采用土壤肥力质量综合指数评估不同生草栽培与生物质炭添加对梨园土壤的培肥效果。【结果】①土壤pH、全氮、可溶性有机碳、微生物生物量氮4个指标呈现弱变异性,其余指标属于中等强度变异,其中土壤速效钾和可溶性有机氮的变异系数相对较大,说明土壤速效钾和可溶性有机氮对不同生草处理方式的响应较为敏感。②隶属度值绘制的雷达图显示:土壤pH、碱解氮与速效钾是制约梨园土壤肥力水平的主要因素。③通过加权模型计算的土壤肥力质量综合指数表明:与常规耕作相比,白三叶处理的土壤肥力质量综合指数值最高,生物质炭与紫云英处理次之。④生物质炭处理在改善果实品质方面效果显著(P<0.05)。⑤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可滴定酸质量分数与单株产量呈显著(P<0.05)或极显著正相关(P<0.01),因此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与可滴定酸质量分数是影响梨单株产量的关键因素。【结论】基于加权模型计算得出的土壤肥力质量综合指数可表征土壤肥力质量。依据该指标,白三叶处理提高土壤肥力的效果最佳,其次是生物质炭和紫云英处理,生物质炭处理在改善果实品质方面效果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炭 生草栽培 土壤肥力 土壤肥力质量综合指数 梨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柑桔提质增效集成技术应用推广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廖益民 童英富 +1 位作者 孔樟良 邵忠 《中国南方果树》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9-22,共4页
关键词 无公害柑桔 技术应用 提质增效 农产品生产基地 集成 产业带建设 市场竞争力 支柱产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德茶产业发展提升策略探讨 被引量:1
14
作者 傅萍 金展龙 张友炯 《中国茶叶》 2010年第6期10-11,共2页
建德市是浙江省18个优势绿茶产区之一,目前全市有6万余亩茶园,2009年茶业收入2.2亿元。近年来建德茶业在扶持龙头、基地建设、技术推广、整合品牌等方面均取得较大进展,产业基础有所加强,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茶叶收入连年稳步增长,促进... 建德市是浙江省18个优势绿茶产区之一,目前全市有6万余亩茶园,2009年茶业收入2.2亿元。近年来建德茶业在扶持龙头、基地建设、技术推广、整合品牌等方面均取得较大进展,产业基础有所加强,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茶叶收入连年稳步增长,促进了建德茶业向效益型转变。但是以生态优势、资源优势为特征的建德茶产业优势还未充分显现,茶产业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在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提升建德茶叶产业,值得深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产业 生态优势 茶叶产业 技术推广 产品结构 产业优势 资源优势 浙江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叶炒制服务中心建设的实践与探讨 被引量:1
15
作者 方目标 《中国茶叶》 2015年第3期6-8,共3页
建德市地处浙江西部山区,境贯“三江一湖”(新安江、富春江、兰江、千岛湖),森林覆盖率近80%,生态地理环境得天独厚,产茶历史悠久。建德茶园大都分布山区或半…区,生态环境优越,茶叶自然品质优异。目前,全市茶园面积6万余亩... 建德市地处浙江西部山区,境贯“三江一湖”(新安江、富春江、兰江、千岛湖),森林覆盖率近80%,生态地理环境得天独厚,产茶历史悠久。建德茶园大都分布山区或半…区,生态环境优越,茶叶自然品质优异。目前,全市茶园面积6万余亩,其中有机茶认证2万余亩,产区规模在全省产茶县(市)中居中等偏上水平,2013年全市茶叶总产量2250吨,实现产值2.4l亿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叶 服务中心 炒制 生态地理环境 西部山区 茶园面积 森林覆盖率 生态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德茶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与提升策略
16
作者 傅萍 金展龙 《中国茶叶加工》 2010年第2期12-14,共3页
针对目前浙江省建德市茶叶生产经营"散、小、低、弱"与龙头企业带动力、竞争力不强之现状,本文试图从茶园流转或"茶园托管"以提升产业集中度,加快优化茶企人才结构以提升产业主体的带动力,开展创新以提升茶产业核... 针对目前浙江省建德市茶叶生产经营"散、小、低、弱"与龙头企业带动力、竞争力不强之现状,本文试图从茶园流转或"茶园托管"以提升产业集中度,加快优化茶企人才结构以提升产业主体的带动力,开展创新以提升茶产业核心竞争力等方面探讨了全面提升建德茶产业,使茶产业可持续稳步发展的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产业组织 生产集中度 带动力 核心竞争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德大同蚕桑示范园区建设初见成效
17
作者 聂雪风 《中国蚕业》 2005年第1期71-72,共2页
1基本概况 杭州市都市农业建德大同蚕桑示范园区,地处建德市大同镇徐韩村,园区桑园面积77.4hm2.自2001年开始投入建设,已累计完成投工8.7万工,其中土地平整65hm2,新建机耕路2800m,路旁绿化苗木2000余株,三面光水渠2300m,兴建机埠2座,架... 1基本概况 杭州市都市农业建德大同蚕桑示范园区,地处建德市大同镇徐韩村,园区桑园面积77.4hm2.自2001年开始投入建设,已累计完成投工8.7万工,其中土地平整65hm2,新建机耕路2800m,路旁绿化苗木2000余株,三面光水渠2300m,兴建机埠2座,架电线5000余m.该园区设施完备,沟渠路配套完整,主干道二旁绿化成行,能灌能排,旱涝保收,农电使用方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示范园区建设 农桑12号 农桑14号 蚕桑 优良品种 土地平整 土壤有机质 桑园面积 都市农业 绿化苗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紫云英及氮肥减量下配施生物质炭对土壤理化性质和水稻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3
18
作者 劳洁玉 郑铭洁 +3 位作者 黄永材 任震 吴家森 傅伟军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89-301,共13页
【目的】为减少化学氮肥的使用,通过盆栽试验探究在紫云英还田条件下,氮肥减量配施生物质炭对稻田土壤养分提升、水稻增产的作用,旨在明确在紫云英替代部分氮肥的基础上,更有利于培肥和增产的最佳减氮量和生物质炭添加比例,以期为实际... 【目的】为减少化学氮肥的使用,通过盆栽试验探究在紫云英还田条件下,氮肥减量配施生物质炭对稻田土壤养分提升、水稻增产的作用,旨在明确在紫云英替代部分氮肥的基础上,更有利于培肥和增产的最佳减氮量和生物质炭添加比例,以期为实际生产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双因素水稻盆栽试验,以冬闲+常规施肥(CK)为空白对照,设置了4个(0.25%、0.5%、1%、2%)生物质炭添加比例,在追肥时设置3个(减氮10%、减氮20%、减氮30%)减氮比例,共设置13个处理组合,每个处理重复4次,共计52盆,生长周期120 d,水稻成熟后比较各处理对土壤理化性质及水稻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在紫云英还田下,减氮30%配施2.0%生物质炭显著提高了土壤pH(P<0.01)与CK相比提高了12.02%;减氮20%配施2.0%生物质炭对土壤有机质(SOM)、有效磷(AP)、速效钾(AK)含量均具有极显著提升作用(P<0.01),显著提升了土壤全氮含量(P<0.05),比CK分别增加了38.8%、107.2%、25.4%、24.9%;减氮20%配施0.5%生物质炭时碱解氮含量显著提升了49.6%(P<0.01)。紫云英还田下减氮30%配施1.0%生物质炭时产量最高,与CK相比分别显著增产18.7%(P<0.01)。施加低量生物质炭(0.25%生物质炭)更有利于水稻地上部生物量积累,比CK显著增加了90.04%(P<0.01)。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有机质、有效磷、速效钾是提升水稻产量的主要土壤环境因子(P<0.05、r>0.5)。【结论】紫云英、氮肥减量及生物质炭联合施用的培肥增产效果显著,紫云英还田下减氮20%配施2.0%生物质炭更有利于提升稻田土壤养分含量,减少氮素流失,促进水稻生长增产,但施加过量生物质炭对水稻产量及生物量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在追肥时减氮30%配施1.0%生物质炭对水稻增产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云英 水稻秸秆生物质炭 氮肥减量 土壤理化性质 水稻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安江库区消落带土壤向水体释放磷的潜在风险研究 被引量:4
19
作者 孔樟良 谢国雄 章明奎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971-1976,共6页
大型水库周边因季节性水位变化可形成一定宽度的消落带,其中的土壤对磷的吸持或释放可对周围水环境产生影响。本文以新安江库区消落带为研究对象,采用室内模拟方法研究了库区消落带土壤磷的吸附容量及其对磷的吸附与释放行为。结果表明... 大型水库周边因季节性水位变化可形成一定宽度的消落带,其中的土壤对磷的吸持或释放可对周围水环境产生影响。本文以新安江库区消落带为研究对象,采用室内模拟方法研究了库区消落带土壤磷的吸附容量及其对磷的吸附与释放行为。结果表明,库区内消落带土壤最大磷吸附容量在197.6~659.6 mg·kg-1之间,平均为438.5 mg·kg-1,属于中等磷吸附水平。土壤对磷零吸附时的磷平衡浓度(EPC0)可作为评价土壤磷素向水体释放磷的阈值。当EPC0值大于水体磷浓度时,土壤以释放磷为主导;小于水体磷浓度时,土壤则以固定磷为主。研究土壤的EPC0值在0.009 8~0.55 mg·L-1之间,平均为0.086 mg·L-1,与土壤有效磷呈显著正相关。在研究设定的溶液磷初始浓度范围(0~0.12 mg·L-1)内,大多数消落带土壤与磷溶液的作用过程为释放-持留交互型,只有个别磷积累较高的土壤属于释放型。消落带被临时农用后,其向水体释放磷的风险明显增加。在目前库区水质状况下,当土壤有效磷超过11 mg·kg-1时,消落带土壤以磷释放型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安江水库 消落带 土壤 水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秸秆覆盖对低龄茶园土壤性状和地表养分流失的影响 被引量:9
20
作者 孔樟良 章明奎 谢国雄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15年第4期24-27,共4页
研究了在1年龄茶园中秸秆覆盖对低龄茶园土壤性状和地表养分流失的影响,结果表明:低龄茶园行间覆盖农作物秸秆可以显著提高表土活性有机质含量、土壤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土壤速效磷、速效钾含量,以及水稳定性团聚体含量,降低表层的土... 研究了在1年龄茶园中秸秆覆盖对低龄茶园土壤性状和地表养分流失的影响,结果表明:低龄茶园行间覆盖农作物秸秆可以显著提高表土活性有机质含量、土壤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土壤速效磷、速效钾含量,以及水稳定性团聚体含量,降低表层的土壤容重,进而增强了土壤保水作用。全覆盖处理对促进土壤活性有机碳、微生物活性和速效养分含量的增加,以及提高水稳定性团聚体形成的作用略高于半覆盖处理;但在减少养分流失及地表径流量方面,全覆盖处理与半覆盖处理间无明显的差异。因此,低龄茶园行间覆盖农作物秸秆具明显的生态效应,可有效降低水土流失,改善茶园土壤理化性质,协调茶园土壤养分供应,可以作为南方山区茶园的水保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龄茶园 秸秆覆盖 土壤肥力 水土流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