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浙江省康复医学科现状调查和发展探讨 被引量:6
1
作者 林伟 连燕烈 +2 位作者 叶洪青 白莉 张荀芳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0年第4期245-246,共2页
关键词 康复医学 浙江 学科建设 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康复护理的现状与发展思路 被引量:35
2
作者 郑彩娥 林伟 叶洪青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66-269,共4页
关键词 康复护理 老年慢性病患者 康复医学 临床医学 预防医学 医学学科 病人康复 医学体系 保健医学 护理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康复护理ADL量表简介 被引量:28
3
作者 张荀芳 郑彩娥 蒋小毛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6期471-472,共2页
关键词 康复护理 ADL 量表 个人卫生 注意事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卒中患者ADL评定及康复护理干预 被引量:20
4
作者 张荀芳 郑彩娥 余丽珍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1132-1133,共2页
目的:评价康复护理ADL评定量表在脑卒中患者康复中的应用及康复疗效。方法:采用康复护理ADL评定量表在68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入院时、康复训练30天时及出院时3次进行ADL功能评定,针对ADL功能评定存在的功能障碍进行个性化的康复护理干预、... 目的:评价康复护理ADL评定量表在脑卒中患者康复中的应用及康复疗效。方法:采用康复护理ADL评定量表在68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入院时、康复训练30天时及出院时3次进行ADL功能评定,针对ADL功能评定存在的功能障碍进行个性化的康复护理干预、康复训练。结果:68例脑卒中患者经康复训练后在衣、食、住、行、个人卫生方面ADL能力均显著提高。ADL能力总分入院时37.73±3.61,康复训练30天后64.75±13.28,出院时81.79±18.69,与入院时相比,ADL能力总分增加(P<0.01)。结论:康复护理ADL评定量表对评估脑卒中患者、提高ADL能力具有指导作用;脑卒中患者经康复护理干预、康复训练后ADL能力能显著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复护理ADL评定量表 脑卒中 ADL能力 康复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脏瓣膜术后患者的康复护理探讨 被引量:5
5
作者 郑彩娥 张荀芳 缪丽华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03年第6期348-349,共2页
目的探讨康复护理、康复运动训练对心脏瓣膜术后患者的疗效。方法对 2 6例心脏瓣膜术后患者进行全面身心评定 ,制定个体康复护理措施 ,进行 2 0天康复运动训练 ,同时做好心理康复、健康教育。结果经康复运动训练和康复护理后 ,患者的心... 目的探讨康复护理、康复运动训练对心脏瓣膜术后患者的疗效。方法对 2 6例心脏瓣膜术后患者进行全面身心评定 ,制定个体康复护理措施 ,进行 2 0天康复运动训练 ,同时做好心理康复、健康教育。结果经康复运动训练和康复护理后 ,患者的心功能提高 1— 2级 ;运动负荷提高、运动时间延长 (P<0 .0 1) ,安静状态下及运动时间、负荷相等时的心率、血压、心率—血压二项乘积 ,以及心电图 S- T段压低幅度明显改善 (P<0 .0 1— 0 .0 5 )。结论康复护理及运动训练可以减少心脏瓣膜术后患者的并发症 ,增加心脏贮备能力 ,降低心肌耗氧量 ,改善心肌缺血 ,提高患者的心肺功能和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瓣膜术 康复护理 运动训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运动疗法在心脏术后康复中的作用 被引量:4
6
作者 潘克勤 霍文璟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5期280-281,共2页
目的 :探讨运动疗法在心脏术后康复中的作用。方法 :2 1例心脏手术后患者均接受功率自行车或 /和跑台训练为主的康复训练 ,并采用常规心电运动试验对康复训练前后的各项指标进行比较。结果 :运动训练后 ,运动时间和最大运动负荷显著增... 目的 :探讨运动疗法在心脏术后康复中的作用。方法 :2 1例心脏手术后患者均接受功率自行车或 /和跑台训练为主的康复训练 ,并采用常规心电运动试验对康复训练前后的各项指标进行比较。结果 :运动训练后 ,运动时间和最大运动负荷显著增加 ,安静时 ,心率、血压 (包括收缩压和舒张压 )、心率 血压乘积均显著下降 (P <0 .0 5 ,P <0 .0 1) ,安静时心电图最大ST段压低明显改善 (P <0 .0 1) ;同等负荷量运动时 ,心率、血压、心率 血压乘积及运动诱发的最大ST段压低与安静状态时有相似的改变 (P <0 .0 5 ,P <0 .0 1)。结论 :心脏术后的康复训练有助于增加体能 ,减轻心肌缺血 ,增加心肌储备功能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疗法 术后康复 心脏手术 心电运动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良性前列腺增生症的康复治疗 被引量:1
7
作者 边平达 郑兰君 张萍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1998年第4期181-182,共2页
良性前列腺增生症的康复治疗边平达1郑兰君1张萍1指导杨英霞良性前列腺增生症(benignprostatichyperplasia,BPH)是老年男性常见的疾病。有资料显示,60岁男性约50%有BPH,到80岁时其发病... 良性前列腺增生症的康复治疗边平达1郑兰君1张萍1指导杨英霞良性前列腺增生症(benignprostatichyperplasia,BPH)是老年男性常见的疾病。有资料显示,60岁男性约50%有BPH,到80岁时其发病率几乎达100%〔1〕。BPH可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列腺增生 良性 康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香港康复医疗概况 被引量:4
8
作者 林伟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01年第1期37-38,共2页
关键词 香港 康复医疗 人才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动脉硬化的康复治疗
9
作者 边平达 杨俊 吴雪莲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0年第4期235-237,共3页
关键词 脑动脉硬化 康复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运动疗法对冠心病患者PTCA及支架术后心功能和自主神经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0
10
作者 蔡巍 李建华 朱英琪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43-246,共4页
目的 :探讨运动疗法对冠心病患者PTCA或支架术后的心功能及自主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 :对 37例PTCA或支架术后的患者进行运动心功能评定 ,制定康复运动处方 ,进行 8周康复运动训练 ,采用Bruce方案亚级量分级运动试验进行康复评定 ,采用... 目的 :探讨运动疗法对冠心病患者PTCA或支架术后的心功能及自主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 :对 37例PTCA或支架术后的患者进行运动心功能评定 ,制定康复运动处方 ,进行 8周康复运动训练 ,采用Bruce方案亚级量分级运动试验进行康复评定 ,采用心率变异 (HRV)对训练前后患者的自主神经功能进行评价。结果 :实施运动疗法后患者心率增值较 8周前明显增加 (P <0 0 1) ,血压 (包括收缩压和舒张压 )、心率 -血压乘积 (RPP)均比治疗前显著下降 (P <0 0 5或P <0 0 1) ,患者在运动实验中的运动时间延长、运动负荷增加 (P <0 0 1) ,运动诱发的最大ST段压低明显改善(P <0 0 1)。训练前患者时域和频域指标显著低于对照组 (P <0 0 1) ,训练后以上各项指标较康复训练前均有回升 (P <0 0 5或P <0 0 1)。结论 :康复运动训练能提高PTCA或支架术后冠心病患者的心功能 ,改善心脏自主神经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疗法 冠心病 PTCA 支架术 心功能 自主神经功能 心电运动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自我效能理论的数字化步行功能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下肢功能的效果 被引量:12
11
作者 金振华 陈玲 刘勇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504-509,共6页
目的观察基于自我效能理论的数字化步行功能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下肢功能的效果。方法选择2021年12月至2022年12月浙江省人民医院脑卒中患者4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22例。两组均给予常规康复,对照组采用常规步行训练,试验组采用数... 目的观察基于自我效能理论的数字化步行功能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下肢功能的效果。方法选择2021年12月至2022年12月浙江省人民医院脑卒中患者4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22例。两组均给予常规康复,对照组采用常规步行训练,试验组采用数字化跑台(Walker View)行步行功能训练,共6周。治疗前后采用Fugl-Meyer评定量表下肢部分、10米步行测试、计时起立-行走测试、患侧步长、步速、功能性步行分级和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进行评估。结果试验组3例脱落。治疗后,两组各项指标均明显改善(|t|>5.808,|Z|>2.961,P<0.01),试验组各项指标优于对照组(|t|>2.049,Z=-2.572,P<0.05)。结论基于自我效能理论的数字化步行功能训练能够改善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和步行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下肢 运动功能 步行 自我效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脑共济失调的平衡协调功能训练 被引量:1
12
作者 章杏英 徐丽明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1993年第5期228-229,共2页
小脑共济失调是小脑病变引起一系列协调功能障碍性疾病,病情往往较重,急性期以药物治疗为主,后期康复治疗的报导较少,现将我院的1例小脑性共济失调后期的功能训练情况报导如下: 1 资料:患者男性,55岁,干部。1991年4月16日突然起病,发热... 小脑共济失调是小脑病变引起一系列协调功能障碍性疾病,病情往往较重,急性期以药物治疗为主,后期康复治疗的报导较少,现将我院的1例小脑性共济失调后期的功能训练情况报导如下: 1 资料:患者男性,55岁,干部。1991年4月16日突然起病,发热,继之恶心、呕吐、头晕,视物不清,双眼球及四肢震颤,左侧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脑疾病 共济失调 功能训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身振动联合多重运动策略训练对帕金森患者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6
13
作者 曾杜纯 田亮 +4 位作者 谭同才 张大威 王岩 马凤豪 叶祥明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486-1488,共3页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一种以多巴胺能神经元进行性退变为主、多系统受累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PD运动症状主要表现为静止性震颤、肌肉僵硬、运动迟缓、异常姿势和步态等,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能力,降低患者生活质量和...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一种以多巴胺能神经元进行性退变为主、多系统受累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PD运动症状主要表现为静止性震颤、肌肉僵硬、运动迟缓、异常姿势和步态等,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能力,降低患者生活质量和社会能力[1]。由于存在不同程度的运动症状,PD患者的跌倒率、意外事故率及死亡率明显高于同龄人[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常生活能力 运动症状 运动迟缓 静止性震颤 多巴胺能神经元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帕金森患者 全身振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交互式视觉反馈的姿势控制训练对脑梗死Pusher综合征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2
14
作者 曾杜纯 叶祥明 +2 位作者 田亮 张大威 章闻捷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828-832,共5页
目的:探讨基于交互式视觉反馈的姿势控制训练对脑梗死Pusher综合征患者静、动态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36例Pusher综合征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分配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1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姿势镜反馈下的平衡训练;试验组采用基于交互式视... 目的:探讨基于交互式视觉反馈的姿势控制训练对脑梗死Pusher综合征患者静、动态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36例Pusher综合征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分配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1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姿势镜反馈下的平衡训练;试验组采用基于交互式视觉反馈的姿势控制训练。治疗前后采用Burke倾斜量表(BLS)、Berg平衡量表(BBS)及Biodex平衡仪中的姿势稳定测试(PST)进行评定。结果:治疗6周后,(1)倾斜程度:两组BL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试验组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2)静态平衡:两组睁、闭眼下PST中总稳定值(OSI)、前后值(API)及左右值(MLI)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试验组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3)动态平衡:两组BB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且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基于交互式视觉反馈的姿势控制训练可明显提高脑梗死Pusher综合征患者静、动态平衡功能,且效果优于常规姿势镜反馈下平衡训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PUSHER综合征 交互式视觉反馈 姿势控制 平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非线性时空动力学的意识障碍患者脑电图研究 被引量:5
15
作者 雷灵 杨勇 +5 位作者 侯娜 刘克洪 吴莉 程琪琪 董腾飞 胡晓华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60-70,共11页
目前,意识障碍患者的意识恢复过程仍然不是很清楚。大多数相关研究采用组间比较方法,而意识恢复不仅是一个动态过程,而且会涉及不同脑区间的相互作用。因此,阐明意识恢复机制需要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对大脑活动进行跟踪。利用脑电图的... 目前,意识障碍患者的意识恢复过程仍然不是很清楚。大多数相关研究采用组间比较方法,而意识恢复不仅是一个动态过程,而且会涉及不同脑区间的相互作用。因此,阐明意识恢复机制需要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对大脑活动进行跟踪。利用脑电图的时空分辨率优势,跟踪41例意识障碍患者,共采集161例脑电信号。之后,比较不同意识恢复阶段患者脑电信号的非线性动力学参数,包括近似熵(Ap En)、样本熵(Samp En)和Lempel-Ziv复杂度(LZC)。在时间维度上,在患者意识恢复期间,全脑非线性动力学参数表现出非单调变化模式(LZC:0.299±0.053,0.295±0.060,0.279±0.049,0.302±0.053,0.307±0.069,0.326±0.049,0.334±0.046;P<0.05),且当患者从植物状态恢复到最小意识状态时,所有参数都出现拐点。在空间维度上,随着意识恢复,损伤区和非损伤区的非线性动力学参数也呈非单调变化模式,且不同脑区的非单调变化模式呈非同步。在脱离最小意识状态时,两区域差异呈极显著(损伤区vs非损伤区:Ap En为0.608±0.042 vs 0.63±0.030,LZC为0.317±0.054 vs 0.351±0.039,Samp En为0.581±0.058 vs 0.615±0.043;P<0.01)。意识恢复过程在时间维度上呈非单调变化模式,在空间维度上呈非同步变化模式。这一发现有助于进一步阐明意识恢复机制,并且对临床上治疗意识障碍患者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识 EEG 最小意识状态 模式 植物状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