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维生素B7和B12对细菌生物被膜形成及厚壳贻贝幼虫变态的影响 被引量:6
1
作者 杨金龙 段志鸿 +3 位作者 丁文扬 徐嘉康 顾忠旗 梁箫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13-123,共11页
为探究B族维生素对海洋细菌生物被膜形成、海洋贝类幼虫变态所产生的作用,本研究首先使用维生素B7(VB7)和B12(VB12)直接刺激厚壳贻贝(Mytilus coruscus)幼虫,观察其对变态的直接诱导活性;然后通过添加VB7和VB12,与海假交替单胞菌(Pseudo... 为探究B族维生素对海洋细菌生物被膜形成、海洋贝类幼虫变态所产生的作用,本研究首先使用维生素B7(VB7)和B12(VB12)直接刺激厚壳贻贝(Mytilus coruscus)幼虫,观察其对变态的直接诱导活性;然后通过添加VB7和VB12,与海假交替单胞菌(Pseudoalteromonas marina)共同形成生物被膜,分析B族维生素对生物被膜形成及其生物学特性的影响;同时检测生物被膜变化对厚壳贻贝幼虫变态发育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0.02 mmol/L浓度VB7和VB12可以直接诱导厚壳贻贝幼虫的变态,且效果最为显著(P<0.05);0.02 mmol/L浓度VB7和VB12处理后的海假交替单胞菌生物被膜对幼虫附着变态的诱导作用均显著提高(P<0.05);进一步通过细菌密度计数、膜厚度分析、可拉酸染色和定量等方法,揭示VB7和VB12处理后生物被膜细菌密度、膜厚度以及胞外多糖、蛋白和脂质均显著增加(P<0.05)。研究结果证实,VB7和VB12可能通过改变海洋细菌生物被膜的生物学特性,进而调控厚壳贻贝幼虫变态发育。本研究为探究厚壳贻贝幼虫附着变态的分子机制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和创新思路,同时为B族维生素在提高厚壳贻贝人工育苗技术、改善厚壳贻贝养殖产业问题和促进海洋牧场生态修复建设等方面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族维生素 海洋细菌 厚壳贻贝 生物被膜 变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饵料对厚壳贻贝稚贝生长、存活及淀粉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5
2
作者 顾忠旗 杨娜 +4 位作者 彭莉华 周民栋 沈和定 杨金龙 梁箫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428-433,共6页
为了解不同饵料对厚壳贻贝Mytilus coruscus稚贝生长、存活及消化能力的影响,在温度为18℃、盐度为30的条件下,使用单一湛江等边金藻、青岛大扁藻及其二者的混合饵料(体积比为1∶1)分别投喂壳长为1.31 mm±0.05 mm的厚壳贻贝稚贝,... 为了解不同饵料对厚壳贻贝Mytilus coruscus稚贝生长、存活及消化能力的影响,在温度为18℃、盐度为30的条件下,使用单一湛江等边金藻、青岛大扁藻及其二者的混合饵料(体积比为1∶1)分别投喂壳长为1.31 mm±0.05 mm的厚壳贻贝稚贝,并检测其21 d内的存活率、壳长、壳高、湿质量、特定生长率和淀粉酶活力变化。结果表明:在不同饵料条件下,稚贝的存活率均大于93%,不同处理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饲养14 d以上时,各饵料组稚贝的壳长、壳高、特定生长率、湿重和淀粉酶活力均为混合饵料组高于其他饵料组;试验结束时,混合饵料组稚贝的各项生长指标及淀粉酶活力均显著高于两个单一饵料组(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厚壳贻贝 稚贝 微藻 生长 淀粉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照周期对曼氏无针乌贼(Sepiella japonica)繁殖、性类固醇激素系统及生长性能的调控作用 被引量:4
3
作者 平洪领 王天明 +9 位作者 刘立芹 史会来 胡逍宇 吕振明 杨静文 迟长凤 刘慧慧 黄伟 顾忠旗 吴常文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577-584,共8页
养殖条件下的性早熟、个体小型化是影响曼氏无针乌贼(Sepiella japonica)的养殖效益的重要因素。为探讨养殖条件下曼氏无针乌贼性早熟的可能因素,本文探讨了3种不同光照周期(23D:1L;12D:12L;1D:23L)对其繁殖性能及个体生长的影响。结果... 养殖条件下的性早熟、个体小型化是影响曼氏无针乌贼(Sepiella japonica)的养殖效益的重要因素。为探讨养殖条件下曼氏无针乌贼性早熟的可能因素,本文探讨了3种不同光照周期(23D:1L;12D:12L;1D:23L)对其繁殖性能及个体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光照周期对曼氏无针乌贼的繁殖性能总体影响不大,除长光照周期(1D:23L)下,睾酮(T)、雌二醇(E2)等激素水平有较显著的降低外(P<0.05),光照对乌贼繁殖时间、性腺重及性腺发育指数等指标均无明显影响。但光照周期对曼氏无针乌贼生长却有明显影响,在胴长、体重、瞬时生长率(IGR)及肥满度等生长指标上均呈现出短光照组>中光照组>长光照的趋势。短光照组雌乌贼在体重、瞬时生长率和肥满度,雄乌贼在胴长等指标上,均显著优于长光照组(P<0.05)。该结果表明光照周期可作为影响曼氏无针乌贼生长性能的重要因素,在今后的养殖条件优化中应加以考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曼氏无针乌贼 光周期 生长 繁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铜和温度对厚壳贻贝早期幼虫生长和存活的影响
4
作者 顾忠旗 李一峰 +4 位作者 郭行磐 陈芋如 周民栋 黄继 杨金龙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596-600,共5页
进行了不同温度(10、14、17℃)和不同Cu(Ⅱ)质量浓度(7.40、32.63、56.58、193.94、300.48μg/L)的耦合作用对厚壳贻贝Mytilus coruscus D形幼虫生长和存活的急性毒性影响试验。结果表明:Cu(Ⅱ)胁迫96 h后,10、14℃试验组幼虫的存活率在... 进行了不同温度(10、14、17℃)和不同Cu(Ⅱ)质量浓度(7.40、32.63、56.58、193.94、300.48μg/L)的耦合作用对厚壳贻贝Mytilus coruscus D形幼虫生长和存活的急性毒性影响试验。结果表明:Cu(Ⅱ)胁迫96 h后,10、14℃试验组幼虫的存活率在Cu(Ⅱ)质量浓度为193.94、300.48μg/L时均显著降低(P<0.05),17℃试验组幼虫的存活率在Cu(Ⅱ)质量浓度为56.58μg/L及以上时显著降低(P<0.05);在温度为10、14、17℃时Cu(Ⅱ)胁迫的96 h半致死浓度(96 h LC50)分别为143.6、143.5、133.0μg/L,表明随着温度的升高LC50呈下降趋势;Cu(Ⅱ)胁迫96 h的生长试验结果显示,在10℃时,56.58μg/L质量浓度组的壳长相对增长率与对照组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14、17℃时,32.63、56.58μg/L质量浓度组的壳长相对增长率与对照组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在相同Cu(Ⅱ)浓度和不同水温胁迫下,17℃试验组幼虫壳长相对增长率显著高于10、14℃试验组(P<0.05)。研究表明,Cu(Ⅱ)胁迫和温度的变化能影响厚壳贻贝D形幼虫的存活,且在较高的温度下幼虫对Cu(Ⅱ)胁迫更为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厚壳贻贝 温度 D形幼虫 半致死浓度 生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瘤荔枝螺室内人工育苗试验 被引量:2
5
作者 黄继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6年第6期87-90,共4页
[目的]通过室内人工育苗试验,探索瘤荔枝螺的人工育苗技术。[方法]采用低温干运法将亲螺从嵊泗县嵊山镇运回试验基地,控制培育池水深55~65 cm,海水比重1.016~1.019,水温26~30℃,保持连续充气,投喂鲜活的紫贻贝、菲律宾蛤仔、蓝蛤等低值... [目的]通过室内人工育苗试验,探索瘤荔枝螺的人工育苗技术。[方法]采用低温干运法将亲螺从嵊泗县嵊山镇运回试验基地,控制培育池水深55~65 cm,海水比重1.016~1.019,水温26~30℃,保持连续充气,投喂鲜活的紫贻贝、菲律宾蛤仔、蓝蛤等低值贝类。收集亲螺产出的卵囊,冲洗消毒后放入孵化池孵化。培育单细胞微藻作为瘤荔枝螺幼体的饵料,用虾片、长牡蛎卵细胞、新鲜缢蛏碎块(200目筛绢网过滤)培育稚螺。[结果]共孵化出瘤荔枝螺面盘幼体800万粒,培育出平均壳高3.56 mm的稚螺58.6万粒,培育成活率为7.3%。瘤荔枝螺胚胎发育是在卵囊内完成,胚胎发育成面盘幼虫后破膜而出,进入浮游生长阶段,期间摄食单胞藻。附着变态后,幼虫开始摄食动物性饵料。[结论]附底栖硅藻波纹板采苗率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瘤荔枝螺 亲螺培育 人工育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厚壳贻贝人工育苗关键技术探讨
6
作者 黄继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6年第5期74-74,127,共2页
从壳顶幼虫培育、匍匐幼虫培育、附着基选择及投放、稚贝培育等方面探讨了厚壳贻贝人工育苗中的关键技术,以期为厚壳贻贝的人工育苗提供技术参考。
关键词 厚壳贻贝 壳顶幼虫 稚贝培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