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家蚕生物反应器表达A组轮状病毒结构蛋白VP7
1
作者 王蓓蕾 孙爱群 李司 《浙江农业科学》 2019年第8期1477-1481,共5页
A组轮状病毒(rotavirus,RV)是引起某些幼龄动物患急性胃肠炎的主要病原之一,给家畜养殖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VP7蛋白是RV最外层的糖蛋白,具有强抗原性和免疫原性。本研究构建了重组家蚕杆状病毒BmNPV-VP7,并分别感染家蚕细胞、家蚕5... A组轮状病毒(rotavirus,RV)是引起某些幼龄动物患急性胃肠炎的主要病原之一,给家畜养殖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VP7蛋白是RV最外层的糖蛋白,具有强抗原性和免疫原性。本研究构建了重组家蚕杆状病毒BmNPV-VP7,并分别感染家蚕细胞、家蚕5龄幼虫以及蚕蛹。SDS-PAGE和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在重组病毒感染的家蚕细胞、5龄幼虫以及蚕蛹中均检测到35 ku的特异性条带,说明成功表达了VP7蛋白。ELISA检测结果显示,VP7蛋白在家蚕细胞和蚕蛹中的表达分别在感染后第5天和第7天达到最高水平;而在家蚕5龄幼虫中,VP7蛋白表达量不高。家蚕具有食用和药用价值,我们构建的重组家蚕杆状病毒BmNPV-VP7在家蚕生物反应器中成功表达了VP7蛋白,为A组轮状病毒疫苗的研制提供了一条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P7蛋白 A组轮状病毒 家蚕表达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蚕30kDa载脂蛋白19G1前体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及克隆表达
2
作者 陈晓平 于威 张耀洲 《浙江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年第5期747-753,763,共8页
从本实验室构建的家蚕蛹cDNA文库中发现了一条编码低分子量30 kDa载脂蛋白19G1前体(lowmolecular mass 30 kDa lipoprotein 19G1 precursor)的EST序列(GeneBank登录号:AY568957),在NCBI数据库中比对后得知该基因的ORF长为771 bp,与基因... 从本实验室构建的家蚕蛹cDNA文库中发现了一条编码低分子量30 kDa载脂蛋白19G1前体(lowmolecular mass 30 kDa lipoprotein 19G1 precursor)的EST序列(GeneBank登录号:AY568957),在NCBI数据库中比对后得知该基因的ORF长为771 bp,与基因组比对后发现该基因的ORF不含内含子,由单一外显子编码256个氨基酸残基的蛋白质,该蛋白属于家蚕30K蛋白家族,预测分子量约为29.5 kDa,等点电为7.29;信号肽分析显示该蛋白很可能存在信号肽。根据该基因ORF进行引物设计,以家蚕基因组为模板,PCR扩增获得该基因,将其克隆到pET-28a(+)载体中并导入大肠杆菌BL21(DE3),IPTG诱导表达,裂解菌作SDS-PAGE分析,结果表明该蛋白前体成功表达,为研究其功能打下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蚕 低分子量30 kDa载脂蛋白19G1前体 30K蛋白 克隆 生物信息学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探究马齿苋抑制猪炎症反应的作用机制 被引量:3
3
作者 谢婕妤 吴昕怡 +2 位作者 罗瑞昌 吕正兵 王丹 《浙江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年第4期548-557,共10页
采用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等技术,挖掘马齿苋抑制猪炎症反应的主要活性成分及关键靶点,探究其可能的作用机制。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和Uniprot(Universal protein)中筛选马齿苋有效成分及靶点,通过GeneCards和疾病靶点数据... 采用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等技术,挖掘马齿苋抑制猪炎症反应的主要活性成分及关键靶点,探究其可能的作用机制。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和Uniprot(Universal protein)中筛选马齿苋有效成分及靶点,通过GeneCards和疾病靶点数据库,获得炎症相关的靶点;利用Venn网站将马齿苋相关靶点与炎症相关靶点进行映射来构建韦恩图,得到马齿苋抗猪炎症的预测靶点。结合String数据库和Cytoscape软件对预测靶点进一步筛选,获取关键靶点后对其进行GO功能富集分析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选取排名靠前的关键靶点和活性成分开展分子对接分析。结果表明:筛选得到β-谷甾醇、山柰酚和木犀草素等马齿苋的10个潜在药效成分;马齿苋发挥抗炎作用的核心靶点包括TNF、ALB和TP53等共90个,可参与细胞迁移的正调控、炎症反应、细菌源分子的反应等生物过程,涉及癌症、疟疾、MAPK等信号通路。该研究揭示了马齿苋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抑制猪炎症反应的作用机制,为其在实际畜牧养殖中治疗由炎症反应所导致的猪腹泻性相关疾病的具体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药理学 马齿苋 炎症 分子对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药复方通过调控短链脂肪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4
作者 吴昕怡 罗瑞昌 +2 位作者 郑永坚 俞雯雯 王丹 《浙江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5年第1期120-129,共10页
近年来,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s, UC)的发病率和流行率在全球范围内呈上升趋势,备受关注。UC的发生和发展涉及多种因素,其中短链脂肪酸(Short-chain fatty acids, SCFAs)的浓度水平是一个重要因素。正常情况下,SCFAs作为肠道菌... 近年来,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s, UC)的发病率和流行率在全球范围内呈上升趋势,备受关注。UC的发生和发展涉及多种因素,其中短链脂肪酸(Short-chain fatty acids, SCFAs)的浓度水平是一个重要因素。正常情况下,SCFAs作为肠道菌群微生物的重要代谢产物,与免疫调控、抗肿瘤和抗炎等生物学作用密切相关,其浓度水平的变化可反映宿主机体肠道菌群微生物的平衡状态。在基础研究及临床实践中,传统中药复方对UC显示出良好的治疗效果,尤其是部分中药复方可通过调控SCFAs而发挥抗UC的作用。以中国知网、Web of Science为文献检索数据库,以“短链脂肪酸”或“Short-chain fatty acids”和“溃疡性结肠炎”或“Ulcerative colits”为关键词进行检索,从结果中进一步筛选有关中药复方的内容,进行归纳和整理,综述了近4年内关于中药复方通过调控SCFAs的浓度水平对UC症状潜在影响的研究,从SCFAs缓解UC动物模型临床症状的角度分析中药复方治疗UC的机制,以期为UC基础与临床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复方 短链脂肪酸 溃疡性结肠炎 肠道菌群 代谢产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蚕杆状病毒(BmNPV)Bm122基因的缺失影响芽生型病毒粒子的形成
5
作者 朱丽萍 于威 +2 位作者 陈滨 何欢 解纯刚 《浙江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年第2期277-282,共6页
为研究家蚕杆状病毒(BmNPV)编码的Bm122基因的生物学功能,利用Red重组技术和Bac-to-Bac系统分别构建了Bm122-ko-bacmid和Bm122-re-bacmid,实现对Bm122基因的敲除和异位补回。进而将Bm122-kobacmid、Bm122-re-bacmid、wtbacmid(野生... 为研究家蚕杆状病毒(BmNPV)编码的Bm122基因的生物学功能,利用Red重组技术和Bac-to-Bac系统分别构建了Bm122-ko-bacmid和Bm122-re-bacmid,实现对Bm122基因的敲除和异位补回。进而将Bm122-kobacmid、Bm122-re-bacmid、wtbacmid(野生型)分别转染BmN细胞,病毒滴度测定结果显示:Bm122缺失后,病毒无法形成正常水平的芽生型病毒粒子(budded virus,BV),表明该基因是病毒生成有感染力的BV所必需的基因;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发现,Bm122敲除后细胞内未观察到杆状病毒粒子,进一步证实Bm122的缺失影响了BV的生成。qPCR结果显示,Bm122缺失后病毒DNA复制水平降低。结果表明,Bm122是病毒生成正常水平的BV所必需的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蚕杆状病毒 Bm122基因 Red重组技术 BAC-TO-BAC系统 病毒复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蚕杆状病毒表达系统研究进展 被引量:3
6
作者 寿鑫 应慧慧 +2 位作者 李擎 于威 张耀洲 《丝绸》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18-22,共5页
近年来家蚕杆状病毒表达系统在应用和优化等方面研究有了新进展。家蚕杆状病毒表达系统利用携带外源目的蛋白基因的重组杆状病毒对家蚕及其细胞系的高效感染能力,在感染后的家蚕体内或培养细胞中大量表达目的蛋白。家蚕作为一种外源蛋... 近年来家蚕杆状病毒表达系统在应用和优化等方面研究有了新进展。家蚕杆状病毒表达系统利用携带外源目的蛋白基因的重组杆状病毒对家蚕及其细胞系的高效感染能力,在感染后的家蚕体内或培养细胞中大量表达目的蛋白。家蚕作为一种外源蛋白表达载体,具有与哺乳动物细胞类似的翻译后修饰过程,其与核型多角体病毒的动态相互作用也一直是研究的热点。由于该系统潜在的巨大优势,为生产人类急需的蛋白质药物、基因工程疫苗和基因工程杀虫剂等提供了新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蚕 杆状病毒表达系统 新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mNPV or f98对家蚕核型多角体杆状病毒复制、转录及包装的影响 被引量:1
7
作者 史利利 蒋彩英 +4 位作者 于威 陈琛 蒋磊 巩成见 童富淡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623-630,共8页
为了研究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ombyx mori nucleopolyhedrovirus,BmNPV)基因orf98的功能,通过λRed重组系统定点敲除BmNPVorf98基因,构建缺失型重组病毒Bm98-ko-Bacmid;以Bac-to-Bac系统补回BmNPVorf98基因,构建补回型重组病毒Bm98-re-B... 为了研究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ombyx mori nucleopolyhedrovirus,BmNPV)基因orf98的功能,通过λRed重组系统定点敲除BmNPVorf98基因,构建缺失型重组病毒Bm98-ko-Bacmid;以Bac-to-Bac系统补回BmNPVorf98基因,构建补回型重组病毒Bm98-re-Bacmid;将野生型病毒(wtBacmid)、缺失型病毒(Bm98-koBacmid)和补回型病毒(Bm98-re-Bacmid)分别转染家蚕细胞BmN。病毒滴度检测结果显示,Bm98-ko-Bacmid可形成侵染性的病毒粒子,但数量显著降低(P<0.05).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发现,Bm98-ko-Bacmid只产生游离的杆状病毒粒子,数量明显减少,而wtBacmid和Bm98-re-Bacmid产生大量具有囊膜结构的成熟病毒粒子。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分析结果表明,BmNPVorf98基因缺失对BmNPV病毒复制没有影响,而早期基因lef3、晚期基因vp39和极晚期基因p10的转录水平显著降低(P<0.05)。综上所述,BmNPVorf98基因对病毒复制是非必需的,但显著影响病毒的繁殖速度和包装(P<0.05);对病毒各个时期的基因转录也具有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 λRed重组系统 BAC-TO-BAC系统 病毒复制 基因转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蚕Argonaute2的表达分析及其结合RNA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张玉 洪叶挺 +6 位作者 盛清 陈健 于威 王丹 吴祥甫 张耀洲 聂作明 《浙江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年第6期702-709,共8页
从家蚕cDNA文库中扩增到家蚕BmAGO2基因完整的ORF序列,通过Lasergene软件分析获得BmAGO2的抗原表位区(命名为Kago2),构建含Kago2的表达载体,转化大肠杆菌诱导表达,融合蛋白经镍柱亲和层析纯化后免疫新西兰大白兔制备多克隆抗体,ELISA和W... 从家蚕cDNA文库中扩增到家蚕BmAGO2基因完整的ORF序列,通过Lasergene软件分析获得BmAGO2的抗原表位区(命名为Kago2),构建含Kago2的表达载体,转化大肠杆菌诱导表达,融合蛋白经镍柱亲和层析纯化后免疫新西兰大白兔制备多克隆抗体,ELISA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抗血清的效价可达到1∶25 600以上,抗体特异性较好。表达谱分析结果显示,BmAGO2蛋白在家蚕卵期、蛹期、蛾期和五龄幼虫期均表达,但在蛹期表达量要偏低。而在五龄幼虫各组织中BmAGO2蛋白的表达差异较明显,BmAGO2蛋白在头部和表皮中大量表达,丝腺、马氏管和脂肪中也有少量表达,而在血淋巴、气管和中肠中未检测到该蛋白的表达。结合BmAGO2表达谱分析结果,进一步利用其抗体通过免疫共沉淀方法从BmAGO2蛋白表达量高的家蚕头部和表皮中分离出BmAGO2蛋白及结合的RNA,并逆转录成cDNA。以家蚕miRNA潜在的靶基因Bmem4,Bm(spl)-like,Bmemc,Bmmγ,Bmmβ2作为检测基因,荧光定量PCR分析获得的BmAGO2结合RNA,和对照组RNA相比,Bmem4,Bm(spl)-like,Bmemc,Bmmγ,Bmβ2基因在BmAGO2结合RNA中的含量分别富集了3.93、1.31、2.4、1.31、0.97倍。miRNA靶位点分析表明,Bmem4和Bmemc存在多个miRNA结合位点,极有可能是miRNA的靶基因。目前还没有有效的家蚕miRNA靶基因高通量鉴定方法,本实验为家蚕miRNA靶基因的高通量筛选提提供了可靠地实验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mAGO2 表达谱分析 结合RNA 免疫共沉淀 miRNA靶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mNPV)Bm56缺失对病毒复制和转录的影响 被引量:1
9
作者 石扬辉 朱丽萍 +3 位作者 张臣 袁佳 解纯刚 于威 《浙江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年第6期734-739,共6页
研究Bm56的生物学功能,利用Red重组系统构建了Bm56基因缺失型病毒vBm56-KO-Bacmid,并利用Bac-to-Bac系统构建了Bm56基因补回型病毒vBm56-Re-Bacmid。然后将构建好的上述病毒转染BmN细胞,qPCR研究发现,Bm56敲除型病毒与野生病毒相比,在... 研究Bm56的生物学功能,利用Red重组系统构建了Bm56基因缺失型病毒vBm56-KO-Bacmid,并利用Bac-to-Bac系统构建了Bm56基因补回型病毒vBm56-Re-Bacmid。然后将构建好的上述病毒转染BmN细胞,qPCR研究发现,Bm56敲除型病毒与野生病毒相比,在囊膜病毒(Budded virus,BV)的产量上并没有统计学差异,表明Bm56基因不是病毒形成有感染活力病毒粒子的必需基因。同时qRT-PCR研究结果也显示,Bm56缺失没有明显降低病毒基因组的复制水平,进一步研究Bm56缺失对BmNPV基因转录的影响。qRT-PCR结果显示,Bm56对早晚期和极晚期基因的转录水平均没有明显的影响。说明Bm56不是BmNPV病毒复制的必需基因,对病毒早期基因、晚期基因和极晚期基因的转录水平均无显著影响,推测Bm56可能作为一种病毒结构蛋白,在病毒装配等环节中起着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MNPV Bm56 RED重组 病毒复制 病毒转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蚕表达人促红细胞生成素口服急性毒性和初步药效学研究
10
作者 李杰 谭淑敏 +4 位作者 王小飞 舒特俊 于威 张耀洲 陈剑清 《浙江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年第6期728-733,共6页
为了研究家蚕表达的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BmrhEPO)口服治疗肾性贫血的疗效并评价安全性,进行了小鼠口服BmrhEPO急性毒性实验,结果显示其对小鼠基本无毒或毒性极低,小鼠口服BmrhEPO最大耐受剂量大于147 882IU/kg。肾性贫血小鼠以剂量为6... 为了研究家蚕表达的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BmrhEPO)口服治疗肾性贫血的疗效并评价安全性,进行了小鼠口服BmrhEPO急性毒性实验,结果显示其对小鼠基本无毒或毒性极低,小鼠口服BmrhEPO最大耐受剂量大于147 882IU/kg。肾性贫血小鼠以剂量为62 865IU/kg和20 955IU/kg的两个剂量组连续口服BmrhEPO一周,以小鼠血液网织红细胞数及百分率为药效指标,结果显示口服有药效,并且药效与剂量呈正相关。本实验为开发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口服药物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验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蚕 EPO 口服 急性毒性 肾性贫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mp24缺失对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基因组的复制、转录及病毒组装的影响
11
作者 陈琛 于威 +3 位作者 史利利 巩成见 蒋磊 童富淡 《浙江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年第1期109-115,共7页
研究Bmp24基因的生物学功能,利用Red重组技术和Bac-to-Bac系统构建Bmp24缺失型病毒(Bmp24-ko-Bacmid)和Bmp24修复型病毒(Bmp24-re-Bacmid)。然后将Bmp24-ko-Bacmid、Bmp24-re-Bacmid以及野生型病毒(wtBacmid)分别转染BmN细胞,病毒滴度... 研究Bmp24基因的生物学功能,利用Red重组技术和Bac-to-Bac系统构建Bmp24缺失型病毒(Bmp24-ko-Bacmid)和Bmp24修复型病毒(Bmp24-re-Bacmid)。然后将Bmp24-ko-Bacmid、Bmp24-re-Bacmid以及野生型病毒(wtBacmid)分别转染BmN细胞,病毒滴度测定发现3种病毒都能产生有活力的子代病毒并使细胞发病,但Bmp24-ko-Bacmid在各个时相的滴度值显著低于其他两种病毒(P<0.05)。电镜观察结果发现Bmp24-ko-Bacmid感染的细胞中只有少量细长的杆状结构,而其他两种病毒感染细胞后能够产生大量具有囊膜包裹的成熟病毒粒子。qPCR实验结果显示,Bmp24缺失不会影响病毒基因组的复制,同时qRT-PCR结果显示Bmp24缺失使早期、晚期基因和极晚期基因的转录水平显著低于野生型病毒(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 Bmp24基因 RED重组系统 BAC-TO-BAC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传染性贫血病毒gp90蛋白的表达及其在诊断中的潜在应用
12
作者 陈新江 毛洁 +2 位作者 孟庆来 张晓燕 张耀洲 《科技通报》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00-304,共5页
以质粒pVRCSV1.0-syn-gp90为模板,利用PCR扩增马传染性贫血病毒外膜蛋白基因(gp90),构建了原核表达质粒pET-28a(+)-gp90,然后转化大肠杆菌Rosetta(DE3),诱导表达并纯化该重组蛋白,ELISA和Western blot证明马的阳性血清可以识别该重组蛋... 以质粒pVRCSV1.0-syn-gp90为模板,利用PCR扩增马传染性贫血病毒外膜蛋白基因(gp90),构建了原核表达质粒pET-28a(+)-gp90,然后转化大肠杆菌Rosetta(DE3),诱导表达并纯化该重组蛋白,ELISA和Western blot证明马的阳性血清可以识别该重组蛋白。以纯化的融合蛋白免疫新西兰大白兔制备多克隆抗体,测定的效价为1∶13,0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P90基因 原核表达 纯化 EIAV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步超离心法分离纯化人血浆Apo B100及兔抗人Apo B100抗血清制备
13
作者 张海花 王婕 +2 位作者 高慧 付彩云 童富淡 《浙江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年第1期115-118,共4页
建立一种从人血浆中分离纯化Apo B100的方法,并制备兔抗人Apo B100抗血清。将血浆用溴化钾调成1.019g/mL的密度液进行差分超速离心,将分离产物在溴化钾不连续密度梯度液(1.006~1.210g/mL)中进行等密度超速离心。用G-100葡聚糖凝胶柱纯... 建立一种从人血浆中分离纯化Apo B100的方法,并制备兔抗人Apo B100抗血清。将血浆用溴化钾调成1.019g/mL的密度液进行差分超速离心,将分离产物在溴化钾不连续密度梯度液(1.006~1.210g/mL)中进行等密度超速离心。用G-100葡聚糖凝胶柱纯化Apo B100,以ELISA双抗体夹心法检测浓度,真空冷冻干燥。取冻干粉与弗氏佐剂混合后免疫新西兰白兔,制备兔抗人Apo B100抗血清,利用双向免疫扩散检测抗原纯度与抗血清效价。结果是一步超离法分离的Apo B100最高浓度为0.91μg/mL;二步超离法分离的Apo B100最高浓度为1.40μg/mL,对应的抗血清效价为1∶64。结果表明二步超离心法提高了人血浆Apo B100的分离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PO B100 超速离心 ELISA 双向免疫扩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葡聚糖活性检测的新方法
14
作者 张晓菲 严珍珍 +4 位作者 谢辛慈 吴佳 宋如鋆 舒建洪 吕正兵 《浙江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年第5期738-741,共4页
大多具有分支的β-(1-3)-D-葡聚糖具有免疫调节及抗肿瘤活性。文章利用人单核白血病THP-1细胞株建立细胞水平上葡聚糖生物活性的检测方法,实现高通量筛选活性多糖。THP-1细胞在不同浓度的葡聚糖刺激48h后离心收集上清,ELISA法检测其释... 大多具有分支的β-(1-3)-D-葡聚糖具有免疫调节及抗肿瘤活性。文章利用人单核白血病THP-1细胞株建立细胞水平上葡聚糖生物活性的检测方法,实现高通量筛选活性多糖。THP-1细胞在不同浓度的葡聚糖刺激48h后离心收集上清,ELISA法检测其释放细胞因子浓度,以筛选有效的评价指标。结果显示:THP-1细胞在不同葡聚糖刺激下,细胞培养液中IFN-α含量变化明显。IFN-α可作为在细胞水平上评价葡聚糖活性的标准检测指标。该方法既克服了动物实验工作量大、成本高,又克服了原代细胞不稳定等因素,为高通量筛选活性多糖提供了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P-1 葡聚糖 活性检测 高通量筛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RD-BmBacmid载体构建表达GFP蛋白的重组杆状病毒的方法
15
作者 梅文枫 钱月忠 +1 位作者 史翠萍 陈健 《浙江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年第6期672-677,共6页
研究构建一种快速表达GFP蛋白的重组杆状病毒的方法。在复制缺陷型的家蚕杆状病毒(BmNPV)穿梭载体RD-BmBacmid基础上,利用PCR方法合成两端分别含有50bp左右同源臂的绿色荧光蛋白基因(AcGFP)片段和线性化的RD-BmBacmid共转染BmN细胞或家... 研究构建一种快速表达GFP蛋白的重组杆状病毒的方法。在复制缺陷型的家蚕杆状病毒(BmNPV)穿梭载体RD-BmBacmid基础上,利用PCR方法合成两端分别含有50bp左右同源臂的绿色荧光蛋白基因(AcGFP)片段和线性化的RD-BmBacmid共转染BmN细胞或家蚕幼虫,可以一步获得重组病毒,表达绿色荧光蛋白。实验结果表明,含有AcGFP基因的重组杆状病毒构建成功,在BmN细胞和家蚕幼虫中分别表达了绿色荧光蛋白。因而,本研究成功建立了一种快速构建重组杆状病毒并能够表达GFP蛋白的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杆状病毒 RD-BmBacmid PCR 共转染 绿色荧光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PD-L1CAR基因的构建及CAR-T的功能活性研究
16
作者 白静 张洁雯 +2 位作者 施炜星 陈健 吕正兵 《浙江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年第6期901-908,共8页
鉴于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 cells,CAR-T)疗法应用于肿瘤治疗的临床试验已取得很大突破,设计了程序性死亡配体-1(programmed death ligand-1,PD-L1)特异性CAR-T细胞以体外杀伤肺癌细胞。通过克隆表达PD-L1_((73... 鉴于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 cells,CAR-T)疗法应用于肿瘤治疗的临床试验已取得很大突破,设计了程序性死亡配体-1(programmed death ligand-1,PD-L1)特异性CAR-T细胞以体外杀伤肺癌细胞。通过克隆表达PD-L1_((73-739)),并纯化PD-L1蛋白以免疫BALB/c小鼠制备获得PD-L1单克隆抗体;克隆PD-L1单克隆抗体单链可变区片段,与CD28、4-1BB、CD3-ζ链的基因体外融合构建第三代CAR基因,并克隆于慢病毒载体pCDH-CMV-EF1-copGFP上,包装成慢病毒。该慢病毒感染CD^(8+)T细胞,扩增5d,测定CAR的表达,表达率可达到22%以上。PD-L1靶向的肿瘤细胞杀伤作用分析显示,抗PD-L1CAR-T细胞有一定的体外杀伤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癌 程序性死亡配体-1 嵌合抗原受体 单克隆抗体 过继细胞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