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线性加权求和法的生物皮质骨材料钻削参数优化
1
作者 安永峰 熊次远 +2 位作者 陈庆盈 李俊杰 李明 《工具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8-25,共8页
为进一步研究骨科医用手术钻头钻削生物皮质骨材料工艺参数对钻削力和温度的影响,实现对钻削参数的优选。采用正交试验法进行钻削实验,分析钻削材料厚度、进给速度和主轴转速对钻削力与温度的影响,并比较刀具磨损和钻削材料厚度对钻削... 为进一步研究骨科医用手术钻头钻削生物皮质骨材料工艺参数对钻削力和温度的影响,实现对钻削参数的优选。采用正交试验法进行钻削实验,分析钻削材料厚度、进给速度和主轴转速对钻削力与温度的影响,并比较刀具磨损和钻削材料厚度对钻削力的影响。建立钻削力和温度与钻削参数的整体和单独预测模型,并通过实验验证模型的准确性。以钻削材料厚度4 mm为例,以进给速度和主轴转速为优化变量,以最小化钻削时间与钻削力为目标构建多目标优化模型。使用线性加权求和法求解,分别得到五种不同加权系数组合下钻削生物皮质骨材料的优化工艺参数,并通过实验验证两目标权重系数为0.5时的最优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皮质骨材料 钻削 工艺参数 线性加权求和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C1-2不稳 被引量:24
2
作者 马维虎 刘观燚 +6 位作者 孙韶华 蒋伟宇 胡勇 赵刘军 黄雷 应江炜 徐荣明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47-51,共5页
目的:探讨经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寰枢椎不稳的临床疗效。方法:2003年1月至2006年12月,采用寰枢椎经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C1-2不稳患者27例,男18例,女9例,年龄17~71岁,平均43.5岁。其中AndersonⅡ型齿状突骨折16例(... 目的:探讨经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寰枢椎不稳的临床疗效。方法:2003年1月至2006年12月,采用寰枢椎经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C1-2不稳患者27例,男18例,女9例,年龄17~71岁,平均43.5岁。其中AndersonⅡ型齿状突骨折16例(陈旧性骨折7例,新鲜骨折9例),Ⅲ型陈旧性齿状突骨折1例,横韧带断裂4例,上颈椎肿瘤1例,先天性游离齿状突并寰枢椎不稳5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颈枕区疼痛,活动受限;影像学均有寰枢椎半脱位或不稳,JOA评分5~12分,平均8.6分。其中3例难复性脱位患者先行前路松解术;22例同时行植骨融合,5例单纯行内固定。随访治疗效果。结果:27例患者共置入螺钉108枚,其中有3例在置入寰椎椎弓根螺钉时后弓破裂,直接将螺钉固定在寰椎侧块上。手术时间1~3h,出血量100~400ml,术中有2例在剥离寰椎后弓下缘时损伤静脉丛,成功止血。术后X线片及CT显示2例一侧枢椎椎弓根螺钉部分进入椎动脉孔,1例螺钉偏内致椎弓根内侧皮质破裂,均无神经症状,其余螺钉位置良好,寰枢关节复位满意。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42个月,平均26个月,术后JOA评分13~17分,平均14.8分。未发生与螺钉相关的神经血管并发症,无内固定松动或断钉现象,22例植骨者术后随访时均已达到骨性融合,5例未行植骨患者1年后拆除内固定,寰枢关节旋转功能良好。结论:寰枢椎后路椎弓根螺钉技术是治疗寰枢椎不稳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寰枢椎不稳 椎弓根螺钉 内固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少年脊柱侧凸患者胸椎椎弓根螺钉置入的准确性和安全性评价 被引量:22
3
作者 胡勇 谢辉 +2 位作者 徐荣明 贾连顺 阮永平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11期820-824,共5页
目的:探讨青少年脊柱侧凸患者胸椎椎弓根螺钉置入的准确性和安全性,以减少相关手术并发症。方法:32例青少年脊柱侧凸患者术前均对畸形脊柱进行标准俯卧位CT加密扫描,测量进钉点至椎体前缘的深度、进针角度、椎弓根直径和椎体的旋转角度... 目的:探讨青少年脊柱侧凸患者胸椎椎弓根螺钉置入的准确性和安全性,以减少相关手术并发症。方法:32例青少年脊柱侧凸患者术前均对畸形脊柱进行标准俯卧位CT加密扫描,测量进钉点至椎体前缘的深度、进针角度、椎弓根直径和椎体的旋转角度,根据测得数据确定椎弓根螺钉置入的深度和方向,置入螺钉后再行脊柱全长X线片及CT扫描评价置钉的准确性和安全性。结果:32例共置入226枚胸椎椎弓根螺钉,术后CT加密和X线片观察到205枚螺钉(90.7%)完全在椎弓根皮质骨内。10例21枚螺钉(9.3%)发生错置,7枚螺钉(3.1%)偏外,5枚螺钉(2.2%)偏前外侧(其中2枚螺钉靠近节段血管),4枚螺钉(1.8%)偏下,4枚螺钉(1.8%)直径过大导致椎弓根内壁膨胀内移,1枚螺钉(0.4%)误入椎管导致完全性脊髓损伤。T1 ̄T4错置12枚(18.2%),T5 ̄T12错置9枚(6.1%);凸侧椎根螺钉置入的准确率为93.8%,凹侧为83.1%。结论:脊柱畸形患者术前应常规采用标准俯卧位CT加密扫描,根据扫描图像测得的相关数据可为术中准确置入椎弓根螺钉提供重要参考依据。在青少年脊柱侧凸患者胸椎椎弓根螺钉置入有一定的误置率,螺钉发生错置多见于上胸椎和凹侧,术中应高度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椎 椎弓根螺钉 脊柱畸形 侧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颈椎关节突关节的解剖学测量与经关节螺钉固定的关系 被引量:23
4
作者 刘观燚 徐荣明 +1 位作者 马维虎 阮永平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2期140-144,共5页
目的:测量下颈椎关节突关节的相关数据,探讨其与经关节螺钉固定的关系。方法:41具成人颈椎干燥标本,测量其颈椎关节突关节的上、下关节面的高度、宽度和冠状面角度以及下关节面在侧块后方投影的高度,并对侧块进行形态学评定;根据Dalcant... 目的:测量下颈椎关节突关节的相关数据,探讨其与经关节螺钉固定的关系。方法:41具成人颈椎干燥标本,测量其颈椎关节突关节的上、下关节面的高度、宽度和冠状面角度以及下关节面在侧块后方投影的高度,并对侧块进行形态学评定;根据Dalcanto技术对30具颈椎标本行经关节突关节螺钉固定,以侧块中心点下2mm为进钉点,在矢状面上尾倾40°、在冠状面上外倾20°置入螺钉,测量螺钉的长度,观察螺钉位置。结果:C3~C7下关节面在侧块后方投影的高度为7.4~9.0mm,侧块的中心点约在下关节面后方投影的上界下方2mm。C6和C7上、下关节面的倾斜角度相对更大,侧块厚度相对较薄。采用Dalcanto技术经关节突关节螺钉固定,螺钉长度从C3/4向C7/T1呈下降趋势,由16.9mm降至15.7mm,其中在C7/T1水平螺钉最短。螺钉由头侧向尾侧经关节突关节复合体,大体上从关节面的中心点穿过;在矢状面上几乎与关节面垂直;无一例损伤到横突孔,螺钉从下位椎体的上关节突基底部的侧前方穿出,钉道指向侧前下方。结论:下颈椎关节突关节复合体可为经此关节螺钉固定提供足够的皮质骨。Dalcanto技术经关节突关节螺钉不仅具有可行性,而且可以避开横突孔,钉道方向几乎与横突沟平行,安全空间较大。由于C6、C7侧块的厚度较薄,在C6/7和C7/T1行经关节固定时不宜使用16mm以上长度的螺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剖学 颈椎 关节突关节 经关节螺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颈椎经关节螺钉钉棒系统固定的生物力学研究 被引量:11
5
作者 徐荣明 刘观燚 +6 位作者 马维虎 毛路 孙韶华 黄雷 应江炜 蒋伟宇 王以进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12期924-927,共4页
目的:比较下颈椎三柱损伤后单独经关节螺钉固定(TAS)、经关节钉棒系统固定(TRS)和侧块螺钉钉棒系统固定(LRS)的三维稳定性。方法:12具新鲜颈椎标本,制成C4/5、C5/6节段三柱损伤模型,分别进行单独经关节螺钉(TAS组)、经关节螺钉钉棒系统(... 目的:比较下颈椎三柱损伤后单独经关节螺钉固定(TAS)、经关节钉棒系统固定(TRS)和侧块螺钉钉棒系统固定(LRS)的三维稳定性。方法:12具新鲜颈椎标本,制成C4/5、C5/6节段三柱损伤模型,分别进行单独经关节螺钉(TAS组)、经关节螺钉钉棒系统(TRS组)和侧块螺钉钉棒系统(LRS组)三种方法固定,在非限制性和非破坏性的实验条件下测试其前屈、后伸、左右侧弯和轴向旋转运动状态的稳定性。结果:TAS组和TRS组在各方向的运动范围(ROM)和中性区(NZ)的均数均显著小于完整标本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RS组在前屈、后伸、侧弯运动中的ROM和NZ与完整标本组比较有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RS组在旋转运动中的ROM和NZ与完整标本组比较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AS、TRS在各个方向稳定性明显优于LRS组(P<0.05)。TRS在前屈运动中的ROM和NZ与TAS组比较有所减小,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后伸、侧弯和旋转运动中,TRS组稳定性明显优于TAS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下颈椎三柱损伤选择经关节固定技术时以钉棒形式固定稳定性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经关节螺钉 骨折 内固定术 生物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颈椎经关节突关节椎弓根螺钉固定的可行性 被引量:7
6
作者 刘观燚 徐荣明 +5 位作者 马维虎 阮永平 孙韶华 黄雷 应江炜 蒋伟宇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7期539-542,共4页
目的:探讨下颈椎后路经关节突关节椎弓根螺钉固定的可行性和技术参数,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取20具颈椎标本,仔细解剖颈部的后侧和前侧方,清楚显露颈椎侧块和椎弓根。以侧块外下象限的中心点为进钉点,从C3/4~C6/7直视下经关节突关... 目的:探讨下颈椎后路经关节突关节椎弓根螺钉固定的可行性和技术参数,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取20具颈椎标本,仔细解剖颈部的后侧和前侧方,清楚显露颈椎侧块和椎弓根。以侧块外下象限的中心点为进钉点,从C3/4~C6/7直视下经关节突关节置入椎弓根螺钉,通过CT重建,测量经关节突关节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进钉角度和钉道长度。结果:经关节突关节椎弓根螺钉均成功置入,螺钉固定方向在矢状面呈尾倾,冠状面呈内倾,理想角度为在矢状面尾倾50.3°±4.9°,在冠状面内倾42.8°±4.0°。螺钉钉道长度为(34.1±1.4)mm,各固定节段间略有不同,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下颈椎后路经关节突关节椎弓根螺钉固定是可行的,但置钉时要求较高的准确性,可以作为颈椎侧块螺钉和椎弓根螺钉固定的一种补充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内固定器 解剖学 经关节突关节 椎弓根螺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后联合入路治疗严重下腰椎爆裂骨折 被引量:11
7
作者 马维虎 刘观燚 +4 位作者 徐荣明 孙韶华 黄雷 应江伟 蒋伟宇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8期600-604,共5页
目的:探讨前后联合入路治疗严重下腰椎(L3-L5)爆裂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0月~2006年2月手术治疗的17例严重下腰椎爆裂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L3骨折10例,L4骨折5例,L5骨折2例。10例伴有不全瘫。均采用后路椎弓根螺钉固... 目的:探讨前后联合入路治疗严重下腰椎(L3-L5)爆裂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0月~2006年2月手术治疗的17例严重下腰椎爆裂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L3骨折10例,L4骨折5例,L5骨折2例。10例伴有不全瘫。均采用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结合前路经腹膜外途径椎体减压钛网或髂骨植骨融合术。采用ASIA标准评定神经功能恢复情况,通过影像学检查比较伤椎和腰椎前凸角的矫正及丢失,评估椎管减压范围、钛网位置及愈合情况。结果:随访6~58个月,平均13个月。10例不全瘫患者术后神经功能ASIA分级均恢复1级或1级以上,1例B级恢复至C级;3例C级中2例完全恢复,1例恢复至D级;6例D级均完全恢复。术前腰椎前凸角为31.3°±5.2°,术后即刻为38.5°±9.7°(P<0.05)。随访6个月、1年及末次随访时无明显丢失。术前CT显示椎管内骨块占椎管容积51%~100%,术后为20%以下。伤椎前、后缘高度压缩百分率由术前41%(21%-76%)和67%(34%-81%)恢复到术后的96%(92.3%-99.5%)和97.1%(94%-99.2%)(P<0.05),随访6个月、1年及末次随访时无明显改变。结论:前后联合入路治疗严重下腰椎爆裂骨折,可有效恢复椎节高度、腰椎前凸及椎管容积,是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骨折 内固定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椎管内原发肿瘤的手术治疗 被引量:18
8
作者 马维虎 刘观燚 +4 位作者 徐荣明 孙韶华 黄雷 应江炜 蒋伟宇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1期24-27,共4页
目的:探讨椎管内原发肿瘤的临床诊断和手术治疗效果。方法:总结我院2002年2月~2005年10月收治的30例椎管内原发肿瘤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资料、手术方式以及手术前后患者脊髓神经功能改善的情况。结果:椎管内原发肿瘤患者主要临床表... 目的:探讨椎管内原发肿瘤的临床诊断和手术治疗效果。方法:总结我院2002年2月~2005年10月收治的30例椎管内原发肿瘤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资料、手术方式以及手术前后患者脊髓神经功能改善的情况。结果:椎管内原发肿瘤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腰背痛、四肢感觉异常、运动和括约肌功能障碍。MRI均显示椎管内占位,脊髓有受压征象。均行手术治疗,21例患者肿瘤完整切除,9例大部切除。术后均经病理证实为椎管内良性肿瘤,其中神经鞘瘤15例,神经纤维瘤10例,脊膜瘤5例。除1例术后出现不完全瘫痪外,其他患者术后临床症状及神经功能均有明显恢复。结论:影像学检查对椎管内原发肿瘤有较高的检出率,MRI检查对明确病变性质和部位有重要意义,最终确诊依赖于病理诊断。椎管内原发肿瘤如能早期发现、诊断和手术治疗,临床效果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管内肿瘤 手术切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骶髂螺钉LX固定方式的生物力学特性分析 被引量:4
9
作者 李明 徐荣明 +3 位作者 王以进 校佰平 傅国美 薛波 《医用生物力学》 EI CAS CSCD 2006年第1期72-76,共5页
目的研究骶髂螺钉LX固定方式与目前常规骶髂螺钉固定方式的拔出强度、刚度、能量吸收,确定比较符合人体生物力学要求的固定方式。方法8具甲醛固定湿润成人尸体的正常骨盆标本,平均年龄23~45岁。骨密度测量排除骨质疏松,排除畸形、肿瘤... 目的研究骶髂螺钉LX固定方式与目前常规骶髂螺钉固定方式的拔出强度、刚度、能量吸收,确定比较符合人体生物力学要求的固定方式。方法8具甲醛固定湿润成人尸体的正常骨盆标本,平均年龄23~45岁。骨密度测量排除骨质疏松,排除畸形、肿瘤、外伤等异常。将骨盆等分锯成两半,左侧组采用骶髂螺钉LX固定,置入正、负应力骶髂拉力螺钉,沿着骶髂关节复合体的压力带和张力带轴线,分别置入骶髂关节复合体的张力带和压力带;右侧组置入常规骶髂拉力螺钉。测量拧紧力矩、轴向拔出力、相对位移、应变、能量吸收。结果拧紧力矩与骨密度、拧紧力矩与轴向拔出力、轴向拔出力与骨密度之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P<0.05)。左侧组拔出力为(1158.10±29.20)N,比右侧组(791.2±44.6)N高32%(P<0.05)。右侧组的吸收能量为(6.52±0.78)J,左侧组的吸收能量为(11.75±1.45)J,左右两侧总的能量相比,左侧比右侧大(P<0.05)。结论骶髂螺钉LX固定方式的强度和刚度均高于常规骶髂螺钉固定,拔出螺钉需要的能量亦大,具有生物力学优势,有利于骶髂复合体修复,更符合人体工程学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骶髂关节 螺钉 内固定 生物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骶髂关节置入骶1椎弓根螺钉的解剖学和影像学测量 被引量:7
10
作者 李明 徐荣明 +1 位作者 薛波 王国平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1期42-45,共4页
目的:通过S1椎弓根的解剖学和影像学测量,探讨经骶髂关节置入S1椎弓根螺钉的可行性。方法:测量16具尸体骨盆标本双侧S1椎弓根前后缘的高度、深度(S1椎弓根最狭窄处的宽度)、骶翼深度、骶翼高度。测量骨盆出口位X线片上S1椎弓根的高度,... 目的:通过S1椎弓根的解剖学和影像学测量,探讨经骶髂关节置入S1椎弓根螺钉的可行性。方法:测量16具尸体骨盆标本双侧S1椎弓根前后缘的高度、深度(S1椎弓根最狭窄处的宽度)、骶翼深度、骶翼高度。测量骨盆出口位X线片上S1椎弓根的高度,并与解剖学测量结果比较。在轴位CT上测量髂骨后缘到骶翼、S1椎弓根、S1椎弓根纵轴的距离、髂骨外板与骶椎前缘皮质的距离。观察S1椎弓根矢状切面,评估置入2枚经S1椎弓根骶髂螺钉的安全区。结果:S1椎弓根前、后缘的高度平均为30.2mm和26.1mm,椎弓根深度和骶翼深度平均为27.8mm和45.8mm,骶翼后部平均高度为28.7mm。骨盆出口位X线片上S1椎弓根的平均高度是20mm,小于解剖学测量结果(P<0.0001)。轴位CT上,S1椎弓根纵轴在髂骨外板投影点到髂骨后缘的距离平均为32.5mm,到坐骨大切迹最高点的距离平均为38.6mm,髂骨外板到S1椎体前缘皮质的距离平均为105.2mm。结论:置入1枚S1椎弓根螺钉是安全的,常规置入2枚椎弓根螺钉可能较困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剖 骶椎 椎弓根 内固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寰枢椎经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21
11
作者 校佰平 徐荣明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11期658-661,共4页
目的:探讨经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治疗寰枢椎不稳定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对2002年12月 ̄2003年12月收治的13例寰枢椎不稳定患者施行经椎弓根AXIS钢板螺钉固定术,应用动力位X线片及CT检查寰枢椎稳定程度,记录每一例患者的术中并发... 目的:探讨经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治疗寰枢椎不稳定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对2002年12月 ̄2003年12月收治的13例寰枢椎不稳定患者施行经椎弓根AXIS钢板螺钉固定术,应用动力位X线片及CT检查寰枢椎稳定程度,记录每一例患者的术中并发症及术后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未发生神经及血管损伤等术中并发症。术后随访3 ̄15个月,平均9个月,13例患者疼痛均明显减轻,无加重患者,唯旋转功能较差。X线片复查内固定位置良好,无松动及断裂,4例已骨性融合。结论:经椎弓根钢板螺钉固定技术是治疗寰枢椎不稳定的有效方法,但技术要求高,需谨慎操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寰枢椎 椎弓根螺钉 内固定 安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路显微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及其拓展应用的进展 被引量:10
12
作者 赵刘军 徐荣明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5期389-391,共3页
后路显微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microendoscopic discectomy,MED)给腰椎间盘切除手术带来了全新的概念,被誉为微创与腔镜在脊柱外科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突破。我国自1999年引进MED手术操作系统以来.已较广泛地开展了此手术。目前.该... 后路显微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microendoscopic discectomy,MED)给腰椎间盘切除手术带来了全新的概念,被誉为微创与腔镜在脊柱外科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突破。我国自1999年引进MED手术操作系统以来.已较广泛地开展了此手术。目前.该技术不仅用于替代传统的腰椎间盘切除,还拓展应用于其他脊柱病变。现就相关问题综述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 后路 腰椎间盘切除 切除手术 脊柱病变 MED手术 外科领域 操作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良后侧入路三柱重建技术治疗腰椎爆裂骨折 被引量:2
13
作者 张经纬 校佰平 +5 位作者 徐荣明 周龙 李明 毛伟民 马维虎 阮永平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3期240-240,I0001,共2页
腰椎爆裂骨折多由高能量暴力所致,由于脊柱三柱结构的严重损伤,常引起明显的椎体高度下降、脊柱后凸畸形、骨折块突人椎管内压迫神经。2005年7月~2006年5月,我院采用经后侧人路置人钛网结合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重建脊柱三柱治疗8... 腰椎爆裂骨折多由高能量暴力所致,由于脊柱三柱结构的严重损伤,常引起明显的椎体高度下降、脊柱后凸畸形、骨折块突人椎管内压迫神经。2005年7月~2006年5月,我院采用经后侧人路置人钛网结合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重建脊柱三柱治疗8例腰椎爆裂骨折患者,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爆裂骨折 重建技术 治疗 脊柱后凸畸形 椎弓根螺钉固定 改良 严重损伤 三柱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良枢椎椎板螺钉联合寰椎侧块螺钉固定治疗齿状突骨折1例报告 被引量:3
14
作者 刘观燚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86-188,共3页
枢椎经椎板螺钉固定不仅操作简单,而且固定牢固,近年来受到临床医生的广泛关注。但椎板螺钉有置入椎管的风险,而且对于椎板薄小的病例不宜使用。枢椎具有颈椎中最为宽厚的棘突,我们以棘突基底部为螺钉钉道主要把持部分。将螺钉由棘... 枢椎经椎板螺钉固定不仅操作简单,而且固定牢固,近年来受到临床医生的广泛关注。但椎板螺钉有置入椎管的风险,而且对于椎板薄小的病例不宜使用。枢椎具有颈椎中最为宽厚的棘突,我们以棘突基底部为螺钉钉道主要把持部分。将螺钉由棘突基底部置入,进入枢椎椎板后,由椎板中上端出钉,钉尖穿出椎板背侧皮质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板螺钉 侧块螺钉 齿状突骨折 枢椎 固定治疗 棘突基底部 寰椎 改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钢板固定治疗股骨远端复杂骨折
15
作者 王邦荣 景灵勇 阮永平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5年第8期867-867,共1页
关键词 股骨远端复杂骨折 双钢板 固定治疗 股骨髁上骨折 股骨远端骨折 高能量损伤 内固定器械 2002年 ASIF 髁部骨折 致残率高 手术治疗 固定技术 分类法 C3型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骶骨侧块在髂骨外板后部投影的临床意义
16
作者 李明 徐荣明 +1 位作者 薛波 Ebraheim NA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3期174-176,共3页
目的:观察并测量骶骨侧块在髂骨外板后部的投影范围,探讨骶髂螺钉置入的理想区域。方法:在16具尸体骨盆标本上,用克氏针沿着骶骨侧块最外缘自内向外穿过髂骨,根据克氏针在髂骨外板的位置,得到骶骨侧块在髂骨外板的三角形投影。分别测量... 目的:观察并测量骶骨侧块在髂骨外板后部的投影范围,探讨骶髂螺钉置入的理想区域。方法:在16具尸体骨盆标本上,用克氏针沿着骶骨侧块最外缘自内向外穿过髂骨,根据克氏针在髂骨外板的位置,得到骶骨侧块在髂骨外板的三角形投影。分别测量两侧投影的宽度、高度、投影纵轴到髂后上棘、髂后下棘的距离。结果:骶骨侧块投影的高度为61.4mm,三角形投影的底部宽度为56.8mm,三角形投影的纵轴到髂后上棘和髂后下棘的平均距离分别为30.0mm、27.4mm。结论:骶骨侧块在髂骨外板投影区的上部是骶髂螺钉置入的较佳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骶骨侧块 腰骶融合 骶髂关节 骶髂螺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化三维重建模拟后路枕骨髁螺钉置钉 被引量:8
17
作者 娄桢祺 马维虎 +4 位作者 王扬 李国庆 阮超越 赵华国 蒋伟宇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585-591,共7页
目的:利用数字化三维重建技术测量枕骨髁螺钉的最佳置钉参数,探讨后路枕骨髁螺钉置入的安全性及各置钉参数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50例枕颈部形态正常者的上颈椎螺旋CT扫描图像,男25例,女25例,年龄25~60岁(38.5±7.6岁)。排除骨折脱... 目的:利用数字化三维重建技术测量枕骨髁螺钉的最佳置钉参数,探讨后路枕骨髁螺钉置入的安全性及各置钉参数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50例枕颈部形态正常者的上颈椎螺旋CT扫描图像,男25例,女25例,年龄25~60岁(38.5±7.6岁)。排除骨折脱位、感染、肿瘤、畸形及退行性变,将数据导入Mimics软件,对枕骨及寰椎进行三维CT重建,模拟置入直径3.5mm的枕骨髁螺钉,测量枕骨髁长、宽、高、进钉点至枕骨内侧缘和颅底部的距离,并通过3-matic软件测量枕骨髁螺钉进钉长度、头倾角、内倾角及与枕骨切线间的切线角,比较枕骨髁解剖学参数与螺钉置钉参数间的差异。结果:共模拟置入100枚枕骨髁螺钉,三维模型大体观察均无舌下神经管、寰枕关节面和枕骨髁内外侧壁的损伤。男、女枕骨髁解剖学参数及螺钉进钉点参数、置钉后枕骨髁螺钉置钉参数左右两侧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男性枕骨髁解剖学长、宽、高、进钉点距枕髁内侧缘水平距离及距颅底垂直距离分别为22.00±1.67mm、11.27±1.21mm、10.72±1.13mm、5.37±0.10mm及2.95±0.47mm,女性分别为21.07±1.43mm、10.64±0.81mm、9.62±0.95mm、5.05±0.10mm及3.04±0.48mm,女性枕骨髁长、宽、高及进钉点距枕髁内侧缘水平距离均显著性小于男性(P<0.05),进钉点距颅底垂直距离与男性无统计学差异(P>0.05);置钉后男性头倾角、颅底切线角、内倾角及进钉长度分别为3.90°±2.01°、12.45°±4.73°、28.15°±4.53°、22.47±1.48mm,女性分别4.19°±2.01°、11.25°±4.61°、30.00°±4.70°、21.59±1.62mm,女性进钉长度较男性短(P<0.05),头倾角、颅底切线角及内倾角男女性无统计学差异(P>0.05)。头倾角与切线角间存在正相关性(r=0.519,P<0.05),与其余置钉参数间无相关性(P>0.05)。结论 :国人女性枕骨髁解剖学参数与男性存在差异,枕骨髁三维重建下模拟螺钉置入显示男女性枕骨髁均可安全容纳螺钉置入固定,理论上切线角可结合进钉点及内倾角指导枕骨髁螺钉的安全置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化 枕骨髁 枕骨髁螺钉 枕颈融合 内固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