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后路寰枕斜坡螺钉枕颈固定的生物力学有限元分析
1
作者 王扬 胡旭栋 +4 位作者 阮超越 顾勇杰 刘观燚 马维虎 罗昵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83-193,共11页
目的:利用有限元分析研究后路寰枕斜坡螺钉(atlantoccipital transarticular-clivus screw,TACL)枕颈固定的稳定性及其应力影响。方法:应用志愿者枕颈CT数据建立正常枕颈模型,验证模型有效性后建立枕颈失稳模型和6种枕颈固定的有限元模... 目的:利用有限元分析研究后路寰枕斜坡螺钉(atlantoccipital transarticular-clivus screw,TACL)枕颈固定的稳定性及其应力影响。方法:应用志愿者枕颈CT数据建立正常枕颈模型,验证模型有效性后建立枕颈失稳模型和6种枕颈固定的有限元模型:枕骨螺钉(occipital screw,OS)+寰椎侧块螺钉(C1 lateral mass screw,C1LMS)+枢椎椎弓根螺钉(C2 pedicle screw,C2PS)、OS+寰枕关节螺钉(atlantoccipital transarticular screw,TA)+C2PS、OS+TACL+C2PS、枕骨髁螺钉(occipital condyles screw,OcC)+C1LMS+C2PS、TA+C2PS、TACL+C2PS,对模型赋值材料参数,在枕骨上表面施加40N的垂直向下压力模拟头部重力,施加1.5N·m扭矩,使模型产生屈伸、侧弯和旋转运动,比较各枕颈固定模型在不同工况下的稳定性、置入物应力分布情况以及骨骼应力分布情况。结果:建立的正常枕颈模型生理状态下的活动度与文献报道的结果相近,在屈、伸、侧弯、旋转工况下的活动度分别为19.53°、17.37°、10.44°、38.74°;失稳模型在屈、伸、侧弯、旋转工况下的活动度分别为26.17°、18.90°、10.99°、42.30°,较正常模型分别增加34.00%、8.82%、5.34%、9.20%。6种内固定模型在相同工况下的活动度均减小。相较于失稳模型,TACL+C2PS在前屈、后伸、侧弯、旋转工况下削减了97.43%、94.06%、96.68%、99.01%的活动度。在相同工况下TACL+C2PS的内固定应力峰值为241.00MPa、241.2MPa、166.94MPa、168.8MPa,OS+TACL+C2PS的内固定应力峰值为295.00MPa、295.00MPa、73.54MPa、81.40MPa;内固定应力集中于连接棒中部和TACL尾部,且两种应用TACL固定技术的模型对骨骼的切割应力均较小,较其他枕骨固定技术具有更合理的应力分布。结论:后路TACL作为枕骨侧固定的技术可以满足枕颈固定的力学强度要求,相较于其他单独应用的枕骨固定技术,具有更优异的稳定性和应力分布,其与后路OS联合应用具有更强的力学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枕颈固定 寰枕斜坡螺钉 内固定 有限元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寰椎后路两种螺钉固定的解剖学测量和生物力学测试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12
2
作者 胡勇 谢辉 +3 位作者 杨述华 徐荣明 马维虎 阮永平 《医用生物力学》 EI CAS CSCD 2007年第1期88-93,共6页
目的对寰椎椎弓根螺钉和寰椎侧块螺钉两种固定方法进行解剖测量和生物力学测试的对比研究,为临床选择寰椎螺钉的固定方式提供依据。方法用电子游标卡尺和量角器测量16套正常成年人寰椎新鲜标本的相关参数,包括寰椎侧块螺钉的最大进钉长... 目的对寰椎椎弓根螺钉和寰椎侧块螺钉两种固定方法进行解剖测量和生物力学测试的对比研究,为临床选择寰椎螺钉的固定方式提供依据。方法用电子游标卡尺和量角器测量16套正常成年人寰椎新鲜标本的相关参数,包括寰椎侧块螺钉的最大进钉长度(L1)、侧块螺钉进钉点到寰椎后弓后缘的长度(L2)、椎弓根螺钉在寰椎侧块内部分的长度(L3)、椎弓根螺钉在寰椎后弓内的长度(L4)、寰椎椎弓根螺钉的最大进钉长度(L3+L4)、椎弓根螺钉和侧块螺钉的外倾角(α°)和上斜角(β°)等14项内容。进行寰椎单皮质和双皮质的椎弓根螺钉或侧块螺钉固定,测试比较其螺钉拔出强度和钉道长度。结果L1为(25.01±0.23)mm、L2为(9.85±1.31)mm、L3为(19.58±1.63)mm、L4为(10.47±1.51)mm、L3+L4为(29.81±1.27)mm、椎弓根螺钉和侧块螺钉的外倾角(α°)和上斜角(β°)分别为10°、5°和15°、20°。双皮质寰椎椎弓根螺钉的最大拔出力为(1 686.0±425.3)N,单皮质寰椎椎弓根螺钉为(1 082.5±292.7)N;双皮质寰椎侧块螺钉最大拔出力为(1 127.2±367.1)N,与单皮质寰椎椎弓根螺钉无明显差异,单皮质寰椎侧块螺钉最小,为(785.2±402.7)N。结论由于寰椎椎弓根螺钉和寰椎侧块螺钉进钉点的位置不同,使得寰椎椎弓根螺钉的长度较寰椎侧块螺钉要长。寰椎侧块螺钉的长度大于寰椎椎弓根螺钉在寰椎侧块内部分的长度,是因为寰椎侧块螺钉的上斜角度和外倾角度均较大之故。在同时适用寰椎椎弓根螺钉和寰椎侧块螺钉固定的患者,从手术操作和螺钉固定强度考虑,宜首先选择寰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次选寰椎侧块螺钉固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剖 寰椎 上颈椎 椎弓根螺钉 侧块螺钉 生物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后路单开门结合Vertex钉棒系统和Centerpiece钉板系统内固定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 被引量:20
3
作者 胡勇 赵红勇 +3 位作者 董伟鑫 袁振山 徐荣明 马维虎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966-972,共7页
目的:评价颈后路单开门结合Vertex钉棒系统和Centerpiece钉板系统内固定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2008年5月~2012年8月对我院因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需行手术治疗的36例患者,入院后随机采用下颈 椎侧块螺钉结合棘突椎板... 目的:评价颈后路单开门结合Vertex钉棒系统和Centerpiece钉板系统内固定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2008年5月~2012年8月对我院因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需行手术治疗的36例患者,入院后随机采用下颈 椎侧块螺钉结合棘突椎板螺钉Vertex钉棒系统组合固定椎板成形术或Centerpiece钉板系统椎板成形术,其中16例患者开门侧采用下颈椎侧块螺钉结合棘突椎板螺钉Vertex钉棒系统组合固定(A组),20例患者采用Centerpiece钉板系统固定(B组).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前后神经功能JOA分值及颈痛VAS分值,观察术后是否出现C5神经根麻痹.在X线侧位片上测量C2与C7椎体后缘切线夹角(α),以中立侧位X线片的α为颈椎曲度,以过伸过屈位α的差异计算颈椎活动度,颈椎CT片上测量椎板掀开的角度(β).两组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果:两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所有患者切口愈合良好,术中无神经、血管损伤,术后无伤口感染、脑脊液漏发生,A、B组术后各有1例出现严重轴性症状,B组2例术后出现C5神经根麻痹,经治疗后均缓解,A组无C5神经根麻痹出现.A组随访11~23个月,平均18.5±2.7个月;B组随访10~22个月,平均17.9±3.2个月,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末次随访时JOA分值平均改善率为(55.78±1.23)%,B组为(54.25±1.48)%,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术后2周颈痛VAS分值增加1.10±0.31,与B组(1.20±0.27)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A组VAS分值为2.13±0.16,与术前(3.23±1.28)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B组VAS分值为2.07±0.21,与术前(3.35±1.15)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A、B组颈椎曲度分别为16.3°±5.7°和15.6°±6.6°,与术前(16.5°±4.1 °和15.8°±5.2°)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末次随访时椎板开门角度为45.6°±3.6°,与B组(48.4°±5.4°)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A组平均颈椎活动度减少5.78°±4.35°,与B组减少5.91°±3.16°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采用Vertex钉棒系统和Centerpiece钉板系统实施单开门椎板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均能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但采用Vertex钉棒系统实施单开门椎板成形术可能在减少术后C5神经根麻痹发生率上有一定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型颈椎病 单开门椎板成形术 钉棒系统 钉板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路寰椎有限内固定治疗寰椎不稳定性骨折 被引量:18
4
作者 徐荣明 赵红勇 +3 位作者 胡勇 马维虎 顾勇杰 袁振山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18-122,共5页
目的:探讨后路寰椎钉棒系统有限内固定治疗寰椎不稳定性骨折的疗效。方法:2008年4月-2010年10月采用后路寰椎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寰椎不稳定性骨折10例,男7例,女3例;年龄20-60岁,平均37.5岁。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枕颈部疼痛、僵硬... 目的:探讨后路寰椎钉棒系统有限内固定治疗寰椎不稳定性骨折的疗效。方法:2008年4月-2010年10月采用后路寰椎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寰椎不稳定性骨折10例,男7例,女3例;年龄20-60岁,平均37.5岁。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枕颈部疼痛、僵硬和颈部活动受限,均无神经损伤表现。双侧寰椎后弓并单侧寰椎前弓骨折(后3/4 Jefferson骨折,LandellsⅡ型)6例,单侧寰椎前后弓骨折(半环Jefferson骨折,LandellsⅡ型)4例;横韧带完整7例,横韧带附着处骨折和撕脱(DickmanⅡ型)3例。术前均行颅骨牵引稳定骨折块。结果:共置人螺钉20枚,其中1例在置人寰椎椎弓根螺钉时后弓破裂,1例术前进钉点处后弓破裂,直接将螺钉固定在侧块上;1例患者寰椎后弓进钉点处的高度小于4mm,无法行椎弓根螺钉固定而改为侧块螺钉固定;其余7例均行寰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手术时间为60-90min,平均70.5min;术中出血量为100-300ml,平均150ml。术中1例患者在剥离寰椎后弓下缘时损伤静脉丛,用明胶海绵压迫止血;未发生脊髓和椎动脉损伤。术后X线片及CT示1例一侧寰椎椎弓根螺钉部分进入椎动脉孔,1例一侧螺钉偏内致椎弓根内侧皮质破裂。但均无血管神经损伤症状,未处理;其余螺钉位置良好。随访12-36个月,平均20.2个月,术后3-6个月枕颈部疼痛缓解.颈部活动范围基本接近伤前水平;术后6个月复查骨折断端达到骨性融合;随访期间颈椎序列良好,未见内固定松动、断裂,无C1-2失稳。结论:在严格选择适应证的前提下,寰椎后路钉棒系统有限内固定是治疗寰椎不稳定性骨折的较好方法。能保留枕颈部活动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寰椎骨折 内固定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寰枢椎后路动态固定系统有效性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7
5
作者 蒋伟宇 于亮 +2 位作者 马维虎 赵刘军 徐荣明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097-1100,共4页
目的:测试自主设计的寰枢椎后路动态固定系统的有效性。方法:根据寰枢椎的解剖特征及常规寰枢椎后路椎弓根螺钉置钉技术,设计符合寰枢椎运动方式的新型寰枢椎后路动态固定系统,并测试其有效性。将8具成人枕颈标奉(C0~C4)依次按... 目的:测试自主设计的寰枢椎后路动态固定系统的有效性。方法:根据寰枢椎的解剖特征及常规寰枢椎后路椎弓根螺钉置钉技术,设计符合寰枢椎运动方式的新型寰枢椎后路动态固定系统,并测试其有效性。将8具成人枕颈标奉(C0~C4)依次按完整状态组(A组)、寰枢椎不稳状态组(B组)、寰枢椎后路动态固定状态组(C组)及寰枢椎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状态组(D组)的顺序进行测试。在三维运动试验机(KD-101)上测试4组模型的颈椎运动范同(rangeofmotion,ROM),所有标本测试时施加1.50N·M力偶矩按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左/有轴向旋转的顺序进行,取其均值,所得结果进行比较。结果:B组与A组在屈伸状态、侧屈状态和轴向旋转状态的ROM分别相差4l%、4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与A组在屈伸、侧屈和轴向旋转状态的ROM分别相差8%、9%、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ROM与B组比较分别相差46%、50%、17%.羞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D组固定后在屈伸、侧屈、轴向旋转状态的ROM与A组分别相差35%、46%、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与B组分别相差62%、70%、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与C组分别相差30%、41%、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寰枢椎后路动态固定系统能够有效地限制寰枢椎的不稳,同时义能保留寰枢椎一定的屈伸、侧屈和旋转活动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寰枢椎 动态固定系统 有效性 生物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寰齿关节置换后的解剖学测量 被引量:8
6
作者 胡勇 杨述华 +2 位作者 谢辉 徐荣明 阮永平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2期133-136,共4页
目的:探讨在寰枢关节骨性标本上置换自行设计的人工寰齿关节的可行性,为经口咽入路置换人工寰齿关节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在10具正常成年人尸体寰枢关节湿性标本上行人工寰齿关节置换后,测量寰椎前弓骨窗宽、枢椎椎体骨窗宽、寰椎部件... 目的:探讨在寰枢关节骨性标本上置换自行设计的人工寰齿关节的可行性,为经口咽入路置换人工寰齿关节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在10具正常成年人尸体寰枢关节湿性标本上行人工寰齿关节置换后,测量寰椎前弓骨窗宽、枢椎椎体骨窗宽、寰椎部件上位进钉点间距、寰椎部件下位进钉点间距、枢椎部件上位进钉点间距、枢椎部件下位进钉点间距等。结果:寰椎前弓骨窗宽为16.5±1.9mm、枢椎椎体骨窗宽为14.5±1.9mm、寰椎上位进钉点间距和下位进钉点间距分别为36.0±2.4mm和30.0±2.1mm;枢椎上位进钉点间距和下位进钉点间距分别为18.0±1.0mm和16.0±1.4mm。结论:自行研制的人工寰齿关节在形态学上具有置换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剖学 寰齿关节 人工关节 寰枢关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齿状突螺钉钢板内固定系统的研制及解剖学可行性分析 被引量:6
7
作者 胡勇 董伟鑫 +1 位作者 袁振山 孙肖阳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533-541,共9页
目的:自行设计与制作齿状突螺钉钢板内固定系统,并验证其解剖学可行性。方法:收集40例健康志愿者(其中男20例,女20例,年龄22~32岁,平均26岁)的颈椎CT数据,导入到Mimics 15.01中,通过Mimics软件测量枢椎(C2)、第3颈椎(C3)... 目的:自行设计与制作齿状突螺钉钢板内固定系统,并验证其解剖学可行性。方法:收集40例健康志愿者(其中男20例,女20例,年龄22~32岁,平均26岁)的颈椎CT数据,导入到Mimics 15.01中,通过Mimics软件测量枢椎(C2)、第3颈椎(C3)及C2/3椎间盘的相关解剖参数,包括:齿状突高度、齿状突前后径、齿状突横径、枢椎椎体前缘高度、枢椎椎体后缘高度、枢椎椎体前后径、枢椎椎体横径、枢椎前下唇的高度、枢椎前下唇的宽度、枢椎前唇与枢椎椎体后缘最高点连线与C2椎体下终板面的夹角、齿状突轴径与冠状面的夹角、在枢椎椎体横径测量平面测量该切面枢椎椎体前突部分的夹角、枢椎椎体矢状面前缘与C2-C3椎体前缘矢状面切线的夹角、C3椎体前后径、C3椎体横径、C3椎体前缘高度、C3椎体后缘高度、C3前下唇的高度、C2/3前部椎间盘厚度、C2/3中部椎间盘厚度、C2/3后部椎间盘厚度、C3椎体正中矢状位前缘最高点与后缘最低点连线与C3椎体上终板面的夹角、C3上终板面与C2-C3椎体前缘矢状面切线的夹角、齿状突理想钉道与C2-C3椎体前缘矢状面切线的夹角。并进行统计学分析,为齿状突螺钉钢板内固定系统的设计提供相关解剖参数范围,在此基础上设计与制作齿状突螺钉钢板内固定系统,并将其在Mimics软件上和尸体标本上进行模拟手术。在Mimics软件上模拟齿状突螺钉钢板内固定系统置入后,通过Mimics软件上的透明功能观察螺钉通道在C2和C3中的位置是否合理,尸体模拟手术后通过对标本行CT扫描和三维重建,观察钉道是否准确。结果:根据上述C2、C3及C2/3椎间盘的相关解剖参数测量结果设计、采用医用钛合金材质(Ti-6A1-4V)制作的齿状突螺钉钢板内固定系统,主要由螺钉固定板、C2/3椎间融合器和相关配件组成,其中配件包括齿状突固定部件、椎体锚定部件和锁定部件。齿状突螺钉钢板内固定系统在Mimics软件上和尸体标本上模拟手术置入后,通过透明功能和CT检查显示钉道位置合理。结论:自行研制的齿状突螺钉钢板内固定系统的置入在解剖学上具有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路钢板固定 齿状突骨折 解剖学 HANGMAN骨折 MIMIC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2-3后路钉棒固定联合枢椎棘突肌肉血管复合体移植治疗不稳定型Hangman骨折 被引量:4
8
作者 赵华国 马维虎 +5 位作者 蒋伟宇 李国庆 竺亚斌 王力冉 阮超越 王杨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967-971,共5页
目的:探讨C2—3后路钉棒固定联合枢椎棘突肌肉血管复合体移植治疗不稳定型Hangman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14年9月~2015年8月,对7例不稳定型Hangman骨折患者行C2—3内固定椎间融合术,男5例,女2例,年龄27。62岁(平均43-12.7岁)... 目的:探讨C2—3后路钉棒固定联合枢椎棘突肌肉血管复合体移植治疗不稳定型Hangman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14年9月~2015年8月,对7例不稳定型Hangman骨折患者行C2—3内固定椎间融合术,男5例,女2例,年龄27。62岁(平均43-12.7岁),HangmanⅡ型骨折6例,ⅡA型骨折1例。术前均行X线片、CT和MRI检查。7例患者均行C2—3后路椎弓根钉棒固定联合枢椎棘突肌肉血管复合体骨移植术。术后和随访时均行颈椎动力位X线片和CT检查观察骨折复位和愈合情况,术前、术后采用JOA(Japanese Orthopedic Asscciation)评分及轴性症状等级评估患者神经功能和症状。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9~15个月,平均为10.5+1.6个月。术后X线片和CT显示所有患者复位满意,随访期间无复位丢失、内固定失败及螺钉松动,动力位X线片未见失稳出现;末次随访CT示植骨块连续性骨小梁通过,达到骨性融合,骨性融合时间为5~10个月(7.1±1.3个月),术后1周和6个月时的JOA评分改善率分别为(23.1±10.5)%和(50.2±15.7)%。术后轴性症状3例为优,4例为良。结论:C2—3后路椎弓根钉棒固定联合枢椎棘突肌肉血管复合体骨移植治疗不稳定型Hangman骨折临床可行,能重建颈后肌群结构,减少轴性症状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ANGMAN骨折 C2棘突 肌肉血管 植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寰齿关节生物力学及临床前期研究进展 被引量:4
9
作者 胡勇 谢辉 杨述华 《医用生物力学》 EI CAS CSCD 2006年第4期334-337,共4页
探讨如何既可达到牢固的固定,同时又可最大限度地保留脊柱的运动功能,这将是未来脊柱内固定生物力学发展的趋势。人工寰齿关节的研制是既能重建寰枢关节稳定性,又能保留寰枢关节旋转功能的可行性技术。作者从人工寰齿关节的生物力学学... 探讨如何既可达到牢固的固定,同时又可最大限度地保留脊柱的运动功能,这将是未来脊柱内固定生物力学发展的趋势。人工寰齿关节的研制是既能重建寰枢关节稳定性,又能保留寰枢关节旋转功能的可行性技术。作者从人工寰齿关节的生物力学学研究、人工寰齿关节设计要求及原理、人工寰齿关节置入的可行性分析、人工寰齿关节置换术适应证等方面综述了近年来的一些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寰齿关节 生物力学 寰枢关节 人工关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寰椎椎弓根螺钉联合经寰枢关节螺钉内固定稳定性的生物力学研究 被引量:4
10
作者 王扬 李豪杰 +2 位作者 周树一 蒋伟宇 马维虎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129-1135,共7页
目的:评估寰椎椎弓根螺钉联合经寰枢关节螺钉固定技术的力学稳定性。方法:选取成人颈椎新鲜标本6具,解剖剔除肌肉制备上颈椎完整模型(完整组),用生物力学测试及计算机视觉分析软件测量在1.5Nm力矩下前屈后伸、左右侧弯和左右旋转时C1-C... 目的:评估寰椎椎弓根螺钉联合经寰枢关节螺钉固定技术的力学稳定性。方法:选取成人颈椎新鲜标本6具,解剖剔除肌肉制备上颈椎完整模型(完整组),用生物力学测试及计算机视觉分析软件测量在1.5Nm力矩下前屈后伸、左右侧弯和左右旋转时C1-C2的活动度(ROM);破坏寰椎前弓和侧块制备不稳模型(失稳组),再次测量相同力矩下各运动方向C1-C2的ROM活动度。随后暴露寰枢椎置钉点,根据先后顺序置入寰椎椎弓根螺钉+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C1P+C2P组)、单纯经寰枢关节螺钉固定(TA组)、寰椎椎弓根螺钉+经寰枢关节螺钉固定(C1P+TA组),依次分别测量相同力矩下各运动方向C1-C2的ROM,比较各组C1-C2 ROM的差异。结果:失稳组相较于完整组在六个方向上有更大的ROM,两组所有方向上的ROM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C1P+C2P组、C1P+TA组、TA组与失稳组比较,所有方向上的ROM均有显著性减少(P<0.05),三组间比较,前屈、后伸、左旋转和右旋转方向上的ROM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C1P+TA组<C1P+C2P组<TA组;左侧弯和右侧弯方向上的ROM无统计学差异。结论:三种固定技术均可达到良好的固定效果,在侧弯时的稳定性相似,C1P+TA固定在屈伸和旋转稳定性方面更好,在严重寰椎爆裂骨折时可以考虑采用该固定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寰椎骨折 椎弓根螺钉固定 经寰枢关节螺钉固定 生物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口咽入路植骨内固定治疗双分寰椎畸形1例报告 被引量:3
11
作者 胡勇 马维虎 徐荣明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11期879-880,共2页
先天性双分寰椎畸形(寰椎前、后弓断裂畸形)临床很少见。儿童期常无症状,多数在成年后出现症状,一般在检查中无意发现,未见与其他发育畸形密切相关的报道。对其诊治策略也少有述及。我院收治1例,报告如下。
关键词 寰椎畸形 内固定治疗 经口咽入路 植骨 发育畸形 诊治策略 无症状 先天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路枕骨髁螺钉置钉参数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2
作者 王扬 马维虎 李国庆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658-661,共4页
枕颈不稳通常由外伤、先天畸形、肿瘤、炎症等因素引起,一般需行枕颈融合术。目前临床常用的手术固定方式为枕骨螺钉固定技术,该固定融合系统要求患者枕骨完整且无解剖变异,保证有足够面积和厚度供枕骨钢板固定,术中不可避免剥离大... 枕颈不稳通常由外伤、先天畸形、肿瘤、炎症等因素引起,一般需行枕颈融合术。目前临床常用的手术固定方式为枕骨螺钉固定技术,该固定融合系统要求患者枕骨完整且无解剖变异,保证有足够面积和厚度供枕骨钢板固定,术中不可避免剥离大量软组织以暴露钢板螺钉附着处,且存在软组织损伤、硬膜外血肿、神经系统受损等严重并发症。随着固定技术和三维影像技术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枕骨 髁螺钉 神经系统受损 软组织损伤 置钉 后路 固定技术 枕颈融合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枢椎棘突作为第三锚定点枕颈固定的生物力学有限元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刘观燚 沈锋 +4 位作者 李庆 周雷杰 廖旭昱 韩金明 马维虎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360-364,371,共6页
目的:通过有限元方法分析枢椎棘突作为第三锚定点枕颈固定的生物力学稳定性。方法:选择一位健康成年人的C0-C3 CT资料,利用Mimics、Hypermesh和Abaqus等软件建立上颈椎有限元模型(完整模型)。模拟寰椎Jefferson骨折后进行枕颈固定,分别... 目的:通过有限元方法分析枢椎棘突作为第三锚定点枕颈固定的生物力学稳定性。方法:选择一位健康成年人的C0-C3 CT资料,利用Mimics、Hypermesh和Abaqus等软件建立上颈椎有限元模型(完整模型)。模拟寰椎Jefferson骨折后进行枕颈固定,分别为双侧枢椎椎弓根螺钉+枢椎棘突螺钉+枕骨螺钉钉棒固定(第三锚定点枕颈固定组)和双侧枢椎椎弓根螺钉+枕骨螺钉钉棒固定(双侧枢椎椎弓根螺钉枕颈固定组)。在骨折模型前和固定后,分别施加50N垂直载荷,模拟头部重力作用,施加1.5N·m纯扭矩,从而模拟颈椎前后屈伸、左右旋转、左右侧屈6种状态。在动态加载中,计算固定前和后C0/1、C1/2、C2/3关节间在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和旋转6个方向上的活动度(ROM)。结果:本研究建立的上颈椎(C0-C3)三维非线性有限元模型外形与正常上颈椎解剖结构相符,韧带连接一致,能较好地体现上颈椎的解剖特点。在边界范围和载荷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本研究完整模型的ROM在体外标本实验研究参考文献的实验数据范围内,具有很好的关联性。双侧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组和第三锚定点固定组在屈伸、侧屈和旋转运动C0-C2 ROM结果均较完整模型组显著降低,其中差异最大的在C1/2旋转活动上。可见,两种固定方法都可以对骨折模型起到较好的稳定作用。除C0/1的侧屈活动外,第三锚定点固定组在其余各个方向上C0-C2固定后ROM均较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组降低,其中差异最大的在C0/1屈伸活动上。结论:枕颈固定融合中枢椎棘突作为第三锚定点也许可以进一步加强枕颈屈伸的稳定性,减少内固定失败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限元分析 颈椎 棘突螺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同一钉道二次置入颈椎椎体螺钉对螺钉拔出力的影响
14
作者 胡勇 孙肖阳 +3 位作者 董伟鑫 张蛟 袁振山 林荣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59-263,共5页
目的 :评价在同一钉道二次置入颈椎椎体螺钉对螺钉拔出力的影响。方法 :取5具成人新鲜尸体颈椎标本(C3~C7),游离出25个完整颈椎椎骨。在椎体两侧分别置入直径4.0mm的颈椎椎体螺钉,测量螺钉置入时的最大扭矩,并将两侧的最大扭矩进行... 目的 :评价在同一钉道二次置入颈椎椎体螺钉对螺钉拔出力的影响。方法 :取5具成人新鲜尸体颈椎标本(C3~C7),游离出25个完整颈椎椎骨。在椎体两侧分别置入直径4.0mm的颈椎椎体螺钉,测量螺钉置入时的最大扭矩,并将两侧的最大扭矩进行比较。随机选取任意一侧的椎体螺钉(即试验组,另一侧即对照组),将其旋出,然后再将螺钉旋入原钉道,再次测量螺钉旋入时的最大扭矩,并与同侧螺钉首次置入时的最大扭矩进行比较。在生物力学试验机上行最大轴向拔出力试验,比较同一椎体两侧螺钉固定的最大轴向拔出力,分析初次旋入扭矩、二次旋入扭矩及最大轴向拔出力之间的关系。结果:试验组最大轴向拔出力为372.86±171.44N,对照组为343.91±169.90N,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螺钉初次置入的最大扭矩为2.47±1.04kgf·cm,对照组为2.35±1.00kgf·cm,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螺钉二次置入的最大扭矩为1.36±0.77kgf·cm,与试验组螺钉初次置入的最大扭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螺钉置入的最大扭矩与最大轴向拔出力显著相关(r=0.784,P=0.00),试验组螺钉初次置入的最大扭矩与二次置钉的最大轴向拔出力显著相关(r=0.800,P=0.00),试验组螺钉二次置入的最大扭矩与最大轴向拔出力显著相关(r=0.732,P=0.00)。结论 :在同一钉道二次置入颈椎椎体螺钉时的最大扭矩显著减小,但螺钉的最大拔出力并无明显减小,因此,当需要二次置钉时,在原钉道未被破坏的情况下,理论上可以选择将原螺钉旋入原钉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椎体螺钉 拔出力 扭矩 生物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D打印导航模板引导双侧下颈椎前路椎弓根螺钉置钉的可行性 被引量:10
15
作者 王力冉 赵刘军 +6 位作者 顾勇杰 于亮 赵华国 洪锦炯 祁峰 陈建清 张吉辉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012-1017,共6页
目的:通过3D打印技术及骨科数字化技术制作下颈椎前路椎弓根螺钉置钉导航模板,观察模板辅助下置钉的准确性。方法:选取正常成人颈椎湿性标本10具(男、女各5县),将椎前软组织剔除,采用64排薄层CT扫描后获取其DICOM格式数据.导入M... 目的:通过3D打印技术及骨科数字化技术制作下颈椎前路椎弓根螺钉置钉导航模板,观察模板辅助下置钉的准确性。方法:选取正常成人颈椎湿性标本10具(男、女各5县),将椎前软组织剔除,采用64排薄层CT扫描后获取其DICOM格式数据.导入Mimics软件后三维建模并为颈前路椎弓根螺钉选取理想钉道,设计建立螺钉导航模板后导出其STL数据,通过3D打印机快速打印成型。在导航导板引导下进行下颈椎前路椎弓根螺钉置钉,通过X线及CT评价螺钉的准确性。结果:10具尸体分别于C3~T1每节段置入2枚螺钉,共计120枚,根据螺钉的位置将其分为4级:0纵,螺钉完全存椎弓根内,共115枚;1级,螺钉穿破椎弓根皮质,穿出部分小于螺钉直径的25%,1枚;2级,螺钉穿破椎弓根皮质,穿出部分为螺钉直径的25%~50%,3枚;3级,螺钉穿出椎弓根部分大于螺钉直径的50%,1枚.5枚穿破椎弓根皮质背2枚穿破椎弓根内侧皮质,3枚穿破外侧皮质,总体准确性为95撂%。结论:在湿性尸体颈椎标本j=应用3D打印及骨科数字化技术制作的导航模板辅助行下颈椎前路椎弓根螺钉置钉的准确性高,为临床应用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前路椎弓根螺钉 3D打印成型 数字化骨科 导航模板 钉道设计
全文增补中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