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全程护理干预对膀胱癌尿流改道腹壁造口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64
1
作者 王卫红 费素定 +2 位作者 杨金儿 戴丽丽 张彩君 《护士进修杂志》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5期1352-1354,共3页
目的探讨全程护理干预对膀胱癌尿流改道腹壁造口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2008年1月~2010年10月,将因膀胱癌在我科接受膀胱全切尿流改道腹壁造口的42例患者随机分组,对照组实行传统的围手术期护理,干预组制订个性化的... 目的探讨全程护理干预对膀胱癌尿流改道腹壁造口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2008年1月~2010年10月,将因膀胱癌在我科接受膀胱全切尿流改道腹壁造口的42例患者随机分组,对照组实行传统的围手术期护理,干预组制订个性化的围手术期和出院后的全程护理干预措施。结果两组比较,干预组的自我护理能力和生活质量指数大大提高。结论通过开展全程护理干预特别是出院后的护理干预,有利于患者早日康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自我护理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流改道 全程护理干预 生活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尿道与经皮肾钬激光治疗嵌顿性输尿管结石并息肉 被引量:8
2
作者 李和明 程跃 +6 位作者 沈志久 王国耀 谢世瑛 杨斌斌 张建华 方海伟 谢国海 《中国内镜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1009-1011,1015,共4页
目的报告经尿道和经皮肾途径输尿管镜下钬激光治疗输尿管嵌顿性结石并输尿管息肉的经验与疗效。方法2000年8月~2006年9月应用输尿管镜钬激光碎石息肉消融术经尿道和经皮肾途径治疗69例嵌顿性输尿管结石并息肉,术后4~6周拔除输尿管内... 目的报告经尿道和经皮肾途径输尿管镜下钬激光治疗输尿管嵌顿性结石并输尿管息肉的经验与疗效。方法2000年8月~2006年9月应用输尿管镜钬激光碎石息肉消融术经尿道和经皮肾途径治疗69例嵌顿性输尿管结石并息肉,术后4~6周拔除输尿管内支架管,术后3~6个月泌尿系B超和/或静脉肾盂造影对术后情况进行复查和随访。结果47例行经尿道输尿管镜钬激光碎石息肉消融术治疗,其中38例一期手术获得成功,术中因输尿管穿孔改开放手术2例,4例输尿管上段结石因输尿管扭曲输尿管镜无法到达输尿管梗阻部位,改经皮肾途径手术成功,3例术后尿路造影提示病变处输尿管碎石颗粒聚积,二期经尿道输尿管镜钬激光治疗后治愈;经皮肾输尿管镜钬激光碎石息肉消融术治疗22例,均一期手术获得成功。术后随访患肾积水均有改善,患侧输尿管引流正常,未发生输尿管狭窄和息肉复发。结论经尿道和经皮肾输尿管镜下钬激光碎石息肉消融术治疗嵌顿性输尿管结石并息肉是一种可靠而有效的方法;处理合并输尿管上段包裹性息肉时,经皮肾途径无论是在操作安全性和结石取净率上较经尿道途径更为优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尿管结石 输尿管息肉 钬激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斜仰卧截石位一期输尿管镜联合经皮肾镜治疗同侧肾输尿管结石 被引量:15
3
作者 孙志军 赖学佳 +1 位作者 冯思客 方立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520-522,共3页
目的探讨斜仰卧截石位一期双镜联合(输尿管硬镜联合微通道经皮肾镜)治疗输尿管结石合并同侧肾结石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18年9月~2019年9月,对32例输尿管结石合并同侧肾结石行一期双镜联合手术,斜仰卧截石位,同时置入F6/7.5输尿管镜和F... 目的探讨斜仰卧截石位一期双镜联合(输尿管硬镜联合微通道经皮肾镜)治疗输尿管结石合并同侧肾结石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18年9月~2019年9月,对32例输尿管结石合并同侧肾结石行一期双镜联合手术,斜仰卧截石位,同时置入F6/7.5输尿管镜和F8/9.8经皮肾镜行钬激光或气压弹道碎石。结果手术均成功完成,无大出血、气胸、结肠损伤、感染性休克等并发症。手术时间(58.5±12.8)min,术后血红蛋白下降(17.5±10.3)g/L,术后住院时间(4.0±0.8)d。术后2个月输尿管结石清石率100%(32/32),肾结石清石率93.8%(30/32)。结论斜仰卧截石位使用输尿管镜联合微通道经皮肾镜一期治疗输尿管结石合并同侧肾结石安全有效,术中无需变换体位,适合缺少输尿管软镜的医疗单位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仰卧截石位 输尿管结石 肾结石 输尿管镜碎石术 微通道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耻骨后前列腺切除术附94例报告
4
作者 王国耀 谢世英 +2 位作者 蒋军辉 蒋照辉 虞建达 《浙江临床医学》 2003年第1期47-47,共1页
关键词 耻骨后前列腺切除术 前列腺增生 治疗 病例报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间质性膀胱炎膀胱黏膜的组织病理检查意义 被引量:1
5
作者 孙志军 李和明 赖学佳 《浙江临床医学》 2016年第4期706-707,共2页
目的探讨将膀胱黏膜上皮组织形态学的特征及改变用于间质性膀胱炎(IC)诊断疗效观察中的价值。观察IC患者膀胱黏膜上皮和膀胱黏膜肥大细胞浸润及脱颗粒情况。方法对28例采用不同方法进行治疗的IC患者治疗前后进行膀胱黏膜的组织形态学... 目的探讨将膀胱黏膜上皮组织形态学的特征及改变用于间质性膀胱炎(IC)诊断疗效观察中的价值。观察IC患者膀胱黏膜上皮和膀胱黏膜肥大细胞浸润及脱颗粒情况。方法对28例采用不同方法进行治疗的IC患者治疗前后进行膀胱黏膜的组织形态学检查。参试者分别接受膀胱灌注治疗、口服药物治疗、膀胱水扩张治疗等方法之一或联合治疗,于治疗前、后分别接受膀胱黏膜病理检查,采用普通光镜观察膀胱黏膜上皮和黏膜肥大细胞浸润情况。并在治疗前后同一时间窗进行盆腔疼痛和尿频/尿急症状评分(PUF)。结果治疗前后膀胱黏膜上皮断裂缺失情况与PUF评分的一致性比较:r=0.739,P〈0.05;肥大细胞浸润情况与PUF评分一致性比较:r=0.827,P〈0.05。结论膀胱黏膜组织病理学检查和PUF评分有一致性,可用于间质性膀胱炎疗效观察,评估相关治疗方法的疗效,为患者后续治疗方案选择提供客观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质性膀胱炎 膀胱黏膜 黏膜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