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宁波市突发性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方法 被引量:8
1
作者 朱龙彪 何彩芬 +2 位作者 陈有利 崔飞君 朱晓曦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112-117,I0002,共7页
地质灾害的诱发因素包括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但在一定的地质结构及环境条件下,降雨是地质灾害发生的最主要诱发因素。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系统(ANN)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结合地面中尺度自动观测系统的雨量实况与高精度的WRF数值预报雨量格... 地质灾害的诱发因素包括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但在一定的地质结构及环境条件下,降雨是地质灾害发生的最主要诱发因素。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系统(ANN)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结合地面中尺度自动观测系统的雨量实况与高精度的WRF数值预报雨量格点产品,依托MICAPS系统,实现预报员的快速主观订正,建立的宁波市突发性地质灾害预报预警系统在业务运行中是高效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灾害 气象条件 预报预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省几种灾害性大风近地面阵风系数特征 被引量:34
2
作者 周福 蒋璐璐 +2 位作者 涂小萍 申华羽 郑铮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19-128,共10页
阵风特性研究是大风预报和服务的基础。基于2011—2013年浙江省自动气象站逐日逐10 min测风资料,分析了浙江省陆地和近海海面冷空气、热带气旋和强对流大风的阵风系数特征。结果表明:冷空气和热带气旋大风阵风系数空间分布基本相同,大... 阵风特性研究是大风预报和服务的基础。基于2011—2013年浙江省自动气象站逐日逐10 min测风资料,分析了浙江省陆地和近海海面冷空气、热带气旋和强对流大风的阵风系数特征。结果表明:冷空气和热带气旋大风阵风系数空间分布基本相同,大风主要发生在近海海面和沿海地区,海面阵风系数一般小于1.5,等值线平行于海岸线且自西向东逐渐减小,陆地阵风系数一般大于2.0,山区可超过3.0,表现出地形对阵风系数的增强作用。强对流大风阵风系数明显高于业务规范平均值,发生地点遍及浙江省各地,但发生概率超过10%的站点主要位于沿海地区和近海海面。风向基本不影响阵风系数空间分布。冷空气和热带气旋站点阵风系数与海拔高度有较高正相关性。模糊聚类分析发现:浙江省400m以上山区站与70 m以下的低海拔站点在阵风系数特征上分属不同空间类型;基于逐步回归建立站点阵风系数预报模型,检验表明:模糊聚类可帮助提高模型阵风系数预报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阵风系数 冷空气 热带气旋 强对流 模糊聚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4年2月18日宁波市雨雪天气过程分析
3
作者 许岳庭 顾人颖 王雷 《现代农业科技》 2017年第17期203-204,207,共3页
利用环流形势、气象要素差异、雷达资料对2014年2月18日宁波市一次雨雪过程进行分析,并总结出降水相态预报的着眼点。结果表明,横槽和南支槽配合使暖湿气流强盛,东路冷空气总体较弱,850 h Pa平流降温不明显,雨雪分界线在浙北维持;中低... 利用环流形势、气象要素差异、雷达资料对2014年2月18日宁波市一次雨雪过程进行分析,并总结出降水相态预报的着眼点。结果表明,横槽和南支槽配合使暖湿气流强盛,东路冷空气总体较弱,850 h Pa平流降温不明显,雨雪分界线在浙北维持;中低层存在逆温层,850 h Pa气温<-2℃,2 m气温约2℃,可以为雨转雪预报作参考;纯雪回波反射率<25 d BZ,回波顶高<3 km,雨夹雪会造成回波强度随高度降低而增加,低空"牛眼"回波、高空速度模糊对降雪预报有重要的指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雨雪天气过程 横槽 南支槽 逆温层 降雪雷达回波特征 浙江宁波 2014年2月18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沿海中尺度辐合线对飑线发展影响的数值试验 被引量:32
4
作者 沈杭锋 翟国庆 +3 位作者 朱补全 何斌 徐亚钦 黄旋旋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127-1140,共14页
利用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WRF)中尺度数值模式,结合常规观测资料、地面加密自动气象站资料、云迹风等资料较好地模拟了2006年6月10日严重影响浙江的一次强飑线演变过程,得到了与实况比较接近的飑线中尺度特征,结果表明:强... 利用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WRF)中尺度数值模式,结合常规观测资料、地面加密自动气象站资料、云迹风等资料较好地模拟了2006年6月10日严重影响浙江的一次强飑线演变过程,得到了与实况比较接近的飑线中尺度特征,结果表明:强对流活动与边界层内的中尺度辐合有密切联系,除了雷暴出流在其前沿形成的阵风锋外,还模拟得到了宁波东部地区的中尺度气流辐合线(简称宁东辐合线);宁东辐合线呈现出明显的西干东湿、东侧上湿下干和弱的稳定层结特征,其存在阻挡了边界层顶强不稳定的东传;在宁东辐合线东侧的山谷地带,近地面形成一个尺度仅为10~20km的中尺度垂直闭合环流,该环流导致地面弱的东风气流又反过来加强了宁东辐合线。当之前已存在的雷暴出流形成的阵风锋辐合线与宁东局地辐合线相遇时,形成一条新的阵风锋,边界层之上的湿度显著增强,强不稳定得到逐步释放,加剧了对流的爆发,天气现象进一步加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值模拟 同化 飑线 暴雨 阵风锋 中尺度辐合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菲特”减弱时浙江大暴雨过程成因分析 被引量:49
5
作者 周福 钱燕珍 +2 位作者 朱宪春 杜坤 金靓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930-939,共10页
文章利用常规观测和自动站加密、凉帽山高塔、雷达站及NCEP再分析等资料,分析了2013年10月7-9日1323号"菲特"台风登陆减弱后浙江异常强暴雨事件,得到:这次大暴雨过程是"菲特"减弱后,由于北侧的弱冷空气从近地层渗... 文章利用常规观测和自动站加密、凉帽山高塔、雷达站及NCEP再分析等资料,分析了2013年10月7-9日1323号"菲特"台风登陆减弱后浙江异常强暴雨事件,得到:这次大暴雨过程是"菲特"减弱后,由于北侧的弱冷空气从近地层渗透流入,导致垂直涡度加强,上升气流增强,高层出流强,低层能量锋区堆积,辐合增强,诱生中小尺度系统而产生的;由于东侧"丹娜丝"的活动,使得浙江北部地区有持续强盛的偏东气流,提供了充沛的水汽和能量,近地层偏东气流和东北气流的辐合是强降雨的动力机制。偏东风明显增大比雨量增大有2 h左右的提前,水汽增加和减少与雨量增大和减小有6 h的提前;呈喇叭口状西高南高的杭州湾地形有迎风坡作用和地形辐合,对偏东、东北气流参与造成的降雨过程有增幅作用。由此,秋季台风雨量预报要考虑冷空气的加入可能引起的强降雨时间延长;盛行偏东风时,杭州湾海域风力明显偏大,可能引起周围地区的降雨增幅;用当地多源资料、边界层观测资料做暴雨预报局地性临近修正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菲特”台风 冷空气 偏东气流 中尺度辐合 地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波新一代天气雷达在人工增雨中的应用 被引量:12
6
作者 朱龙彪 何彩芬 黄思源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59-62,共4页
用新一代天气雷达对2003年8月11日夜间一次雷雨过程进行跟踪观测,发现仰角为0.5°的平显图上强度为30dBz以上回波区的移向移速及其影响宽度与雷暴单体的雨量与雨强有较好的关系,OPH与VIL产品配合使用可定出雨量中心。
关键词 新一代天气雷达 人工增雨 2003年8月 应用 宁波 跟踪观测 雷雨过程 雷暴单体 配合使用 雨量 移速 移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波夏季强对流和台风短时暴雨雷达回波特征对比分析 被引量:16
7
作者 何彩芬 朱龙彪 +1 位作者 董杏燕 黄旋旋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67-72,I0002,共7页
为了对比宁波地区夏季强对流短时暴雨和台风短时暴雨的多普勒雷达回波特征,选取2004年和2005年该地区夏季出现的强对流短时暴雨和台风短时暴雨的个例作为研究对象,从回波的发展演变、回波形态及回波产品值等进行分析比较,发现:这两类短... 为了对比宁波地区夏季强对流短时暴雨和台风短时暴雨的多普勒雷达回波特征,选取2004年和2005年该地区夏季出现的强对流短时暴雨和台风短时暴雨的个例作为研究对象,从回波的发展演变、回波形态及回波产品值等进行分析比较,发现:这两类短时暴雨在回波强度、回波高度及垂直液态水含量等产品有明显差异,而降水产品如OHP,STP估计的雨量值,在这两种天气过程中,均比实况雨量资料偏小,且实况雨量越大,偏差也越大;另外,在分析中也发现,用雷达缺省的Z-I关系来估计雨量有很大误差,特别是在台风降水过程中;最后分别建立了对流性降水与台风降水的Z-I关系,以修正宁波夏季的降水估计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对流短时暴雨 台风短时暴雨 回波特征 Z-I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灿鸿”台风造成浙江东北部大暴雨成因分析 被引量:19
8
作者 周福 钱燕珍 +2 位作者 方艳莹 顾小丽 王毅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05-313,共9页
本文利用常规观测和自动站加密资料、卫星云图资料及NCEP再分析资料,分析了2015年7月10—11日1509号台风灿鸿造成其西侧浙江东北部异常强暴雨事件,得到本次大暴雨过程是由于"灿鸿"强度强、范围大、直接影响时间长,长时间东北气流下,... 本文利用常规观测和自动站加密资料、卫星云图资料及NCEP再分析资料,分析了2015年7月10—11日1509号台风灿鸿造成其西侧浙江东北部异常强暴雨事件,得到本次大暴雨过程是由于"灿鸿"强度强、范围大、直接影响时间长,长时间东北气流下,在浙东北特殊地形作用下,形成地面辐合带造成的。台风影响前期该区域处在对流不稳定状态,水汽含量丰沛,低层辐合,高层辐散且气温低,有利于上升运动,上层水汽冷凝造成强降雨。暴雨区低层MPV1由负值转变为正值,导致垂直涡度加强,925 hPaθse的高能区的长期存在,有利于上升气流增强,水汽长时间大量输送有利于台风的发展和维持,也有利于强降雨的形成。这些物理量的变化与雨量增大和减小有612 h的提前。呈喇叭口状的杭州湾及南面四明山、狭长东北一西南走向的象山港以及南岸的山脉等地形有迎风坡作用和地形辐合,对东北气流参与造成的降雨有增幅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灿鸿 大暴雨 对流不稳定 东北气流 地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0年早春浙江罕见连阴雨天气环流特征及成因分析 被引量:14
9
作者 张建海 曹艳艳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543-1553,共11页
利用客观分析资料分析了2010年早春浙江连阴雨天气的环流特征和热力、动力条件,并与历史同期天气状况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1)乌拉尔山地区长波脊前偏北气流为连阴雨天气提供了冷空气条件,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北偏西有利于其西北侧建... 利用客观分析资料分析了2010年早春浙江连阴雨天气的环流特征和热力、动力条件,并与历史同期天气状况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1)乌拉尔山地区长波脊前偏北气流为连阴雨天气提供了冷空气条件,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北偏西有利于其西北侧建立持久、稳定的水汽通道。(2)南北温差分布的变化导致高空西风急流出现分支,浙江位于北支急流南侧的高空辐散区,北支急流的形成与消失都较连阴雨天气的开始与结束提前。(3)连阴雨期间低层向南越赤道气流偏弱,南海至我国东南沿海西南风较常年异常偏强,西南气流主要由孟加拉湾西北气流向右越过中南半岛转向形成,为连阴雨天气输送了充沛的水汽。(4)雨带位于水汽通量湿舌区北侧,大致与相当位温能量锋区重合,冷空气活动在连阴雨第二阶段雨势加剧中起了重要作用。(5)连阴雨动力结构呈典型的低层辐合、高层辐散配置,辐散区高度在降水开始后逐渐升高,之后一直稳定在对流层高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浙江省 连阴雨天气 环流特征 温湿条件 动力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台风灿鸿造成浙江东北部大暴雨地形作用的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22
10
作者 段晶晶 钱燕珍 +2 位作者 周福 方艳莹 郭建民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686-695,共10页
利用中尺度非静力数值模式WRF V3.6.1对台风灿鸿(1509)进行了高分辨率数值模拟,模式较好地再现了台风灿鸿的发展演变过程和在浙江东北部产生的强降水。观测资料显示台风接近浙江期间,在东北气流下,浙东北地形的摩擦辐合及抬升作用使得... 利用中尺度非静力数值模式WRF V3.6.1对台风灿鸿(1509)进行了高分辨率数值模拟,模式较好地再现了台风灿鸿的发展演变过程和在浙江东北部产生的强降水。观测资料显示台风接近浙江期间,在东北气流下,浙东北地形的摩擦辐合及抬升作用使得大量的对流云团汇集在台风西北侧,对流系统活跃,是浙江东北部产生强降水的重要原因。控制试验也模拟出了在台风接近陆地时,内核区西北侧存在有组织的、切向分布的小尺度对流系统,由地形强迫产生的降雨量和地形走向一致,迎风坡降雨量增加。通过升降地形,改变土地类型和将杭州湾水体用陆地替换等敏感性试验发现:(1)地形的影响对台风降雨量的增幅最为明显。通过降低地形,台风西北侧小尺度雨带明显减弱,浙江东北地区降水也明显减少。可见地形会影响这些中小尺度系统的结构和演变,引起降水异常变化。(2)大暴雨期间,台风一直维持较强的对称性,具有典型的眼墙和暖心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 对流系统 地形 轴对称切向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1年浙江梅汛期前后旱涝急转形势及梅雨锋结构特征分析 被引量:16
11
作者 张建海 曹艳艳 陈柯辰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221-233,共13页
2011年浙江省出现了自1999年以来最典型、最强的梅雨降水集中期,连续4次强降水过程造成旱涝急转。本文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对2011年浙江梅汛期前后大尺度环流背景进行了分析并与历史同期进行了对比,同时又对4次强降水过程的梅雨锋结构进... 2011年浙江省出现了自1999年以来最典型、最强的梅雨降水集中期,连续4次强降水过程造成旱涝急转。本文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对2011年浙江梅汛期前后大尺度环流背景进行了分析并与历史同期进行了对比,同时又对4次强降水过程的梅雨锋结构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1)中高纬环流急转前后都具有很大的经向度,但由急转前的"三槽三脊"转变为"两槽一脊",梅汛期为单阻形势,贝加尔湖阻塞高压前的西北气流为梅雨提供了冷空气条件。梅汛期印缅槽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较急转前明显加深、加强,偏强的印缅槽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有利于在副热带高压西北侧建立持久、稳定的水汽通道,西南气流与偏东气流在浙江构成准纬向切变,使得大量暖湿气流辐合上升,青藏高压北侧的偏北大风造成高层强烈辐散,这都为暴雨提供了良好的动力和水汽条件。(2)暴雨主要出现在梅雨锋前沿,梅雨锋区的上升运动与南北两支下沉气流相配合,北支携带冷空气向梅雨锋输送,南支与梅雨锋区上升气流构成经向垂直反环流,加强了锋区的上升运动。(3)4次暴雨过程梅雨锋都为相当位温密集带,在对流层低层垂直方向上近似直立分布。由于受冷空气影响,第一、三、四次过程梅雨锋区具有较明显的温度梯度,低层锋区向北倾斜;相反,没有冷空气的作用,第二次过程锋区无温度梯度,梅雨锋向南倾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雨锋暴雨 旱涝急转 环流背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次冰雹过程边界层气象要素变化特征 被引量:15
12
作者 姚日升 涂小萍 +3 位作者 杜坤 丁烨毅 朱佳敏 杨豪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677-1689,共13页
基于常规气象观测、浙江省自动气象站、宁波多普勒雷达和凉帽山岛370 m高塔边界层资料,对宁波市2012年7月7日(个例1)和2013年3月22日(个例2)两次冰雹过程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两次过程发生在不同季节和天气背景下,个例1由强热对流... 基于常规气象观测、浙江省自动气象站、宁波多普勒雷达和凉帽山岛370 m高塔边界层资料,对宁波市2012年7月7日(个例1)和2013年3月22日(个例2)两次冰雹过程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两次过程发生在不同季节和天气背景下,个例1由强热对流单体所致,个例2则是具有高架雷暴特征的移动性强对流带所造成。地面流场都显示:雹暴前侧入流辐合带和后侧下沉气流辐散区相对雹暴中心位置变化不大,两次过程前部冷出流边界前沿距离降雹中心约8~10 km及其后约4 km处形成了下沉尾涡。雹暴前侧入流区边界层主要表现为气压下降、气流转向雹暴中心、风速及辐合加大等;而下沉辐散区则表现出天气要素的剧烈变化。个例1高塔处于冰雹前侧入流区,边界层气象要素变化低层先于高层,临近降雹时由于拖曳作用削弱了抽吸作用,近地层各气象要素均有短时间的反向变化。个例2高塔处于低层入流区时,风速增大也最先出现在塔层底部;雹暴过境时,冷高压出流造成高塔处边界层风向、风速剧烈变化,上下各层时间较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雹 边界层 气象要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菜生育期气象条件分析 被引量:15
13
作者 叶海龙 何利德 吴海镇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08年第11期97-98,共2页
通过对油菜生育期内不同生长阶段气象条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油菜生长发育受气象条件的影响很大,对气温最为敏感,温高光足是油菜物候加快的主要气象因素,苗期低温干旱、大田生长期的低温多雨水则是其发育迟缓、物候偏迟的重要原因。同... 通过对油菜生育期内不同生长阶段气象条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油菜生长发育受气象条件的影响很大,对气温最为敏感,温高光足是油菜物候加快的主要气象因素,苗期低温干旱、大田生长期的低温多雨水则是其发育迟缓、物候偏迟的重要原因。同时提出了油菜生长过程中相应的栽培管理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菜 生育期 气象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杭州湾交通沿线雷达非气象回波的特征和滤除
14
作者 姚日升 黄旋旋 +2 位作者 张磊 王武军 邬方平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9期142-150,共9页
近年来,随着杭州湾大桥、嘉兴沿岸的高速公路和上海洋山港大桥等交通干线的建成和通车,宁波、舟山和上海雷达探测到一种非气象回波,该杂波出现在大桥和高速公路的位置附近。分析发现该杂波与地物杂波类似又有所不同。类似之处在于地理... 近年来,随着杭州湾大桥、嘉兴沿岸的高速公路和上海洋山港大桥等交通干线的建成和通车,宁波、舟山和上海雷达探测到一种非气象回波,该杂波出现在大桥和高速公路的位置附近。分析发现该杂波与地物杂波类似又有所不同。类似之处在于地理位置相对固定,回波强度在最低层表现明显,随雷达仰角的抬升迅速减弱。不同之处为回波强度在时间和空间上有一定程度的变化,径向速度和谱宽也与通常的地物杂波特征有所不同。此外,杂波范围与低层风向、大气稳定度等气象条件关系较大,反映出气象条件对低层大气折射率的影响。统计2014年1~12月宁波雷达显示,该类杂波白天比夜间强,表明杂波与机动车流量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针对此类杂波的特点,设计了考虑回波水平、垂直平滑度,基于动态阈值区分非气象回波的滤除方法。试验评估显示,该方法对于晴空、对流、层云和暖雨4类天气背景下的此类非气象回波都能进行较好的识别并正确地滤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达 机动车 非气象回波 识别 滤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加强气象为农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考——以象山县为例 被引量:4
15
作者 郭建民 周承 +1 位作者 孙仕强 杨栋 《现代农业科技》 2016年第15期237-238,共2页
以浙江省象山县为例,介绍了县级气象局气象为农服务现状,分析了当前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新技术培训;丰富气象服务产品、拓展为农服务领域;做好气候资源评估及气候可行性论证等工作;加大气象知识宣传力... 以浙江省象山县为例,介绍了县级气象局气象为农服务现状,分析了当前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新技术培训;丰富气象服务产品、拓展为农服务领域;做好气候资源评估及气候可行性论证等工作;加大气象知识宣传力度、完善信息网络;提高天气监测、预报水平;加强组织领导、深化部门合作等合理对策,力图提高气象为农服务水平、增强防灾减灾决策服务能力,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切实提升县级气象部门为农服务工作的成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象为农服务 现状 问题 对策 浙江象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象水文雨量资料的融合应用 被引量:3
16
作者 廖桉桦 顾人颖 何国平 《浙江农业科学》 2012年第12期1707-1709,共3页
通过山洪灾害防治县级非工程措施建设项目,实现了鄞州区气象、水文资料的实时共享,把雨量观测站点密度从平均间距6.2 km提升到3.2 km。对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当60 min累计降水量>3 mm时,气象站和水文站降水相对异差为6.5%,低于目... 通过山洪灾害防治县级非工程措施建设项目,实现了鄞州区气象、水文资料的实时共享,把雨量观测站点密度从平均间距6.2 km提升到3.2 km。对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当60 min累计降水量>3 mm时,气象站和水文站降水相对异差为6.5%,低于目前国内中尺度气象站日降水量平均测量误差,可以将实况水文资料引入气象中使用,提高降水实测空间密度,为后期实况资料同化应用、中小尺度数值预报精细化释用打下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象 水文 资料融合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台风灾害成因分析及灾情预估 被引量:91
17
作者 陈佩燕 杨玉华 +1 位作者 雷小途 钱燕珍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64-73,共10页
利用1980-2004年的台风基本资料,对我国台风(包括热带气旋、热带风暴、强热带风暴、台风、强台风和超强台风)灾害的成因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台风引起的大风和降水以及登陆台风的强度和登陆点位置等都是我国台风致灾的重要因... 利用1980-2004年的台风基本资料,对我国台风(包括热带气旋、热带风暴、强热带风暴、台风、强台风和超强台风)灾害的成因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台风引起的大风和降水以及登陆台风的强度和登陆点位置等都是我国台风致灾的重要因素。综合表征台风灾情的ATDI指数和台风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与台风大风、降水、登陆台风强度及移速关系密切,而房屋倒损则主要与台风引起的大风有关,农田受淹则主要取决于台风降水。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综合表征台风灾情的ATDI指数以及因台风而倒损的房屋数、受淹的农田面积和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等的预估模型。对历史样本拟合和对2005年6个台风的独立样本回报表明:模型具有较好的预估能力,对台风灾害各等级的拟合和预估误差不大于1个等级的样本约占总样本数的83%~96%(完全准确的样本在50%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 灾害 成因分析 灾情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116年江淮梅雨异常及其环流特征分析 被引量:19
18
作者 毛文书 王谦谦 +3 位作者 葛旭明 景艳 杜宜翠 曹艳艳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84-90,共7页
利用江淮地区1885—2000年近116a梅雨特征量资料和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采用谐波分析、最大熵谱分析、小波分析、合成分析等方法讨论了江淮梅雨特征量的年际-年代际变化特征及梅雨异常的环流特征。结果表明:江淮梅雨特征量存在显著... 利用江淮地区1885—2000年近116a梅雨特征量资料和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采用谐波分析、最大熵谱分析、小波分析、合成分析等方法讨论了江淮梅雨特征量的年际-年代际变化特征及梅雨异常的环流特征。结果表明:江淮梅雨特征量存在显著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入梅日期、出梅日期、梅雨期长度呈显著上升的长期变化趋势,梅雨量和梅雨强度长期趋势变化不明显;梅雨特征量均存在多时间尺度的振荡周期,入梅日期具有准24a、准5a和准3a的显著周期;出梅日期具有准35a、准22a和准5a的显著周期;梅雨量具有准40a、准15a、准9a和准3a的显著周期。丰梅年南亚高压中心强度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增强。枯梅年则反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雨谐波分析 小波分析 南亚高压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雷达和自动站资料研究风暴演变规律 被引量:12
19
作者 徐亚钦 翟国庆 +3 位作者 黄旋旋 朱佩君 何斌 沈杭锋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34-146,共13页
为了研究地面中尺度辐合对对流回波发展趋势的影响,本文利用多普勒雷达和经过质量控制的地面加密自动站资料,选取浙江宁波地区较典型的10次强对流天气过程,逐时统计地面辐合场、累计雨量、雷达回波之间的相互对应情况,并进一步通过Shuma... 为了研究地面中尺度辐合对对流回波发展趋势的影响,本文利用多普勒雷达和经过质量控制的地面加密自动站资料,选取浙江宁波地区较典型的10次强对流天气过程,逐时统计地面辐合场、累计雨量、雷达回波之间的相互对应情况,并进一步通过Shuman-Shapiro滤波来揭示地面中尺度风场辐合与风暴发展的内在联系,最后基于所统计的回波发展和地面辐合的关系利用交叉相关法对风暴进行外推预报。结果表明:雷达回波前沿的地面中尺度辐合区域对未来回波的发生、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存在地面中尺度辐合线的区域更有利于对流单体的新生和发展,同时对主回波未来的走向和形状也有较大的影响。通过Shuman-Shapiro滤波进行尺度分离后可以发现,在风暴发展前沿和一些风暴团之间存在着明显的风场辐合作用,它对未来风暴的发生发展起了重要的传递和媒介作用。最后,基于地面辐合场用交叉相关法对风暴进行外推预报,得到的外推回波场和实况回波场在形状、中心强度上都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对流天气 地面辐合 匹配统计 Shuman-Shapiro滤波 风暴外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台风灾情特征及其灾害客观评估方法 被引量:68
20
作者 雷小途 陈佩燕 +1 位作者 杨玉华 钱燕珍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875-883,共9页
利用上海台风研究所及国家气象中心整编的中国台风灾情资料,分析了中国致灾台风造成的人员伤亡、房屋倒损、农田受淹及直接经济损失等灾情特征。引入了定基物价指数,改进了台风灾害指数(ATDI指数)的计算方法,基于1980—2004年间所有致... 利用上海台风研究所及国家气象中心整编的中国台风灾情资料,分析了中国致灾台风造成的人员伤亡、房屋倒损、农田受淹及直接经济损失等灾情特征。引入了定基物价指数,改进了台风灾害指数(ATDI指数)的计算方法,基于1980—2004年间所有致灾台风的灾害指数的聚类分析,将致灾台风的灾害分为:轻灾(或小灾)、中灾、大灾(或中偏重灾)和重灾4个等级,并据此对1980—2004年间中国致灾台风的灾情进行了客观评估。结果表明:平均每年约有7.2个台风对中国造成明显灾情,最多的年份多达11个、最少年份也有4个。中国致灾台风的频数逐年减少,但造成的灾情却逐年趋重,因台风而伤亡的总人数逐年上升(死亡人数下降)、倒损房屋和受淹的农田面积以及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均逐年递增,倒损房屋、受淹的农田面积、直接经济损失的年平均增长率分别为1.33×10~4间/年、2.28×10~4hm^2/年和14.56亿元/年。1980—2004年间,单个致灾台风而言,倒损房屋、受淹的农田面积、直接经济损失的平均增长率分别为581.4间/个、880.0 hm^2/个和0.33亿元/个。从台风灾害指数看,1990年代中期,中国的台风灾害较为严重,其中1996年最重,而1998年则是1980-2004年间台风灾害最轻的年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 灾害 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