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二种颈前路减压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疗效分析 被引量:3
1
作者 陈斌辉 桑裴铭 +3 位作者 张明 蔡畅 顾仕荣 周敏 《浙江临床医学》 2014年第5期681-683,共3页
目的:比较二种不同颈前路减压术式对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手术疗效及影像学结果。方法2008年5月至2011年11月行颈前路减压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98例,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二组:前路颈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 目的:比较二种不同颈前路减压术式对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手术疗效及影像学结果。方法2008年5月至2011年11月行颈前路减压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98例,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二组:前路颈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with fusion,ACDF)(A组)和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corpectomy with fusion,ACCF)(B组)。所有患者术前、术后不同时期采用JOA评分评估神经功能情况,X线评价颈椎曲度、椎间高度变化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术后17个月的随访。术后1个月、术后17个月JOA评分较术前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术后17个月COBB角、椎间高度与术前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B组术后17个月COBB角、椎间高度与术后1个月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路颈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和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融合术均可有效地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但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融合术后颈椎稳定性比前路颈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型颈椎病 多节段 颈椎融合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路全椎板切除治疗42例椎管内神经鞘瘤的诊疗分析 被引量:3
2
作者 陈斌辉 顾仕荣 +1 位作者 张明 桑裴铭 《浙江临床医学》 2014年第3期365-367,共3页
目的:探讨经后路全椎板切除治疗椎管内神经鞘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09年1月至2012年6月共42例椎管内神经鞘瘤患者行后路全椎板切除入路摘除椎管内神经鞘瘤。其中男18例,女24例;年龄36~72岁,平均53岁。病程2个月~3年,平均10.6个月... 目的:探讨经后路全椎板切除治疗椎管内神经鞘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09年1月至2012年6月共42例椎管内神经鞘瘤患者行后路全椎板切除入路摘除椎管内神经鞘瘤。其中男18例,女24例;年龄36~72岁,平均53岁。病程2个月~3年,平均10.6个月。肿瘤发病节段:颈段3例,胸段25例,腰段12例,骶段2例。神经损害按Frankel分级:B级2例,C级8例,D级20例,E级12例。术后定期门诊随访,同时电话或门诊进行〉12个月的末次随访。观察临床疗效,复查X线片及MRI,观测内固定的稳定情况及肿瘤有无复发。结果42例患者肿瘤术中完整切除,术后病理证实神经鞘瘤。手术时间1.5~3.5h,平均2.0h,术中出血量30~200ml。术后8例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脑脊液漏,予绝对卧床、局部加压、缝合处理后,脑脊液漏停止。2例胸段载瘤神经根切除后出现胸壁感觉麻木异常,给予甲钴胺及加巴喷汀处理口服处理后,症状2~4个月内逐渐消失。获随访患者39例,平均随访时间12~35个月,平均22个月。随访期内,39例患者MRI复查无肿瘤复发,内固定位置好,无松动断裂现象。术后神经功能恢复Frankel分级,D级9例,E级30例。结论经后路全椎板切除治疗椎管内神经鞘瘤能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MRI在肿瘤的诊治中起重要作用,脑脊液漏及载瘤神经根切除是防止复发和手术成功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路全椎板 神经鞘瘤 椎管内 载瘤神经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