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9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地方智库转型发展的问题与思考——以浙江省城市治理研究中心为例 被引量:2
1
作者 李燕 《智库理论与实践》 2016年第5期85-90,共6页
[目的 /意义]近年来,全国各地智库发展迅速,但也存在诸多共性问题,探讨传统研究机构如何向专业智库发展的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方法 /过程]本文主要采用文献调研、案例分析的方法,对国内地方智库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梳理,... [目的 /意义]近年来,全国各地智库发展迅速,但也存在诸多共性问题,探讨传统研究机构如何向专业智库发展的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方法 /过程]本文主要采用文献调研、案例分析的方法,对国内地方智库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梳理,并以浙江省城市治理研究中心为案例,对其向专业智库转型发展的经验做法进行分析。[结果 /结论 ]本文认为浙江省城市治理研究中心新型智库之"新"主要体现在理念创新、专业特色、研究自主、经费多源等方面,这对其他地方智库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智库 转型 城市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灰基础设施空间配置与净碳排放强度的交互机制研究——以浙江省村镇组片为例
2
作者 朱晓青 孙卓扬 +2 位作者 徐剑 黄戈 钟月彬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5-62,共8页
协调配置绿灰基础设施对于节约国家资源、应对气候变化、实现碳中和目标至关重要。以浙江省6个村镇功能组片为例,围绕组片间及内部的绿灰设施空间配置与碳源汇空间格局的交互效应展开探讨。构建生物量-碳汇、消费端-碳源模型,提出绿灰... 协调配置绿灰基础设施对于节约国家资源、应对气候变化、实现碳中和目标至关重要。以浙江省6个村镇功能组片为例,围绕组片间及内部的绿灰设施空间配置与碳源汇空间格局的交互效应展开探讨。构建生物量-碳汇、消费端-碳源模型,提出绿灰空间配置量化方法,设立绿灰交互指标,基于地理探测器模型进行交互机制研究。结果显示:1)灰色度、绿灰归一化差异指数及生态核心区百分比是影响净碳排放强度的关键因素;2)组片地理特征和主导功能对绿灰设施空间配置产生潜在影响,进而影响净碳排放强度,优化绿灰基础设施空间配置应分片分组、因地制宜;3)绿灰空间配置优化需考虑组片所在区域的社会背景,结合多方面因素以综合调控碳排放。研究结论对绿灰设施配置优化和碳减排政策制定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绿灰基础设施 空间配置 净碳排放强度 村镇功能组片 空间交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享自动驾驶汽车的多阶城市影响综述
3
作者 钟绍鹏 刘骜 +4 位作者 翟君诺 范美含 李茜瑶 林原 李振华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04-118,共15页
为深入理解共享自动驾驶汽车(SAVs)的引入对城市可能产生的影响,并推动城市交通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围绕SAVs的多阶影响进行了全面回顾和系统分析,旨在总结以往研究的主要贡献和存在的缺陷,并提出未来研究的可能方向。综述结果表明,现有... 为深入理解共享自动驾驶汽车(SAVs)的引入对城市可能产生的影响,并推动城市交通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围绕SAVs的多阶影响进行了全面回顾和系统分析,旨在总结以往研究的主要贡献和存在的缺陷,并提出未来研究的可能方向。综述结果表明,现有研究主要集中于SAVs对交通系统的短期影响,包括对居民出行行为与道路交通流等方面的探讨;然而,对于SAVs的长期影响,特别是对城市可达性、环境与能源的研究相对较少。与此同时,尽管已有研究揭示了SAVs可能带来的负面效应,例如对环境或可达性的潜在不利影响,但鲜有研究提出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发展策略。此外,在研究方法方面,现有研究主要依赖定性分析或独立的交通需求模型进行推演和模拟,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存在一定局限性。未来研究应开发土地利用与交通整合模型,并将其与数据驱动的方法相结合,以更精确、全面和系统地刻画SAVs引入对城市土地利用、环境与能源的长期(负面)影响,并提出针对性的发展策略和应对措施,以优化SAVs的应用效果,减少其潜在负面影响,推动城市交通系统向高效、智能和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交通 共享自动驾驶汽车 土地利用与交通 城市影响 可达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植被遥感分类研究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3
4
作者 孟庆岩 杜弘宇 +3 位作者 王莉萍 张琳琳 吴嘉豪 康佳琦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90-199,共10页
城市植被是城市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植被遥感分类是对城市绿度空间监测分析的重要方式。本文通过梳理国内外城市植被遥感分类研究进展,从遥感数据源和分类方法入手,分析该领域目前面临的问题及发展趋势,以期为城市绿度空间研究提供... 城市植被是城市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植被遥感分类是对城市绿度空间监测分析的重要方式。本文通过梳理国内外城市植被遥感分类研究进展,从遥感数据源和分类方法入手,分析该领域目前面临的问题及发展趋势,以期为城市绿度空间研究提供参考。首先,概述了光学数据、激光雷达数据及地面传感数据等数据源在城市植被遥感分类领域的应用,对不同数据源的优势与不足进行了深入分析;其次,基于阈值分割、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3种分类方法的研究,总结了应用于城市植被遥感分类领域各方法的特点;最后,提出了城市植被遥感分类研究中现存问题和未来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植被 城市遥感 图像分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历史演变视角下耕地撂荒问题研究——基于“压力-状态-响应”模型的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刘灵辉 罗意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4-103,共10页
引入“压力-状态-响应”(PSR)分析框架,从纵向历史维度将我国耕地撂荒分为转型期、发展期、分化期三个演变阶段,并对各阶段的耕地撂荒的压力因素、状态特征和响应策略进行系统梳理分析。从三个演变阶段分析中,总结提炼出历史维度下的耕... 引入“压力-状态-响应”(PSR)分析框架,从纵向历史维度将我国耕地撂荒分为转型期、发展期、分化期三个演变阶段,并对各阶段的耕地撂荒的压力因素、状态特征和响应策略进行系统梳理分析。从三个演变阶段分析中,总结提炼出历史维度下的耕地撂荒的演变逻辑特征。研究发现:第一,耕地撂荒压力系统从生存到发展、从单向到互动进行复杂系统演变;第二,耕地撂荒状态系统向“空间异质性”和“类型一致性”演变;第三,耕地撂荒响应系统仍处于“多元而不协同”的状态。因此,耕地撂荒治理需要在发展型政策供给、耕地撂荒治理监测、撂荒耕地的分类利用、利益补偿和协同治理等方面进行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安全 耕地撂荒 撂荒治理 PSR模型 历史演变视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信息经济空间集聚影响因素与经济增长——基于浙江省面板数据的经验分析 被引量:10
6
作者 朱文晶 《经济经纬》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3-18,共6页
以信息经济为研究对象,检验了浙江省11座城市2004—2014年的面板数据,构建并分析了信息经济空间集聚发展影响因素及其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模型。研究发现:人力资本、教育投入、互联网用户、外商投资等因素依次对集聚表现出正面的作用。创... 以信息经济为研究对象,检验了浙江省11座城市2004—2014年的面板数据,构建并分析了信息经济空间集聚发展影响因素及其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模型。研究发现:人力资本、教育投入、互联网用户、外商投资等因素依次对集聚表现出正面的作用。创新能力和移动电话用户对集聚表现出负面的影响。加入经济增长水平控制变量后,解释关系没有发生大的改变。信息经济空间集聚与经济增长表现出倒N型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息经济 现代服务业 空间集聚 经济增长 倒N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流动人口治理体系构建研究 被引量:8
7
作者 周学馨 接栋正 《行政管理改革》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70-75,共6页
构建现代流动人口治理体系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流动人口治理体系需要构建以"一核多元"为特征的流动人口治理组织体系、以追求公平正义为宗旨的流动人口治理法治体系、政府市场社会治理边... 构建现代流动人口治理体系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流动人口治理体系需要构建以"一核多元"为特征的流动人口治理组织体系、以追求公平正义为宗旨的流动人口治理法治体系、政府市场社会治理边界清晰的流动人口治理运行机制、以推进融合为目的的流动人口治理政策体系和以预警监测为价值的流动人口数据支撑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 流动人口治理 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持续迭代的村镇人居环境设计体系研究
8
作者 朱晓青 吴家豪 +3 位作者 曹志奎 严舒文 孙卓扬 李智兴 《包装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6期66-79,120,共15页
目的为建构可持续建设与有机更新下村镇人居环境设计的基本框架,揭示其在不同发展阶段、地域特征和建设主题下村镇人居样本的应对性设计原则与理论,总结村镇设计在经济、社会、技术影响下的迭代及在地化应变,探讨未来村镇人居环境设计... 目的为建构可持续建设与有机更新下村镇人居环境设计的基本框架,揭示其在不同发展阶段、地域特征和建设主题下村镇人居样本的应对性设计原则与理论,总结村镇设计在经济、社会、技术影响下的迭代及在地化应变,探讨未来村镇人居环境设计的前沿模式。方法基于可视化文献分析法,对可持续村镇人居环境设计进行系统的脉络梳理,并根据可持续设计的路径推演、要素解析、模式特征进行村镇人居环境设计体系的框架搭建,提出村镇人居环境设计的基本原则与适配化设计技术路线。结果构建了可持续人居建设迭代下的村镇人居环境设计体系,通过解析可持续设计的基本构成要素,分析了村镇人居环境可持续设计的动力机制,揭示了其在需求侧、供给侧和承载侧的基本特征及三者的联动关系,提出了四项村镇人居环境可持续设计的基本原则,并总结出三点分类适配化设计思路。结论以综合设计视角,探讨未来中国村镇转型下的设计思想与技术脉络,根据时代背景、在地特征、未来场景,采取动态应变与适配的原则,提出可持续设计模式、方法与路径,为设计学相关研究者、决策者和执业人员提供理论梳理和实践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持续迭代 村镇人居环境 新质设计 体系组构 机制导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治理导向的楼宇经济社区发展模式探讨 被引量:13
9
作者 李明超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66-76,共11页
楼宇经济社区是楼宇经济发展与社会管理融合的发展模式,简称楼宇社区。在城市转型过程中,经济转型与社会转型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楼宇经济社区是城市政府通过社会管理服务经济发展的载体。文章回顾了楼宇经济的形态演变、楼宇社区的创... 楼宇经济社区是楼宇经济发展与社会管理融合的发展模式,简称楼宇社区。在城市转型过程中,经济转型与社会转型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楼宇经济社区是城市政府通过社会管理服务经济发展的载体。文章回顾了楼宇经济的形态演变、楼宇社区的创新发展,对楼宇社区建设进行了制度分析。以杭州为例,将楼宇经济社区分为CBD创新引领型、新城新区商务招商型、文教区强化提升型、智慧城区整合提升型、工业区改造提升型五种类型并研讨其发展模式。围绕外部经济效应和公共物品配置最优的目标,从城市空间优化提升生产效能入手,探寻楼宇社区发展提升路径,进而得出明确政府角色、强化规划引导、完善基础设施、集成数字服务、创新项目经营、完善组织管理的六大优化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治理 社会管理 楼宇经济 楼宇社区 资源配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碳”目标下北京城市形态时空演变及其对碳排放的影响 被引量:5
10
作者 宝力格 刘祎绯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7期7507-7519,共13页
控制碳排放是实现“双碳”战略目标和城市低碳发展的重要举措,城市形态与碳排放关系密切。基于2000—2020年碳排放、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指数等数据得到北京市碳排放和城市形态时空演变格局,构建面板数据模型探究城市形态对碳排放的影响... 控制碳排放是实现“双碳”战略目标和城市低碳发展的重要举措,城市形态与碳排放关系密切。基于2000—2020年碳排放、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指数等数据得到北京市碳排放和城市形态时空演变格局,构建面板数据模型探究城市形态对碳排放的影响,通过最优参数地理探测器揭示城市形态因子对碳排放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2000—2020年碳排放空间上呈现中心高、四周低、由中心向周边扩散的分布格局,其中2001—2005年和2010—2015年增幅分别为-13.8%和15.8%;(2)2000—2020年北京市城市形态因子具有明显的时空演变特征,平均斑块类型面积、最大斑块指数和有效格网大小增长率分别为56.4%、78%和112%,平均斑块密度呈下降趋势,斑块结合度和分散指数变化不明显;(3)城市形态与碳排放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斑块密度和有效格网大小与碳排放呈负相关性,斑块结合度对碳排放有正向影响;(4)城市形态因子对碳排放影响程度排序为:有效格网大小>斑块类型面积>最大斑块指数>斑块结合度>分散指数>斑块密度>周长面积分维,且有效格网大小与分散指数的交互作用对碳排放空间异质性影响程度最高。不同地区应因地制宜考虑城市形态对碳排放的影响,进而制定其空间格局优化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排放 城市形态 景观格局指数 最优参数地理探测器 北京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花朝节历史变迁与民俗研究——以江浙地区为中心的考察 被引量:8
11
作者 马智慧 《浙江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66-74,共9页
花朝节是中国早春雅俗共赏的传统节日,其重要性曾与元宵节、中秋节拮抗。自晚唐至今,经历了兴起、繁盛、衰落直至被人遗忘,又于当代复兴的过程。它由游春赏花衍生出扑蝶、挑菜、祭神、卜丰、"赏红"、斗草、劝农、宴饮、赋文... 花朝节是中国早春雅俗共赏的传统节日,其重要性曾与元宵节、中秋节拮抗。自晚唐至今,经历了兴起、繁盛、衰落直至被人遗忘,又于当代复兴的过程。它由游春赏花衍生出扑蝶、挑菜、祭神、卜丰、"赏红"、斗草、劝农、宴饮、赋文、求爱等多姿多彩的民俗活动,彰显着民族文化中的雅致、和谐、生活化等特质,与春节、中秋、端午等传统节庆有着明显的不同,具有独特的风格和价值。虽然由于近代社会的变迁,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但其所具有的文化魅力和综合价值并未褪去。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精神文化、休闲娱乐需求不断提升,花朝节重新为人们所重视,在一些地区恢复举办并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本文以江浙地区为中心,兼及其他区域,考证花朝节的起源,分析其历史变迁,梳理与之相关的传统民俗,对于保护和传承这一民族文化,为各地恢复举办该节庆,发挥其独特作用造福当代人,具有一定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朝节 变迁 民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治理导向的社会服务管理创新刍议——以杭州为例 被引量:7
12
作者 李明超 《当代经济管理》 CSSCI 2015年第11期44-48,共5页
城市治理主要涉及城市空间内不同的权利主体———政府、社会组织和城市居民。我国城市化的迅速发展奠定了城市治理的时代背景和外在基础,城市社会管理体制的变革提供了城市治理的政治动因和内在动力。近年来,杭州依托复合主体参与协商... 城市治理主要涉及城市空间内不同的权利主体———政府、社会组织和城市居民。我国城市化的迅速发展奠定了城市治理的时代背景和外在基础,城市社会管理体制的变革提供了城市治理的政治动因和内在动力。近年来,杭州依托复合主体参与协商民主的机制,通过在全市建设基层社会服务管理中心及其数字平台,进一步整合辖区公共行政资源,各城区深入探索服务管理体制创新,着力提升社会服务和管理水平,逐步实现了社会资源和公众参与渠道的优化配置,即在参与协商民主的框架下实现了从社会复合主体到城市品牌网群再到城市治理的发展跨越。巩固深化城市治理导向的社会服务管理创新成果,需要继续探索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的社会服务管理和治理体系建设的基本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治理 复合主体 社会管理 社会服务管理中心 治理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流域城市的起源与发展 被引量:3
13
作者 刘士林 丁煦诗 《学习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21-129,共9页
从流域视角观察中国城市发展史,其间一条鲜明的主脉是:进入文明时代以来直到隋唐以前,中国古代城市大体上是“黄河流域强过长江流域”;自隋唐以后以至于今日,则变为“长江流域超过黄河流域”。就长江流域内部而言,从良渚文化衰落直到隋... 从流域视角观察中国城市发展史,其间一条鲜明的主脉是:进入文明时代以来直到隋唐以前,中国古代城市大体上是“黄河流域强过长江流域”;自隋唐以后以至于今日,则变为“长江流域超过黄河流域”。就长江流域内部而言,从良渚文化衰落直到隋唐以前,长江流域城市长期是“上游不如中下游”;自唐宋开始直到今天,长江流域城市再变为“下游超越中上游”。在黄河流域出现了中国第一次城市革命,在宋代长江流域出现了中国第二次城市革命。前者主要源于防卫、商业交换等城市建设的实用目的,而后者则充分彰显了文化、价值等城市发展的本质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流域 长江文化 城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心工作导向下数字乡村建设的实践样态与优化策略 被引量:2
14
作者 沈费伟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76-84,共9页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数字乡村战略,在各项国家政策的引导支持下,地方政府为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在实践中将推进数字乡村建设作为中心工作重点落实。中心工作导向下的数字乡村建设在取得乡村振兴绩效的同时也形成了一系列需要予以纠正...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数字乡村战略,在各项国家政策的引导支持下,地方政府为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在实践中将推进数字乡村建设作为中心工作重点落实。中心工作导向下的数字乡村建设在取得乡村振兴绩效的同时也形成了一系列需要予以纠正的治理样态,呈现出重设施建设、轻运维管理,重技术应用、轻文化内涵,重试点项目、轻特色品牌,重速度推进、轻社会保障的治理问题。为促进中心工作导向下数字乡村建设绩效持续提升,需要重塑科学发展理念,重视社会资本参与,因地制宜地开展分类治理,建立健全科学监管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心工作 数字乡村建设 乡村振兴 高质量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可持续生计框架的农户二轮延包方式选择意愿影响因素研究
15
作者 刘灵辉 王天一 +1 位作者 王瑾涵 尹婧文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59-69,共11页
研究目的:识别二轮延包时农户对二轮延包方式的差异化选择意愿,探析农户二轮延包方式选择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方法: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结果:(1)农户二轮延包方式在理论上有三种可能:直接顺延、小调整、大调整;(2)相比于选择直... 研究目的:识别二轮延包时农户对二轮延包方式的差异化选择意愿,探析农户二轮延包方式选择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方法: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结果:(1)农户二轮延包方式在理论上有三种可能:直接顺延、小调整、大调整;(2)相比于选择直接顺延的二轮延包方式,人力资本中的人力资本数量对农户二轮延包方式选择意愿产生正向影响,自然资本中的农地质量对农户二轮延包方式选择意愿产生负向影响;(3)异质性检验发现人力资本仅对湖北地区农户二轮延包方式选择意愿产生显著影响,自然资本仅对湖北地区农户的大调整的二轮延包方式选择意愿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同时,人力资本、金融资本、社会资本对不同类型农户二轮延包方式选择意愿的影响存在差异。研究结论:在二轮延包时,应直接顺延与适度小调整结合,在稳定地权的同时回应农户土地调整需求;加强新时代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构筑农户的社会安全网;因地制宜制定多样化二轮延包方案,保障农户生计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户二轮延包方式 选择意愿 生计资本 多元LOGISTIC回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第三方网络口碑对短生命周期产品销量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4
16
作者 丘萍 张鹏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7年第2期39-46,共8页
随着营销方式、信息技术等变革,短生命周期已经成为现代产品的重要特征,在这种背景下,第三方网络口碑对产品销量的影响也随之改变。基于说服、知晓、沉默螺旋和调节效应假设,构建第三方网络口碑对短生命周期产品销量的影响机制,通过异... 随着营销方式、信息技术等变革,短生命周期已经成为现代产品的重要特征,在这种背景下,第三方网络口碑对产品销量的影响也随之改变。基于说服、知晓、沉默螺旋和调节效应假设,构建第三方网络口碑对短生命周期产品销量的影响机制,通过异方差检验和FGLS估计方法,以电影为例进行实证检验。结果发现,第三方网络口碑对短生命周期产品的主要效应为说服效应和沉默螺旋效应。建议对短生命周期产品的营销侧重引导评分机制、后期跟进维护等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三方网络口碑 短生命周期产品 销量 电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方政府间环境规制策略的污染治理效应:机制与实证 被引量:18
17
作者 陆立军 陈丹波 《财经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04-113,共10页
针对中国环境规制政策主要由地方政府负责的特点,本文构建地方政府间环境规制策略的演化博弈模型,运用中国省级数据和空间自滞后模型,验证地方政府间环境规制策略的污染治理效应。研究结果显示,地方政府通过权衡成本和收益实施环境规制... 针对中国环境规制政策主要由地方政府负责的特点,本文构建地方政府间环境规制策略的演化博弈模型,运用中国省级数据和空间自滞后模型,验证地方政府间环境规制策略的污染治理效应。研究结果显示,地方政府通过权衡成本和收益实施环境规制策略,存在“逐底竞争”和“趋好竞争”两个均衡点;地方政府提高环境规制强度能明显降低本地区的污染排放,但会引发污染的就近转移;地方政府环境规制的污染治理效应由东向西逐渐增强,而污染转移效应则由东向西逐渐减弱;创新补偿效应是推动地方政府间环境规制策略由“逐底竞争”向“趋好竞争”转变的主要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规制 污染治理 演化博弈 空间计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友好照护环境对优化长期护理保险服务效果的协同作用 被引量:2
18
作者 蔡菁菁 姜敏敏 李鲁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8-38,I0022-I0024,共14页
目的:关注长期护理保险(简称长护险)政策的服务供给效果,并探索家庭和社会的友好照护环境在政策作用链条中的角色。方法:研究选取浙江省内享受长护险政策的失能老人(n=311,宁波地区)和未享受长护险政策的失能老人(n=542,杭州城区211位,... 目的:关注长期护理保险(简称长护险)政策的服务供给效果,并探索家庭和社会的友好照护环境在政策作用链条中的角色。方法:研究选取浙江省内享受长护险政策的失能老人(n=311,宁波地区)和未享受长护险政策的失能老人(n=542,杭州城区211位,衢州开化县331位),通过面访调研获得信息,探索群体间服务供给(保障日常活动、提供预防保健、满足精神慰藉)效果的差异。通过家庭功能量表和家庭内具体三项事务获得帮助(事务帮助、经济帮助、情感帮助)的情况来测量家庭友好照护环境,采用经修正的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老年友好城市环境框架测量社会友好照护环境(包含无障碍环境、信息传播环境、社会参与环境、经济保障环境)。控制社会人口学特征、养老状况特征、健康风险特征等协变量后,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探索长护险政策的服务供给效果,采用中介与调节效应的检验探索友好照护环境的作用及机制,并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对长护险服务供给效果进行稳健性检验。结果:享受长护险政策的失能老人,预防保健和精神慰藉被满足的比重更高,且多因素分析发现享受长护险政策与精神慰藉被满足有显著的正向关联。具体而言,相较于宁波地区的失能老人,杭州城区(OR=0.45,95%CI:0.27~0.74,P<0.01)与衢州开化县(OR=0.21,95%CI:0.12~0.37,P<0.01)的失能老人更容易感到精神慰藉未满足。中介效应分析结果显示,社会友好照护环境中的无障碍环境(OR=1.22,95%CI:1.02~1.45,P<0.05)、信息传播环境(OR=1.19,95%CI:1.02~1.39,P<0.05)和社会参与环境(OR=1.40,95%CI:1.17~1.67,P<0.01)的得分与精神慰藉服务满足率呈正相关;调节效应分析结果表明,社会友好照护环境(OR=1.46,95%CI:1.16~1.84,P<0.01)能够弥补长护险试点与非试点地区之间的效果差异。最终,固定效应模型验证“是否享受长护险—社会友好照护环境—精神慰藉服务满足度”作用链条这一关联的稳定性。结论:长护险政策的实施提高了服务可及性,让失能老人感到“被看见、被重视”,产生心理和精神上的满足感。加快建立和完善长护险制度,应有系统设计思维,尤其要重视社会友好照护环境的支持性作用,并因地制宜在城市和农村地区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护理保险 失能老人 老年友好照护环境 无障碍环境 信息传播环境 社会参与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空间双重差分模型的城市轨道交通开通对住宅价格影响的空间差异分析 被引量:3
19
作者 钟绍鹏 李真 +1 位作者 隽海民 赵蒙 《铁道运输与经济》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70-177,共8页
利用网络爬虫技术获取面板房价数据,根据所处区位和属性,将住宅区分为市区、郊区、高档小区、一般小区、距站点500 m以内、距站点500~1 000 m之间6类住宅。以南京地铁4号线为处理组,地铁7号线为控制组,分别建立空间双重差分模型,量化分... 利用网络爬虫技术获取面板房价数据,根据所处区位和属性,将住宅区分为市区、郊区、高档小区、一般小区、距站点500 m以内、距站点500~1 000 m之间6类住宅。以南京地铁4号线为处理组,地铁7号线为控制组,分别建立空间双重差分模型,量化分析城市轨道交通的开通对差异化住宅价格产生的影响。空间因素影响结果表明,地铁4号线的开通会使沿线站点1 000 m范围内的房价平均上升1.16%;对沿线市区住宅价格影响低于郊区住宅;对沿线一般住宅小区价格增值影响约是高档住宅小区的2倍;对距站点500 m以内住宅价格增值影响略小于距站点500~1 000 m住宅。特征模型结果表明,市区住宅及高档住宅小区在噪音多、道路拥挤且教育资源不匹配的情况下会导致住宅价格下降;距离商场较近对高档住宅小区有显著的负面影响,而对一般住宅小区有显著的正面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轨道交通 空间双重差分模型 住宅价格 增值效应 网络爬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区域竞争力的杭州城市国际化水平提升策略 被引量:5
20
作者 李明超 《现代管理科学》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90-92,共3页
文章回顾国内外国际化城市水平评估的研究进展情况,基于区域竞争力评估指标体系对杭州城市国际化水平进行评估后认为,杭州城市国际化水平处于由中级阶段向高级阶段的过渡期,与国内先进城市相比优势和劣势都比较明显。结合当前杭州城市... 文章回顾国内外国际化城市水平评估的研究进展情况,基于区域竞争力评估指标体系对杭州城市国际化水平进行评估后认为,杭州城市国际化水平处于由中级阶段向高级阶段的过渡期,与国内先进城市相比优势和劣势都比较明显。结合当前杭州城市国际化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建议依托长三角城市群提升城市等级和功能、打造跨境旅游会展商务门户枢纽、培育城市新经济结构、塑造国际化的文化影响力、强化国际化的城市治理能力,确保区域和全球竞争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国际化 区域竞争力 世界名城 提升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