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政策视角下特色村多维发展的空间分异及耦合特征——以浙江省3940个特色村为例 被引量:1
1
作者 祝立雄 俞宁 +1 位作者 张辛宁 陈建锋 《浙江农业科学》 2024年第11期2780-2793,共14页
浙江省20年以来始终坚持深化“千万工程”,造就万千特色乡村。文章梳理了浙江省正式公布命名的16类、5 194个(计重复)特色村,通过模型法、GIS地理分析法构建了特色村各维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得出了特色村各维发展指数,并运用耦合度计算模... 浙江省20年以来始终坚持深化“千万工程”,造就万千特色乡村。文章梳理了浙江省正式公布命名的16类、5 194个(计重复)特色村,通过模型法、GIS地理分析法构建了特色村各维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得出了特色村各维发展指数,并运用耦合度计算模型测算三维及双维耦合协调度指标以分析此类特色村空间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浙江省特色村可分为人居、文化、旅游三个维度,并呈人居维主导,文化、旅游维均衡的结构特征;三类特色村总体处于中等发展水平,“引领型”特色村占比较少,呈现出一定的空间分异特征;全省特色村中,有92个实现了三维融合,723个实现了双维融合,且总体上处于高水平耦合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色村 人居 旅游 文化 耦合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乡融合视角下乡村地区郊野单元规划编制实践探索--以杭州郊野单元规划编制为例 被引量:22
2
作者 余建忠 江勇 《上海城市规划》 2020年第2期109-114,共6页
乡村地区作为城乡规划管理较为薄弱的区域,在规划编制方法、规划落地实施等方面往往聚焦于单个村庄的编制,缺乏从区域层面审视乡村地区发展的实践探索,尤其是缺少统筹协调生态保护、土地利用等各要素的多规合一型规划,使得规划的指导性... 乡村地区作为城乡规划管理较为薄弱的区域,在规划编制方法、规划落地实施等方面往往聚焦于单个村庄的编制,缺乏从区域层面审视乡村地区发展的实践探索,尤其是缺少统筹协调生态保护、土地利用等各要素的多规合一型规划,使得规划的指导性、针对性、可操作性不足。浙江省杭州市从城乡融合、区域统筹的视角出发,编制面向区域层面与操作层面的郊野单元规划,在空间范围上实现了开发边界外乡村地区全覆盖,在规划类型上具有多类型、多层级特征,存量规划、实施性规划特色显著。不仅丰富了传统的村庄规划体系,在规划内容方面更是体现了高效利用、高质量发展、高水平治理的要求,尤其是促进了规划实施与规划编审程序深入对接,推动了城乡要素深度融合、城乡空间全域管控,是对乡村振兴发展、城乡融合发展的规划模式与技术方法的成功探索,对于进一步完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郊野单元 城乡融合 存量提升 规划编制 实践探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两山”理念的浙江乡村规划实践 被引量:8
3
作者 张乐益 张静 +1 位作者 吕冬敏 余建忠 《上海城市规划》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09-114,共6页
分析、探讨并展望"两山"理念与浙江乡村规划间的系统持续影响。在近20年间的浙江乡村实践历程中,乡村规划伴随着"两山"理念的起源和发展,同时又受到"两山"理念的深刻影响,形成分析和考察"两山"... 分析、探讨并展望"两山"理念与浙江乡村规划间的系统持续影响。在近20年间的浙江乡村实践历程中,乡村规划伴随着"两山"理念的起源和发展,同时又受到"两山"理念的深刻影响,形成分析和考察"两山"理念的重要"窗口"。通过对"两山"理念形成过程与内涵演进的系统梳理,揭示其在发展观、方法论和本体认知3方面对乡村规划产生的重要影响。基于浙江乡村规划发展中综合性、体系性和政策性的趋势分析,阐释该影响具体表现为规划的生态观、系统观、美学观、创新观和民生观的持续改变,以及其作为政策工具属性的强化,并以此作为阶段性的经验总结。最终指出"两山"理念在以乡村振兴为目标、以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改革为背景的新阶段,对村庄规划还存在转化路径和全要素框架组织等方面的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山”理念 美丽乡村 乡村规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速交通网络在区域要素流动中的基础支撑作用验证--以浙江省为例 被引量:1
4
作者 丁亮 徐志乾 +1 位作者 章俊屾 李星月 《上海城市规划》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9-24,共6页
Castells提出“流动空间”存在多个层次,交通基础设施是流动空间形成的载体。但现有研究很少关注要素流动背后的基础设施能否提供充分支撑。构建高速交通网络-企业关联网络、高速交通网络-跨城出行网络的拟合模型,从中心度和联系度两方... Castells提出“流动空间”存在多个层次,交通基础设施是流动空间形成的载体。但现有研究很少关注要素流动背后的基础设施能否提供充分支撑。构建高速交通网络-企业关联网络、高速交通网络-跨城出行网络的拟合模型,从中心度和联系度两方面验证了高速交通网络对区域资本和人的流动的基础支撑作用。得到以下结论:(1)非物质性的资本流动仍然受交通设施互联互通的影响,只是影响弱于物质性的人的流动,随着交通条件改善,城市之间的资本联系能相应增强,城市集聚资本的能力会显著增强。(2)高等级城市杭州无论是对资本还是人流的吸引辐射力都突破了高速交通条件限制,带动周边的嘉兴、湖州、绍兴等城市形成超越全省平均交通条件所对应的资本、人流联系规模。以期能对分析各类要素流动与基础设施的关系、识别不匹配的网络、优化区域基础设施建设有所裨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空间 城市网络 高速交通网络 基础设施 浙江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