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5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基于I-D阈值的滑坡气象预警双指标模型
被引量:
10
1
作者
龚泉冰
殷坤龙
+4 位作者
肖常贵
陈丽霞
严亮轩
曾韬睿
刘谢攀
《地质科技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62-274,共13页
确定降雨阈值对于管控降雨型滑坡灾害风险具有重要意义。以浙江衢州市98处降雨型滑坡为例进行降雨阈值研究。在统计分析1970—2019年梅汛期间诱发滑坡降雨特征的基础上,首先对比分析I-D、E-D和E-I曲线建立的降雨阈值模型,然后基于I-D阈...
确定降雨阈值对于管控降雨型滑坡灾害风险具有重要意义。以浙江衢州市98处降雨型滑坡为例进行降雨阈值研究。在统计分析1970—2019年梅汛期间诱发滑坡降雨特征的基础上,首先对比分析I-D、E-D和E-I曲线建立的降雨阈值模型,然后基于I-D阈值建立以当日降雨量R0和5 d有效降雨量R5为预警指标的滑坡气象预警双指标模型,最后采用历史降雨和滑坡数据检验模型的合理性和可靠性。结果表明:(1)I-D模型对于降雨型滑坡的预测能力优于E-D和E-I模型;(2)按双指标模型反演衢州市历史50 a滑坡气象预警情况,红色、橙色和黄色预警的年均预警次数为1.5,3.2,9.3次,具有较高的合理性;20处验证滑坡点被双指标模型准确预警,其中15处为红色和橙色预警,此外模型成功预警了2014年全部8处降雨型滑坡;(3)用于检验模型预测能力的7处滞后性滑坡全部成功预警,其中3处橙色预警、3处黄色预警和1处蓝色预警。本研究提出的预警模型有助于衢州市滑坡气象预警发布,为政府部门开展风险评价和管理提供新思路与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雨型滑坡
有效降雨量
降雨阈值
双指标模型
滑坡气象预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黑河流域中游盆地地表水与地下水转化机制研究
被引量:
18
2
作者
祁晓凡
李文鹏
+3 位作者
崔虎群
康卫东
刘振英
邵新民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9-43,共15页
地表水与地下水相互转化是中国西北干旱内流盆地水循环的显著特征,转化机制研究是盆地水循环规律认知和水资源可持续管理的重要基础。以我国西北干旱内流河黑河流域中游的张掖盆地和盐池盆地为研究区,建立了黑河主干河道时变水平衡模型...
地表水与地下水相互转化是中国西北干旱内流盆地水循环的显著特征,转化机制研究是盆地水循环规律认知和水资源可持续管理的重要基础。以我国西北干旱内流河黑河流域中游的张掖盆地和盐池盆地为研究区,建立了黑河主干河道时变水平衡模型和地表水地下水耦合数值模型,研究了长周期水文变化和人类活动双重影响下地表水与地下水转化机制,得到如下认识:(1)补给条件由以天然条件下河流渗漏为主的线状补给演变为以河流与引水渠道渗漏的线状补给和灌区田间入渗面状补给,排泄条件由以泉水溢出和天然湿地排泄演变为以泉水溢出与地下水开采为主的排泄。(2)张掖盆地黑河干流河道入渗段和溢出段大致以G312大桥为界,亦称为地表水与地下水转化的转折点。莺落峡—G312大桥段为悬河渗漏段,河道入渗补给主要受控于进入河道的实际过水量。其中,莺落峡—草滩庄段河道入渗补给率为28.20%;草滩庄—G312大桥段河道入渗补给量与河道过水量的关系可用分段函数表达,河道过水量大于或等于0.37×10^(8) m^(3)/mon时呈幂函数关系,小于则呈线性函数关系。G312大桥—正义峡段为地下水溢出段,其中G312大桥—平川大桥段地下水溢出量约占全部溢出量的70%,溢出峰值出现在高崖水文站下游约6 km处,其单长溢出量可达0.46 m^(3)/(s·km)。(3)研究区是一个相对完整的河流—含水层系统,近31年来经历了连枯和连丰的水文变化,地下水补给排泄条件及与地表水转化机制均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地表水与地下水转化最强烈的地区为张掖盆地中部的黑河—梨园河倾斜平原。1990—2001年连枯期,灌区引水量总体逐年减少,以河道入渗和渠系渗漏为主的补给量平均以0.06×10^(8) m^(3)/a速率减少,农田灌溉面积增加导致灌溉用水增加,地下水开采量显著增加,地下水水位逐年下降,储存量累计减少5.77×10^(8) m^(3),地下水溢出量平均减少0.16×10^(8) m^(3)/a;而2002—2020年连丰期,灌区引水量总体逐年减少,河道入渗量呈增加趋势,地下水总补给量平均增加0.15×10^(8) m^(3)/a,灌溉面积继续扩大,农灌开采量随之增加,以河道入渗量增加为主导,地下水水位持续上升,储存量累计增加5.45×10^(8) m^(3),地下水溢出量平均增加0.08×10^(8) m^(3)/a。总之,补给和排泄条件变化较大,地下水储存量先减后增,地下水溢出总量变化较为平缓,反映了该区巨厚含水层系统的巨大调蓄功能。(4)位于张掖盆地东部的诸河倾斜平原地下水水位长期处于持续下降状态,这是由于地表水开发过度,补给量锐减。黑河侵蚀堆积平原地下水水位基本稳定。30多年来盐池盆地倾斜平原地下水水位长期处于持续下降状态,这是由于移民开垦导致地下水过量开采。(5)内流盆地天然悬河入渗段是珍贵的地下水补给通道,无论连枯期还是连丰期,河道实际过水量是河道渗漏补给量的关键,保护上游天然河道和一定的河道实际过水量是内流盆地水资源可持续管理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循环机制
地表水与地下水转化
水平衡
地表水与地下水耦合数值模拟
黑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黑河中游盆地南部山区地下水对平原区侧向径流补给量的估算
被引量:
5
3
作者
李文鹏
邵新民
+4 位作者
祁晓凡
吴玺
王文祥
安永会
孙银行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10,共10页
山区地下水对平原区的侧向径流补给量是一个长期争议且悬而未决的难题,这个量在西北内陆干旱盆地,被估算得或很小或很大。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地质水文地质调查、物探、钻探、抽水试验、地下水动态观测、水化学测试、盆地地下...
山区地下水对平原区的侧向径流补给量是一个长期争议且悬而未决的难题,这个量在西北内陆干旱盆地,被估算得或很小或很大。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地质水文地质调查、物探、钻探、抽水试验、地下水动态观测、水化学测试、盆地地下水水位统测和综合研究等技术方法,查明了黑河中游盆地南部山盆交接带的地质构造接触关系、地层岩性接触关系及梨园河口白垩系风化壳含水层结构和水文地质参数。通过山区不同流域等级的地表水与地下水转化关系分析,将山区地下水对平原区侧向径流补给带划分为大中型河流河谷补给段和小微型河流或冲沟群流域构成的浅山带补给段。河谷补给段勘探资料较为丰富,多用达西断面流方法计算;针对浅山带补给段极为缺乏勘探资料的实际,以梨园河口断面径流量为参照,构建了浅山带岩性、汇水区面积、降水量等3个变量的山区地下水对平原区侧向径流补给量的估算方法。估算出黑河中游盆地南部山区浅山带地下水对平原的侧向径流补给量为0.40×10^(8) m^(3)/a,河谷段基岩侧向补给量为0.07×10^(8) m^(3)/a;推算出河谷段第四系地下水补给量为0.30×10^(8) m^(3)/a;3项补给量之和为0.77×10^(8) m^(3)/a,占盆地地下水资源量的3.0%。该研究为西北内陆干旱盆地山区地下水对平原区侧向径流补给量的估算提供了一个可供借鉴的实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河中游盆地
河谷段
浅山带
侧向径流补给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黑河流域中游盆地地下水动态特征及其调蓄能力分析
被引量:
3
4
作者
凤蔚
李文鹏
+2 位作者
邵新民
祁晓凡
黎涛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1-21,共11页
40多年来,我国西北地区大规模的地下水开发利用造成了部分地区地下水水位持续下降甚至泉水干涸,部分地区地下水仍能维持动态稳定,判断这类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是否具有可持续性是必须解决的重大科学问题。以黑河流域中游盆地作为研究对象...
40多年来,我国西北地区大规模的地下水开发利用造成了部分地区地下水水位持续下降甚至泉水干涸,部分地区地下水仍能维持动态稳定,判断这类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是否具有可持续性是必须解决的重大科学问题。以黑河流域中游盆地作为研究对象,采用MK检验和连续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析长时间序列地下水水位数据的变化特点,研究区域地下水动态特征;结合区域水文地质条件,综合划分黑河流域中游盆地地下水补排平衡区与非平衡区;利用克里金插值法估算1990—2020年盆地含水层对水资源的调节水量,并评价不同动态平衡区的调蓄能力。结果显示,黑河流域中游盆地地下水水位动态类型有:水文型、水文-开采型、开采型和蒸发-开采型4种长周期动态稳定型,过量开采型或上游过度引用地表水型2种长周期持续下降型。黑河-梨园河倾斜平原、酒泉盆地和黑河中游下段侵蚀堆积平原的大厚度含水层是黑河流域中游盆地的地下水补排平衡区,其在1990—2001年共输出地下水12.06×10^(8) m^(3),2001—2020年共储存地下水9.06×10^(8) m^(3)。大厚度含水层为地下水的长周期调蓄提供了充足的空间,在合理控制开采量的前提下,该类含水层的天然调蓄能力可满足生产生活和下游生态用水需要。盆地地下水补排非平衡区,如黑河以东诸河倾斜平原、盐池盆地和榆木山山前诸小河流域等地区,目前的地下水开发利用方式和强度是不可持续的,应适当减少地下水开采量,调节盆地上游的引水量和开采量,抑制地下水资源枯竭。本研究成果可为西北干旱内陆地区水资源管理和持续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河流域中游盆地
地下水动态
地下水补排平衡区
大厚度含水层
含水层调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考虑围压效应的块状节理岩体变形破坏数值模拟
被引量:
2
5
作者
詹懿德
汪发祥
+2 位作者
佘恬钰
沈佳轶
吕庆
《水利水运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70-76,共7页
节理岩体变形模量是深部岩体工程设计及稳定性分析的重要设计参数,开展围压对节理岩体变形特征及破坏形态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采用离散元数值模拟与室内试验测试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开展不同围压条件下含两组预制节理的块状节理岩体三轴...
节理岩体变形模量是深部岩体工程设计及稳定性分析的重要设计参数,开展围压对节理岩体变形特征及破坏形态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采用离散元数值模拟与室内试验测试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开展不同围压条件下含两组预制节理的块状节理岩体三轴压缩变形破坏数值模拟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块状节理岩体的变形模量随着围压的增大而增大,当围压超过4 MPa时,变形模量的变化趋于平缓;(2)块状节理岩体的破坏模式分为两种:一是产生沿着已有节理面的滑动破坏;二是产生穿过整个岩体的剪切破坏,且随着围压的增大,块状节理岩体的破坏模式由节理滑动破坏向岩块剪切破坏转变;(3)对于1+2、2+3、3+5和5+7块状节理岩体模型,发生破坏模式转变的围压分别为0.5、1.0、4.0和4.0 MP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块状节理岩体
围压效应
变形模量
破坏形态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基于I-D阈值的滑坡气象预警双指标模型
被引量:
10
1
作者
龚泉冰
殷坤龙
肖常贵
陈丽霞
严亮轩
曾韬睿
刘谢攀
机构
中国
地质
大学工程学院
中国
地质
大学地球物理与空间信息学院
中国
地质
大学
地质
调查研究院
浙江省地质环境监测中心
自然资源部
浙江
地质
灾害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出处
《地质科技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62-274,共13页
基金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2023YFC3007201)
衢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柯城分局科研项目(ZZCG2021058)。
文摘
确定降雨阈值对于管控降雨型滑坡灾害风险具有重要意义。以浙江衢州市98处降雨型滑坡为例进行降雨阈值研究。在统计分析1970—2019年梅汛期间诱发滑坡降雨特征的基础上,首先对比分析I-D、E-D和E-I曲线建立的降雨阈值模型,然后基于I-D阈值建立以当日降雨量R0和5 d有效降雨量R5为预警指标的滑坡气象预警双指标模型,最后采用历史降雨和滑坡数据检验模型的合理性和可靠性。结果表明:(1)I-D模型对于降雨型滑坡的预测能力优于E-D和E-I模型;(2)按双指标模型反演衢州市历史50 a滑坡气象预警情况,红色、橙色和黄色预警的年均预警次数为1.5,3.2,9.3次,具有较高的合理性;20处验证滑坡点被双指标模型准确预警,其中15处为红色和橙色预警,此外模型成功预警了2014年全部8处降雨型滑坡;(3)用于检验模型预测能力的7处滞后性滑坡全部成功预警,其中3处橙色预警、3处黄色预警和1处蓝色预警。本研究提出的预警模型有助于衢州市滑坡气象预警发布,为政府部门开展风险评价和管理提供新思路与方法。
关键词
降雨型滑坡
有效降雨量
降雨阈值
双指标模型
滑坡气象预警
Keywords
rainfall-induced landslide
effective rainfall
rainfall threshold
double-index model
landslide meteorological warning
分类号
P642.22 [天文地球—工程地质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黑河流域中游盆地地表水与地下水转化机制研究
被引量:
18
2
作者
祁晓凡
李文鹏
崔虎群
康卫东
刘振英
邵新民
机构
中国
地质
环境监测
院
中国
地质
调查局水文
地质
环境
地质
调查
中心
西北大学
地质
学系
河北
地质
大学水资源与
环境
学院
浙江省地质环境监测中心
出处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9-43,共15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项目(91025019,91325107)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DD20160292,DD20190322)。
文摘
地表水与地下水相互转化是中国西北干旱内流盆地水循环的显著特征,转化机制研究是盆地水循环规律认知和水资源可持续管理的重要基础。以我国西北干旱内流河黑河流域中游的张掖盆地和盐池盆地为研究区,建立了黑河主干河道时变水平衡模型和地表水地下水耦合数值模型,研究了长周期水文变化和人类活动双重影响下地表水与地下水转化机制,得到如下认识:(1)补给条件由以天然条件下河流渗漏为主的线状补给演变为以河流与引水渠道渗漏的线状补给和灌区田间入渗面状补给,排泄条件由以泉水溢出和天然湿地排泄演变为以泉水溢出与地下水开采为主的排泄。(2)张掖盆地黑河干流河道入渗段和溢出段大致以G312大桥为界,亦称为地表水与地下水转化的转折点。莺落峡—G312大桥段为悬河渗漏段,河道入渗补给主要受控于进入河道的实际过水量。其中,莺落峡—草滩庄段河道入渗补给率为28.20%;草滩庄—G312大桥段河道入渗补给量与河道过水量的关系可用分段函数表达,河道过水量大于或等于0.37×10^(8) m^(3)/mon时呈幂函数关系,小于则呈线性函数关系。G312大桥—正义峡段为地下水溢出段,其中G312大桥—平川大桥段地下水溢出量约占全部溢出量的70%,溢出峰值出现在高崖水文站下游约6 km处,其单长溢出量可达0.46 m^(3)/(s·km)。(3)研究区是一个相对完整的河流—含水层系统,近31年来经历了连枯和连丰的水文变化,地下水补给排泄条件及与地表水转化机制均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地表水与地下水转化最强烈的地区为张掖盆地中部的黑河—梨园河倾斜平原。1990—2001年连枯期,灌区引水量总体逐年减少,以河道入渗和渠系渗漏为主的补给量平均以0.06×10^(8) m^(3)/a速率减少,农田灌溉面积增加导致灌溉用水增加,地下水开采量显著增加,地下水水位逐年下降,储存量累计减少5.77×10^(8) m^(3),地下水溢出量平均减少0.16×10^(8) m^(3)/a;而2002—2020年连丰期,灌区引水量总体逐年减少,河道入渗量呈增加趋势,地下水总补给量平均增加0.15×10^(8) m^(3)/a,灌溉面积继续扩大,农灌开采量随之增加,以河道入渗量增加为主导,地下水水位持续上升,储存量累计增加5.45×10^(8) m^(3),地下水溢出量平均增加0.08×10^(8) m^(3)/a。总之,补给和排泄条件变化较大,地下水储存量先减后增,地下水溢出总量变化较为平缓,反映了该区巨厚含水层系统的巨大调蓄功能。(4)位于张掖盆地东部的诸河倾斜平原地下水水位长期处于持续下降状态,这是由于地表水开发过度,补给量锐减。黑河侵蚀堆积平原地下水水位基本稳定。30多年来盐池盆地倾斜平原地下水水位长期处于持续下降状态,这是由于移民开垦导致地下水过量开采。(5)内流盆地天然悬河入渗段是珍贵的地下水补给通道,无论连枯期还是连丰期,河道实际过水量是河道渗漏补给量的关键,保护上游天然河道和一定的河道实际过水量是内流盆地水资源可持续管理的关键。
关键词
水循环机制
地表水与地下水转化
水平衡
地表水与地下水耦合数值模拟
黑河流域
Keywords
water cycle mechanism
surface water and groundwater conversion
water balance
coupled numerical modeling of surface water and groundwater
the Heihe River Basin
分类号
P641.2 [天文地球—地质矿产勘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黑河中游盆地南部山区地下水对平原区侧向径流补给量的估算
被引量:
5
3
作者
李文鹏
邵新民
祁晓凡
吴玺
王文祥
安永会
孙银行
机构
中国
地质
环境监测
院
浙江省地质环境监测中心
中国
地质
调查局水文
地质
环境
地质
调查
中心
潍坊学院建筑工程学院
出处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10,共10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重点支持项目(91025019)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91325107)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DD20160292)。
文摘
山区地下水对平原区的侧向径流补给量是一个长期争议且悬而未决的难题,这个量在西北内陆干旱盆地,被估算得或很小或很大。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地质水文地质调查、物探、钻探、抽水试验、地下水动态观测、水化学测试、盆地地下水水位统测和综合研究等技术方法,查明了黑河中游盆地南部山盆交接带的地质构造接触关系、地层岩性接触关系及梨园河口白垩系风化壳含水层结构和水文地质参数。通过山区不同流域等级的地表水与地下水转化关系分析,将山区地下水对平原区侧向径流补给带划分为大中型河流河谷补给段和小微型河流或冲沟群流域构成的浅山带补给段。河谷补给段勘探资料较为丰富,多用达西断面流方法计算;针对浅山带补给段极为缺乏勘探资料的实际,以梨园河口断面径流量为参照,构建了浅山带岩性、汇水区面积、降水量等3个变量的山区地下水对平原区侧向径流补给量的估算方法。估算出黑河中游盆地南部山区浅山带地下水对平原的侧向径流补给量为0.40×10^(8) m^(3)/a,河谷段基岩侧向补给量为0.07×10^(8) m^(3)/a;推算出河谷段第四系地下水补给量为0.30×10^(8) m^(3)/a;3项补给量之和为0.77×10^(8) m^(3)/a,占盆地地下水资源量的3.0%。该研究为西北内陆干旱盆地山区地下水对平原区侧向径流补给量的估算提供了一个可供借鉴的实例。
关键词
黑河中游盆地
河谷段
浅山带
侧向径流补给量
Keywords
middle Heihe River Basin
valley section
shallow mountain belt
lateral runoff flow
分类号
P641.2 [天文地球—地质矿产勘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黑河流域中游盆地地下水动态特征及其调蓄能力分析
被引量:
3
4
作者
凤蔚
李文鹏
邵新民
祁晓凡
黎涛
机构
中国
地质
环境监测
院
浙江省地质环境监测中心
出处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1-21,共11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重点支持项目(91025019)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DD20211256,DD20190322)。
文摘
40多年来,我国西北地区大规模的地下水开发利用造成了部分地区地下水水位持续下降甚至泉水干涸,部分地区地下水仍能维持动态稳定,判断这类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是否具有可持续性是必须解决的重大科学问题。以黑河流域中游盆地作为研究对象,采用MK检验和连续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析长时间序列地下水水位数据的变化特点,研究区域地下水动态特征;结合区域水文地质条件,综合划分黑河流域中游盆地地下水补排平衡区与非平衡区;利用克里金插值法估算1990—2020年盆地含水层对水资源的调节水量,并评价不同动态平衡区的调蓄能力。结果显示,黑河流域中游盆地地下水水位动态类型有:水文型、水文-开采型、开采型和蒸发-开采型4种长周期动态稳定型,过量开采型或上游过度引用地表水型2种长周期持续下降型。黑河-梨园河倾斜平原、酒泉盆地和黑河中游下段侵蚀堆积平原的大厚度含水层是黑河流域中游盆地的地下水补排平衡区,其在1990—2001年共输出地下水12.06×10^(8) m^(3),2001—2020年共储存地下水9.06×10^(8) m^(3)。大厚度含水层为地下水的长周期调蓄提供了充足的空间,在合理控制开采量的前提下,该类含水层的天然调蓄能力可满足生产生活和下游生态用水需要。盆地地下水补排非平衡区,如黑河以东诸河倾斜平原、盐池盆地和榆木山山前诸小河流域等地区,目前的地下水开发利用方式和强度是不可持续的,应适当减少地下水开采量,调节盆地上游的引水量和开采量,抑制地下水资源枯竭。本研究成果可为西北干旱内陆地区水资源管理和持续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
黑河流域中游盆地
地下水动态
地下水补排平衡区
大厚度含水层
含水层调蓄
Keywords
intermediate section of Heihe River Basin
groundwater regime
equilibrium area of groundwater
aquifers with large thickness
regulation capability of aquifers
分类号
P641.2 [天文地球—地质矿产勘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考虑围压效应的块状节理岩体变形破坏数值模拟
被引量:
2
5
作者
詹懿德
汪发祥
佘恬钰
沈佳轶
吕庆
机构
浙江
大学港口海岸与近海工程研究所
浙江省
地质
灾害应急与防治工作联席会议灾害防治办公室
浙江省地质环境监测中心
浙江
大学防灾工程研究所
出处
《水利水运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70-76,共7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1772287)
自然资源部浙江地质灾害野外观测研究站开放基金资助项目(ZJDZGCZ-2021)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2021QNA4037)。
文摘
节理岩体变形模量是深部岩体工程设计及稳定性分析的重要设计参数,开展围压对节理岩体变形特征及破坏形态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采用离散元数值模拟与室内试验测试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开展不同围压条件下含两组预制节理的块状节理岩体三轴压缩变形破坏数值模拟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块状节理岩体的变形模量随着围压的增大而增大,当围压超过4 MPa时,变形模量的变化趋于平缓;(2)块状节理岩体的破坏模式分为两种:一是产生沿着已有节理面的滑动破坏;二是产生穿过整个岩体的剪切破坏,且随着围压的增大,块状节理岩体的破坏模式由节理滑动破坏向岩块剪切破坏转变;(3)对于1+2、2+3、3+5和5+7块状节理岩体模型,发生破坏模式转变的围压分别为0.5、1.0、4.0和4.0 MPa。
关键词
块状节理岩体
围压效应
变形模量
破坏形态
数值模拟
Keywords
blocky jointed rock mass
confining pressure effect
deformation modulus
failure mode
numerical simulation
分类号
TU458 [建筑科学—岩土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基于I-D阈值的滑坡气象预警双指标模型
龚泉冰
殷坤龙
肖常贵
陈丽霞
严亮轩
曾韬睿
刘谢攀
《地质科技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
1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黑河流域中游盆地地表水与地下水转化机制研究
祁晓凡
李文鹏
崔虎群
康卫东
刘振英
邵新民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
18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黑河中游盆地南部山区地下水对平原区侧向径流补给量的估算
李文鹏
邵新民
祁晓凡
吴玺
王文祥
安永会
孙银行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
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黑河流域中游盆地地下水动态特征及其调蓄能力分析
凤蔚
李文鹏
邵新民
祁晓凡
黎涛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
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考虑围压效应的块状节理岩体变形破坏数值模拟
詹懿德
汪发祥
佘恬钰
沈佳轶
吕庆
《水利水运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
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