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与微量蛋白尿的关系 被引量:6
1
作者 冯萍 王超 金慧英 《浙江临床医学》 2003年第8期573-573,575,共2页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C反应蛋白(CRP)的变化及微量白蛋白尿(MAU)与CRP的关系。方法 对80例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分为正常蛋白尿组、微量蛋白尿组 ,分别进行空腹血糖和CRP测定。并与50例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 2型糖...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C反应蛋白(CRP)的变化及微量白蛋白尿(MAU)与CRP的关系。方法 对80例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分为正常蛋白尿组、微量蛋白尿组 ,分别进行空腹血糖和CRP测定。并与50例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 2型糖尿病患者CRP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 ,而微量蛋白尿组CRP值明显高于正常蛋白尿组(p<0.05)。结论 CRP与糖尿病及其血管并发症有关。微量蛋白尿是心血管病的预测指标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型糖尿病 血清C反应蛋白 微量蛋白尿 血管并发症 动脉粥样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 被引量:3
2
作者 冯萍 于雪梅 +1 位作者 黄一鑫 金慧英 《浙江临床医学》 2008年第6期755-756,共2页
关键词 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 胰岛素抵抗 血清C反应蛋白 内分泌紊乱疾病 病理生理变化 PCOS 高胰岛素血症 慢性炎症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吡格列酮改善糖尿病前期患者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的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于雪梅 冯萍 +2 位作者 丁萍 金慧英 樊锦秀 《浙江临床医学》 2007年第11期1467-1468,共2页
目的观察吡格列酮治疗糖尿病前期患者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的变化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41名年龄35~59岁的初诊糖尿病前期患者(6.1mmol/L≤FPG<7.0mmol/L和/或7.8mmol/L(2hPG<11.1mmol/L)患者,经改变生活方式1个月后,仍未达到或超过... 目的观察吡格列酮治疗糖尿病前期患者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的变化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41名年龄35~59岁的初诊糖尿病前期患者(6.1mmol/L≤FPG<7.0mmol/L和/或7.8mmol/L(2hPG<11.1mmol/L)患者,经改变生活方式1个月后,仍未达到或超过以上最低基线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给予吡格列酮15mg/d或安慰剂,疗程12周。观察治疗前后肱动脉血流、血管顺应性、血一氧化氮(NO)水平、血压、心率、体重指数、简化葡萄糖耐量试验、血胰岛素和血脂水平的变化。结果吡格列酮组治疗后血糖、胰岛素水平明显降低,血管顺应性改善,肱动脉血流和血NO明显增加,TG亦明显降低。与安慰剂组治疗后比较,以上指标差异均有显著性。血压、体重指数、TC和LDL等指标两组治疗前后以及组间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结论吡格列酮治疗糖尿病前期患者,不但降低血糖改善胰岛素抵抗,而且改善内皮细胞功能,可能与NO合成增加有关。另外,TG亦明显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前期 内皮功能 吡格列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型糖尿病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和C反应蛋白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关系 被引量:2
4
作者 冯萍 于雪梅 +1 位作者 黄一鑫 金慧英 《浙江临床医学》 2007年第10期1323-1324,共2页
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和C反应蛋白(CRP)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关系,探讨其对糖尿病患者并发动脉粥样硬化(AS)的发病机制及临床意义。方法对62例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颈动脉IMT分为IMT正常组及IMT增厚组,... 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和C反应蛋白(CRP)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关系,探讨其对糖尿病患者并发动脉粥样硬化(AS)的发病机制及临床意义。方法对62例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颈动脉IMT分为IMT正常组及IMT增厚组,分别进行血脂、血浆Hcy、CRP的测定。并选择30例健康对照组,进行比较及相关性分析。结果糖尿病组Hcy、CRP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糖尿病IMT增厚组Hcy、CRP显著高于IMT正常组(P<0.05),且糖尿病患者血Hcy和CRP与颈动脉IMT均呈正相关(P<0.05、P<0.01),Hcy与CRP也相关(P<0.05)。结论血Hcy和CRP在预测2型糖尿病患者早期动脉粥样硬化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炎症反应可能是高Hcy促AS重要的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同型半胱氨酸C反应蛋白 动脉粥样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糖耐量低减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冯萍 于雪梅 +1 位作者 黄一鑫 金慧英 《浙江临床医学》 2008年第1期21-22,共2页
目的观察糖耐量低减(IGT)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和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变化及其相互关系。方法检测34例IGT患者和30例正常糖代谢人群(NGT)一般临床资料及血清CRP水平,同时应用高分辨彩色B超测定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所有受试者均... 目的观察糖耐量低减(IGT)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和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变化及其相互关系。方法检测34例IGT患者和30例正常糖代谢人群(NGT)一般临床资料及血清CRP水平,同时应用高分辨彩色B超测定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所有受试者均行75g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结果IGT组血清CRP、颈动脉平均IMT、增厚阳性率均显著高于NGT组(P<0.05);IGT患者血清CRP与颈动脉平均IMT呈正相关(P<0.05),颈动脉平均IMT与OGTT2h血糖、BMI也成正相关(r值为0.31、0.48,P<0.05),而与FBG无明显相关性。结论炎症反应在IGT状态已经存在,且此阶段动脉粥样硬化性血管病变危险性已明显增加,炎症反应参与了IGT及其AS的发生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耐量低减 C-反应蛋白 动脉粥样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吡格列酮和二甲双胍联合治疗肥胖型多囊卵巢综合征临床研究
6
作者 于雪梅 冯萍 金慧英 《浙江临床医学》 2005年第4期362-363,共2页
目的观察吡格列酮和二甲双胍联合治疗肥胖型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PCOS)后,体重、胰岛素敏感性和排卵情况的变化。方法7例年龄在19~29周岁的初诊PCOS患者给予吡格列酮15mg/d和二甲双胍(格华止)1000mg/d,治疗3个月... 目的观察吡格列酮和二甲双胍联合治疗肥胖型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PCOS)后,体重、胰岛素敏感性和排卵情况的变化。方法7例年龄在19~29周岁的初诊PCOS患者给予吡格列酮15mg/d和二甲双胍(格华止)1000mg/d,治疗3个月,比较治疗前后体重、简化葡萄糖耐量试验、胰岛素水平(空腹和服糖后2h)、性激素、泌乳素和卵巢超声检查、基础体温曲线、体重指数和胰岛素敏感指数的变化。结果治疗后7例患者均出现月经来潮,体重减轻,血胰岛素、睾酮、黄体生成素水平降低,卵泡刺激素升高,基础体温曲线呈双相曲线。卵巢超声检查无显著变化。结论吡格列酮和二甲双胍联合治疗肥胖型多囊卵巢综合征疗效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胖型多囊卵巢综合征 二甲双胍 吡格列酮 联合治疗 临床研究 syndrome 葡萄糖耐量试验 胰岛素敏感指数 胰岛素敏感性 超声检查 体温曲线 胰岛素水平 黄体生成素 卵泡刺激素 PCOS 治疗前后 体重指数 月经来潮 体重减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