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彗星实验技术及其应用 被引量:8
1
作者 李岗 吴声敢 蔡磊明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79-96,共18页
彗星实验是瑞典科学家Ostling和Johanson于1984年发明的检测毒物DNA损伤效应的方法。它经历了从最初的微电泳技术、中性彗星实验、碱性彗星实验、酶切彗星实验和双向垂直彗尾彗星实验等不断完善的发展过程。在毒理学、遗传学和环境生态... 彗星实验是瑞典科学家Ostling和Johanson于1984年发明的检测毒物DNA损伤效应的方法。它经历了从最初的微电泳技术、中性彗星实验、碱性彗星实验、酶切彗星实验和双向垂直彗尾彗星实验等不断完善的发展过程。在毒理学、遗传学和环境生态科学等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是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和欧洲食品安全局等国际组织推荐的测定遗传毒性的方法之一。彗星实验的关键点包括单细胞悬液的制备、细胞裂解液的成分与比例,低熔点琼脂糖凝胶的浓度,电泳条件等。在典型应用领域,如蚯蚓、鱼、两栖动物、鼠和人的彗星实验很难找到标准实验方案。成功的彗星实验还需关注,实验设计时必须包括阳性对照,结果表述时必须有图为证,实验方案可能因物种或细胞而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彗星实验 单细胞凝胶电泳 DNA损伤 遗传毒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药用野生稻胚拯救后代YF2快繁技术 被引量:4
2
作者 王芳 原文霞 +6 位作者 鲍根良 钱长根 黄坚 刘健 杨勇 严成其 陈剑平 《浙江农业科学》 2017年第4期642-643,647,共3页
取药用野生稻胚拯救后代的幼芽1~2 cm,经70%酒精消毒30 s,0.1%升汞摇动消毒8 min及无菌水洗3~5次后,将其放在诱导培养基MS+2,4-D 1.0~3.0 mg·L^(-1)+6-BA 0.1~0.5 mg·L^(-1)中培养,胚性愈伤组织的诱导率为31%;然后转入MS+IAA ... 取药用野生稻胚拯救后代的幼芽1~2 cm,经70%酒精消毒30 s,0.1%升汞摇动消毒8 min及无菌水洗3~5次后,将其放在诱导培养基MS+2,4-D 1.0~3.0 mg·L^(-1)+6-BA 0.1~0.5 mg·L^(-1)中培养,胚性愈伤组织的诱导率为31%;然后转入MS+IAA 1.0~3.0 mg·L^(-1)+6-BA 2.0~4.0 mg·L^(-1)+KT 1.0~2.0 mg·L^(-1)分化培养基中培养,成苗率为62%。成苗后转入1/2 MS+IAA 0.02~0.5 mg·L^(-1)生根培养基中,生根率达到99%。炼苗7 d后移栽到苗床,成活率达到90%。短期内可实现胚拯救后代YF2组培苗健康及快繁生长,为创制水稻新种质和研究抗病虫新基因克隆和利用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用野生稻 胚拯救 组织培养 快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