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浙江省带土苗木传带红火蚁风险调查分析 被引量:2
1
作者 苏红利 黄俊 +7 位作者 殷琛 吕要斌 李晓维 章金明 张治军 董婉莹 周书行 张娟 《环境昆虫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03-710,共8页
带土苗木传带红火蚁Solenopsis invicta是导致红火蚁疫情进一步扩散蔓延的关键因素,摸清浙江省带土苗木传带红火蚁的风险,对其快速阻截与有效防控具有重要意义。2016年12月至2022年9月期间,本研究通过问询、目测踏查、诱饵诱集等监测方... 带土苗木传带红火蚁Solenopsis invicta是导致红火蚁疫情进一步扩散蔓延的关键因素,摸清浙江省带土苗木传带红火蚁的风险,对其快速阻截与有效防控具有重要意义。2016年12月至2022年9月期间,本研究通过问询、目测踏查、诱饵诱集等监测方法,调查了浙江省11个地级市的39个区或县,包括251个苗圃地、26个花卉交易市场、576个档口的红火蚁发生情况。结果表明,龙血树Dracaena draco、玉兰Yulania denudata、山茶Camellia japonica、菜豆树Radermachera sinica、丝葵Washingtonia robusta、木犀Osmanthus fragrans、苏铁Cycas revoluta、樟Cinnamomum camphora、罗汉松Podocarpus macrophyllus、紫叶李Prunus cerasifera、加拿利海枣Phoenix canariensis、叶子花Bougainvillea spectabilis等是浙江省高风险传带红火蚁的带土植物种类。建议今后应该加大对该类带土苗木的检疫,快速发现并阻截红火蚁入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火蚁 带土苗木 监测 传播风险 阻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瘟病生物防治研究进展 被引量:1
2
作者 吴佳奇 朱学明 +4 位作者 鲍坚东 王操屹 周肖瑜 李琳 林福呈 《浙江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36-744,共9页
稻瘟病菌(Magnaporthe oryzae)是一种严重威胁谷物生长发育并导致减产的植物病原真菌。近年来,稻瘟病在超过85个国家蔓延,导致年均水稻产量下降约30%,严重流行会导致水稻高达80%的产量损失。虽然杀菌剂能短暂控制稻瘟病的流行,但是误用... 稻瘟病菌(Magnaporthe oryzae)是一种严重威胁谷物生长发育并导致减产的植物病原真菌。近年来,稻瘟病在超过85个国家蔓延,导致年均水稻产量下降约30%,严重流行会导致水稻高达80%的产量损失。虽然杀菌剂能短暂控制稻瘟病的流行,但是误用和过度使用杀菌剂导致土壤污染和粮食安全隐患。因此,亟须开发绿色的生物防治剂替代化学杀菌剂来防控植物病害。生物防治是一种环境友好且有前景的植物病害防治策略,研究发现,许多微生物及其次生代谢产物和植物衍生的生物活性物质可以显著抑制稻瘟病菌的生长,并且对环境友好。本文阐述了稻瘟病菌的侵染途径,全面综述目前能够绿色有效防治稻瘟病的方法,论述了微生物及其次生代谢产物和植物衍生的生物活性物质防治稻瘟病的机理,为稻瘟病绿色综合防治提供新的思路和见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瘟病 生物防治 微生物 次生代谢产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微生物菌剂的应用对葡萄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吕路琼 赵绮 +4 位作者 郭峻宁 徐婕 李斌 韩金庆 王艳丽 《浙江农业科学》 2024年第6期1383-1386,共4页
为研究复合微生物菌剂在葡萄生产中的应用效果,以鄞红葡萄为材料,通过开展田间试验测定其对葡萄产量、品质与根际微生物群落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将复合微生物菌剂与化肥复施可提高葡萄产量、串重与维生素C含量,可滴定酸含量降... 为研究复合微生物菌剂在葡萄生产中的应用效果,以鄞红葡萄为材料,通过开展田间试验测定其对葡萄产量、品质与根际微生物群落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将复合微生物菌剂与化肥复施可提高葡萄产量、串重与维生素C含量,可滴定酸含量降低,细菌、放线菌数量提高,真菌数量降低。因此,将复合微生物菌剂与化肥复施可显著提高葡萄生产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微生物菌剂 葡萄 产量 品质 土壤微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培养条件对小麦根际可培养微生物影响
4
作者 吕路琼 欧阳由男 +3 位作者 叶淑珍 游雨欣 李斌 王艳丽 《浙江农业科学》 2024年第2期287-291,共5页
植物根际微生物群落对植物健康生长有重要影响,分离培养其微生物对农作物促生增产具有重要意义。在微生物培养过程中,培养基类型与充氧量对根际微生物富集情况不同。该研究采用16S 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与生物信息学分析对使用不同培养条... 植物根际微生物群落对植物健康生长有重要影响,分离培养其微生物对农作物促生增产具有重要意义。在微生物培养过程中,培养基类型与充氧量对根际微生物富集情况不同。该研究采用16S 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与生物信息学分析对使用不同培养条件小麦根际细菌群落特征与功能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小麦根际微生物群落主要由γ-变形菌纲,拟杆菌纲和芽孢杆菌纲组成,且培养基类型和充氧量显著影响其丰度。FAPROTAX功能预测表明,小麦根际微生物富含的优势菌群主要与化能异养、发酵、碳循环、氮循环、铁呼吸等功能相关,对植物生长发育具有重要作用。研究结果为小麦根际微生物培养及微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根际微生物 培养基 充氧量 高通量测序 菌群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薯抗茎腐病鉴定技术的建立及种质资源抗性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柴荣耀 游雨欣 +5 位作者 邱海萍 郭峻宁 张震 李斌 沈升法 王艳丽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69-578,共10页
为优化甘薯种质抗茎腐病鉴定技术,通过分析不同的接种方法和菌液浓度对甘薯种质抗性的影响,建立甘薯抗茎腐病鉴定标准,为甘薯抗病育种奠定基础。利用组培瓶蛭石薯苗擦伤接菌法和最佳接种菌液浓度(1.1×10^(7)CFU·mL^(-1)),对... 为优化甘薯种质抗茎腐病鉴定技术,通过分析不同的接种方法和菌液浓度对甘薯种质抗性的影响,建立甘薯抗茎腐病鉴定标准,为甘薯抗病育种奠定基础。利用组培瓶蛭石薯苗擦伤接菌法和最佳接种菌液浓度(1.1×10^(7)CFU·mL^(-1)),对最具代表性的6个甘薯品种进行接种鉴定,并与田间抗性品种比较进行验证,室内接种抗性鉴定结果与田间抗性表现基本一致,表明新抗性鉴定技术的鉴定结果具有准确性、可靠性。进一步对65个甘薯材料进行抗病鉴定,发现绝大部分材料表现为感病或中感,7份种质(YD7002、DY7082-1、浙紫薯1号、TF1118、DY7032、南薯88和浙紫薯4号)对甘薯茎腐病具有稳定抗性。文章建立了甘薯抗茎腐病的新鉴定技术,鉴定和筛选出对甘薯茎腐病表现稳定抗性的种质,为甘薯抗茎腐病育种提供重要的种质资源,对于甘薯病害防控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薯 茎腐病 种质资源 抗性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火蚁对亚洲玉米螟的捕食作用及其发生影响
6
作者 黄俊 王磊 +3 位作者 张娟 许益镌 陆永跃 曾玲 《环境昆虫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89-396,共8页
蚂蚁在蛀茎害虫的综合治理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全球分布性的入侵蚂蚁红火蚁取食多种无脊椎动物并在入侵区域成为优势物种。但是目前尚不清楚红火蚁对玉米重要害虫亚洲玉米螟的捕食作用。本文在实验室和野外条件下研究红火蚁对亚洲玉... 蚂蚁在蛀茎害虫的综合治理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全球分布性的入侵蚂蚁红火蚁取食多种无脊椎动物并在入侵区域成为优势物种。但是目前尚不清楚红火蚁对玉米重要害虫亚洲玉米螟的捕食作用。本文在实验室和野外条件下研究红火蚁对亚洲玉米螟的觅食和捕食行为。研究显示,对于隐藏度低的亚洲玉米螟,红火蚁发现该害虫的时间约为40s,召集时间少于1 h。对于隐藏度高的亚洲玉米螟,红火蚁发现该害虫的时间超过26 min,召集时间接近6 h。野外实验显示,红火蚁可以降低玉米中后期生长阶段中50%的亚洲玉米螟卵块、94.1%的亚洲玉米螟幼虫和92.9%亚洲玉米螟蛀食孔。研究提供更多的视角理解红火蚁对生物多样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火蚁 玉米螟 搜索行为 召集 生物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薯茎腐病室内药剂筛选及田间防治效果评估
7
作者 柴荣耀 游雨欣 +6 位作者 邱海萍 倪剑萍 郭峻宁 张震 李斌 沈升法 王艳丽 《浙江农业科学》 2024年第3期647-651,共5页
通过室内毒力测定及大田试验进行药剂筛选,筛选出对甘薯茎腐病的有效防控药剂,以期为甘薯茎腐病的防治提供新的途径。采用含毒介质法中的最低抑制浓度法,对19种药剂进行室内毒力测定,并在此基础上选取6种防治效果较好的药剂开展田间防... 通过室内毒力测定及大田试验进行药剂筛选,筛选出对甘薯茎腐病的有效防控药剂,以期为甘薯茎腐病的防治提供新的途径。采用含毒介质法中的最低抑制浓度法,对19种药剂进行室内毒力测定,并在此基础上选取6种防治效果较好的药剂开展田间防治试验。结果表明,室内毒力测定中溴硝醇的抑菌效果最强,抑菌最低有效浓度为4.69 mg·L^(-1),其次为噻霉酮、中生菌素、春雷霉素(加收米)、土霉素、硫酸链霉素、春雷·噻唑锌,抑菌最低有效浓度分别为7.50、18.25、28.13、37.50、75.00、150.00 mg·L^(-1)。大田试验选取的6种药剂中,春雷·噻唑锌的防治效果最佳,可达82.16%,其次噻霉酮、中生菌素、溴硝醇和春雷·中生的防治效果分别为79.55%、77.18%、76.56%、75.02%,均可作为田间甘薯茎腐病的有效防控药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薯 茎腐病 防控 药剂筛选 田间防治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株小麦赤霉病生防菌的鉴定及其生防机制初探 被引量:9
8
作者 张震 邱海萍 +4 位作者 柴荣耀 郝中娜 王教瑜 王艳丽 孙国昌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673-680,共8页
本研究通过平板对峙试验,自稻茬分离获得1株对禾谷镰刀菌具有良好抑菌活性的细菌hzq1601。经16S rDNA和gyrB基因序列比对结果表明,菌株hzq1601为解淀粉芽胞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菌株hzq1601与多菌灵相容性分析结果显示其可... 本研究通过平板对峙试验,自稻茬分离获得1株对禾谷镰刀菌具有良好抑菌活性的细菌hzq1601。经16S rDNA和gyrB基因序列比对结果表明,菌株hzq1601为解淀粉芽胞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菌株hzq1601与多菌灵相容性分析结果显示其可在1000 mg/L的多菌灵药液中正常存活。田间试验结果显示,10~8 cfu/mL的hzq1601菌液分别与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 g/667m^(2)和70 g/667m^(2)联合施用的防治效果为87.1%和81.0%,与单独施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 g/667m^(2)处理的防治效果无显著性差异,但显著高于单独施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 g/667m^(2)和70 g/667m^(2)处理的防治效果,说明上述hzq1601菌液与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的2种组合对赤霉病的防治具有减药增效作用。对菌株hzq1601基因组的分析表明其基因组中存在13种次生代谢产物合成基因簇,显示其具有多方面的生防潜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淀粉芽胞杆菌 小麦赤霉病 多菌灵协同应用 生防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红火蚁监测方法应用效果的比较 被引量:3
9
作者 黄俊 丁浩毅 +6 位作者 钱诚 张娟 李晓维 刘又高 章金明 张治军 吕要斌 《环境昆虫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389-1395,共7页
红火蚁Solenopsis invicta是全国农业、林业和进境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是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收录的最具有破坏力的入侵生物之一。高效精准监测红火蚁在其防控中尤为重要,而诱饵诱集是监测红火蚁的有力措施,相对诱饵的筛选和改进,诱集器方... 红火蚁Solenopsis invicta是全国农业、林业和进境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是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收录的最具有破坏力的入侵生物之一。高效精准监测红火蚁在其防控中尤为重要,而诱饵诱集是监测红火蚁的有力措施,相对诱饵的筛选和改进,诱集器方面研究则较为滞后。本文对“透明塑料瓶+火腿肠”(PS)和“新型诱集器+火腿肠”(TS)这两类诱集器的红火蚁诱集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下午1∶30至3∶30时段,PS处理透明塑料瓶在放置5 min之后存在明显的升温效应,伴随着诱集到的红火蚁数量明显减少,诱集到红火蚁的诱饵比例也下降明显,较TS处理下降了43.6%。而且,TS的投放时间和回收耗时均明显比PS的短;在复杂的荒地生境中,投放的诱集器数量越多,PS的诱集器回收率则越低;当投放的诱集器达到90个时,PS处理回收率为92.34%,而TS处理为98.67%。综合上述分析,诱集方法TS由于诱饵开放、诱集和标示一体、稳定性好等特点在应用效果上较PS有优势,适用面更广,今后还需对其进一步完善和改进并应用于红火蚁的调查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火蚁 监测 诱饵 觅食 入侵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因编辑的“前世今生” 被引量:3
10
作者 李琳 朱学明 +2 位作者 鲍坚东 王教瑜 林福呈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091-1102,共12页
基因编辑技术能够精准修改或修饰动植物、微生物和人的基因组,为作物定向育种、人类遗传疾病的精准治疗等带来了革命性的机遇,被誉为21世纪最伟大的生物发现之一。基因编辑技术主要包括4种:归巢核酸内切酶(meganuclease)、锌指核酸酶(zi... 基因编辑技术能够精准修改或修饰动植物、微生物和人的基因组,为作物定向育种、人类遗传疾病的精准治疗等带来了革命性的机遇,被誉为21世纪最伟大的生物发现之一。基因编辑技术主要包括4种:归巢核酸内切酶(meganuclease)、锌指核酸酶(zinc finger nucleases,ZFNs)、类转录激活因子效应物核酸酶(transcription activator-like effector nucleases,TALENs)、CRISPR-Cas9。其中,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因其“更快、更准、更简单”成为当今主流的基因编辑技术,并获得了2020年度诺贝尔化学奖。本文系统阐述了基因编辑的发展演进历程、技术原理和应用,针对存在的问题与面临的挑战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编辑 作物定向育种 遗传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新型监测诱饵对红火蚁的诱集效果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刘丽华 刘晓彤 +9 位作者 黄俊 李宇婕 朱明义 张娟 李晓维 钱诚 董婉莹 张治军 章金明 吕要斌 《浙江农业科学》 2023年第7期1689-1692,共4页
红火蚁(Solenopsis invicta Buren)是我国最具危险的外来入侵生物之一,对农林业生产、人畜健康、公共安全、生物多样性等均具有严重影响。根据国际上红火蚁防控经验来看,化学防治手段较为成熟,但关键问题还是如何早期发现红火蚁,而诱饵... 红火蚁(Solenopsis invicta Buren)是我国最具危险的外来入侵生物之一,对农林业生产、人畜健康、公共安全、生物多样性等均具有严重影响。根据国际上红火蚁防控经验来看,化学防治手段较为成熟,但关键问题还是如何早期发现红火蚁,而诱饵诱集是早发现红火蚁的一种高效方法。本文介绍了一种新型的红火蚁监测诱饵,并比较分析了该新型诱饵与市售火腿肠在诱集效果上的差异。结果表明,两种诱饵在5 min时已经诱集到红火蚁,两者之间的红火蚁数量差异不显著,而在15 min时,诱饵诱集到的红火蚁数量显著多于火腿肠;室外试验发现,新型诱饵与火腿肠的诱集效果无显著差异。鉴于新型诱饵的野外保鲜性、使用成本及操作便利等特点,我们认为新型诱饵更适用于红火蚁的监测调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火蚁 疫情监测 诱饵 火腿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