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642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农业科研单位财务管理信息化平台建设的创新与实践——以浙江省农业科学院为例 被引量:11
1
作者 杨小丽 施伟南 +3 位作者 单华珏 丁小萍 王赛月 周莉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8年第29期163-165,共3页
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大力推进财务管理信息化,建立了适合自身特点的财务管理信息化平台,平台包含账务管理、薪酬管理、无现金支付、资产管理信息、网上远程报销、财务信息查询等系统,科研人员运用平台可随时随地实现财务网上远程报销,并能... 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大力推进财务管理信息化,建立了适合自身特点的财务管理信息化平台,平台包含账务管理、薪酬管理、无现金支付、资产管理信息、网上远程报销、财务信息查询等系统,科研人员运用平台可随时随地实现财务网上远程报销,并能实时、全面掌握项目经费的预算执行情况,有效提高了科研单位财务服务效能和水平。推进财务管理信息化平台建设,一是要科学设计信息化平台;二是要增强各级人员运用平台的能力;三是做好平台应用的咨询服务;四是要优化与确保平台安全可靠运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财务管理 信息化平台 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省农业科学院1985—2014年中国专利文献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许美芳 黄晓东 +1 位作者 邵迎 冯戬 《浙江农业科学》 2016年第6期808-812,共5页
以1985—2014年浙江省农业科学院的国内专利文献为依据,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专利的申请类型、年代分布、有效状况、发明人及研究室分布、保护主题分布等进行综合分析。在比较几个代表性科研院所专利申请情况的基础上,结合浙江省农业... 以1985—2014年浙江省农业科学院的国内专利文献为依据,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专利的申请类型、年代分布、有效状况、发明人及研究室分布、保护主题分布等进行综合分析。在比较几个代表性科研院所专利申请情况的基础上,结合浙江省农业科学院的专利申请现状,从延长有效专利续存时间、提高专利整体质量、健全专利保护体系等方面提出相关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专利 文献分析 浙江省农业科学院 科技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6—2015年SCI收录浙江省农业科学院论文的文献计量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许美芳 黄晓东 +1 位作者 邵迎 冯戬 《浙江农业科学》 2017年第5期897-899,共3页
以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为数据源,利用文献计量学方法,从年份、文献类型、来源出版物、学科分布、科研合作和论文引用情况等方面,分析2006—2015年SCI收录的浙江省农业科学院论文,反映浙江省农业科学院近10年的学术及学科发展情况。
关键词 SCI 浙江省农业科学院 文献计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国家农业检测基准实验室(农药残留)简介
4
《浙江农业科学》 2018年第9期1730-1730,共1页
2017年9月1日。浙江省农业科学院承担的“农业部农产品及转基因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杭州)”获农业部批准,成为“动物源性产品中农药残留”领域全国唯一的国家基准实验室。
关键词 浙江省农业科学院 农药残留 实验室 检测基准 安全监督检验 动物源性产品 测试中心 产品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省农业科学院油菜育种团队简介
5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1500-1500,共1页
浙江农业科学院油菜育种组主要从事甘蓝型油菜高产、高油份、高油酸、早熟、黄籽油菜常规种、杂交种的选育和机械化生产配套栽培技术研究。承担国家油菜产业体系、国家863、国家科技支撑、国家成果转化、省重大油菜育种专项、省重点"... 浙江农业科学院油菜育种组主要从事甘蓝型油菜高产、高油份、高油酸、早熟、黄籽油菜常规种、杂交种的选育和机械化生产配套栽培技术研究。承担国家油菜产业体系、国家863、国家科技支撑、国家成果转化、省重大油菜育种专项、省重点"三农五方"推广项目等。20世纪90年代以来,先后育成油菜新品种18个,其中13个通过国家品种审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菜育种 油菜产业 常规种 机械化生产 栽培技术 推广项目 品种审定 双低油菜 油份 油菜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中心简介
6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286-1286,共1页
浙江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中心是一个以水稻育种、栽培为主要研究内容的科研机构,是国家水稻改良中心辐射育种研究室的主要组成部分.目前拥有研究人员20人,其中研究员7人,副研究员8人;博士5人,硕士8人.研究中心拥有温室、网室、实验农... 浙江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中心是一个以水稻育种、栽培为主要研究内容的科研机构,是国家水稻改良中心辐射育种研究室的主要组成部分.目前拥有研究人员20人,其中研究员7人,副研究员8人;博士5人,硕士8人.研究中心拥有温室、网室、实验农场等基础设施,及水稻分子生物学实验室、水稻种质资源库、稻米品质分析和组培实验室,具备稻米品质分析、分子生物学研究等仪器设备.在浙江海宁建有试验基地,在海南陵水建有南繁基地.承担国家“863”、农业科技跨越计划、国家重大科技产业工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攻关专题和省重大攻关、省重点、省基金及国际合作项目等.近五年,育成水稻新品种29个、不育系9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研究中心 生物学实验室 实验农场 种质资源库 改良中心 品质分析 科研机构 国家重点攻关 基础设施 超级稻品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省农业自然资源综合评价研究
7
作者 王美青 徐萍 《浙江农业科学》 2025年第1期203-209,共7页
为高效合理地配置农业自然资源,保障资源持续高效利用,该研究运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重点选择土地、水、森林、渔业、气候五大类资源22项具体指标,对2016—2020年浙江省农业资源保障程度及其利用效果进行综合评价,提... 为高效合理地配置农业自然资源,保障资源持续高效利用,该研究运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重点选择土地、水、森林、渔业、气候五大类资源22项具体指标,对2016—2020年浙江省农业资源保障程度及其利用效果进行综合评价,提出农业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中的重点和难点,对促进全省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自然资源 综合评价 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振兴背景下山区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研究——以浙江省淳安县为例 被引量:1
8
作者 方为红 刘灵敏 +2 位作者 徐知渊 盛梦寒 柯福艳 《浙江农业科学》 2025年第3期794-800,共7页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在乡村振兴中的关键作用日益凸显,尤其是在山区这一乡村振兴的重点和难点区域。本研究以浙江省山区淳安县为例,通过会议座谈与个别访谈,系统探讨了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山区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实践...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在乡村振兴中的关键作用日益凸显,尤其是在山区这一乡村振兴的重点和难点区域。本研究以浙江省山区淳安县为例,通过会议座谈与个别访谈,系统探讨了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山区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实践路径与优化策略。研究发现,淳安县在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管理机制不完善、高素质专业化人才紧缺、创新平台建设滞后以及乡村一线人员力量薄弱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文章提出了优化人才管理体制机制、壮大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加强高能级科技平台载体建设以及提升乡村劳动者素质等对策建议,旨在为山区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农业科技人才 山区农业 人才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振兴视角下浙江省创意农业发展路径探析 被引量:1
9
作者 赵雨荷 胡豹 《浙江农业科学》 2025年第2期281-287,共7页
随着农业发展水平和发展质量的显著提升,创意农业这一新型农业业态方兴未艾,为农业高质量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强劲动能。作为共同富裕示范区,浙江省创意农业的发展基础厚实、前景广阔、意义重大,研究浙江省创意农业的发展路径具有... 随着农业发展水平和发展质量的显著提升,创意农业这一新型农业业态方兴未艾,为农业高质量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强劲动能。作为共同富裕示范区,浙江省创意农业的发展基础厚实、前景广阔、意义重大,研究浙江省创意农业的发展路径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与价值。该研究在简述创意农业内涵与发展趋势的基础上,运用SWOT分析法剖析了浙江省创意农业的发展环境,从模式内涵、模式特征、典型案例几方面入手,概括了浙江省创意农业发展的典型模式,并从经营主体、文化挖掘、发展模式、宣传推广、组织领导等方面深入探讨了浙江省创意农业的发展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意农业 乡村振兴 浙江 发展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省农业文化遗产的分布特征与价值评估 被引量:1
10
作者 顾兴国 方桥坤 《浙江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93-506,共14页
浙江省是我国最早开展农业文化遗产发掘与保护工作的省份,也是目前农业文化遗产资源已发现数量和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被认定数量最多的省份。基于浙江省最新的农业文化遗产普查工作成果,全面分析浙江省农业文化遗产在历史起源、地形地貌和... 浙江省是我国最早开展农业文化遗产发掘与保护工作的省份,也是目前农业文化遗产资源已发现数量和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被认定数量最多的省份。基于浙江省最新的农业文化遗产普查工作成果,全面分析浙江省农业文化遗产在历史起源、地形地貌和产业类型等方面的分布特征,综合评估其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科技等方面的价值。对分布特征的研究发现:在历史起源上,起源于两宋时期的农业文化遗产数量最多,其次为唐朝、明朝和清朝;在地形地貌上,平原和丘陵地区的农业文化遗产数量最多,滨海地区亦较为丰富;在产业类型上,农业文化遗产主要所属产业主要集中在种植业和复合型。对多元价值的评估发现:85.4%的农业文化遗产涉及浙江十大农业主导产业,相关的主要农业全产业链总产值达1 995.67亿元,对全省农业农村发展具有较强的带动作用。农业文化遗产地的“源文化”资源丰富,拥有众多农业技术源头、品种源头和文化源头,对浙江高质量打造新时代文化高地具有重要支撑作用。以产业复合型为典型代表的农业文化遗产,在因地制宜、精耕细作、种养结合、良性循环等方面蕴含着极为丰富的传统农耕智慧,可为浙江全方位建设高效生态农业强省提供重要指引和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文化遗产 时空分布 价值评估 源文化 浙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村富民”的分类实践、共富模式与推进路径——以浙江省为例 被引量:1
11
作者 孙永朋 王宇晗 +3 位作者 杨婷婷 吴方圆 郝碧茹 王美青 《江西农业学报》 2025年第3期122-133,共12页
基于不同的资源禀赋,浙江省乡村主要划分为景观文化特色村、农业产业资源特色村、地理区位资源特色村、机制平台资源特色村和资源禀赋稀缺村等5类,梳理了利用文化—自然复合资源促进共建共享模式的下南山村、基于自然气候作物资源推动... 基于不同的资源禀赋,浙江省乡村主要划分为景观文化特色村、农业产业资源特色村、地理区位资源特色村、机制平台资源特色村和资源禀赋稀缺村等5类,梳理了利用文化—自然复合资源促进共建共享模式的下南山村、基于自然气候作物资源推动产业共富模式的大塘村、基于地理区位优势完善村庄经营模式的山前村、基于强大产业基础实现村城一体模式的花园村等典型案例和共富模式。结果表明,浙江省和全国其他地区的乡村仍需应对资源要素紧约束、乡村产业结构单一、乡村规划和运营相割裂、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难兼容、强村和富民相分离等挑战。鉴于此,提出了应从承接城镇市场需求、构建城乡融合新纽带,规划设计整村经营、打造乡村旅游新地标,补齐短板强化优势、培育全产业链新格局,探索模式优化机制、壮大村社发展新载体,赓续传统乡村功能、激发农耕文明新活力等路径来推进“强村富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村富民 乡村振兴 村庄分类 资源禀赋 共同富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省地方品种鸡禽白血病的流行病学调查与净化策略评估
12
作者 倪征 卢磊 +7 位作者 朱寅初 陈柳 李鑫基 叶伟成 云涛 华炯钢 付媛 张存 《浙江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90-799,共10页
为了解浙江省部分地方品种鸡禽白血病病毒(ALV)的感染情况,并评估禽白血病(AL)净化效果,本研究于2021—2024年采集浙江省6种地方品种鸡的雏鸡胎粪、母鸡蛋清与公鸡血浆样本合计163453份,通过检测ALV p27抗原的阳性率分析ALV的感染情况,... 为了解浙江省部分地方品种鸡禽白血病病毒(ALV)的感染情况,并评估禽白血病(AL)净化效果,本研究于2021—2024年采集浙江省6种地方品种鸡的雏鸡胎粪、母鸡蛋清与公鸡血浆样本合计163453份,通过检测ALV p27抗原的阳性率分析ALV的感染情况,并进行连续3个世代的AL净化,评估净化效果。同时,对阳性样品进行病毒的分离鉴定和组织病理学检查,通过扩增分离株的囊膜糖蛋白gp 85基因,对分离的ALV进行了遗传进化分析。研究结果显示,被调查的6种地方品种鸡均存在ALV感染,p27抗原的群体平均阳性率为10.02%,其中,白耳黄鸡的阳性率最高,为43.87%。经过3个世代的净化,各样本的阳性率均明显下降,但不同品种的下降幅度差异明显,江山乌骨鸡的净化效果最优,3个世代后蛋清和血浆的阳性率均为0。从阳性样本中分离到2株ALV(ZJU2401和ZJU2402),经进化树分析均属于J亚群。研究结果表明,本净化方案切实可行,研究结果可为浙江省地方品种鸡群AL的净化和防控工作提供参考依据和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禽白血病 净化效果评估 gp 85基因 遗传进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省鲜食大豆加工与利用研究进展
13
作者 郁晓敏 袁凤杰 +3 位作者 傅旭军 杨清华 金杭霞 竹龙鸣 《浙江农业科学》 2025年第7期1733-1737,共5页
鲜食大豆因其丰富的营养和独特的口感逐渐成为热门消费产品,但其水分含量高、供应期短,在储藏和市场流通过程中极易出现褐变和腐烂,直接影响种植效益。解决鲜食大豆市场供应问题的主要方式是应用储藏保鲜技术延长其货架期和将其及时加... 鲜食大豆因其丰富的营养和独特的口感逐渐成为热门消费产品,但其水分含量高、供应期短,在储藏和市场流通过程中极易出现褐变和腐烂,直接影响种植效益。解决鲜食大豆市场供应问题的主要方式是应用储藏保鲜技术延长其货架期和将其及时加工成产品以提高其利用率。本文对鲜食大豆在储藏保鲜、采后加工、增值利用等方面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概括,并且对鲜食大豆产业发展前景进行展望,以期为浙江省鲜食大豆的加工与利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鲜食大豆 储藏保鲜 采后加工 增值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省农业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成效、问题与思路 被引量:1
14
作者 徐萍 王美青 《浙江农业科学》 2024年第9期2008-2013,共6页
采用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浙江省土地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渔业资源、农业种质资源、农业气候资源等六大类农业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成效、问题进行分析评价,并提出保护和开发利用的思路,对探索高效合理地配置农业自然资源、推进农... 采用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浙江省土地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渔业资源、农业种质资源、农业气候资源等六大类农业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成效、问题进行分析评价,并提出保护和开发利用的思路,对探索高效合理地配置农业自然资源、推进农业转型升级、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浙江 农业自然资源 成效 思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系统化推进浙江省农业全产业链建设面临的弱项短板与对策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柯福艳 吴晓斌 +2 位作者 徐知渊 喻佳节 盛梦寒 《浙江农业科学》 2024年第9期1997-2002,共6页
系统化推进农业全产业链建设,是提高产业链发展质量、增强产业链共富带动效应的重要方式。虽然浙江省农业全产业链建设成效明显,但是系统化发展水平仍然不高,面临部分子环节相互支撑不匹配、协同发展不畅、龙头引领能力偏弱、主体联结... 系统化推进农业全产业链建设,是提高产业链发展质量、增强产业链共富带动效应的重要方式。虽然浙江省农业全产业链建设成效明显,但是系统化发展水平仍然不高,面临部分子环节相互支撑不匹配、协同发展不畅、龙头引领能力偏弱、主体联结机制不优等弱项短板。建议浙江省将系统化发展作为深化农业全产业链建设的核心方法,从提高品质培优科创能力、产品加工转化能力、一体发展品牌整合能力、链主型企业引培能力、利益联结共富能力等几个方面深入推进,进而促进农业全产业链建设持续发力、农业高质量发展和乡村共同富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全产业链 弱项短板 系统化发展 协同发展 联结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稻作农业文化遗产时空特征、多重价值及保护发展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王彩艳 郑良燕 +2 位作者 于兰 徐旻鹰 顾兴国 《中国稻米》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2-119,共8页
浙江稻作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最早可追溯至1万年前的上山文化时期,历经跨湖桥文化、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良渚文化等史前时期逐步形成,通过各个历史时期不断完善,至今仍保留着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稻作农业文化遗产。据统计,浙江省稻... 浙江稻作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最早可追溯至1万年前的上山文化时期,历经跨湖桥文化、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良渚文化等史前时期逐步形成,通过各个历史时期不断完善,至今仍保留着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稻作农业文化遗产。据统计,浙江省稻作农业文化遗产资源不仅数量位居全国前列,更在类型上展现出极高的多样性,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经济社会价值、生态环境价值及推广示范价值。本文旨在基于总结浙江稻作文化的形成演变历程及史前稻作文化遗址群的分布特点,深入探究浙江省稻作农业文化遗产与史前稻作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在此基础上,对全省稻作农业文化遗产进行分类,并全面剖析其多元价值,最终提出一系列旨在促进浙江省稻作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的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稻作农业文化遗产 稻作起源 遗产分类 价值分析 浙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省葡萄炭疽病菌的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17
作者 虞沈丹 路子琪 +6 位作者 柴荣耀 武军 王静 邱海萍 王艳丽 孙国仓 王教瑜 《广东农业科学》 2025年第2期117-125,共9页
[目的]葡萄炭疽病是我国葡萄最严重、最普遍的病害之一,其病原菌涉及胶孢炭疽(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复合种和尖孢炭疽(C.acutatum)复合种的多个种和亚种,不同种类的病原菌生长特性和流行特点差异显著。明确浙江省葡萄炭疽病... [目的]葡萄炭疽病是我国葡萄最严重、最普遍的病害之一,其病原菌涉及胶孢炭疽(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复合种和尖孢炭疽(C.acutatum)复合种的多个种和亚种,不同种类的病原菌生长特性和流行特点差异显著。明确浙江省葡萄炭疽病病原菌的种类,可为我国葡萄炭疽病病菌群体分布和病害绿色防控提供参考。[方法]采集疑似葡萄炭疽病病样,取果实发病部位分离病原菌。利用继代培养对病原菌进行纯化,对病原菌菌落、孢子形态和附着胞形态进行观察。利用ITS、TUB2、GAPDH、ACT、CHS、CAL 6个基因的序列构建系统发育树。利用人工接种测定病菌的致病性,并测定不同温度、pH值、碳源、氮源对病菌生长的影响。[结果]从葡萄果实发病部位分离获得6株形态特征基本一致的病原菌,柯氏验证表明菌株为该病害的病原菌。结合病原菌的形态学特征分析对比及基于ITS、TUB2、GAPDH、ACT、CHS、CAL 6个基因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确定病原菌为隐秘刺盘孢菌(C.aenigma)。病原菌的生物特性分析结果表明,该病原菌的最佳培养温度和产孢最适温度为28℃、最佳生长pH为6,培养的最佳碳源和氮源分别为麦芽糖和牛肉浸膏。[结论]近年来浙江省宁海县葡萄炭疽病病原菌主要为隐秘刺盘孢菌,并明确其生物学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炭疽病 隐秘刺盘孢菌 组织分离 病原菌鉴定 系统发育树 生物学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省甘蓝链格孢引起的十字花科黑斑病菌危害寄主及分布范围调查
18
作者 王玉玺 刘敏 +2 位作者 贾星语 张震 章金明 《浙江农业科学》 2025年第1期146-149,共4页
十字花科黑斑病是一种世界性的重要真菌病害,通过种子传带形成远距离扩散和蔓延,可危害十字花科蔬菜的叶、茎、果等部位,造成严重的品质和产量损失。十字花科黑斑病有3种专化型致病菌,分别是甘蓝链格孢(Alternaria brassicicola),芸薹... 十字花科黑斑病是一种世界性的重要真菌病害,通过种子传带形成远距离扩散和蔓延,可危害十字花科蔬菜的叶、茎、果等部位,造成严重的品质和产量损失。十字花科黑斑病有3种专化型致病菌,分别是甘蓝链格孢(Alternaria brassicicola),芸薹链格孢(Alternaria brassicae)和萝卜链格孢(Alternaria japonica)。中国南方十字花科蔬菜黑斑病多由甘蓝链格孢菌引起,为明确该菌引起的十字花科黑斑病在浙江省的危害状况,该研究利用分子鉴定方法,在全省开展了甘蓝链格孢菌危害寄主及分布范围调查。结果显示,5大类十字花科寄主植物中甘蓝链格孢菌的检获数量从高到低依次为白菜类>油菜类>芥菜类>甘蓝类>萝卜类。在全省11个地级市89个区县市中,有甘蓝链格孢菌分布的地级市有9个,占比81.8%;有甘蓝链格孢菌分布的县区市有27个,占比30.3%。甘蓝链格孢菌在浙江全省分布广泛,对众多寄主植物构成严重威胁,因此必须加强防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字花科黑斑病 甘蓝链格孢 寄主 分布范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省草莓炭疽病病原菌鉴定、致病力分析及室内药剂筛选
19
作者 张国芳 杨肖芳 +1 位作者 郁瑜雯 沈岚 《植物保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06-217,共12页
刺盘孢属Colletotrichum spp.引起的草莓炭疽病是浙江省草莓最严重的病害之一,威胁草莓产业的健康发展。本研究从浙江省不同草莓产区采集发病植株,从植株茎基部、叶片、叶柄、匍匐茎中分离、纯化获得204个分离物,并通过菌落形态鉴定、... 刺盘孢属Colletotrichum spp.引起的草莓炭疽病是浙江省草莓最严重的病害之一,威胁草莓产业的健康发展。本研究从浙江省不同草莓产区采集发病植株,从植株茎基部、叶片、叶柄、匍匐茎中分离、纯化获得204个分离物,并通过菌落形态鉴定、多基因联合建树(ACT-ITS-CAL-GAPDH-CHS-1-TUB2)及致病性测定明确浙江省草莓炭疽病病原菌为3个种:暹罗炭疽菌Colletotrichum siamense(113株,55.39%)、果生刺盘孢菌C.fructicola(52株,25.49%)、隐秘炭疽菌C.aenigma(37株,18.14%)。另外,从发病草莓植株茎基部还分离获得平头炭疽菌C.truncatum(2株,0.98%)。其中,C.siamense是优势病原菌,28℃下菌落生长速度亦最快。致病性测定试验表明:C.siamense、C.aenigma、C.fructicola对草莓根基部、叶片、叶柄及果实均可致病,其中C.siamense致病性均最强;其次是C.aenigma和C.fructicola;而C.truncatum仅对草莓果实致病。6种杀菌剂室内毒力测定试验结果表明:对4种炭疽菌毒力最强的均是咪鲜胺、戊唑醇、氟啶胺;对C.aenigma、C.fructicola、C.truncatum毒力最弱的为抑霉唑;对C.siamense毒力最弱的为溴菌腈。本研究报道了浙江省不同草莓炭疽病病原菌的种类、特征、致病力差异及有效药剂筛选,为草莓炭疽病有效防治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莓炭疽病 刺盘孢属 杀菌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机械化与农民收入的影响研究——基于浙江省县域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被引量:1
20
作者 索利利 王煜 +3 位作者 韩苏 石晓燕 武萌 徐青 《中国农机化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65-271,共7页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重要标志和基础支撑,其可以通过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农产品供给数量与质量,促进农业劳动力转移等,推动农民增收。通过对浙江省81县2012—2020年面板数据构建县级数据模型,实证检验农业机械化对农民收入的影响效应...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重要标志和基础支撑,其可以通过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农产品供给数量与质量,促进农业劳动力转移等,推动农民增收。通过对浙江省81县2012—2020年面板数据构建县级数据模型,实证检验农业机械化对农民收入的影响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与农民增收具有正向联系,在浙江省范围内,机械化率每提高0.01,将带动浙江省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上涨0.025%,且结果显著,而山区26县的农业机械化发展尚未实现增收作用;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可显著提高劳动生产率和推动劳动力转移,有效促进农民增收,但在山区26县尚未发挥出明显的增收效果。因此,山区26县还需通过推进农机作业条件改善、农业装备全领域研推用、农业生产全环节标准化、社会化服务全范围覆盖补齐农业机械化发展短板,以机械化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机械化 农民收入 共同富裕 浙江省 实证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