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农业装备行驶滑动辨识与控制研究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2
1
作者 杜小强 洪方伟 +2 位作者 马锃宏 李月婵 赵立军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20,共20页
农业环境中农业装备时常发生行驶滑动现象且具有明显不确定性,滑动现象使行驶机构处于不可控状态,从而影响作业精度,严重阻碍了种植、中耕管理和收获等需要精准作业环节的农业装备信息化及智能化发展。本文从滑动原理、滑动辨识及行驶... 农业环境中农业装备时常发生行驶滑动现象且具有明显不确定性,滑动现象使行驶机构处于不可控状态,从而影响作业精度,严重阻碍了种植、中耕管理和收获等需要精准作业环节的农业装备信息化及智能化发展。本文从滑动原理、滑动辨识及行驶滑动控制方面,分别对滑动力学特性、滑动辨识方法和考虑滑动的路径跟踪控制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综述。滑动原理方面,着重阐述了针对不同行驶机构的结构特点和行驶地面环境建立的多种行驶机构与地面的系统模型。滑动辨识方面,分别对基于数学模型和基于数据驱动两类方法进行分析,揭示各方法优势与局限性。行驶滑动控制方面,重点归纳了应用于农业装备的路径跟踪控制方法,指出了目前行驶滑动控制研究方法局限性。最后,指出行驶滑动辨识研究对于农业装备自动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未来农业装备行驶滑动研究可以从滑动力学理论模型、滑动实时辨识方法、行驶滑动控制方法等方面开展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装备 行驶滑动 路径跟踪控制 滑动辨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木耳短棒摆场机研制与试验
2
作者 郑雄文 杨振华 +3 位作者 林基清 钱琛 朱先法 杜小强 《中国农机化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86-193,217,共9页
针对黑木耳短棒摆场作业劳动强度大、摆场间距参差不齐、机械化自动化程度低等问题,结合地栽菌棒摆场的农艺要求,设计一种自动摆场机。通过对菌棒箱、推料机构、升降平台和扶正机构等关键部件的设计与优化,实现菌棒摆场过程的自动化、... 针对黑木耳短棒摆场作业劳动强度大、摆场间距参差不齐、机械化自动化程度低等问题,结合地栽菌棒摆场的农艺要求,设计一种自动摆场机。通过对菌棒箱、推料机构、升降平台和扶正机构等关键部件的设计与优化,实现菌棒摆场过程的自动化、机械化。为验证摆场机的作业性能,以扶正机构的软管孔径、软管下压离地高度及软管上升速度为试验因素,以菌棒的立正率为试验指标,设计并开展三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结果表明,该摆场机能达到较高的菌棒立正率,且菌棒间距均匀,菌棒横向间距保持在260 mm左右,纵向距离保持在200~400 mm。当软管孔径为150 mm、软管下压离地高度为100mm、软管上升速度为40 mm/s时,摆场机的菌棒立正率达97%以上,且在此条件下摆场效率达900棒/h。研制的菌棒自动摆场机实现菌棒摆场作业的自动化及机械化,减轻对人工的依赖,且摆放的菌棒间距比人工摆放更均匀、更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木耳 菌棒 摆场机 推料机构 扶正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等速行星轮系机构混合多位姿综合方法及应用 被引量:2
3
作者 王磊 方子辰 +3 位作者 王振涛 孙良 俞高红 崔荣江 《中国机械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211-2220,共10页
为使不等速行星轮系机构能够实现精准取放任务,提出一种混合多位姿运动综合方法。将不等速行星轮系机构视为平面2R开链机构与非圆齿轮传动机构的组合,以理想运动轨迹上关键位姿(精确与近似)数据为约束,基于杆长不变条件建立平面2R开链... 为使不等速行星轮系机构能够实现精准取放任务,提出一种混合多位姿运动综合方法。将不等速行星轮系机构视为平面2R开链机构与非圆齿轮传动机构的组合,以理想运动轨迹上关键位姿(精确与近似)数据为约束,基于杆长不变条件建立平面2R开链机构混合多位姿运动综合模型,并利用同伦算法求解获得最优结构参数;给出了非圆齿轮传动比计算与分配方法,实现了不等速行星轮系机构的混合多位姿运动综合。将此运动综合方法应用于农业机械领域取苗机构的设计可满足蔬菜穴盘苗精准取放移栽要求,通过虚拟仿真分析、物理样机实验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正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星轮系 非圆齿轮 混合多位姿 运动综合 取苗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蔬菜钵苗自动移栽机纵向送盘机构设计与试验 被引量:2
4
作者 俞高红 赵钧 +3 位作者 单杭琦 王锦鹏 王磊 鲍李旭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85-293,共9页
为进一步提高蔬菜钵苗自动移栽机纵向送盘机构的精确性与稳定性,提出一种由凸轮连杆与扇形齿轮驱动的四连杆纵向送盘机构。首先,通过分析纵向送盘工作过程,确定机构设计要求与整体方案,规划理想的纵向送盘轨迹,建立了纵向送盘机构轨迹... 为进一步提高蔬菜钵苗自动移栽机纵向送盘机构的精确性与稳定性,提出一种由凸轮连杆与扇形齿轮驱动的四连杆纵向送盘机构。首先,通过分析纵向送盘工作过程,确定机构设计要求与整体方案,规划理想的纵向送盘轨迹,建立了纵向送盘机构轨迹综合模型,并利用遗传算法进行了初步求解。然后,基于Matlab GUI开发了纵向送盘机构可视化计算机辅助优化分析软件,获得满足设计要求的纵向送盘机构设计参数。最后,对纵向送盘机构进行了结构设计、仿真分析和试验验证,结果表明:试验实际轨迹与理论、仿真轨迹基本一致;移栽效率为80、90株/(min·行)时,机构单次送盘误差均在±1.5 mm以内,且多次送盘后没有出现累积误差,同时通过取苗试验观察发现纵向送盘机构与取苗机构配合良好,验证了机构设计的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动移栽机 纵向送盘 连杆机构 遗传算法 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走式大宗茶蓬面仿形采茶机关键装置设计与试验
5
作者 郇晓龙 高响 +4 位作者 吴敏 范国帅 武传宇 贾江鸣 陈建能 《农业机械学报》 2025年第7期374-383,共10页
针对国内茶园地形复杂、蓬面不规整以及机械化采摘大宗茶质量差等问题,本文结合大宗茶蓬面生长特点和收获技术要求,设计了一种切割器位姿可调整的自走式仿形采茶机。确定了大宗茶仿形采收技术要求,进行了自走式大宗茶仿形采茶机总体结... 针对国内茶园地形复杂、蓬面不规整以及机械化采摘大宗茶质量差等问题,本文结合大宗茶蓬面生长特点和收获技术要求,设计了一种切割器位姿可调整的自走式仿形采茶机。确定了大宗茶仿形采收技术要求,进行了自走式大宗茶仿形采茶机总体结构设计和工作原理分析。设计了仿形采收装置、风力输送装置、传动系统和仿形控制系统,使整机在作业过程中结构更加紧凑、工作效率更加稳定。为提高仿形状态下茶鲜叶采收质量,进一步对切割器进行优化设计;通过计算机仿真和响应面试验,根据切割图中不同切割区域面积占比评价切割性能,最终确定切割器关键参数组合为前桥宽度3.44 mm、刀齿高度20.63 mm、刀机速比1.2;该参数组合下漏割率为3.90%,重割率为16.36%,有效降低漏割率的同时重割率也相对较低,表明参数优化有效。田间试验结果表明,仿形采收机作业性能良好,平均鲜叶完整率为85.66%,平均漏集率为1.17%,平均漏采率为0.79%,3项指标均满足采茶机作业质量行业标准。此外,作业后茶树蓬面状况良好,不影响后续茶叶生产,符合采茶机设计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茶机 大宗茶 仿形 自走式 优化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