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神经内科门诊神经病理性疼痛患者临床调查 被引量:10
1
作者 魏博 邵燕琪 +1 位作者 毛善英 丁美萍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89-93,共5页
目的:了解神经内科门诊就诊的神经病理性疼痛(NP)患者的病因、年龄、生活质量和情绪状况,分析生活质量及焦虑情绪与疼痛程度的关系。方法:收集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门诊的NP患者106例,对患者进行一般状况、疼痛病因、用... 目的:了解神经内科门诊就诊的神经病理性疼痛(NP)患者的病因、年龄、生活质量和情绪状况,分析生活质量及焦虑情绪与疼痛程度的关系。方法:收集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门诊的NP患者106例,对患者进行一般状况、疼痛病因、用药情况等方面调查,并作SF-36生活质量量表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定。结果:NP患者平均年龄为(57.3±16.4)岁;其中,三叉神经痛(23.6%)、神经根痛(21.7%)、带状疱疹后神经痛(13.2%)最为常见。患者的生活质量影响程度依次为生理职能、躯体疼痛、情感职能、一般健康状况、生理功能、精力、精神健康、社会功能;躯体疼痛与生命质量各维度Pearson相关系数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西药(45.3%)为医生最常用治疗方法。结论:NP以老年患者为多见,三叉神经痛、神经根痛、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最为常见,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合理规范的药物治疗能有效控制疼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系统 病理学 生活质量 疼痛 焦虑 精神病状态评定量表 健康调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tarnfor A型主动脉夹层所致神经系统损害2例
2
作者 陈波 张庆臣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9期3272-3272,共1页
病例1 患者男,60岁。因突发双下肢无力1d入院。入院1d前患者骑车时突发双下肢无力,伴腹胀,小便不能解出。当地医院行头颅CT、腹部CT“未见明显异常”,转入我院。
关键词 A型主动脉夹层 神经系统损害 双下肢无力 头颅CT 腹部CT 患者 入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运用品管圈质量改进工具降低住院患者跌倒发生率的实践 被引量:120
3
作者 蔡学联 郑芝芬 +5 位作者 唐晓英 孙香爱 裘文娟 贾勤 杜丽萍 裘丹英 《中国护理管理》 2011年第12期59-61,共3页
目的:探索品管圈活动在降低住院患者跌倒发生率中的作用。方法:根据患者跌倒报告表,回顾2006年1月至2008年9月该院39例住院患者跌倒状况,通过分析原因、设定目标、制定并实施对策等品管圈活动,确认运用品管圈管理方法后(2009年1月至2011... 目的:探索品管圈活动在降低住院患者跌倒发生率中的作用。方法:根据患者跌倒报告表,回顾2006年1月至2008年9月该院39例住院患者跌倒状况,通过分析原因、设定目标、制定并实施对策等品管圈活动,确认运用品管圈管理方法后(2009年1月至2011年9月)该院住院患者跌倒发生率。结果:住院患者跌倒发生率由实施品管圈管理前的0.03‰降低至改善后的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正确运用品管圈质量改进工具可有效降低住院患者跌倒发生率,并且能提高圈员品质改善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品管圈 患者 跌倒 质量改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诊眩晕及其诊断流程 被引量:6
4
作者 吴子明 施天明 韩军良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479-482,共4页
急诊眩晕的诊断是眩晕临床诊治的重要环节,了解急诊眩晕症的疾病诊断、鉴别诊断是急诊眩晕症的临床诊治基础,而掌握急诊眩晕的诊断流程也是指导临床医生,尤其是参与急诊的年轻医生,尽快诊断、排除高危眩晕症所不可或缺的。本文结合目前... 急诊眩晕的诊断是眩晕临床诊治的重要环节,了解急诊眩晕症的疾病诊断、鉴别诊断是急诊眩晕症的临床诊治基础,而掌握急诊眩晕的诊断流程也是指导临床医生,尤其是参与急诊的年轻医生,尽快诊断、排除高危眩晕症所不可或缺的。本文结合目前眩晕诊断的现状,结合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眩晕专委会近年来发表的关于眩晕急诊诊断与治疗、血管源性头晕/眩晕诊疗、前庭性偏头痛诊治、前庭功能检查及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临床检测技术等多个专家共识[1~6],阐述急诊眩晕症的诊断、鉴别诊断以及急诊眩晕的诊断流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诊眩晕 前庭功能检查 诊断流程 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 临床医生 前庭性偏头痛 眩晕诊断 眩晕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灌注成像预测溶栓后出血转化风险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5
作者 陈珂楠 郭舜源 耿昱 《中国卒中杂志》 2015年第2期165-169,共5页
出血转化是缺血性卒中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其中溶栓治疗导致继发性出血转化风险明显增加是困扰临床医生的重要问题。目前认为血脑屏障的破坏在出血转化的发生中起到关键的作用。近来研究显示,急性期的灌注影像检查对于出血转化高风险人群... 出血转化是缺血性卒中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其中溶栓治疗导致继发性出血转化风险明显增加是困扰临床医生的重要问题。目前认为血脑屏障的破坏在出血转化的发生中起到关键的作用。近来研究显示,急性期的灌注影像检查对于出血转化高风险人群检出可能具有更高的敏感性和其他优势。本文针对灌注成像在预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溶栓后出血转化的研究进展方面做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缺血性 溶栓 出血转化 血脑屏障 灌注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依达拉奉联合高压氧辅助治疗急性脑梗死42例 被引量:2
6
作者 赖小彪 于民 +2 位作者 顾苏兵 张庆臣 张天友 《医药导报》 CAS 2007年第7期771-773,共3页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联合高压氧辅助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发病24 h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82例,随机分为联合治疗组42例和对照组40例。联合治疗组应用依达拉奉静脉给药,剂量为30 mg,bid,共14 d,48 h内开始联合高压氧治疗,每次60 ...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联合高压氧辅助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发病24 h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82例,随机分为联合治疗组42例和对照组40例。联合治疗组应用依达拉奉静脉给药,剂量为30 mg,bid,共14 d,48 h内开始联合高压氧治疗,每次60 min,qd,共12次,压力为2.5个绝对大气压(ATA)。其余治疗与对照组相同。治疗前,治疗后7,14及21 d对患者进行欧洲卒中量表(ESS)评估。结果两组治疗后7,14及21 d与治疗前比较神经功能评分ESS均有明显改善。联合治疗组神经功能评分ESS在治疗后7 d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在治疗后14 d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在治疗后21 d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结论依达拉奉联合高压氧辅助治疗急性脑梗死,对脑组织有显著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依达拉奉 高压氧治疗 脑梗死 急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血压脑出血继发脑梗死22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6
7
作者 周旭东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7年第9期1362-1363,共2页
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继发脑梗死的原因及结果。方法:对22例高血压脑出血继发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患者基本痊愈和显著进步6例,进步7例,无变化3例,死亡6例。结论:高血压脑出血继发脑梗死由一种或多种因素相互作用... 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继发脑梗死的原因及结果。方法:对22例高血压脑出血继发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患者基本痊愈和显著进步6例,进步7例,无变化3例,死亡6例。结论:高血压脑出血继发脑梗死由一种或多种因素相互作用所致。高血压脑出血治疗处理不当,可影响预后,甚至危及生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出血 高血压性 脑梗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态CT血管造影评估急性基底动脉闭塞患者侧支血流与再灌注治疗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10
8
作者 赖针珍 张圣 +3 位作者 钟根龙 张晓程 陈清梦 楼敏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371-376,共6页
目的:研究动态CT血管造影对急性基底动脉闭塞所致缺血性卒中患者侧支血流状态评估以及预测再灌注治疗后结局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6年8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接受再灌注治疗的45例急性基底动脉闭塞所致缺血性... 目的:研究动态CT血管造影对急性基底动脉闭塞所致缺血性卒中患者侧支血流状态评估以及预测再灌注治疗后结局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6年8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接受再灌注治疗的45例急性基底动脉闭塞所致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和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患者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确定预测患者预后的后循环侧支评分(PC-CS)的最佳阈值。结果: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OR=0.886,95%CI:0.802~0.979,P<0.05)和PC-CS(OR=1.962,95%CI:1.026~3.752,P<0.05)是患者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且PC-CS4.5分是预测患者预后的最佳阈值(AUC=0.837,敏感度为68.2%,特异度为87.0%)。结论:基于CT灌注成像重建的动态CT血管造影可用于评估后循环侧支血流状态,并能预测急性基底动脉闭塞所致缺血性卒中患者再灌注治疗后的临床结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底动脉 侧支循环 再灌注 动脉闭塞性疾病/药物疗法 卒中/药物疗法 血流动力学 血管造影术 数字减影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方法 血栓溶解疗法/方法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持续性姿势-感知性头晕专家共识 被引量:34
9
作者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眩晕专业委员会 汤勇 +16 位作者 闫志慧 薛慧 黄明金 施天明 方哲明 王璟 刘波 崇奕 曹效平 付蓉 毕国荣 姜荣环 蒋子栋 王武庆 韩军良 刘博 吴子明 《中华耳科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992-996,共5页
1定义1986年,Brandt和Dieterich通过对已发现非眩晕性头晕病例的研究,提出了恐惧性姿势性眩晕(Phobic postual vertigo, PPV)的概念[1]。2007年,Staab和Ruckenstein确定了这一组综合征的核心症状与概念,将其命名为慢性主观性头晕(Chroni... 1定义1986年,Brandt和Dieterich通过对已发现非眩晕性头晕病例的研究,提出了恐惧性姿势性眩晕(Phobic postual vertigo, PPV)的概念[1]。2007年,Staab和Ruckenstein确定了这一组综合征的核心症状与概念,将其命名为慢性主观性头晕(Chronic subjective dizziness, CSD)[2, 3]。二者有着不同的侧重点,PPV强调的是与诱发因素相关的姿势改变,而CSD强调的是视觉刺激诱发的头晕和持续不稳感的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稳感 慢性主观性头晕 核心症状 视觉刺激 专家共识 持续性 诱发因素 感知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ly14]-Humanin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余智 于民 +4 位作者 顾苏兵 宋长友 邵晓莉 张腾 姜丽琴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515-520,共6页
目的:通过观察[Gly14]-Humanin(HNG)预处理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脑水肿、细胞凋亡及炎症反应等方面的影响,探讨其相关的神经功能保护机制。方法:将96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HNG组、生理盐水组、模型组及... 目的:通过观察[Gly14]-Humanin(HNG)预处理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脑水肿、细胞凋亡及炎症反应等方面的影响,探讨其相关的神经功能保护机制。方法:将96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HNG组、生理盐水组、模型组及假手术组,每组24只。采用改良的Zea-longa线栓法建立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生理盐水组与假手术组大鼠术前7天给予生理盐水(2ml/kg)连续尾静脉注射,每日1次;HNG组给予HNG(2μl/kg),而模型组除正常饲养外术前不接受任何处理。各组大鼠在线栓法造模成功后6h,再拔除线栓恢复血液灌注24h后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DS),开阔法观察SD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行为学改变;采用干湿质量法检测脑组织含水量、HE染色观察缺血区病理学改变,ELISA法测定大鼠脑组织核因子-κB p65(NF-κB p65)及干扰素-γ(IFN-γ)水平,原位末端标记染色观察凋亡细胞数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与假手术组相比,其余3组大鼠的NDS、脑组织含水量、NF-κB p65及IFN-γ水平及细胞凋亡数均升高,而行为学指数降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0.05);②与生理盐水组及模型组相比,HNG组大鼠的NDS、脑组织含水量、NF-κB p65和IFN-γ水平、细胞凋亡数降低,而行为学指数增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0.05);③HNG组大鼠脑组织IFN-γ与NF-κB p65含量水平呈正相关(r=0.762,P<0.001)。结论:HNG预处理减轻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中的脑水肿,下调脑组织中NF-κB p65的水平,减少促炎介质(IFN-γ)的释放,抵制神经细胞的凋亡,从而减轻临床神经功能的缺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再灌注 [Gly14]-Humanin 脑水肿 干扰素-Γ 核因子-ΚB P65 细胞凋亡 神经保护 神经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睡眠相关过度运动性癫痫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1
作者 徐佳慧 金搏 +1 位作者 张力三 王爽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25-430,共6页
睡眠相关过度运动性癫痫(SHE)的主要临床表现为睡眠中发生的不对称强直或复杂的过度运动发作,且具有短暂、频繁、丛集发作的特点,其发病率约为1.8/100000。由于SHE在睡眠中多发,易误诊为异态睡眠,临床上应注意鉴别。绝大多数SHE患者病... 睡眠相关过度运动性癫痫(SHE)的主要临床表现为睡眠中发生的不对称强直或复杂的过度运动发作,且具有短暂、频繁、丛集发作的特点,其发病率约为1.8/100000。由于SHE在睡眠中多发,易误诊为异态睡眠,临床上应注意鉴别。绝大多数SHE患者病因不明,可能的病因包括基因突变及结构异常,不同的病因可影响患者疾病严重程度及预后。SHE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其中药物治疗首选卡马西平,经选择的难治性癫痫患者手术治疗预后良好。本文就SHE的诊断、发病机制、治疗及预后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增加临床医生对该病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癫痫 睡眠相关过度运动性癫痫 夜间额叶癫痫 异态睡眠 诊断 发病机制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巴丝肼片联合普拉克索治疗帕金森病患者的临床效果分析 被引量:17
12
作者 许佳颖 侯群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S02期35-37,共3页
目的探究多巴丝肼片联合普拉克索治疗帕金森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浙江省天台县人民医院2018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36例帕金森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18例,对照组采用多巴丝肼片治疗,研究组采用... 目的探究多巴丝肼片联合普拉克索治疗帕金森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浙江省天台县人民医院2018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36例帕金森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18例,对照组采用多巴丝肼片治疗,研究组采用多巴丝肼片联合普拉克索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帕金森综合征统一评分量表(UPDRS)、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 CA)评分,以及治疗总有效率及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UPDRS、Mo C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UPDRS评分低于对照组,Mo CA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率(5.6%)低于对照组(16.7%)(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4.4%)高于对照组(77.8%)(P<0.05)。结论帕金森病患者采用多巴丝肼片联合普拉克索治疗,不仅能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还能有效提高其认知功能,且患者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多巴丝肼片 普拉克索 治疗结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院前通知对急性颅内大动脉闭塞患者取栓流程及疗效的影响 被引量:4
13
作者 张圣 史宗杰 +5 位作者 王振 刘芳 陈波 张凝远 徐天波 耿昱 《中国卒中杂志》 2018年第2期106-113,共8页
目的探讨院前通知对取栓患者入院-再灌注时间(door-to-reperfusion time,DRT)和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6年12月在浙江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接受取栓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将院前通知定义为当地医院在患者转运之... 目的探讨院前通知对取栓患者入院-再灌注时间(door-to-reperfusion time,DRT)和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6年12月在浙江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接受取栓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将院前通知定义为当地医院在患者转运之前向本中心卒中小组进行短信告知。对院前通知和非院前通知组的基线特点,以及两组DRT和预后进行比较。预后良好定义为3个月改良Rankin量表评分≤3分。结果共纳入123例接受取栓治疗的缺血性卒中患者,57例(46.3%)患者在转运到达前进行了院前通知。在术后达到再灌注的人群中(100例),与非院前通知组患者相比,院前通知组患者的DRT明显较短(P<0.001)。术前静脉溶栓[优势比(odds ratio,OR)=2.774,P=0.023]是预后良好的独立影响因素,院前通知不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OR=2.586,P=0.058)。但院前通知联合术前静脉溶栓是预后良好的独立影响因素(OR=7.662,P=0.006)。结论院前通知可以缩短DRT。在取栓后达到再灌注的人群中,术前进行静脉溶栓能够使患者获益,而术前静脉溶栓联合院前通知将使获益概率增加2.7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治疗 院前通知 急救网络 时间管理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动脉漂浮血栓相关缺血性卒中诊断与治疗进展 被引量:1
14
作者 俞淑凤 李宁 +1 位作者 徐健 王鹏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638-642,共5页
颈动脉漂浮血栓与缺血性卒中显著相关,血栓闭塞动脉或脱落致大面积脑梗死或多发栓塞,严重者可出现脑疝甚至死亡,其诊断逐渐以CTA为主,早期识别有助于病因治疗。本文综述颈动脉漂浮血栓的诊断与治疗进展,以提高临床诊断与治疗水平。
关键词 颈动脉狭窄 血栓形成 卒中 脑缺血 计算机体层摄影血管造影术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依达拉奉对慢性低氧高二氧化碳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4
15
作者 张继礼 刘明红 陈松芳 《医药导报》 CAS 2008年第9期1041-1042,共2页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对慢性低氧(O2)高二氧化碳(CO2)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24只,随机分为对照组、低O2高CO24周组(模型组)、低O2高CO24周+依达拉奉治疗组(依达拉奉组),每组8只。用Morris水迷宫检测大鼠学习...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对慢性低氧(O2)高二氧化碳(CO2)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24只,随机分为对照组、低O2高CO24周组(模型组)、低O2高CO24周+依达拉奉治疗组(依达拉奉组),每组8只。用Morris水迷宫检测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并测定海马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逃避潜伏期明显延长,且SOD活性明显降低(P<0.01),MDA含量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依达拉奉组大鼠逃避潜伏期明显缩短,且SOD活性明显升高(P<0.01),MDA含量明显降低(P<0.01)。结论依达拉奉可改善慢性低O2高CO2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其作用机制与升高SOD活性和降低MDA含量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依达拉奉 氧气 二氧化碳 MORRIS水迷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细胞与内皮细胞粘附在缺血性卒中发病中的作用
16
作者 易兴阳 袁光固 +2 位作者 周东 陈槐卿 林毅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S1期87-87,共1页
关键词 内皮细胞 缺血性卒中 红细胞 脑梗塞 颈动脉 粥样硬化 发病中 粘附 神经内科 动脉粥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