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自发性冠状动脉夹层一例诊治分析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1
1
作者 倪飞华 屈百鸣 +1 位作者 陈曦 邬盛昌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4期1746-1750,共5页
目的提高对自发性冠状动脉夹层的发病机制、临床特征、诊断和治疗的认识。方法 2017-11-29 1例胸痛患者入住浙江省人民医院,诊断为自发性冠状动脉夹层,分析患者的诊治过程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结果 1例45岁女性患者,因"一次跳跃动... 目的提高对自发性冠状动脉夹层的发病机制、临床特征、诊断和治疗的认识。方法 2017-11-29 1例胸痛患者入住浙江省人民医院,诊断为自发性冠状动脉夹层,分析患者的诊治过程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结果 1例45岁女性患者,因"一次跳跃动作后胸痛10 h"入院,肌钙蛋白I阳性,心电图示V1~V5导联ST段抬高,冠状动脉造影示左前降支远段鼠尾征,诊断为自发性冠状动脉夹层。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予抗血小板、抗凝、降脂稳定斑块、抑制心肌重塑、营养心肌改善微循环等对症支持治疗,患者胸痛症状逐渐改善。随访半年时间内胸痛症状未再发。结论自发性冠状动脉夹层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引起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临床表现相似,鉴别困难,而治疗和预后相距甚远。复习相关文献,提高对自发性冠状动脉夹层的认识,利于鉴别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瘤 夹层 自发性冠状动脉夹层 胸痛 病例报告 历史文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运动前皮质阳极经颅直流电刺激对重症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效果 被引量:5
2
作者 孙凤宝 章晓峰 +1 位作者 金振华 陈甜甜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333-1338,共6页
目的 探讨运动前皮质(PMC)阳极经颅直流电刺激(atDCS)对重症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效果。方法 2021年6月至2022年12月,浙江省人民医院重症脑卒中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20)、初级运动皮质(M1)组(n=20)和PMC组(n=20)。各组均给予... 目的 探讨运动前皮质(PMC)阳极经颅直流电刺激(atDCS)对重症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效果。方法 2021年6月至2022年12月,浙江省人民医院重症脑卒中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20)、初级运动皮质(M1)组(n=20)和PMC组(n=20)。各组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对照组对病灶侧PMC给予atDCS伪刺激,M1组对病灶侧M1给予atDCS治疗,PMC组对病灶侧PMC给予atDCS治疗,共6周。治疗前后分别采用Fugl-Meyer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MA-UE)、Wolf运动功能测试(WMFT)以及肱三头肌和腕伸肌患/健侧表面肌电均方根(RMS)比值进行评定。结果 治疗后,各组FMA-UE评分、WMFT评分以及肱三头肌和腕伸肌患/健侧RMS比值均提高(|t|> 2.458,P <0.05),且PMC组的各指标改善更佳(F> 4.084,P <0.05)。结论 atDCS作用于病灶侧PMC,可改善重症脑卒中患者上肢整体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上肢 运动功能 经颅直流电刺激 运动前皮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颅直流电刺激联合对侧控制型功能性电刺激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的效果 被引量:11
3
作者 陈甜甜 徐东平 +2 位作者 孙凤宝 赖俊媚 曾杜纯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527-532,共6页
目的探讨阳极经颅直流电刺激(atDCS)联合对侧控制型功能性电刺激(CCFES)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2022年1月至12月,浙江省人民医院脑卒中住院患者60例,随机分为atDCS组、CCFES组和联合组,各20例。3组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at... 目的探讨阳极经颅直流电刺激(atDCS)联合对侧控制型功能性电刺激(CCFES)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2022年1月至12月,浙江省人民医院脑卒中住院患者60例,随机分为atDCS组、CCFES组和联合组,各20例。3组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atDCS组接受损伤侧初级运动(M1)区atDCS,CCFES组接受肱三头肌和伸腕肌群CCFES,联合组联合采用损伤侧M1区atDCS和肱三头肌和伸腕肌群CCFES,共6周。治疗前后采用Fugl-Meyer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MA-UE)、Wolf运动功能测试(WMFT)、双侧肱三头肌和伸腕肌群肌电均方根(RMS)比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3组FMA-UE评分、WMFT评分、肱三头肌RMS比和伸腕肌群RMS比均显著提高(|t|>5.007,P<0.001),联合组各项指标均最优(F>14.492,P<0.001)。结论atDCS联合CCFES治疗可显著改善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经颅直流电刺激 对侧控制型功能性电刺激 上肢 运动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决策树分析在急性心肌梗死事件预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6
4
作者 张圣 胡振杰 +1 位作者 叶璐 郑亚如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594-602,共9页
目的:评价和比较Logistic回归和决策树分析用于预测急性心肌梗死(AMI)事件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0月至2019年4月在浙江省人民医院因心绞痛或不明原因胸痛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的29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55例诊断为... 目的:评价和比较Logistic回归和决策树分析用于预测急性心肌梗死(AMI)事件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0月至2019年4月在浙江省人民医院因心绞痛或不明原因胸痛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的29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55例诊断为AMI。分别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和决策树分析建立AMI事件预测模型,并在是否根据Logistic回归结果条件下建立决策树分析模型(决策树1和决策树2),继而利用ROC曲线评估上述三组模型预测AMI的价值。结果: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冠心病史、冠状动脉多支病变、他汀类药物史和载脂蛋白A1是AMI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不根据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建立的决策树模型(决策树1)显示,冠状动脉多支病变为根节点,其后分别是冠心病史、载脂蛋白A1水平(以1.314 g/L作为分界点)和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史作为子节点;而根据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建立的决策树模型(决策树2)显示,冠状动脉多支病变为根节点,其后是冠心病史和载脂蛋白A1作为子节点。在对AMI事件的预测中,Logistic回归模型的AUC为0.826,而决策树模型的AUC分别为0.765(决策树1)和0.726(决策树2)。三组模型间比较结果显示,Logistic回归模型的AUC优于决策树2(95%CI:0.041~0.145,Z=3.534,P<0.01),但与决策树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5%CI:-0.014~0.121,Z=-1.173,P>0.05)。结论:在对AMI事件的预测分析中,不根据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建立的决策树模型效力与Logistic回归模型相当,未来有望应用于AMI患者的防治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急性病 LOGISTIC模型 回归分析 决策树 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