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溶血性能的离心式旋转血泵设计 被引量:13
1
作者 阮晓东 陈松松 +2 位作者 钱伟文 邹俊 付新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411-415,共5页
溶血性能是衡量血泵性能的一个重要指标。基于平均剪切应力模型,通过减少红细胞流经叶轮的时间和降低它在此过程中所受平均剪切应力的方法,对离心血泵进行设计,进而改善溶血性能。采用商用流体仿真软件Fluent,对血泵内的三维不可压湍流... 溶血性能是衡量血泵性能的一个重要指标。基于平均剪切应力模型,通过减少红细胞流经叶轮的时间和降低它在此过程中所受平均剪切应力的方法,对离心血泵进行设计,进而改善溶血性能。采用商用流体仿真软件Fluent,对血泵内的三维不可压湍流流场进行数值模拟,得到红细胞在血泵内的流动迹线和流动参数;应用溶血估算公式,分析不同流量下血泵的溶血性能,计算得到溶血估算值在0.006~0.015之间,有较好的溶血性能,满足血泵对溶血性能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心式旋转血泵 溶血估算 计算流体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癌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引起食管支气管瘘 被引量:9
2
作者 刘子江 袁建华 +3 位作者 俞文强 蔡学祥 孔颂阳 许林海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1995年第1期15-18,共4页
作者自1986~1994年间对1200例中晚期肺癌病人,径4000余人次的支气管动脉灌注(BAD 抗癌药物治疗,发生食管炎7例,占7/4000(1.75‰);食管支气管瘘3例,占3/4000(0.75‰),这三例中1例经手术修补成活,2例死亡。作者提出发生食管支气管瘘的主... 作者自1986~1994年间对1200例中晚期肺癌病人,径4000余人次的支气管动脉灌注(BAD 抗癌药物治疗,发生食管炎7例,占7/4000(1.75‰);食管支气管瘘3例,占3/4000(0.75‰),这三例中1例经手术修补成活,2例死亡。作者提出发生食管支气管瘘的主要原因是左、右支气管动脉均有分支供血食管,当较高浓度的5Fu,阿霉素或丝裂霉素灌注治疗后,引起食管炎、溃疡、直至穿孔,瘘管形成。并对这一并发症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和预防作较详细的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气管动脉灌注 食管支气管瘘 肺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噬菌体肽库展示的应用及其最新进展 被引量:5
3
作者 张晖 詹金彪 +2 位作者 许林海 严士焜 王克夷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75-378,共4页
噬菌体肽库展示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用丝状噬菌体展示外源肽的一项新技术 ,被广泛应用于研究蛋白质与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 ,新药的开发等各个领域。该文就该技术的原理。
关键词 噬菌体 先导化合物 靶分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肋间神经冷冻和硬膜外及静脉自控镇痛对治疗开胸术后疼痛比较 被引量:6
4
作者 楼小侃 严美娟 钱文伟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5年第4期381-383,共3页
目的:观察肋间神经冷冻、连续硬膜外自控镇痛(patientcontrolepiduralanalgesia,PCEA)与静脉自控镇痛(patientcontrolintrovenousanalgesia,PCIA)治疗开胸术后胸痛的效果及副作用。方法:83例常规后外侧切口开胸的手术病人,随机分为3组。... 目的:观察肋间神经冷冻、连续硬膜外自控镇痛(patientcontrolepiduralanalgesia,PCEA)与静脉自控镇痛(patientcontrolintrovenousanalgesia,PCIA)治疗开胸术后胸痛的效果及副作用。方法:83例常规后外侧切口开胸的手术病人,随机分为3组。C组29例使用北京KOOLAND公司JT-I型冷冻手术治疗仪在关胸前对切口所在肋间及上、下各一个肋间和放置胸腔引流管所在肋间的肋间神经冷冻。E组28例使用美国ABBOT公司电子泵,用0.19%布比卡因+2ug/mL芬太尼行术后T5-6PCEA。Ⅰ组26例使用美国ABBOT公司电子泵,用芬太尼行PCIA。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analoguescale,VAS)比较3组患者术后的疼痛程度。观察记录3组术后2h、4h、12h、24h、48h时疼痛程度评分、镇静程度评分、恶心、呕吐、头晕、呼吸抑制的发生率。结果:3组中C组止痛效果最差,C组与E组比较均P<0.05;C组与Ⅰ组比在2h、12h时P<0.05;Ⅰ组次之,E组最佳,Ⅰ组与E组比在24h时P<0.05。3组中副反应以Ⅰ组头晕、呼吸抑制发生率最高,与C组比P<0.05;镇静程度以Ⅰ组最佳。结论:PCEA对治疗开胸术后疼痛效果优于PCIA和肋间神经冷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肋间神经冷冻 硬膜外镇痛 静脉自控镇痛 治疗 开胸术 术后疼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胎盘生长因子恢复急性心肌梗死大鼠心功能及其机制 被引量:2
5
作者 泮辉 吕望 +4 位作者 王一青 邹煜 李伟栋 张翀 金涛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41-447,共7页
目的:探讨胎盘生长因子(PIGF)及其受体(VEGFR1)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功能恢复中的作用。方法:采用结扎Wistar大鼠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的方法建立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建模型成功后随机将30只Wistar大鼠分为对照组、PIGF组、抗VEGFR1抗体... 目的:探讨胎盘生长因子(PIGF)及其受体(VEGFR1)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功能恢复中的作用。方法:采用结扎Wistar大鼠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的方法建立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建模型成功后随机将30只Wistar大鼠分为对照组、PIGF组、抗VEGFR1抗体组,于心肌梗死区分别注射生理盐水、PIGF、鼠抗VEGFR1抗体。术后2周观测各组大鼠心功能,然后经股静脉注射2ml 15%氯化钠溶液处死大鼠,制作心脏病理切片评估左心室结构,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冯·维勒布兰德因子(vWF)和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分析心肌梗死区域的新生血管,以及TUNEL法检测心肌梗死区心肌细胞凋亡情况。结果:PIGF组大鼠心肌血流动力学指标每搏输出量、收缩压/舒张压、左心室峰压、左心室发展峰压、左心室舒张末压明显优于对照组(均P〈0.01);PIGF组大鼠左心室直径、心室梗死交界区室壁厚度均小于对照组(均P〈0.01),抗VEGFR1抗体组与对照组的心脏几何学参数基本一致;PIGF组大鼠新生血管和动脉密度均高于对照组(P〈0.01),抗VEGFR1抗体组的动脉密度略低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IGF组大鼠心肌细胞凋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大鼠心肌局部注射PIGF可显著改善心功能恢复并抑制左心室扩张,促进血管再生并降低心肌细胞凋亡。PIGF治疗有望作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综合治疗中的一个辅助性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长物质/分析 胎盘/代谢 心肌梗死/病理生理学 心肌梗死/病理学 心室重构/药物作用 肌细胞 心脏/病理学 细胞凋亡 疾病模型 动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质金属蛋白酶-9和内皮祖细胞在心脏移植术患者中表达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2
6
作者 戴备军 翁剑枫 胡志斌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18年第3期296-300,共5页
目的: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和内皮祖细胞(EPCs)在心脏移植术患者中表达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6年1月在本院接受心脏移植手术的120例患者作为病例组。同期在本院体检中心按年龄、性别匹配抽取120例健康人... 目的: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和内皮祖细胞(EPCs)在心脏移植术患者中表达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6年1月在本院接受心脏移植手术的120例患者作为病例组。同期在本院体检中心按年龄、性别匹配抽取120例健康人群作为对照。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浆MMP-9水平,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EPCs,对比分析两组MMP-9和EPCs差异及相关性。结果:病例组心脏移植术后血浆MMP-9和EPCs较移植前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心脏移植前后MMP-9和EPCs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脏移植术发生并发症病例组血浆MMP-9和EPCs分别为(128.46±7.32)mg/L、(166.84±14.82)个,明显高于正常病例组的(94.25±7.14)mg/L、(134.68±13.68)个(P﹤0.05);心脏移植术死亡病例组血浆MMP-9和EPCs分别为(137.36±8.13)mg/L、(168.24±14.62)个,明显高于正常病例组的(92.85±7.06)mg/L、(98.41±13.24)个(P﹤0.05);心脏移植术患者血浆MMP-9表达与EPCs表达呈正相关(r=0.686,P=0.000)。结论:血浆MMP-9和EPCs水平与心脏移植术后心脏移植物血管病变早期病理变化有密切关系,通过监测血浆MMP-9和EPCs动态变化可能有助于尽早发现心脏移植术后心脏移植物血管病变倾向的高危患者,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移植术 基质金属蛋白酶-9 内皮祖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小板内皮细胞粘附分子-1在大鼠肺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研究
7
作者 王海涛 严志焜 +5 位作者 周永列 邱莲女 潘晓华 胡志斌 许林海 钱文伟 《医药导报》 CAS 2007年第11期1275-1278,共4页
目的探讨血小板内皮细胞粘附分子-1(PECAM-1/CD31)在大鼠肺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建立大鼠单肺原位热缺血-再灌注模型。将清洁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缺血-再灌注组),应用流式细胞术测定大鼠肺缺血60 m in后再灌注... 目的探讨血小板内皮细胞粘附分子-1(PECAM-1/CD31)在大鼠肺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建立大鼠单肺原位热缺血-再灌注模型。将清洁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缺血-再灌注组),应用流式细胞术测定大鼠肺缺血60 m in后再灌注损伤不同阶段(0,2,4,6,8 h)血液中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PECAM-1/CD31的变化情况。并采用光镜和透射电镜观察组织、细胞形态及亚显微结构,确定凋亡发生情况。结果肺缺血-再灌注后,血液中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PECAM-1/CD31均开始升高,2 h达到高峰(P<0.01),然后逐渐下降,至6和8 h基本恢复到缺血-再灌注前水平。肺缺血-再灌注后,肺组织透射电镜观察可见肺泡Ⅱ型上皮细胞增多,并且不同程度出现形态学改变,细胞体积缩小变圆,细胞核呈多边形,核被膜外折或内陷,核固缩并边集在核膜下呈月牙状或腰带状,胞浆浓缩,胞浆内嗜锇性板层体减少,排空增多,细胞膜上微绒毛减少或消失,并可见凋亡小体,提示细胞凋亡发生。此种亚显微结构的改变在再灌注2 h最为明显,与PECAM-1的变化相似。结论血小板内皮细胞粘附分子-1参与并介导了肺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病理过程,可作为肺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标志分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内皮细胞粘附分子-1 缺血-再灌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癌并发异位ACTH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8
8
作者 杨良 邓震宇 许林海 《中国肺癌杂志》 CAS 2010年第1期73-77,共5页
1背景资料 肺癌是当前世界各地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疾病。半个世纪以来,世界各国肺癌的发病率和病死率都有明显增高的趋势。近年来,我国肺癌发病率和死亡率也呈明显的上升趋势。
关键词 异位ACTH综合征 肺癌 并发 癌发病率 恶性肿瘤 人类健康 病死率 死亡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