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细胞外囊泡在糖尿病慢性创面修复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1
作者 傅罗琴 牟晓洲 邹海 《医药导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11-619,共9页
糖尿病慢性创面是糖尿病患者的重要并发症之一,并且发生率呈逐年上升趋势。鉴于糖尿病慢性创面的巨大社会负担和复杂的病理生理学,迫切需要开发新的、更有效的治疗方法。近年来,以外泌体为代表的细胞外囊泡无细胞疗法逐渐兴起,该文总结... 糖尿病慢性创面是糖尿病患者的重要并发症之一,并且发生率呈逐年上升趋势。鉴于糖尿病慢性创面的巨大社会负担和复杂的病理生理学,迫切需要开发新的、更有效的治疗方法。近年来,以外泌体为代表的细胞外囊泡无细胞疗法逐渐兴起,该文总结了细胞外囊泡在糖尿病难愈合创面的治疗情况以及其中可能的分子机制,并探讨细胞外囊泡在防治糖尿病难愈合创面方面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外囊泡 糖尿病 创面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区开展重症医学知识科普创新模式的探讨与实践 被引量:4
2
作者 邹海 陈臻瑶 +5 位作者 贺西淦 牟晓洲 张忠伟 朱彪 魏鹏 刘静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4期3051-3056,共6页
医学知识科普在促进医患之间有效沟通与理解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基于传统医学知识科普模式中存在的诸如单向传播、信息不够深入和知识难以理解等不足之处,通过检索文献探讨创新型医学知识科普模式的类型与优势。当前社区开展医学知... 医学知识科普在促进医患之间有效沟通与理解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基于传统医学知识科普模式中存在的诸如单向传播、信息不够深入和知识难以理解等不足之处,通过检索文献探讨创新型医学知识科普模式的类型与优势。当前社区开展医学知识科普工作的主要模式包括传统媒体(电视、广播、报纸)、讲座、专题报告、书籍、宣传册等,其信息传达效果有限,缺乏互动和个性化,以及持续性和可追溯性。本文对社区开展重症医学知识科普创新模式进行了深入探讨,提出了包括漫画、动画、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互联网平台等众多新型科普方式,并进行了有益的社区实践,实践结果显示,创新科普模式下人们对科普内容的阅读点击量和满意度明显提升。科普创新模式能提高医学知识科普效率、增强患者参与度、弥补医学知识鸿沟、提供定制化健康管理方案,优势显著,但也具有诸如对技术和设备的依赖性较高等局限性,科普模式仍需持续不断的创新和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健康教育 社区健康教育 病人教育(主题) 科普模式 创新 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肠癌患者肿瘤相关血管中胰岛素受体表达及其与肿瘤组织病理学特征的关系 被引量:3
3
作者 杨泽然 张欣 +2 位作者 马杰 金丽 何徐军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725-731,共7页
目的:研究肿瘤相关血管中胰岛素受体(IR)在伴或不伴代谢综合征(MS)大肠癌患者中的表达及其与大肠癌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组织芯片结合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220例根治性切除大肠癌患者肿瘤相关血管中IR表达,分析在伴和不伴MS两... 目的:研究肿瘤相关血管中胰岛素受体(IR)在伴或不伴代谢综合征(MS)大肠癌患者中的表达及其与大肠癌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组织芯片结合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220例根治性切除大肠癌患者肿瘤相关血管中IR表达,分析在伴和不伴MS两类患者肿瘤相关血管中IR表达与大肠癌病理学特征(病理学亚型、组织学分级、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和TNM分期)之间的关系。结果:IR在正常大肠组织血管内皮细胞中呈阴性表达,而在大肠癌组织及其与正常交界区血管内皮细胞中呈阳性表达。伴MS患者肿瘤相关血管中IR高表达检出率低于不伴MS的患者(分别为21.6%和41.0%,P<0.05)。肿瘤相关血管中IR高表达与肿瘤深部浸润、淋巴结转移、高TNM分期相关(P<0.05或P<0.01),肿瘤相关血管中IR高表达可增加肿瘤深部浸润风险(OR=2.21,95%CI:1.10~4.44,P<0.05)、淋巴结转移风险(OR=2.21,95%CI:1.26~3.86,P<0.01)和高TNM分期风险(OR=2.08,95%CI:1.19~3.63,P<0.05)。上述相关性可存在于不伴MS患者中,在伴MS的患者中未体现。结论:血管内皮细胞IR高表达与肿瘤浸润、转移等侵袭性特征相关,可作为大肠癌患者,特别是不伴MS大肠癌患者预后判断的潜在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癌 胰岛素受体 肿瘤相关血管 代谢综合征 病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氢青蒿素通过诱导铁死亡抑制肝癌细胞生长 被引量:23
4
作者 李艳纯 周怡 +4 位作者 王鑫 王旭 陈素峰 王莹 杜璟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361-1366,共6页
二氢青蒿素(dihydroartemisinin,D H A)是青蒿素的一种衍生物,在多种肿瘤中表现出明显的抗肿瘤活性,但其具体机制不详。本文探讨了D H A对肝癌细胞的毒性作用机制。利用C C K-8试剂检测D H A对肝癌细胞株活力的影响,通过荧光探针染色及... 二氢青蒿素(dihydroartemisinin,D H A)是青蒿素的一种衍生物,在多种肿瘤中表现出明显的抗肿瘤活性,但其具体机制不详。本文探讨了D H A对肝癌细胞的毒性作用机制。利用C C K-8试剂检测D H A对肝癌细胞株活力的影响,通过荧光探针染色及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内R 0 S及脂质过氧化物水平的变化;通过谷胱甘肽测定试剂盒检测细胞内还原型谷胱甘肽含量的变化,并通过免疫印迹分析D H A作用下细胞内铁死亡通路蛋白质中G P X 4的变化。结果发现,D H A能显著抑制SMMC-7721及H uh-7细胞活力,其半数抑制浓度分别为23.74 p m o l/L及26.92 jjumol/L。在35 pm ol/L D H A处理下,SMMC-7721及H uh-7细胞内R 0 S分别升高2.6倍和2.1倍,月旨质过氧化物升高2.3倍和1.7倍。D H A可诱导细胞内G SH含量下降,并能下调铁死亡相关蛋白质G P X 4蛋白水平。通过利用小分子抑制剂进行功能恢复实验发现,R 0 S抑制剂、铁螯合剂及铁死亡抑制剂都可不同程度恢复D H A引起的细胞活力下降。进一步检测发现,铁死亡抑制剂可抑制D H A诱导的脂质过氧化,并恢复G SH含量及G P X 4蛋白水平。结果表明,在肝癌细胞中,D H A可通过诱导细胞发生铁死亡抑制肝癌细胞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氢青蒿素 肝癌 铁死亡 脂质过氧化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索拉非尼诱导线粒体功能紊乱激活肝癌细胞氧化损伤 被引量:1
5
作者 胡婉晔 袁晨 +3 位作者 胡嘉钰 王海瑞 李焕娟 王莹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21年第12期1352-1359,共8页
目的:探讨索拉非尼(sorafenib)是否能通过诱导线粒体的功能紊乱激活肝癌细胞氧化应激损伤,最终导致肝癌细胞死亡。方法:不同浓度索拉非尼处理肝癌细胞Huh7、HCC-LM3,应用CCK-8法进行细胞活力测定;利用TMRM(tetramethylrhodamine)探针测... 目的:探讨索拉非尼(sorafenib)是否能通过诱导线粒体的功能紊乱激活肝癌细胞氧化应激损伤,最终导致肝癌细胞死亡。方法:不同浓度索拉非尼处理肝癌细胞Huh7、HCC-LM3,应用CCK-8法进行细胞活力测定;利用TMRM(tetramethylrhodamine)探针测定线粒体膜电位(mitochondrial membrane potential, MMP)变化;利用Seahorse细胞能量代谢检测仪监测线粒体耗氧速率;采用MitoSOX(mitosox mitochondrial superoxide indicator)荧光探针测定线粒体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水平;应用DCF-DA(dichloro-fluorescein diacetate)探针测定细胞内总ROS;通过谷胱甘肽(glutathione, GSH)预处理,观察其对索拉非尼诱导的氧化损伤及细胞死亡的恢复。结果:随着索拉非尼浓度升高,肝癌细胞Huh7、HCC-LM3的活力逐渐降低,并且抑制线粒体氧呼吸,导致氧化磷酸化的减弱及MMP的下降,最终导致线粒体及细胞质中ROS堆积从而激发细胞氧化应激损伤。而非酶抗氧化剂GSH可有效逆转索拉非尼诱导的氧化损伤和细胞死亡。结论:索拉非尼可通过诱导肝癌细胞线粒体功能紊乱,导致ROS累积,激活细胞氧化损伤,而GSH可恢复索拉非尼诱导的氧化应激损伤。因此,通过诱发肝癌细胞谷胱甘肽的缺乏可作为增强索拉非尼疗效的治疗新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索拉非尼 线粒体 氧化应激 铁死亡 谷胱甘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