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浙江省都市圈轨道交通一体化运营管理体系研究
1
作者 谢烨 赵一诺 +2 位作者 曹峰 叶玉玲 罗晋 《中国铁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20-125,共6页
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深入实施,都市圈作为该战略的核心载体之一得到了显著发展,而高效互联的轨道交通系统是推动都市圈建设的关键。系统阐述都市圈轨道交通一体化运营管理体系的构成,结合浙江省这一典型区域,由都市圈轨道交通发展... 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深入实施,都市圈作为该战略的核心载体之一得到了显著发展,而高效互联的轨道交通系统是推动都市圈建设的关键。系统阐述都市圈轨道交通一体化运营管理体系的构成,结合浙江省这一典型区域,由都市圈轨道交通发展现状和现存问题入手,从管理体制、资源配置和运输组织3个方面,系统分析都市圈轨道交通网络的高效协同机制,并提出针对性的运营管理发展策略,丰富了我国轨道交通一体化运营管理的理论体系,同时为其他区域轨道交通一体化进程的推进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都市圈 轨道交通 运营管理 四网融合 共线运营 枢纽换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速公路混合交通流低碳分级限速管控策略 被引量:1
2
作者 刘志远 陶洪 +1 位作者 刘少韦华 史云阳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670-685,共16页
为响应国家“双碳”目标号召,提升高速公路交通低碳化服务水平,推动高速公路“低碳”转型,面向自动驾驶网联车辆(connected and automated vehicles,CAV)与人工驾驶车辆(human driven vehicles,HDV)构成的新型混合交通流场景,针对混行... 为响应国家“双碳”目标号召,提升高速公路交通低碳化服务水平,推动高速公路“低碳”转型,面向自动驾驶网联车辆(connected and automated vehicles,CAV)与人工驾驶车辆(human driven vehicles,HDV)构成的新型混合交通流场景,针对混行环境下高速公路瓶颈区域交通拥堵及其引发的高浓度尾气排放等一系列不利影响,提出一种适用于混合交通流环境下的高速公路分级限速管控策略。结合CAV可控性优势,在传统可变限速(variable speed limits,VSL)控制模型的基础上引入分级次数和安全降幅区间,实施更加精细化的管控,解决现有VSL策略灵活性差、响应速度慢等问题。控制模型以最小化控制路段内车辆总行程时间(total travel time,TTT)和低碳环保等指标(CO、NO_(x))构建控制优化目标,在保证通行效率的前提下,兼顾碳排放控制;考虑混行状态下CAV与HDV不同交通流特性及交互特性,建立可模拟实际场景中混合交通流运行情况的仿真环境,对模型控制的有效性进行对比验证。实验结果表明在40%CAV渗透率下(CAV车辆在总车辆数中的占比40%),在交通流量仅降低0.92%时,各项低碳环保指标,例如CO排放量、NO_(x)排放量、PM_(x)排放量、HC排放量、CO_(2)排放量、燃油平均消耗分别降低了33.33%、15.36%、19.97%、27.32%、13.01%、13.01%。研究结果为混合交通流环境下的高速公路转型提供了理论依据,在保障通行效率的同时控制碳排放,对服务“双碳”目标具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交通 可变限速控制 混合交通流 交通仿真 低碳交通 高速公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都市圈轨道交通调度指挥一体化模式研究
3
作者 曹锋 朱资岳 +2 位作者 陈昌进 叶玉玲 罗晋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23-226,共4页
[目的]研究都市圈轨道交通调度指挥一体化模式,有助于解决不同层级轨道交通系统在运营管理协调联动方面存在的难题,提升运输组织效率和服务质量。[方法]通过解析轨道交通调度指挥一体化的内涵和需求,在分析国内外都市圈轨道交通调度指... [目的]研究都市圈轨道交通调度指挥一体化模式,有助于解决不同层级轨道交通系统在运营管理协调联动方面存在的难题,提升运输组织效率和服务质量。[方法]通过解析轨道交通调度指挥一体化的内涵和需求,在分析国内外都市圈轨道交通调度指挥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代管模式、集中办公模式、统一管理模式等3种适用于都市圈轨道交通一体化背景的调度指挥模式,并采用TOPSIS(逼近理想解排序法)评估方法,从服务质量、实施难度和总体效能等3个维度对3种调度指挥模式进行了评价,形成相应的调度指挥一体化管理规则,为运营企业提供决策依据。[结果及结论]代管模式和统一管理模式更适应轨道交通共线运营环境,有利于保障列车运行安全,并提高运营管理效率。建议运营企业在综合考虑线路规模和需求的情况下,合理选择调度指挥一体化管理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轨道交通 都市圈 调度指挥一体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交通工程领域的ESG评价体系研究
4
作者 柳昱洵 宋蝶 《绿色科技》 2025年第13期238-243,249,共7页
开展交通工程领域的ESG评价体系研究,对于助力“双碳”目标、推进交通工程领域可持续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分析了国内外ESG评价发展现状,提出ESG评价仍面临具有中国特色的ESG评价体系尚未真正建立、交通工程领域的ESG信息披露及评价体... 开展交通工程领域的ESG评价体系研究,对于助力“双碳”目标、推进交通工程领域可持续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分析了国内外ESG评价发展现状,提出ESG评价仍面临具有中国特色的ESG评价体系尚未真正建立、交通工程领域的ESG信息披露及评价体系尚不完善、ESG评价在交通工程领域的下游应用未被充分挖掘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探讨构建交通工程领域ESG评价体系,并针对性地提出构建特色ESG评价体系、推动国有交通企业参与ESG评价、拓展应用场景等建议,以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工程 ESG 评价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时速400 km级无砟轨道轮轨耦合共振及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马超智 赵闻强 +1 位作者 周鹏 高亮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407-1419,共13页
时速400 km级高速铁路是我国铁路的重点发展方向,更高速下轮轨系统周期性激励与不同结构参数下无砟轨道系统模态间关系仍不清楚。为探明时速400 km+无砟轨道轮轨耦合共振问题,构建考虑复杂激励影响的高速车辆-无砟轨道系统动力学模型,... 时速400 km级高速铁路是我国铁路的重点发展方向,更高速下轮轨系统周期性激励与不同结构参数下无砟轨道系统模态间关系仍不清楚。为探明时速400 km+无砟轨道轮轨耦合共振问题,构建考虑复杂激励影响的高速车辆-无砟轨道系统动力学模型,基于高速铁路实测轴箱加速度的功率谱密度曲线对模型进行验证,研究轮轨宽频随机激励、车轮偏心及无砟轨道周期性不平顺激励下更高速轮轨动态响应特征,分析无砟轨道不同结构参数影响下更高速轮轨耦合共振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宽频随机激励下,运营速度的提升不会改变轮轨耦合共振分布特征,仅显著加剧轮轨宽频动态响应幅值。车轮偏心激励下,轮轨系统在时速400~500 km范围内会发生共振,且共振临界速度随着轮径的减小而降低。CRTSⅠ型、CRTSⅢ型板式无砟轨道周期性不平顺2倍频分别在时速400 km和450 km下贴近轮轨耦合振动固有频率,诱发轮轨系统超谐波共振;CRTSⅡ型板式无砟轨道由于板长较长,在时速500 km范围内未出现超谐波共振。低扣件刚度、大跨桥上缓冲垫层和软土路基会减小轮轨系统的P2共振频率,使轮轨耦合共振临界速度降至400 km/h附近,从而加剧该运营速度下的轮轨动态响应。高速铁路提速400 km/h运营时应重点关注这些引发轮轨耦合共振的因素,研究成果为进一步保障更高速轮轨动态相互作用处于较低动力水平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更高速轮轨系统 无砟轨道 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 共振 超谐波共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交通荷载及其对紧邻基坑支护结构影响的现场实测分析 被引量:16
6
作者 张兴周 陈江 +2 位作者 万励 罗文俊 徐长节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490-497,共8页
目前对交通荷载对深基坑围护结构的影响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本文通过对某深基坑工程交通荷载以及交通荷载作用下深基坑围护结构振动加速度及桩后动土压力的现场实测研究,给出了坑边车辆荷载计算经验公式,并分析了车辆荷载大小、行驶速... 目前对交通荷载对深基坑围护结构的影响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本文通过对某深基坑工程交通荷载以及交通荷载作用下深基坑围护结构振动加速度及桩后动土压力的现场实测研究,给出了坑边车辆荷载计算经验公式,并分析了车辆荷载大小、行驶速度等因素对基坑围护结构振动特性及动土压力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在地表面处,车辆荷载产生的振动以竖直向为主;车辆荷载的大小将直接影响围护结构振动加速度幅值及动土压力大小;车辆行驶速度不同,车辆振动产生的峰值加速度和土体惯性力也不同,从而使得基坑围护结构桩后动土压力也不同,车辆行驶速度越大,基坑围护结构振动峰值加速度及动土压力也越大;车辆交通荷载对基坑围护结构的影响将随着距离的增加而衰减。研究所得结果可供相关基坑工程设计施工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荷载 基坑 振动加速度 动土压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互联互通”的嘉兴至枫南市域铁路列车开行方案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肖天国 宋唯维 +2 位作者 陈聪聪 张志会 陈友文 《铁道标准设计》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1-18,25,共9页
嘉兴至枫南市域铁路是浙江省嘉兴市第一条市域铁路,是长三角地区多层次轨道交通网络中重要线路之一,与嘉善至西塘市域铁路互联互通。“互联互通”条件下市域铁路网络跨线运营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列车开行方案设计是制定市域铁路运输组织... 嘉兴至枫南市域铁路是浙江省嘉兴市第一条市域铁路,是长三角地区多层次轨道交通网络中重要线路之一,与嘉善至西塘市域铁路互联互通。“互联互通”条件下市域铁路网络跨线运营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列车开行方案设计是制定市域铁路运输组织方案的前提,做好“互联互通”条件下列车开行方案的制定是运营期市域铁路运营管理的一项主要工作,也是市域铁路规划设计阶段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在研究嘉兴至枫南市域铁路概况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数学建模。在分析市域铁路不同列车种类的基础上,以所有乘客总体出行时间效益最大化为优化目标,应用数学规划、多目标优化的方法构建了一套“互联互通”条件下列车开行方案优化模型,包括市域铁路直达列车数量计算模型、大站快车停站选择模型和大站快车、站站停列车数量计算模型。在研究嘉兴至枫南市域铁路线路互联互通的基础上,依据初期早高峰时段客流预测结果,计算得到初期早高峰时段嘉兴南站—南枫线段采用快慢车混跑方式,大站快车停车站为科技城站、嘉善站,开行直达列车1对/h,大站快车3对/h,站站停列车5对/h;嘉兴南站—示范区线段采用快慢车混跑方式,大站快车停车站为科技城站、嘉善站、西塘站,开行大站快车2对/h,站站停列车6对/h,进而确定嘉兴至枫南市域铁路列车开行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市域铁路 互联互通 列车开行方案 优化模型 乘客出行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立体视觉技术的岔区钢轨爬行检测方案 被引量:1
8
作者 刘心成 杨维一 +1 位作者 赵闻强 王艺臻 《铁道建筑》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39-44,共6页
道岔区钢轨爬行病害会对铁路运营安全带来不利影响,当前人工检测手段存在巡检效率低、精度不高等问题。本文将立体视觉检测系统搭载到移动平台,开发钢轨爬行自动检测机器人、算法模型和检测标靶,通过定位钢轨标靶并利用立体视觉系统拍... 道岔区钢轨爬行病害会对铁路运营安全带来不利影响,当前人工检测手段存在巡检效率低、精度不高等问题。本文将立体视觉检测系统搭载到移动平台,开发钢轨爬行自动检测机器人、算法模型和检测标靶,通过定位钢轨标靶并利用立体视觉系统拍摄路旁标靶计算坐标的方式,实现了视觉系统在运动状态下的高精度检测。针对道岔结构特性设计了道岔区钢轨爬行检测方案。道岔区尖轨爬行检测试验表明,在5 km/h速度条件下,重复性试验最大误差为0.19 mm,准确性试验最大误差为0.54 mm,满足毫米级检测精度要求,可在2 min内完成整组道岔的检测。钢轨爬行检测机器人具有运行速度快、检测精度高的特点,可实现铁路钢轨爬行的大范围巡检,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轨爬行检测 立体视觉 道岔 检测机器人 检测方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层间损伤对道岔区板式无砟轨道力学行为的影响机制
9
作者 赵闻强 赵云哲 刘心成 《铁道建筑》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4-20,共7页
针对高速铁路板式无砟道岔结构层间损伤,建立其层间损伤动力学评估模型,分析了层间损伤对道岔区轨道结构固有振动特性的影响;以直向过岔为例,耦合温度梯度荷载,研究了层间损伤对无砟道岔轨道结构的动力学影响机制,并给出相应的离缝评估... 针对高速铁路板式无砟道岔结构层间损伤,建立其层间损伤动力学评估模型,分析了层间损伤对道岔区轨道结构固有振动特性的影响;以直向过岔为例,耦合温度梯度荷载,研究了层间损伤对无砟道岔轨道结构的动力学影响机制,并给出相应的离缝评估及轨道维护检测建议。结果表明:层间损伤会导致无砟道岔轨道板固有频率下降,对高阶模态的影响更为显著;层间损伤与昼间正温度梯度效应耦合对板式无砟道岔的动力学响应特性造成更大的影响,结构层间拍击作用显著,极端情况下可能造成位移等动力学指标超限。建议对复杂温度地区的无砟道岔轨道板翘曲位移加强监测,同时昼间板中翘曲位移峰值报警阈值设为不超过1.0 m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客运专线 CRTSⅢ型板式无砟轨道 道岔 层间损伤 离缝 固有振动特性 动力学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跨度悬索桥吊索减振技术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33
10
作者 陈政清 雷旭 +4 位作者 华旭刚 李寿英 颜永先 温青 牛华伟 《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10,共10页
针对大跨度悬索桥吊索频率低、阻尼小、以致容易发生风振的弱点,以舟山西堠门大桥的长细吊索风振问题为工程背景,研究了其抗风减振方法.首先通过环境激励法确定了吊索的动力特性.然后基于理论分析和风洞试验确定了分隔器减振方案,并对... 针对大跨度悬索桥吊索频率低、阻尼小、以致容易发生风振的弱点,以舟山西堠门大桥的长细吊索风振问题为工程背景,研究了其抗风减振方法.首先通过环境激励法确定了吊索的动力特性.然后基于理论分析和风洞试验确定了分隔器减振方案,并对不同分隔器数量时的减振效果进行了对比研究.最后通过某大风天气下有无分隔器的两组吊索的实测数据结果对比验证了分隔器减振方案的有效性.试验和实测结果表明:安装分隔器后吊索的碰索现象不再发生,吊索的各阶振动均明显减小,各阶减振率达55%~9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跨度悬索桥 吊索 风致影响 分隔器 完全气弹模型 现场实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BIM的钢桁梁桥裂纹病害信息数字化管理 被引量:11
11
作者 卫星 邹建豪 +2 位作者 肖林 陈杨 古兴宇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461-468,492,共9页
为解决传统桥梁病害信息管理过程中数据采集过程复杂、可视化效果不佳及缺乏时间关联要素的问题,结合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技术实现了某钢桁梁桥裂纹病害的可视化,基于可视化编程软件Dynamo研发了一种裂纹病害信息快速批... 为解决传统桥梁病害信息管理过程中数据采集过程复杂、可视化效果不佳及缺乏时间关联要素的问题,结合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技术实现了某钢桁梁桥裂纹病害的可视化,基于可视化编程软件Dynamo研发了一种裂纹病害信息快速批量更新的方法,且将更新代码模块化;通过引入病害时间参数,创建了4D裂纹病害信息模型,实现了裂纹病害信息与三维图形在时间序列上的动态关联,呈现了裂纹的扩展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在桥梁病害管理系统中引入BIM技术可以提升病害信息管理的效率,实现裂纹病害信息的可视化,通过4D裂纹病害信息模型的创建可以直观地对裂纹病害的发展历程加以呈现,帮助桥梁运维管理人员科学地预测裂纹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桁梁桥 裂纹 建筑信息模型 病害管理 时间参数 4D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既有铁路开行市域(郊)列车主要技术标准研究 被引量:13
12
作者 覃宗胜 宋唯维 +3 位作者 陈友文 周波 余攀 肖天国 《铁道标准设计》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4-19,共6页
当前国家十分重视市域(郊)铁路的发展,利用既有铁路发展市域(郊)铁路为优先考虑模式,但当前利用既有铁路开行市域(郊)列车技术标准研究尚未形成体系。基于直接利用既有铁路富余能力开行市域(郊)列车、改造既有铁路后开行市域(郊)列车和... 当前国家十分重视市域(郊)铁路的发展,利用既有铁路发展市域(郊)铁路为优先考虑模式,但当前利用既有铁路开行市域(郊)列车技术标准研究尚未形成体系。基于直接利用既有铁路富余能力开行市域(郊)列车、改造既有铁路后开行市域(郊)列车和利用既有铁路通道新建市域(郊)铁路3种建设模式,应用调研分析、对比分析等手段从运输组织、正线数量、速度目标值、车站分布、车辆编组、既有设施利用等方面进行归纳总结,系统全面地梳理了不同设计场景下利用既有铁路开行市域(郊)列车主要技术标准,得出以上6个方面具体设计参数取值或应采用的技术体系,以期为我国后续利用既有铁路开行市域(郊)列车项目建设提供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既有铁路 市域(郊)铁路 市域(郊)列车 建设模式 富余能力 技术标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泡混合轻质土置换路基控制工后沉降研究 被引量:43
13
作者 陈永辉 石刚传 +2 位作者 曹德洪 应海见 王新泉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1854-1862,共9页
采用预压法处理公路软土地基时,由于预压期不足等原因在路面施工前有时会有个别路段沉降速率偏大、无法满足路面施工的沉降稳定要求,需在短时间内进行处理,以控制工后沉降。介绍了浙江申嘉湖杭高速公路(练杭段)采用气泡混合轻质土(以下... 采用预压法处理公路软土地基时,由于预压期不足等原因在路面施工前有时会有个别路段沉降速率偏大、无法满足路面施工的沉降稳定要求,需在短时间内进行处理,以控制工后沉降。介绍了浙江申嘉湖杭高速公路(练杭段)采用气泡混合轻质土(以下称为FCB)置换部分路基控制工后沉降的工程实例。文中通过室内浸泡试验,提出了无掺土FCB的设计重度受水影响时的修正方法;建立了一种能反映FCB置换路基这种超载–卸载–再加载复杂过程的沉降预测方法,并用于FCB置换量的计算之中。另外,还提出了采用有效超载比来修正常规沉降速率的稳定标准和利用实测沉降速率估算FCB置换量的简便估算方法。最后对理论计算方法与实测资料进行了对比和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泡混合轻质土 路基置换 沉降预测 超载卸载 沉降稳定标准 工后沉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杂艰险山区铁路桥隧相连区域轨道结构温度适应性研究 被引量:4
14
作者 侯博文 赵闻强 +3 位作者 高亮 蔡小培 郄录朝 徐旸 《铁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19-126,共8页
复杂艰险山区铁路严苛的服役环境给桥隧相连区域轨道选型提出了新的挑战。在明确复杂艰险山区铁路桥隧相连区轨道服役要求的基础上,建立艰险山区桥隧相连区轨道-下部基础空间精细化分析模型,并同时考虑了隧道内外的温度荷载特征,分析不... 复杂艰险山区铁路严苛的服役环境给桥隧相连区域轨道选型提出了新的挑战。在明确复杂艰险山区铁路桥隧相连区轨道服役要求的基础上,建立艰险山区桥隧相连区轨道-下部基础空间精细化分析模型,并同时考虑了隧道内外的温度荷载特征,分析不同轨道结构在桥隧相连区域的温度适应性,提出相应的选型建议。计算结果表明:隧道口存在的纵向温度梯度荷载使得钢轨纵向位移峰值出现在温度过渡区内;桥上铺设无砟轨道后,受多层混凝土结构体系的变形协调关系影响,线路中存在中短波长的不均匀垂向变形,且道床板与底座间可能存在离缝,最大离缝量可达1.6 mm,对线路平顺性造成影响;桥上铺设有砟轨道后,有效减小了钢轨的温度应力,线路整体变形分布更为均匀。结合复杂艰险山区地区可能存在的大跨悬索桥、大跨钢桁拱桥等特殊桥梁结构,建议在艰险山区桥隧相连区域桥上铺设有砟轨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杂艰险山区铁路 无砟轨道 有砟轨道 桥隧相连区域 无缝线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asternak地基降水对邻近管线影响的解析研究 被引量:11
15
作者 徐长节 曾怡婷 +1 位作者 田威 陈明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652-662,共11页
基于Pasternak弹性地基梁理论,结合土的有效应力原理和Dupuit假设,推导了砂土地层单井降水引起邻近管线变形的解析解.算例解析计算结果与抽水试验及数值模拟结果吻合较好,验证了其准确性,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了管线受力变形的影响参数.... 基于Pasternak弹性地基梁理论,结合土的有效应力原理和Dupuit假设,推导了砂土地层单井降水引起邻近管线变形的解析解.算例解析计算结果与抽水试验及数值模拟结果吻合较好,验证了其准确性,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了管线受力变形的影响参数.结果表明:研究管-土相互作用时,土中剪力的影响不应被忽略,管线变形范围与降水影响半径大致相等.降水深度、管线与降水井距离对管线变形及受力有较大影响,且存在临界降深,使得管线变形及受力发生较大转变.到达临界降深前,管线变形和弯矩最大值位于管线中心,随降深增大而增大.超过临界降深后,管线弯矩最大值会随降深增大由管线中心向外偏移,出现两个弯矩峰值,位于水位线与管线相交处.研究成果可为相关工程的管线防护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井降水 地下管线 Pasternak地基模型 管线变形 受力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条形荷载下三明治形加筋土挡墙的变形特性分析 被引量:5
16
作者 刘飞禹 颜思琪 +1 位作者 陈江 陈加亮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080-1086,共7页
为了研究条形荷载作用下三明治形混合填土方式对加筋土挡墙变形特性的影响,采用FLAC^(3D)建立了数值计算模型,分析了三明治形加筋土挡墙的黏土弹性模量E_(1)、砂土弹性模量E_(2)、砂土厚度d、筋材长度L以及荷载距面板距离D对挡墙变形特... 为了研究条形荷载作用下三明治形混合填土方式对加筋土挡墙变形特性的影响,采用FLAC^(3D)建立了数值计算模型,分析了三明治形加筋土挡墙的黏土弹性模量E_(1)、砂土弹性模量E_(2)、砂土厚度d、筋材长度L以及荷载距面板距离D对挡墙变形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对于加筋黏土挡墙,三明治形加筋土挡墙变形大幅减小,减少其墙顶沉降约32%,减少面板位移约44%;其土压力分布规律为墙后水平土压力大体上随填土深度的增加而增大;适当增大黏土弹性模量有利于减小挡墙顶面差异沉降;砂土存在一个最优弹性模量,使得面板水平位移最小;三明治形加筋土挡墙存在一个最优砂土厚度,使得三明治加筋土挡墙工作性能最佳;当L/H≥0.7时,继续增加筋材长度或当D/H≥0.3时,继续增大荷载距面板距离对挡墙影响相对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筋土挡墙 条形荷载 数值模拟 最优砂土厚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VAE改性乳化沥青及其性能研究 被引量:3
17
作者 姚爱玲 杨浩 +3 位作者 郑华宇 马俊龙 王永岗 王磊挺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81-486,493,共7页
针对普通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水稳定性与温度稳定性较差的问题,文章提出醋酸乙烯-乙烯(vinyl acetate-ethylene,VAE)水性胶改性乳化沥青;通过改性乳化沥青在集料表面的剥落率、蒸发残留后的沥青技术指标优选出VAE改性剂的种类为DA-141... 针对普通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水稳定性与温度稳定性较差的问题,文章提出醋酸乙烯-乙烯(vinyl acetate-ethylene,VAE)水性胶改性乳化沥青;通过改性乳化沥青在集料表面的剥落率、蒸发残留后的沥青技术指标优选出VAE改性剂的种类为DA-1410胶粉;采用动态剪切流变仪(dynamic shear rheometer,DSR)试验及荧光显微镜试验,测试VAE质量分数(简称“掺量”)对改性乳化沥青蒸发残留物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VAE掺量增加,改性乳化沥青蒸发残留物的三大指标、沥青标准黏度及沥青在集料表面的剥落率都显著提高;复数剪切模量G*和车辙因子G*/sinδ逐渐增大;当VAE掺量为3%~4%时,沥青的各项性能指标都优异,且其固化物颗粒在沥青中均匀分布,形成紧密结合的交联结构,乳化沥青的性能得到改善。研究结果可为拓展冷再生技术及其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路工程 乳化沥青冷再生 醋酸乙烯-乙烯(VAE)水性胶改性乳化沥青 动态剪切流变仪(DSR)试验 荧光显微镜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掺矿物掺合料对混凝土收缩徐变的影响规律及应用 被引量:7
18
作者 张奕 陆飞 +3 位作者 毛江鸿 潘崇根 金伟良 李强 《混凝土》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90-95,共6页
为研究矿物掺合料复掺对高性能混凝土收缩徐变性能的影响规律,设计了矿粉和粉煤灰掺量比例为1∶1、1∶2、2∶1比例共6组试件,其中矿物掺合料的总掺量为胶凝材料的10.0%、22.5%、30.0%。试验结果表明:(1)矿物掺合料复掺时对高性能混凝土... 为研究矿物掺合料复掺对高性能混凝土收缩徐变性能的影响规律,设计了矿粉和粉煤灰掺量比例为1∶1、1∶2、2∶1比例共6组试件,其中矿物掺合料的总掺量为胶凝材料的10.0%、22.5%、30.0%。试验结果表明:(1)矿物掺合料复掺时对高性能混凝土收缩性能和徐变性能均有较大的影响,龄期180 d后,6组试件的收缩应变最大差值为43με,徐变应变最大差值为126με。(2)当矿物掺合料总掺量一定,矿粉与粉煤灰的掺量比例越大,对应的混凝土收缩越大,徐变越小。(3)当控制单一变量时,矿粉掺量与高性能混凝土的收缩徐变均呈反比,而粉煤灰掺量与高性能混凝土收缩呈反比,与徐变则呈正比。(4)当矿物掺合料掺量比例一定时,总掺量的增加对收缩的影响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徐变则随着总掺量的增加而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性能混凝土 矿粉 粉煤灰 收缩 徐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跨海桥梁工程UHPC应用与箱梁试设计研究 被引量:15
19
作者 方明山 肖汝诚 +2 位作者 王俊颜 张兴志 叶卫东 《世界桥梁》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8,共8页
为促进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在跨海桥梁工程的应用,依托宁波舟山港主通道工程,提出采用UHPC代替C60微膨胀混凝土进行湿接缝施工并进行工艺试验,开展新型超高性能混凝土-高性能混凝土(UHPC-HPC)组合T梁设计、足尺梁试制和应用,以及大跨... 为促进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在跨海桥梁工程的应用,依托宁波舟山港主通道工程,提出采用UHPC代替C60微膨胀混凝土进行湿接缝施工并进行工艺试验,开展新型超高性能混凝土-高性能混凝土(UHPC-HPC)组合T梁设计、足尺梁试制和应用,以及大跨等高度UHPC箱梁桥试设计研究。结果表明:叠合梁湿接缝采用UHPC代替C60微膨胀混凝土,施工效率提高42%,接缝结合面结合度高;与原设计的预应力混凝土T梁相比,设计的新型UHPC-HPC组合T梁重量减轻约30%,钢绞线用量减少约20%,斜截面抗剪承载能力提升约30%,截面抗裂性验算应力限值提升约110%,已建成一座5×30 m互通匝道桥,并为其设计了健康监测系统全过程监测运营期桥梁结构安全状态;UHPC试件海上暴露1年后,试件仅表面发生锈蚀,内部无锈蚀现象;与既有70 m跨度混凝土箱梁和85 m跨度钢-混组合梁比较,采用参数分析与优化设计方法试设计的80~120 m跨度UHPC箱梁经济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海大桥 UHPC湿接缝 UHPC-HPC组合梁 UHPC箱梁桥 工程应用 试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试验的徐变模型修正及桥梁线型分析方法 被引量:9
20
作者 毛江鸿 陆飞 +2 位作者 张奕 曾甲华 言建标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38-44,共7页
针对有限元软件中考虑徐变作用时直接选用规范值导致模拟结果精度不足的问题,提出先进行混凝土受压徐变试验,后将试验数据应用于有限元软件进行模拟分析的方法。基于鲍罗克斯和内维尔建立的徐变预测经验式,在短期试验数据的基础上进行修... 针对有限元软件中考虑徐变作用时直接选用规范值导致模拟结果精度不足的问题,提出先进行混凝土受压徐变试验,后将试验数据应用于有限元软件进行模拟分析的方法。基于鲍罗克斯和内维尔建立的徐变预测经验式,在短期试验数据的基础上进行修正,得到适用于笔者C55混凝土的长期徐变预测模型。研究结果表明:现有徐变预测模型与试验实测徐变发展规律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该差异会对桥梁线型模拟结果造成显著影响,且影响会随着时间增长而增大;建立长期徐变预测模型时,适当增加短期试验时间,可有效提高预测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桥梁工程 徐变模型 高性能混凝土 有限元分析 长期变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