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0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浙江省耕地土壤氮磷钾现状分析 被引量:10
1
作者 麻万诸 章明奎 吕晓男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71-80,共10页
对浙江省11个地市83县(市、区)的耕地土壤全N、有效P和有效K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与第2次土壤普查相比,浙江省耕地土壤全N和有效K平均含量略有下降,有效P平均含量明显增加;全N质量分数低于1g爛kg-1、有效P质量分数低于10mg爛kg-1和有效K... 对浙江省11个地市83县(市、区)的耕地土壤全N、有效P和有效K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与第2次土壤普查相比,浙江省耕地土壤全N和有效K平均含量略有下降,有效P平均含量明显增加;全N质量分数低于1g爛kg-1、有效P质量分数低于10mg爛kg-1和有效K质量分数低于80mg爛kg-1的比例分别占13.90%、44.80%和48.17%;土壤全N、有效P和有效K等3种养分中存在1种以上养分低于以上数值的样本占总样本的73.79%,土壤N、P、K等3种养分不平衡状况明显;土壤全N、有效P和有效K存在较大的空间分异,变异程度为有效P(192%)>有效K(71%)>全N(39%);土壤全N含量与土壤有机质积累呈显著的正相关,其中黏土>黏壤土>壤土>砂土,水网平原>河谷平原>高丘、低丘>滨海平原;土壤有效P含量随pH的下降而增加,其中砂土>壤土>黏壤土、黏土,高丘、滨海平原>河谷平原、低丘>水网平原;土壤有效K与土壤pH、质地和地貌类型存在一定的关系,随土壤pH值的下降而下降,其中黏土>黏壤土>壤土>砂土,滨海平原>水网平原>河谷平原>低丘>高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浙江省 耕地土壤 全N 有效P 有效K 状况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省土壤中细菌对抗生素耐药性的生态分布特征 被引量:4
2
作者 徐秋桐 常跃畅 章明奎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537-544,共8页
从浙江省各地采集不同类别土壤样品146个,采用平板稀释法测定土壤细菌在无和舍有抗生素(土霉素或磺胺二甲嘧啶,质量分数为1mg/kg)培养基上的生长情况,用可培养耐药茵发生率作为指标,评估不同土壤类型、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和不同地... 从浙江省各地采集不同类别土壤样品146个,采用平板稀释法测定土壤细菌在无和舍有抗生素(土霉素或磺胺二甲嘧啶,质量分数为1mg/kg)培养基上的生长情况,用可培养耐药茵发生率作为指标,评估不同土壤类型、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和不同地貌类型区的土壤中细菌对土霉素和磺胺二甲嘧啶的耐药性,分析浙江省区域内土壤中细菌抗生素耐药性的生态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浙江省表层土壤中细菌对土霉素和磺胺二甲嘧啶的耐药发生率分别为5.75%~48.23%和4.52%~36.71%;表层土壤中细菌抗生素耐药发生率的平均值为水网平原、河谷平原〉滨海平原〉丘陵山地;潮土〉水稻土〉红壤、紫色土〉盐土〉石灰土、粗骨土〉黄壤;蔬菜地〉果园〉旱地、水稻田〉荒地〉林地;养殖场〉居民区〉农地.土壤中细菌的抗生素耐药发生率随海拔升高而下降;而在同一土壤剖面中细菌的抗生素耐药发生率随深度的增加而下降.土壤中细菌对土霉素的耐药发生率与其对磺胺二甲嘧啶的耐药性呈现显著的相关(r=0.816,n=136).研究认为土壤中细菌抗生素耐药性的生态分布特征差异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霉素 磺胺二甲嘧啶 土壤 细菌抗生素耐药性 生态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省几种人为土壤中黑碳的含量 被引量:6
3
作者 刘兆云 章明奎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542-546,共5页
为了解人为活动对土壤黑碳积累的影响,从浙江省采集251个受人为活动影响的表层土样,样点涉及城市绿地土壤、城市道路附近土壤、工厂厂区土壤、城郊蔬菜地土壤、农村旱地土壤和农村水田土壤,用化学分析方法测定土壤中黑碳含量.结果表明... 为了解人为活动对土壤黑碳积累的影响,从浙江省采集251个受人为活动影响的表层土样,样点涉及城市绿地土壤、城市道路附近土壤、工厂厂区土壤、城郊蔬菜地土壤、农村旱地土壤和农村水田土壤,用化学分析方法测定土壤中黑碳含量.结果表明:土壤黑碳含量在0~15.22 g·kg-1之间,平均为3.83 g·kg-1,变异系数达51.96%;土壤黑碳含量主要集中分布在1~5 g·kg-1之间,占样品数的70.92%;各类土壤黑碳平均含量由高至低依次为:工厂厂区土壤〉城郊蔬菜地土壤〉城市道路附近土壤〉农村旱地土壤〉城市绿地土壤〉农村水田土壤;黑碳占土壤有机碳的比例在0%~53.20%之间,平均为24.83%,变异系数为38.06%,该比例由高至低为:工厂厂区土壤〉城市道路附近土壤〉城郊蔬菜地土壤〉城市绿地土壤〉农村旱地土壤〉农村水田土壤.相关分析表明:土壤中黑碳含量与土壤有机碳积累成正比;黑碳占土壤有机碳的比例与土壤黑碳含量成正比,但与有机碳积累无明显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为土壤 黑碳 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典型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碳密度及储量空间变异特征 被引量:35
4
作者 戴巍 赵科理 +3 位作者 高智群 刘康华 张峰 傅伟军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2期7528-7538,共11页
以浙江省森林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基于GIS网格布点,采集了838个森林样地样本(土壤、枯落物等),结合浙江省森林资源监测中心相关数据,利用地统计学和Moran's I相结合的方法系统研究了浙江省森林生态系统碳密度及碳储量空间变异特征... 以浙江省森林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基于GIS网格布点,采集了838个森林样地样本(土壤、枯落物等),结合浙江省森林资源监测中心相关数据,利用地统计学和Moran's I相结合的方法系统研究了浙江省森林生态系统碳密度及碳储量空间变异特征。结果表明:浙江省森林生态系统平均碳密度为145.22 t/hm^2,其中森林植被、土壤、枯落物和枯死木层碳密度分别为27.34、108.89、1.79、1.38 t/hm^2。克里格空间插值和局部Moran's I指数结果表明碳密度空间分布规律呈现从西南向东北方向逐渐递减的趋势,与浙江省地形、地势较为一致,受海拔、树龄、森林类型、台风气候等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共同影响。浙江省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为877.19 Tg C,森林植被、土壤、枯落物和枯死木层碳储量分别为203.88、656.20、10.84、6.27 Tg C,分别占总碳储量的23%、75%、1.3%、0.7%。在浙江省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空间分布格局中,土壤层是森林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库,约是森林植被层的3.22倍,是整个浙江省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最主要的贡献者。浙江省森林资源丰富,大多数森林仍处于中幼龄林阶段,碳密度水平较低,但是中幼龄林生长速度较快,加强对全省中幼龄林的健康管理,是未来整体提升浙江省森林生态系统固碳潜力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 碳密度 碳储量 空间变异 地统计学 GIS Moran’s I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土壤化学的研究与展望 被引量:22
5
作者 徐建明 蒋新 +7 位作者 刘凡 窦森 周立祥 徐仁扣 徐明岗 黄巧云 李航 何艳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817-829,共13页
回顾土壤化学中重要研究领域的研究进展,可为21世纪土壤科学的长远发展提供基础学科分支的理论依据。本文在简短回顾我国土壤化学发展历程的基础上,总结讨论了近年来我国土壤化学的研究特点、现状及部分进展,并据此对该领域的未来研究... 回顾土壤化学中重要研究领域的研究进展,可为21世纪土壤科学的长远发展提供基础学科分支的理论依据。本文在简短回顾我国土壤化学发展历程的基础上,总结讨论了近年来我国土壤化学的研究特点、现状及部分进展,并据此对该领域的未来研究趋势及重点发展方向作了概括性展望。综合分析认为,对土壤进行宏观调控要以土壤微观性质的认识为前提。新近基于分子尺度微观光谱技术对土壤微观性质的原位观测及认识的飞跃是近年来我国土壤化学研究领域迅速发展的基础;近代土壤学、环境科学、生态学、生物地球化学、化学、生物学以及地质医学等多学科的交叉与渗透又进一步拓展了传统土壤化学研究的领域,促进了土壤化学多个分支学科的形成和发展;立足农业生产,同时着眼于人类生存环境转变,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可变电荷土壤化学理论与技术体系,完善现代土壤学理论,是今后中国土壤化学研究的重要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化学 胶体化学 界面化学 有机质化学 养分化学 污染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中黑碳的表面化学性质及其变化研究 被引量:20
6
作者 章明奎 王浩 郑顺安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78-284,共7页
为了解进入土壤的黑碳性质的长期变化,采用物理和化学方法研究不同形成时间土壤黑碳的理化性质.研究初步表明,随着黑碳进入土壤后保存时间的延长,黑碳的C含量逐渐下降,而O和H含量则有逐渐增加的趋势;同时,黑碳的CEC增加,比表面积下降,... 为了解进入土壤的黑碳性质的长期变化,采用物理和化学方法研究不同形成时间土壤黑碳的理化性质.研究初步表明,随着黑碳进入土壤后保存时间的延长,黑碳的C含量逐渐下降,而O和H含量则有逐渐增加的趋势;同时,黑碳的CEC增加,比表面积下降,含氧官能团增加,正电荷逐渐消失,而负电荷明显增加,增强了对土壤养分离子的吸持能力.黑碳的以上变化可能与其在土壤环境中发生生物与非生物氧化反应或与黑碳表面吸附非黑碳有机物质有关.土壤环境中黑碳的这些变化可对土壤碳的地球化学循环和土壤的生物化学性质产生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碳 表面化学性质 氧化反应 土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和堆肥中四环素类抗生素的检测方法优化及其在土壤中的降解研究 被引量:10
7
作者 李玲玲 黄利东 +2 位作者 霍嘉恒 锺仁赐 章永松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176-1182,共7页
在对土霉素(OTC)、四环素(TC)和金霉素(CTC)3种四环素类抗生素的高效液相色谱(HPLC)检测分析方法以及在土壤和堆肥中的提取方法进行改进和优化的基础上,采用该方法进行了3种抗生素在土壤中的降解试验。结果表明,选用Agilent Eclipse XDB... 在对土霉素(OTC)、四环素(TC)和金霉素(CTC)3种四环素类抗生素的高效液相色谱(HPLC)检测分析方法以及在土壤和堆肥中的提取方法进行改进和优化的基础上,采用该方法进行了3种抗生素在土壤中的降解试验。结果表明,选用Agilent Eclipse XDB-C8(4.6×150 mm,5μm)色谱柱,以0.01 mol/L草酸/乙腈/甲醇(79/10.5/10.5,v/v/v)为流动相,紫外检测波长268 nm,流速1.0 mL/min,进样量5μL,采用外标法定量,可使3种四环素类抗生素在20 min内全部洗脱并达到基线分离;在0~10 mg/L范围内,抗生素浓度与峰面积呈显著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均>0.999。土壤和堆肥样品中的OTC、TC和CTC可用1 mol/L NaCl/0.5 mol/L草酸/乙醇(25/25/50,v/v/v)混合溶液提取,其回收率在76.0%~92.5%之间。加入到土壤中的抗生素在25℃下避光培养49 d后,在壤土和红土中的降解率分别是67%~72%和36%~46%,对应的半衰期分别为26~30 d和46~75 d,说明抗生素在壤土中比红土中容易降解。此外,3种抗生素在壤土中的半衰期没有显著性差异,而在红土中CTC和TC的降解速率显著高于OT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环素类 抗生素 土壤 堆肥 检测 降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污水灌溉条件下Cu在农田土壤中的运移及其模拟研究 被引量:6
8
作者 郑顺安 李仪 +1 位作者 普锦成 章明奎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43-354,共12页
通过土柱模拟试验,分析污水灌溉条件下Cu在我国7种典型农田土壤中的迁移趋势及其对浅层地下水的污染风险.试验用添加含有Cu(20 mg·L^-1)的人工污水以相当于水作4年、旱作10年的灌溉量(20 L)进行土柱淋溶实验,并应用Hydrus-1D... 通过土柱模拟试验,分析污水灌溉条件下Cu在我国7种典型农田土壤中的迁移趋势及其对浅层地下水的污染风险.试验用添加含有Cu(20 mg·L^-1)的人工污水以相当于水作4年、旱作10年的灌溉量(20 L)进行土柱淋溶实验,并应用Hydrus-1D软件对Cu在土壤中的运移进行模拟分析.结果表明:黑土、黄潮土和黄绵土对Cu的吸附性能很强,淋出液中Cu浓度低于地下水水质Ⅱ类标准,污水灌溉风险较低,进入土壤中的Cu主要积累在0-5 cm表层,确定性平衡模型(DEM)可以对Cu在黑土、黄潮土和黄绵土土壤剖面中的分布进行拟合;红壤、灰潮土和2种水稻土对Cu的吸附能力相对较弱,进入土壤的Cu含量超过了土壤对它的吸持固定能力,Cu在较短时间里即可穿透土体,对地下水及环境造成潜在危害,污水灌溉风险较大,化学非平衡两点模型(TSM)对Cu在红壤、灰潮土和2种水稻土中的运移有较好的拟合效果.从Cu在不同农田土壤中的迁移分布及拟合过程来看,土壤对Cu的吸附性能是决定Cu在土壤中迁移的最重要因素,它从宏观上决定了Cu在土壤中迁移、积累的全过程,也是导致污水灌溉条件下Cu在7种农田土壤中迁移差异性的根本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水灌溉 土柱 淋溶 HYDRUS-1D 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污染土壤中有机质和重金属互相作用的模拟研究 被引量:31
9
作者 王浩 章明奎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60-466,共7页
为了解污染土壤中有机质积累与重金属积累之间的相互影响,在供试土壤中添加不同等级的有机物料和重金属元素Pb与Cu,在培养条件下研究有机物对土壤重金属稳定性的影响及不同重金属添加量对土壤生物呼吸强度和有机质矿化的影响.结果表明,... 为了解污染土壤中有机质积累与重金属积累之间的相互影响,在供试土壤中添加不同等级的有机物料和重金属元素Pb与Cu,在培养条件下研究有机物对土壤重金属稳定性的影响及不同重金属添加量对土壤生物呼吸强度和有机质矿化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重金属添加量的增加,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有机质矿化速率显著下降,添加的有机物料残留增加,促进了土壤有机碳的积累.同时,有机碳的积累又增加了土壤对重金属的吸附固定,增加了土壤中重金属的稳定性,降低了其淋溶性,有利于重金属在土壤中的积聚.分析结果表明,颗粒态有机质中重金属的富集是土壤有机质矿化减弱和重金属稳定性增加的主要原因.由此推断,污染土壤中重金属和有机质可通过形成重金属-颗粒态有机质复合体发生相互促进稳定或积聚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污染 有机质固定 重金属积累 颗粒态有机质 矿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红壤区经济林坡地氮素径流流失特征研究 被引量:6
10
作者 刘俏 张丽萍 +3 位作者 聂国辉 胡响明 钱婧 连琳琳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1388-1393,共6页
以浙江省永康市方山柿经济林坡地为试验区,依据不同地形条件及林下管理措施,设置7个径流小区和沉砂池,定期采集沉砂池水样,测定径流中不同形态氮素浓度。通过为期一年的监测分析,得到如下结论:(1)试验区氮素流失与水文年内降水具有明显... 以浙江省永康市方山柿经济林坡地为试验区,依据不同地形条件及林下管理措施,设置7个径流小区和沉砂池,定期采集沉砂池水样,测定径流中不同形态氮素浓度。通过为期一年的监测分析,得到如下结论:(1)试验区氮素流失与水文年内降水具有明显的同步性,氮素流失多发生在降水集中的梅雨和台风季节。这两个季节的降水量占全年降水的66.2%,TN、NO-3-N和NH+4-N流失量分别占全年总流失量的80.3%、78.2%和83.0%。(2)坡顶、凸坡和凹坡径流小区的氮素流失符合养分流失的"临界坡度"规律,临界坡度在坡顶(10.22°)与凹坡(18.55°)之间。水文年内TN和NO-3-N流失量关系为坡顶>凹坡>凸坡,NH+4-N流失量关系为凹坡>坡顶>凸坡。三种地形径流小区的年内氮素累积流失量均呈幂函数型增加。(3)对照林下管理措施不同的6号(林下除草)和7号(林下不除草)径流小区,发现草被覆盖对减少经济林坡地氮素径流流失具有明显效果。保留草被覆盖的7号小区比除草的6号小区的TN、NO-3-N和NH+4-N径流流失分别减少了22.1%、36.2%和44.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林 氮素 时空变化 管理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省典型茶园生态系统中重金属流及其平衡分析 被引量:15
11
作者 麻万诸 章明奎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62-370,共9页
选择浙西北、浙中、浙东和浙南等4个代表性产茶县市(长兴县、兰溪市、绍兴县和龙泉市),进行了为期一年的茶叶生产过程中有机肥、化肥、大气沉降、茶叶收获物和地表径流中重金属流的定点定量分析,探讨了茶叶生态系统中重金属的年平衡值... 选择浙西北、浙中、浙东和浙南等4个代表性产茶县市(长兴县、兰溪市、绍兴县和龙泉市),进行了为期一年的茶叶生产过程中有机肥、化肥、大气沉降、茶叶收获物和地表径流中重金属流的定点定量分析,探讨了茶叶生态系统中重金属的年平衡值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茶园生态系统中重金属来源物和农产品及排水中重金属流有较大的空间变异性。在施用化肥为主的茶园中,Zn、Cu和Pb输入主要为大气沉降,其次为有机肥施用;As的输入主要为大气沉降,其次为化肥施用;化肥施用对Cd和Hg的输入有较大的影响。在施用有机肥为主的茶园中,Zn、Cu、Cd和Hg的输入主要为有机肥的施用,其次为大气沉降;Pb和As的输入主要为大气沉降,其次为有机肥施用。以地表径流流失的Zn和Cu量高于因茶叶收获带走的Zn和Cu,而Pb、Cd、Hg和As的输出主要是通过茶叶的收获。在施用化肥为主的茶园中,Zn、Cu、Pb、Cd、Hg和As的年平衡值平均分别为313.0、11.8、41.2、2.95、0.22、2.18 g/hm2;在施用有机肥为主的茶园中,Zn、Cu、Pb、Cd、Hg和As的年平衡值平均分别为849.3、303.4、66.3、2.59、0.47、7.43 g/hm2。茶园系统中重金属的年平衡值有机肥施用为主的茶园高于化肥施用为主的茶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园生态系统 重金属元素 土壤 平衡值 输入 输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源S^(2-)抑制水稻生长及土壤微生物活性的半效应浓度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谢晓梅 廖敏 +3 位作者 张楠 徐培智 徐昌旭 刘光荣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286-1293,共8页
【目的】S2-是冷浸田类低产稻田中水稻生长的重要限制因子,探讨S2-对土壤-水稻生态系统的生态毒性特征,可为揭示冷浸田土壤S2-毒害临界值及其机理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单季常规晚粳稻秀水134为材料,采用盆栽试验模拟冷浸田土壤... 【目的】S2-是冷浸田类低产稻田中水稻生长的重要限制因子,探讨S2-对土壤-水稻生态系统的生态毒性特征,可为揭示冷浸田土壤S2-毒害临界值及其机理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单季常规晚粳稻秀水134为材料,采用盆栽试验模拟冷浸田土壤S2-毒害,设外加S2-0、10、50、100、300、600和1200 mg/kg,在水稻苗期和分蘖期调查水稻生长,叶片叶绿素含量、脯氨酸和抗氧化酶系统活性,土壤微生物活性。【结果】在含一定S2-本底(12.08mg/kg)的正常稻田土壤中,随外源S2-的加入量增加,对水稻生长的抑制逐步增强。当外源S2-浓度超过50 mg/kg后,水稻的株高、干物质积累量显著降低;水稻叶片生理指标叶绿素含量(SPAD值)、脯氨酸含量、抗氧化酶系统活性则显著增加,表明50 mg/kg是本研究条件下外源S2-对水稻生长产生显著毒害影响的临界点;随外源S2-浓度的增加土壤微生物量碳、微生物三大基础菌系总量、功能菌系总量和微生物总量都随外源S2-处理水平的增大而降低,硫化细菌总量随之增加,土壤S2-浓度40 mg/kg(含本底)为多数土壤微生物活性指标(微生物基础菌系总量、功能菌系总量、微生物总量)EC50变化的临界值;体系中土壤微生物活性指标和水稻生长存在显著相关,表明供试土壤S2-对水稻生长的影响是S2-对土壤-植物-土壤微生物系统同步影响的综合结果。可见,供试土壤S2-浓度40 mg/kg为导致土壤-水稻-土壤微生物系统受到显著负效应的临界值。【结论】土壤中S2-超过一定浓度将对土壤-水稻-土壤微生物系统产生显著负效应,S2-浓度40 mg/kg(含本底)为导致供试土壤-水稻-土壤微生物系统受到显著负效应的临界值,当供试土壤中S2-含量超出该浓度时,需采取合理的农艺措施控制其负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离子 水稻生理指标 土壤微生物量 土壤微生物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沙盖黄土丘陵坡地土壤理化特性随地形变化规律研究 被引量:15
13
作者 张丽萍 王小云 张赫斯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78-183,共6页
在陕西神木县与内蒙古东胜市交界的饮马泉小流域,选择有代表性的坡面进行地形剖面和土壤层垂直方向的系统采样。每个样品进行了粒级、土壤质量含水量、土壤有机质测试。经数据的分析模拟,得以下结论:①土壤粒级构成和物理性粘粒含量特征... 在陕西神木县与内蒙古东胜市交界的饮马泉小流域,选择有代表性的坡面进行地形剖面和土壤层垂直方向的系统采样。每个样品进行了粒级、土壤质量含水量、土壤有机质测试。经数据的分析模拟,得以下结论:①土壤粒级构成和物理性粘粒含量特征,可以指示研究区土壤的沙化程度和演化趋向,其具有向西北更干旱粗化方向过渡的倾向。②土壤水分随地貌部位的变化规律比较明显,在峁坡顶部和上部,垂向上具有自上而下增加的趋势,而在峁坡下部和坡脚却正好相反。不论何种地貌部位都存在一个相近的土壤蒸发、渗漏、持水能力相对的平衡深度。③土壤的物理性粘粒含量与土壤的水肥关系密切,物理性粘粒含量相对高的土壤剖面,土壤的水肥组合效果较好。④土壤水肥质地的组合效果,丘陵顶部的最差,依次过渡到坡脚的组合效果最好。其进一步表明,地貌因素在土壤形成后的一系列熟化、退化、被侵蚀和沙化的演化过程中,地貌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盖黄土丘陵 物理性粘粒 土壤含水量 有机质 坡地剖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霉素污染对土壤生物学性质影响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9
14
作者 王丽平 章明奎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1434-1438,共5页
为了解随粪肥进入农田中的土霉素对土壤生物化学性质产生的可能影响,采用实验模拟方法研究了土霉素污染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土壤酶活性及微生物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土霉素污染对土壤细菌、放线菌数量和微生物总量均有一定的抑制作... 为了解随粪肥进入农田中的土霉素对土壤生物化学性质产生的可能影响,采用实验模拟方法研究了土霉素污染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土壤酶活性及微生物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土霉素污染对土壤细菌、放线菌数量和微生物总量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随土霉素污染程度的提高抑制作用也有所增强;但土霉素污染对真菌的作用较为复杂,一般是低浓度时有促进作用,高浓度时有抑制作用。低量土霉素污染对土壤脲酶和中性磷酸酶活性均无明显的影响,但高量的土霉素污染对土壤脲酶活性起抑制作用。土霉素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的影响因土壤类型、土霉素加入量和培养时间不同有所差异。土霉素污染对土壤生物化学性质的影响主要发生在土霉素进入土壤的初期,随着时间的增加,影响逐渐减弱和消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霉素 微生物数量 酶活性 微生物生物量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北平原土壤有效磷的农学-环境综合分级研究 被引量:7
15
作者 章明奎 麻万诸 《农业环境与发展》 CAS 2010年第4期83-87,共5页
通过调查试验,拟订了浙北土壤有效磷的农学-环境综合分级指标体系。按照不施磷对照处理产量占施磷肥处理产量的相对比例大小和土壤磷素发生明显流失时的土壤磷状况,把土壤有效磷由低至高分为低、较低、中、较高、高和环境危险等6级。其... 通过调查试验,拟订了浙北土壤有效磷的农学-环境综合分级指标体系。按照不施磷对照处理产量占施磷肥处理产量的相对比例大小和土壤磷素发生明显流失时的土壤磷状况,把土壤有效磷由低至高分为低、较低、中、较高、高和环境危险等6级。其中,水稻生产的土壤有效磷分级标准依次为<6、6~10、10~15、15~20、20~50和>50mg·kg-1;蔬菜生产的土壤有效磷分级标准依次为<10、10~20、20~28、28~40、40~50和>50mg·kg-1。提出了不同磷素状况的土壤管理看法:对当土壤有效磷超过15mg·kg-1的水稻田或有效磷超过28mg·kg-1的蔬菜地可实施"减量、隔年施磷"的施肥方法;当水稻田土壤有效磷超过20mg·kg-1或蔬菜地土壤有效磷超过40mg·kg-1时,应实施动态优化施磷方法,即减少磷肥施用量,保持施磷量相当或略高于作物吸磷量即可。在施用有机肥或长期施用一定量化学磷肥的条件下,可以不施用磷肥或少施用磷肥,充分发挥磷肥的后效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效磷 丰缺 环境安全 标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霉素诱导土壤可培养细菌产生耐药性的研究 被引量:4
16
作者 章明奎 普锦成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69-72,共4页
通过在土壤中反复添加不同浓度的土霉素进行预处理,采用平板稀释法测定了土壤细菌在含土霉素培养基及普通培养基上的生长情况,用耐药菌发生率作为指标评价了土霉素污染浓度和污染次数对土壤抗土霉素可培养细菌的影响。结果表明,土霉素... 通过在土壤中反复添加不同浓度的土霉素进行预处理,采用平板稀释法测定了土壤细菌在含土霉素培养基及普通培养基上的生长情况,用耐药菌发生率作为指标评价了土霉素污染浓度和污染次数对土壤抗土霉素可培养细菌的影响。结果表明,土霉素污染可诱导土壤土霉素抗性细菌的产生,耐药菌发生率与土霉素添加浓度和添加次数有关。当土霉素添加浓度大于4mg/kg时,一次处理就可诱导土壤可培养细菌产生耐药性;当土霉素浓度为3mg/kg时,二次处理可诱导土壤可培养细菌产生耐药性;当土霉素浓度为2mg/kg时,需要5次处理才可诱导土壤可培养细菌产生耐药性;而当土霉素浓度为1mg/kg时,5次处理均没有明显诱导土壤可培养细菌产生耐药性。研究结果表明,长期施用含土霉素的畜禽粪可导致土壤土霉素抗性细菌的形成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霉素 土壤 耐药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省水耕人为土主要肥力指标状况及其演变 被引量:1
17
作者 王晓旭 黄佳鸣 章明奎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29-437,共9页
为全面了解浙江省水耕人为土的肥力现状及其变化趋势,对浙江全省水耕人为土耕作层的有机质、pH值、全氮、有效磷和有效钾状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全省水耕人为土的有机质和全N质量分数分别在20~40和1~2g·kg-1之间,以中量水... 为全面了解浙江省水耕人为土的肥力现状及其变化趋势,对浙江全省水耕人为土耕作层的有机质、pH值、全氮、有效磷和有效钾状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全省水耕人为土的有机质和全N质量分数分别在20~40和1~2g·kg-1之间,以中量水平的为主,与第2次土壤普查时期相比,土壤有机质和全N含量平均分别下降了6.37%和6.32%;水耕人为土的pH值在3.02~9.80之间,相差达6.78个pH单位,以酸性为主,与第2次土壤普查时期相比,目前水耕人为土呈现明显的酸化,其中pH值在5.5以下的土壤比例明显地增加,而pH值在5.5~7.5之间的土壤比例明显地下降;土壤有效P的平均含量为第2次土壤普查期间的4~5倍,但仍有一定比例的水耕人为土有效P处于低级别状态;土壤有效K总体上趋于低水平和中水平,但比第2次土壤普查时略有增加。分析认为,施肥结构的变化和水田长期旱作是引起土壤肥力变化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浙江省 水耕人为土 肥力指标 土地利用 土壤酸化 养分不均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河流和水库沉积物对磷吸附特性的研究 被引量:4
18
作者 王小云 张丽萍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2年第35期17088-17092,共5页
[目的]以赋石水库和上游河道沉积物以及流域内代表性土壤3组共9个样品为对象来研究上覆水体磷浓度和pH的变化对沉积物和土壤对磷吸附的影响。[方法]采用室内模拟与模型预测。[结果]3组样品对磷的吸附量均随浓度的升高而增加,并达到平衡... [目的]以赋石水库和上游河道沉积物以及流域内代表性土壤3组共9个样品为对象来研究上覆水体磷浓度和pH的变化对沉积物和土壤对磷吸附的影响。[方法]采用室内模拟与模型预测。[结果]3组样品对磷的吸附量均随浓度的升高而增加,并达到平衡状态,用Langmuir方程能较好地拟合磷等温吸附过程。磷最大吸附量大小顺序为土壤>水库沉积物>河道沉积物。水库和河道沉积物的吸附/解吸平衡浓度均大于其上浮水体TP浓度。它们向水体释放磷,起污染"源"的作用。样品对上覆水pH有较强的缓冲性。上覆水pH在3~11时,平衡溶液pH在微酸到微碱之间,在1和13时为强酸和强碱性。上覆水pH在3~9时,样品均吸附磷,但对各个样品的影响较小,在1.62和10.53时样品对磷的吸附量为0,低于1.62和高于10.53时沉积物释放磷,且释放量随酸性和碱性的增强而增加。[结论]通过加强水土保持力度,改善土壤质地,增强土壤抗蚀力和对营养物质的吸持力,达到控制水土流失和营养物质流失的目的,并最终起到改善流域内水体质量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沉积物 吸附 解吸 平衡浓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霉素对猪粪污染土壤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麻万诸 章明奎 《现代农业科技》 2010年第8期290-292,303,共4页
研究外源土霉素对受不同养殖污染程度的土壤生物学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土霉素可降低土壤微生物数量,降低比例由低至高依次为:猪粪堆放处土壤、长期施用猪粪农田土壤、不施用畜禽粪农田土壤;添加土霉素对土壤脲酶和中性磷酸酶活性... 研究外源土霉素对受不同养殖污染程度的土壤生物学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土霉素可降低土壤微生物数量,降低比例由低至高依次为:猪粪堆放处土壤、长期施用猪粪农田土壤、不施用畜禽粪农田土壤;添加土霉素对土壤脲酶和中性磷酸酶活性的抑制程度为:不施用畜禽粪农田土壤>长期施用猪粪农田土壤>猪粪堆放处土壤,影响大小随受畜禽养殖污染程度增加而减小。长期受养殖污染的土壤具有较高的土霉素抗性微生物水平,可能与养殖污染促进了土壤环境中抗生素抗性物质形成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畜禽养殖污染 土霉素 抗性 土壤微生物 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蔬菜地肥熟表层土壤中各形态磷的可淋洗性研究
20
作者 戴婷 章明奎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5-9,共5页
肥熟表层是长期培肥形成的富磷表土层。为了解该类土层中积累磷的释放特性,本文选择了酸碱度和质地相差较大的5个代表性肥熟表层土壤样品,采用室内模拟淋洗和磷形态分析方法,研究了该类土层中磷的可淋洗性。结果表明,该类土层有很... 肥熟表层是长期培肥形成的富磷表土层。为了解该类土层中积累磷的释放特性,本文选择了酸碱度和质地相差较大的5个代表性肥熟表层土壤样品,采用室内模拟淋洗和磷形态分析方法,研究了该类土层中磷的可淋洗性。结果表明,该类土层有很强的磷释放能力,从中释放出来的磷主要为无机态磷,其占总释放磷的86.68%-94.44%。可释放土壤磷的形态除水溶性磷(H2O-P)外,还有胶体表面吸附的无机磷(NaHCO3-Pi)、钙、镁结合态磷(HCl-P)、有机态P和土壤铁铝氧化物吸附的磷(NaOH—Pi)等形态;在淋洗过程中,H2O-P、NaHCO3-Pi和HCl-P的下降率分别达45.8%-58.1%、30.5%-43.2%和3.6%~49.0%。淋洗过程中磷的稳定性由低到高依次为水溶性磷〈NaHCO3-Pi〈HCl-P、有机态P〈NaOH-Pi〈残余态P;各态磷的稳定性随土壤pH值下降而下降。淋洗前期释放的磷主要来自水溶性磷和NaHCO,一Pi,而后期可能来自HCl一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熟表层 磷形态 淋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