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叙事论析
1
作者 鲁明川 陈莹雅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4-13,156,共11页
文化叙事是现代化历史呈现和实践传播的重要方式。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话语体系和叙事体系,是破解西方现代化叙事霸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内在要求。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人类发展史上的伟大创新实践,在历史探索、主体创造、人的全面发... 文化叙事是现代化历史呈现和实践传播的重要方式。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话语体系和叙事体系,是破解西方现代化叙事霸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内在要求。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人类发展史上的伟大创新实践,在历史探索、主体创造、人的全面发展、文明实践等方面具有丰富的文化内容。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叙事,需坚持“宏大叙事”与“微观描述”辩证统一、“剧作者”与“剧中人”相统一、“精神材料”与“物质材料”相统一的原则方法,呈现中国精神和现代化的中国。这既是实现现代化叙事创新的现实之需,也是进一步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必然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西方现代化 文化叙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加强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的现实思考
2
作者 赵亚东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25年第16期17-20,共4页
新时代加强党内政治生态建设在夯实党的全面领导的政治基础、涵养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动能、塑造先进纯洁和开放包容的大党形象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新形势下,党正面临着理想信念淡化与价值认同危机、监督机制效能不足与权力约束软化、... 新时代加强党内政治生态建设在夯实党的全面领导的政治基础、涵养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动能、塑造先进纯洁和开放包容的大党形象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新形势下,党正面临着理想信念淡化与价值认同危机、监督机制效能不足与权力约束软化、形式主义新型变异等现实挑战。因此,在奋进新征程的“赶考”路上,要通过构建系统完善的制度体系、织密全面贯通的监督网络、培厚崇廉尚实的发展沃土等举措切实加强党内政治生态建设,努力营造更加风清气正的党内政治生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 党内政治生态 自我革命 全面从严治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据拜物教的生成批判与破解 被引量:2
3
作者 王晨 贾淑品 《江淮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35-141,共7页
作为数字时代新型生产力的关键生产要素,数据在不同的生产方式中发挥着不同的功能。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数据作为人类的劳动产品被纳入资本主义的商品体系之中,带有明显的拜物教特征。资本家们一边为人们提供数字化和智能化的服务,一... 作为数字时代新型生产力的关键生产要素,数据在不同的生产方式中发挥着不同的功能。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数据作为人类的劳动产品被纳入资本主义的商品体系之中,带有明显的拜物教特征。资本家们一边为人们提供数字化和智能化的服务,一边以窃取的方式对数据展开掠夺和积累,推进了数据拜物教的加速生成。在掠夺和积累数据的基础上,资本主义得以用算法技术为数据拜物教建立“科学”的形态和“绝对”的权威,既规训着人们行为,也牵引着人们的价值取向。社会主义社会必须警惕数据拜物教的生成,加强数字技术创新能力,防范资本权力无序扩张;正确认识数据权属问题,维护人民合法数据权益;提升人民的数字知识技能,抵制错误意识形态侵袭,以解放数据要素潜能,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据 拜物教 生成 批判 破解 数据为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公私之间的张力与耦合:荀子义利之辨再探
4
作者 杨洁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10-121,159,共13页
荀子义利之辨是一种基于现实主义的形而下之辨,实为公私利益之辨而非“纯粹道德”与利益之争。荀子之“义”具有公共性、功利性与利他性,首先表现为一种基于心虑与理性的“底线道德”,其次这种道德理性通过“化性起伪”也可以形成“先... 荀子义利之辨是一种基于现实主义的形而下之辨,实为公私利益之辨而非“纯粹道德”与利益之争。荀子之“义”具有公共性、功利性与利他性,首先表现为一种基于心虑与理性的“底线道德”,其次这种道德理性通过“化性起伪”也可以形成“先义后利”的“利他之善”。荀子之“利”则被打上了“私”的烙印,即为“利己”“足欲”之私利,具有私有性、正当性与排他性。荀子以“性伪相分”的人性双重维度为逻辑起点,提出“义利两有”的基本立场,要求“利不克义”“义不去利”,通过“以义制利”“以礼养欲”使两者保持“共存”与“共进”,成就人之完整;以“化性起伪”的“人文化成”之道为理论基点,提出“义利合一”的价值理想,以成人成己的圣人境界来实现公义与私利的耦合、富国与裕民的兼顾以及“道德人”与“经济人”的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荀子 义利之辨 义利两有 以义制利 义利合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智能在场与主体回溯:人工智能时代人的主体性复归的唯物史观审视
5
作者 王海稳 王洋 《浙江社会科学》 2025年第9期97-107,158,159,共13页
人工智能的历史性在场在给人类社会发展带来福祉的同时,也消解了人的主体性。人类与人工智能的二元区隔导向了技术的绝对“他者”定位,致使人不断呈现出主体失落、价值失落以及发展目标失落等主体性式微现象。以唯物史观的视角溯其根源... 人工智能的历史性在场在给人类社会发展带来福祉的同时,也消解了人的主体性。人类与人工智能的二元区隔导向了技术的绝对“他者”定位,致使人不断呈现出主体失落、价值失落以及发展目标失落等主体性式微现象。以唯物史观的视角溯其根源,资本宰制、算法钳制、时空脱域以及技术赋魅等原因导致人的自主性、能动性、社会性和实践性在不同程度上受到遮蔽。人的主体性是为人的根本特质,只有在唯物史观视域下通过打造实践主体范式,凸显技术“为人”向度,推动社会关系延展以及加强“智能”立法等措施,建构人类与人工智能主客统一的“人机命运共同体”,才能实现智能时代人的主体性复归与回溯,从而实现人的现代化与全面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主体性 复归 唯物史观 他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方算法意识形态的技术迷思与应对路径 被引量:8
6
作者 王海稳 李梦茜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02-109,158,共9页
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的“领头羊”,算法技术正促进着海量信息与个性需求间的精准对接,成为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然而,具有意识形态属性的算法在衍化逻辑、技术逻辑与政治逻辑的交织叠加影响下逐步形成西方算法意识形态的技术迷思(m... 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的“领头羊”,算法技术正促进着海量信息与个性需求间的精准对接,成为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然而,具有意识形态属性的算法在衍化逻辑、技术逻辑与政治逻辑的交织叠加影响下逐步形成西方算法意识形态的技术迷思(mythos),即面临着算法霸权下的意识形态建构、算法推荐下的传播权力转移以及算法围猎下的个体认知扭转等系列危机。亟需通过技术赋能消除算法信息壁垒、推进治理创新完善算法法制部署、引导主体协同打造多元参与范式等系列行动选择,为实现技术向善的算法规制,规避西方算法意识形态风险提供刚劲引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算法意识形态 内在逻辑 技术迷思 行动选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