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秀珍菇菌株遗传差异研究初报 被引量:14
1
作者 郭力刚 冯志勇 +5 位作者 谭琦 乔卫亚 沈抗义 潘迎捷 陈明杰 陈金华 《食用菌学报》 2000年第4期4-7,共4页
分析了在不同国家和地区栽培的 8个秀珍菇菌株的农艺性状 ,利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扩增获得秀珍菇菌株RAPD的DNA指纹图谱 ,并构建其树状遗传聚类图。结果表明 ,这些菌株存在较大的遗传差异。
关键词 秀珍菇 生物学性状 RAPD 遗传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作物模拟模型研究概况与展望 被引量:13
2
作者 严力蛟 沈秀芬 +2 位作者 周煦朝 孙永飞 何敏 《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126-132,137,共8页
较为详尽地介绍了作物生产系统动态模拟的缘起、内涵、发展历程、主要流派、国外研制的主要作物模拟模型,最后对作物模拟模型的发展方向作了展望。
关键词 作物 模拟模型 动物模拟 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瘟病菌稳定菌株筛选研究初报 被引量:5
3
作者 项寿南 薛石玉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5期11-12,共2页
筛选一套致病谱各异的稻瘟病稳定菌株,对水稻品种的基因分析和抗谱测定等研究将起重要作用。自1985年以来,从不同类型稻区采集的大批稻瘟病标样中分离出179个单孢菌株。经初筛和复测得到Li204、Li354、Li271、Li564、Li532和Li67等6个... 筛选一套致病谱各异的稻瘟病稳定菌株,对水稻品种的基因分析和抗谱测定等研究将起重要作用。自1985年以来,从不同类型稻区采集的大批稻瘟病标样中分离出179个单孢菌株。经初筛和复测得到Li204、Li354、Li271、Li564、Li532和Li67等6个致病性稳定,且分属于不同小种群的代表性菌株。初筛结果表明,各菌群虽都有部分菌株表现明显的变异性,但有些菌群是较为稳定的,如ZD群菌株的群稳定率高达84%,其小种稳定率亦达68%;ZB群菌株与之接近。此外,试验中还发现,某些菌株的致病性变异情况相当复杂,即不仅表现群内及群间变异,而且还会发生籼、粳菌型间的互变(即籼型菌株 粳型菌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瘟病 菌株 变异 稳定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茎蘖等穗期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董祖淦 洪菊莲 +2 位作者 吕周林 谢海松 吕伟德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1994年第4期214-217,共4页
经5年试验,对水稻三种熟制11个品种不同时期的分蘖挂牌观察表明,因熟制、品种、密度等的不同,分蘖出生迟早、数量和成穗率差异较大,但本田分蘖成穗率均与分蘖出生于移栽后的无数呈直线负相关。由于分蘖成率下降呈连续变化,故茎... 经5年试验,对水稻三种熟制11个品种不同时期的分蘖挂牌观察表明,因熟制、品种、密度等的不同,分蘖出生迟早、数量和成穗率差异较大,但本田分蘖成穗率均与分蘖出生于移栽后的无数呈直线负相关。由于分蘖成率下降呈连续变化,故茎蘖数与最后穗数相同的日期,不宜称之为“有效分蘖终止期”,而以改称为“茎蘖等穗期”为宜。“等穗期”出生的分蘖成穗率较为稳定约60%左右,在总数构成中,约有1/4~1/5是由“等穗期”后低成穗分蘖期的分蘖成穗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分蘖 成穗率 有效分蘖 茎蘖等穗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杂交早稻威优48-2干物质积累、分配及转运特性的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董祖淦 洪菊莲 蒋世懿 《浙江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1991年第2期57-60,共4页
南方稻区在早稻杂交优势利用方面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由于推广的组合如威优35生育期偏长,影响连晚适时移栽,大面积推广受到限制。近年来新选育的杂交组合威优48-2(V 48-2),各地试种、示范,普遍表现熟期适中,高产稳产,种植面积迅速扩... 南方稻区在早稻杂交优势利用方面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由于推广的组合如威优35生育期偏长,影响连晚适时移栽,大面积推广受到限制。近年来新选育的杂交组合威优48-2(V 48-2),各地试种、示范,普遍表现熟期适中,高产稳产,种植面积迅速扩大。为加快该组合的推广应用,许多学者对该组合的特征特性、高产栽培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早稻 威优48-2 干物质积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捕食性天敌在单季稻田与非稻田生境间的迁移规律及其保护利用 被引量:15
6
作者 刘志龙 王连生 +5 位作者 杜一新 俞晓平 吕仲贤 郑许松 梅晓青 潘慧萍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1999年第6期344-348,共5页
以陷阱法研究了浙西南山区单季稻区4种不同非稻田生境与稻田间捕食性天敌的迁移规律。初步探明各生境中捕食性天敌种库资源丰富,由蜘蛛、蛙、鞘翅目捕食性昆虫和革翅目捕食性昆虫组成,蜘蛛占捕食性天敌总数的385%-75、0%,... 以陷阱法研究了浙西南山区单季稻区4种不同非稻田生境与稻田间捕食性天敌的迁移规律。初步探明各生境中捕食性天敌种库资源丰富,由蜘蛛、蛙、鞘翅目捕食性昆虫和革翅目捕食性昆虫组成,蜘蛛占捕食性天敌总数的385%-75、0%,种类有9科 13种,优势种是拟水狼蛛;水稻移栽后的一个月内,捕食性天敌在稻田与非稻田生境间迁移活跃,从非稻田生境迁入稻田中的捕食性天敌是迁出数量的1.1-2.7倍;并在稻田内进行了减少施药次数试验,证明在水稻生长前期利用天敌控制稻飞虱为害,从而减少用药次数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捕食性天敌 稻田生境 非稻田生境 迁移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效唑对小麦抗倒性及产量构成的影响 被引量:15
7
作者 董祖淦 洪菊莲 +2 位作者 傅小琼 吴绍华 叶选廉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1992年第1期20-25,共6页
小麦丽恢4号于拨节期喷施200~300ppm MET每亩50kg,具有控制株高,提高株高构成指数,基部节间增粗,茎壁增厚和增加重长比,从而有效控制倒伏的效果;同时具有提高上部叶片叶绿素含量,增加每穗粒数和提高粒重的显著增产效果。
关键词 小麦 多效唑 倒伏 产量构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西南山区稻瘟病菌生理小种与控制对策 被引量:8
8
作者 项寿南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1期2-5,共4页
稻瘟病是浙西南山区水稻的最主要病害。1981—1988年,先后从全区9县(市)有代表性稻区采集的若干穗颈瘟标样中分离出522个单孢有效菌株,用我国鉴别品种鉴定出7群20个生理小种。其中以中B_(15)小种分布最广,出现频率最高。位于本区东南部... 稻瘟病是浙西南山区水稻的最主要病害。1981—1988年,先后从全区9县(市)有代表性稻区采集的若干穗颈瘟标样中分离出522个单孢有效菌株,用我国鉴别品种鉴定出7群20个生理小种。其中以中B_(15)小种分布最广,出现频率最高。位于本区东南部的青田、景宁等县仅分布籼型小种:本区北部的缙云县籼、粳小种基本并重;其余6县(市)各出现了一些粳型小种,但都以籼型小种为主。消长动态的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汕优6号种植面积的不断缩小,中B_(15)及中C_(15)等小种的出现频率下降,而致病谱广的中B_3近年来迅速上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瘟病菌 生理小种 控制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酸性离子水与100℃水温对蕨菜杀菌效果比较 被引量:3
9
作者 潜祖琪 章根儿 +1 位作者 诸葛华 叶培群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7期54-55,共2页
采用强酸性离子水和100℃水温及两者组合,在不同时间内对小包装蕨菜进行杀菌处理,并检测了菌落总数、大肠菌群及感观情况,综合各要素,初步得出了以强酸性离子水处理5~10min后再100℃水温煮5~10min为理想的杀菌方案。
关键词 强酸性离子水 蕨菜 杀菌处理 100℃水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稻节培养基对稻瘟病菌产孢量的影响 被引量:1
10
作者 项寿南 童雪松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1993年第1期49-51,共3页
在稻瘟病菌(Pyricularia oryzae)生理分化以及水稻种质资源的抗瘟性接种测定等的研究中,常需培养不同菌株的孢子。国内外曾先后作过诱发稻瘟病菌产孢方法及筛选适宜产孢培养基。但在不同水稻茎节培养基与稻瘟病菌产孢间的相互影响方面... 在稻瘟病菌(Pyricularia oryzae)生理分化以及水稻种质资源的抗瘟性接种测定等的研究中,常需培养不同菌株的孢子。国内外曾先后作过诱发稻瘟病菌产孢方法及筛选适宜产孢培养基。但在不同水稻茎节培养基与稻瘟病菌产孢间的相互影响方面尚未见报道。我们自1987年以来在利用稻节繁殖稻瘟病菌孢子的试验过程中,发现同一菌株的产孢量随稻节不同而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节培养基 稻瘟病菌 孢子形成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菜用大豆8901的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 被引量:3
11
作者 张伟梅 《大豆通报》 2000年第5期16-16,共1页
关键词 菜用大豆 菜豆8901 特征特性 栽培技术 春毛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春玉米两种叶片类型品种的适宜种植密度
12
作者 董祖淦 吕周林 洪菊莲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1993年第2期72-77,共6页
春玉米两种叶片类型品种不同密度处理研究结果表明:紧凑型玉米掖单12以亩栽5000株亩产最高达507.8kg,比平展型玉米丹玉13亩产最高处理区亩栽4000株增9.1%。两品种的最终生物产量均随密度增大而提高,但丹玉13的经济系数相应下降,营养器... 春玉米两种叶片类型品种不同密度处理研究结果表明:紧凑型玉米掖单12以亩栽5000株亩产最高达507.8kg,比平展型玉米丹玉13亩产最高处理区亩栽4000株增9.1%。两品种的最终生物产量均随密度增大而提高,但丹玉13的经济系数相应下降,营养器官的重比例随之增大,而掖单12则相对比较稳定。掖单12植株相对较矮,上部10叶特别是穗上5叶的叶开角及叶尖角、出叶左右偏角明显变小,其离茎秆0~20cm水平向分布的叶面积比例达丹玉13的1.5倍,这是它适宜密植达到增穗增产的基本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玉米 品种 叶片类型 密度 玉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西南山区单季稻纹枯病发生和流行因素初步探讨
13
作者 刘志龙 王连生 杜一新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1999年第6期353-355,共3页
调查及试验结果表明,影响山区单季稻纹枯病发生、流行的主要因子为气候条件、海拔高度、水稻品种及生育期和肥水管理等。纹枯病的防治应以农业防治为基础,因地制宜重点抓好关键生育期的药剂防治。在多种病虫同步发生时,选用对口农药... 调查及试验结果表明,影响山区单季稻纹枯病发生、流行的主要因子为气候条件、海拔高度、水稻品种及生育期和肥水管理等。纹枯病的防治应以农业防治为基础,因地制宜重点抓好关键生育期的药剂防治。在多种病虫同步发生时,选用对口农药及混配混用等综合防治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区 单季稻 稻纹枯病 流行因素 发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杂交稻汕优62-16的选育、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
14
作者 薛石玉 项寿南 钟汉春 《浙江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1993年第3期120-122,共3页
选用国内外多个抗源材料,以1R26为轮回亲本,采用回交法经连续7年的选择,选育出新恢复系(?)恢62-16,并将其与不育系珍汕97A配组,育成了中籼型杂交稻新组合——汕优62-16。该组合对稻瘟病抗性较强,抗(?)广,且中抗稻飞虱,米质佳,食味好,秧... 选用国内外多个抗源材料,以1R26为轮回亲本,采用回交法经连续7年的选择,选育出新恢复系(?)恢62-16,并将其与不育系珍汕97A配组,育成了中籼型杂交稻新组合——汕优62-16。该组合对稻瘟病抗性较强,抗(?)广,且中抗稻飞虱,米质佳,食味好,秧龄弹性好,耐迟栽,该组合恢复系花粉量大,制种易获高产。此外,本文还针对该组合生育特性扼要介绍了相应的栽培要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稻 品种 育种 栽培 水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新品种丽恢4号的选育、特征特性及栽培要点
15
作者 王仲明 章根儿 胡为涛 《浙江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1991年第2期69-72,95,共5页
丽恢4号是丽水地区农科所1976年杂交,1985年育成的小麦新品种,经5年试验试种,表现穗大粒多、高产稳产、适应性广、品质较好、熟期适中、白壳无芒,群众颇为欢迎。经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同意,1989年12月20日丽水地区农作物品种审... 丽恢4号是丽水地区农科所1976年杂交,1985年育成的小麦新品种,经5年试验试种,表现穗大粒多、高产稳产、适应性广、品质较好、熟期适中、白壳无芒,群众颇为欢迎。经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同意,1989年12月20日丽水地区农作物品种审定小组审定通过,准予在中低山区、河谷平原推广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新品种 丽恢4号 选育 栽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抗赤育种几个问题的讨论
16
作者 王仲明 《浙江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1989年第5期227-230,共4页
小麦赤霉病在我国长江中、下游的湘、鄂、赣、皖、苏、沪、浙及闽等主要麦区,以及日本九州地区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流行,成为这些地方小麦高产稳产的主要障碍。据丽水地区的调查统计,建国38年来,穗发病率在50%以上、减产20%以上的重发... 小麦赤霉病在我国长江中、下游的湘、鄂、赣、皖、苏、沪、浙及闽等主要麦区,以及日本九州地区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流行,成为这些地方小麦高产稳产的主要障碍。据丽水地区的调查统计,建国38年来,穗发病率在50%以上、减产20%以上的重发年占18.2%;穗发病率在30~50%、减产10~20%的中发年占30.3%;穗发病率在10~20%、减产10%以下的轻病年占51.5%。赤霉病的严重发生,不仅造成小麦减产,而且受污染的籽粒对人畜有毒害,甚至完全失去应用价值。选育和推广抗病品种,是病害流行地区防治赤霉病,夺取小麦高产稳产最经济有效的措施。本所自1974年以来开展了抗赤育种工作,已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现将主要情况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抗病性 流种 赤霉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