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逻辑框架探解 被引量:6
1
作者 陈华兴 《浙江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72-180,共9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具有其自身的内在逻辑结构。本文通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内容——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内在逻辑一致性的研究,揭示了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具有其自身的内在逻辑结构。本文通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内容——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内在逻辑一致性的研究,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对象、主题和精神实质,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逻辑的核心内容、逻辑的理论展开等体系构件,并把理论体系与具体实践结合起来,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逻辑和历史(现实)的统一性,探解和勾勒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体系框架、理论层次和逻辑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理论体系 逻辑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逻辑 被引量:1
2
作者 林吕建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2-7,155,共6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飞跃的重要理论成果,整个理论体系具有复杂的逻辑关系,研究理论体系的逻辑继承,探寻理论体系的逻辑脉络,展望理论体系的逻辑发展,对于在新的实践中继续发展与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飞跃的重要理论成果,整个理论体系具有复杂的逻辑关系,研究理论体系的逻辑继承,探寻理论体系的逻辑脉络,展望理论体系的逻辑发展,对于在新的实践中继续发展与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理论体系 内在逻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接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被引量:1
3
作者 陈华兴 黄宇 《浙江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22-133,共12页
本文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实践双重视角出发,揭示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存在和发展的基本形态和根本动力;阐述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战略布局不断完善,才能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本文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实践双重视角出发,揭示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存在和发展的基本形态和根本动力;阐述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战略布局不断完善,才能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阐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新时期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行动纲领,强调新的时代、新的实践、新的挑战下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必须全面深化改革开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革开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接续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完整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
4
作者 陈华兴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4-19,155,共6页
社会主义的本质内涵是"生产力发展"与"社会公平和谐"的有机统一。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无序失范也不是社会主义,生产力和社会和谐的统一是社会主义之为社会主义的内在本质。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把生产力发展和... 社会主义的本质内涵是"生产力发展"与"社会公平和谐"的有机统一。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无序失范也不是社会主义,生产力和社会和谐的统一是社会主义之为社会主义的内在本质。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把生产力发展和共同富裕看成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从而初步廓清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胡锦涛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把社会公平和谐看成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从而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更加明确、更加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主义本质 生产力发展 社会公平和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重要论述探析
5
作者 马彬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43-46,共4页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和把握达到了一个新高度。我们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深入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认识和把握规律与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具有根本一致性,是在新...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和把握达到了一个新高度。我们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深入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认识和把握规律与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具有根本一致性,是在新形势下做好工作的一项重要本领,有助于坚定理想信念。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实现路径主要包括理论学习、历史研究和实践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规律 马克思主义 实事求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构的理论资源与方法论 被引量:6
6
作者 唐晓燕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112-117,152,共7页
理论资源与方法论把握的准确性直接影响价值观研究的科学性。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世界社会主义价值观念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演进史、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是科学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须秉承的理论资源。合目的性与合规... 理论资源与方法论把握的准确性直接影响价值观研究的科学性。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世界社会主义价值观念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演进史、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是科学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须秉承的理论资源。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学理性与实践性相统一、相对稳定性与动态变化性相统一、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是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方法论。基于此,我们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构的初步设想:共同富裕、民主法治、文明互助、人本和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理论资源 方法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两条线路
7
作者 陈华兴 张光斌 《浙江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06-114,共9页
经典社会主义认为社会主义应该首先在西欧发达资本主义取得胜利,但历史的发展并没有得到验证。马克思的"跨越思想"产生一百多年来对世界格局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建立及解体,中国社会主义的建立及快速... 经典社会主义认为社会主义应该首先在西欧发达资本主义取得胜利,但历史的发展并没有得到验证。马克思的"跨越思想"产生一百多年来对世界格局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建立及解体,中国社会主义的建立及快速发展都对世界社会主义形势产生了重大影响。"跨越思想"是落后国家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一个重要理论,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落后国家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理论支撑。实践证明:只有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才能促进生产力的巨大发展,赢得较于资本主义的发展优势,最终走向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主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主义的两条线路 “跨越思想”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参与式民主和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 被引量:8
8
作者 万斌 董石桃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8-13,155,共6页
参与式民主对中国民主政治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在中国有着广阔的成长空间。参与式民主的理念蕴含着社会主义民主的核心价值追求,它的民主发展思路也为中国民主转型提供了一种基本路径选择,这种路径选择突出了基层民主和党内民主作为中... 参与式民主对中国民主政治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在中国有着广阔的成长空间。参与式民主的理念蕴含着社会主义民主的核心价值追求,它的民主发展思路也为中国民主转型提供了一种基本路径选择,这种路径选择突出了基层民主和党内民主作为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突破口有着重要的地位。参与式民主也是中国社会民主治理的现实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参与式民主 公民参与 基层民主 社会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省新型城市化与地方行政体制改革 被引量:1
9
作者 王一胜 《浙江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21-224,共4页
中共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在论述政治体制改革时则强调要建立中国特色的行政体制,优化行政层级和行政区划设置,有条件的地方可探索省直接管理县(市)改革,深化乡镇行... 中共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在论述政治体制改革时则强调要建立中国特色的行政体制,优化行政层级和行政区划设置,有条件的地方可探索省直接管理县(市)改革,深化乡镇行政体制改革。本文认为中国特色的城市体系与行政体系应该基本相配套,因此建设新型城市化,就必须加快地方行政体制改革,建构新型的城乡一体化地方行政体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政体制改革 城市化 浙江省 城乡一体化 中国特色 政治体制改革 行政区划设置 地方行政体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仪式的实践与乡村共同体重塑--关于浙江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的思考 被引量:25
10
作者 张秀梅 《浙江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08-113,共6页
仪式具有凝聚社会团结和强化集体力量的作用。当下,面对乡村共同体解构的危机,如何赋予仪式新的形态、功能和意义以发挥其作用?浙江省农村文化礼堂建设中仪式活动的回归与再造就是一种探索,这些仪式活动具有角色转换、社会互动、情感联... 仪式具有凝聚社会团结和强化集体力量的作用。当下,面对乡村共同体解构的危机,如何赋予仪式新的形态、功能和意义以发挥其作用?浙江省农村文化礼堂建设中仪式活动的回归与再造就是一种探索,这些仪式活动具有角色转换、社会互动、情感联结、社会控制、教育传承等功能。因此,发挥好仪式的功能以促进乡村社会共同体意识的形成、共同体精神的传承,对探索实现乡村共同体的重塑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仪式 功能 共同体 农村文化礼堂 浙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式隔代抚育”现象论析 被引量:32
11
作者 徐友龙 周佳松 凌雁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95-99,159,共6页
家庭生活方式的现实运行不只是个体选择的结果,更是社会转型下国家与社会互动的一种制度化建构的产物。'中国式隔代抚育'作为我国现代化进程中伴随社会深刻变迁出现的一种普遍现象,不能被简单理解成我国传统家庭主义文化的自然... 家庭生活方式的现实运行不只是个体选择的结果,更是社会转型下国家与社会互动的一种制度化建构的产物。'中国式隔代抚育'作为我国现代化进程中伴随社会深刻变迁出现的一种普遍现象,不能被简单理解成我国传统家庭主义文化的自然延续,而是社会转型过程中若干制度安排缺失的结果,主要是国家家庭保障制度、劳动就业制度不尽完善以及义务教育被过度产业化等。显然,其引发的问题对儿童、父母、家庭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带来了多方面影响。为有效改变这种'抚育困境',应该从国家战略发展的高度予以重视,加强制度创新,构建由国家、社会、市场、家庭共同参与的现代儿童抚育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隔代抚育 代际关系 国家与社会 制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三重向度 被引量:4
12
作者 唐晓燕 《浙江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11-116,共6页
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具有三重向度——批判向度、建构向度、超越向度。批判向度是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基本向度,意识形态批判理论是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基本内容。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建构向度的存在具有充分的文本依据,在《德意志意识... 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具有三重向度——批判向度、建构向度、超越向度。批判向度是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基本向度,意识形态批判理论是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基本内容。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建构向度的存在具有充分的文本依据,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及其后的诸多著述中,马克思将一般意识形态置于社会运行整体结构中加以理解。超越意识形态是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根本旨趣,马克思提示了超越德意志意识形态以及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方法与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识形态 向度 批判 建构 超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活方式变迁视域下城市公共治理走向研究——以杭州为例 被引量:4
13
作者 唐晓燕 《浙江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25-129,共5页
生活回归本位使得生活方式引起愈来愈多的关注。生活方式变迁与公共治理存在复杂连结关系。市民生活方式的变迁为城市公共治理达至善治提供了客观条件也提出了现实要求。近年来,杭州公共治理层面的创新实践成效显著,但与善治目标仍存在... 生活回归本位使得生活方式引起愈来愈多的关注。生活方式变迁与公共治理存在复杂连结关系。市民生活方式的变迁为城市公共治理达至善治提供了客观条件也提出了现实要求。近年来,杭州公共治理层面的创新实践成效显著,但与善治目标仍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全面提升城市治理的层次与水平,须建立多元治理主体结构,健全多中心治理模式,革新公共治理工具,完善民主治理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活方式 公共治理 善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批判、建构与超越:《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意识形态理论的三重逻辑 被引量:2
14
作者 唐晓燕 《社会主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25-30,共6页
《德意志意识形态》清楚呈现出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存在批判、建构、超越三重逻辑。《圣布鲁诺》章、《圣麦克斯》章接续《神圣家族》,完成了对狭义理解的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批判。《费尔巴哈》章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基础上确立... 《德意志意识形态》清楚呈现出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存在批判、建构、超越三重逻辑。《圣布鲁诺》章、《圣麦克斯》章接续《神圣家族》,完成了对狭义理解的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批判。《费尔巴哈》章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基础上确立了唯物史观的立场,实现了对一般意识形态理解与批判的存在论革命。唯物史观确立后,马克思对意识形态的内涵与功能作了建构逻辑上的全新理解,呈现出意识形态阐释视角从哲学存在论向政治社会学、从发生学向功能学的转换。马克思指明了超越意识形态的理论道路和经验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意志意识形态》 唯物史观 社会存在 社会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道德自觉何以养成——“最美现象”从“盆景”到“风景”、“风尚”的形成机制探索 被引量:8
15
作者 陈华兴 唐晓燕 《浙江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50-155,共6页
在伦理道德生存面临前所未有艰难境况的背景下,浙江涌现出的一批道德典型所彰显出的良善德行被誉为"最美现象"。"最美现象"的伦理本质内涵是个体道德自觉的充分释放,蕴含道德行为褒奖、道德资源确证、道德环境重塑... 在伦理道德生存面临前所未有艰难境况的背景下,浙江涌现出的一批道德典型所彰显出的良善德行被誉为"最美现象"。"最美现象"的伦理本质内涵是个体道德自觉的充分释放,蕴含道德行为褒奖、道德资源确证、道德环境重塑的伦理价值。"最美现象"由"盆景"到"风景"、"风尚",道德行为由个别到一般、特殊到普遍的过程,是内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进一步推动"最美现象"普遍化,需遵循公民道德建设的一般规律,通过一系列机制的建立健全来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最美现象 道德自觉 道德发生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毛泽东的人民主体价值观及其当代价值——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一百二十周年 被引量:3
16
作者 陈华兴 黄宇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4-13,155,共11页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建设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基础与思想源泉。毛泽东宏大而又深邃的思想体系中蕴含着一套完整而又独特的价值观,即毛泽东的人民主体价值观,其中蕴含人民主体、人民至上...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建设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基础与思想源泉。毛泽东宏大而又深邃的思想体系中蕴含着一套完整而又独特的价值观,即毛泽东的人民主体价值观,其中蕴含人民主体、人民至上、人民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群众路线、人民代表大会、党的领导等一系列重要概念。毛泽东的人民主体价值观对当代中国共产党人价值观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泽东思想 人民主体 价值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礼仪变迁与传统工匠的现代转型--以永康手艺人为例 被引量:2
17
作者 王一胜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91-96,158,共6页
1949年以来中国农村工业化的兴起,成为中国工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礼仪变迁的角度出发,以永康手艺人的礼仪及其变迁为例,论述传统手工业与工匠的现代转型。礼仪变迁对手工业与工匠现代转型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手艺人的... 1949年以来中国农村工业化的兴起,成为中国工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礼仪变迁的角度出发,以永康手艺人的礼仪及其变迁为例,论述传统手工业与工匠的现代转型。礼仪变迁对手工业与工匠现代转型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手艺人的称呼礼仪与手艺人身份地位的提高;二是乡土礼仪的行业化对行业集群化的影响;三是手艺人礼仪的淡化与现代工厂制度的兴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礼仪 传统工匠 社会变迁 浙江永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的存在论革命何以可能——重思马克思对黑格尔哲学三重颠倒的校正 被引量:2
18
作者 唐晓燕 《学术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28-34,共7页
意识形态降生之初归属近代认识论谱系。黑格尔哲学追求思维与存在的统一(虽然是在理念层面),开启了理解意识形态的存在论之路。思维与存在统一原则也是马克思借以实现对意识形态理解与批判存在论革命倚重的基本原则。马克思正是通过对... 意识形态降生之初归属近代认识论谱系。黑格尔哲学追求思维与存在的统一(虽然是在理念层面),开启了理解意识形态的存在论之路。思维与存在统一原则也是马克思借以实现对意识形态理解与批判存在论革命倚重的基本原则。马克思正是通过对黑格尔的国家观、精神异化观及哲学思辨方法内在颠倒的校正,得以实现意识形态批判的存在论革命。这一革命是对源起于笛卡尔、终结于黑格尔的全部西方近代哲学存在论根基的颠覆。完成意识形态批判存在论革命后,马克思对意识形态的理解突破了认识论框架而进入了政治社会学视域,意识形态探讨方式由哲学思辨转向社会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意识形态 存在论 黑格尔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恩格斯政府公共性思想探析 被引量:1
19
作者 余华 《浙江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35-139,共5页
追求为着"人的解放"的真实公共性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根本旨趣。马克思从人的感性实践活动出发,从人类历史生存实践的深层根源,揭示了人本质上是类存在物,公共性是人生存与发展的根本方式,每个人的自由发展,即是人类实践公共... 追求为着"人的解放"的真实公共性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根本旨趣。马克思从人的感性实践活动出发,从人类历史生存实践的深层根源,揭示了人本质上是类存在物,公共性是人生存与发展的根本方式,每个人的自由发展,即是人类实践公共性累积的成果,也是人类公共性发展的根本内涵与指向。与近现代政治思想家不同,马克思、恩格斯突破了资产阶级的狭隘眼界,认为国家(广义的政府)并不必然代表"公共性",国家虽然是应社会公共性的要求而产生的,具有名义上的"公共性",但在存在阶级对立的社会,国家的"公共性"是"虚假的",其实质上代表的是统治阶级的利益。只有"消灭"阶级和国家,建立"自由人联合体",才能达致体现真实公共性的"人类化社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性 马克思恩格斯 国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恩格斯的政府公共性理念及其对构建服务型政府的启示 被引量:1
20
作者 余华 《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91-96,共6页
马克思主义学说中蕴含着丰富的公共性思想。马克思恩格斯的政府公共性理念,以消解国家公共性异化,追求为着"人的解放"的真实公共性为根本旨趣。构建服务型政府,是中国行政改革和政府转型的重要取向和目标,在马克思主义政府公... 马克思主义学说中蕴含着丰富的公共性思想。马克思恩格斯的政府公共性理念,以消解国家公共性异化,追求为着"人的解放"的真实公共性为根本旨趣。构建服务型政府,是中国行政改革和政府转型的重要取向和目标,在马克思主义政府公共性理念的指导下,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公共利益的实现为终极追求目标,推进民主法治建设,加强政府权力的法治约束与监督,建立国家与社会的良性互动,寻求公共性与效率的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恩格斯 政府公共性 服务型政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