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逻辑框架探解 |
陈华兴
|
《浙江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6
|
|
2
|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逻辑 |
林吕建
|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1 |
1
|
|
3
|
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接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
陈华兴
黄宇
|
《浙江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4 |
1
|
|
4
|
完整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 |
陈华兴
|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1 |
0 |
|
5
|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重要论述探析 |
马彬
|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
2021 |
0 |
|
6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构的理论资源与方法论 |
唐晓燕
|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2 |
6
|
|
7
|
试论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两条线路 |
陈华兴
张光斌
|
《浙江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5 |
0 |
|
8
|
参与式民主和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 |
万斌
董石桃
|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1 |
8
|
|
9
|
浙江省新型城市化与地方行政体制改革 |
王一胜
|
《浙江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3 |
1
|
|
10
|
仪式的实践与乡村共同体重塑--关于浙江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的思考 |
张秀梅
|
《浙江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8 |
25
|
|
11
|
“中国式隔代抚育”现象论析 |
徐友龙
周佳松
凌雁
|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9 |
32
|
|
12
|
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三重向度 |
唐晓燕
|
《浙江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5 |
4
|
|
13
|
生活方式变迁视域下城市公共治理走向研究——以杭州为例 |
唐晓燕
|
《浙江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2 |
4
|
|
14
|
批判、建构与超越:《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意识形态理论的三重逻辑 |
唐晓燕
|
《社会主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5 |
2
|
|
15
|
道德自觉何以养成——“最美现象”从“盆景”到“风景”、“风尚”的形成机制探索 |
陈华兴
唐晓燕
|
《浙江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3 |
8
|
|
16
|
论毛泽东的人民主体价值观及其当代价值——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一百二十周年 |
陈华兴
黄宇
|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3 |
3
|
|
17
|
礼仪变迁与传统工匠的现代转型--以永康手艺人为例 |
王一胜
|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5 |
2
|
|
18
|
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的存在论革命何以可能——重思马克思对黑格尔哲学三重颠倒的校正 |
唐晓燕
|
《学术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
2020 |
2
|
|
19
|
马克思恩格斯政府公共性思想探析 |
余华
|
《浙江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5 |
1
|
|
20
|
马克思恩格斯的政府公共性理念及其对构建服务型政府的启示 |
余华
|
《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15 |
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