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植物叶色突变体分类、变异机制与应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
作者 周夏雯 石从广 +3 位作者 周芳伟 徐梁 杨少宗 何秋伶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22-432,共11页
植物叶色变异是自然界中一种常见并且容易识别的现象,叶色变异通常会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效率,导致生长不良,因此曾被认为是不良变异而逐渐被淘汰。但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园林绿化的需求,叶色突变体逐渐受到关注。叶色突变体受到分... 植物叶色变异是自然界中一种常见并且容易识别的现象,叶色变异通常会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效率,导致生长不良,因此曾被认为是不良变异而逐渐被淘汰。但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园林绿化的需求,叶色突变体逐渐受到关注。叶色突变体受到分子水平的调控,导致叶绿体结构异常,光合作用受抑制,色素合成代谢通路异常,因此是研究色素代谢、叶绿体发育分化、光合作用等途径的理想材料,也可为品种改良提供重要信息。综述了近年来植物叶色突变体的研究进展,明确高等植物叶色突变体主要来源于自然突变和人工诱变,叶色突变体按颜色可分为黄化、黄绿、绿黄、绿白、白化、浅绿、白翠、条纹等几种类型;按叶色变化方式可分为单色突变、杂色突变和阶段性失绿,其遗传方式通常分为细胞核遗传、细胞质遗传和核质互作遗传;与正常绿色叶片植株相比,大多数叶色突变体叶片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都下降,二氧化碳的利用率降低;叶绿素、类胡萝卜素、类黄酮(主要是花青素)合成与代谢相关基因的突变以及与叶绿体分化发育相关基因的突变可解释叶色突变体发生的分子机制。叶色突变体可应用于园林绿化,并作为优良的实验材料广泛应用在基础研究和育种工作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色变异 叶绿素 叶绿体 类胡萝卜素 类黄酮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evelopment of NIR Responsive Upconversion Nanosensor for Turn-on Detection of 4-Nonylphenol
2
作者 HUANG Sili XU Kuncheng +5 位作者 YE Yiwen WEN Hongli CHEN Rihui SONG Wei CHEN Wei ABDUR Raheem Aleem 《发光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0-155,共16页
4-Nonylphenol(NP)is a kind of estrogen belonging to the endocrine disrupter,widely used in various agricultural and industrial goods.However,extensive use of NP with direct release to environment poses high risks to b... 4-Nonylphenol(NP)is a kind of estrogen belonging to the endocrine disrupter,widely used in various agricultural and industrial goods.However,extensive use of NP with direct release to environment poses high risks to both human health and ecosystems.Herein,for the first time,we developed near-infrared(NIR)responsive upconversion luminescence nanosensor for NP detection.The Förster resonance energy transfer based upconversion nanoparticles(UCNPs)-graphene oxide sensor offers highly selective and sensitive detection of NP in linear ranges of 5−200 ng/mL and 200−1000 ng/mL under 980 nm and 808 nm excitation,respectively,with LOD at 4.2 ng/mL.The sensors were successfully tested for NP detection in real liquid milk samples with excellent recovery results.The rare-earth fluoride based upconversion luminescence nanosensor with NIR excitation wavelength,holds promise for sensing food,environmental,and biological samples due to their high sensitivity,specific recognition,low LOD,negligible autofluorescence,along with the deep penetration of NIR excitation sourc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r^(3+)/Yb^(3+)/Nd^(3+) upconversion nanoparticles Förster resonance energy transfer ESTROGEN DETEC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成分对肠道菌群的调控作用及其健康效应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3
作者 储思远 钱利生 陈海敏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57-367,共11页
茶是世界上最受欢迎的健康饮料之一,富含茶多酚、茶多糖、茶色素和茶皂素等多种生物活性成分,对人体健康具有重要影响。肠道是一个复杂而稳定的生态系统,肠道微生态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肠道菌群是茶成分发挥生理调节作用和健康效应的... 茶是世界上最受欢迎的健康饮料之一,富含茶多酚、茶多糖、茶色素和茶皂素等多种生物活性成分,对人体健康具有重要影响。肠道是一个复杂而稳定的生态系统,肠道微生态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肠道菌群是茶成分发挥生理调节作用和健康效应的主要作用靶点,本文对近年来几种重要茶成分对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及其对机体健康的影响相关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茶成分主要通过靶向肠道菌群调节糖代谢和脂代谢,减轻炎症和肠道损伤,缓解情绪和记忆障碍以及调节昼夜节律,发挥其健康效应。阐明茶成分调控肠道菌群的内在作用机制将为更好地利用茶产品来改善肠道微生态,促进人体健康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多酚 茶色素 茶多糖 茶籽皂素 肠道菌群 健康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促兰科植物种子共生萌发机制及其产业化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
4
作者 叶岳宇 黎晓梅 +5 位作者 陈曼 王霞 蒋福升 张春椿 陈海敏 李石清 《浙江农业科学》 2024年第12期2944-2953,共10页
兰科植物大多花色艳丽极具观赏性,有些常作为药用,因此,具有重要的社会、经济和药用价值。但其种子细小无胚乳,自然条件难以正常萌发生长,大多通过营养繁殖,或通过人工组培等技术实现快速繁育。不过在特殊情况下,部分兰科植物在自然条... 兰科植物大多花色艳丽极具观赏性,有些常作为药用,因此,具有重要的社会、经济和药用价值。但其种子细小无胚乳,自然条件难以正常萌发生长,大多通过营养繁殖,或通过人工组培等技术实现快速繁育。不过在特殊情况下,部分兰科植物在自然条件下也可以实现种子繁殖,即在内生菌的共生帮助下种子可正常成苗。而在这过程中,内生菌为种子提供了营养、激素和增强植物对环境胁迫的抗性等作用;科学促进这种良好协作关系的建立,有利于快速、高效培育优质兰科植物种苗。因此,本文通过兰科植物与其内生菌互作方面的研究分析对其种子共生萌发机制进行综述,并以兰科植物天麻、白及和铁皮石斛为例,阐释共生萌发技术在产业化上的实际生产应用价值,实现兰科植物种质资源保护并促进其科学开发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生菌 兰科植物 共生萌发 产业化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秦岭山区林下西洋参种植实践与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韩彦斌 高言 +3 位作者 祝红 王长江 张晓 梁宗锁 《西北园艺》 2024年第3期1-3,共3页
陕西留坝县为全国三大西洋参产区及良种繁育基地之一,目前全县西洋参留存达到3 000亩,年采挖400亩左右,年产鲜参200 t,年综合产值5 000万元。近年来,留坝立足生态资源丰饶、生态价值显著的区域优势,大力推广林下西洋参种植。为进一步规... 陕西留坝县为全国三大西洋参产区及良种繁育基地之一,目前全县西洋参留存达到3 000亩,年采挖400亩左右,年产鲜参200 t,年综合产值5 000万元。近年来,留坝立足生态资源丰饶、生态价值显著的区域优势,大力推广林下西洋参种植。为进一步规范提升林下西洋参种植技术,根据不同海拔、坡度、透光性、土壤和种植模式,在留坝选取4块示范林地,以每年各林地西洋参的出苗率和保苗率为标准,分析不同林地西洋参种植效果,提出了生产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岭山区 林下种植 西洋参 技术要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林下淫羊藿栽培管护技术
6
作者 韩彦斌 祝红 夏鹏国 《西北园艺》 2024年第11期34-35,F0002,共3页
淫羊藿为临床常用中药材,是陕西省留坝县近两年新引进的主推中药材品种之一,目前发展稳步向好。总结了留坝县林下淫羊藿的栽培技术及管护要点,以供生产者借鉴。
关键词 留坝县 淫羊藿 林下栽培 技术要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蚕AGO1蛋白结合RNA的分离与鉴定 被引量:1
7
作者 杨帆 高珍 +4 位作者 马亚飞 蒋彩英 吕正兵 盛清 聂作明 《蚕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46-352,共7页
RNA诱导的基因沉默复合体(RNA-induced silencing complex,RISC)核心蛋白为Argonaute(AGO)家族蛋白,作为miRNA及RNAi功能途径中的关键蛋白,能够结合miRNA和siRNA,降解靶标基因mRNA或抑制其翻译。因此,利用AGO蛋白抗体通过免疫沉淀分离... RNA诱导的基因沉默复合体(RNA-induced silencing complex,RISC)核心蛋白为Argonaute(AGO)家族蛋白,作为miRNA及RNAi功能途径中的关键蛋白,能够结合miRNA和siRNA,降解靶标基因mRNA或抑制其翻译。因此,利用AGO蛋白抗体通过免疫沉淀分离其结合RNA是目前规模化分离鉴定miRNA及相关小RNA靶基因的重要方法。首先对家蚕AGO1基因进行克隆表达和抗体制备,用自制的兔多克隆抗体免疫沉淀家蚕组织内源BmAGO1蛋白,成功分离BmAGO1蛋白结合的RNA;同时在BmN细胞中采用6×His标签融合表达BmAGO1蛋白,用His单抗免疫沉淀His-BmAGO1蛋白,同样成功分离获得其结合RNA。qRT-PCR检测发现,BmAGO1蛋白结合的RNA中含有家蚕miRNA靶基因BmEm4的mRNA。研究结果为批量鉴定家蚕miRNA靶基因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深入研究BmAGO1蛋白在家蚕中的功能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蚕 BmAGO1蛋白 免疫共沉淀 AGO结合RNA miRNA靶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出芽短梗霉Aureobasidium sp.SRF的菌株特性分析及胞外多糖结构鉴定 被引量:2
8
作者 罗祥莲 张殿朋 +4 位作者 王翰 魏步云 李欧 王升厚 赵洪新 《微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2020年第1期15-25,共11页
菌株SRF是1株从意大利树莓(Rubus corchorifolius)果实表面分离、可产胞外多糖的新菌株。在鉴定其分类归属的基础上,对其产生的胞外多糖进行了结构分析和发酵条件优化,为寻找微生物多糖提供新的菌株,为开发利用资源微生物提供借鉴。通... 菌株SRF是1株从意大利树莓(Rubus corchorifolius)果实表面分离、可产胞外多糖的新菌株。在鉴定其分类归属的基础上,对其产生的胞外多糖进行了结构分析和发酵条件优化,为寻找微生物多糖提供新的菌株,为开发利用资源微生物提供借鉴。通过形态学和ITS序列对比分析进行菌株鉴定;通过薄层层析和红外光谱分析,确定胞外多糖结构;通过单因素检测试验,确定影响产糖量的主要因素;响应面Plackett-Burman和Box-Behnken设计筛选发酵产胞外多糖的最优条件。结果表明,出发菌株SRF隶属于出芽短梗霉属,命名为Aureobasidium sp.SRF;SRF所产胞外多糖为普鲁兰多糖;单因素检测表明,对多糖产量影响最大的因素为碳源浓度、氮源浓度、无机离子浓度,其次是碳源、氮源、无机离子、pH值;根据响应面结果确定最优发酵条件为麦芽糖8%(质量分数)、酵母提取物3%(质量分数)、钙离子0.3 g/L、pH 6,产糖量达5.93 g/L。SRF是1株来源于树莓浆果表面,可产胞外普鲁兰多糖的出芽短梗霉新菌株,是1株产微生物多糖的候选菌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出芽短梗霉 菌株特性 普鲁兰多糖 胞外多糖结构 响应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唑磷对斑马鱼H19和Sox2OT基因表达调控的影响 被引量:1
9
作者 乔嘉凯 杜羽亭 +3 位作者 贾龙略 张丹燕 黄涵年 郭江峰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91-299,共9页
长链非编码RNA (long non-coding RNA, lncRNA)是指长度大于200 nt且不具有编码蛋白质功能的一类RNA分子。当生物体暴露于环境污染物时,其lncRNA通常会异常表达,并与癌症等疾病的发生相关。采用亚致死浓度的三唑磷处理斑马鱼后,利用人... 长链非编码RNA (long non-coding RNA, lncRNA)是指长度大于200 nt且不具有编码蛋白质功能的一类RNA分子。当生物体暴露于环境污染物时,其lncRNA通常会异常表达,并与癌症等疾病的发生相关。采用亚致死浓度的三唑磷处理斑马鱼后,利用人源基因芯片初步筛选出了异常表达的斑马鱼lncRNA,并通过生物信息学软件预测了与lncRNA相互作用的微RNA(micro RNA, miRNA)及其靶基因,最后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了该miRNA及其靶基因在斑马鱼中的表达,从而构建起了长链非编码RNA-微RNA-信使RNA (lncRNA-miRNA-mRNA)的调控网络。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表明:与空白对照组相比,经三唑磷处理后,斑马鱼lncRNA Sox2OT基因的表达下调了35%;lncRNA H19基因的表达上调了1.41倍,而与其可能存在相互作用的dre-let-7c基因的表达则下调了78%,同时dre-let-7c的靶基因ddx18的表达上调了2.11倍;差异均达显著水平(P <0.05)。据此推测,在三唑磷的作用下,lncRNA H19可能作为靶基因ddx18的竞争性内源RNA而与dre-let-7c发生相互作用,从而调控靶基因ddx18的表达。因此,lncRNA H19、dre-let-7c及ddx18都有可能作为生物标志物用于监测三唑磷对环境和生物体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唑磷 斑马鱼 长链非编码RNA-微RNA-信使RNA 生物信息学 基因表达 污染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胞焦亡诱导在抗肿瘤治疗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0
作者 张梦丹(综述) 王毅刚(审阅)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51-257,共7页
细胞焦亡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种新型细胞死亡的方式,是一种受焦孔素(GSDM)家族调控的炎症性程序性细胞死亡,其主要特征是膜穿孔、细胞肿胀及细胞破裂。细胞焦亡发生的机制分为由GSDMD介导的Caspase-1和Caspase-4/-5/-11依赖性经典炎症小体... 细胞焦亡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种新型细胞死亡的方式,是一种受焦孔素(GSDM)家族调控的炎症性程序性细胞死亡,其主要特征是膜穿孔、细胞肿胀及细胞破裂。细胞焦亡发生的机制分为由GSDMD介导的Caspase-1和Caspase-4/-5/-11依赖性经典炎症小体途径和由GSDME介导的Caspase-3和颗粒酶依赖性非经典炎症小体途径等。近年来研究显示,细胞焦亡具有抑制和促进肿瘤发生发展的双重作用,并且细胞焦亡的诱导在抗肿瘤免疫治疗中也发挥双重效应:一方面通过促进炎症因子释放,形成肿瘤微环境,抑制抗肿瘤免疫,另一方面则通过引发抗肿瘤炎症反应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此外,细胞焦亡的诱导在化疗及其他联合治疗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进一步研究发现,中药及其提取物调控细胞焦亡的诱导对于治疗肿瘤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焦亡 焦孔素(GSDM)家族 GSDMD GSDME 肿瘤 抗肿瘤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荷叶的药理功效及功能食品开发 被引量:11
11
作者 孙佳秀 夏鹏国 梁宗锁 《浙江农业科学》 2021年第9期1874-1881,共8页
本文概述荷叶种质资源概况,分析荷叶中降脂活性成分及结构,并对其药理功效和功能食品开发进行了综述,通过对其资源和价值的探究阐述了荷叶功能性食品开发的必要性和实用性。对近几年的相关文献报道进行了综述,为进一步研究与开发提供参考。
关键词 荷叶 活性成分 减肥 降脂 功能食品开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叶青毛状根的诱导及其液体培养体系的研究 被引量:6
12
作者 向倩倩 杨佳瑶 +2 位作者 侯梓淇 杨宗岐 郭万里 《林业科技》 2019年第4期5-9,共5页
为建立三叶青毛状根的诱导和液体培养体系,采用发根农杆菌株系C58C1和ATCC15834进行毛状根的诱导,通过无菌三叶青叶片预培养、浸染、共培养、筛选、形态和PCR鉴定等过程获得三叶青毛状根根系,并对三叶青毛状根和两年生块根总黄酮进行比... 为建立三叶青毛状根的诱导和液体培养体系,采用发根农杆菌株系C58C1和ATCC15834进行毛状根的诱导,通过无菌三叶青叶片预培养、浸染、共培养、筛选、形态和PCR鉴定等过程获得三叶青毛状根根系,并对三叶青毛状根和两年生块根总黄酮进行比较分析。试验结果表明,发根农杆菌C58C1能从三叶青叶片诱导出毛状根,三叶青毛状根在不添加生长素的1/2MS液体培养基中生长状态良好,其总黄酮含量约是2年生三叶青块根的1/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叶青 毛状根 C58C1 黄酮 液体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丹参和藏丹参毛状根MYB和bHLH转录因子基因表达差异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王艳婷 郭妍宏 +4 位作者 王飞艳 方誉民 夏鹏国 梁宗锁 杨东风 《浙江农业科学》 2019年第9期1593-1600,1605,共9页
为了筛选参与丹参次生代谢的 MYB 和 bHLH 转录因子,选取47个 MYB 转录因子和47个 bHLH 转录因子基因进行分析。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的方法,比较藏丹参和紫花丹参毛状根 MYB 和 bHLH 的基因表达差异。结果表明:4个 MYB 和6个 bHLH 在藏... 为了筛选参与丹参次生代谢的 MYB 和 bHLH 转录因子,选取47个 MYB 转录因子和47个 bHLH 转录因子基因进行分析。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的方法,比较藏丹参和紫花丹参毛状根 MYB 和 bHLH 的基因表达差异。结果表明:4个 MYB 和6个 bHLH 在藏丹参中高表达,24个 MYB 和15个 bHLH 在丹参中高表达,19个 MYB 和26个 bHLH 在两种材料中表达差异不明显。这些差异表达基因可能与藏丹参高丹参酮和迷迭香酸积累以及低丹酚酸B积累有关。这为进一步研究藏丹参和紫花丹参次生代谢差异机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参 藏丹参 MYB转录因子 bHLH转录因子 基因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猪圆环病毒2型Cap蛋白在烟草叶绿体中的表达
14
作者 林优红 程霞英 +6 位作者 杨东风 姜永厚 邢少辰 韦正乙 韩蕊莲 梁宗锁 杨宗岐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50-356,共7页
猪圆环病毒2型(porcine circovirus type 2,PCV2)可读框2(open reading frame 2,ORF2)基因编码具有多个抗原表位的病毒衣壳(Cap)蛋白,能在机体内有效引发免疫反应并产生中和抗体,是预防和治疗猪圆环病毒病(porcine circovirus-associate... 猪圆环病毒2型(porcine circovirus type 2,PCV2)可读框2(open reading frame 2,ORF2)基因编码具有多个抗原表位的病毒衣壳(Cap)蛋白,能在机体内有效引发免疫反应并产生中和抗体,是预防和治疗猪圆环病毒病(porcine circovirus-associated disease,PCVAD)的主要抗原。但Cap蛋白高昂的生产成本限制了它的广泛应用。为了探索Cap蛋白新的生产途径,本研究选择烟草叶绿体为表达平台,构建了ORF2抗原基因烟草叶绿体表达载体pNK-a03,并通过基因枪法(gene biolistics)将表达载体导入烟草叶绿体中。转化植株经PCR和RT-PCR检测,证实ORF2抗原基因已整合进烟草叶绿体基因组中且正常转录。蛋白质印迹检测和ELISA分析表明,Cap蛋白在烟草叶绿体内获得有效表达,具有免疫活性。此外,种子萌发研究结果显示,转基因烟草植株F1代具有aadA抗性,目的基因可正常进行遗传。这些研究结果为探索Cap蛋白的新型表达途径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圆环病毒2型(PCV2) 可读框2(ORF2)基因 衣壳(Cap)蛋白 烟草叶绿体 基因枪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海出芽短梗霉(Aureobasidium sp.3A00493)菌株特征与胞外多糖特性分析
15
作者 潘镜宇 陈佳乐 +5 位作者 钱玙呈 刘鑫 杨昊宁 刘立 魏步云 赵洪新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71-81,共11页
普鲁兰糖(pullulan)是短梗霉属(Aureobasidium spp.)的一些菌产生的极具高附加值、开发价值的天然微生物多糖。然而不同来源的菌株在产糖量、抑菌活性、副产物含量等方面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寻找产糖量高、抑菌活性强、副产物少的优良菌... 普鲁兰糖(pullulan)是短梗霉属(Aureobasidium spp.)的一些菌产生的极具高附加值、开发价值的天然微生物多糖。然而不同来源的菌株在产糖量、抑菌活性、副产物含量等方面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寻找产糖量高、抑菌活性强、副产物少的优良菌株一直是研究人员关注的焦点。本研究的出发菌株3A00493是一株从太平洋深海沉积物中分离的产胞外多糖海洋微生物。通过形态学和显微镜观察、分子鉴定确定其分类归属;改变培养条件确定了其生长特性、最佳产糖条件;选择5种常见微生物作为指示菌,滤纸片法测定其抑菌活性;薄层层析和红外光谱分析了多糖结构。出发菌株3A00493是一株菌落乳白,细胞和菌丝体可转换生长,ITS和18S rDNA部分序列与报道短梗霉属(Aureobasidium sp.)同源性≥98%的海洋源出芽短梗霉菌;其最适生长温度为26℃,最适生长pH值为4,最适条件下产糖量达24.58 g/L;3A00493的代谢产物对4种指示菌具有较强抑菌活性;薄层层析和红外光谱测定结果表明3A00493产生的胞外多糖与普鲁兰糖标准品一致,确定为普鲁兰糖。出发菌株3A00493为一株产普鲁兰糖、代谢物抑菌活性较强、色素副产物少的海洋源出芽短梗霉新菌株。本研究为进一步研究海洋源产普鲁兰糖新菌3A00493奠定了理论基础,为寻找海洋源微生物多糖提供了新菌株,也为筛选和开发海洋资源微生物提供研究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出芽短梗霉 普鲁兰糖 结构鉴定 抑菌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蚕生物反应器表达A组轮状病毒结构蛋白VP7
16
作者 王蓓蕾 孙爱群 李司 《浙江农业科学》 2019年第8期1477-1481,共5页
A组轮状病毒(rotavirus,RV)是引起某些幼龄动物患急性胃肠炎的主要病原之一,给家畜养殖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VP7蛋白是RV最外层的糖蛋白,具有强抗原性和免疫原性。本研究构建了重组家蚕杆状病毒BmNPV-VP7,并分别感染家蚕细胞、家蚕5... A组轮状病毒(rotavirus,RV)是引起某些幼龄动物患急性胃肠炎的主要病原之一,给家畜养殖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VP7蛋白是RV最外层的糖蛋白,具有强抗原性和免疫原性。本研究构建了重组家蚕杆状病毒BmNPV-VP7,并分别感染家蚕细胞、家蚕5龄幼虫以及蚕蛹。SDS-PAGE和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在重组病毒感染的家蚕细胞、5龄幼虫以及蚕蛹中均检测到35 ku的特异性条带,说明成功表达了VP7蛋白。ELISA检测结果显示,VP7蛋白在家蚕细胞和蚕蛹中的表达分别在感染后第5天和第7天达到最高水平;而在家蚕5龄幼虫中,VP7蛋白表达量不高。家蚕具有食用和药用价值,我们构建的重组家蚕杆状病毒BmNPV-VP7在家蚕生物反应器中成功表达了VP7蛋白,为A组轮状病毒疫苗的研制提供了一条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P7蛋白 A组轮状病毒 家蚕表达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