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水华对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池塘养殖系统细菌群落及潜在致病菌的影响 被引量:1
1
作者 李彤 成永旭 +4 位作者 孙云飞 杨筱珍 肖温温 张德民 张化俊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88-996,共9页
近年来,水华频发制约着中华绒螯蟹养殖业的发展,环境微生物群落响应水华发生与消退机制是预防与治理水华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解析中华绒螯蟹养殖系统细菌群落对水华的响应特征,采用16S rRNA基因扩增测序技术对拟浮丝藻水华下中华绒螯... 近年来,水华频发制约着中华绒螯蟹养殖业的发展,环境微生物群落响应水华发生与消退机制是预防与治理水华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解析中华绒螯蟹养殖系统细菌群落对水华的响应特征,采用16S rRNA基因扩增测序技术对拟浮丝藻水华下中华绒螯蟹养殖池塘细菌群落的组成、结构和潜在病原菌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水体中的优势细菌类群为伯克霍尔德菌科(Burkholderiaceae)和微杆菌科(Microbacteriaaceae),底泥中的优势类群为Steroidobacteraceae菌科和Burkholderiaceae等;科水平下的蓝细菌门类群和其他大部分细菌群落呈显著正相关。养殖水体中潜在病原菌的丰度与水华的生消呈现出相反的趋势,OTU365和OTU1614(均属于Candidatus Similichlamydia epinepheli)是其主要的潜在病原菌,而在底泥中潜在致病菌表现出富集的特征,以OTU1280(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为主。CCA结果显示,蓝藻暴发过程中,Tem、NO3--N、NO2--N及NH4+-N驱使水体蓝藻门细菌类群的变异,NO2--N是驱动养殖水体潜在致病菌群落变异的主导因子。研究结果为防治中华绒螯蟹养殖水华发生提供了宝贵的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绒螯蟹 池塘养殖系统 水华 16S rRNA基因扩增测序 细菌群落 潜在致病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野生、养殖和“科甬1号”群体三疣梭子蟹营养和风味品质比较分析 被引量:24
2
作者 刘磊 王春琳 +2 位作者 母昌考 李荣华 宋微微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0期55-62,共8页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检测技术,利用单因素方差方法分析三疣梭子蟹野生、"科甬1号"和养殖群体肝胰腺、卵巢和肌肉组织中呈味氨基酸、脂肪酸、甜菜碱和香气成分含量造成的营养和风味品质差异。结果表明,谷氨酸在...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检测技术,利用单因素方差方法分析三疣梭子蟹野生、"科甬1号"和养殖群体肝胰腺、卵巢和肌肉组织中呈味氨基酸、脂肪酸、甜菜碱和香气成分含量造成的营养和风味品质差异。结果表明,谷氨酸在所有组织中滋味活性值大于1,是三疣梭子蟹鲜味主要贡献者,其次是甘氨酸和丙氨酸,为甜味主要贡献者。"科甬1号"在氨基酸贡献的风味上优于野生和养殖群体,其中谷氨酸、精氨酸和丙氨酸可分别作为"科甬1号"雌性肝胰腺和雄性肌肉的特征氨基酸。从甜菜碱角度风味排序由高到底为野生群体、"科甬1号"群体、养殖群体。3个群体共检测出33种脂肪酸,养殖群体卵巢中C_(18:2t(n-6))和C_(22:6(n-3))分别显著(P<0.05)低于野生群体和"科甬1号"群体。野生群体和"科甬1号"群体雄性肝胰腺中C_(15:1)和C_(17:1)含量,及肌肉中C_(18:3(n-6))、C_(20:3(n-6))、C_(21:0)、C_(22:2)、C_(23:0)和C_(24:0)含量显著高于养殖群体,两群体在由多不饱和脂肪酸贡献的风味上明显优于养殖群体。3个群体卵巢中共检测到88种挥发性风味化合物,包括烷烃类、醇类、酯类、醛类、酮类、酚类,共有化合物13种,总体相对含量并无显著性差异,个别含量具有明显差异的支链烷烃和甲苯等化合物可能是造成风味差异的主要原因,需要进一步研究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疣梭子蟹 固相微萃取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香气成分 风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_2驱动海洋酸化对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幼蟹甲壳结构和组成成分的影响 被引量:2
3
作者 任志明 詹萍萍 +4 位作者 母昌考 李荣华 宋微微 杨春雷 王春琳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98-205,共8页
大气中过量的CO_2溶解到海水中造成海洋酸化,破坏了海水原有的酸碱平衡和碳酸盐溶解平衡。甲壳类动物甲壳的形成过程依赖于海水正常的酸碱平衡和碳酸钙溶解平衡。本研究以三疣梭子蟹幼蟹为研究对象,采用CO_2与空气的混合气体对自然海水... 大气中过量的CO_2溶解到海水中造成海洋酸化,破坏了海水原有的酸碱平衡和碳酸盐溶解平衡。甲壳类动物甲壳的形成过程依赖于海水正常的酸碱平衡和碳酸钙溶解平衡。本研究以三疣梭子蟹幼蟹为研究对象,采用CO_2与空气的混合气体对自然海水进行曝气,模拟在现有CO_2排放速度下,本世纪末和下世纪末海洋酸化的程度(表层海水p CO_2分别为750μatm,1500μatm),研究不同海洋酸化程度对三疣梭子蟹幼蟹甲壳结构和组成成分的影响。结果发现,海洋酸化导致:(1)三疣梭子蟹幼蟹甲壳上表皮的外表面微刺排列趋于简单化,由2—3个微刺为主要排列形式逐渐变为单个微刺排列的形式;(2)甲壳厚度变薄,甲壳厚度从正常海水对照组(pH 8.13±0.02)90.20±4.85μm,变薄到OA1组(pH 7.98±0.02)84.53±13.71μm,再到OA2组(pH 7.75±0.03)61.94±13.43μm,并且有随海洋酸化程度加重厚度变得更薄的趋势;(3)随着酸化程度的加深,甲壳中甲壳素含量显著上升,从对照组(13.10±0.07)%上升到OA1组(14.22±0.04)%,再到OA2组(14.30±0.06)%(P=0.000**);(4)甲壳中钙、镁元素含量及钙镁比没有明显变化。结果表明海洋酸化对三疣梭子蟹幼蟹甲壳的结构和甲壳素含量产生了较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驱动海洋酸化 三疣梭子蟹 甲壳 结构 元素 甲壳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象山港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网箱养殖区沉积物-水界面营养盐通量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廖红芳 郑忠明 +1 位作者 REGAN Nicholaus 朱津永 《海洋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84-92,共9页
2013年5月、8月和11月调查了象山港大黄鱼网箱养殖区及附近沉积物中总有机氮(TON)、总有机碳(TOC)和总磷(TP)含量,并采用实验室模拟法研究了底泥耗氧率(SOCs)和沉积物-水界面营养盐(NH+4、NO-2+NO-3和PO3-4)通量。结果表明:养殖区(YZ)... 2013年5月、8月和11月调查了象山港大黄鱼网箱养殖区及附近沉积物中总有机氮(TON)、总有机碳(TOC)和总磷(TP)含量,并采用实验室模拟法研究了底泥耗氧率(SOCs)和沉积物-水界面营养盐(NH+4、NO-2+NO-3和PO3-4)通量。结果表明:养殖区(YZ)沉积物中的TON和TP含量显著高于距离养殖区50m(F1)和100m(F2)的区域(P<0.05)。底泥释放NH+4到上覆水中,但是从上覆水中吸收NO-2+NO-3和PO3-4。沉积物-水界面营养盐通量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在8月,NH+4及PO3-4的释放量达到最大值。上覆水中NH+4、NO-2+NO-3和PO3-4的质量浓度随着沉积物-水界面营养盐通量的变化而变化。研究表明,象山港大黄鱼养殖活动对养殖区底泥造成了一定污染,且通过影响沉积物-水界面营养盐通量影响上覆水中营养盐分布,最终给整个养殖系统造成生态负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养殖 大黄鱼 底泥 营养盐通量 象山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酸化对蟹类影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5
作者 叶央芳 林维钏 +2 位作者 任志明 母昌考 王春琳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920-928,共9页
人类活动排放二氧化碳引起了海水碳酸盐平衡体系变化和pH下降,最终导致了"海洋酸化"。海洋酸化对蟹类产生了从表观到分子的多重影响。文章在总结海洋酸化对各种蟹类生长发育、生理与代谢、表型和行为等方面影响的基础上,对其... 人类活动排放二氧化碳引起了海水碳酸盐平衡体系变化和pH下降,最终导致了"海洋酸化"。海洋酸化对蟹类产生了从表观到分子的多重影响。文章在总结海洋酸化对各种蟹类生长发育、生理与代谢、表型和行为等方面影响的基础上,对其影响的机理展开了讨论,并对控制海洋酸化及其对蟹类的影响研究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酸化 蟹类 生长发育 生理与代谢 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缢蛏(Sinonovacula constricta)生物扰动对养殖废水处理系统中沉积物磷赋存形态垂直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12
6
作者 郑余琦 郑忠明 秦文娟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61-170,共10页
为研究缢蛏(Sinonovacula constricta)生物扰动在养殖废水生态处理系统中对沉积物不同垂直分层的各种磷形态迁移转化的影响,于2016年5—7月在养殖废水处理池的贝藻处理区采集不同缢蛏养殖密度下的实验围隔箱内的底泥,测定不同垂直方向... 为研究缢蛏(Sinonovacula constricta)生物扰动在养殖废水生态处理系统中对沉积物不同垂直分层的各种磷形态迁移转化的影响,于2016年5—7月在养殖废水处理池的贝藻处理区采集不同缢蛏养殖密度下的实验围隔箱内的底泥,测定不同垂直方向上的磷形态、微生物活性(FDA)以及碱性磷酸酶活性(APA)。结果表明,在底栖动物缢蛏生物扰动作用下,改变了沉积物内部的微环境,促进了微生物的生长,增大了沉积物中总微生物活性以及碱性磷酸酶活性。而沉积物中有机磷(OP)含量显著减少(P<0.05);非磷灰石态无机磷(NAIP)、磷灰石态无机磷(AP)和无机磷(IP)含量显著增加(P<0.05),这表明在缢蛏的生物扰动下OP可能转变成为AP、NAIP等无机磷成分;总磷含量呈降低趋势。本试验结果表明,缢蛏生物扰动下对于养殖废水生态处理系统沉积物垂直方向上的磷赋存形态具有显著的影响,且高密度组的生物扰动作用对沉积物中磷形态迁移转化的影响强于低密度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缢蛏 微生物活性 碱性磷酸酶活性 磷赋存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耐盐碱水稻-拟穴青蟹综合种养系统青蟹食物来源分析
7
作者 郑纯纯 周厚杰 +9 位作者 史策 王春琳 母昌考 叶央芳 李荣华 吴清洋 刘海娟 王晓朋 周月越 陈书健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855-1861,共7页
为了探究拟穴青蟹(Scylla paramamosain,简称青蟹)在耐盐碱水稻-拟穴青蟹综合种养系统中的食物来源,研究在耐盐碱水稻田内投放密度为0.6 ind./m2的拟穴青蟹,经过为期2个月的养殖实验后通过碳、氮稳定同位素技术分析青蟹的食物来源。研... 为了探究拟穴青蟹(Scylla paramamosain,简称青蟹)在耐盐碱水稻-拟穴青蟹综合种养系统中的食物来源,研究在耐盐碱水稻田内投放密度为0.6 ind./m2的拟穴青蟹,经过为期2个月的养殖实验后通过碳、氮稳定同位素技术分析青蟹的食物来源。研究结果显示:实验期间青蟹特定生长率为(2.71±0.27)%/d,存活率为(14.26±4.85)%,青蟹收获产量为(116.30±39.59)kg/ha,水稻产量为3332.25 kg/ha。拟穴青蟹的δ^(13)C为(-21.55±0.90)‰,δ^(15)N为(9.96±0.40)‰,可能食物源的δ^(13)C为(-30.51±0.25)‰—(-13.45±0.15)‰。其中,水花生的δ^(13)C值最低(-30.51±0.25)‰,其次是水稻(-28.73±0.73)‰,而稗草的δ^(13)C值最高(-13.45±0.15)‰。可能食物源的δ^(15)N为(5.97±0.13)‰—(11.38±0.11)‰,其中配合饲料的δ^(15)N值最低(5.97±0.13)‰,飞虫的δ^(15)N值最高(11.38±0.11)‰。在食物贡献方面,配合饲料对青蟹食物贡献最高,达(61.2±3.8)%,稗草和千金子次之,分别为(8.3±5.2)%和(8.8±6.1)%,飞虫的食物贡献率占比最低,为(0.9±1.4)%。研究表明青蟹在耐盐碱水稻田内生长状况良好,配合饲料可成为稻田内青蟹的主要食物来源,同时植物性食物源对青蟹食物有重要贡献。研究可为耐盐碱水稻-青蟹综合种养系统管理和饲料开发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耐盐碱水稻 稳定同位素 食性 综合种养 拟穴青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低场核磁共振研究盐溶液漂洗对带鱼鱼糜凝胶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36
8
作者 杨文鸽 张问 +4 位作者 王小飞 徐大伦 楼乔明 张进杰 严小军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263-269,共7页
为了比较单一成分盐溶液(质量分数为0.30%Na Cl、0.06%Ca Cl2或0.50%柠檬酸钠)和复合盐溶液(0.15%Na Cl、0.04%Ca Cl2、0.35%柠檬酸钠)漂洗对带鱼鱼糜凝胶水分分布及其凝胶特性的影响,该文运用低场核磁技术测定鱼糜凝胶的水分弛豫时间... 为了比较单一成分盐溶液(质量分数为0.30%Na Cl、0.06%Ca Cl2或0.50%柠檬酸钠)和复合盐溶液(0.15%Na Cl、0.04%Ca Cl2、0.35%柠檬酸钠)漂洗对带鱼鱼糜凝胶水分分布及其凝胶特性的影响,该文运用低场核磁技术测定鱼糜凝胶的水分弛豫时间和水分质子密度,并结合鱼糜凝胶含水率、持水性、凝胶强度及其电镜扫描图,对盐溶液漂洗效果进行探究。鱼肉经单一成分0.30%Na Cl、0.06%Ca Cl2或0.50%柠檬酸钠溶液漂洗,柠檬酸钠组鱼糜凝胶中的氢质子束缚力最大,水分难以迁移,自由水的相对含量最低;与单一成分漂洗相比,经过复合盐溶液漂洗后,鱼糜凝胶水分迁移力相对较低,自由水含量较少,而水分质子密度较高,水分分布均匀;盐溶液漂洗后鱼糜凝胶的持水性、含水率、凝胶强度、凝胶显微结构与鱼糜凝胶中的水分分布相关,利用复合盐溶液漂洗带鱼鱼肉,能更好地改善带鱼鱼糜凝胶品质。研究结果为改善鱼肉漂洗工艺、提高鱼糜品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磁共振 水分 凝胶 盐溶液 漂洗 带鱼鱼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淀粉对带鱼鱼糜凝胶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20
9
作者 王丽丽 杨文鸽 +2 位作者 徐大伦 楼乔明 周星宇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1379-1385,共7页
为确定改善带鱼鱼糜凝胶品质的最佳淀粉种类及其添加量,以凝胶强度、质构分析(TPA)值、白度、持水性和凝胶溶解度为指标,探究5种淀粉(小麦淀粉、马铃薯淀粉、木薯淀粉、交联淀粉和羟丙基淀粉)在不同添加量(0、5%、10%、15%和20%)下对带... 为确定改善带鱼鱼糜凝胶品质的最佳淀粉种类及其添加量,以凝胶强度、质构分析(TPA)值、白度、持水性和凝胶溶解度为指标,探究5种淀粉(小麦淀粉、马铃薯淀粉、木薯淀粉、交联淀粉和羟丙基淀粉)在不同添加量(0、5%、10%、15%和20%)下对带鱼鱼糜凝胶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种类淀粉以及添加量均对带鱼鱼糜凝胶品质有显著影响。当添加量超过15%后,淀粉的添加对带鱼鱼糜凝胶弹性和持水性影响不显著。5种淀粉中,木薯淀粉对带鱼鱼糜凝胶品质的改善效果最好,在鱼糜中添加15%木薯淀粉时,鱼糜凝胶强度、硬度、粘聚性、弹性、咀嚼性、白度值、失水率和凝胶溶解度分别为886.176 g·cm、4 879.56g、0.67、0.87、2 888.86、60.07、5.84%、49.47%。因此,添加15%的木薯淀粉能有效改善带鱼鱼糜凝胶品质。本试验结果为高品质鱼糜制品生产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鱼鱼糜 淀粉 凝胶强度 白度 持水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源添加物对鱼糜及其制品凝胶性能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32
10
作者 王丽丽 杨文鸽 +1 位作者 徐大伦 张问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985-1990,共6页
凝胶特性是评价鱼糜及其制品品质的重要指标,在鱼糜加工中,常常加入一些外源添加物以改善其凝胶性能。本文在阐述鱼糜凝胶形成过程及其形成机理的基础上,综述了外源添加物如淀粉类物质、可食亲水胶体类物质、蛋白类物质、膳食纤维等对... 凝胶特性是评价鱼糜及其制品品质的重要指标,在鱼糜加工中,常常加入一些外源添加物以改善其凝胶性能。本文在阐述鱼糜凝胶形成过程及其形成机理的基础上,综述了外源添加物如淀粉类物质、可食亲水胶体类物质、蛋白类物质、膳食纤维等对鱼糜及其制品凝胶性能影响的研究进展,旨在为鱼糜凝胶增强剂的开发和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糜 外源添加物 凝胶性能 凝胶增强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羟自由基氧化体系对银鲳肌原纤维蛋白生化特性及其构象单元的影响 被引量:19
11
作者 陈霞霞 杨文鸽 +2 位作者 吕梁玉 胡小超 高喜乐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3期123-128,共6页
采用FeCl_3-VC-H_2O_2羟自由基模拟氧化体系,探究不同氧化剂浓度和氧化时间对银鲳肌原纤维蛋白生化特性及其空间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氧化时间的延长,高浓度(1.0 mmol/L H_2O_2)和低浓度(0.1 mmol/L H_2O_2)氧化剂组均使银鲳肉肌... 采用FeCl_3-VC-H_2O_2羟自由基模拟氧化体系,探究不同氧化剂浓度和氧化时间对银鲳肌原纤维蛋白生化特性及其空间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氧化时间的延长,高浓度(1.0 mmol/L H_2O_2)和低浓度(0.1 mmol/L H_2O_2)氧化剂组均使银鲳肉肌原纤维蛋白的羰基含量、表面疏水性、二聚酪氨酸含量上升,总巯基含量下降;相比于低浓度氧化剂组,高浓度氧化剂组的影响更加明显。拉曼图谱显示:随氧化时间延长和氧化剂浓度增大,银鲳肌原纤维蛋白微环境极性总体呈增强趋势,酰胺Ⅰ带向长波方向移动,其α-螺旋比例下降,而β-折叠比例上升。结论:在羟自由基氧化体系中,银鲳肌原纤维蛋白发生了显著氧化,导致其结构和生化指标发生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羟自由基 蛋白氧化 拉曼光谱 银鲳 空间构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羊栖菜活性组份多糖的体外抗氧化能力比较 被引量:12
12
作者 丁浩淼 李伟强 +4 位作者 汪财生 顾筱筱 谢琰 钱国英 王忠华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920-925,共6页
为探索羊栖菜中分离的各组份多糖体外抗氧化活性,将DEAE-52分离纯化得到的羊栖菜多糖活性组份进行红外光谱扫描确认,并评价DPPH·、·OH、O_2^-自由基的清除能力,还原力和抗脂质过氧化力。结果表明,去蛋白多糖经DEAE-52分离纯化... 为探索羊栖菜中分离的各组份多糖体外抗氧化活性,将DEAE-52分离纯化得到的羊栖菜多糖活性组份进行红外光谱扫描确认,并评价DPPH·、·OH、O_2^-自由基的清除能力,还原力和抗脂质过氧化力。结果表明,去蛋白多糖经DEAE-52分离纯化、0~2 M Na Cl溶液梯度洗脱得到3个主要多糖组份,其中红光谱扫描发现SFPSⅠ(0.5 M Na Cl)、SFPSⅡ(0.75 M Na Cl)、SFPSⅢ(1.0 M Na Cl)均具有糖类特征吸收峰。3个组份均表现出较强的抗氧化活性,其中SFPSⅢ抗氧化活性最高,DPPH·的IC_(50)为0.499μg,·OH的IC_(50)为0.48μg,O_2^-的IC_(50)为112.13μg;还原力最强;抗脂质过氧化能力显著优于对照品BHT。研究结果为羊栖菜活性多糖作为天然抗氧化剂及功能性食品开发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羊栖菜 多糖 DEAE-52 分离纯化 抗氧化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响应面法优化带鱼下脚料酶解物螯合锌的制备工艺 被引量:5
13
作者 董亚飞 徐彤砚 +2 位作者 杨文鸽 徐大伦 童丽娟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541-547,共7页
为优化带鱼下脚料酶解物和锌离子的螯合工艺条件,以带鱼加工下脚料为原料,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Box-Behnken中心组合设计和响应面分析法,探讨酶解物与硫酸锌的质量比、酶解物浓度、p H、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等因素对酶解物锌螯合反... 为优化带鱼下脚料酶解物和锌离子的螯合工艺条件,以带鱼加工下脚料为原料,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Box-Behnken中心组合设计和响应面分析法,探讨酶解物与硫酸锌的质量比、酶解物浓度、p H、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等因素对酶解物锌螯合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带鱼下脚料酶解物螯合锌的最适条件为:质量比4.5∶1,p H值6.0,酶解物浓度4%,反应温度50℃,反应时间40 min,在此条件下螯合率达到84.16%,与模型预测值相符。该螯合工艺反应条件温和,锌螯合率高。本研究为锌螯合物的制备以及带鱼下脚料的高值化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鱼下脚料 酶解物 螯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点圆趾蟹肉酶解肽螯合锌工艺的优化 被引量:3
14
作者 胡小超 周果 +5 位作者 高喜乐 杨文鸽 楼乔明 徐大伦 温建丰 徐军方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1786-1791,共6页
为了优化蟹肉酶解肽的锌螯合工艺,以细点圆趾蟹肉为原料,制得蟹肉酶解物,通过单因素试验,考察酶解物与硫酸锌的质量比、pH、反应时间、酶解物浓度、反应温度对锌修饰蟹肉酶解肽的影响,采用正交试验优化蟹肉酶解肽的锌修饰工艺。结果表明... 为了优化蟹肉酶解肽的锌螯合工艺,以细点圆趾蟹肉为原料,制得蟹肉酶解物,通过单因素试验,考察酶解物与硫酸锌的质量比、pH、反应时间、酶解物浓度、反应温度对锌修饰蟹肉酶解肽的影响,采用正交试验优化蟹肉酶解肽的锌修饰工艺。结果表明,在酶解物与硫酸锌的质量比2∶1、pH值6.5、时间60 min、酶解物浓度5%、温度55℃条件下,酶解肽-锌的螯合率为91.52%,螯合物得率为25.83%,该工艺条件下酶解肽与锌的螯合率和螯合物得率均较高。本研究结果为新型生物态锌的研制、细点圆趾蟹的高值化利用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点圆趾蟹 酶解肽 修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胶酶解物捕获甲醛工艺的优化及其应用 被引量:2
15
作者 周果 杨文鸽 +3 位作者 徐大伦 楼乔明 张进杰 吴东晓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532-538,共7页
为控制鱿鱼丝制品中的甲醛含量,以食用明胶酶解物为甲醛捕获剂,采用响应面法对捕获条件进行优化,并将明胶酶解物运用到秘鲁鱿鱼丝加工中,改良生产工艺,降低鱿鱼丝制品甲醛含量。结果表明,p H、温度、时间对明胶酶解物的甲醛捕获率均有... 为控制鱿鱼丝制品中的甲醛含量,以食用明胶酶解物为甲醛捕获剂,采用响应面法对捕获条件进行优化,并将明胶酶解物运用到秘鲁鱿鱼丝加工中,改良生产工艺,降低鱿鱼丝制品甲醛含量。结果表明,p H、温度、时间对明胶酶解物的甲醛捕获率均有显著影响,明胶酶解物捕获甲醛的最佳条件为:温度94.04℃,时间87.04 min,p H值8.99,明胶酶解物浓度1%,该条件下甲醛捕获率达94.12%。在鱿鱼丝加工中,蒸煮前将鱿鱼片浸泡在含1%明胶酶解物的溶液(料液比1∶3)中6 h,制得的鱿鱼丝成品甲醛含量为7.49 mg·kg^(-1),极显著低于原工艺组鱿鱼丝甲醛含量(13.21 mg·kg^(-1)),且对鱿鱼丝的口味和色泽无影响。综上,明胶酶解物具有较好的甲醛捕获能力,能抑制鱿鱼丝加工中甲醛的产生。本试验结果为生产食用安全的鱿鱼丝提供了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用明胶 酶解物 甲醛捕获剂 鱿鱼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子束辐照对梅鱼鱼糜化学作用力、流变及其凝胶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7
16
作者 吕梁玉 罗华彬 +5 位作者 吕鸣春 杨文鸽 张进杰 楼乔明 徐大伦 傅佳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9期7-12,共6页
以梅鱼鱼糜为原料,采用不同剂量(0、1、3、5、7、9 kGy)电子束辐照前处理,通过测定鱼糜凝胶持水性、白度和质构指标,结合鱼糜和鱼糜凝胶化学作用力、鱼糜肌原纤维蛋白组成及其流变学指标,探究电子束辐照对鱼糜凝胶特性的影响及机理。结... 以梅鱼鱼糜为原料,采用不同剂量(0、1、3、5、7、9 kGy)电子束辐照前处理,通过测定鱼糜凝胶持水性、白度和质构指标,结合鱼糜和鱼糜凝胶化学作用力、鱼糜肌原纤维蛋白组成及其流变学指标,探究电子束辐照对鱼糜凝胶特性的影响及机理。结果表明:在梅鱼鱼糜热诱导凝胶过程中,鱼糜蛋白疏水作用力和二硫键是稳定凝胶结构的主要化学作用力,5 kGy处理组鱼糜所形成的鱼糜凝胶白度、持水性、质构等性能指标优于其他剂量组;与对照组鱼糜相比,5 kGy处理组鱼糜储能模量(G’)高,而损耗角正切(tanδ)低;在变温过程中,梅鱼鱼糜G’的变化分3个阶段,当温度低于31℃时,随着温度的升高G’缓慢增加;31~43℃时,G’有所下降;当温度高于43℃时,随着温度的升高G’迅速上升,鱼糜形成鱼糜凝胶。结论:适宜剂量(5 kGy)电子束辐照前处理显著影响梅鱼鱼糜化学作用力和流变特性(P<0.05),促进鱼糜凝胶形成,改善鱼糜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束辐照 梅鱼鱼糜 化学作用力 凝胶特性 流变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饥饿胁迫对大黄鱼激素敏感性脂肪酶和乙酰辅酶A羧化酶mRNA表达及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6
17
作者 钱宝英 黄红丽 +4 位作者 李娟 曹明月 张玉 赵亚运 薛良义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31-39,共9页
激素敏感性脂肪酶(hormone sensitive lipase,HSL)和乙酰辅酶A羧化酶(acetyl-CoA carboxylase,ACC)是脂代谢的关键酶,肌肉和肝脏是鱼类脂代谢的主要场所。为研究饥饿过程中这两种酶的作用,本实验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以及ELISA技术... 激素敏感性脂肪酶(hormone sensitive lipase,HSL)和乙酰辅酶A羧化酶(acetyl-CoA carboxylase,ACC)是脂代谢的关键酶,肌肉和肝脏是鱼类脂代谢的主要场所。为研究饥饿过程中这两种酶的作用,本实验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以及ELISA技术检测了在35 d饥饿过程中这两种酶在大黄鱼肌肉和肝组织中mRNA表达水平和酶活性的变化。结果显示,饥饿胁迫显著降低大黄鱼肌肉和肝组织中脂肪含量,以及脂肪合成关键酶ACC mRNA表达水平(P<0.05);显著提高脂肪分解关键酶HSL mRNA表达水平(P<0.05)。饥饿胁迫对肌肉和肝组织中HSL和ACC酶活性均有显著影响(P<0.05),肌肉和肝组织HSL(相关系数r分别为0.598 2和0.539 6)以及肌肉组织ACC酶活性(r=0.677 7)与对应mRNA表达水平呈中度正相关(0.5<r<0.8),但ACC酶活性在肝组织与其对应的mRNA表达量呈负相关(r=-0.374 0),提示饥饿胁迫对大黄鱼HSL和ACC的表达存在翻译前和翻译后两种水平的调控。本研究结果可为研究饥饿胁迫对大黄鱼脂类代谢分子层面的影响机制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黄鱼 激素敏感性脂肪酶 乙酰辅酶A羧化酶 饥饿 MRNA表达 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高压处理对大黄鱼鱼糜水分状态和蛋白质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40
18
作者 秦影 汤海青 +1 位作者 欧昌荣 曹锦轩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3期246-252,共7页
为了研究超高压处理大黄鱼鱼糜的凝胶特性,该文利用低场核磁共振、拉曼光谱研究了水浴加热和超高压处理鱼糜凝胶化过程中水分存在状态和蛋白质结构的变化,并分析了它们和鱼糜凝胶特性指标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与水浴加热处理相比,超高压... 为了研究超高压处理大黄鱼鱼糜的凝胶特性,该文利用低场核磁共振、拉曼光谱研究了水浴加热和超高压处理鱼糜凝胶化过程中水分存在状态和蛋白质结构的变化,并分析了它们和鱼糜凝胶特性指标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与水浴加热处理相比,超高压处理能改善鱼糜凝胶特性,使其保水率、弹性、内聚性增大(P<0.05),硬度下降(P<0.05)。但随压力增大,鱼糜的内聚性、弹性、咀嚼性呈下降趋势(P<0.05),保水率变化不显著(P>0.05);低场核磁共振分析显示超高压使鱼糜自由水组分消失,不易流动水的流动性增强(P<0.05),结合水的含量增加(P<0.05);拉曼光谱分析显示超高压使鱼糜蛋白α-螺旋含量显著增加(P<0.05),无规卷曲和β-转角含量显著下降(P<0.05),三级结构也发生变化;相关性分析表明,蛋白质结构、水分状态及含量与鱼糜的质构、保水率之间存在特定相关性。说明不同处理条件下,鱼糜的蛋白质结构和水分状态发生改变,从而表现出相应的质构、保水率等凝胶特性。以上结果可为鱼糜凝胶特性的评价及改进提供检测方法及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胶 核磁共振 光谱分析 大黄鱼 鱼糜 超高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泥蚶血红蛋白异源四聚体酶解多肽抗菌活性及其机理研究 被引量:8
19
作者 王娟娟 包永波 +1 位作者 王素芳 林志华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06-115,共10页
采用凝胶层析技术从泥蚶血细胞裂解物中纯化得到两种血红蛋白Tg-HbⅡ(异源四聚体)和TgHbⅠ(同源二聚体),回收率分别为48.15%和24.91%。胰蛋白酶酶解Tg-HbⅡ,酶解液经反相C-18色谱柱分离纯化得7种血红蛋白源多肽F1~F7。通过琼脂扩散... 采用凝胶层析技术从泥蚶血细胞裂解物中纯化得到两种血红蛋白Tg-HbⅡ(异源四聚体)和TgHbⅠ(同源二聚体),回收率分别为48.15%和24.91%。胰蛋白酶酶解Tg-HbⅡ,酶解液经反相C-18色谱柱分离纯化得7种血红蛋白源多肽F1~F7。通过琼脂扩散法检测酶解多肽抑菌活性,结果发现7种多肽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恶臭假单胞菌、枯草芽孢杆菌和坚强芽孢杆菌均无抑菌作用,但多肽F2~F7对副溶血弧菌、溶藻弧菌和哈维氏弧菌具有明显抗菌活性,且多肽F2~F7对副溶血弧菌、溶藻弧菌和哈维氏弧菌的MIC值在0.012~0.200mg/mL范围内。荧光显微镜观察酶解多肽杀菌效果发现多肽杀菌迅速,5min内弧菌细胞几乎全部死亡。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正常的和经抗菌肽处理后的溶藻弧菌和哈维氏弧菌细胞的超微结构,结果显示,对照组正常细胞内部结构完整,而经抗菌肽处理过的细胞其细胞壁完整,但因缺乏细胞内容物支持导致局部区域内陷,细胞质膜明显收缩,细胞内物质外流形成许多空泡从而导致细胞死亡。研究结果表明血红蛋白源抗菌肽对泥蚶致病菌弧菌有明显的抗菌活性,其通过破坏细胞内部结构而起到杀菌作用,这些发现为血红蛋白抗菌机制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蚶 酶解多肽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 抗菌活性 超微结构 抗菌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黄鱼microRNA荧光定量PCR中内参基因的选择与评价 被引量:8
20
作者 赵亚运 张玉 +3 位作者 曹明月 黄红丽 李娟 薛良义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1299-1309,共11页
为筛选适用于大黄鱼miRNA研究的内参基因,选取饥饿试验组(EG)中饥饿21d及正常投喂组(CG,对照)的大黄鱼肌肉组织进行miRNA高通量测序,初步筛选得到稳定表达的6个miRNA:miR-23a-3p,miR-4508,miR-1961,miR-1297,miR-1956-3p和Let-7。采用... 为筛选适用于大黄鱼miRNA研究的内参基因,选取饥饿试验组(EG)中饥饿21d及正常投喂组(CG,对照)的大黄鱼肌肉组织进行miRNA高通量测序,初步筛选得到稳定表达的6个miRNA:miR-23a-3p,miR-4508,miR-1961,miR-1297,miR-1956-3p和Let-7。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这6个miRNA和3个传统的内参基因(U6,5S和18S)在大黄鱼6种组织(肌肉、肝脏、肾、脾、脑和心脏)以及不同饥饿时间段的肌肉组织中的表达,并利用Ge Norm,Best Keeper以及Norm Finder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miRNA的表达稳定性优于传统内参基因。在CG组大黄鱼不同组织中,最稳定单内参基因是miR-23a-3p,最佳内参基因组合为miR-23a-3p和Let-7。在不同饥饿时间的EG组大黄鱼肌肉组织中,最稳定单内参基因是miR-23a-3p,最佳内参基因组合为Let-7和miR-1961。本试验结果为研究大黄鱼miRNA时内参基因的选择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黄鱼 MICRORNA 内参基因 实时荧光定量P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