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3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浙江海洋鱼类种类组成、区系分布及资源特征研究 被引量:5
1
作者 赵盛龙 陈健 余法建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2年第1期1-11,共11页
经近10年的实地采集,结合相关文献查阅,总结出浙江海域鱼类共734种,分属于3个纲、42目、220科、488个属。本文在重点分析了浙江海域鱼类水平分布区系特点,并根据资源特征,将其划分为记录种、罕见种、少见种、习见种及优势种,并对习见种... 经近10年的实地采集,结合相关文献查阅,总结出浙江海域鱼类共734种,分属于3个纲、42目、220科、488个属。本文在重点分析了浙江海域鱼类水平分布区系特点,并根据资源特征,将其划分为记录种、罕见种、少见种、习见种及优势种,并对习见种及优势种进行了现状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浙江海洋鱼类 种类结构 区系分布 资源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来源产淀粉酶放线菌的分离鉴定、诱变选育及培养条件优化 被引量:7
2
作者 刘雪珠 杨小盼 +1 位作者 王健鑫 徐晓勇 《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680-685,732,共7页
采用鉴定培养基初步筛选产淀粉酶的菌株,利用YOO改良法测定其酶活力,复筛产酶能力强的菌株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热、超声波及紫外线等多种物理诱变选育高产淀粉酶菌株;采用单因子及正交试验优化菌株产酶培养条件.通过形态鉴定、生理生化鉴... 采用鉴定培养基初步筛选产淀粉酶的菌株,利用YOO改良法测定其酶活力,复筛产酶能力强的菌株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热、超声波及紫外线等多种物理诱变选育高产淀粉酶菌株;采用单因子及正交试验优化菌株产酶培养条件.通过形态鉴定、生理生化鉴定以及分子生物学手段对其16S rDNA进行测序,建立系统发育树,进行系统学分析.结果从浙江舟山沿海海泥、海藻中分离到产淀粉酶的放线菌菌株43株,其中产淀粉酶能力较高的3株.放线菌A24产淀粉酶能力经选育后有较大提高:从初始酶活力111.5 U.mL-1经紫外诱变增至282.7 U.mL-1,再经培养优化后提高到353.67 U.mL-1.经形态、生理生化鉴定及16S rDNA的系统发育学分析结果表明A24菌株为Streptomycessp.A24,GenBank登录号GU18433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淀粉酶 放线菌 分离 鉴定 诱变 培养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生物黏附蛋白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3
作者 廖智 申望 王日昕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7年第4期439-447,共9页
海洋附着生物粘合蛋白的研究对于生物粘合剂的开发及海洋防污行业均具有重要的意义。综述了对贻贝足丝蛋白,藤壶胶蛋白以及管栖毛虫管胶蛋白的研究进展。3种不同生物的黏附蛋白具有某些相似性,同时又各有其结构特点,对其蛋白质结构,功... 海洋附着生物粘合蛋白的研究对于生物粘合剂的开发及海洋防污行业均具有重要的意义。综述了对贻贝足丝蛋白,藤壶胶蛋白以及管栖毛虫管胶蛋白的研究进展。3种不同生物的黏附蛋白具有某些相似性,同时又各有其结构特点,对其蛋白质结构,功能及粘合机制的研究既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附蛋白 贻贝 足丝蛋白 藤壶胶 管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生态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被引量:12
4
作者 张建设 朱爱意 吴常文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2年第1期93-96,共4页
《海洋生态学》是我校海洋生物学专业研究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结合我校相关科研项目,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三个方面入手,对课程进行了初步改革。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以科研带动教学,注重培养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以... 《海洋生态学》是我校海洋生物学专业研究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结合我校相关科研项目,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三个方面入手,对课程进行了初步改革。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以科研带动教学,注重培养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以满足社会经济的发展对高层次专业人才的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生态学 教学改革 研究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微生物活性物质的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李鹏 高鹏 王健鑫 《河北渔业》 2009年第2期43-47,共5页
海洋微生物由于其生存环境的特殊性,发展出独特的代谢方式,由此产生了结构新颖,功能多样的活性物质。综述了抗菌、抗肿瘤、酶、酶抑制剂、海洋生物毒素、不饱和脂肪酸等活性物质的研究进展,展现出海洋活性物质的巨大开发潜力。
关键词 海洋微生物 活性物质 抗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株产多不饱和脂肪酸海洋细菌的筛选及鉴定
6
作者 张科嘉 张晶晶 +1 位作者 罗晓倩 连媛媛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3年第9期3774-3776,3785,共4页
[目的]对一株产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的海洋细菌进行筛选及鉴定。[方法]以东海海域采集的鲭鱼、鮟鱇鱼、小黄鱼和虾的肠道为样品,从中筛选产PUFA的海洋细菌,并对其进行生理生化试验和16S rDNA序列分析。[结果]试验共筛选出8株菌株,其中P... [目的]对一株产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的海洋细菌进行筛选及鉴定。[方法]以东海海域采集的鲭鱼、鮟鱇鱼、小黄鱼和虾的肠道为样品,从中筛选产PUFA的海洋细菌,并对其进行生理生化试验和16S rDNA序列分析。[结果]试验共筛选出8株菌株,其中P4菌株的PUFA产率较高。常规生理生化试验和16S rDNA序列分析结果显示,P4菌株是芽孢杆菌属的一个种。[结论]P4菌株具有高产PUFA性质,可用于脂肪酸的提取和开发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不饱和脂肪酸 16S RDNA 芽孢杆菌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近海曼氏无针乌贼(Sepiella maindroni)繁殖生物学特性变化研究 被引量:14
7
作者 吴常文 周超 +1 位作者 郭宝英 张建设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689-694,共6页
采用常规生物学方法和统计回归分析方法,对浙江近海曼氏无针乌贼的繁殖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比较了不同时期浙江近海曼氏无针乌贼卵巢成熟系数(GSI)、生物学体型及个体生殖力与生物学指标关系。结果表明,浙江近海曼氏无针乌贼GSI在4月... 采用常规生物学方法和统计回归分析方法,对浙江近海曼氏无针乌贼的繁殖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比较了不同时期浙江近海曼氏无针乌贼卵巢成熟系数(GSI)、生物学体型及个体生殖力与生物学指标关系。结果表明,浙江近海曼氏无针乌贼GSI在4月份达到最高(9.51%±7.23%),相比20世纪60年代初、80年代初,自然海域曼氏无针乌贼的性腺发育提前,且生殖期延长。20世纪80年代初曼氏无针乌贼的生物学体型、怀卵量及个体生殖力均大于60年代初和自然海域曼氏无针乌贼,同时曼氏无针乌贼在人工养殖条件下生物学体型、怀卵量及个体生殖力增大。浙江近海曼氏无针乌贼的个体生殖力均随着胴长(ML)、体质量(W)、卵巢质量(WO)、GSI这些指标的增大而增大,除体质量相对生殖力(FW)与ML为密切正相关外,个体生殖力与这些指标的关系均达到了极显著水平(P<0.01)。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表明,WO是影响浙江近海曼氏无针乌贼个体生殖力的最重要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曼氏无针乌贼 性腺成熟系数 个体生殖力 繁殖生物学 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海域曼氏无针乌贼资源演变及修复路径探讨 被引量:27
8
作者 李继姬 郭宝英 吴常文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1年第5期381-385,396,共6页
就我国浙江海域曼氏无针乌贼种群分布、生命周期、洄游、近海生长等资源特征以及从20世纪50-60年代的盛产,经历了80-90年代的衰竭,到本世纪初有恢复迹象这段时间内的各种变化及其产生原因展开综述,并探讨了曼氏无针乌贼资源修复路径—... 就我国浙江海域曼氏无针乌贼种群分布、生命周期、洄游、近海生长等资源特征以及从20世纪50-60年代的盛产,经历了80-90年代的衰竭,到本世纪初有恢复迹象这段时间内的各种变化及其产生原因展开综述,并探讨了曼氏无针乌贼资源修复路径——加大曼氏无针乌贼增殖放流工作力度;产卵场的修复和保护;洄游路径上禁止捕捞作业;严格控制年捕捞量,以及拟定了资源保护和修复方面相关渔政措施及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曼氏无针乌贼 资源演变 增殖放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岱山岛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 被引量:12
9
作者 宋翔 朱四喜 +2 位作者 杨红丽 王镨 应启肇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9年第2期214-218,共5页
分析了浙江岱山岛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的种类组成、数量分布和生物多样性等群落结构特征。该海域潮间带调查采获的大型底栖动物标本26种,其中软体动物16种,节肢动物6种,脊索动物2种,腔肠动物与环节动物各1种。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总平均... 分析了浙江岱山岛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的种类组成、数量分布和生物多样性等群落结构特征。该海域潮间带调查采获的大型底栖动物标本26种,其中软体动物16种,节肢动物6种,脊索动物2种,腔肠动物与环节动物各1种。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总平均生物量为279.22g/m2,总平均栖息密度为493ind/m2。在各类群底栖动物中,平均生物量及密度都以软体动物居首位。岱山岛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的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和均匀度指数的分布范围分别在1.176~2.115、0.833~1.897和0.565~0.801,平均值分别为1.490±0.429、1.223±0.465和0.654±0.104。岱山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ABC曲线分析表明底栖动物群落中度的污染或者干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潮间带 大型底栖动物 群落结构 岱山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东极岛夏季岩礁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格局 被引量:14
10
作者 朱四喜 郑盼男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6期14470-14473,共4页
分析了浙江东极岛夏季岩礁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的种类组成、分布和多样性指数等群落特征。结果表明,3个潮间带断面定量采获的大型底栖动物标本共36种,其中软体动物20种,节肢动物8种,环节动物3种,纽虫动物2种,多孔动物、棘皮动物和腔肠动... 分析了浙江东极岛夏季岩礁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的种类组成、分布和多样性指数等群落特征。结果表明,3个潮间带断面定量采获的大型底栖动物标本共36种,其中软体动物20种,节肢动物8种,环节动物3种,纽虫动物2种,多孔动物、棘皮动物和腔肠动物各1种。3个断面总平均生物量为(30845.0±6766.8)g/m2,总平均密度为(13496±3560)ind./m2。同时,定性采获大型底栖动物共83种,其中软体动物45种,节肢动物17种,脊索动物10种,腔肠动物5种,环节动物4种,棘皮动物2种。大型底栖动物的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分别为1.805~2.027、1.793~2.255和0.603~0.638。东极岛大型底栖动物ABC曲线状况正常,说明该动物群落未受到污染或扰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潮间带 大型底栖动物 群落特征 东极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省大黄鱼养殖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 被引量:10
11
作者 陈飞 吴常文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1年第3期259-263,共5页
概述了浙江省大黄鱼养殖产业的现状,分析了产业空间、产业经营、苗种生产、市场营销、环境保护以及市场监管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养殖海区管理、提高增殖放流力度、依靠科技进步、建立营销网络、构建产业利益共享机制等发展对策... 概述了浙江省大黄鱼养殖产业的现状,分析了产业空间、产业经营、苗种生产、市场营销、环境保护以及市场监管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养殖海区管理、提高增殖放流力度、依靠科技进步、建立营销网络、构建产业利益共享机制等发展对策,拟为浙江大黄鱼养殖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一点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浙江省 大黄鱼养殖 产业 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六横岛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特征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朱四喜 郭宝英 +1 位作者 杨红丽 刘光能 《水生态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9-22,共4页
分析了浙江六横岛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的种类组成、数量分布和多样性指数等群落特征。3个断面采获的大型底栖动物共有19种,其中软体动物10种,节肢动物6种,脊索动物2种,环节动物1种;总平均生物量为(470.77±314.32)g/m2,总平均密度为(... 分析了浙江六横岛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的种类组成、数量分布和多样性指数等群落特征。3个断面采获的大型底栖动物共有19种,其中软体动物10种,节肢动物6种,脊索动物2种,环节动物1种;总平均生物量为(470.77±314.32)g/m2,总平均密度为(480±248)个/m2。在各类底栖动物中,平均生物量及密度都以软体动物居首位。大型底栖动物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分别为1.97~2.14、1.45~1.67和0.83~0.95,平均值分别为(2.06±0.08)、(1.53±0.12)和(0.90±0.06)。ABC曲线分析表明,底栖动物群落已受到一定程度的污染扰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潮间带 底栖动物 群落特征 六横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舟山近海褐菖鲉Sebastiscus marmoratus生物学研究 被引量:35
13
作者 吴常文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1999年第3期185-190,226,共7页
根据1990──1995年与1999年有关生物学测定和调查试验资料,介绍了舟山近海褐菖■形态特征、行为习性、群体组成、食性、资源分布等,提出了舟山近海褐菖■资源开发利用的建议。
关键词 浙江舟山近海 褐菖YOU 种群生物学 开发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析浙江省海水围塘对虾养殖的发展方向 被引量:4
14
作者 常抗美 《中国水产》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21-22,共2页
关键词 浙江 海水 对虾 发展方向 围塘养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面流人工湿地处理生活污水研究——以浙江省舟山城北水库人工湿地为例 被引量:6
15
作者 廖维敏 龙举 +2 位作者 王婧 陈海芹 朱四喜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649-1650,共2页
对浙江省舟山市城北水库自由表面流人工湿地运行的污水净化效果和处理系统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湿地在2010年5~10月运行的6个月中,对污水中COD、BOD5、TN、NH4-N和NO3-N的去除率分别为64.40%、44.83%、72.83%、60.98%... 对浙江省舟山市城北水库自由表面流人工湿地运行的污水净化效果和处理系统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湿地在2010年5~10月运行的6个月中,对污水中COD、BOD5、TN、NH4-N和NO3-N的去除率分别为64.40%、44.83%、72.83%、60.98%和35.06%。此外,对工程运行状况的观测发现,人工湿地存在入水量不足及植物管理不善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流人工湿地 污水处理 运行问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沿海斑尾刺虾虎鱼的DNA条形码 被引量:4
16
作者 顾翠平 高鹏 陈永久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3年第6期488-493,共6页
刺虾虎鱼是西太平洋沿岸的本地物种,常栖息于河口咸淡水交汇处。为了准确了解浙江沿海刺虾虎鱼的物种多样性,本文采用线粒体细胞色素C亚基I (COI) DNA序列对浙江沿岸的刺虾虎鱼进行条形码研究。从获得的30个个体615 bp 的COI DNA序... 刺虾虎鱼是西太平洋沿岸的本地物种,常栖息于河口咸淡水交汇处。为了准确了解浙江沿海刺虾虎鱼的物种多样性,本文采用线粒体细胞色素C亚基I (COI) DNA序列对浙江沿岸的刺虾虎鱼进行条形码研究。从获得的30个个体615 bp 的COI DNA序列中,检测出10个多态性核苷酸位点;单倍型多样性指数(Hd)为0.69;核苷酸多样性指数(π)为0.0033;根据Kimura双参数模型计算的遗传距离得知,刺虾虎鱼种内的遗传距离为0.002~0.013(平均值0.007),刺虾虎鱼属内种间遗传距离为0.158~0.217(平均值0.186),属内种间的距离显著大于种内的距离(约27倍)。条形码结果显示,浙江沿海30个刺虾虎鱼样本共有7个单倍型(在GenBank登录号:KF642947-KF642953),都属于斑尾刺虾虎,它们与斑尾复虾虎和矛尾刺虾虎共同形成一个亲缘关系很近的单系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虾虎鱼 浙江沿海 DNA条形码 COI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海域3种鱼类新记录 被引量:2
17
作者 陈健 赵盛龙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2年第5期379-383,共5页
2012年4-7月,在舟山海域常规采样中,采获3种新记录鱼类,经鉴定为日本长鲈、黑体网鳚和平头竿虾虎鱼,分别隶属于鲈形目中的鮨科、线鳚科和虾虎鱼科。其中平头竿虾虎鱼为我国大陆沿海新记录,日本长鲈、黑体网鳚为浙江海域新记录。
关键词 浙江海域 鱼类 新记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曼氏无针乌贼(Sepiella maindroni)野生及养殖群体的生化特征及其形成机制的研究 被引量:41
18
作者 常抗美 吴常文 +2 位作者 吕振明 朱爱意 张建设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45-151,共7页
采用生化测定法,对野生及养殖曼氏无针乌贼肌肉的生化特征进行研究,并对其可能的产生机制进行探讨。结果表明,就常规生化组分而言,野生与养殖曼氏无针乌贼碳水化合物和粗脂肪含量并无显著差异(P>0.05);而在水分、粗蛋白等含量上则有... 采用生化测定法,对野生及养殖曼氏无针乌贼肌肉的生化特征进行研究,并对其可能的产生机制进行探讨。结果表明,就常规生化组分而言,野生与养殖曼氏无针乌贼碳水化合物和粗脂肪含量并无显著差异(P>0.05);而在水分、粗蛋白等含量上则有显著差别(P<0.05),养殖群体含有较高的蛋白和较低的水分含量。就氨基酸组成而言,野生与养殖曼氏无针乌贼均含18种主要氨基酸,但在含量上养殖群体绝大多数氨基酸均显著高于野生群体(P<0.05)。在脂肪酸组成上,养殖群体较野生群体少一种脂肪酸(十五碳酸C15:0),而在含量上绝大部分脂肪酸与野生群体无显著差别(P>0.05)。该结果说明现阶段的人工驯养并未使曼氏无针乌贼品质下降,养殖群体完全可代替野生群体,成为人类理想的保健食品。养殖群体部分生化指标的变化可能与人工驯养条件下的饵料组成的优质化和单一化及生活环境的改变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曼氏无针乌贼 野生 养殖 生化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aCl胁迫下SA浸种绿豆幼苗的生长及生理特征 被引量:18
19
作者 范美华 石戈 +2 位作者 马玉心 黄国来 俞军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528-534,共7页
以中绿一号绿豆品种为材料,对不同浓度水杨酸(SA)浸种绿豆种子在NaCl胁迫条件下的萌发、幼苗生长及相关生理指标变化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与未胁迫对照相比,未浸种对照绿豆在100-500 mmol·L^-1 NaCl处理下的发芽率、芽长、... 以中绿一号绿豆品种为材料,对不同浓度水杨酸(SA)浸种绿豆种子在NaCl胁迫条件下的萌发、幼苗生长及相关生理指标变化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与未胁迫对照相比,未浸种对照绿豆在100-500 mmol·L^-1 NaCl处理下的发芽率、芽长、根长和叶片叶绿素含量显著降低,而幼苗叶片丙二醛(MDA)与脯氨酸(Pro)含量水平显著上升(P〈0.05),且其升降幅度随NaCl胁迫浓度提高而增加;(2)与未浸种对照相比,未胁迫对照种子的萌发和幼苗的生长在20 mg·L^-1SA处理中受到抑制,而在40-80 mg·L^-1SA处理条件下得到促进,至100 mg·L^-1 SA时又受到显著抑制.(3)适当浓度的SA浸种能够显著提高盐胁迫下绿豆幼苗的芽长、根长、叶绿素的含量,降低了MDA和Pro含量;在NaCl胁迫浓度为100-300 mmol·L^-1时的SA适宜浓度浸种为60 mg·L^-1,而500 mmol·L^-1NaCl时为80 mg·L^-1.研究表明,适当浓度的SA浸种能有效缓解盐胁迫对绿豆幼苗的伤害,提高其耐盐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豆 水杨酸 浸种 盐胁迫 幼苗生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秋茄人工湿地净化循环海水养殖废水效果 被引量:20
20
作者 高锋 杨朝晖 +2 位作者 李晨 金卫红 张力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7期192-198,共7页
为了深入研究采用人工湿地方法处理循环海水养殖废水的可行性及其运行特性,以红树林植物秋茄(Kandelia candel)为湿地植物构建耐盐人工湿地,对循环海水养殖废水进行生物处理。该文对比研究了秋茄人工湿地与无植物人工湿地的处理效果,在... 为了深入研究采用人工湿地方法处理循环海水养殖废水的可行性及其运行特性,以红树林植物秋茄(Kandelia candel)为湿地植物构建耐盐人工湿地,对循环海水养殖废水进行生物处理。该文对比研究了秋茄人工湿地与无植物人工湿地的处理效果,在系统启动17d后的稳定运行阶段,秋茄人工湿地对化学需氧量(chemical oxygen demand,COD)和氨氮(NH4+-N)的去除率分别在66.4%~73.8%和64.3%~72.4%,明显高于无植物人工湿地对COD56.7%~62.4%的去除率和对NH4+-N51.2%~57.5%的去除率;在总磷(total phosphorus,TP)去除方面,秋茄人工湿地和无植物人工湿地的去除率分别为55.7%~61.7%和54.3%~60.4%,两者并无明显差别。对人工湿地基质酶活性的分析发现,秋茄人工湿地的基质脲酶活性和磷酸酶活性均明显高于无植物人工湿地;同时在秋茄人工湿地基质床中,根系分布最多的表层0~5cm区域基质酶活性明显高于其他区域,表明秋茄的根部对于提高人工湿地基质床的生物活性及其去污能力发挥了显著的作用。对秋茄人工湿地水力条件的研究表明,表面水力负荷对系统去除有机物和氮有较明显的影响,表面水力负荷控制在0.1m3/(m2·d)及以下时,出水水质可达到国家渔业水质标准的要求。该文研究结果为循环海水养殖废水提供了一种生物处理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水 净化 海水 人工湿地 红树林 水力负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