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非均质储层纳微米聚合物颗粒体系驱油实验研究 被引量:5
1
作者 龙运前 朱维耀 +2 位作者 黄小荷 吴俊杰 宋付权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29-137,共9页
为了深入揭示低渗透储层非均质性对聚合物颗粒分散体系驱油效果的影响,采用平板填砂模型和岩芯串、并联组合实验技术,对纳微米聚合物颗粒分散体系进行了非均质驱油实验研究,并分析了纵向、横向非均质性和渗透率级差对驱油效果的影响。... 为了深入揭示低渗透储层非均质性对聚合物颗粒分散体系驱油效果的影响,采用平板填砂模型和岩芯串、并联组合实验技术,对纳微米聚合物颗粒分散体系进行了非均质驱油实验研究,并分析了纵向、横向非均质性和渗透率级差对驱油效果的影响。平板填砂模型模拟实验结果表明,聚合物颗粒分散体系对改善储层纵向非均质性效果更明显,在纵向非均质模型中提高的采收率比横向非均质模型高9.83%。岩芯组合模拟实验结果表明,随着渗透率级差增加,聚合物颗粒分散体系提高串、并联岩芯组合模型的采收率均逐渐增大,在相近渗透率级差变化情况下,聚合物分散体系提高串联岩芯组合模型的采收率增幅为6.65%,而提高并联岩芯组合模型的采收率增幅为9.48%;渗透率级差越大,高、低渗岩芯的分流量相差越大,聚合物颗粒分散体系调驱后,高渗岩芯的分流量降低,低渗岩芯的分流量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均质储层 纳微米聚合物颗粒 驱油效果 渗透率级差 分流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紫外光激发BaSr_2Si_3O_9∶Eu^(3+)的合成及性能研究
2
作者 田澍 王晓军 +2 位作者 雒卫廷 王燕锋 于晓明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61-62,65,共3页
采用高温固相法制备近紫外光激发的BaSr_2Si_3O_9∶Eu^(3+)发光材料,研究了Eu3+不同掺杂量对样品晶体结构、发光特性的影响规律。用X射线衍射(XRD)、荧光光谱(PL)、紫外-可见光谱分析系统对样品进行了表征和封装评价。结果表明,随着Eu^(... 采用高温固相法制备近紫外光激发的BaSr_2Si_3O_9∶Eu^(3+)发光材料,研究了Eu3+不同掺杂量对样品晶体结构、发光特性的影响规律。用X射线衍射(XRD)、荧光光谱(PL)、紫外-可见光谱分析系统对样品进行了表征和封装评价。结果表明,随着Eu^(3+)的掺入,BaSr_2Si_3O_9晶体结构并没有发生变化;激发主峰为395nm,发射主峰为611nm,随着Eu^(3+)掺杂量的增加,样品发光强度先升高后降低,在掺杂量为6%(摩尔分数)时发射强度最大;结合396nm近紫外芯片和BAM双峰蓝色荧光材料进行封装测试,所制备白光LED显色指数为88,色温5953K,因此,BaSr_2Si_3O_9∶Eu^(3+)是一种很有应用前景的近紫外激发发光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aSr2Si3O9∶Eu^3+ 高温固相法 近紫外芯片 发光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渗透储层纳微米聚合物颗粒分散体系调驱多相渗流理论 被引量:4
3
作者 龙运前 朱维耀 +2 位作者 宋付权 宋洪庆 岳明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812-1819,共8页
采用岩心驱替装置进行渗流规律实验,建立反映纳微米聚合物颗粒水化膨胀、渗流阻力变化、堵塞、相对渗透率变化、颗粒沉淀破碎、残余阻力系数和黏度特性等的渗流特性方程,并建立反映纳微米聚合物颗粒分散体系调驱过程中水、油和纳微米聚... 采用岩心驱替装置进行渗流规律实验,建立反映纳微米聚合物颗粒水化膨胀、渗流阻力变化、堵塞、相对渗透率变化、颗粒沉淀破碎、残余阻力系数和黏度特性等的渗流特性方程,并建立反映纳微米聚合物颗粒分散体系调驱过程中水、油和纳微米聚合物颗粒之间相互作用与传输,质量的相互转换作用等特点的调驱渗流数学模型。研究结果表明:纳微米聚合物颗粒分散体系单相流动时非达西渗流特征明显,具有启动压力梯度;注入段塞体积、颗粒浓度以及颗粒粒径对驱油效果均有较大的影响,在低渗透高含水油田进行纳微米聚合物颗粒分散体系调驱是可行的,通过优化驱油方案,合理实施,能够取得较好的增油降水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微米聚合物颗粒 深度调驱 渗流理论 数学模型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微米聚合物颗粒分散体系微孔滤膜流动特征 被引量:6
4
作者 龙运前 朱维耀 +1 位作者 刘启鹏 宋付权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44-150,共7页
为了评价纳微米聚合物颗粒分散体系在低渗透油藏中的流动特征,利用微孔滤膜模拟低渗透油藏的喉道,采用激光粒度仪和微孔滤膜过滤装置,对其流动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水化时间小于120 h时,聚合物颗粒的封堵作用较强;水... 为了评价纳微米聚合物颗粒分散体系在低渗透油藏中的流动特征,利用微孔滤膜模拟低渗透油藏的喉道,采用激光粒度仪和微孔滤膜过滤装置,对其流动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水化时间小于120 h时,聚合物颗粒的封堵作用较强;水化时间大于120h后,聚合物颗粒逐级调驱能力增强;随着压力差增大,聚合物颗粒储层深处逐级调驱的效果增强,压力差大于0.15 MPa后,逐级调驱效果增加的速度明显加快;随着滤膜孔径减小,聚合物颗粒过滤速度急剧降低,在0.45,0.80μm微孔滤膜上粒径为1.68μm聚合物颗粒具有很强的封堵能力,而在3.0μm微孔滤膜上具有较强的储层深部逐级调驱效果;随着聚合物颗粒浓度增加,储层深部逐级调驱效果变弱,颗粒浓度增至2.0 g/L后,聚合物颗粒已经没有深部逐级调驱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微米聚合物颗粒 微孔滤膜 流动特征 封堵 逐级调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渗透储层纳微米聚合物颗粒分散体系的流动机制 被引量:3
5
作者 龙运前 朱维耀 +2 位作者 韩宏彦 王明 徐洋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78-186,共9页
利用微孔滤膜模拟低渗透储层的喉道,将微孔滤膜过滤实验和激光粒度仪相结合,对纳微米聚合物颗粒分散体系在微孔滤膜过滤前后的粒径分布规律进行研究,并分析水化时间、注入压力、核孔膜尺寸、颗粒尺寸和颗粒浓度对粒径分布的影响。结果表... 利用微孔滤膜模拟低渗透储层的喉道,将微孔滤膜过滤实验和激光粒度仪相结合,对纳微米聚合物颗粒分散体系在微孔滤膜过滤前后的粒径分布规律进行研究,并分析水化时间、注入压力、核孔膜尺寸、颗粒尺寸和颗粒浓度对粒径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保持其他条件为恒定值,存在一个最佳水化时间范围为大于240h,在该水化时间范围内,聚合物颗粒弹性变形能力逐步增强,使得更大粒径的聚合物颗粒得以通过1.2μm的喉道;增大注入压力,有助于更大粒径的聚合物颗粒通过1.2μm的喉道;增大聚合物颗粒浓度,会增强聚合物颗粒在1.2μm喉道处的封堵效果;不同尺寸分布的聚合物颗粒分散体系与一定大小的喉道相适应;聚合物颗粒粒径与喉道直径比值δ≥3.0的范围为聚合物颗粒直接封堵流动区域,1.0≤δ<3.0的范围为聚合物颗粒弹性流动区域,δ<1.0的范围为架桥封堵流动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储层 纳微米聚合物颗粒 微孔滤膜过滤法 流动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处理对Ag-30Pd粉末相结构与形貌的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熊庆丰 李文琳 +3 位作者 曹华 霍地 孙旭东 陈立桥 《贵金属》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37-41,共5页
研究了热处理条件对不同方法制备的Ag-30Pd 粉末的相结构与形貌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水合肼还原制备的Ag-30Pd 共沉淀粉末,在335℃下经过油酸或氮气介质中液相或固相热处理后,粉末均朝合金化结构转变;采用抗坏血酸还原制备出的银钯合金... 研究了热处理条件对不同方法制备的Ag-30Pd 粉末的相结构与形貌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水合肼还原制备的Ag-30Pd 共沉淀粉末,在335℃下经过油酸或氮气介质中液相或固相热处理后,粉末均朝合金化结构转变;采用抗坏血酸还原制备出的银钯合金粉初始为团聚颗粒,经400~450℃氮气气氛下热处理后,颗粒发生烧结而变得密实,结晶性提高;总体上,银钯共沉淀粉在335℃,合金粉在450℃的氮气保护下保温处理4 h 后,粉末致密,粒径为1~3 μm,可更好地满足银钯浆料的使用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材料 银钯 粉末 热处理 相结构 形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