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9篇文章
< 1 2 1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区域海洋环流潮汐模式的渤海海冰数值模型
1
作者 张俊 贾彬 +2 位作者 陈学恩 袁春鑫 高振 《海洋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63-774,共12页
基于区域海洋环流潮汐模式(Oceanic Regional Circulation and Tidal Model,ORCTM)及其冰-海耦合模块,综合考虑海冰生消的动力和热力学过程,建立了渤海海冰数值模型。首先,对正压潮及海表面温度的模拟结果进行评估,验证了模型的可靠性... 基于区域海洋环流潮汐模式(Oceanic Regional Circulation and Tidal Model,ORCTM)及其冰-海耦合模块,综合考虑海冰生消的动力和热力学过程,建立了渤海海冰数值模型。首先,对正压潮及海表面温度的模拟结果进行评估,验证了模型的可靠性。其次,针对3个关键海冰热力学参数开展敏感性试验,揭示了临界冰厚对新生冰密集度的影响,海冰面积随临界冰厚变小而增大,渤海临界冰厚最佳值为0.1 m;发现感热通量系数及潜热通量系数对“海-气”和“气-冰”界面的热通量有显著影响;结合前人研究在模型中建立了渤海盐度和冰点的关系。最后,采用优化后的模型参数配置,以日本气象厅JRA55-TL319再分析数据为气象强迫,模拟了2009/2010年冬季渤海典型海冰过程,结果显示模拟的海冰覆盖范围与同期卫星遥感数据相一致,表明所建立的海冰数值模型能够重现渤海海冰生消演化过程,可用于渤海海冰中长期数值模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冰 渤海 海洋模式 数值模拟 ORCT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涡旋智能检测研究进展
2
作者 徐广珺 施宇诚 +6 位作者 余洋 谢华荣 谢文鸿 刘婧媛 林夏艳 刘宇 董昌明 《海洋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8-50,共13页
海洋涡旋是一种常见的海洋现象,在全球海洋物质和能量的输运中起着重要作用。随着海洋研究技术手段的不断提升,各类海洋涡旋检测方法应运而生。传统涡旋检测方法应用广泛,但其过度依赖于专家经验设置阈值和持续的人工干预,存在检测误差... 海洋涡旋是一种常见的海洋现象,在全球海洋物质和能量的输运中起着重要作用。随着海洋研究技术手段的不断提升,各类海洋涡旋检测方法应运而生。传统涡旋检测方法应用广泛,但其过度依赖于专家经验设置阈值和持续的人工干预,存在检测误差较大、工作效率低以及全球普适性差等问题,难以适应复杂多变的海洋环境。当前人工智能快速发展,其在海洋涡旋智能检测中能够自动、快速地提取图像深层特征,有效解决海洋现象特征相似度高、几何差异大的问题。该文立足于当前海洋涡旋智能检测的发展现状,从编码器-解码器结构、全卷积神经网络、多尺度上下文方法和注意力机制等方面回顾了不同深度学习方法在海洋涡旋智能检测中的应用,以期为海洋涡旋研究提供一些启示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涡旋 人工智能 特征检测 深度学习 编码器-解码器结构 全卷积神经网络 多尺度上下文方法 注意力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智能海洋学发展前景
3
作者 董昌明 王子韵 +6 位作者 谢华荣 徐广珺 韩国庆 周书逸 谢文鸿 沈向宇 韩磊 《海洋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27,共26页
随着海洋观测数据和数值模式产品的爆发式增长,人工智能方法在海洋学研究中展现出巨大的潜能。该文首先回顾了海洋大数据科学的发展历程,并详细介绍了人工智能在海洋现象识别、海洋要素与现象预报、海洋动力参数估算、海洋预报误差订正... 随着海洋观测数据和数值模式产品的爆发式增长,人工智能方法在海洋学研究中展现出巨大的潜能。该文首先回顾了海洋大数据科学的发展历程,并详细介绍了人工智能在海洋现象识别、海洋要素与现象预报、海洋动力参数估算、海洋预报误差订正和海洋动力方程求解中的研究现状。具体地,阐述了海洋涡旋、海洋内波和海冰等海洋现象的智能识别研究,海面温度、厄尔尼诺-南方涛动、风暴潮、海浪和海流的智能预测研究,数值模式中海洋湍流过程参数化方案的智能估算研究以及海浪、海流等海洋现象预报误差的智能订正研究。此外,还讨论了物理机制融合和傅里叶神经算子在海洋运动方程智能求解中的研究进展。该文立足于当前人工智能海洋学的发展现状,旨在全面展示人工智能技术在海洋学领域的优势和潜力,并聚焦于海洋数字孪生和人工智能大模型两个新兴的研究热点,展望未来人工智能海洋学的发展方向,为海洋学者提供启示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 人工智能 特征识别 参数估算 预报误差订正 海洋动力方程求解 海洋数字孪生 大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NA条形码技术在常见烧烤肉类真伪鉴别中的应用
4
作者 王林俊 任茸茸 +3 位作者 朱安琪 李炳鑫 朱梓伟 龚理 《南方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305-1314,共10页
【目的】研究DNA条形码技术在常见烧烤肉类真伪鉴别中的应用,为市场监管部门提供分子数据及技术支持。【方法】从烧烤店、食堂、超市和线上平台4个渠道随机采集常见烧烤肉类食材共33份,利用PCR扩增测序技术获得其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 【目的】研究DNA条形码技术在常见烧烤肉类真伪鉴别中的应用,为市场监管部门提供分子数据及技术支持。【方法】从烧烤店、食堂、超市和线上平台4个渠道随机采集常见烧烤肉类食材共33份,利用PCR扩增测序技术获得其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单位I基因(COI)和12S rRNA序列,与NCBI-BLAST比对,从分子水平对这些烧烤肉类食材进行鉴定。通过与商品名对比,判断是否存在混伪现象。【结果】利用通用引物扩增测序共获得28份烧烤肉类的线粒体COI基因和12S rRNA序列,其长度分别为630 bp(编码210个氨基酸残基)和552 bp。通过比对鉴定出28份烧烤肉类来源为家猪(Sus scrofa domesticus)、家牛(Bos taurus)、瘤牛(Bos indicus)、绵羊(Ovis aries)、绿头鸭(Anas platyrhynchos)、白鹅(Anser cygnoides domestics)、原鸡(Gallus gallus)、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和茎柔鱼(Dosidicus gigas),序列相似性为99.30%~100.00%;剩余5份样品因无法扩增或序列双峰原因无法通过分子水平进行准确鉴定。系统发育树明显分为两支,一支仅包括茎柔鱼,代表无脊椎动物;另一支由其余8个物种组成,共同构成脊椎动物群。在28份烧烤肉类食材中,共有9份样品的商品名与实际物种不符,均为利用廉价的商品冒充价格更高的食材,其中采集自食堂的掺假率100%,烧烤店的掺假率40%,线上平台购买的食材无掺假现象。【结论】以线粒体COI基因和12S rRNA序列为代表的DNA条形码技术可对市场上常见烧烤肉类进行快速、准确地鉴定,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NA条形码 线粒体COI基因 12S rRNA 遗传距离 物种鉴定 系统发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厚壳贻贝养殖区附着生物特征及其碳储量——以浙江枸杞岛为例
5
作者 李海龙 张平平 +2 位作者 蔡惠文 赵晟 李森林 《应用海洋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57-568,共12页
全球气候变暖形势日益严峻,海洋能够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在减缓气候变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海水养殖大型藻类以及贝类具有显著的碳汇功能,然而,关于多年生贝类养殖区附着生物的固碳贡献研究尚且不足。本研究在浙江枸杞岛海域厚壳贻... 全球气候变暖形势日益严峻,海洋能够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在减缓气候变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海水养殖大型藻类以及贝类具有显著的碳汇功能,然而,关于多年生贝类养殖区附着生物的固碳贡献研究尚且不足。本研究在浙江枸杞岛海域厚壳贻贝(Mytilus coruscus)养殖区春、夏、秋、冬四季开展现场调查的基础上,对厚壳贻贝养殖区附着生物的特征及其固碳能力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多年生厚壳贻贝养殖区附着生物种类丰富,具有很高的生物多样性,本次调查共发现69种附着动物以及64种附着藻类,附着动物有软体动物、节肢动物、刺胞动物、环节动物、多孔动物、棘皮动物、苔虫动物和尾索动物8门,不同季节之间附着动物的种类数量差异较大,秋季(46种)>夏季(43种)>春季(36种)>冬季(26种);附着藻类有红藻、绿藻和褐藻3门,3个门类的附着藻类在各个季节均有出现,春季(33种)>夏季(30种)>秋季(29种)>冬季(16种);附着动物的生物量主要随着厚壳贻贝贝龄的增长而升高,3龄贝与1龄贝的养殖区生物量占比分别为31.36%和21.80%;附着藻类的生物量季节差异大,冬季[(22985.53±143.40)g/m^(2)]>春季[(7107.95±193.37)g/m^(2)]>夏季[(4290.20±95.91)g/m^(2)]>秋季[(2380.19±154.56)g/m^(2)];厚壳贻贝养殖区附着生物具有巨大的固碳潜力,其单位面积年碳储量约为0.983 t/hm^(2),其中附着动物的单位面积年碳储量约为0.059 t/hm^(2),附着藻类的单位面积年碳储量约为0.924 t/hm^(2),分别占到了附着生物单位面积年碳储量的5.96%和94.04%,附着藻类中铜藻(Sargassum horneri)的单位面积年碳储量在所有生物中最大,为0.668 t/hm^(2)。因此,多年生厚壳贻贝养殖区的附着生物也为海洋碳汇做出了重要贡献,对于保护海洋生态系统和应对气候变化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碳汇 附着生物 生物特征 碳储量 厚壳贻贝养殖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寒潮影响下浙江近海余水位变化的数值模拟
6
作者 马闻遥 卫紫璐 +3 位作者 曹安州 郭筝 车助镁 张继才 《海洋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21-739,共19页
寒潮对浙江近海余水位的影响不可忽视,本文旨在探究强寒潮影响下浙江近海余水位的变化规律和有关机制,为河口海岸寒潮过程的深入研究及防灾减灾工作提供参考。基于ROMS(Regional Ocean Modeling System)构建了渤、黄、东海高分辨率数值... 寒潮对浙江近海余水位的影响不可忽视,本文旨在探究强寒潮影响下浙江近海余水位的变化规律和有关机制,为河口海岸寒潮过程的深入研究及防灾减灾工作提供参考。基于ROMS(Regional Ocean Modeling System)构建了渤、黄、东海高分辨率数值模型,并对浙江近海尤其是舟山群岛附近海域进行了网格加密。将该模型应用于研究2016年1月浙江近海对一次典型寒潮过程的响应。利用多处验潮站的调和常数及实测水位数据,并结合敏感性数值实验的结果,确定了适用于研究区域的风场数据、风应力拖曳系数和底摩擦系数。数值实验结果揭示了在寒潮影响下浙江近海余水位的空间变化规律。在寒潮影响下,从杭州湾到舟山群岛海域的余水位变化幅度可高达0.6 m。寒潮风的风速、风向及浙江沿岸复杂地形对寒潮期间余水位的时空分布起着重要作用,而余水位的变化比寒潮风速的变化略有时间滞后。此外,还揭示出浙江近海余水位对寒潮风的响应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变异性:在台州至温州外海,余水位的增减幅度与寒潮风速呈正相关,两者的相关系数大于0.65;杭州湾余水位主要受纬向风应力的影响,两者之间呈现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53~0.65;而舟山群岛附近海域的余水位变化则受到风速、风向和地形等因素更为复杂的影响。在强寒潮影响下,浙江近海余水位的变化是风应力引起的Ekman输运和北风减弱后激发的开尔文波共同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寒潮 浙江近海 余水位 ROMS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北太平洋海岛地区地震背景噪声特征及海洋学解释 被引量:16
7
作者 陈栋炉 林建民 +2 位作者 倪四道 祝翔宇 郑红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230-241,共12页
地震背景噪声特性及噪声源的分布研究逐渐成为深化背景噪声层析成像的关键问题.海岛地区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其背景噪声具有相对独特的特征.地脉动(约0.003~1 Hz)是地震背景噪声中能量最强的分量,其激发与特性被认为与海浪运动和固体地... 地震背景噪声特性及噪声源的分布研究逐渐成为深化背景噪声层析成像的关键问题.海岛地区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其背景噪声具有相对独特的特征.地脉动(约0.003~1 Hz)是地震背景噪声中能量最强的分量,其激发与特性被认为与海浪运动和固体地球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关,但海岛地区地脉动特征与海洋波浪场之间的关系尚未被充分研究.本文利用西北太平洋海岛地震台站的连续记录数据、波浪浮标的实测数据以及WAVEWATCH-III海浪模式的数值模拟结果,通过地震学和海洋学的交叉,分析海岛地区地脉动信号的时频特性及其与海洋波浪场之间的相关性,从海洋学角度对地脉动信号的特征及激发进行探讨与解释.结果表明,海岛地区地脉动信号相对于内陆地区更强,并具有明显且稳定的季节性变化特征:高频地脉动信号(0.12~0.32 Hz)在夏秋季节(5月—10月)相对较弱,而在冬春季节(11月—次年4月)相对较强,与北半球海洋活动季节性变化相一致.此外,海岛地区地脉动主要受周边海域波浪场影响,与周边海域波浪能功率密度及实测和数值模拟所得的有效波高均具有很好的互相关性.该研究结果同时表明可进一步发展利用地脉动观测数据反演海表波浪场的可能,为海洋科学研究中海表波浪场连续观测数据的获取提供地震学上的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岛 地震背景噪声 地脉动 时频特性 海浪 台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养殖网衣水动力特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15
8
作者 桂福坤 祝含接 冯德军 《渔业现代化》 CSCD 2019年第5期9-14,21,共7页
海洋养殖中,网衣承受由水流和波浪带来的荷载,可能会使网衣发生破坏。因此,网衣水动力特性是海洋养殖装备系统中备受关注的问题。梳理了国内外关于海洋养殖网衣水动力特性方面的研究成果,介绍了国内外关于网衣水动力性能的主要理论、数... 海洋养殖中,网衣承受由水流和波浪带来的荷载,可能会使网衣发生破坏。因此,网衣水动力特性是海洋养殖装备系统中备受关注的问题。梳理了国内外关于海洋养殖网衣水动力特性方面的研究成果,介绍了国内外关于网衣水动力性能的主要理论、数学模型、物理实验研究以及相关的实际应用案例和发展趋势,并对该领域尚需进一步研究的方向提出了相应的建议。研究认为,大型围网养殖和深远海超大型养殖网箱是未来发展趋势,一方面要开展高性价比多种材料网衣组合形式研究,另一方面建议开展不规则波浪以及台风等极端环境对海洋养殖网衣破坏机理的研究。该文可以为海洋养殖网衣的深入研究和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等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养殖 网衣 水动力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兼性厌氧海洋细菌Shewanella sp.N3B_R的分离鉴定及产电性能分析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王再明 王健鑫 +1 位作者 苑文凤 李鹏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75-185,共11页
本研究的目的是利用聚苯胺修饰双室微生物燃料电池(MFC),从海水养殖废水中分离筛选阳极海洋产电菌,并利用响应面Box-Behnken设计优化各产电因子,提高产电性能。从海水养殖池塘的废水和污泥中分离出一株兼性厌氧海洋菌株,利用16S rRNA基... 本研究的目的是利用聚苯胺修饰双室微生物燃料电池(MFC),从海水养殖废水中分离筛选阳极海洋产电菌,并利用响应面Box-Behnken设计优化各产电因子,提高产电性能。从海水养殖池塘的废水和污泥中分离出一株兼性厌氧海洋菌株,利用16S rRNA基因序列和API 20NE生化分析进行鉴定,采用扫描电镜进行菌株形态的观察。采用循环伏安法(CV)和电化学阻抗谱法(EIS)研究了不同阳极电极在MFC中的性能。采用Box-Behnken设计(BBD)对复合模式进行优化。结果显示:分离到的阳极海洋产电菌株鉴定为希瓦氏菌Shewanella sp.N3B_R,聚苯胺修饰阳极可以减少MFC的电荷转移电阻,输出电压和功率密度比未经修改的碳布电极分别提高了3倍和10倍。BBD结果表明,最适温度为35℃,NaCl和苯胺浓度分别为5 g/L和0.15 mol/L,得到的功率密度最高产率为522.1 mW/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兼性厌氧海洋细菌 微生物燃料电池(MFC) 16S rRNA Box-Behnken 希瓦氏菌(Shewanella s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渔业海洋学研究进展与讨论 被引量:3
10
作者 王云涛 黄幻清 +1 位作者 柴扉 陈勇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31-133,共3页
由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柴扉研究员和美国缅因大学陈勇教授共同发起的第二届渔业海洋学研讨会,于2017年6月19日至20日在杭州召开,这是继上海海洋大学举办2016年渔业海洋学国际研讨会后的第二次会议。
关键词 海洋学 渔业 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 海洋大学 国际研讨会 研究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产电海洋脂肪酶生产菌的分离筛选鉴定及培养条件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黄阳天 陆育彪 +3 位作者 黄益帖 孟繁龙 徐凯文 李鹏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91-97,共7页
旨在为研究海洋产脂肪酶细菌的产酶特征,并初步研究其产电性能。从舟山海域潮间带海泥中筛选具有产脂肪酶性能的海洋细菌,以橄榄油为唯一碳源进行平板筛选,采用NaOH滴定分析法测定脂肪酶活性,并初步研究了发酵条件对酶活的影响。为了确... 旨在为研究海洋产脂肪酶细菌的产酶特征,并初步研究其产电性能。从舟山海域潮间带海泥中筛选具有产脂肪酶性能的海洋细菌,以橄榄油为唯一碳源进行平板筛选,采用NaOH滴定分析法测定脂肪酶活性,并初步研究了发酵条件对酶活的影响。为了确定菌株的分类地位,利用16S rRNA基因分析进行鉴定,构建系统发育进化树,并通过单因素实验初步研究了各培养条件对产酶活性的影响,同时初步探究其微生物产电性能。结果显示:从潮间带海泥中筛选到具有产脂肪酶活性的菌株2株,分别标记为S11和S22,分子鉴定结果显示,S11与假单胞属Pseudomonas putida WAB1947,S22与芽孢杆菌属Bacillus substills LSRB在进化地位上最为接近。单因素实验结果显示,培养时间48 h、初始pH值7.0、尿素含量为0.35 g/L时两株菌株对应的产酶活性最好。构建微生物燃料电池(MFC)进行电压采集,结果显示S11、S22的最大输出电压分别为0.055 V和0.031 V。菌株S11和S22分别为假单胞属Pseudomonas putida和芽孢杆菌属Bacillus substills,并表现出一定的产电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酶 16S rRNA 进化树 微生物燃料电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近岸海域表层沉积物重金属分布特征与生态风险评价 被引量:2
12
作者 鲁斐耀 苏杨 +2 位作者 刘健 桂峰 梁娟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42-47,共6页
通过对浙江近岸海域477个表层沉积物样品粒度,以及样品中6种元素(Cu、Pb、Zn、Cr、Cd和As)和总有机碳(TOC)的分析,探讨重金属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生态风险。结果表明,研究区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元素含量的空间分布较为相似,总体上表现为... 通过对浙江近岸海域477个表层沉积物样品粒度,以及样品中6种元素(Cu、Pb、Zn、Cr、Cd和As)和总有机碳(TOC)的分析,探讨重金属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生态风险。结果表明,研究区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元素含量的空间分布较为相似,总体上表现为近岸高、远岸低;6种元素具有相似来源,与沉积物平均粒径和TOC均呈正相关性,且细颗粒泥质沉积物和TOC分别是导致其富集累积的主要和次要影响因素;6种元素的地累积指数较低,重金属污染总体上处于轻度水平;6种元素潜在生态风险系数由大到小依次为Cd> As> Pb> Cu> Cr> Zn,总体上潜在生态风险程度轻微;地累积指数和综合潜在生态风险指数均表现为向岸海域的重金属污染程度远大于离岸海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 分布特征 生态风险评价 相关性分析 表层沉积物 浙江近岸海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动物中褪黑素信号系统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3
作者 冯佳倩 王天明 杨静文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44-155,共12页
褪黑素是神经内分泌调控的关键激素之一,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在改善睡眠、调节生殖、延缓衰老等生理过程中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其功能机制研究亦较为成熟。本文综述了褪黑素和褪黑素受体的基本特征,特别关注褪黑素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特... 褪黑素是神经内分泌调控的关键激素之一,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在改善睡眠、调节生殖、延缓衰老等生理过程中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其功能机制研究亦较为成熟。本文综述了褪黑素和褪黑素受体的基本特征,特别关注褪黑素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特征;总结了其海洋生物中的褪黑素信号系统研究现状和面临的挑战,并对海洋生物开展该信号系统研究的理论价值及应用前景进行展望,以期为进一步探明海洋鱼类及无脊椎动物中褪黑素及其受体的信号转导特征和生理功能提供一定的线索,为褪黑素信号系统进化演变的探讨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褪黑素 褪黑素受体 信号转导 信号系统 海洋动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污泥基生物炭固定化菌处理海洋溢油的研究 被引量:5
14
作者 陈钰 曾广婷 +4 位作者 刘梅 汪佳欢 刘行平 竺柏康 陈庆国 《浙江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2年第3期233-240,共8页
以城市污水厂污泥作为原料,磷酸作为活化剂,通过热解法制备污泥基生物炭。并以生物炭作为载体固定化海洋石油烃降解菌Alcanivorax sp.ASW-2,探究活化剂浓度、活化时间、碳化温度与碳化时间对生物炭吸附效果的影响,优化获得微生物吸附固... 以城市污水厂污泥作为原料,磷酸作为活化剂,通过热解法制备污泥基生物炭。并以生物炭作为载体固定化海洋石油烃降解菌Alcanivorax sp.ASW-2,探究活化剂浓度、活化时间、碳化温度与碳化时间对生物炭吸附效果的影响,优化获得微生物吸附固定的最优菌浓与吸附固定时间。在不同原油浓度、温度、pH、盐度等环境条件下考察生物炭固定化微生物对原油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当磷酸浓度55%、活化时间2 h、碳化温度500℃、碳化时间1 h时生物炭的吸附效果最佳,对石油烃降解菌的吸附量为1.77×10^(11) CFU·g^(-1);在菌浓为5×10^(11)CFU·mL^(-1),吸附固定化时间为12 h时生物炭对微生物的吸附量达到最大;原油浓度对微生物降解效果影响较大,原油浓度为0.1 g·L^(-1)时固定化菌与游离菌对原油的降解效果最佳,7 d降解率分别为97.78%与90.24%,而随着浓度增加,原油的抑制效果逐渐增强,5 g·L^(-1)的高浓度原油条件下降解率分别降至50%和35%以下。原油浓度为1 g·L^(-1)时,游离菌对原油的降解在第9 d达到稳定,降解率为56.67%,固定化菌在第7天降解率达到最大并趋于稳定,其值为75.87%,固定化加快了微生物对原油的降解速率,提高了对原油的降解效果。固定化微生物降解原油的最优环境条件为:pH 8、盐度35、温度25℃。与游离菌相比,生物炭固定化提高了微生物对环境的耐受性,对原油的降解效果也有明显提高,在相同环境条件下,固定化后菌对原油的降解率最大可提升约2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城市污泥 固定化微生物 生物降解 海洋溢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研究生海洋生态学专题课程建设 被引量:2
15
作者 张建设 朱爱意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9年第4期280-282,共3页
海洋生态学专题课程是浙江海洋大学针对海洋生物学专业研究生开设的一门重要专业课。课程学习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之一。分析了目前该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上进行教学改... 海洋生态学专题课程是浙江海洋大学针对海洋生物学专业研究生开设的一门重要专业课。课程学习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之一。分析了目前该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上进行教学改革的思考与探索,以期为培养海洋生物学专业高层次人才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生态学 研究生课程 课程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型海洋动物标本霉变菌株的筛选与防治探索 被引量:1
16
作者 郑伟伟 何建瑜 +4 位作者 唐益 魏余兴 樊英萍 陈健 刘雪珠 《浙江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516-522,共7页
无菌操作从浙江海洋大学海洋生物博物馆所展览3种大型海洋动物填充干制标本霉变表面采样,涂布培养,分离纯化后得到6株霉菌(标记为D1、D2、D3、D4、D5和D6)。经形态学和ITS序列鉴定,6株霉菌分别为聚多曲霉Aspergillus sydowii D1(GenBan... 无菌操作从浙江海洋大学海洋生物博物馆所展览3种大型海洋动物填充干制标本霉变表面采样,涂布培养,分离纯化后得到6株霉菌(标记为D1、D2、D3、D4、D5和D6)。经形态学和ITS序列鉴定,6株霉菌分别为聚多曲霉Aspergillus sydowii D1(GenBank登录号:MG799216)、日本曲霉A. japonicas D2 (MG799217)、棘孢曲霉A. aculeatus D3 (MG799218)、产黄青霉Penicillium chrysogenum D4 (MG799219)、黄曲霉A. flavus D5 (MG799220)和青霉菌P. hispanicum D6 (MG799221)。采用滤纸片法,检测多菌灵、克霉唑、苯甲酸钠、尼泊金乙酯4种不同防霉剂对这6株霉菌的抑制作用,结果显示:多菌灵、克霉唑对6株霉菌生长均有抑制作用,多菌灵对青霉属的抑制效果较强,对D4和D6的最佳抑制浓度为550 mg/L,对D1、D2、D3、D6的最低抑制浓度(MIC)均为0.2~0.4 mg/L,对D4的MIC值为0.4~0.6 mg/L,对D5的MIC值则为1.6~2.0 mg/L。克霉唑对曲霉属的菌株抑制效果略强于青霉属的菌株,对D1、D2、D3和D5的最佳抑制浓度分别为15 000、4 000、4 000和15 000 mg/L,且同一浓度对6株霉菌的抑制效果有显著差异(P<0.05)。研究结果为选择或开发针对保护大型海洋生物剥制标本的防霉制剂提供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霉菌 海洋生物标本 ITS 鉴定 防霉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性贻贝壳固定化微生物降解海洋溢油研究 被引量:3
17
作者 陈钰 刘梅 +3 位作者 郭靖 戎振英 竺柏康 陈庆国 《浙江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2年第6期529-535,共7页
利用改性贻贝壳作为微生物固定化载体,探究改性贻贝壳固定化石油烃降解菌Alcanivorax sp.ASW-2对海洋溢油的降解特性。选用柠檬酸作为活化剂,优化了贻贝壳改性条件与微生物固定条件,并探究pH(6~9)、温度(5~35℃)和盐度(0~40)3个环境因... 利用改性贻贝壳作为微生物固定化载体,探究改性贻贝壳固定化石油烃降解菌Alcanivorax sp.ASW-2对海洋溢油的降解特性。选用柠檬酸作为活化剂,优化了贻贝壳改性条件与微生物固定条件,并探究pH(6~9)、温度(5~35℃)和盐度(0~40)3个环境因素对固定化微生物的影响。结果表明,贻贝壳的最佳改性条件为:柠檬酸活化浓度3%、活化时间1 h、碳化时间30 min、改性温度300℃。改性贻贝壳对微生物的优化吸附固定时间为12 h,贻贝壳的用量为0.5 g·L^(-1)。在原油浓度为1 g·L^(-1)时,降解7 d即可达到降解稳定期。固定化微生物最适盐度为30、pH为8、温度为25℃,固定化微生物对原油的降解率最高可达到82.49%。利用改性贻贝壳对石油降解菌的固定化显著提高了微生物对环境的耐受性,对原油的降解率相对于游离微生物可提高5.17%~28.6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贻贝壳 改性 柠檬酸活化 海洋石油降解菌 固定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动物共附生放线菌分离及拮抗菌筛选 被引量:1
18
作者 田云方 傅泽钦 叶莹莹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8年第21期1-4,17,共5页
[目的]从舟山常见潮间带海洋动物中分离筛选得到具有产抗菌活性物质的共附生放线菌,采用不同方法测定其抗菌活性和抗菌谱,同时鉴定拮抗菌的分类地位,为研究海洋来源产抗菌物质的菌源提供基础资料。[方法]通过分离纯化技术,从舟山几个潮... [目的]从舟山常见潮间带海洋动物中分离筛选得到具有产抗菌活性物质的共附生放线菌,采用不同方法测定其抗菌活性和抗菌谱,同时鉴定拮抗菌的分类地位,为研究海洋来源产抗菌物质的菌源提供基础资料。[方法]通过分离纯化技术,从舟山几个潮间带海洋动物中获得放线菌菌株。点种法初筛后获得对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有一定抑菌作用的菌株;酶标仪法定量测定抑菌活性;滤纸片扩散法复筛获得高效拮抗菌株;采用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白色念珠球菌(Monilia albican)和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作为指示菌测定其抗菌谱。[结果]对典型菌株GP57和GT16进行生理生化、形态学观察及16S r DNA分子鉴定,其均为链霉菌属(Streptomyces),相似度分别为99%和100%,其中GT16鉴定为灰平链霉菌(Streptomyces griseoplanus)。[结论]海洋共附生微生物中,海洋放线菌可能是一类很好的产抗菌活性物的菌源,值得更进一步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潮间带 海洋动物 共附生微生物 抗菌活性 筛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株海洋产电细菌的筛选鉴定及产电条件的优化 被引量:3
19
作者 李鹏 廖智 +1 位作者 苗增良 王健鑫 《浙江农业科学》 2016年第9期1536-1542,共7页
为筛选到产电海洋细菌,从浙江省舟山海域潮间带中得到1株产电细菌m2。16S rRNA分子鉴定和系统发育树显示,该菌株与Shewanella sp.R-52675和Shewanella marisflavi SW-117进化关系最近,初步鉴定为Shewanella属细菌,并命名为Shewanella sp... 为筛选到产电海洋细菌,从浙江省舟山海域潮间带中得到1株产电细菌m2。16S rRNA分子鉴定和系统发育树显示,该菌株与Shewanella sp.R-52675和Shewanella marisflavi SW-117进化关系最近,初步鉴定为Shewanella属细菌,并命名为Shewanella sp.m2。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应用Plackett-Burman试验设计和响应面分析方法 (RSA)对该菌株的培养条件进行系统优化,得到最终优化结果为培养温度50.6℃、培养时间14.75 d、盐度1.035%、初始p H值7.5、接种量1%、微量元素15 m L·L^(-1)、硫酸镁0.03%、氯化钾0.1%,在此条件下最终输出电压为115 m V,比优化前的输出电压提高了53.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电细菌 16S RRNA Shewanella属 PLACKETT-BURMAN 响应面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株产蛋白酶海洋细菌的分离鉴定及发酵条件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金楚杰 吴津 +3 位作者 郭伟鑫 劳吴荣 杨鸿 李鹏 《浙江农业科学》 2020年第12期2629-2633,2638,共6页
从舟山海产品加工厂收集废弃鱼虾蟹等下脚料,利用脱脂奶平板培养基进行产蛋白酶菌株的分离筛选,获得的菌株利用Folin-酚法进行酶活测定,将酶活性最高的菌株进行16S rDNA分子鉴定,绘制系统进化树。研究初始pH、盐度、培养温度、培养时间... 从舟山海产品加工厂收集废弃鱼虾蟹等下脚料,利用脱脂奶平板培养基进行产蛋白酶菌株的分离筛选,获得的菌株利用Folin-酚法进行酶活测定,将酶活性最高的菌株进行16S rDNA分子鉴定,绘制系统进化树。研究初始pH、盐度、培养温度、培养时间等单因素对蛋白酶活性的影响,再利用Expert-Design软件中的响应面分析方法(RSA)对该菌株的发酵条件进行系统优化。结果表明,分离筛选得到1株具有较高蛋白酶活性的海洋细菌SP1,酶活测试结果显示该海洋细菌SP1的初始酶活为88.6 U·mL^-1,16S rDNA分子鉴定结果显示该菌株属于蜡样芽胞杆菌Bacillus cereus。菌株Bacills cereus SP1的单因素培养结果显示,该菌株培养时间48 h、初始pH值8.5、NaCl浓度25 g·L^-1、培养温度40℃对应的酶活最高。通过Expert-Design软件,利用Box-Behnken Design(BBD)方法进行响应面分析,优化设计培养条件,BBD响应面分析结果显示,培养温度35.7℃、初始pH 7.7、NaCl浓度为20.7 g·L^-1、培养时间48 h,摇床转速120 r·min^-1,5%的接种量,实际酶活为101.8 U·mL^-1,比优化前的酶活提高了14.9%,预测精度达到95.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碱性蛋白酶 分离鉴定 蜡样芽胞杆菌 发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