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虾肝肠胞虫(EHP)在凡纳滨对虾养殖水环境中的分布情况及传播途径初步研究 被引量:17
1
作者 丁慧昕 施慧 +4 位作者 谢建军 王庚申 汪玮 何杰 许文军 《浙江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4-19,共6页
针对近年来在舟山地区养殖户普遍反映的凡纳滨对虾感染虾肝肠胞虫(EHP)情况,本实验室运用巢式PCR检测方法,对凡纳滨对虾养殖水环境中EHP分布情况开展了调查;同时以携带EHP对虾对健康凡纳滨虾进行了人工感染试验,分析EHP在水体中的传播... 针对近年来在舟山地区养殖户普遍反映的凡纳滨对虾感染虾肝肠胞虫(EHP)情况,本实验室运用巢式PCR检测方法,对凡纳滨对虾养殖水环境中EHP分布情况开展了调查;同时以携带EHP对虾对健康凡纳滨虾进行了人工感染试验,分析EHP在水体中的传播途径。实验结果表明,从采集的虾、蟹类和水样本中均扩增出了EHP,经测序比对与GenBank中EHP序列一致;其中虾类样本最高,阳性率达17.6%,而采集的水样中,从对虾携带EHP的养殖塘采集的水样阳性检出率最高,为100%;人工感染试验中,活病虾肝胰腺组织投喂组EHP的阳性检出率是45.8%,投喂冷冻病虾肝胰腺组的阳性检出率是12.5%,健康虾和病虾混合饲养组的阳性检出率是54.2%,对照组未有EHP检出。通过上述研究,初步认为EHP一旦在养殖水环境存在,即可以通过流水分布于养殖环境中,不仅在养殖水体中存在,还可以在其它水生生物体内存活;健康虾可以通过摄食寄生EHP的病死虾或养殖水环境中的孢子体而感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凡纳滨对虾 虾肝肠胞虫 巢式PCR 人工感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质联用测定海洋沉积物中15种邻苯二甲酸酯的含量 被引量:3
2
作者 张露 胡红美 +5 位作者 刘奇鹰 李铁军 孙秀梅 郭远明 郝青 金衍健 《浙江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30-36,共7页
提出了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海洋沉积物中的邻苯二甲酸酯含量的方法。样品依次经正己烷:二氯甲烷(v/v,1:1)、正己烷:乙酸乙酯(v/v,1:1)超声波萃取,再经中性氧化铝固相萃取小柱(1 g,6 m L)净化,用DB-35MS毛细管气相色谱柱分离,质谱检测器... 提出了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海洋沉积物中的邻苯二甲酸酯含量的方法。样品依次经正己烷:二氯甲烷(v/v,1:1)、正己烷:乙酸乙酯(v/v,1:1)超声波萃取,再经中性氧化铝固相萃取小柱(1 g,6 m L)净化,用DB-35MS毛细管气相色谱柱分离,质谱检测器检测。15种邻苯二甲酸酯的质量浓度在1~1 000μg/L范围内与相应的峰面积呈线性关系,检出限(3 S/N)在0.1~0.25μg/kg之间。在5.00,50.0,250μg/kg 3个浓度水平进行加标回收试验,回收率在79%~118%之间,测定值的相对标准偏差(n=5)在1.5%~6.3%之间。该方法成功应用于宁波杭州湾(北仑区沿岸、镇海区沿岸)和舟山东极海域采集的海洋沉积物样品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波萃取 固相萃取净化 气相色谱质谱法 沉积物 邻苯二甲酸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黄鱼全人工繁育技术研究 被引量:15
3
作者 楼宝 詹炜 +4 位作者 陈睿毅 刘峰 王立改 徐冬冬 毛国民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6年第5期361-365,共5页
小黄鱼作为一种重要的海洋经济鱼类,随着过度捕捞及环境的变化,捕捞个体逐渐小型化,野生资源量不断减少,因此,开展小黄鱼的人工养殖、良种培育是未来小黄鱼研究工作的重要内容。2016年4至7月,在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西轩渔业科技... 小黄鱼作为一种重要的海洋经济鱼类,随着过度捕捞及环境的变化,捕捞个体逐渐小型化,野生资源量不断减少,因此,开展小黄鱼的人工养殖、良种培育是未来小黄鱼研究工作的重要内容。2016年4至7月,在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西轩渔业科技岛,利用620尾人工繁殖的F1代1龄小黄鱼亲鱼,通过人工促熟和激素诱导,获受精卵36万粒,获得初孵仔鱼17万尾,统计得知受精率和孵化率分别为76%和62.1%。在水温15.0-22.0℃,盐度26.28,溶解氧5.0-6.0mg/L的条件下,历经60d的培育,育成平均全长5.71±0.73cm的F2代苗种5.8万尾,育苗成活率34.12%。小黄鱼全人工繁殖取得成功,为小黄鱼的增养殖和良种选育奠定了重要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黄鱼 全人工 繁育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饥饿对不同性别大黄鱼肌肉营养成分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刘阳阳 刘峰 +2 位作者 楼宝 吕小康 马涛 《浙江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7年第6期465-475,共11页
为了探讨饥饿对不同性别大黄鱼成鱼肌肉营养成分的影响,以体质量400 g左右的600尾网箱养殖大黄鱼为研究材料,分别于禁食0、20、40、60 d取样进行背部肌肉营养成分。结果显示,禁食对雌性和雄性大黄鱼的粗脂肪、粗蛋白和粗灰分含量均有显... 为了探讨饥饿对不同性别大黄鱼成鱼肌肉营养成分的影响,以体质量400 g左右的600尾网箱养殖大黄鱼为研究材料,分别于禁食0、20、40、60 d取样进行背部肌肉营养成分。结果显示,禁食对雌性和雄性大黄鱼的粗脂肪、粗蛋白和粗灰分含量均有显著影响。雌鱼禁食20 d和40 d粗脂肪含量分别降低16.39%和19.98%,粗蛋白含量增加8.34%和5.17%,粗灰分含量禁食20 d时变化不显著,禁食40 d降低24.17%;禁食60 d粗脂肪和粗灰分含量变化不显著,粗蛋白含量增加8.49%。雄鱼禁食20 d和40 d营养成分含量变化不显著,60 d时粗脂肪含量降低29.35%,粗蛋白和粗灰分含量分别增加19.44%和40.38%。此外,禁食20 d时,分析的16种氨基酸中,除蛋氨酸之外的15种氨基酸在雌鱼肌肉中的含量均显著降低,而雄性大黄鱼中各氨基酸组分含量未发生显著变化;禁食60 d后,除了雌鱼中的蛋氨酸,其余氨基酸组分含量在雌性和雄性中均显著增加,其中雌鱼的变化范围(37.77%~64.89%)小于雄鱼(33.51%~159.57%)。比较发现,禁食前雌鱼背肌中氨基酸组分含量均显著高于雄鱼,但是禁食20 d后,雌鱼中只有亮氨酸含量仍显著高于雄性;禁食40 d的雌鱼中有苏氨酸、异亮氨酸、赖氨酸和丝氨酸含量显著高于雄性;禁食60 d后雌性和雄性氨基酸组分含量差异不显著。禁食过程中,雌鱼首先利用PUFA,而雄性首先利用MUFA,由此可知,不同禁食强度对不同性别大黄鱼肌肉中不同脂肪酸组分的影响存在较大差异。综上所述,禁食对大黄鱼肌肉中各营养成分含量存在影响较大,并且雌性和雄性之间存在一定差异,所以在进行禁食处理时应根据大黄鱼性别和目标设定不同的处理强度。上述研究结果可为通过适当的禁食处理实现大黄鱼肉质改良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黄鱼 营养成分 饥饿 氨基酸 脂肪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效液相色谱-原子荧光法测定水产品中无机砷含量 被引量:5
5
作者 孟春英 张小军 +1 位作者 黄丽英 顾捷 《浙江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368-374,共7页
水产品中无机砷的含量是水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指标之一。无机砷中As(Ⅲ)和As(Ⅴ)是常见的砷形态。本研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原子荧光(HPLC-AFS)联用技术检测水产品中无机砷的各形态含量。样品经0.15 mol·L^-1的硝酸溶液提取,正己烷... 水产品中无机砷的含量是水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指标之一。无机砷中As(Ⅲ)和As(Ⅴ)是常见的砷形态。本研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原子荧光(HPLC-AFS)联用技术检测水产品中无机砷的各形态含量。样品经0.15 mol·L^-1的硝酸溶液提取,正己烷萃取去除脂质成分。15 mmol·L^-1的磷酸氢二铵溶液(pH 6.0)洗脱,以保留时间定性,外标法定量检测。该方法的线性范围为0~100μg·L^-1,As(Ⅲ)和As(Ⅴ)的相关系数均优于0.999,最低检出限为0.02 mg·kg^-1,相对标准偏差(RSD)均小于3%。该方法前处理时间短,杂质干扰少,检测成本低,获得的As(Ⅲ)和As(V)的峰形尖锐,灵敏度高,回收率稳定,符合现行国标中规定的标准,适用于水产品中无机砷的检测。在检测应用实验中,参照GB 2762-2012《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中规定的限量值标准,2016年浙江省水产品(头足类、贝类、甲壳类和鱼类)324批次样品中无机砷的检出率为20.7%:其中4.4%的样品含As(Ⅲ)和As(Ⅴ),95.6%的样品只含As(Ⅲ);贝类中无机砷含量较高,缢蛏超标率为7.4%,超标样品无机砷含量0.6~1.8 mg·kg^-1。因此建议沿海居民应适当控制贝类水产品的摄入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效液相色谱-原子荧光光谱 水产品 无机砷 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温和饥饿对鮸鱼肝脏抗氧化酶的影响 被引量:2
6
作者 吕小康 刘峰 +7 位作者 楼宝 刘阳阳 徐冬冬 陈睿毅 詹炜 王立改 毛国民 马涛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6年第5期384-389,共6页
为了探讨不同水温和饥饿条件下鮸鱼抗氧化酶的变化规律,采用实验生态法分析了实验条件下鮸鱼(体质量234.46±52.85 g)肝脏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力及其与体质量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饥饿导致实验鱼体质量下降,... 为了探讨不同水温和饥饿条件下鮸鱼抗氧化酶的变化规律,采用实验生态法分析了实验条件下鮸鱼(体质量234.46±52.85 g)肝脏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力及其与体质量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饥饿导致实验鱼体质量下降,其中水温越高体质量下降越明显:30℃组下降(29.44±7.42)g,显著大于22℃组(9.06±1.47)g和13℃组(4.23±0.93)g。相同水温条件下,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鮸鱼肝脏中SOD和CAT活力均出现明显变化,并且不同水温条件下变化各不相同:13℃组中,SOD和CAT活力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走势,在饥饿2 d时酶活力达到最高值;22℃组中,SOD和CAT从始至终均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而在30℃高温组中,SOD与CAT活力变化趋势不完全一致,SOD活力变化较小,呈现轻微的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同样是饥饿2 d时达到最大值,CAT活力总体表现为下降的趋势。同一饥饿时长不同温度处理组中,实验鱼肝脏中SOD和CAT活力同样存在显著差异(P<0.05):除了13℃组在鱼体饥饿2 d时CAT活力0.044±0.006 U/mgprot高于22℃组0.038±0.006 U/mgprot之外,SOD和CAT活力均是22℃组最高,30℃的高温组最低。本研究结果为鮸鱼的高效健康养殖提供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鮸鱼 水温 饥饿胁迫 抗氧化酶 相关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鮸鱼染色体核型分析 被引量:2
7
作者 阳芳 陈睿毅 +3 位作者 詹炜 刘峰 楼宝 徐冬冬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6年第4期291-294,共4页
以鮸鱼肾脏组织为材料,采用空气干燥法制备了鮸鱼染色体,核型分析表明,鮸鱼二倍体染色体数目为2n=48,核型公式为2n=48t,染色体总臂数NF=48,染色体相对长度最大为5.51±0.21,最小为2.5±0.32,未发现随体,次缢痕及性染色体。鮸鱼... 以鮸鱼肾脏组织为材料,采用空气干燥法制备了鮸鱼染色体,核型分析表明,鮸鱼二倍体染色体数目为2n=48,核型公式为2n=48t,染色体总臂数NF=48,染色体相对长度最大为5.51±0.21,最小为2.5±0.32,未发现随体,次缢痕及性染色体。鮸鱼具有原始核型特征,属于鱼类原始类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鮸鱼 染色体 核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配合饲料替代杂鱼对三疣梭子蟹蜕壳生长、消化酶和免疫酶活力的影响 被引量:6
8
作者 罗佶龙 彭莹莹 +4 位作者 李泽良 蔡雅松 何杰 许文军 谢建军 《浙江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87-194,共8页
为探究自主开发的配合饲料替代杂鱼在三疣梭子蟹养殖中的可行性,采用配合饲料全替代杂鱼(M1)、配合饲料半替代杂鱼(M2)、全杂鱼(M3)3种饵料模式进行阶段性养殖试验,为该配合饲料的优化和应用提供科学依据。试验结果显示:在第一次蜕壳期... 为探究自主开发的配合饲料替代杂鱼在三疣梭子蟹养殖中的可行性,采用配合饲料全替代杂鱼(M1)、配合饲料半替代杂鱼(M2)、全杂鱼(M3)3种饵料模式进行阶段性养殖试验,为该配合饲料的优化和应用提供科学依据。试验结果显示:在第一次蜕壳期间,M1幼蟹蜕壳周期显著长于M2和M3(P<0.05),3种饵料模式中的增重率无显著差异(P>0.05),但M1的特定生长率显著低于M2和M3(P<0.05);第二次蜕壳期间,无论是增重率还是特定生长率,M1均显著低于M2和M3组(P<0.05),而M2和M3却十分接近。第二次蜕壳后,3种饵料模式幼蟹的蛋白酶和脂肪酶活性均相近,无显著差异,但M1幼蟹的胃和肝胰腺的淀粉酶活性均显著高于M2和M3(P<0.05);M2幼蟹肝胰腺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较高于M1和M3(P>0.05);M2和M3幼蟹血淋巴和肝胰腺中的过氧化氢酶活性相近且较高于M1组(P>0.05)。综上,本研究认为使用该配合饲料全替代杂鱼的模式显著影响了三疣梭子蟹幼蟹的生长速度,但使用该配合饲料部分替代杂鱼对幼蟹生长无显著影响,且一定程度上能提高幼蟹的免疫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疣梭子蟹 配合饲料 蜕壳生长 消化酶 免疫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7β-雌二醇浸浴对小黄鱼早期生长及性腺发育的影响 被引量:3
9
作者 周锋祺 谢庆平 +8 位作者 楼宝 孟祥磊 何雪 孙毅 詹炜 陈睿毅 刘峰 王立改 徐冬冬 《浙江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302-307,共6页
17β-雌二醇(E2)是一种天然保守的性类固醇激素,被认为是一种性别决定与分化的关键因子。然而,E2对鱼类身体生长及性腺生长影响的研究较少。本研究采用浸浴的方法,探究小黄鱼早期在不同浓度E2(1、10和50μg/L)浸浴的条件下,对生长、性... 17β-雌二醇(E2)是一种天然保守的性类固醇激素,被认为是一种性别决定与分化的关键因子。然而,E2对鱼类身体生长及性腺生长影响的研究较少。本研究采用浸浴的方法,探究小黄鱼早期在不同浓度E2(1、10和50μg/L)浸浴的条件下,对生长、性腺发育及性别分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处理后20~60 d时,E2浸浴实验组在体长和体重上均显著低于对照组,60 d时,GSI(Gonadosomatic index)水平E2浸浴实验组和雌性对照组C(0)相比无显著性差异。解剖学及组织观察学表明,E2浸浴实验组1μg/L与10μg/L性腺头端粗短,出现二时相至三时相卵母细胞,且有明显卵巢腔,50μg/L组部分性腺发育畸形。当E2浓度达到10μg/L以上时,未发现雄性及未分化性腺,且随着浓度的上升,出现畸形的比率上升。E2浸浴组雌性率分别82%,88%,63%,对照组性比近似1:1。综上所述,E2浸浴可以抑制小黄鱼的生长,且能使小黄鱼群体雌性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黄鱼 17Β-雌二醇 生长发育 性别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