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28篇文章
< 1 2 2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浙江岱衢洋海域春秋季游泳动物群落结构及生物量粒径谱特征
1
作者 徐菲 徐开达 +6 位作者 张洪亮 卢占晖 周永东 李羽如 叶莹莹 马文静 金梓慧 《海洋与湖沼》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5-174,共10页
为了解岱衢洋海域游泳动物资源及其群落稳定性特征,根据2023年10月(秋)和2024年4月(春)对岱衢洋海域两个航次的渔业资源调查资料,运用ABC曲线法和聚类分析对游泳动物群落结构进行分析,并构建了鱼类和甲壳类生物量粒径谱,比较分析了春、... 为了解岱衢洋海域游泳动物资源及其群落稳定性特征,根据2023年10月(秋)和2024年4月(春)对岱衢洋海域两个航次的渔业资源调查资料,运用ABC曲线法和聚类分析对游泳动物群落结构进行分析,并构建了鱼类和甲壳类生物量粒径谱,比较分析了春、秋季节两个群落生物量粒径谱的特征参数差异性。结果显示,鱼类种类数减少,甲壳类种类增加;春季鱼类、甲壳类Sheldon型生物量粒径谱均呈现不规则锯齿状,秋季鱼类、甲壳类生物量粒径谱呈现“M”形;春季标准化生物量粒径谱鱼类曲率大于秋季,曲线较平缓,受干扰程度较小;春、秋季甲壳类群落结构较稳定。研究表明,岱衢洋海域鱼类群落、甲壳类群落均以小型个体为主,缺少大粒径游泳动物,能量传递效率较低,后期还需对岱衢洋海域加强养护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岱衢洋海域 ABC曲线 聚类分析 生物量粒径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沿海水域石首鱼科资源量估算分析
2
作者 金梓慧 徐开达 +5 位作者 张洪亮 周永东 龙翔宇 詹炜 马文静 徐菲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6-165,共10页
为了解该海域石首鱼科资源量状况,根据2019-2021年每年春季(4月)、秋季(11月)浙江近岸水域(27°00′~31°00′N,120°30′~123°45′E)底拖网调查资料,采用扫海面积法等方法得到其优势度、生物量密度、尾数密度和现存... 为了解该海域石首鱼科资源量状况,根据2019-2021年每年春季(4月)、秋季(11月)浙江近岸水域(27°00′~31°00′N,120°30′~123°45′E)底拖网调查资料,采用扫海面积法等方法得到其优势度、生物量密度、尾数密度和现存资源量,研究了调查海区主要经济石首鱼科的季节和空间数量分布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浙江近岸石首鱼科3年平均生物量密度为140.7 kg/km^(2),秋季均高于春季,且南部区域最高;调查年份现存资源量从高到低的鱼种分别为鮸(Miichthys miiuy)、银姑鱼(Pennahia argentata)和小黄鱼(Larimichthy polyactis);与历史资料相比,资源量整体逐渐好转。本研究结果可为浙江近海渔业资源的养护技术研发和可持续利用提供基础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评估 石首鱼科 浙江沿海渔业 扫海面积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沿浦湾红树林表层沉积物有机碳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3
作者 吕聪聪 于洋 +2 位作者 李滨 水柏年 胡成业 《海洋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8-96,共9页
红树林是地球上固碳效率最高的生态系统之一,对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实现我国“双碳”目标具有积极意义。本研究以浙江沿浦湾红树林为研究区域,于2018—2019年春季和秋季采集表层(0~25 cm)沉积物样品,对其有机碳、总氮、总磷含量和沉积... 红树林是地球上固碳效率最高的生态系统之一,对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实现我国“双碳”目标具有积极意义。本研究以浙江沿浦湾红树林为研究区域,于2018—2019年春季和秋季采集表层(0~25 cm)沉积物样品,对其有机碳、总氮、总磷含量和沉积物粒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沉积物有机碳含量为6.50~11.90 g∕kg,总氮含量为1.08~1.36 g∕kg,总磷含量为0.57~0.74 g∕kg。通过相关性分析发现,沉积物有机碳与总氮呈显著正相关(p<0.05),表明两者的潜在来源具有相似性;有机碳也与黏土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即细粒沉积物更有利于有机碳的固存;相反,有机碳与总磷、平均粒径、砂和粉砂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层次分割分析表明,沉积物中砂和粉砂的含量是影响红树林表层有机碳分布的关键环境因子。此外,红树植物品种及成林时间、地表径流分布、台风影响和养殖塘清塘也是影响沉积物有机碳分布的驱动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树林 有机碳 沉积物 总氮 总磷 层次分割 空间分布 沿浦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省海水养殖主要贝藻类碳汇能力评估
4
作者 吴昊 张亚洲 梁君 《安徽农业科学》 2025年第12期55-58,64,共5页
利用《全国渔业统计年鉴》中浙江省海水养殖主要贝藻类产量数据,估算2002—2022年浙江省海水养殖主要贝藻类的碳汇物质量及碳汇经济价值,对主要养殖贝藻类碳汇能力进行评估并对浙江省发展碳汇渔业提出了建议。结果表明:2002—2022年浙... 利用《全国渔业统计年鉴》中浙江省海水养殖主要贝藻类产量数据,估算2002—2022年浙江省海水养殖主要贝藻类的碳汇物质量及碳汇经济价值,对主要养殖贝藻类碳汇能力进行评估并对浙江省发展碳汇渔业提出了建议。结果表明:2002—2022年浙江省海水养殖主要贝藻类碳汇物质量为182.51万t,相当于减排669.81万t CO_(2),折合经济价值10.05亿~40.19亿美元。浙江省海水养殖主要贝藻类具有显著的CO_(2)减排效果,浙江省发展碳汇渔业的潜力巨大。在当前新发展理念指引下,浙江省应因地制宜地发展海水养殖,加强政府主导发展碳汇渔业,规范“蓝碳”交易市场,为我国海洋经济发展和“双碳”战略作出重要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汇渔业 贝藻类 评估 海水养殖 浙江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灰色-马尔科夫模型评估石雀滩海洋牧场岩礁鱼类碳储量 被引量:2
5
作者 李梦迪 李娇 +4 位作者 薛月光 关长涛 公丕海 段勇杰 程浩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22,共9页
本研究以石雀滩海洋牧场许氏平鲉(Sebastes schlegelii)、大泷六线鱼(Hexagrammos otakii)、褐菖鲉(Sebasticus marmoratus)、铠平鲉(Sebastes hubbsi)、厚头平鲉(Sebastes pachycephalus)等岩礁鱼类为研究对象,基于2017—2020年地笼网... 本研究以石雀滩海洋牧场许氏平鲉(Sebastes schlegelii)、大泷六线鱼(Hexagrammos otakii)、褐菖鲉(Sebasticus marmoratus)、铠平鲉(Sebastes hubbsi)、厚头平鲉(Sebastes pachycephalus)等岩礁鱼类为研究对象,基于2017—2020年地笼网采捕的渔获量数据,采用元素分析法和灰色-马尔科夫模型,统计并预测了岩礁鱼类现存生物量的碳储量(以下简称岩礁鱼类碳储量)。结果显示,岩礁鱼类干样碳含量分布范围为42.95%~50.19%,平均值为(46.11±2.34)%;鲜样碳含量分布范围为11.05%~13.25%,平均值为12.30%。2017年春季、2018年冬季、2019年春季和2020年冬季鱼礁区岩礁鱼类碳储量分别为293.46、104.49、119.40和48.48 t,呈波动式下降趋势;对照区分别为21.64、59.07、6.73和0 t,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灰色-马尔科夫模型验证数据平均相对误差为8%,较GM(1,1)模型预测精度提升了12%。经预测,鱼礁区岩礁鱼类碳储量呈下降趋势,2021年春季、2022年冬季、2023年春季和2024年冬季分别为64.84、49.84、25.28和19.43t。研究结果可为评估岩礁鱼类碳汇潜力提供依据,为建立渔业碳汇基础上的海洋牧场岩礁鱼类资源开发策略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牧场 岩礁鱼类 碳储量 GM(1 1)模型 灰色-马尔科夫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种海洋灾害事件对浙江北部三疣梭子蟹补充量的影响 被引量:2
6
作者 孙洁 王迎宾 王小刚 《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728-734,共7页
根据2000—2014年浙江北部海域三疣梭子蟹的生产统计和该海域的台风风级(代表当年台风风级总计)、赤潮面积(当年赤潮发生面积总计),以及厄尔尼诺等级(代表当年厄尔尼诺指数强弱)数据,基于广义可加模型对三疣梭子蟹资源补充量变动与以上... 根据2000—2014年浙江北部海域三疣梭子蟹的生产统计和该海域的台风风级(代表当年台风风级总计)、赤潮面积(当年赤潮发生面积总计),以及厄尔尼诺等级(代表当年厄尔尼诺指数强弱)数据,基于广义可加模型对三疣梭子蟹资源补充量变动与以上海洋灾害事件的关系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3个因子均能对浙江海域三疣梭子蟹的资源补充量产生影响。广义可加模型对三疣梭子蟹补充量总偏差解释率为80.2%,其中贡献最大的是台风风级,贡献率为56.3%;其次是赤潮面积,贡献率为21.2%;贡献最小的是厄尔尼诺等级,贡献率为2.7%。厄尔尼诺等级为20~40时,与三疣梭子蟹资源补充量呈正相关;厄尔尼诺等级为40~55时,呈负相关,可能是厄尔尼诺期间致使水温发生变化影响三疣梭子蟹的摄食强度。赤潮面积为2000~6000km2时,与梭子蟹资源补充量呈正相关,赤潮面积为6000~13 000km2时,呈负相关;赤潮影响水中溶解氧水平、水体质量、人类捕捞行为、梭子蟹天敌数量以及饵料的变动。台风风级在10~36时,与梭子蟹资源补充量呈负相关;36~55时,呈正相关,台风扰乱水流方向,影响水中营养盐的含量,也会影响人类的捕捞行为。研究结果可作为日后分析三疣梭子蟹资源变动规律和开展可持续性管理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疣梭子蟹 补充量 海洋灾害事件 厄尔尼诺 台风 赤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主要海洋灾害因子的浙江北部海域三疣梭子蟹补充量预测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王迎宾 高丽 孙洁 《浙江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29-136,共8页
基于2001-2014年浙江北部海域三疣梭子蟹自然补充资源量和主要海洋灾害因子数据,运用广义可加模型(general additive model,GAM),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筛选出影响三疣梭子蟹补充资源量的主要灾害因子包括赤潮、台风、海面高度距平等。选... 基于2001-2014年浙江北部海域三疣梭子蟹自然补充资源量和主要海洋灾害因子数据,运用广义可加模型(general additive model,GAM),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筛选出影响三疣梭子蟹补充资源量的主要灾害因子包括赤潮、台风、海面高度距平等。选用2001-2014年的数据(其中,随机剔除2002、2005、2008、2010和2012年的数据,用于模型验证),建立多元线性和非线性预测方程。结果显示:2个方程在拟合梭子蟹自然补充资源量过程中存在显著性差异。线性拟合模型最大相对误差达到41%,其中2005-2011年之间自然补充资源量拟合值与观测值呈现相反趋势。非线性拟合模型中,最大相对误差为29.3%,2005-2009年之间自然补充资源量拟合值与观测值之间虽有不同步的趋势,但差异程度不大。相对而言,非线性拟合模型较线性拟合模型拟合效果较好。该研究旨在分析浙江北部海域三疣梭子蟹自然补充资源量与海洋灾害因子之间的关系,建立起三疣梭子蟹补充资源量预测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补充量 预测模型 GAM模型 三疣梭子蟹 浙江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墨化炭黑去除水产养殖尾水中恩诺沙星残留的研究
8
作者 李梦妍 齐梦钰 +3 位作者 吴佳龙 李铁军 胡红美 张小宁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85-795,共11页
本研究探究并评价了石墨化炭黑(graphitized carbon black,GCB)吸附去除水产养殖环境中恩诺沙星(enrofloxacin,ENR)的能力。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拉曼光谱以及Zeta电位对石墨化炭黑进行表征,探讨了p H值、吸附温... 本研究探究并评价了石墨化炭黑(graphitized carbon black,GCB)吸附去除水产养殖环境中恩诺沙星(enrofloxacin,ENR)的能力。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拉曼光谱以及Zeta电位对石墨化炭黑进行表征,探讨了p H值、吸附温度(T)、恩诺沙星初始质量浓度(C0)、吸附时间(t)对石墨化炭黑吸附恩诺沙星的影响。同时,从吸附热力学和吸附动力学等方面探究了石墨化炭黑对恩诺沙星的吸附机制。结果表明,石墨化炭黑对恩诺沙星具有良好的吸附能力,吸附过程符合伪二级动力学模型和弗罗因德利希(Freundlich)吸附等温模型。在p H=7、C0=200 mg/L、T=35℃的条件下,石墨化炭黑对溶液中恩诺沙星的吸附能力最强,最大吸附量可达74.43 mg/g。此外,石墨化炭黑对实际加标养殖淡水和加标养殖海水中恩诺沙星残留具有较好的吸附去除能力,单位吸附量分别为(32.47±0.99)、(31.84±1.46)mg/g。综上所述,石墨化炭黑具有去除实际水产养殖尾水中恩诺沙星的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墨化炭黑 恩诺沙星 吸附 去除 水产养殖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省海洋牧场建设管理若干问题思考 被引量:2
9
作者 毛梦盼 蔡厚才 叶永丰 《渔业研究》 2023年第1期88-95,共8页
海洋牧场作为一种海洋经济新业态,投资大,技术含量高,极具发展潜力,已成为我国应对近海生态环境恶化和渔业资源衰退的有效手段,也是实现海洋生态文明和海洋强国战略的重要途径。本文分析了浙江省海洋牧场发展现状,指出当前该省在海洋牧... 海洋牧场作为一种海洋经济新业态,投资大,技术含量高,极具发展潜力,已成为我国应对近海生态环境恶化和渔业资源衰退的有效手段,也是实现海洋生态文明和海洋强国战略的重要途径。本文分析了浙江省海洋牧场发展现状,指出当前该省在海洋牧场建设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成因,并从理念更新、产业融合和科技创新等角度提出若干对策建议,可为有关部门提供参考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牧场 现状 存在问题 对策建议 浙江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质量谱模型评估捕捞对蜈支洲岛海洋牧场鱼类群落的影响 被引量:2
10
作者 乔家乐 栗小东 +3 位作者 李建龙 夏锴铭 刘琦 王迎宾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4-76,共13页
基于生态系统的渔业管理的理念已得到广泛认同,但其在海洋牧场建设中的应用仍非常少见。本研究根据2020−2021年在蜈支洲岛海域开展的渔业资源底拖网调查数据,构建了海洋牧场鱼类群落的质量谱模型(SSM),反映了海洋牧场中食物网的复杂结... 基于生态系统的渔业管理的理念已得到广泛认同,但其在海洋牧场建设中的应用仍非常少见。本研究根据2020−2021年在蜈支洲岛海域开展的渔业资源底拖网调查数据,构建了海洋牧场鱼类群落的质量谱模型(SSM),反映了海洋牧场中食物网的复杂结构以及种间相互作用,以评估捕捞对海洋牧场鱼类群落的影响。研究通过对两种管理策略(单物种管理和多物种管理)的模拟,分析特定种类的捕捞死亡系数变化对鱼类群落产生的影响,并利用群落总生物量、质量谱斜率、平均最大质量、平均质量和大型鱼类指数5种群落生态指标监测了鱼类群落的特征状态。单物种管理策略结果显示,蜈支洲岛海洋牧场生态系统呈现下行控制效应,肉食性鱼类对浮游生物食性鱼类存在着强烈的调控作用。捕捞死亡系数变化后,不同物种间竞争捕食等复杂的相互作用会产生营养级联效应。多物种管理策略结果显示,灰海鳗(Muraenesox cinereus)的捕捞死亡系数对群落质量谱斜率影响最大,大头狗母鱼(Trachiocephalus myops)和灰海鳗的捕捞死亡系数对鱼类群落生物量和群落结构及功能的影响最大。研究结果对于保护和维持鱼类群落稳定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能够帮助管理者更好地了解捕捞死亡系数变化对鱼类群落产生的潜在影响,从而根据物种对渔业的重要性制定可行且有效的保护和管理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质量谱模型 海洋牧场 管理策略 生态指标 营养级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色渔业背景下海洋渔业从业渔民增收问题探讨——以浙江省为例 被引量:1
11
作者 刘坤 俞存根 严寅央 《中国水产》 2021年第1期59-62,共4页
新时期渔业发展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在实现“富裕渔民”目标下,渔业绿色高质量发展要求应运而生。本文立足海洋渔业生态环境恶化、渔民出海捕捞保本困难、海洋渔业从业渔民收入压力倍增的现实,从当前国... 新时期渔业发展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在实现“富裕渔民”目标下,渔业绿色高质量发展要求应运而生。本文立足海洋渔业生态环境恶化、渔民出海捕捞保本困难、海洋渔业从业渔民收入压力倍增的现实,从当前国内渔业绿色发展背景出发,结合实际数据,综合分析浙江省海洋渔业从业渔民增收所面临的问题,得出了渔业绿色发展时期促进海洋渔业从业渔民持续增收的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渔民增收 海洋渔业 持续增收 渔民收入 对策建议 高质量发展 绿色渔业 浙江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凡纳对虾parkin共调基因和parkin在抗白斑综合征病毒中的表达分析和SNP开发
12
作者 薛倩 李旭鹏 +5 位作者 李洋 栾生 罗坤 孔杰 邢群 孟宪红 《渔业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94-209,共16页
本实验室前期研究中基于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方法筛选到抗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候选基因:parkin共调基因(PACRG)。PACRG与帕金森病相关基因parkin共用一个双向启动子,二者共同参与细胞自噬过程,从而在细胞保护方面发挥作用。本研究... 本实验室前期研究中基于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方法筛选到抗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候选基因:parkin共调基因(PACRG)。PACRG与帕金森病相关基因parkin共用一个双向启动子,二者共同参与细胞自噬过程,从而在细胞保护方面发挥作用。本研究对凡纳对虾(Penaeus vannamei)PACRG和parkin在抗WSSV中的功能进行探讨,对其mRNA和氨基酸序列进行特征分析,利用real-timePCR技术检测对虾感染WSSV后不同时间、不同组织中PACRG和parkin的表达水平。通过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进行空间定位。利用PCR和Sanger测序技术获得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SNP)并进行抗WSSV的关联分析。结果显示,PACRG开放阅读框(ORF)全长600bp,编码199个氨基酸,预测包含一个ParcG结构域。parkinORF序列全长1653bp,编码550个氨基酸,预测包含UBQ、IBR结构域和一个信号肽结构。与多物种进行同源序列比对发现,凡纳对虾PACRG氨基酸序列与日本对虾(Penaeus japonicus)的同源性高达89.70%;凡纳对虾parkin氨基酸序列与中国对虾(Penaeus chinensis)和斑节对虾(Penaeus monodon)的同源性高达93.45%。PACRG和parkin蛋白的保守性较高。感染WSSV后,PACRG和parkin在对虾肝胰腺、鳃、肌肉和眼柄中的表达水平发生显著变化,其中,眼柄中PACRG和parkin表现出极相似的组织表达模式。在肌肉中,PACRGmRNA和WSSV在空间位置上呈现高度重叠状态。结合上述结果,推测PACRG和parkin在凡纳对虾与WSSV的互作中发挥功能。在PACRG中筛选到2个SNP位点,在parkin中筛选到15个SNP位点,其中位于parkin非翻译区(UTR)的5个SNP位点与抗WSSV性状显著相关。本文为研究凡纳对虾抗WSSV的分子机制和抗病分子育种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参考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凡纳对虾 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 parkin共调基因(PACRG) PARKIN基因 SN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莨菪碱在杀香鱼假单胞菌灭活疫苗浸泡免疫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中的应用
13
作者 李姣姣 汪玮 +4 位作者 杨致旭 许文军 谢建军 施慧 何杰 《海洋与湖沼》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33-441,共9页
为探究山莨菪碱在浸泡免疫大黄鱼中的应用效果,以添加山莨菪碱佐剂的杀香鱼假单胞菌灭活疫苗浸泡免疫大黄鱼,结果显示,免疫后1~4周,无佐剂疫苗组(FKC组)和山莨菪碱疫苗组(FKCA组)血清抗体水平均显著升高,第2~3周FKCA组血清抗体显著高于... 为探究山莨菪碱在浸泡免疫大黄鱼中的应用效果,以添加山莨菪碱佐剂的杀香鱼假单胞菌灭活疫苗浸泡免疫大黄鱼,结果显示,免疫后1~4周,无佐剂疫苗组(FKC组)和山莨菪碱疫苗组(FKCA组)血清抗体水平均显著升高,第2~3周FKCA组血清抗体显著高于FKC组。rt-PCR结果显示,从免疫后第4天开始,头肾、脾脏中免疫因子IgM、IL-1β、MHC-Iα、MHC-IIβ、CD4、CD8的表达量均出现升高,FKCA组头肾中IgM、IL-1β、MHC-Iα、CD8的表达峰值显著高于FKC组。酶活结果显示,体表黏液中AKP和ACP活力在免疫后第7天达到峰值,血清中AKP和ACP活力分别在第4天和第14天达到峰值,FKCA组AKP活力显著高于FKC组。组织切片观察发现,免疫后第4天,两个免疫组的皮肤均出现表皮层增厚、黏液细胞增多,同时FKCA组初级鳃丝增宽,生理变化趋势更显著。免疫28 d后攻毒,FKCA组相对保护率为61%,显著高于FKC组(14%)。生长指标对比显示,免疫组和对照组的平均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在免疫期内无显著差异。研究表明,山莨菪碱作为浸泡疫苗佐剂可显著提高杀香鱼假单胞菌灭活疫苗对大黄鱼的相对保护率,提升血清抗体水平、头肾免疫因子表达水平,提高AKP和ACP活力,增强皮肤和鳃丝对浸泡免疫的生理扩张,同时,山莨菪碱对大黄鱼的生长性能无副作用,是一种具有应用潜力的大黄鱼浸泡疫苗佐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莨菪碱 灭活疫苗 浸泡免疫 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沿岸产卵场春、夏季鱼类资源密度和群落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11
14
作者 胡翠林 张亚洲 +6 位作者 李德伟 朱文斌 蒋日进 李鹏飞 王洋 周永东 张洪亮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984-995,共12页
根据2015年4月(春季)和7月(夏季)在浙江沿岸产卵场进行的渔业资源底拖网调查资料,采用多重比较(LSD)和分类回归树(CART)方法研究了浙江沿岸产卵场春、夏季群落多样性和鱼类资源的变化,以及多样性与诸多环境因子(生物和非生物)的关系,结... 根据2015年4月(春季)和7月(夏季)在浙江沿岸产卵场进行的渔业资源底拖网调查资料,采用多重比较(LSD)和分类回归树(CART)方法研究了浙江沿岸产卵场春、夏季群落多样性和鱼类资源的变化,以及多样性与诸多环境因子(生物和非生物)的关系,结果表明:(1)该水域春季共捕获鱼类92种,隶属17目50科77属,夏季捕获鱼类114种,隶属16目59科92属;(2)春季全区生物量平均为434.40 kg/km^2,中部和南部生物量差异极显著(P=0.005),全区尾数密度平均为58.42千尾/km^2,不同区域差异不显著;夏季全区生物量平均为1532.73 kg/km^2,北部生物量与中部差异极显著(P=0.000),与南部差异显著(P=0.017),全区尾数密度平均为205.50千尾/km^2,北部尾数密度与南部差异显著(P=0.034),其他区域间差异不显著;(3)春季H′平均值为1.52,D平均值为2.18,北部和南部D差异显著(P=0.048),其他区域间H′和D差异均不显著;夏季H′平均值为1.34,D平均值为1.81,中部和北部H′差异极显著(P=0.000),和南部差异接近极显著(P=0.01),北部和中部D差异显著(P=0.039),其他区域间差异不显著;(4)CART分析表明,影响春季多样性和丰富度的主要因素有水深、浊度和溶氧;秋季多样性水平主要受的水深、桡足类、温度和浊度的影响;(5)从空间和时间上与其他水域的多样性水平相比较得出,在空间上,纬度与H′并不存在简单的线性关系,但当纬度跨度比较大时,低纬度水域的H′值明显高于高纬度水域的H′值;在时间上,多样性水平较2008年明显升高,但与2011年的调查结果相近,表明产卵场(南部)近几年渔业生态环境处于相对较稳定的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卵场 鱼类资源 群落多样性 分类回归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度和光强对海带新品系“黄官2号”幼孢子体的生长和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15
作者 宋桂漾 梁洲瑞 +2 位作者 鲁晓萍 袁艳敏 汪文俊 《渔业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6-148,共13页
为探明“黄官2号”海带(Saccharinajaponica)幼孢子体(3~4cm)生长适宜的光、温条件及其生理生化机制,本研究开展“黄官2号”海带幼孢子体在不同光强和温度下相对生长速率(RGR)、叶绿素荧光参数、色素/蛋白含量、活性氧含量、抗氧化剂含... 为探明“黄官2号”海带(Saccharinajaponica)幼孢子体(3~4cm)生长适宜的光、温条件及其生理生化机制,本研究开展“黄官2号”海带幼孢子体在不同光强和温度下相对生长速率(RGR)、叶绿素荧光参数、色素/蛋白含量、活性氧含量、抗氧化剂含量和抗氧化酶活性等生长和生理生化特性的相关研究。结果显示,RGR受光强、温度及二者交互作用影响显著,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温度、光强、二者交互作用。在10~13℃、60~90μmol photons/(m^(2)·s)条件下,“黄官2号”海带幼孢子体RGR较高,高温(16℃和19℃)组的RGR则在30μmol photons/(m^(2)·s)下较高。在同一温度下,随光强升高,海带幼孢子体的叶绿素a和类胡萝卜素含量逐渐下降,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抗坏血酸(AsA)含量呈上升趋势;在同一光强下,相对于10~13℃,高温组可溶性蛋白含量减少,丙二醛和过氧化氢含量显著升高,抗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抗坏血酸过氧化物)活性和抗氧化物质(AsA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均较高。高温和高光[120μmol photons/(m^(2)·s)]组的光系统Ⅱ最大量子产量(Fv/Fm)均显著降低,表明藻体在高温高光胁迫下光能转换效率降低。而高光组的调节性能量耗散的量子产量显著增大,且快速光曲线初始斜率(α)显著降低,表明“黄官2号”幼孢子体的光保护系统对高光胁迫产生了积极响应,并通过降低光能利用效率降低了对光能的吸收,从而减少光损伤。高光、高温组的关键抗氧化酶活性和抗氧化物质含量均显著升高,表明“黄官2号”海带幼孢子体的抗氧化系统均对高光、高温逆境产生了积极响应以降低活性氧损害。低光[10μmol photons/(m^(2)·s)]组的Fv/Fm、α、光系统Ⅱ实际量子产量和叶绿素a含量均显著升高,表明“黄官2号”海带幼孢子体在弱光环境下的光能转换效率和光能利用效率均显著提升,从而增加对光能的吸收。上述对“黄官2号”海带幼孢子体在温度和光强条件下的生理、生态适应性研究为其海上栽培技术的优化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带 温度 光照强度 生长 生化组分 叶绿素荧光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口黑鲈蛙虹彩病毒传代致弱株免疫效果评价
16
作者 高铭悦 楚馨 +4 位作者 刘思玉 姚嘉赟 蔺凌云 沈锦玉 潘晓艺 《水生生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1-31,共11页
为研究大口黑鲈蛙虹彩病毒(Largemouth Bass Ranavirus,LMBV)传代致弱毒株LMBV-ZJDSS-F110的特性,研究开展了该病毒的复制效率、毒力、体内病毒载量变化、比较基因组、免疫保护率、免疫后免疫相关基因表达和毒力返强等试验。结果显示:采... 为研究大口黑鲈蛙虹彩病毒(Largemouth Bass Ranavirus,LMBV)传代致弱毒株LMBV-ZJDSS-F110的特性,研究开展了该病毒的复制效率、毒力、体内病毒载量变化、比较基因组、免疫保护率、免疫后免疫相关基因表达和毒力返强等试验。结果显示:采用FHM培养,F110代次毒滴度可达109.1 TCID50/mL,以剂量108.0 TCID50/mL×0.1 mL注射大口黑鲈,未见死亡。不同代次毒株体内组织病毒载量测试,结果显示:传代毒F5、F45和F110在7d时脾脏和鳃的病毒载量要高于3d,而F90在两时间点的病毒载量变化不显著,表明传代毒F90相较于F45,F110相较于F90都出现了特性改变。不同代次毒株F5与F110比较基因组学分析显示:LMBV-ZJDSSF110出现了10处变异,其中有7处可能引起编码区的变化。将传代弱毒F110通过注射和浸泡免疫大口黑鲈,结果显示108.0 TCID50/mL浓度组都获得了对强毒F5株70%免疫保护率,而头肾中免疫因子(TNF-α、CD8b、IgM、IgT、IFN-γ)基因表达量在免疫后14d达到峰值,且注射组显著高于浸泡免疫组,其中IFN-γ表达量接近对照组的50倍。活体传代毒力返强测试结果显示,F110活体盲传5代未引起死亡。以上研究表明,LMBVZJDSS-F110是一株安全有效的弱毒疫苗株,为大口黑鲈蛙虹彩病毒病的免疫预防提供了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弱毒疫苗 免疫因子 传代致弱 大口黑鲈蛙虹彩病毒 免疫途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滤食性贝类贝壳总碳、有机碳含量及其降解速率初探
17
作者 陈杜宇 张继红 +4 位作者 孙威 刘毅 吴文广 宫雪 李兵 《渔业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9-107,共9页
海水养殖滤食性贝类的贝壳碳含量占其总生物质碳的63.44%~92.64%,其在固碳和碳封存中的潜力成为研究热点,然而,关于贝壳不同部位的碳含量及贝壳的碳封存效率尚不清晰。本研究于2022年9月在桑沟湾采集紫贻贝(Mytilus edulis)、栉孔扇贝(C... 海水养殖滤食性贝类的贝壳碳含量占其总生物质碳的63.44%~92.64%,其在固碳和碳封存中的潜力成为研究热点,然而,关于贝壳不同部位的碳含量及贝壳的碳封存效率尚不清晰。本研究于2022年9月在桑沟湾采集紫贻贝(Mytilus edulis)、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虾夷扇贝(Patinopecten yessoensis)、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lippinarum)和毛蚶(Soapharca suberenata)6种滤食性贝类,利用元素分析仪测定了贝壳不同部位(边缘、壳顶和整个贝壳)的总碳和有机碳含量,通过室内自然降解法测定了贝壳总碳和有机碳降解速率。研究结果显示,不同种类贝壳中总碳和有机碳的含量不同,6种贝壳的总碳和有机碳含量范围分别为11.31%~13.37%和0.53%~2.17%,其中,紫贻贝总碳与有机碳含量均显著高于其他5种贝类,而这5种贝壳的总碳含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毛蚶有机碳含量显著高于其他4种贝类贝壳(P<0.05)。紫贻贝壳顶部的总碳与有机碳含量均显著低于壳边缘部分(P<0.05);毛蚶壳顶部的有机碳含量显著低于壳边缘部分(P<0.05),其他4种贝壳各部位间的总碳、有机碳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贝壳总碳和有机碳的降解速率因种类而不同,有机碳含量越高,总碳的降解速率越大。6种贝壳总碳降解速率常数(k445)在0.0219~0.0803 a^(–1)之间,平均值为(0.0511±0.0221)a^(–1)。其中,毛蚶的总碳降解速率最大,菲律宾蛤仔的降解速率最小。贝壳有机碳k445在0.0329~0.6096 a–1之间。毛蚶的有机碳降解速率最大,牡蛎的降解速率最小。研究结果为评估我国海水养殖滤食性贝类的碳封存效应提供了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滤食性贝类 海水养殖 贝壳有机碳 降解速率 碳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铁基金属有机骨架对中华青鳉毒性作用的持续性与恢复性
18
作者 叶君玉 李衍红 +4 位作者 李以玲 高阳 夏斌 崔正国 曲克明 《生态毒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2-160,共9页
铁基金属有机骨架(Fe-MOFs)在环境治理和修复领域展现出广泛的应用前景。然而,在Fe-MOFs合成、应用及处置等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释放到水环境中,对生态系统和生物体造成潜在毒害作用。目前,关于Fe-MOFs生态毒性效应的研究仍较为有限。... 铁基金属有机骨架(Fe-MOFs)在环境治理和修复领域展现出广泛的应用前景。然而,在Fe-MOFs合成、应用及处置等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释放到水环境中,对生态系统和生物体造成潜在毒害作用。目前,关于Fe-MOFs生态毒性效应的研究仍较为有限。以中华青鳉(Oryzias sinensis)作为实验对象,探究了一种典型Fe-MOF(MIL-88B(Fe))对中华青鳉的毒性持久性和恢复性效应。实验将中华青鳉在0.4 mg·L^(-1)的Fe-MOFs中胁迫14 d,随后进行14 d恢复阶段的观察。转录组学分析表明,在暴露阶段,Fe-MOFs显著影响了鱼体内核糖体功能、碳代谢、内质网蛋白质加工、糖酵解/糖异生以及丙酮酸代谢等关键生物学过程。在恢复阶段,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cAMP信号通路、不饱和脂肪酸的生物合成和谷氨酸突触的破坏与Fe-MOFs诱导的毒性持久性密切相关。这些发现有助于揭示Fe-MOFs在鱼体内毒性效应的持续性及其恢复机制,对评估其生态环境风险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基金属有机骨架 中华青鳉 生态毒性 转录组学 恢复 持久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沿海典型水产养殖水域底泥中抗生素抗性细菌的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7
19
作者 李云莉 高权新 +4 位作者 齐占会 岳彦峰 施兆鸿 彭士明 高阳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604-613,共10页
在水产养殖中,大量使用抗生素会改变水域中的菌落结构,并会诱导产生抗生素抗性菌,对养殖生物及人类健康构成潜在威胁。为初步掌握当前我国沿海养殖密集水域抗性菌的多样性概况,对我国沿海11个典型养殖区的底泥进行采样,选用常见的6种抗... 在水产养殖中,大量使用抗生素会改变水域中的菌落结构,并会诱导产生抗生素抗性菌,对养殖生物及人类健康构成潜在威胁。为初步掌握当前我国沿海养殖密集水域抗性菌的多样性概况,对我国沿海11个典型养殖区的底泥进行采样,选用常见的6种抗生素对菌株进行筛选,并基于Illumina MiSeq测序平台对抗性菌进行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1)不同养殖水域,其底泥中抗性菌的多样性存在一定的差异; 2)在大部分养殖水域,抗性菌属于变形菌门和厚壁菌门; 3)养殖水域底泥中细菌的多样性在不同抗生素的作用下差异显著。研究结果表明,海水养殖中使用抗生素对抗性菌多样性影响显著。研究结果有助于全面了解水产养殖活动对我国沿海典型养殖区抗性细菌多样性的影响,并可为抗生素使用的生态风险评估和应对策略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产养殖 抗生素抗性细菌 多样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培育条件下褐菖鲉(Sebastiscus marmoratus)早期性腺分化特征研究
20
作者 王彦茹 张燕 +4 位作者 阮泽超 王跃斌 汪倩凤 姚赛男 柴学军 《海洋与湖沼》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70-780,共11页
为进一步掌握人工培育条件下褐菖鲉(Sebastiscus marmoratus)早期性腺分化特征,以0~65 dpd(day post deliver,分娩后日龄)的仔稚鱼为研究对象,从组织学、性激素及性腺分化相关基因3个层面对早期性腺分化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褐菖鲉5 ... 为进一步掌握人工培育条件下褐菖鲉(Sebastiscus marmoratus)早期性腺分化特征,以0~65 dpd(day post deliver,分娩后日龄)的仔稚鱼为研究对象,从组织学、性激素及性腺分化相关基因3个层面对早期性腺分化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褐菖鲉5 dpd开始出现原始生殖细胞,15 dpd开始迁移到生殖嵴并进一步发育为原始性腺;40 dpd卵巢腔出现,标志着卵巢分化开始;55 dpd输精管出现,标志着精巢分化开始。结合各时期性腺分化比例统计发现,在人工培育条件下褐菖鲉卵巢先于精巢分化,且分化为卵巢的比例高于精巢。此外,性激素含量测定结果显示,雌二醇(E2)和睾酮(T)含量在各时期均有分布且在20 dpd含量最高,可能参与原始性腺生长发育的调控。在性腺分化相关基因表达量方面,ERα、ERβ2(雌激素核受体基因α、β2)和Foxl2(叉头框Fox转录因子基因2)在30~35 dpd表达量出现显著性上调,可能与卵巢分化存在密切联系;Amh(抗米勒管激素基因)和Dmrt1(双性及mab-3相关转录因子基因)在60 dpd时表达量出现显著性上调,可能与精巢分化存在密切联系。首次对人工培育条件下褐菖鲉早期性腺分化过程进行连续追踪和系统研究,掌握性腺分化的时间节点和生物学特征,结果将有助于丰富卵胎生鱼类生殖生物学理论,为后续深入开展性别决定机制研究和性控育种提供前期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菖鲉 早期性腺分化 组织学观察 性激素变化 基因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