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宁夏地区不同模式养殖池塘夏季浮游微藻群落特征 被引量:3
1
作者 刘锦帆 胡晓娟 +5 位作者 曹煜成 许云娜 文国樑 李力 孙真 沈斌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61-173,共13页
为研究宁夏地区夏季不同模式养殖池塘的浮游微藻群落结构特征,采集了当地棚塘接力养殖(PT)、稻渔种养(DY)、土池养殖(TC)3种模式的池塘水体样品,分析了其浮游微藻群落组成及其与水质因子的相关性。结果显示,共检出浮游微藻5门27属,总数... 为研究宁夏地区夏季不同模式养殖池塘的浮游微藻群落结构特征,采集了当地棚塘接力养殖(PT)、稻渔种养(DY)、土池养殖(TC)3种模式的池塘水体样品,分析了其浮游微藻群落组成及其与水质因子的相关性。结果显示,共检出浮游微藻5门27属,总数量为1.52×10^(4)~2.39×10^(8) ind./L,生物量为0.16~97.78 mg/L,数量多样性为0.03~3.31,生物量多样性为0.29~3.58。不同模式池塘的浮游微藻群落结构差异显著。PT模式池塘的微藻群落无明显共性特征,蓝藻(Cyanophyta)、绿藻(Chlorophyta)和硅藻(Bacillariophyta)占优势情况均有出现,如拟鱼腥藻(Anabaenopsis sp.)、鱼腥藻(Anabaena sp.)、颤藻(Oscillatoria sp.)、盘星藻(Pediastrum sp.)、卵囊藻(Oocystis sp.)、小环藻(Cyclotella sp.)等;TC模式池塘的微藻优势属单一,分别以盘星藻、小球藻(Chlorella sp.)和微囊藻(Microcystis sp.)占优势;DY模式池塘的微藻多样性丰富,以小球藻、栅藻(Scenedesmus sp.)、盘星藻、卵囊藻、刚毛藻(Cladophora sp.)等绿藻和小环藻、菱形藻(Nitzschia sp.)等硅藻为优势藻。蓝藻生物量与水体中硝酸盐氮(NO_(3)^(–)-N)、亚硝酸盐氮(NO_(2)^(–)-N)、化学需氧量(COD)浓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研究表明,宁夏地区夏季温度高、光照时间长,池塘水体中C、N营养高,易形成以微囊藻、拟鱼腥藻等有害蓝藻优势种群;调控池塘水质时应将其作为关键控制点之一,防控有害藻华暴发而导致减产降效的不良状况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藻群落 水质 宁夏 盐碱水池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ISG15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及与抗病性状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李凤欣 殷小龙 +3 位作者 卢德政 刘成 张建设 沈斌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73-182,共10页
由哈维氏弧菌(Vibrioharveyi)等细菌感染引起的弧菌病对我国大黄鱼(Larimichthyscrocea)的养殖造成了严重危害。通过哈维氏弧菌人工感染大黄鱼建立易感组和抗病组,采用PCR扩增和直接测序法对大黄鱼干扰素刺激基因ISG15双拷贝(ISG15-1和I... 由哈维氏弧菌(Vibrioharveyi)等细菌感染引起的弧菌病对我国大黄鱼(Larimichthyscrocea)的养殖造成了严重危害。通过哈维氏弧菌人工感染大黄鱼建立易感组和抗病组,采用PCR扩增和直接测序法对大黄鱼干扰素刺激基因ISG15双拷贝(ISG15-1和ISG15-2)进行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检测和分型,并与其哈维氏弧菌抗性进行关联分析。结果表明,从大黄鱼ISG15-1和ISG15-2基因中分别筛选到10个和4个SNP位点并进行了成功分型。经统计分析, ISG15-1基因的186 G/C和318 C/T位点以及ISG15-2基因的297G/T位点的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在易感群体和抗病群体中均存在极显著差异,表明这3个SNP位点与大黄鱼哈维氏弧菌抗性显著相关。连锁不平衡分析结果显示,ISG15-1的SNPs可形成1个单倍块和11种单倍型,而ISG15-2的SNPs可形成1个单倍块和5种单倍型。其中, ISG15-1基因的单倍型H2(CCCCGGTACC)、H6(TCCCACTGTC)和H9(TCCCAGTGCC)与大黄鱼哈维氏弧菌抗性显著相关;ISG15-2基因的单倍型H1(CCCG)和H4(TCCG)与大黄鱼哈维氏弧菌抗性极显著相关。这些ISG15-1和ISG15-2基因的SNP位点以及单倍型可以作为抗哈维氏弧菌病大黄鱼选育的候选分子标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 干扰素刺激基因ISG15 单核苷酸多态性 哈维氏弧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乌塘鳢(Bostrychus sinensis)白细胞介素8基因的克隆及免疫应答表达分析
3
作者 陈林杰 沈斌 张建设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99-508,共10页
由细菌等感染引起的疾病对中华乌塘鳢(Bostrychus sinensis)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严重威胁。白细胞介素8(Interleukin-8,IL-8)在调节炎症反应和抗感染免疫方面扮演着重要的作用。利用PCR扩增和克隆测序获得了中华乌塘鳢IL-8(命名为BsI... 由细菌等感染引起的疾病对中华乌塘鳢(Bostrychus sinensis)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严重威胁。白细胞介素8(Interleukin-8,IL-8)在调节炎症反应和抗感染免疫方面扮演着重要的作用。利用PCR扩增和克隆测序获得了中华乌塘鳢IL-8(命名为BsIL-8)cDNA序列。BsIL-8 cDNA序列全长1244 bp,包含576 bp的5’端非编码区序列(5’-UTR),312 bp的开放阅读框序列(ORF)和356 bp的3’端非编码区序列(3’-UTR)。BsIL-8共编码103个氨基酸,包含1个由18个氨基酸组成的信号肽和1个由62个氨基酸组成的SCY结构域。其中,SCY结构域包含1个CXC基序(Cys^(30)-Arg^(31)-Cys^(32))以及4个保守的半胱氨酸残基(Cys^(30)、Cys^(32)、Cys^(57)和Cys^(73))。序列分析结果表明,BsIL-8与大弹涂鱼(Boleophthalmus pectinirostris)的IL-8序列相似性和一致性最高(分别为92.4%和86.4%)。基因组织表达分布结果显示,BsIL-8基因在主要组织器官中呈泛在性表达,头肾BsIL-8基础表达量最高,肝脏次之,外周血最低。Poly(I:C)免疫刺激后,BsIL-8在4个重要免疫器官(脾脏、肝脏、头肾和外周血)中的表达量均发生了显著的上调(分别在刺激后3、12、24和24 h时表达量达到最高,P<0.01)。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感染后,BsIL-8基因在脾脏和外周血中的表达量均显著上调(均在感染后12 h时表达量达到最高,P<0.01),而在肝脏和头肾中的表达量均显著下调(均在感染后12 h时表达量达到最低,P<0.01)。综上所述,BsIL-8基因参与了中华乌塘鳢抗感染免疫应答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乌塘鳢(Bostrychus sinensis) 白细胞介素8(IL-8) 基因表达 免疫应答 副溶血弧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