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切花菊花心褐化病原菌分离鉴定及抑菌药剂筛选
1
作者 胡雅鑫 郭梓婷 +4 位作者 方萍 管志勇 陈素梅 陈发棣 王利凯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7-147,共11页
切花菊在采后储运过程中面临花心褐化问题,严重影响了切花的观赏价值和商品价值。由于该问题成批次暴发,推测为病原菌感染所致。为探究该问题成因并寻找解决方案,本研究对夏菊‘金扇’花心褐化现象进行了观察分析,采用科赫(Koch)法则分... 切花菊在采后储运过程中面临花心褐化问题,严重影响了切花的观赏价值和商品价值。由于该问题成批次暴发,推测为病原菌感染所致。为探究该问题成因并寻找解决方案,本研究对夏菊‘金扇’花心褐化现象进行了观察分析,采用科赫(Koch)法则分离鉴定病原菌,借助全基因组测序分析确定病原菌种类,并通过平板抑菌试验和鲜切花处理试验筛选鉴定高效抑制剂。结果显示:花心褐化导致夏菊生产每年损失约10%;病原菌为高地芽孢杆菌(Bacillus altitudinis),其最适生长条件为pH=7.0和42℃。在评价的15种常用绿色低毒杀菌药剂中,80%乙蒜素为最优杀菌剂,其1 000倍稀释液可显著抑制其他2个品种菊花的花心褐化。综上所述,本研究成功分离鉴定了导致切花菊花心褐化问题的病原菌,并筛选到绿色、低毒且高效的抑菌药剂,为防治切花菊采后花心褐化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切花菊 花心褐化 病原菌分离鉴定 抑菌药剂筛选 乙蒜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切花小菊“红昌”脱毒技术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刘丹 王容 +5 位作者 陈天烺 吴海峰 张宾宾 方萍 陈炜 赫文韬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2年第19期114-118,共5页
以切花小菊“红昌”为试验材料,对病毒唑预脱毒,热处理结合微茎尖脱毒的技术进行了探究。结果表明:病毒唑浓度10mg/L对小菊进行预脱毒,温度25~39℃热处理无菌苗,脱毒率达92.50%。茎尖大小为0.1~0.3 mm时,经RT-PCR检测,小菊的脱毒率极显... 以切花小菊“红昌”为试验材料,对病毒唑预脱毒,热处理结合微茎尖脱毒的技术进行了探究。结果表明:病毒唑浓度10mg/L对小菊进行预脱毒,温度25~39℃热处理无菌苗,脱毒率达92.50%。茎尖大小为0.1~0.3 mm时,经RT-PCR检测,小菊的脱毒率极显著高于其他处理,高达89.00%,植株茎秆粗壮,叶片浓绿。剥离茎尖时采用茎尖固定培养基,能够有效减缓茎尖的水分流失,提高茎尖成活率,成活率为60.00%。以不同的茎尖诱导培养基培养茎尖,改良MS+6-BA 0.3mg/L+NAA 0.1mg/L+活性炭0.5g/L+蔗糖30g/L+琼脂5g/L为最佳培养基,成活率最高为53.33%,茎尖生长速度快,长势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毒唑 热处理 微茎尖脱毒 切花小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激素浓度和培养条件对矾根组培快繁体系的影响 被引量:2
3
作者 刘丹 王容 +4 位作者 吴海峰 陈天烺 方萍 赫文韬 陈炜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2年第14期46-49,56,共5页
以矾根带腋芽茎段为试验材料,研究次氯酸钠的不同处理时间对外植体出芽率和污染率的影响;以及不同激素浓度对矾根芽增殖和生根的影响;以及不同培养温度和暗培养对组培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次氯酸钠处理矾根带腋芽茎段10 min,污染率... 以矾根带腋芽茎段为试验材料,研究次氯酸钠的不同处理时间对外植体出芽率和污染率的影响;以及不同激素浓度对矾根芽增殖和生根的影响;以及不同培养温度和暗培养对组培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次氯酸钠处理矾根带腋芽茎段10 min,污染率最低为27.38%,出芽率最高达94.86%,生长状态良好。MS+6-BA 0.6 mg/L+NAA 0.02 mg/L+蔗糖30 g/L是最佳的增殖培养基,增殖倍数最高达9.53倍,芽大而绿,长势较好。1/2 MS+NAA 0.2 mg/L+活性炭0.5 g/L+蔗糖30 g/L是最佳的生根培养基,生根率最高达100%,平均根数8~9条,平均根长达12~13 cm。培养温度为24~26℃,最有利于组培苗增殖和生根,增殖倍数最高达9.5倍,生根率最高达100%,苗高为3 cm左右。与光照培养对比,暗培养10 d,组培苗的生长速度显著加快,再次移到光照下培养,增殖倍数和生根率均有所提高,光暗交替培养可有效缩短生长周期,在短期内可获得大量优质组培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腋芽茎段 暗培养 温度 生根率 增殖倍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用色素对鲜切单头菊染色及保鲜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方萍 蒋劢博 +3 位作者 吴海峰 陈天烺 刘丹 王容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2年第15期159-162,共4页
为了丰富单头鲜切菊花的花色,利用食用色素对白色单头鲜切菊花进行染色。结果表明,当食用色素浓度为3 g/L时,鲜切菊花的最大花径可达(79.98±3.82)mm。鲜切菊花在低浓度食用色素下鲜重变化率高于高浓度时。当食用色素浓度为4 g/L时... 为了丰富单头鲜切菊花的花色,利用食用色素对白色单头鲜切菊花进行染色。结果表明,当食用色素浓度为3 g/L时,鲜切菊花的最大花径可达(79.98±3.82)mm。鲜切菊花在低浓度食用色素下鲜重变化率高于高浓度时。当食用色素浓度为4 g/L时,瓶插观察结束后鲜重变化率最大可达14.75%,pH和细胞膜相对透性均随着食用色素浓度的变化而变化,花瓣pH和细胞膜相对透性均高于叶片,其中低浓度时花瓣pH均在5.90左右。当食用色素浓度为3 g/L时,花瓣细胞膜相对透性最低,仅为0.13,其叶片细胞膜相对透性为0.17,最佳染色时间为4 h。利用食用色素采用茎吸染的方式可以丰富单头鲜切菊花的花色,高浓度时会加速切花的衰老,缩短切花的观赏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头鲜切菊花 食用色素 染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用水溶性肥对菊花生长及开花的影响
5
作者 陈炜 吴海峰 +5 位作者 赫文韬 方萍 刘丹 王容 丁晓瑜 陈天烺 《浙江农业科学》 2022年第6期1302-1304,共3页
通过不同浓度(EC值)和频率的水溶性肥料试验,探究其对菊花表型和生育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处理间株高、茎粗、花头数、叶片数、叶绿素含量及鲜重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增加肥料浓度和施肥频率,其光反应周期有延长趋势,但开花率无明显... 通过不同浓度(EC值)和频率的水溶性肥料试验,探究其对菊花表型和生育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处理间株高、茎粗、花头数、叶片数、叶绿素含量及鲜重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增加肥料浓度和施肥频率,其光反应周期有延长趋势,但开花率无明显变化。结合生产实际,肥料浓度为0.5 mS·cm^(-1)、施肥频率为2周1次的综合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菊花 水溶性肥 浓度 施肥频次 开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